初一数学压轴——材料阅读

合集下载

初一数学期末压轴题汇编

初一数学期末压轴题汇编

初一期末压轴题汇编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对于数轴上的图形M,给出如下定义:P为图形M上任意一点,Q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小距离,记作d1(M,线段AB);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大距离,记作d2(M,线段AB).例如:点K表示的数为4,则d1(点K,线段AB)=1,d2(点K,线段AB)=3.已知点O为数轴原点,点C,D为数轴上的动点.(1)d1(点O,线段AB)=,d2(点O,线段AB)=;(2)若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d1(线段CD,线段AB)=2.求m的值;(3)点C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点D从表示数﹣2的点出发,第1秒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2秒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第3秒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4秒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按此规律运动,C,D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t 可以等于0)2.对于数轴上的点A,B,C,D,点M,N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若MN=(AB+CD),则将e的值称为线段AB,CD的相对离散度.特别地,当点M,N重合时,规定e=0.设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1)若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则线段EF,OT的相对离散度是,线段FG,EH的相对离散度是;(2)设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若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求s的值;(3)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点R是线段PQ的中点,设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线段OQ,OT的相对离散度为e2,当e1=e2时,直接写出点R所表示的数r的取值范围.3.定义:对于一个有理数x,我们把{x}称作x的相伴数;若x≥0,则{x}=x﹣1;若x<0,则{x}=﹣x+1.例:{1}=×1﹣1=﹣.(1)求{},{﹣1}的值;(2)当a>0,b<0时,有{a}={b},试求代数式(a+b)2﹣2a﹣2b的值.4.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B,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答下列问题:(1)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2)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A与点B的“平衡点M”表示的数为1,则点B表示的数为;(3)点A表示的数为﹣5,点C,D表示的数分别是﹣3,﹣1,点O为数轴原点,点B为线段CD上一点.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②当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时,点C同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t>0)秒,求t的取值范围,使得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5.对于数轴上给定的两点M,N(M在N的左侧),若数轴上存在点P,使得MP+2NP=k,则称点P为点M,N 的“k和点”.例如,如图1,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0,2,点P表示的数为1,因为MP+2NP=3,所以点P 是点M,N的“3和点”.(1)如图2,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2.①若点C在线段AB上,且点C是点A,B的“5和点”,则点C表示的数为;②若点D是点A,B的“k和点”,且AD=2BD,则k的值为;(2)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为a,点F在点E的右侧,EF=4,点T是点E,F的“6和点”,请求出点T表示的数t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6.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n(n是大于1的整数)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另外两个点的“n倍和谐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2,4,此时点B是点A,C的“2倍和谐点”;(1)若点A表示数是﹣1,点C表示的数是5,点B1,B2,B3,依次表示﹣4,,7各数,其中是点A,C的“3倍和谐点”的是;(2)点A表示的数是﹣20,点C表示的数是40,点Q是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Q是点A,C的“4倍和谐点”,求此时点Q表示的数;②若点Q在点A的右侧,且点Q是点A,C的“n倍和谐点”,用含有n的式子直接写出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7.小兵喜欢研究数学问题,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他给出一个新定义:若x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ax+b=0(a≠0)的解,y0是关于y的方程的所有解的其中一个解,且x0,y0满足x0+y0=100,则称关于y的方程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友好方程”.例如:一元一次方程3x﹣2x﹣99=0的解是x0=99,方程y2+1=2的所有解是y=1或y=﹣1,当y0=1时,x0+y0=100,所以y2+1=2为一元一次方程3x﹣2x﹣99=0的“友好方程”.(1)已知关于y的方程:①2y﹣2=4,②|y|=2,以上哪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3x﹣2x﹣102=0的“友好方程”?请直接写出正确的序号是.(2)若关于y的方程|2y﹣2|+3=5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x﹣=a+1的“友好方程”,请求出a的值.(3)如关于y的方程2m|y﹣49|+=m+n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mx+45n=54m的“友好方程”,请直接写出的值.8.【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例如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再例如(﹣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a≠0,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记作aⓝ,读作“a的圈n次方”.【初步探究】(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7③=;()⑤=;(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都等于1;B.对于任何大于等于2的整数c,1©=1;C.8⑨=9⑧;D.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结果是正数;【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除方→2④=2÷2÷2÷2=2×××=()2→乘方幂的形式(1)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5)⑥=;()⑨=;(2)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的圈n次方写成幂的形式为;(3)将()ⓜ•()ⓝ(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写成幂的形式为.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已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AB.(一)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AB=OB=|b|﹣|a|=b﹣a=|a﹣b|.(二)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2,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②如图3,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a﹣b|.③如图4,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A+OB=|a|+|b|=a+(﹣b)=a﹣b=|a﹣b|.综上,数轴A,B两点的距离AB=|a﹣b|.利用上述结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1,点B表示的数是x,且点B与点A在原点的同侧,AB=3,则x=.(2)数轴上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1,点B表示的数绝对值是3,则AB=.(3)若点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4、2,设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x,当|P A|+|PB|=8时,直接写x的值.10.阅读材料:小兰在学习数轴时发现:若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1、3,则线段MN的长度可以这样计算:|﹣1﹣3|=4或|3﹣(﹣1)|=4,那么当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m、n时,线段MN的长度可以表示为|m﹣n|或|n ﹣m|.请你参考小兰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在数轴上,点A、B、C分别表示数a、b、c.给出如下定义:若|a﹣b|=2|a﹣c|,则称点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1)如图1,a=﹣1.①若c=2,点D、E、F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3、5、7,在这三个点中,点是点A、C的双倍绝对点;②若|a﹣c|=2,则b=;(2)若a=3,|b﹣c|=5,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则c的最小值为;(3)线段PQ在数轴上,点P、Q分别表示数﹣4、﹣2,a=3,|a﹣c|=2,线段PQ与点A、C同时沿数轴正方向移动,点A、C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线段PQ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移动的时间为t(t>0),当线段PQ上存在点A、C的双倍绝对点时,求t的取值范围.11.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将点P沿数轴水平方向,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n秒,得到点P′.称这样的操作为点P的“m速移”,点P′称为点P的“m速移”点.(1)当m=1,n=3时,①如果点A表示的数为﹣5,那么点A的“m速移”点A′表示的数为;②点B的“m速移”点B'表示的数为4,那么点B表示的数为;③数轴上的点M表示的数为1,如果CM=2C′M,那么点C表示的数为;(2)数轴上E,F两点间的距离为2,且点E在点F的左侧,点E,F通过“2速移”分别向右平移t1,t2秒,得到点E',F',如果E'F'=2EF,请直接用等式表示t1,t2的数量关系.12.点M,N是数轴上的两点(点M在点N的左侧),当数轴上的点P满足PM=2PN时,称点P为线段MN的“和谐点”.已知,点O,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0,a,b,回答下面的问题:(1)当a=﹣1,b=5时,求线段AB的“和谐点”所表示的数;(2)当b=a+6且a<0时,如果O,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个点组成的线段的“和谐点”,直接写出此时a的值.13.我们把称为二阶行列式,且=ad﹣bc.如:=1×(﹣4)﹣3×2=﹣10.(1)计算:=;=;(2)小明观察(1)中两个行列式的结构特点及结果,归纳总结,猜想:若行列式中的某一行(列)的所有数都乘以同一个数k,等于用数k乘以此行列式.即====k,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举出反例.(3)若k≠1,且=,求x的值.14.在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记作点O.点A,B是该数轴上不重合的两点,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定义如下:若射线AB上存在一点C,满足线段AB+AC=2AO,则称点C是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如图是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的示意图.当点C与点A重合时,规定AC=0.(1)当点A表示的数为1时,①点B表示的数为1.5,则其关于点A的联动点C表示的数为;②若点B与O重合,则其关于点A的联动点C表示的数为;③若点B关于点A存在联动点,则点B表示的数x的取值范围是.(2)当点A表示的数为a时,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为C,点B表示的数为﹣1,点C表示的数为1,则a的取值范围是.15.如图1,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AC=2BC时,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如图2,如果BC=2AC时,则称点C是线段BA的内二倍分割点.例如:如图3,数轴上,点A、B、C、D分别表示数﹣1、2、1、0,则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点D是线段BA内二倍分割点.(1)如图4,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7.MN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NM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2)如图5,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30,点B所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线段BP的长为;(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求当t为何值时,P、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内二倍分割点.16.对于数轴上的点M,线段AB,给出如下定义:P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M,P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点M,线段AB的“近距”,记作d1(点M,线段AB);如果M,P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点M,线段AB的“远距”,记作d2(点M,线段AB).特别的,若点M与点P重合,则M,P两点间的距离为0.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3.例如,如图,若点C表示的数为5,则d1(点C,线段AB)=2,d2(点C,线段AB)=7.(1)若点D表示的数为﹣3,则d1(点D,线段AB)=,d2(点D,线段AB)=;(2)若点E表示的数为x,点F表示的数为x+1.d2(点F,线段AB)是d1(点E,线段AB)的3倍.求x的值.17.我们规定:若有理数a,b满足a+b=ab,则称a,b互为“等和积数”,其中a叫做b的“等和积数”,b也叫a 的“等和积数”.例如:因为+(﹣1)=﹣,×(﹣1)=﹣,所以+(﹣1)=×(﹣1),则与﹣1互为“等和积数”.请根据上述规定解答下列问题:(1)有理数2的“等和积数”是;(2)有理数1(填“有”或“没有”)“等和积数”;(3)若m的“等和积数”是,n的“等和积数”是,求3m+4n的值.18.给定一个十进制下的自然数x,对于x每个数位上的数,求出它除以2的余数,再把每一个余数按照原来的数位顺序排列,得到一个新的数,定义这个新数为原数x的“模二数”,记为M2(x).如M2(735)=111,M2(561)=101.对于“模二数”的加法规定如下:将两数末位对齐,从右往左依次将相应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规定:0与0相加得0;0与1相加得1;1与1相加得0,并向左边一位进1.如735、561的“模二数”111、101相加的运算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M2(9653)的值为,M2(58)+M2(9653)的值为;(2)如果两个自然数的和的“模二数”与它们的“模二数”的和相等,则称这两个数“模二相加不变”.如M2(124)=100,M2(630)=010,因为M2(124)+M2(630)=110,M2(124+630)=110,所以M2(124+630)=M2(124)+M2(630),即124与630满足“模二相加不变”.①判断12,65,97这三个数中哪些与23“模二相加不变”,并说明理由;②与23“模二相加不变”的两位数有个.19.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钟表中蕴含着有趣的数学运算,不用负数也可以作减法,例如现在是10点钟,4小时以后是几点钟?虽然10+4=14,但在表盘上看到的是2点钟,如果用符号“⊕”表示钟表上的加法,则10⊕4=2.若问2点钟之前4小时几点钟,就得到钟表上的减法概念,用符号“㊀”表示钟表上的减法.(注:我用0点钟代替12点钟)由上述材料可知:(1)9⊕6=;2㊀4=.(2)在有理数运算中,相加得零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如果在钟表运算中沿用这个概念,则5的相反数是,举例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在钟表运算中是否仍然成立.(3)规定在钟表运算中也有0<1<2<3<4<5<6<7<8<9<10<11,对于钟表上的任意数字a,b,c,若a <b,判断a⊕c<b⊕c是否一定成立,若一定成立,说明理由;若不一定成立,写出一组反例,并结合反例加以说明.20.数学是一门充满思维乐趣的学科,现有3×3的数阵A,数阵每个位置所对应的数都是1,2或3.定义a*b为数阵中第a行第b列的数.例如,数阵A第3行第2列所对应的数是3,所以3*2=3.(1)对于数阵A,2*3的值为;若2*3=2*x,则x的值为;(2)若一个3×3的数阵对任意的a,b,c均满足以下条件:条件一:a*a=a;条件二:(a*b)*c=a*c;则称此数阵是“有趣的”.①请判断数阵A是否是“有趣的”.你的结论:(填“是”或“否”);②已知一个“有趣的”数阵满足1*2=2,试计算2*1的值;③是否存在“有趣的”数阵,对任意的a,b满足交换律a*b=b*a?若存在,请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数阵;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阅读下面材料:小聪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OB=α,请画一个∠AOC,使∠AOC与∠BOC互补.小聪是这样思考的:首先通过分析明确射线OC在∠AOB的外部,画出示意图,如图2所示:然后通过构造平角找到∠AOC的补角∠COD,如图3所示:进而分析要使∠AOC与∠BOC互补,则需∠BOC=∠COD.因此,小聪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向延长射线OA得到射线OD,利用量角器画出∠BOD的平分线OC,这样就得到了∠BOC与∠AOC互补.(1)小聪根据自己的画法写出了已知和求证,请你完成证明:已知:如图3,点O在直线AD上,射线OC平分∠BOD.求证:∠AOC与∠BOC互补.(2)参考小聪的画法,请在图4中画出一个∠AOH,使∠AOH与∠BOH互余.(保留画图痕迹)(3)已知∠EPQ和∠FPQ互余,射线PM平分∠EPQ,射线PN平分∠FPQ.若∠EPQ=β(0°<β<90°),直接写出锐角∠MPN的度数是.22.已知直线AB∥直线CD,直线EF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E,F,∠EFD=60°,过点E的直线l从与直线AB重合开始,以2°/秒的速度绕点E逆时针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0<t<90°),直线l与直线CD交于点G.(1)如图1,当t=20时,请直接写出∠FEG的度数.(2)已知∠MFN=90°,射线FM与射线FD重合,射线FN在直线CD的上方,∠MFN以1°/秒的速度绕点F逆时针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0<t<90°),射线FN交直线AB于点P.①如图2,猜想∠APN与∠CG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在旋转过程中,直线EG交直线NF于点H,Q为直线EG上且位于点E上方的一点,射线EK为∠QEF的角平分线,若2∠EHF=∠AEK+48°,请直接写出此时t的值.23.如图:点O为直线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P,使∠AOP=6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角放在点O处.(1)如图1,一边OM为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那么钝角∠PON的度数为多少.(2)如图2,将图1中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使边OM在∠BOP的内部,且OM恰好平分∠BOP,此时∠BON的度数.(3)如图3,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α度,使得ON在∠AOP内部,且满足∠AOM=3∠NOP 时,求α的度数.24.如图1,在平面内,已知点O在直线AB上,射线OC、OE均在直线AB的上方,∠AOC=α(0°<α<30°),∠COE=2α,OD平分∠COE,∠DOF与∠AOC互余.(1)若∠AOE:∠BOE=1:5,则∠α=°;(2)当OF在∠BOC内部时,①若α=20°,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求∠EOF的度数;②判断射线OF是否平分∠BOD,并说明理由;(3)若∠EOF=4∠AOC,请直接写出α的值.25.对于同一平面内以O为端点的射线与∠MON,其中∠MON=60°,给出如下定义:OP1,OP2,…,OP n﹣1,OP n是∠MON内或与射线OM,ON重合的n条不同的射线(n≥3),这些射线与射线l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的大小分别为α1,α2,…αn﹣1,αn,若这n条射线满足α1+α2+…+αn﹣1=αn,则称这n条射线为∠MON关于射线l 的一个基准射线族,其中αn为该基准射线族的基准角度.(1)如图1,当射线OA与射线l恰为∠MON的两条三等分线时,判断射线OM,OA,ON是否为∠MON关于射线l的一个基准射线族?如果是,求出它的基准角度;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如图2,∠MON的边ON与射线l重合,固定射线l的位置不动,将∠MON以每秒5°的速度绕着点O逆时针转动一周.当转动时间为t秒时,OP1,OP2,…,OP n﹣1,OP n是∠MON关于射线l的一个基准射线族.①若t=8,求该基准射线族的基准角度αn的最大值;②若n的最大值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6.已知:点A在直线DE上,点B、C都在PQ上(点B在点C的左侧),连接AB,AC,AB平分∠CAD,且∠ABC=∠BAC.(1)如图1,求证:DE∥PQ;(2)如图2,点K为AB上一点,连接CK,若∠EAC=2∠ACK,求∠AKC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点F在直线DE上,连接FK,且∠DAB=∠AFK+∠KCB,若∠FKA=∠AKC,求∠ACB的度数.(要求:在备用图中画出图形后,再计算)27.已知,点O在直线AB上,在直线AB外取一点C,画射线OC,OD平分∠BOC.射线OE在直线AB上方,且OE⊥OD于O.(1)如图1,如果点C在直线AB上方,且∠BOC=30°,①依题意补全图1;②求∠AOE的度数(0°<∠AOE<180°);(2)如果点C在直线AB外,且∠BOC=α,请直接写出∠AOE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且0°<∠AOE <180°)28.对于平面内给定射线OA,射线OB及∠MON,给出如下定义:若由射线OA、OB组成的∠AOB的平分线OT 落在∠MON的内部或边OM、ON上,则称射线OA与射线OB关于∠MON内含对称.例如,图1中射线OA与射线OB关于∠MON内含对称.已知:如图2,在平面内,∠AOM=10°,∠MON=20°.(1)若有两条射线OB1,OB2的位置如图3所示,且∠B1OM=30°,∠B2OM=15°,则在这两条射线中,与射线OA关于∠MON内含对称的射线是;(2)射线OC是平面上绕点O旋转的一条动射线,若射线OA与射线OC关于∠MON内含对称,设∠COM=x°,求x的取值范围;(3)如图4,∠AOE=∠EOH=2∠FOH=20°,现将射线OH绕点O以每秒1°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同时将射线OE和OF绕点O都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秒,且0<t<60.若∠FOE的内部及两边至少存在一条以O为顶点的射线与射线OH关于∠MON内含对称,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9.已知∠AOB=120°,射线OC在∠AOB的内部,射线OM是∠AOC靠近OA的三等分线,射线ON是∠BOC 靠近OB的三等分线.(1)若OC平分∠AOB,①依题意补全图1;②∠MON的度数为.(2)当射线OC绕点O在∠AOB的内部旋转时,∠MON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求∠MON的度数;若改变,说明理由.30.对于同一平面内的∠AOB及内部的射线OC,给出如下定义:若组成的3个角:∠AOB,∠AOC和∠BOC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时,则称射线OC是∠AOB的“牛线”.(1)图1中,OC平分∠AOB,则射线OC∠AOB的一条“牛线”.(填“是”或“不是”)(2)当射线OC是∠AOB的“牛线”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AOB与∠BOC的关系.(3)已知:如图2,在平面内,∠AOB=60°,若射线OC绕点O从射线OB的位置开始,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射线OA绕点O以每秒1°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射线OC与射线OA碰撞后,射线OA 的速度发生变化,以每秒5°的速度继续旋转,此时的射线OC则以每秒1°的速度继续旋转,当射线OA与射线OB的反向延长线重合时,所有旋转皆停止,若旋转的时间记为t秒,当射线OC是∠AOB的“牛线”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初一期末压轴题汇编参考答案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对于数轴上的图形M,给出如下定义:P为图形M上任意一点,Q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小距离,记作d1(M,线段AB);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大距离,记作d2(M,线段AB).例如:点K表示的数为4,则d1(点K,线段AB)=1,d2(点K,线段AB)=3.已知点O为数轴原点,点C,D为数轴上的动点.(1)d1(点O,线段AB)=1,d2(点O,线段AB)=3;(2)若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d1(线段CD,线段AB)=2.求m的值;(3)点C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点D从表示数﹣2的点出发,第1秒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2秒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第3秒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4秒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按此规律运动,C,D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t 可以等于0)解:(1)d1(点O,线段AB)=OA=1﹣0=1,d2(点O,线段AB)=OB=3﹣0=3,故答案为:1,3;(2)∵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点D在点C的右侧,CD=2,当CD在AB的左侧时,d1(线段CD,线段AB)=DA=1﹣(m+2)=2,解得:m=﹣3,当CD在AB的右侧时,d1(线段CD,线段AB)=BC=m﹣3=2,解得:m=5,综上所述,m的值为﹣3或5;(3)当t=0时,点C表示的数为0,点D表示的数为﹣2,则d2=5,当0<t≤1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2+2t,则d2=5﹣2t<6,当1<t≤2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2t﹣2,则d2=3﹣(﹣2﹣2t)≤6,解得:t≤,当2<t≤3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6t﹣16,则d2=19﹣6t≤6,解得:t≥,当3<t≤4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8t+26,则d2=8t﹣23≤6或2t﹣1≤6,解得:t≤,当t=5时,点C表示的数为10,点D表示的数为4,则d2=AC=10﹣1=9>6,当4<t≤5时,点C表示的数为2t(8<2t≤10),点D表示的数为10t﹣46,(﹣6<10t﹣46≤4),∴0≤BD≤9,7≤AC≤9,∴d2>6,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时,0≤t≤或≤t≤.2.对于数轴上的点A,B,C,D,点M,N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若MN=(AB+CD),则将e的值称为线段AB,CD的相对离散度.特别地,当点M,N重合时,规定e=0.设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1)若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则线段EF,OT的相对离散度是,线段FG,EH的相对离散度是0;(2)设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若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求s的值;(3)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点R是线段PQ的中点,设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线段OQ,OT的相对离散度为e2,当e1=e2时,直接写出点R所表示的数r的取值范围.解:(1)∵点E,F表示的数分别是﹣3,﹣1,∴EF=2,EF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OT=2,OT的中点N所对应的数为1.∴MN=3.∵MN=(EF+OT),∴3=(2+2).∴e=;∵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FG=4,FG的中点J对应的数为1,EH=8,EH的中点K对应的数为1,∴JK=0,∴e=0.故答案为:;0;(2)设线段OS,OT的中点为L,K,∵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点T表示的数为2,∴OS=s,OT=2.∴点L,K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LK=|1﹣|.∵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s+2).∴s+2=|4﹣2s|.解得:s=或s=6.答:s的值为或6.(3)r≥2.理由:数轴上点P,Q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m,n,∵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m>0,n>0,且m≠n.∵点R是线段PQ的中点,∴点R所表示的数r=.设线段OP,OT的中点为M,N,则M对应的数为,N点对应的数为1,∵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1|=(m+2).∴e1=.同理可得:e2=.∵e1=e2,∴.①当m﹣2>0,n﹣2>0时,解得:m=n,∵点P,Q不重合,∴m≠n,舍去;②当m﹣2<0,n﹣2<0时,解得:m=n,同样,不合题意舍去;③当m﹣2>0,n﹣2<0时,解得:mn=4.④当m﹣2<0,n﹣2>0时,解得:mn=4.综上,mn=4.∵m2﹣2mn+n2=(m﹣n)2≥0,∴(m﹣n)2+4mn≥4mn.∴(m+n)2≥16.∴≥4.即≥4.∴≥2.即r≥2.3.定义:对于一个有理数x,我们把{x}称作x的相伴数;若x≥0,则{x}=x﹣1;若x<0,则{x}=﹣x+1.例:{1}=×1﹣1=﹣.(1)求{},{﹣1}的值;(2)当a>0,b<0时,有{a}={b},试求代数式(a+b)2﹣2a﹣2b的值.解:(1){}=﹣1=﹣,{﹣1}==;(2)a>0,b<0,{a}={b},即a﹣1=﹣+1,解得:a+b=4,故(a+b)2﹣2a﹣2b=(a+b)2﹣2(a+b)=42﹣8=8.4.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B,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答下列问题:(1)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1;(2)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A与点B的“平衡点M”表示的数为1,则点B表示的数为5;(3)点A表示的数为﹣5,点C,D表示的数分别是﹣3,﹣1,点O为数轴原点,点B为线段CD上一点.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4≤m≤﹣3;②当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时,点C同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t>0)秒,求t的取值范围,使得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1)点M表示的数==﹣1;故答案为:﹣1;(2)点B表示的数=1×2﹣(﹣3)=5;故答案为:5;(3)①点B表示的数范围﹣3≤B≤﹣1,m的取值范围﹣4≤m≤﹣3;故答案为:﹣4≤m≤﹣3;②点A表示的数为t﹣5;点C表示的数为3t﹣3,根据题意可知,点O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点B表示的数为5﹣t,∵点B在线段CD上,当点B与点C相遇时,t=2,当点B与点D相遇时,t=6,∴2≤t≤6,且t≠5,综上所述,当2≤t≤6且t≠5时,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5.对于数轴上给定的两点M,N(M在N的左侧),若数轴上存在点P,使得MP+2NP=k,则称点P为点M,N 的“k和点”.例如,如图1,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0,2,点P表示的数为1,因为MP+2NP=3,所以点P 是点M,N的“3和点”.(1)如图2,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2.①若点C在线段AB上,且点C是点A,B的“5和点”,则点C表示的数为1;②若点D是点A,B的“k和点”,且AD=2BD,则k的值为或16;(2)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为a,点F在点E的右侧,EF=4,点T是点E,F的“6和点”,请求出点T表示的数t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解:(1)AB=2﹣(﹣2)=4,①点C表示的数为2﹣{5﹣[2﹣(﹣2)]}=1.故答案为:1;②点D在AB之间,∵AD=2BD,∴BD=4×=,∴k=4+=;点D位于点B右侧,∵AD=2BD,∴BD=4×=4,∴AD=2×4=8,∴k=8+2×4=16.故k的值为或16;(2)①当点T位于点E左侧,即t<a时,显然不满足条件.②当点T在线段EF上,即a<t<a+4时,∵EF=4,∴ET+TF=4.又∵点T是点E,F的“6和点”,∴ET+2FT=6,∴ET=FT=2,即点T是线段EF的中点,∴t=a+2.③当点T位于点F右侧,即t>a+4时,∵EF=4,∴ET﹣FT=4,又∵点T是点E,F的“6和点”,∴ET+2FT=6,∴FT=,∴t=a+4+=a+.综上,t的值为a+2或a+.6.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n(n是大于1的整数)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另外两个点的“n倍和谐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2,4,此时点B是点A,C的“2倍和谐点”;(1)若点A表示数是﹣1,点C表示的数是5,点B1,B2,B3,依次表示﹣4,,7各数,其中是点A,C的“3倍和谐点”的是B1,B2;(2)点A表示的数是﹣20,点C表示的数是40,点Q是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Q是点A,C的“4倍和谐点”,求此时点Q表示的数;②若点Q在点A的右侧,且点Q是点A,C的“n倍和谐点”,用含有n的式子直接写出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解:(1)∵[5﹣(﹣4)]÷[﹣1﹣(﹣4)]=3,∴B1是点A,C的“3倍和谐点”,∵(5﹣)÷[﹣(﹣1)]=3,∴B2是点A,C的“3倍和谐点”,∵[7﹣(﹣1)]÷(7﹣5)]=4,。

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如图,有一根木棒MN放置在数轴上,它的两端M、N分别落在点A、B.将木棒在数轴上水平移动,当点M移动到点B时,点N所对应的数为20,当点N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5.(单位:cm)由此可得,木棒长为__________cm.借助上述方法解决问题:一天,美羊羊去问村长爷爷的年龄,村长爷爷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呢,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经是老寿星了,116岁了,哈哈!”美羊羊纳闷,村长爷爷到底是多少岁?(1)请你画出示意图,求出村长爷爷和美羊羊现在的年龄.(2)若羊村中的小羊均与美羊羊同岁,老羊均与村长爷爷同岁。

灰太狼计划为全家抓5只羊,综合考虑口感和生长周期等因素,决定所抓羊的年龄之和不超过112岁且高于34岁。

请问灰太狼有几种抓羊方案?【答案】(1)解:如图:点A表示美羊羊现在的年龄,点B表示村长爷爷现在的年龄,木棒MN的两端分别落在点A、B.由题意可知,当点N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40,当点M移动到点B时,点N 所对应的数为116.可求MN=52.所以点A所对应的数为12,点B所对应的数为64.即美羊羊今年12岁,村长爷爷今年64岁.(2)解:设抓小羊x只,则老羊为(5-x)只,依题意得:解得:,则x=4,或x=5,即抓四只小羊一只老羊或抓五只小羊【解析】【分析】(1)由数轴观察知三根木棒长是20-5=15(cm),则此木棒长为5cm;(2)在求村长爷爷年龄时,借助数轴,把美羊羊与村长爷爷的年龄差看做木棒MN,类似村长爷爷比美羊羊大时看做当N点移动到A点时,此时M点所对应的数为-40,美羊羊比村长爷爷大时看做当M点移动到B点时,此时N点所对应的数为116,所以可知爷爷比美羊羊大[116-(-40)]÷3=52,可知爷爷的年龄.(3)设抓小羊x只,则老羊为(5-x)只,根据“ 所抓羊的年龄之和不超过112岁且高于34岁”列不等式组,求解.2.阅读下面的材料:如图1,在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a,B点表示的数为b,则点A到点B的距离记为AB.线段AB的长可以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表示,即AB=b-a.请用上面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2,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3cm到达A点,再向左移动1cm到达B 点,然后向右移动6cm到达C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C三点的位置:(2)点C到点A的距离CA=________cm;若数轴上有一点D,且AD=4,则点D表示数________;(3)若将点A向右移动xcm,则移动后的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4)若点B以每秒3cm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A、C点分别以每秒1cm、5cm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试探索:CA-AB的值是否会与t的值有关?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点A表示-3,点B表示-4,点C表示2,如图所示,(2)5;1或-7(3)-3+x(4)解:CA-AB的值与t的值无关.理由如下:由题意得,点A所表示的数为-3+t,点B表示的数是-4-3t,点C表示的数是2+5t,∵点C的速度比点A的速度快,∴点C在点A的右侧,∴CA=(2+5t)-(-3+t)=5+4t,∵点B向左移动,点A向右移动,∴点A在点B的右侧,∴AB=(-3+t)-(-4-3t)=1+4t,∴CA-AB=(5+4t)-(1+4t)=4.【解析】【解答】(2)CA=2-(-3)=2+3=5;当点D在点A右侧时,点D表示的数是:4+(-3)=1;当点D在点A左侧时,点D表示的数是:-3-4=-7;故答案为5;1或-7.( 3 )点A表示的数为-3,则向右移动xcm,移动到(-3+x)处.【分析】(1)在数轴上进行演示可分别得出点A,点B,点C所表示的数;(2)由题中材料可知CA的距离可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即CA=2-(-3);由AD=4,且点A,点D的位置不明确,则需分类讨论:当点D在点A右侧时,和当点D 在点A左侧时,两种情况;(3)向右移动x,在原数的基础上加“x”;(4)由字母t分别表示出点A,点B,点C的数,由它们的移动方向不难得出点C在点A 的右侧,点A在点B的右侧,依此计算出CA,AB的长度,计算CA-AB的值即可.3.已知 a、b、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用“<”或“>”填空:a+1________0;c-b________0;b-1________0;(2)化简:;(3)若a+b+c=0,且b与-1的距离和c与-1的距离相等,求下列式子的值:2b -c - (a - 4c - b).【答案】(1)>;<;<(2)解:∵a+1>0,c-b<0,b-1<0,∴原式=a+1-(b-c)-(1-b)=a+1-b+c-1+b=a+c(3)解:由已知得:b+1=-1-c,即b+c=-2,∵a+b+c=0,即-2+a=0,∴a=2,则2b -c - (a - 4c - b).=2b -c - a + 4c + b=3(b+c)-2=【解析】【解答】解:(1)根据题意得:c<0<b<1<a∴a+1>0;c-b<0;b-1<0【分析】(1)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进行计算比较大小即可;(2)利用数轴上点的位置判断出绝对值里边式子的正负,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化简,去括号合并即可得到结果(3)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求出a与b+c的值,原式去括号合并得到最简结果,将a与b+c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4.对于有理数,定义一种新运算“ ”,观察下列各式:,,.(1)计算: ________, ________.(2)若,则 ________ (填入“ ”或“ ”).(3)若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且,求的值.【答案】(1)19;(2)(3)解:由数轴可得,,,则,,∵,∴,∴,∴,∴.【解析】【解答】(1),;(2)∵,,,∴,或综上可知,【分析】(1)根据定义计算即可;(2)分别根据定义计算a b和b a,判断是否相等;(3)由定义计算得到|a+b|=5,再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判断a+b<0,再计算[(a+b)(a+b)][a+b]5.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是,15,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3个单位/秒,乙的速度是6个单位/秒(1)当乙到达A处时,求甲所在位置对应的数;(2)当电子蚂蚁运行秒后,甲,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分别是多少?(用含的式子表示)(3)当电子蚂蚁运行()秒后,甲,乙相距多少个单位?(用含的式子表示)【答案】(1)解:乙到达A处时所用的时间是(秒),此时甲移动了个单位,所以甲所在位置对应的数是(2)解:∵甲的速度是3个单位/秒,乙的速度是6个单位/秒,∴移动秒后,甲所在位置对应的数是:,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是(3)解:由(2)知,运行秒后,甲,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分别是,,当时,,,所以,运行()秒后,甲,乙间的距离是:个单位【解析】【分析】(1)根据有理数的减法算出AB的长度,再根据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算出乙到达A处时所用的时间,接着利用速度乘以时间算出甲移动的距离,用甲移动的距离减去其离开原点的距离即可算出其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移动的方向,用甲移动的距离减去其距离原点的距离即可得出移动秒后,甲所在位置对应的数;用乙距离原点的距离减去其移动的距离即可得出移动秒后,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3)由(2)知,运行秒后,甲,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分别是,,当时甲已经移动到原点右边了,乙也移动到原点左边了,即,,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6.快递员小王下午骑摩托车从总部出发,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上来回收送包裹.他行驶的情况记录如下(向东记为“ ”,向西记为“ ”,单位:千米):,,,,,,(1)小王最后是否回到了总部?(2)小王离总部最远是多少米?在总部的什么方向?(3)如果小王每走米耗油毫升,那么小王下午骑摩托车一共耗油多少毫升?【答案】(1)解:+2-3.5+3-4-2+2.5+2=0,∴小王最后回到了总部(2)解:第一次离总部2=2千米;第二次:2-3.5=-1.5千米;第三次:-1.5+3=1.5千米;第四次:1.5-4=-2.5千米;第五次:-2.5-2=-4.5千米;第六次:-4.5+2.5=-2千米;第七次:-2+2=0千米.所以离总部最远是4.5千米,在总部的西方向(3)解:|+2|+|-3.5|+|+3|+|-4|+|-2|+|+2.5|+|+2|=2+3.5+3+4+2+2.5+2=19千米又∵摩托车每行驶1千米耗油30毫升,∴19×30=570(毫升)∴这一天下午共耗油570毫升.【解析】【分析】(1)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法,再根据正负数即可;(2)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法,再根据正负数即可;(3)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再根据正负数即可;7.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2)数轴上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M是A、B之间的一个动点,其对应的数为m,请化简(请写出化简过程);(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答案】(1)解:∵b是最小的正整数∴b=1∵+=0∴a = -1,c=5故答案为:-1;1;5;(2)解:由(1)知,a = -1,b=1,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①当m<0时,|2m|=-2m;②当m≥0时,|2m|=2m;(3)解: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其值是2,理由如下:∵点A以每秒一个单位的速度向左移动,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BC=3t+4,AB=3t+2∴BC-AB=3t+4-(3t+2)=2【解析】【分析】(1)先根据b是最小的正整数,求出b,再根据+=0,即可求出a、c的值;(2)先得出点A、C之间(不包括A点)的数是负数或0,得出m≤0,在化简|2m|即可;(3)先求出BC=3t+4,AB=3t+2,从而得出BC-AB=2.8.甲、乙、丙三个教师承担本学期期末考试的第17题的网上阅卷任务,若由这三人中的某一人独立完成阅卷任务,则甲需要15小时,乙需要10小时,丙需要8小时。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ABC ,P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A 、B 、C 、P 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PB 、PC ,设∠PBA =s°,∠PCA =t°,∠BPC =x°,∠BAC =y°.(1)如图,当点 P 在ABC 内时,①若 y =70,s =10,t =20,则 x = ;②探究 s 、t 、x 、y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得到的结论.(2)当点 P 在ABC 外时,直接写出 s 、t 、x 、y 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形.2.如图,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60BAC ∠=︒,()0,43A ,8AB =,点B 、C 在x 轴上且关于y 轴对称.(1)求点C 的坐标;(2)动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 出发沿x 轴正方向向终点C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点P 到直线AC 的距离PD 的长为d ,求d 与t 的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到AC 的距离PD 为33AP ,作ACB ∠的平分线分别交PD 、PA 于点M 、N ,求MN 的长.3.已知在△ABC 中,AB =AC ,射线BM 、BN 在∠ABC 内部,分别交线段AC 于点G 、H . (1)如图1,若∠ABC =60°,∠MBN =30°,作AE ⊥BN 于点D ,分别交BC 、BM 于点E 、F .①求证:∠1=∠2;②如图2,若BF =2AF ,连接CF ,求证:BF ⊥CF ;(2)如图3,点E 为BC 上一点,AE 交BM 于点F ,连接CF ,若∠BFE =∠BAC =2∠CFE ,求ABF ACF S S 的值.4.(阅读材科)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项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如图1,在“手拉手”图形中,小明发现若∠BAC =∠DAE ,AB =AC ,AD =AE ,则△ABD ≌△ACE .(材料理解)(1)在图1中证明小明的发现.(深入探究)(2)如图2,△ABC 和△AED 是等边三角形,连接BD ,EC 交于点O ,连接AO ,下列结论:①BD =EC ;②∠BOC =60°;③∠AOE =60°;④EO =CO ,其中正确的有 .(将所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延伸应用)(3)如图3,AB =BC ,∠ABC =∠BDC =60°,试探究∠A 与∠C 的数量关系.5.问题情景: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且满足∠ADE =60°,DE 交等边三角形外角平分线于点E .试探究AD 与DE 的数量关系.操作发现:(1)小明同学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论证就可以解决问题,请您按照小明同学的方法确定A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类比探究:(2)如图2,当点D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除B、C外),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AD与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拓展应用:(3)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且满足CD=BC,在图3中补全图形,直接判断△ADE的形状(不要求证明).6.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SAS”、“ASA”、“AAS”、“SSS”)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HL”)后,我们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初步思考)我们不妨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DEF中,AC=DF,BC=EF,∠B=∠E,然后,对∠B进行分类,可分为“∠B是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深入探究)第一种情况:当∠B是直角时,△ABC≌△DEF.(1)如图①,在△ABC和△DEF中,AC=DF,BC=EF,∠B=∠E=90°,根据______,可以知道Rt△ABC≌Rt△DEF.第二种情况:当∠B 是钝角时,△ABC ≌△DEF .(2)如图②,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钝角.求证:△ABC ≌△DEF .第三种情况:当∠B 是锐角时,△ABC 和△DEF 不一定全等.(3)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锐角.请你用直尺在图③中作出△DEF ,使△DEF 和△ABC 不全等,并作简要说明.7.如图,若要判定纸带两条边线a ,b 是否互相平行,我们可以采用将纸条沿AB 折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1)如图1,展开后,测得12∠=∠,则可判定a//b ,请写出判定的依据_________; (2)如图2,若要使a//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3)如图3,纸带两条边线a ,b 互相平行,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C ,若将纸带沿11A B (1A ,1B 分别在边线a ,b 上)再次折叠,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1C ,AB//11A B ,137BB AC ==,,求出1AC 的长.8.如图,在等边ABC ∆中,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以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1)求CAM ∠的度数;(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9.在△ABC 中,∠BAC =45°,CD ⊥AB ,垂足为点D ,M 为线段DB 上一动点(不包括端点),点N 在直线AC 左上方且∠NCM =135°,CN =CM ,如图①.(1)求证:∠ACN =∠AMC ;(2)记△ANC 得面积为5,记△ABC 得面积为5.求证:12S AC S AB=; (3)延长线段AB 到点P ,使BP =BM ,如图②.探究线段AC 与线段DB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M ,AN =CP 始终成立?(写出探究过程)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C 与△ABC 关于直线AC 对称,AE 与CD 垂直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EAF =45°,且AF 与AB 在AE 的两侧,EF ⊥AF .(1)依题意补全图形.(2)①在AE 上找一点P ,使点P 到点B ,点C 的距离和最短;②求证: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1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OC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以OC ,OA 所在直线为轴和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 (0,a ),C (b ,0a 6b 80--=.(1)a = ;b = ;直角三角形AOC 的面积为 .(2)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 ,Q 同时出发,P 点从C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匀速移动,Q 点从O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到达O 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AC 的中点D 的坐标是(4,3),设运动时间为t 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DOC =∠D CO ,点G 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y 轴平分∠GOD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连接接CE 交OD 于点H ,当点E 在线段OA 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GOD ,∠OHC ,∠A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12.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MF NF ⊥于F ,点A 、C 分别在NF 和MF 上,作线段AB 和CD (如图1),使90FAB MCD ∠-∠=︒.求证://AB CD ”.(1)聪聪同学给出一种证明问题的辅助线: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请你根据聪聪同学提供的辅助线(或自己添加其它辅助线),给出问题的证明. (2)若点E 在直线CD 下方,且知30BED ∠=︒,直接写出ABE ∠和CDE ∠之间的数量关系.13.在△ABC 中,AB =AC ,D 是直线BC 上一点,以AD 为一条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AE =AD ,∠DAE =∠BAC ,连接CE .(1)如图,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 =40°,则∠ACE = ,∠DCE = ,BC 、DC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设∠BAC =α,∠DCE =β.①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不与B ,C 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3)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试探究∠ACB 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无需写出求解过程).14.(1)如图1,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AD ,BE 相交于点P ,求证:BE AD =.(2)如图2,在BCD 中,若120BCD ∠<︒,分别以BC ,CD 和BD 为边在BCD 外部作等边ABC ,等边CDE △,等边BDF ,连接AD 、BE 、CF 恰交于点P . ①求证:AD BE CF ==;②如图2,在(2)的条件下,试猜想PB ,PC ,PD 与BE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5.探究发现:如图①,在ABC 中,内角ACB ∠的平分线与外角AB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1)若80A ∠=︒,则E ∠= ;若50A ∠=︒,则E ∠= ;(2)由此猜想:A ∠与E ∠的关系为 (不必说明理由).拓展延伸:如图②,四边形ABCD 的内角DCB ∠与外角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BF CD .(3)若125A ∠=︒,95D ∠=︒,求F ∠的度数,由此猜想F ∠与A ∠,D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16.已知//,MN GH 在Rt ABC 中,90,30ACB BAC ∠=︒∠=︒,点A 在MN 上,边BC 在GH 上,在Rt DEF △中,90,DFE ∠=︒边DE 在直线AB 上,45EDF ∠=︒; (1)如图1,求BAN ∠的度数;(2)如图2,将Rt DEF △沿射线BA 的方向平移,当点F 在M 上时,求AFE ∠度数; (3)将Rt DEF △在直线AB 上平移,当以A D F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FAN ∠度数.17.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适当的变形,可以解决很多的数学问题.例如:若3,1a b ab ,求22a b +的值. 解:因为3,1a b ab 所以()29,22a b ab +==所以2229,22a b ab ab ++==得227a b +=.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若228,40x y x y +=+=,求xy 的值;(2)①若()45x x -=,则()224x x -+= ; ②若()()458x x --=则()22()45x x -+-= ; (3)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以AC BC 、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设6AB =,两正方形的面积和1218S S +=,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18.(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①如图①,D ,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交于点F ,则∠BFE 的度数是 度;②如图②,D ,E 分别是边AC ,BA 延长线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此时∠BFE 的度数是 度;(2)如图③,在△ABC 中,AC=BC ,∠ACB 是锐角,点O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点D ,E 分别在AC ,OA 的延长线上,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CB=α,求∠BFE 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19.如图,在ABC ∆中,90,,8ACB AC BC AB cm ∠=︒==,过点C 做射线CD ,且//CD AB ,点P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方向均匀运动,速度为3/cm s ;同时,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 s ,当点Q 停止运动时,点P 也停止运动.连接,PQ CQ ,设运动时间为()()08t s t <<.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有t 的代数式表示CP 和BQ 的长度;(2)当2t =时,请说明//PQ BC ;(3)设BCQ ∆的面积为()2S cm ,求S 与t 之间的关系式. 20.在ABC ∆中,若存在一个内角角度,是另外一个内角角度的n 倍(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 ∆为n 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 ∆中,80A ∠=︒,75B ∠=︒,25C ∠=︒,可知3∠=∠B C ,所以ABC ∆为3倍角三角形.(1)在ABC ∆中,55A ∠=︒,25B ∠=︒,则ABC ∆为________倍角三角形;(2)若DEF ∆是3倍角三角形,且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外一个内角的余角的度数的13,求DEF ∆的最小内角. (3)若MNP ∆是2倍角三角形,且90M N P ∠<∠<∠<︒,请直接写出MNP ∆的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①100;②x=y+s+t;(2)见详解.【解析】【分析】(1)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②结论:x=y+s+t.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证明;(2)分6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①∵∠BAC=70°,∴∠ABC+∠ACB=110°,∵∠PBA=10°,∠PCA=20°,∴∠PBC+∠PCB=80°,∴∠BPC=100°,∴x=100,故答案为:100.②结论:x=y+s+t.理由:∵∠A+∠ABC+∠ACB=∠A+∠PBA+∠PCA+∠PBC+∠PCB=180°,∠PBC+∠PCB+∠BPC=180°,∴∠A+∠PBA+∠PCA=∠BPC,∴x=y+s+t.(2)s、t、x、y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如图1:s+x=t+y;如图2:s+y=t+x;如图3:y=x+s+t;如图4:x+y+s+t=360°;如图5:t=s+x+y ;如图6:s=t+x+y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2.(1)C (4,0);(2)433d t =;(3)103MN =【解析】【分析】(1)根据对称的性质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2)利用面积法可求得AC PD PC OA ⋅=⋅,再利用坐标系中点的特征即可求得答案; (3)利用(2)的结论求得2BP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得ABO CBQ ∆∆≌,求得43CQ AO ==,利用面积法求得437QN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详解】(1)∵点B 、C 关于y 轴对称,∴12OB OC BC ==, ∴AB AC =,∵60BAC ∠=︒,∴ABC ∆为等边三角形,∴8AB BC AC ===,∴142OC BC ==, ∴点C 的坐标为:()4,0C ;(2)连接AP ,∵1122APC S AC PD PC OA ∆=⋅=⋅, ∴AC PD PC OA ⋅=⋅,∵(0,43A ,∴43OA =∵2BP t =,∴82PC t =-,∵8AC =, ∴433PC OA PD t AC ⋅==-, 即:433d t =-;(3)∵点P 到AC 的距离为33,∴43333d t =-=,∴1t =,∴2BP =,延长CN 交AB 于点Q ,过点N 作NE x ⊥轴于点E ,连接PQ 、BN ,∵CQ 为ACB ∠的角平分线,ABC ∆为等边三角形,∴1302BCQ ACB ∠=∠=︒,CQ AB ⊥, ∵1302BAO BAC ∠=∠=︒,AB BC =, ∴ABO CBQ ∆∆≌,∴43CQ AO ==设2QN a =,在Rt CNE ∆中,30QCB ∠=︒,∴11(432)2322NE CN a a ===, ∵ABP ABN BPN S S S ∆∆∆=+,∴111222BP OA AB QN BP NE ⋅=⋅+⋅,∴1112822)222a a ⨯⨯=⨯⨯+⨯⨯,∴a =∴QN =, ∵60ACB ∠=︒,90PDC ∠=︒,∴30DPC ∠=︒,∵30BCQ ∠=︒,∴PM CM =,在Rt CDM ∆中,90MDC ∠=︒,30MCD ∠=︒, ∴12MD MC =,∴12MD PM =,PD =∴PM CM ==∴MN CQ QN CM =--==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含30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及定理、灵活运用面积法求线段的长是解本题的关键.3.(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2【解析】【分析】(1)①只要证明∠2+∠BAF =∠1+∠BAF =60°即可解决问题;②只要证明△BFC ≌△ADB ,即可推出∠BFC =∠ADB =90°;(2)在BF 上截取BK =AF ,连接AK .只要证明△ABK ≌CAF ,可得S △ABK =S △AFC ,再证明AF =FK =BK ,可得S △ABK =S △AFK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①证明:如图1中,∵AB=AC,∠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BAC=60°,∵AD⊥BN,∴∠ADB=90°,∵∠MBN=30°,∠BFD=60°=∠1+∠BAF=∠2+∠BAF,∴∠1=∠2②证明:如图2中,在Rt△BFD中,∵∠FBD=30°,∴BF=2DF,∵BF=2AF,∴BF=AD,∵∠BAE=∠FBC,AB=BC,∴△BFC≌△ADB,∴∠BFC=∠ADB=90°,∴BF⊥CF(2)在BF上截取BK=AF,连接AK.∵∠BFE=∠2+∠BAF,∠CFE=∠4+∠1,∴∠CFB =∠2+∠4+∠BAC ,∵∠BFE =∠BAC =2∠EFC ,∴∠1+∠4=∠2+∠4∴∠1=∠2,∵AB =AC ,∴△ABK ≌CAF ,∴∠3=∠4,S △ABK =S △AFC ,∵∠1+∠3=∠2+∠3=∠CFE =∠AKB ,∠BAC =2∠CEF ,∴∠KAF =∠1+∠3=∠AKF ,∴AF =FK =BK ,∴S △ABK =S △AFK , ∴ABF AFCS 2S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4.(1)证明见解析;(2)①②③;(3)∠A +∠C =180°.【解析】【分析】(1)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出∠BAD=∠CAE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判断出△ABD ≌△ACE ,得出BD=CE ,再利用对顶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判断出∠BOC=60°,再判断出△BCF ≌△ACO ,得出∠AOC=120°,进而得出∠AOE=60°,再判断出BF <CF ,进而判断出∠OBC >30°,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BDP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D=BP ,∠DBP=60°,进而判断出△ABD ≌△CBP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BAC=∠DAE ,∴∠BAC+∠CAD=∠DAE+∠CAD ,∴∠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2)如图2,∵△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B=AC ,AD=AE ,∠BAC=∠DAE=60°,∴∠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BD=CE ,①正确,∠ADB=∠AEC ,记AD 与CE 的交点为G ,∵∠AGE=∠DGO ,∴180°-∠ADB-∠DGO=180°-∠AEC-∠AGE ,∴∠DOE=∠DAE=60°,∴∠BOC=60°,②正确,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OCF 是等边三角形,∴CF=OC ,∠OFC=∠OCF=60°=∠ACB ,∴∠BCF=∠ACO ,∵AB=AC ,∴△BCF ≌△ACO (SAS ),∴∠AOC=∠BFC=180°-∠OFC=120°,∴∠AOE=180°-∠AOC=60°,③正确,连接AF ,要使OC=OE ,则有OC=12CE , ∵BD=CE ,∴CF=OF=12BD , ∴OF=BF+OD ,∴BF <CF ,∴∠OBC >∠BCF ,∵∠OBC+∠BCF=∠OFC=60°,∴∠OBC >30°,而没办法判断∠OBC 大于30度,所以,④不一定正确,即:正确的有①②③,故答案为①②③;(3)如图3,延长DC 至P ,使DP=DB ,∵∠BDC=60°,∴△BDP 是等边三角形,∴BD=BP ,∠DBP=60°,∵∠BAC=60°=∠DBP ,∴∠ABD=∠CBP ,∵AB=CB ,∴△ABD ≌△CBP (SAS ),∴∠BCP=∠A ,∵∠BCD+∠BCP=180°,∴∠A+∠BCD=180°.【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5.(1)AD =DE ,见解析;(2)AD =DE ,见解析;(3)见解析,△ADE 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DF EDC ∆∆≌即可得解; (2)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D DCE ∆∆≌即可得解; (3)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即可.【详解】(1)如下图,数量关系:AD =DE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DF =BD∵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DF =CD∵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AD ⊥BC∴90ADC ∠︒=∵60BDF ADE ∠∠︒==∴30ADF EDC ∠∠︒==在ADF ∆与EDC ∆中AFD ECD DF CDADF EDC ∠∠⎧⎪⎨⎪∠∠⎩=== ∴()ADF EDC ASA ∆∆≌∴AD =DE ;(2)结论:AD =DE .证明:如下图,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 ∠∠∠∠=,=∴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BF =BD∴AF =DC∵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DC 是ABD ∆的外角∴60ADC B FAD FAD ∠∠∠︒∠=+=+∵60ADC ADE CDE CDE ∠∠∠︒∠=+=+∴∠FAD =∠CDE在AFD ∆与DCE ∆中AFD DCE AF CDFAD EDC ∠∠⎧⎪⎨⎪∠∠⎩=== ∴()AFD DCE ASA ∆∆≌∴AD =DE ;(3)如下图,AD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C CD =∴AC CD =∵CE 平分ACD ∠∴CE 垂直平分AD∴AE =DE∵60ADE ∠=︒∴ADE ∆是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相关内容,熟练掌握三角形综合解决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1)HL ;(2)见解析;(3)如图②,见解析;△DEF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 和△ABC 不全等.【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HL”证明;(2)过点C作CG⊥AB交AB的延长线于G,过点F作FH⊥DE交DE的延长线于H,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求出∠CBG=∠FEH,再利用“角角边”证明△CBG和△FE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G=FH,再利用“HL”证明Rt△ACG和Rt△DF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D,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BC和△DEF全等;(3)以点C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与AB相交于点D,E与B重合,F与C重合,得到△DEF与△ABC不全等;(4)根据三种情况结论,∠B不小于∠A即可.【详解】(1)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运用的是HL.(2)证明:如图①,分别过点C、F作对边AB、DE上的高CG、FH,其中G、H为垂足.∵∠ABC、∠DEF都是钝角∴G、H分别在AB、DE的延长线上.∵CG⊥AG,FH⊥DH,∴∠CGA=∠FHD=90°.∵∠CBG=180°-∠ABC,∠FEH=∠180°-∠DEF,∠ABC=∠DEF,∴∠CBG=∠FEH.在△BCG和△EFH中,∵∠CGB=∠FHE,∠CBG=∠FEH,BC=EF,∴△BCG≌△EFH.∴CG=FH.又∵AC=DF.∴Rt△ACG≌△DFH.∴∠A=∠D.在△ABC和△DEF中,∵∠ABC=∠DEF,∠A=∠D,AC=DF,∴△ABC≌△DEF.(3)如图②,△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和△ABC不全等.【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应用与设计作图,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阅读量较大,审题要认真仔细.7.(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2∠2=180°;(3)4或10【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答案;(2)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答案;(3)分两种情况: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分别求出1AC 的长,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12∠=∠,∴a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1,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4=∠2,∵∠2+∠4+∠1=180°,∴∠1+2∠2=180°,∴要使a ∥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1+2∠2=180°.故答案是:∠1+2∠2=180°;(3)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 AA 1=7-3=4;②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AA 1=7+3=10.综上所述:1AC =4或1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折叠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长度相等”是解题的关键.8.(1)30°;(2)证明见解析;(3)AOB ∠是定值,60AOB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AC =,DC EC =,,60ACB DCE ∠=∠=︒,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30CBE CAD ∠=∠=︒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详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AC ∴∠=︒.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12CAM BAC ∴∠=∠, 30CAM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D DCB DCB BCE ∴∠+∠=∠+∠,ACD BCE ∠∠∴=.在ADC ∆和BEC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AOB ∠是定值,60AOB ∠=︒,理由如下: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则30CBE CAD ∠=∠=︒,又60ABC ∠=︒,603090CBE A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AM ∴平分BAC ∠,即11603022BAM BAC ∠=∠=⨯︒=︒ 903060BOA ∴∠=︒-︒=︒.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B DCB DCB D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0CBE CAD ∴∠=∠=︒,同理可得:30BAM ∠=︒,903060BOA ∴∠=︒-︒=︒.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60ACD ACE BCE A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CBE CAD ∴∠=∠,同理可得:30CAM ∠=︒150CBE CAD ∴∠=∠=︒30CBO ∴∠=︒,∵30BAM ∠=︒,903060BOA ∴∠=︒-︒=︒.综上,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AOB ∠是定值,60AOB ∠=︒.【点睛】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9.(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当AC =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 =CP 始终成立,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ACN=∠AMC=135°-∠ACM ;(2)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AAS ”可证△NEC ≌△CDM ,可得NE=CD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解;(3)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SAS ”可证△NEA ≌△CDP ,可得AN=CP .【详解】(1)∵∠BAC=45°,∴∠AMC=180°﹣45°﹣∠ACM=135°﹣∠ACM .∵∠NCM=135°,∴∠ACN=135°﹣∠ACM ,∴∠ACN=∠AMC ;(2)过点N 作NE ⊥AC 于E ,∵∠CEN=∠CDM=90°,∠ACN=∠AMC ,CM=CN ,∴△NEC ≌△CDM (AAS ),∴NE=CD ,CE=DM ;∵S 112=AC•NE ,S 212=AB•CD , ∴12S AC S AB=; (3)当AC=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CP 始终成立,理由如下: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2)可得NE=CD ,CE=DM .∵AC=2BD ,BP=BM ,CE=DM ,∴AC ﹣CE=BD+BD ﹣DM ,∴AE=BD+BP=DP .∵NE=CD ,∠NEA=∠CDP=90°,AE=DP ,∴△NEA ≌△CDP (SAS ),∴AN=PC .【点睛】本题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10.(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题意能力,按照题目所述依次作图即可.(2)①本题考查线段和最短问题,需要通过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所求线段转化为其他等量线段之和,以达到求解目的.②本题考查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继而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2)①如图2,连接BD,P为BD与AE的交点∵等边△ACD,AE⊥CD∴PC=PD,PC+PB最短等价于PB+PD最短故B,D之间直线最短,点P即为所求.②证明:连接DE,DF.如图3所示∵△ABC,△ADC是等边三角形∴AC=AD,∠ACB=∠CAD=60°∵AE⊥CD∴∠CAE=12∠CAD=30°∴∠CEA=∠ACB﹣∠CAE=30°∴∠CAE=∠CEA∴CA=CE∴CD垂直平分AE∴DA=DE∴∠DAE=∠DEA∵EF⊥AF,∠EAF=45°∴∠FEA=45°∴∠FEA=∠EAF∴FA =FE ,∠FAD =∠FED∴△FAD ≌△FED (SAS )∴∠AFD =∠EFD∴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点睛】本题第一问作图极为重要,要求对题意有较深的理解,同时对于垂直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要清楚,能通过题目文字所述转化为考点,信息转化能力需要多做题目加以提升.11.(1)6;8;24;(2)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GOD+∠ACE=∠OHC ,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非负性即可求出a ,b 即可得出结论,即可求出△ABC 的面积;(2)先表示出OQ ,OP ,利用那个面积相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OAC=∠AOD ,进而判断出OG ∥AC ,即可判断出∠FHC=∠ACE ,同理∠FHO=∠GOD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 解:(1)∵b 80-=, ∴a-6=0,b-8=0,∴a=6,b=8,∴A (0,6),C (8,0);∴S △ABC=6×8÷2=24,故答案为(0,6),(8,0); 6;8;24(2) ∵114222ODQ D S OQ x t t ∆=⋅=⋅⋅= 11(82)312322ODP D S OP y t t ∆=⋅=⋅-⋅=- 由2123t t =-时, 2.4t =∴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 )∴2∠GOA+∠ACE=∠OHC ,理由如下:∵x 轴⊥y 轴,∴∠AOC=∠DOC+∠AOD=90°∴∠OAC+∠ACO=90°又∵∠DOC=∠DCO∴∠OAC=∠AOD∵y 轴平分∠GOD∴∠GOA=∠AOD∴∠GOA=∠OAC∴OG ∥AC ,如图,过点H 作HF ∥OG 交x 轴于F ,∴HF ∥AC∴∠FHC=∠ACE同理∠FHO=∠GOD ,∵OG ∥FH ,∴∠GOD=∠FHO ,∴∠GOD+∠ACE=∠FHO+∠FHC即∠GOD+∠ACE=∠OHC ,∴2∠GOA+∠ACE=∠OHC .∴∠GOD+∠ACE=∠OHC .【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性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12.(1)见解析;(2)30ABE CDE ∠-∠=︒【解析】【分析】(1)根据聪聪提供的辅助线作法进行证明,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GC MCD ∠=∠,90F GAF ∠+∠=︒,再证明MCD BAG ∠=∠,可得结论;(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结论.【详解】解:(1)证明: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AGC MCD ∴∠=∠,90F GAF ∠+∠=︒,FN FM ⊥,90F ∴∠=︒,90GAF ∴∠=︒,90FAB MCD ∠-∠=︒,FAB GAF MCD BAG ∴∠-∠=∠=∠,//AB CD ∴;(2)解:30ABE CDE ∠-∠=︒,理由如下:如图3,//AB CD ,BPD ABE ∴∠=∠,BPD CDE BED ∠=∠+∠,30BED ∠=︒,30BPD CDE ∴∠-∠=︒,∴30ABE CD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3.(1)70°,40°,BC +DC =CE ;(2)①α=β;②当点D 在BC 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 =60°.【解析】【分析】(1)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2)①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即可;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 在线段BC 上时,证明△ABD ≌△ACE (SAS ),则∠ADB=∠AEC ,∠ABC=∠ACE ,推出∠DAE+∠DCE=180°,即α+β=180°;(Ⅱ)当点D 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同理可证明△ABD ≌△ACE (SAS ),则∠ABD=∠ACE ,推出∠BAC=∠DCE ,即α=β;(Ⅲ)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由①得α=β;(3)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由CE ∥AB ,得∠ABC=∠DCE ,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由CE ∥AB ,得∠ABC+∠DCE=180°,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详解】(1)如图1所示:∵∠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ACE=∠B12=(180°﹣40°)=70°,BD=CE,∴BC+DC=CE.∵∠ACD=∠B+∠BAC=∠ACE+∠DCE,∴∠BAC=∠DCE.∵∠BAC=40°,∴∠DCE=40°.故答案为:70°,40°,BC+DC=CE;(2)①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α=β.理由如下:∵∠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B=∠ACE.∵∠ACD=∠B+∠BAC=∠ACE+∠DCE,∴∠BAC=∠DCE.∵∠BAC=α,∠DCE=β,∴α=β;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在线段BC上时,α+β=180°,如图2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DB=∠AEC,∠ABC=∠ACE.∵∠ADC+∠ADB=180°,∴∠ADC+∠AEC=180°,∴∠DAE+∠DCE=180°.∵∠BAC=∠DAE=α,∠DCE=β,∴α+β=180°;(Ⅱ)当点D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如图3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BD=∠ACE.∵∠ACE=∠ACD+∠DCE,∠ABD=∠ACD+∠BAC,∴∠ACD+∠DCE=∠ACD+∠BAC,∴∠BAC=∠DCE.∵∠BAC=α,∠DCE=β,∴α=β;(Ⅲ)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α=β;综上所述:当点D在BC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60°.理由如下:∵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即∠BAC=∠DCE.∵CE∥AB,∴∠ABC=∠DCE,∴∠ABC=∠BAC.∵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即∠BAC +∠DCE =180°.∵CE ∥AB ,∴∠ABC +∠DCE =180°,∴∠ABC =∠BAC .∵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综上所述: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ACB 的度数为60°.【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多边形内角和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4.(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PB PC PD BE ++=,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AC ,CE=CD ,∠ACB=∠DCE=60°,进而得出∠BCE=∠ACD ,判断出BCE ACD ≌(SAS ),即可得出结论;(2)①同(1)的方法判断出≌ACD BCE (SAS ),ABD CBF ≌(SAS ),即可得出结论; ②先判断出∠APB=60°,∠APC=60°,在PE 上取一点M ,使PM=PC ,证明CPM △是等边三角形, 进而判断出PCD MCE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 ,CE=CD ,∠ACB=∠DCE=60°,∴∠ABC+∠ACE=∠DCE+∠ACE ,即∠BCE=∠ACD ,∴BCE ACD ≌(SAS ),∴BE=AD ;(2)①证明:∵ABC 和DCE 是等边三角形,∴AC=BC ,CD=CE ,∠ACB=∠DCE=60°,∴∠ACB+∠BCD=∠DCE+∠BCD ,即∠ACD=∠BCE ,∴≌ACD BCE (SAS ),∴AD=BE ,同理:ABD CBF≌(SAS),∴AD=CF,即AD=BE=CF;②解:结论:PB+PC+PD=BE,理由:如图2,AD与BC的交点记作点Q,则∠AQC=∠BQP,由①知,≌ACD BCE,∴∠CAD=∠CBE,在ACQ中,∠CAD+∠AQC=180°-∠ACB=120°,∴∠CBE+∠BQP=120°,在BPQ中,∠APB=180°-(∠CBE+∠BQP)=60°,∴∠DPE=60°,同理:∠APC=60°,60,CPE∴∠=︒∠CPD=120°,在PE上取一点M,使PM=PC,∴CPM△是等边三角形,∴CP CM PM==,∠PCM=∠CMP=60°,∴∠CME=120°=∠CPD,∵CDE△是等边三角形,∴CD=CE,∠DCE=60°=∠PCM,∴∠PCD=∠MCE,∴PCD MCE≌(SAS),∴PD=ME,∴BE=PB+PM+ME=PB+PC+PD.【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15.(1)40°25°;(2)12∠=∠E A(或2E∠=∠A)(3)F∠=()1902A D∠+∠-︒【解析】【分析】(1)先根据两角平分线写出对应的等式关系,再分别写出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等式关系,最后联立两等式化解,将A ∠的角度带入即可求解;(2)由(1)可得,即可求解;(3)在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可知1==2BCF DCF BCD ∠∠∠12EBF ABE ∠=∠,又因为//BF C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F DCF ∠=∠,再根据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EBF F BCF ∠=∠∠,再由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360ABC BCD A D ∠+∠∠∠=,最后在FBC 中:++180F FBC BCF ∠∠∠=,代入整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由题可知:BE 为DBA ∠的角平分线,CE 为BCA ∠的角平分线,∴DBA ∠=2EBA ∠=2EBD ∠,BCA ∠=2BCE ∠,∴1802ABC EBA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ABC 中:+180A ABC BCA ∠∠+∠=,即:+(1802)2180A EBA BCE ∠-∠+∠=,220A EBA BCE ∠-∠+∠=①,在EBC 中:+180E EBC BCE ∠∠+∠=,即:+180-180E EBA BCE ∠∠+∠=(),-0E EBA BCE ∠∠+∠=②,综上所述联立①②,由①-②×2可得 :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2-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0A E ∠∠=,1=2E A ∠∠, 当80A =∠,则E ∠=40;当50A ∠=,则E ∠=25;故答案为40,25;(2)由(1)知:12∠=∠E A (或2A E ∠=∠); (3)∵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 ∴1==2BCF DCF BCD ∠∠∠,12EBF ABE FBA ∠=∠=∠ , 又∵//BF CD ,∴F D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F =∠,。

初一数学压轴题

初一数学压轴题

初一数学压轴题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一.解答题(共19小题)1.(2013扬州)如果10b=n,那么b为n的劳格数,记为b=d(n),由定义可知:10b=n与b=d(n)所表示的b、n两个量之间的同一关系.(1)根据劳格数的定义,填空:d(10)= ,d(10﹣2)= ;(2)劳格数有如下运算性质:若m、n为正数,则d(mn)=d(m)+d(n),d ()=d(m)﹣d(n).根据运算性质,填空:= (a为正数),若d(2)=,则d (4)= ,d(5)= ,d()= ;(3)如表中与数x对应的劳格数d(x)有且只有两个是错误的,请找出错误的劳格数,说明理由并改正.x356891227d(x)3a﹣b+c2a﹣b a+c1+a﹣b﹣c3﹣3a﹣3c4a﹣2b3﹣b﹣2c6a﹣3b 2.(2012安庆一模)先阅读下列材料,再解答后面的问题.一般地,若a n=b(a>0且a≠1,b>0),则n叫做以a为底b的对数,记为loga b(即logab=n).如34=81,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记为log381(即log381=4).(1)计算以下各对数的值:log24= ,log216= ,log264=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log24、log216、log264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猜想一般性的结论:loga M+logaN= (a>0且a≠1,M>0,N>0),并根据幂的运算法则:a m a n=a m+n以及对数的含义证明你的猜想.3.(2012沈阳模拟)认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我们初中学习了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相应的,我们可以计算出多项式的展开式,如:(a+b)1=a+b,(a+b)2=a2+2ab+b2,(a+b)3=(a+b)2(a+b)=a3+3a2b+3ab2+b3,…下面我们依次对(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进一步研究发现,当n取正整数时可以单独列成表中的形式:上面的多项式展开系数表称为“杨辉三角形”;仔细观察“杨辉三角形”,用你发现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多项式(a+b)n的展开式是一个几次几项式并预测第三项的系数;(2)请你预测一下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3)结合上述材料,推断出多项式(a+b)n(n取正整数)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S,(结果用含字母n的代数式表示).4.(2009佛山)阅读材料:把形如ax2+bx+c的二次三项式(或其一部分)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法的基本形式是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写,即a2±2ab+b2=(a±b)2.例如:(x﹣1)2+3、(x﹣2)2+2x、(x﹣2)2+x2是x2﹣2x+4的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即“余项”分别是常数项、一次项、二次项﹣﹣见横线上的部分).请根据阅读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比照上面的例子,写出x2﹣4x+2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2)将a2+ab+b2配方(至少两种形式);(3)已知a2+b2+c2﹣ab﹣3b﹣2c+4=0,求a+b+c的值.5.(2007东营)根据以下10个乘积,回答问题: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1)试将以上各乘积分别写成一个“□2﹣2”(两数平方差)的形式,并写出其中一个的思考过程;(2)将以上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3)若用a1b1,a2b2,…,anbn表示n个乘积,其中a1,a2,a3,…,an,b1,b2,b3,…,bn为正数.试由(1)、(2)猜测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不要求证明)6.(2006浙江)如果一个正整数能表示为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那么称这个正整数为“神秘数”.如:4=22﹣02,12=42﹣22,20=62﹣42,因此4,12,20都是“神秘数”(1)28和2012这两个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2)设两个连续偶数为2k+2和2k(其中k取非负整数),由这两个连续偶数构造的神秘数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3)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k取正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8.(2015于洪区一模)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9.(2015菏泽)如图,已知∠ABC=90°,D是直线AB上的点,AD=BC.(1)如图1,过点A作AF⊥AB,并截取AF=BD,连接DC、DF、CF,判断△CDF 的形状并证明;(2)如图2,E是直线BC上一点,且CE=BD,直线AE、CD相交于点P,∠APD 的度数是一个固定的值吗若是,请求出它的度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0.(2015铁岭一模)已知:△ABC中,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BQ=AC,点F在CE的延长线上,CF=AB,求证:AF⊥AQ.11.(2013庐阳区校级模拟)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D、△ACE拼在一起(图1).△ABD不动,(1)若将△ACE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 (图2),证明:MB=MC.(2)若将图1中的CE向上平移,∠CAE不变,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3),判断并直接写出MB、MC的数量关系.(3)在(2)中,若∠CAE的大小改变(图4),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MB、MC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12.(2012昌平区模拟)(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BAD.求证:EF=BE+FD;(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 上的点,且∠EAF=∠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3.(2011泰安)已知:在△ABC中,AC=BC,∠ACB=90°,点D是AB的中点,点E是AB边上一点.(1)直线BF垂直于直线CE于点F,交CD于点G(如图1),求证:AE=CG;(2)直线AH垂直于直线CE,垂足为点H,交CD的延长线于点M(如图2),找出图中与BE相等的线段,并证明.14.(2005扬州)(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 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注意:第(2)、(3)小题你选答的是第2小题.15.(2012淮安)阅读理解如图1,△ABC中,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nAnC的平分线An Bn+1折叠,点Bn与点C重合,无论折叠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恰好重合,∠BAC是△ABC的好角.小丽展示了确定∠BAC是△ABC的好角的两种情形.情形一:如图2,沿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的平分线AB1折叠,点B与点C重合;情形二:如图3,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探究发现(1)△ABC中,∠B=2∠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不是△ABC的好角(填“是”或“不是”).(2)小丽经过三次折叠发现了∠BAC是△ABC的好角,请探究∠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根据以上内容猜想: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应用提升(3)小丽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15°、60°、105°,发现60°和105°的两个角都是此三角形的好角.请你完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试求出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使该三角形的三个角均是此三角形的好角.16.(2011房山区一模)已知:等边三角形ABC(1)如图1,P为等边△ABC外一点,且∠BPC=120°.试猜想线段BP、PC、AP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如图2,P为等边△ABC内一点,且∠APD=120°.求证:PA+PD+PC>BD.17.(2010丹东)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F分别为边AB,AC,BC的中点,M为直线BC上一动点,△DMN为等边三角形(点M的位置改变时,△DMN也随之整体移动).(1)如图1,当点M在点B左侧时,请你判断EN与M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点F 是否在直线NE上都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M在BC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利用图2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点M在点C右侧时,请你在图3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判断(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18.(2006西岗区)如图,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外作等腰直角△ABE和△ACD,M是BC的中点,请你探究线段DE与AM之间的关系.说明:(1)如果你经历反复探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你把探索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至少写3步);(2)在你经历说明(1)的过程之后,可以从下列①、②中选取一个补充或更换已知条件,完成你的证明.①画出将△ACM绕某一点顺时针旋转180°后的图形;②∠BAC=90°(如图)附加题:如图,若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内作等腰直角△ABE和△ACD,其它条件不变,试探究线段DE与AM之间的关系.19.(2006大连)如图1,Rt△ABC中AB=AC,点D、E是线段AC上两动点,且AD=EC,AM垂直BD,垂足为M,AM的延长线交BC于点N,直线BD与直线NE相交于点F.试判断△DEF的形状,并加以证明.说明:(1)如果你经历反复探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你把探索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至少写3步);(2)在你经历说明(1)的过程之后,可以从下列①、②中选取一个补充或者更换已知条件,完成你的证明.1、画出将△BAD沿BA方向平移BA长,然后顺时针旋转90°后图形;2、点K在线段BD上,且四边形AKNC为等腰梯形(AC∥KN,如图2).附加题:如图3,若点D、E是直线AC上两动点,其他条件不变,试判断△D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9小题)1.(2013扬州)如果10b=n,那么b为n的劳格数,记为b=d(n),由定义可知:10b=n与b=d(n)所表示的b、n两个量之间的同一关系.(1)根据劳格数的定义,填空:d(10)= 1 ,d(10﹣2)= ﹣2 ;(2)劳格数有如下运算性质:若m、n为正数,则d(mn)=d(m)+d(n),d()=d(m)﹣d(n).根据运算性质,填空:= 3 (a为正数),若d(2)=,则d(4)= ,d(5)= ,d ()= ﹣;(3)如表中与数x对应的劳格数d(x)有且只有两个是错误的,请找出错误的劳格数,说明理由并改正.x356891227d(x)3a﹣b+c2a﹣b a+c1+a﹣b﹣c3﹣3a﹣3c4a﹣2b3﹣b﹣2c6a﹣3b 【考点】整式的混合运算;反证法.【专题】压轴题.【分析】(1)根据定义可知,d(10)和d(10﹣2)就是指10的指数,据此即可求解;(2)根据d(a3)=d(aaa)=d(a)+d(a)+d(a)即可求得的值;(3)通过9=32,27=33,可以判断d(3)是否正确,同理以依据5=10÷2,假设d(5)正确,可以求得d(2)的值,即可通过d(8),d(12)作出判断.【解答】解:(1)d(10)=1,d(10﹣2)=﹣2;故答案为:1,﹣2;(2)==3;因为d(2)=故d(4)=d(2)+d(2)=,d(5)=d(10)﹣d(2)=1﹣=,d()=d(8×10﹣2)=3d(2)+d(10﹣2)=﹣;(3)若d(3)≠2a﹣b,则d(9)=2d(3)≠4a﹣2b,d(27)=3d(3)≠6a﹣3b,从而表中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d(3)=2a﹣b,若d(5)≠a+c,则d(2)=1﹣d(5)≠1﹣a﹣c,∴d(8)=3d(2)≠3﹣3a﹣3c,d (6)=d (3)+d (2)≠1+a﹣b ﹣c , 表中也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d(5)=a+c .∴表中只有d ()和d (12)的值是错误的,应纠正为: d ()=d (3)+d (5)﹣1=3a ﹣b+c ﹣1, d (12)=d (3)+2d (2)=2﹣b ﹣2c .【点评】本题考查整式的运算,正确理解规定的新的运算法则是关键. 2.(2012安庆一模)先阅读下列材料,再解答后面的问题.一般地,若a n =b (a >0且a≠1,b >0),则n 叫做以a 为底b 的对数,记为log a b (即log a b=n ).如34=81,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记为log 381(即log 381=4).(1)计算以下各对数的值:log 24= 2 ,log 216= 4 ,log 264= 6 .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log 24、log 216、log 264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猜想一般性的结论:log a M+log a N= log a (MN ) (a >0且a≠1,M >0,N >0),并根据幂的运算法则:a m a n =a m+n 以及对数的含义证明你的猜想. 【考点】同底数幂的乘法. 【专题】压轴题;新定义.【分析】(1)根据材料叙述,结合22=4,24=16,26=64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1)的答案可得出log 24、log 216、log 264之间满足的关系式; (3)设log a M=b 1,log a N=b 2,则a b1=M ,a b2=N ,分别表示出MN 及b 1+b 2的值,即可得出猜想.【解答】解:(1)log 24=2,log 216=4,log 264=6; (2)log 24+log 216=log 264; (3)猜想log a M+log a N=log a (MN ).证明:设log a M=b 1,log a N=b 2,则a b1=M ,a b2=N , 故可得MN=a b1a b2=a b1+b2,b 1+b 2=log a (MN ), 即log a M+log a N=log a (MN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题目出得比较新颖,解题思路以材料的形式给出,需要同学们仔细阅读,理解并灵活运用所给的信息. 3.(2012沈阳模拟)认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我们初中学习了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相应的,我们可以计算出多项式的展开式,如:(a+b )1=a+b ,(a+b )2=a 2+2ab+b 2,(a+b )3=(a+b )2(a+b )=a 3+3a 2b+3ab 2+b 3,…下面我们依次对(a+b )n 展开式的各项系数进一步研究发现,当n 取正整数时可以单独列成表中的形式:上面的多项式展开系数表称为“杨辉三角形”;仔细观察“杨辉三角形”,用你发现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多项式(a+b )n 的展开式是一个几次几项式并预测第三项的系数; (2)请你预测一下多项式(a+b )n 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3)结合上述材料,推断出多项式(a+b )n (n 取正整数)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S ,(结果用含字母n 的代数式表示). 【考点】完全平方公式.【专题】压轴题;阅读型;规律型.【分析】(1)由题意可求得当n=1,2,3,4,…时,多项式(a+b)n的展开式是一个几次几项式,第三项的系数是多少,然后找规律,即可求得答案;(2)首先求得当n=1,2,3,4…时,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即可求得答案;(3)结合(2),即可推断出多项式(a+b)n(n取正整数)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解答】解:(1)∵当n=1时,多项式(a+b)1的展开式是一次二项式,此时第三项的系数为:0=,当n=2时,多项式(a+b)2的展开式是二次三项式,此时第三项的系数为:1=,当n=3时,多项式(a+b)3的展开式是三次四项式,此时第三项的系数为:3=,当n=4时,多项式(a+b)4的展开式是四次五项式,此时第三项的系数为:6=,…∴多项式(a+b)n的展开式是一个n次n+1项式,第三项的系数为:;(2)预测一下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2n;(3)∵当n=1时,多项式(a+b)1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1=2=21,当n=2时,多项式(a+b)2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2+1=4=22,当n=3时,多项式(a+b)3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3+3+1=8=23,当n=4时,多项式(a+b)4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4+6+4+1=16=24,…∴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S=2n.【点评】此题属于规律性、阅读性题目.此题难度较大,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的应用是解此题的关键.4.(2009佛山)阅读材料:把形如ax2+bx+c的二次三项式(或其一部分)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法的基本形式是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写,即a2±2ab+b2=(a±b)2.例如:(x﹣1)2+3、(x﹣2)2+2x、(x﹣2)2+x2是x2﹣2x+4的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即“余项”分别是常数项、一次项、二次项﹣﹣见横线上的部分).请根据阅读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比照上面的例子,写出x2﹣4x+2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2)将a2+ab+b2配方(至少两种形式);(3)已知a2+b2+c2﹣ab﹣3b﹣2c+4=0,求a+b+c的值.【考点】完全平方公式.【专题】压轴题;阅读型.【分析】(1)(2)本题考查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应用能力,由题中所给的已知材料可得x2﹣4x+2和a2+ab+b2的配方也可分别常数项、一次项、二次项三种不同形式;(3)通过配方后,求得a,b,c的值,再代入代数式求值.【解答】解:(1)x2﹣4x+2的三种配方分别为:x2﹣4x+2=(x﹣2)2﹣2,x 2﹣4x+2=(x+)2﹣(2+4)x ,x 2﹣4x+2=(x ﹣)2﹣x 2;(2)a 2+ab+b 2=(a+b )2﹣ab , a 2+ab+b 2=(a+b )2+b 2; (3)a 2+b 2+c 2﹣ab ﹣3b ﹣2c+4,=(a 2﹣ab+b 2)+(b 2﹣3b+3)+(c 2﹣2c+1), =(a 2﹣ab+b 2)+(b 2﹣4b+4)+(c 2﹣2c+1), =(a ﹣b )2+(b ﹣2)2+(c ﹣1)2=0, 从而有a ﹣b=0,b ﹣2=0,c ﹣1=0, 即a=1,b=2,c=1, ∴a+b+c=4.【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完全平方公式:a 2±2ab+b 2=(a±b)2进行配方的能力.5.(2007东营)根据以下10个乘积,回答问题: 11×29;12×28;13×27;14×26;15×25; 16×24;17×23;18×22;19×21;20×20.(1)试将以上各乘积分别写成一个“□2﹣2”(两数平方差)的形式,并写出其中一个的思考过程;(2)将以上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3)若用a 1b 1,a 2b 2,…,a n b n 表示n 个乘积,其中a 1,a 2,a 3,…,a n ,b 1,b 2,b 3,…,b n 为正数.试由(1)、(2)猜测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不要求证明)【考点】平方差公式.【专题】压轴题.【分析】利用两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就是它们的平方差.如11×29;可想几加几等于29,几减几等于11,可得20+9和20﹣9,可得11×29=202﹣92,同理思考其它的.【解答】解:(1)11×29=202﹣92;12×28=202﹣82;13×27=202﹣72;14×26=202﹣62;15×25=202﹣52;16×24=202﹣42;17×23=202﹣32;18×22=202﹣22;19×21=202﹣12;20×20=202﹣02.(4分)例如,11×29;假设11×29=□2﹣○2,因为□2﹣○2=(□+○)(□﹣○);所以,可以令□﹣○=11,□+○=29.解得,□=20,○=9.故11×29=202﹣92.(5分)(或11×29=(20﹣9)(20+9)=202﹣92.5分)(2)这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7分)(3)①若a+b=40,a、b是自然数,则ab≤202=400.(8分)②若a+b=40,则ab≤202=400.(8分)③若a+b=m,a、b是自然数,则ab≤.(9分)④若a+b=m,则ab≤.(9分)⑤若a1+b1=a2+b2=a3+b3=an+bn=40.且|a1﹣b1|≥|a2﹣b2|≥|a3﹣b3|≥≥|an﹣bn|,则a1b1≤a2b2≤a3b3≤≤anbn.(10分)⑥若a1+b1=a2+b2=a3+b3=an+bn=m.且|a1﹣b1|≥|a2﹣b2|≥|a3﹣b3|≥…≥|an﹣bn|,则a1b1≤a2b2≤a3b3≤…≤anbn.(10分)说明:给出结论①或②之一的得(1分);给出结论③或④之一的得(2分);给出结论⑤或⑥之一的得(3分).【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即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6.(2006浙江)如果一个正整数能表示为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那么称这个正整数为“神秘数”.如:4=22﹣02,12=42﹣22,20=62﹣42,因此4,12,20都是“神秘数”(1)28和2012这两个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2)设两个连续偶数为2k+2和2k(其中k取非负整数),由这两个连续偶数构造的神秘数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3)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k取正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考点】平方差公式.【专题】压轴题;新定义.【分析】(1)试着把28、2012写成平方差的形式,解方程即可判断是否是神秘数;(2)化简两个连续偶数为2k+2和2k的差,再判断;(3)设两个连续奇数为2k+1和2k﹣1,则(2k+1)2﹣(2k﹣1)2=8k=4×2k,即可判断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不是神秘数.【解答】解:(1)设28和2012都是“神秘数”,设28是x和x﹣2两数的平方差得到,则x2﹣(x﹣2)2=28,解得:x=8,∴x﹣2=6,即28=82﹣62,设2012是y和y﹣2两数的平方差得到,则y2﹣(y﹣2)2=2012,解得:y=504,y﹣2=502,即2012=5042﹣5022,所以28,2012都是神秘数.(2)(2k+2)2﹣(2k)2=(2k+2﹣2k)(2k+2+2k)=4(2k+1),∴由2k+2和2k构造的神秘数是4的倍数,且是奇数倍.(3)设两个连续奇数为2k+1和2k﹣1,则(2k+1)2﹣(2k﹣1)2=8k=4×2k,即: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是4的倍数,是偶数倍,不满足连续偶数的神秘数为4的奇数倍这一条件.∴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不是神秘数.【点评】此题首先考查了阅读能力、探究推理能力.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是平方差公式的灵活应用.7.(2007淄博)根据以下10个乘积,回答问题: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1)试将以上各乘积分别写成一个“□2﹣○2”(两数平方差)的形式,并写出其中一个的思考过程;(2)将以上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3)试由(1)、(2)猜测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不要求证明)【考点】整式的混合运算;绝对值.【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1)根据要求求出两数的平均数,再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即可.(2)减去的数越大,乘积就越小,据此规律填写即可.(3)根据排列的顺序可得,两数相差越大,积越小.【解答】解:(1)11×29=202﹣92;12×28=202﹣82;13×27=202﹣72;14×26=202﹣62;15×25=202﹣52;16×24=202﹣42;17×23=202﹣32;18×22=202﹣22;19×21=202﹣12;20×20=202﹣02…(4分)例如,11×29;假设11×29=□2﹣○2,因为□2﹣○2=(□+○)(□﹣○);所以,可以令□﹣○=11,□+○=29.解得,□=20,○=9.故11×29=202﹣92.(或11×29=(20﹣9)(20+9)=202﹣92(2)这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3)①若a+b=40,a,b是自然数,则ab≤202=400.②若a+b=40,则ab≤202=400. …(8分) ③若a+b=m ,a ,b 是自然数,则ab≤.④若a+b=m ,则ab≤.⑤若a ,b 的和为定值,则ab 的最大值为. ⑥若a 1+b 1=a 2+b 2=a 3+b 3=…=a n +b n =40.且 |a 1﹣b 1|≥|a 2﹣b 2|≥|a 3﹣b 3|≥…≥|a n ﹣b n |,则 a 1b 1≤a 2b 2≤a 3b 3≤…≤a n b n . …(10分) ⑦若a 1+b 1=a 2+b 2=a 3+b 3=…=a n +b n =m .且 |a 1﹣b 1|≥|a 2﹣b 2|≥|a 3﹣b 3|≥…≥|a n ﹣b n |, 则a 1b 1≤a 2b 2≤a 3b 3≤…≤a n b n . ⑧若a+b=m ,a ,b 差的绝对值越大,则它们的积就越小.说明:给出结论①或②之一的得(1分);给出结论③、④或⑤之一的得(2分);给出结论⑥、⑦或⑧之一的得(3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整式的混合运算,找出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15于洪区一模)如图1,在△ABC 中,∠ACB 为锐角,点D 为射线BC 上一点,连接AD ,以AD 为一边且在AD 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 (1)如果AB=AC ,∠BAC=90°,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与点B 不重合),如图2,线段CF 、BD 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垂直 ,线段CF 、BD 的数量关系为 相等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 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压轴题;开放型.【分析】(1)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由正方形ADEF的性质可推出△DAB≌△FAC,所以CF=BD,∠ACF=∠ABD.结合∠BAC=90°,AB=AC,得到∠BCF=∠ACB+∠ACF=90°.即CF⊥BD.(2)当∠ACB=45°时,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可推出∠ACB=∠AGC,所以AC=AG,由(1)①可知CF⊥BD.【解答】证明:(1)①正方形ADEF中,AD=AF,∵∠BAC=∠DAF=90°,∴∠BAD=∠CAF,又∵AB=AC,∴△DAB≌△FAC,∴CF=BD,∠B=∠ACF,∴∠ACB+∠ACF=90°,即CF⊥BD.②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由正方形ADEF得AD=AF,∠DAF=90度.∵∠BAC=90°,∴∠DAF=∠BAC,∴∠DAB=∠FAC,又∵AB=AC,∴△DAB≌△FAC,∴CF=BD,∠ACF=∠ABD.∵∠BAC=90°,AB=AC,∴∠ABC=45°,∴∠ACF=45°,∴∠BCF=∠ACB+∠ACF=90度.即CF⊥BD.(2)当∠ACB=45°时,CF⊥BD(如图).理由: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ACB=45°,∠AGC=90°﹣∠ACB,∴∠AGC=90°﹣45°=45°,∴∠ACB=∠AGC=45°,∴AC=AG,∵∠DAG=∠FAC(同角的余角相等),AD=AF,∴△GAD≌△CAF,∴∠ACF=∠AGC=45°,∠BCF=∠ACB+∠ACF=45°+45°=90°,即CF⊥BC.【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9.(2015菏泽)如图,已知∠ABC=90°,D是直线AB上的点,AD=BC.(1)如图1,过点A作AF⊥AB,并截取AF=BD,连接DC、DF、CF,判断△CDF 的形状并证明;(2)如图2,E是直线BC上一点,且CE=BD,直线AE、CD相交于点P,∠APD 的度数是一个固定的值吗若是,请求出它的度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压轴题.【分析】(1)利用SAS证明△AFD和△BDC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FD=DC,即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作AF⊥AB于A,使AF=BD,连结DF,CF,利用SAS证明△AFD和△BDC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FD=DC,∠FDC=90°,即可得出∠FCD=∠APD=45°.【解答】解:(1)△C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F⊥AD,∠ABC=90°,∴∠FAD=∠DBC,在△FAD与△DBC中,,∴△FAD≌△DBC(SAS),∴FD=DC,∴△CDF是等腰三角形,∵△FAD≌△DBC,∴∠FDA=∠DCB,∵∠BDC+∠DCB=90°,∴∠BDC+∠FDA=90°,∴△C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作AF⊥AB于A,使AF=BD,连结DF,CF,如图,∵AF⊥AD,∠ABC=90°,∴∠FAD=∠DBC,在△FAD与△DBC中,,∴△FAD≌△DBC(SAS),∴FD=DC,∴△CDF是等腰三角形,∵△FAD≌△DBC,∴∠FDA=∠DCB,∵∠BDC+∠DCB=90°,∴∠BDC+∠FDA=90°,∴△C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CD=45°,∵AF∥CE,且AF=CE,∴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AE∥CF,∴∠APD=∠FCD=45°.【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10.(2015铁岭一模)已知:△ABC中,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BQ=AC,点F在CE的延长线上,CF=AB,求证:AF⊥AQ.【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压轴题.【分析】首先证明出∠ABD=∠ACE,再有条件BQ=AC,CF=AB可得△ABQ≌△ACF,进而得到∠F=∠BAQ,然后再根据∠F+∠FAE=90°,可得∠BAQ+∠FAE═90°,进而证出AF⊥AQ.【解答】证明:∵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ADB=90°,∠AEC=90°,∴∠ABQ+∠BAD=90°,∠BAC+∠ACE=90°,∴∠ABD=∠ACE,在△ABQ和△ACF中,∴△ABQ≌△ACF(SAS),∴∠F=∠BAQ,∵∠F+∠FAE=90°,∴∠BAQ+∠FAE═90°,∴AF⊥AQ.【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1.(2013庐阳区校级模拟)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D、△ACE拼在一起(图1).△ABD不动,(1)若将△ACE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 (图2),证明:MB=MC.(2)若将图1中的CE向上平移,∠CAE不变,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3),判断并直接写出MB、MC的数量关系.(3)在(2)中,若∠CAE的大小改变(图4),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MB、MC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几何综合题;压轴题.【分析】(1)连接AM,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AD=AE,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AD=∠CAE,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MAD=∠MAE,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M和△AC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2)延长DB、AE相交于E′,延长EC交AD于F,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BD=BE′,然后求出MB∥A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出∠MBC=∠CAE,同理求出MC∥A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BCM=∠BAD,然后求出∠MBC=∠BCM,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得证;(3)延长BM交CE于F,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MDB=∠MEF,∠MBD=∠MFE,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MDB和△ME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MB=MF,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即可.【解答】证明:(1)如图2,连接AM,由已知得△ABD≌△ACE,∴AD=AE,AB=AC,∠BAD=∠CAE,∵MD=ME,∴∠MAD=∠MAE,∴∠MAD﹣∠BAD=∠MAE﹣∠CAE,即∠BAM=∠CAM,在△ABM和△ACM中,,∴△ABM≌△ACM(SAS),∴MB=MC;(2)MB=MC.理由如下:如图3,延长DB、AE相交于E′,延长EC交AD于F,∴BD=BE′,CE=CF,∵M是ED的中点,B是DE′的中点,∴MB∥AE′,∴∠MBC=∠CAE,同理:MC∥AD,∴∠BCM=∠BAD,∵∠BAD=∠CAE,∴∠MBC=∠BCM,∴MB=MC;(3)MB=MC还成立.如图4,延长BM交CE于F,∵CE∥BD,∴∠MDB=∠MEF,∠MBD=∠MFE,又∵M是DE的中点,∴MD=ME,在△MDB和△MEF中,,∴△MDB≌△MEF(AAS),∴MB=MF,∵∠ACE=90°,∴∠BCF=90°,∴MB=MC.【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2.(2012昌平区模拟)(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BAD.求证:EF=BE+FD;(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 上的点,且∠EAF=∠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压轴题;探究型.【分析】(1)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线段间的转换.延长EB到G,使BG=DF,连接AG.目的就是要证明三角形AGE和三角形AEF全等将EF转换成GE,那么这样EF=BE+DF了,于是证明两组三角形全等就是解题的关键.三角形ABE和AEF中,只有一条公共边AE,我们就要通过其他的全等三角形来实现,在三角形ABG和AFD中,已知了一组直角,BG=DF,AB=AD,因此两三角形全等,那么AG=AF,∠1=∠2,那么∠1+∠3=∠2+∠3=∠EAF=∠BAD.由此就构成了三角形ABE和AEF全等的所有条件(SAS),那么就能得出EF=GE了.(2)思路和作辅助线的方法与(1)完全一样,只不过证明三角形ABG和ADF 全等中,证明∠ABG=∠ADF时,用到的等角的补角相等,其他的都一样.因此与(1)的结果完全一样.(3)按照(1)的思路,我们应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相等线段的转换.就应该在BE上截取BG,使BG=DF,连接AG.根据(1)的证法,我们可得出DF=BG,GE=EF,那么EF=GE=BE﹣BG=BE﹣DF.所以(1)的结论在(3)的条件下是不成立的.【解答】证明:(1)延长EB到G,使BG=DF,连接AG.∵∠ABG=∠ABC=∠D=90°,AB=AD,∴△ABG≌△ADF.∴AG=AF,∠1=∠2.∴∠1+∠3=∠2+∠3=∠EAF=∠BAD.∴∠GAE=∠EAF.又AE=AE,∴△AEG≌△AEF.∴EG=EF.∵EG=BE+BG.∴EF=BE+FD(2)(1)中的结论EF=BE+FD仍然成立.(3)结论EF=BE+FD不成立,应当是EF=BE﹣FD.证明:在BE上截取BG,使BG=DF,连接AG.∵∠B+∠ADC=180°,∠ADF+∠ADC=180°,∴∠B=∠ADF.∵AB=AD,∴△ABG≌△ADF.∴∠BAG=∠DAF,AG=AF.∴∠BAG+∠EAD=∠DAF+∠EAD=∠EAF=∠BAD.∴∠GAE=∠EAF.∵AE=AE,∴△AEG≌△AEF.∴EG=EF∵EG=BE﹣BG∴EF=BE﹣FD.【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本题中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线段的转换是解题的关键,没有明确的全等三角形时,要通过辅助线来构建与已知和所求条件相关联全等三角形.13.(2011泰安)已知:在△ABC中,AC=BC,∠ACB=90°,点D是AB的中点,点E是AB边上一点.(1)直线BF垂直于直线CE于点F,交CD于点G(如图1),求证:AE=CG;(2)直线AH垂直于直线CE,垂足为点H,交CD的延长线于点M(如图2),找出图中与BE相等的线段,并证明.【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专题】几何综合题;压轴题.【分析】(1)首先根据点D是AB中点,∠ACB=90°,可得出∠ACD=∠BCD=45°,判断出△AEC≌△CGB,即可得出AE=CG,(2)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出∠CMA+∠MCH=90°,∠BEC+∠MCH=90°,再根据AC=BC,∠ACM=∠CBE=45°,得出△BCE≌△CAM,进而证明出BE=CM.【解答】(1)证明:∵点D是AB中点,AC=BC,∠ACB=90°,∴CD⊥AB,∠ACD=∠BCD=45°,∴∠CAD=∠CBD=45°,∴∠CAE=∠BCG,又∵BF⊥CE,。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 版 含解析)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果点M ,N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 ,n ,在数轴上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 m n(m n)=->或MN n m(n m)=->或m n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 与点B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 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 在点A 的右侧,点C 表示的数与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 到点A 和点C 的距离:PA =______,PC =______.()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达C 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2.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将一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90MON ∠=).(1)若35BOC ∠=,求MOC ∠的大小.(2)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②,使边OM 恰好平分BOC ∠,问:ON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③,使边ON 在BOC ∠的内部,如果50BOC ∠=,则BOM ∠与NOC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3.某市两超市在元旦节期间分别推出如下促销方式: 甲超市:全场均按八八折优惠;乙超市: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于优惠;超过了200元而不超过500元一律打九折;超过500元时,其中的500元优惠10%,超过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已知两家超市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1)当一次性购物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分别是多少? (2)当购物总额是多少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某顾客在乙超市购物实际付款482元,试问该顾客的选择划算吗?试说明理由. 4.(1)如图,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且6AC cm =,4BC 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2)若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且AC a =,BC b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度;(结果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3)在(2)中,把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改为:点C 是直线AB 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则线段MN 的长度会变化吗?若有变化,求出结果.5.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版含解析)一、压轴题1.在3×3的方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方格图叫做“等和格”。

如图的“等和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等于15.(1)图1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含b的代数式表示);(2)图2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___,b=__________;(3)图3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求b的值。

(写出具体求解过程)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绝对值的定义,|x| 表示数轴上表示数x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数轴上两点P、Q表示的数为x1,x2时,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PQ=|x1-x2|.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4, 8(A、B两点的距离用AB表示),点M、N是数轴上两个动点,分别表示数m、n.(1)AB=_____个单位长度;若点M在A、B之间,则|m+4|+|m-8|=______;(2)若|m+4|+|m-8|=20,求m的值;(3)若点M、点N既满足|m+4|+n=6,也满足|n-8|+m=28,则m= ____ ;n=______.3.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计算出结果也能把绝对值符号去掉,例如:|6+7|=6+7;|7﹣6|=7﹣6;|6﹣7|=7﹣6;|﹣6﹣7|=6+7.(1)根据上面的规律,把下列各式写成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形式:①|7+21|=______;②|﹣12+0.8|=______;③23.2 2.83--=______;(2)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1111 924233202033⎛⎫-++---+⎪⎝⎭(3)用简单的方法计算:|13﹣12|+|14﹣13|+|15﹣14|+…+|12004﹣12003|. 4.已知x =﹣3是关于x 的方程(k +3)x +2=3x ﹣2k 的解.(1)求k 的值; (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 =6cm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BC =kAC ,若点D 是AC 的中点,求线段CD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 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 从点A 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 从点B 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 =2QD ?5.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90COD ∠=︒ ,射线OE 平分AOD ∠,设COE α∠=.(1)如图①所示,若25α=︒,则BOD ∠= .(2)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②的位置,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3)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③的位置,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4)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④的位置,继续探究BOD ∠和COE ∠的数量关系,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6.已知线段AD =80,点B 、点C 都是线段AD 上的点.(1)如图1,若点M 为AB 的中点,点N 为BD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2)如图2,若BC =10,点E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F 是线段BD 的中点,求EF 的长; (3)如图3,若AB =5,BC =10,点P 、Q 分别从B 、C 出发向点D 运动,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移动1个单位和每秒移动4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 秒,点E 为AQ 的中点,点F 为PD 的中点,若PE =QF ,求t 的值.7.如图,A 、B 、C 三点在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点B 表示的数为14,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动点P 在数轴上,且点P 表示的数为x .(1)求点C 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向终点B 运动.设BP 中点为M .请用含x 的整式表示线段MC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当x 为何值时,2AP CM PC -=?8.数轴上有两点A ,B , 点C ,D 分别从原点O 与点B 出发,沿BA 方向同时向左运动. (1)如图,若点N 为线段OB 上一点,AB=16,ON=2,当点C ,D 分别运动到AO ,BN 的中点时,求CD 的长;(2)若点C 在线段OA 上运动,点D 在线段OB 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 ,在点C ,D 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 ,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求AB OM的值.9.如图,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3,3和1.动点P ,Q 两同时出发,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A 往返运动,回到点A 停止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 →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2)当t =0.5时,求线段PQ 的长;(3)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线段PQ 的长为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10.已知∠AOB =110°,∠COD =40°,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如图1,当OB 、OC 重合时,求∠AOE ﹣∠BOF 的值;(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1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若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3)动点Q从点B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12.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2,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b;(2) :a=-2,b=2;(3)9.【解析】【分析】(1)由每行、每列的3个代数式的和相等,列出关系式,即可确定a 与b 的关系; (2)由第一行与第三列、对角线上与第二行的和相等,可得a 与b 的值;(3)根据“等和格"的定义列方程,然后整理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详解】解:(1)由题意得:-2a+a=3b+2a ,即a=-b ;故答案为:-b ;(2)由题意得:2322283a a b a a a b b -+=+⎧⎨-+=-+⎩解得:22a b =-⎧⎨=⎩ 故答案为:a=-2,b=2(3)由题意得:2222223a a a a a a a ++-=+++,即:23a a +=-22223322a a a b a a a a +++=++++,可得:2223b a a =--+;()2232(3)39b a a =-+=⨯-+=+ 故答案为9.【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数(或代数式)的和都相等"列出等式.2.(1) 12, 12; (2) -8或12;(3) 11,-9.【解析】【分析】(1)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 的长;依据点M 在A 、B 之间,结合数轴即可得出所求的结果即为A 、B 之间的距离,进而可得结果;(2)由(1)的结果可确定点M 不在A 、B 之间,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出结果;(3)由|m +4|+n =6可确定n 的取值范围,进而可对第2个等式进行化简,从而可得n 与m 的关系,再代回到第1个等式即得关于m 的绝对值方程,再分两种情况化简绝对值求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因为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8,所以AB =()84--=12,因为点M 在A 、B 之间,所以|m +4|+|m ﹣8|=AM +BM =AB =12,故答案为:12,12;(2)由(1)知,点M 在A 、B 之间时|m +4|+|m -8|=12,不符合题意;当点M 在点A 左边,即m <﹣4时,﹣m ﹣4﹣m +8=20,解得m =﹣8;当点M 在点B 右边,即m >8时,m +4+m ﹣8=20,解得m =12;综上所述,m 的值为﹣8或12;(3)因为46m n ++=,所以460m n +=-≥,所以6n ≤,所以88n n -=-, 所以828n m -+=,所以20n m =-, 因为46m n ++=,所以4206m m ++-=,即4260m m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解得:m =11,此时n =-9;当m +4<0,即m <﹣4时,4260m m --+-=,此时m 的值不存在.综上,m =11,n =-9.故答案为:11,﹣9.【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的有关知识、绝对值的化简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第(3)小题有难度,正确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练进行绝对值的化简、灵活应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3.(1)①7+21;②10.82-;③22.8 3.23+-;(2)9;(3)10012004. 【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可得出结论;(2)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 (3)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详解】解:(1)①|7+21|=21+7;故答案为:21+7; ②110.80.822-+=-; 故答案为:10.82-; ③23.2 2.83--=22.8 3.23+- 故答案为:22.8 3.23+-; (2)原式=1111924233202033-++- =9(3)原式 =11111111...23344520032004-+-+-++- =1122004- =10012004 【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题的难点把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使运算简便.做题时,要注意多观察各项之间的关系.4.(1)2;(2)1cm ;(3)910秒或116秒 【解析】【分析】(1)将x =﹣3代入原方程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点C 为线段AB 上靠近A 点的三等分点,根据线段的和与差关系即可求解;(3)求出D 和B 表示的数,然后设经过x 秒后有PD =2QD ,用x 表示P 和Q 表示的数,然后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讨论即可求解.【详解】(1)把x =﹣3代入方程(k +3)x +2=3x ﹣2k 得:﹣3(k +3)+2=﹣9﹣2k ,解得:k =2;故k =2;(2)当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当k =2时,BC =2AC ,AB =6cm ,∴AC =2cm ,BC =4cm ,∵D 为AC 的中点,∴CD =12AC =1cm . 即线段CD 的长为1cm ;(3)在(2)的条件下,∵点A 所表示的数为﹣2,AD =CD =1,AB =6,∴D 点表示的数为﹣1,B 点表示的数为4.设经过x 秒时,有PD =2QD ,则此时P 与Q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2x ,4﹣4x . 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PD =2QD ,∴()()1222441x x ⎡⎤---=---⎣⎦,解得x =910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PD =2QD ,∴()()1222144x x ⎡⎤----=---⎣⎦,解得x =116. 答:当时间为910或116秒时,有PD =2QD .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线段的和与差,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与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关键.5.(1)50;(2)2BOD α∠=;(3)2α;(4)3602α︒-【解析】【分析】(1)根据“∠COD=90°,∠COE=25°”求出∠DOE 的度数,再结合角平分线求出∠AOD 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2)重复(1)中步骤,将∠COE 的度数代替成α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3)根据图得出∠DOE=∠COD-∠COE=90°-α,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4)根据图得出∠DOE=∠COE-∠COD=α-90°,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COD=90°,∠COE=25°∴∠DOE=∠COD-∠COE=65°又OE 平分∠AOD∴∠AOD=2∠DOE=130°∴∠BOD=180°-∠AOD=50°(2)∵∠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3)∵∠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4)∵∠COD=90°,∠COE=α∴∠DOE=∠COE-∠COD=α-90° 又OE 平分∠AOD∴∠AOD=2∠DOE=2?α-180°∴∠BOD=180°-∠AOD=360°-2α【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求角度,难度适中,涉及到了角平分线以及平角的性质需要熟练掌握.6.(1)MN=40;(2)EF=35;(3)509=t或t=12.【解析】【分析】(1)由MN=BM+BN=1122AB BD+即可求出答案;(2)根据EF=AD﹣AE﹣DF,可求出答案;(3)可得PE=AE﹣AB﹣BP=52t+,DF=752t-,则QF=55722t-或75522t-,由PE=QF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M为AB的中点,N为BD的中点,∴12BM AB=,12BN BD=,∴MN=BM+BN=1122AB BD+=11804022AD=⨯=;(2)∵E为AC的中点,F为BD的中点,∴12AE AC=,12DF BD=,()()1111352222EF AD AE DF AD AC BD AD AD BC AD BC =--=-+=-+=-=∴(3)运动t秒后,AQ=AC+CQ=15+4t,∵E为AQ的中点,∴115222AE AQ t==+,∴1552522PE AE AB BP t t t =--=+--=+,∵DP=DB﹣BP=75﹣t,F为DP的中点,∴175222t DF DP==-,又DQ=DC﹣CQ=65﹣4t,∴755576542222tQF DQ DF t t =-=--+=-,或75522 QF DF DQ t=-=-,由PE=QF得:52t+=55722t-或52t+=55722t-解得:509=t 或t =12.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线段的中点,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7.(1)2;(2)52x MC =+;(3)当25x =-或6x =时,有2AP CM PC -=成立. 【解析】【分析】(1)根据中点的定义,即可求出点C 的坐标;(2)先表示出点M 的数,然后利用线段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可表示出MC 的长度; (3)分别求出AP ,MC 和PC 的长度,结合题意,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求出x 的值.【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10-,点B 表示的数为14,∴线段AB=14(10)24--=,∴点C 表示的数为:142422-÷=;(2)根据题意,点M 表示的数为:142x +, ∴线段MC 的长度为:142522x x +-=+; (3)根据题意,线段AP 的长度为:10x +,线段MC 的长度为:52x +, 线段PC 的长度为:2x -,∵2AP CM PC -=, ∴10(5)222x x x +-+=-, 整理得:15242x x -=+, ①当点P 在点C 的左边时,2x <,则20x ->, ∴15242x x -=+, 解得:25x =-; ②当点P 与点C 重合时,2x =,∴15042x +=, 解得:10x =-(不符合题意,舍去); ③当点P 在点C 的右边时,2x >,则20x -<, ∴15242x x -=+, 解得:6x =. ∴当25x =-或6x =时,有2AP CM PC -=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的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绝对值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8.(1)9;(2)53或1. 【解析】 【分析】(1)根据C ,D 分别为AO ,BN 的中点,可得ND=12BN ,CO=12AO ,再根据CD=CO+ON+DN ,将ND ,CO 代入可得出结果;(2)根据OD=4AC ,BD=4CO,可得出OA:OB=1:4. 由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分两种情况求解:①当点M 在线段AB 上,先由已知等量关系得出AO=BM ,设AO=x ,再用x 表示出AB ,OM 即可得出结果;②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由. AM-BM=AB=OM 可得出结果. 【详解】解:(1)当点C ,D 分别运动到AO ,BN 的中点时,得 ND=12BN ,CO=12AO , ∴CD=CO+ON+DN=12AO+ON+12BN=12(AO+BN)+ON=12(AB-ON)+ON , 又AB=16,ON=2, ∴CD=12×(16-2)+2=9. (2)∵C,D 两点运动的速度比为1:4,∴BD=4CO. 又OD=4AC ,∴BD+OD=4(CO+AC ), ∴OB=4OA ,即OA:OB=1:4.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 ①点M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AM-BM=OM ,∴AO+OM-BM=OM , ∴AO=BM , 设AO=x ,则BM=x ,由OA:OB=1:4,得BO=4x ,AB=5x ∴OM=BO-BM=3x , ∴55=33AB x OM x =. ②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如图,∵AM-BM=OM , ∴AB=OM ,∴=1.ABOM综上所述:AB OM 的值为53或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以及线段中点、线段和差的运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9.(1)2;(2)1.5;(3)4-5t 或5t-4;(4)47或45或87或85【解析】 【分析】(1)先计算出点P 到达点B 时运动的时间,再计算出点Q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进而可得答案;(2)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分别计算出当t =0.5时点P 、Q 运动的路程,即AP 和CQ 的长,再根据PQ =AQ -AP 计算即可;(3)分点P 、Q 重合前与重合后两种情况,画出图形,根据PQ =AQ -AP (重合前)与PQ =AP -AQ (重合后)列式化简即可;(4)分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和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再分点P 、Q 在点C 异侧和点C 同侧,用含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CP 和CQ ,即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 解:(1)[]3(3)61--÷=,1112⨯+=,所以点Q 所表示的数是2;(2)当t =0.5时,AP =6×0.5=3,CQ =1×0.5=0.5,所以PQ=AQ -AP=AC+CQ -AP =4+0.5-3=1.5;(3)在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点P 、Q 重合,则64t t =+,解得:45t =;当405t ≤≤时,如图1,4645PQ AQ AP t t t =-=+-=-;当415t <≤时,如图2,6454PQ AP AC CQ t t t =--=--=-.故答案为:4-5t 或5t -4;(4)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则有如下两种情况: ①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3,根据题意,得:46t t -=,解得:47t =;②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由(3)题得:45t =; 当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也有如下两种情况: ③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根据题意,得:()266t t --=,解得:87t =; ④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4,根据题意,得:()662t t --=,解得:85t =.综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47t =或45或87或85.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正确理解题意、全面分类、灵活运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10.(1)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 【解析】 【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 和∠BOF 的度数,然后根据∠AOE ﹣∠BOF 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314202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1AOE AOC 11022︒∠=∠=⨯=55°,11AOF BOD 402022︒︒∠=∠=⨯=, ∴∠AOE ﹣∠BOF =55°﹣20°=35°; (2)∠AOE ﹣∠BOF 的值是定值 由题意∠BOC =3t°,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3t =22︒︒∴∠=∠=⨯+3552t ︒︒+ ∴()113BOF BOD 403t 20t 222︒︒︒︒∠=∠=+=+,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314202t t +=+, 解得4t =.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 11.(1)-20,10-5t ;(2)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 【解析】 【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 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 表示的数为10-5t ;(2)分类讨论: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3) 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②点P 、Q 相遇之后,根据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10,B 在A 点左边,AB=30, ∴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为10-5t;故答案为-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2.(1)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13;(3)②MNAB的值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112AB.【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AQ=AP+PQ,∴AP=BQ,∴PQ=13 AB,∴13 PQ AB=(3)②MN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 AB,∴CM=14 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章末训练(Word 版 含解析)一、压轴题1.探索、研究:仪器箱按如图方式堆放(自下而上依次为第1层、第2层、…),受堆放条件限制,堆放时应符合下列条件:每层堆放仪器箱的个数a n 与层数n 之间满足关系式a n =n²−32n+247,1⩽n<16,n 为整数。

(1)例如,当n=2时,a 2=2²−32×2+247=187,则a 5=___,a 6=___; (2)第n 层比第(n+1)层多堆放多少个仪器箱;(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假设堆放时上层仪器箱的总重量会对下一层仪器箱产生同样大小的压力,压力单位是牛顿,设每个仪器箱重54 牛顿,每个仪器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60牛顿,并且堆放时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压力是均匀的。

①若仪器箱仅堆放第1、2两层,求第1层中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平均压力; ②在确保仪器箱不被损坏的情况下,仪器箱最多可以堆放几层?为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绝对值的定义,|x| 表示数轴上表示数x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数轴上两点P 、Q 表示的数为x 1,x 2时,点P 与点Q 之间的距离为PQ=|x 1-x 2|.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 8(A 、B 两点的距离用AB 表示),点M 、N 是数轴上两个动点,分别表示数m 、n.(1)AB=_____个单位长度;若点M 在A 、B 之间,则|m+4|+|m-8|=______; (2)若|m+4|+|m-8|=20,求m 的值;(3)若点M 、点N 既满足|m+4|+n=6,也满足|n-8|+m=28,则m= ____ ;n=______. 3.(阅读理解)如果点M ,N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 ,n ,在数轴上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 m n(m n)=->或MN n m(n m)=->或m n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 与点B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 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 在点A 的右侧,点C 表示的数与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 到点A 和点C 的距离:PA =______,PC =______.()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达C 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4.如图,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6-,3,点P 是射线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1)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0,那么MN 的长为________;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6,那么MN 的长为________;(2)点P 在射线AB 上运动(不与点A ,B 重合)的过程中,MN 的长是否发生改变?若不改变,请写出求MN 的长的过程;若改变,请说明理由.5.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培优篇)(Word 版 含解析)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果点M ,N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 ,n ,在数轴上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 m n(m n)=->或MN n m(n m)=->或m n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 与点B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 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 在点A 的右侧,点C 表示的数与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 到点A 和点C 的距离:PA =______,PC =______.()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达C 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2.一般情况下2323a b a b ++=+是不成立的,但有些数可以使得它成立,例如:0a b .我们称使得2323a b a b++=+成立的一对数,a b 为“相伴数对”,记为(),a b . (1)若()1,b 为“相伴数对”,试求b 的值;(2)请写出一个“相伴数对”(),a b ,其中0a ≠,且1a ≠,并说明理由; (3)已知(),m n 是“相伴数对”,试说明91,4m n ⎛⎫⎪⎝+⎭-也是“相伴数对”. 3.某市两超市在元旦节期间分别推出如下促销方式: 甲超市:全场均按八八折优惠;乙超市: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于优惠;超过了200元而不超过500元一律打九折;超过500元时,其中的500元优惠10%,超过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已知两家超市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1)当一次性购物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分别是多少? (2)当购物总额是多少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某顾客在乙超市购物实际付款482元,试问该顾客的选择划算吗?试说明理由. 4.(理解新知)如图①,已知AOB ∠,在AOB ∠内部画射线OC ,得到三个角,分别为AOC ∠,BOC ∠,AOB ∠,若这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另外一个角的两倍,则称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1)一个角的角平分线______这个角的“二倍角线”(填“是”或“不是”) (2)若60AOB ∠=︒,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则AOC ∠的大小是______;(解决问题)如图②,己知60AOB ∠=︒,射线OP 从OA 出发,以20︒/秒的速度绕O 点逆时针旋转;射线OQ 从OB 出发,以10︒/秒的速度绕O 点顺时针旋转,射线OP ,O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条射线回到出发位置的时候,整个运动随之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求t 的值;(4)若OA ,OP ,OQ 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恰好是以另外两条射线为边组成的角的“二倍角线”,直接写出t 所有可能的值______.5.点O 在直线AD 上,在直线AD 的同侧,作射线OB OC OM ,,平分AOC ∠. (1)如图1,若40AOB ∠=,60COD ∠=,直接写出BOC ∠的度数为 ,BOM ∠的度数为 ;(2)如图2,若12BOM COD ∠=∠,求BOC ∠的度数; (3)若AOC ∠和AOB ∠互为余角且304560AOC ∠≠,,,ON 平分BOD ∠,试画出图形探究BOM ∠与CO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6.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7.如图1,点A ,B ,C ,D 为直线l 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1) ①直线l 上以A ,B ,C ,D 为端点的线段共有 条;②若AC =5cm ,BD =6cm ,BC =1cm ,点P 为直线l 上一点,则PA +PD 的最小值为 cm ;(2)若点A 在直线l 上向左运动,线段BD 在直线l 上向右运动,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 ,BC ,MN 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分别以2cm/s ,1cm/s 的速度沿直线l 向左运动,Q 为EF 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 ,当AQ+AE+AF=32AD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 8.如图,射线OM 上有三点A 、B 、C ,满足20OA cm =,60AB cm =,BC 10cm =,点P 从点O 出发,沿OM 方向以1/c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O 上向点O 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O 时,点P 、Q 停止运动.(1)若点Q 运动速度为2/cm s ,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相遇?(2)当2PA PB =时,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求点Q 的运动速度; (3)设运动时间为xs ,当点P 运动到线段AB 上时,分别取OP 和AB 的中点E 、F ,则2OC AP EF --=____________cm .9.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B 上,点F 、G 在边CD 上,连接EF 、EG .将∠BEG 对折,点B 落在直线EG 上的点B ′处,得折痕EM ;将∠AEF 对折,点A 落在直线EF 上的点A ′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MEN 的度数;(2)如图2,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且∠FEG =30°,求∠MEN 的度数; (3)若∠MEN =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 的大小. 10.(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12.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整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事实上,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形式(整数可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无限循环小数如何表示为分数形式呢?请看以下示例: 例:将0.7•化为分数形式, 由于0.70.777•=,设0.777x =,①得107.777x =,②②−①得97x =,解得79x =,于是得70.79•=.同理可得310.393•==,4131.410.4199••=+=+=.根据以上阅读,回答下列问题:(以下计算结果均用最简分数表示) (类比应用) (1)4.6•= ;(2)将0.27••化为分数形式,写出推导过程; (迁移提升)(3)0.225••= ,2.018⋅⋅= ;(注0.2250.225225••=,2.018 2.01818⋅⋅=)(拓展发现) (4)若已知50.7142857=,则2.285714=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2412--;;(2)2t ;362t -;(3)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33. 【解析】 【分析】()1因为点A 在原点左侧且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所以点A 表示数24-;点B 在点A 右侧且与点A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故点B 表示:241212-+=-;()2因为点P从点A 出发,以每秒运动2两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则t 秒后点P 表示数242t(0t 18-+≤≤,令242t 12-+=,则t 18=时点P 运动到点C),而点A 表示数24-,点C 表示数12,所以()PA 242t 242t =-+--=,PC 242t 12362t =-+-=-;()3以点Q 作为参考,则点P 可理解为从点B 出发,设点Q 运动了m 秒,那么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再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Q 运动到点C 之前;②点Q 运动到点C 之后. 【详解】()1设A 表示的数为x ,设B 表示的数是y .x 24=,x 0<∴x 24=- 又y x 12-=y 241212.∴=-+=-故答案为24-;12-.()2由题意可知: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242t 0t 18-+≤≤,点A 表示数24-,点C表示数12()PA 242t 242t ∴=-+--=,PC 242t 12362t =-+-=-.故答案为2t ;362t -.()3设点Q 运动了m 秒,则m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①当m 9≤,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则()PQ 24m 4m 122m 2=-+--+=,解得m 5=或7,当m=5时,-12+2m=-2, 当m=7时,-12+2m=2, ∴此时P 表示的是2-或2;②当m 9>时,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124m 9--,则()()PQ 124m 9122m 2=----+=, 解得2931m 33或=,当m=293时,-12+2m=223, 当m=313时,-12+2m=263,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222633或. 答: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33.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实数与数轴的相关概念,解题时同时注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数轴上的动点代表的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2.(1)94b =-;(2)92,2⎛⎫- ⎪⎝⎭(答案不唯一);(3)见解析【解析】 【分析】(1)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将()1,b 代入2323a b a b++=+,从而求算答案; (2)先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算出a 、b 之间的关系为:94a b =-,满足条件即可;(3)将将,a m b n == 代入2323a b a b ++=+得出49m n ,再将49m n 代入91,4m n ⎛⎫ ⎪⎝+⎭-得到491,94n n -+-⎛⎫ ⎪⎝⎭,分别去计算等式左右两边,看是否恒等即可. 【详解】解:(1)∵()1,b 为“相伴数对”,将()1,b 代入2323a b a b++=+得: 112323b b ++=+ ,去分母得:()151061b b +=+ 解得:94b =- (2)2323a b a b ++=+化简得:94a b =- 只要满足这个等量关系即可,例如:92,2⎛⎫- ⎪⎝⎭(答案不唯一) (3)∵(),m n 是“相伴数对” 将,a m b n == 代入2323a b a b ++=+: ∴2323m n m n ++=+ ,化简得:49m n将49m n代入91,4m n⎛⎫⎪⎝+⎭-得到:491,94n n-+-⎛⎫⎪⎝⎭将:491,94a nb n=-+=-代入2323a b a b++=+左边=49149 942336n n n-+--+=右边=49149 942336n n n-++--=+∴左边=右边∴当(),m n是“相伴数对”时,91,4m n⎛⎫⎪⎝+⎭-也是“相伴数对”【点睛】本题考查定义新运算,正确理解定义是解题关键.3.(1)甲超市实付款352元,乙超市实付款 360元;(2)购物总额是625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该顾客选择不划算.【解析】【分析】(1)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即可分别求出:当一次性购物标价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超市实付款;(2)设当标价总额是x元时,甲、乙超市实付款一样.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结合两超市实付款相等,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设购物总额是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求出购物总额,然后计算若在甲超市购物应付款,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甲超市实付款:400×0.88=352元,乙超市实付款:400×0.9=360元;(2)设购物总额是x元,由题意知x>500,列方程:0.88x=500×0.9+0.8(x-500)∴x=625∴购物总额是625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设购物总额是x元,购物总额刚好500元时,在乙超市应付款为:500×0.9=450(元),482>450,故购物总额超过500元.根据题意得:500×0.9+0.8(x-500)=482∴x=540∴0.88x=475.2<482∴该顾客选择不划算.【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列式计算;(2)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3)求出购物总额.4.(1)是;(2)30︒或40︒或20︒;(3)4t =或10t =或16t =;(4)2t =或12t =. 【解析】 【分析】(1)若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AOB AOC ∠=∠,由二倍角线的定义可知结论;(2)根据二倍角线的定义分2,2,2AOB AOC AOC BOC BOC AOC ∠=∠∠=∠∠=∠三种情况求出AOC ∠的大小即可.(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180POQ ︒∠=,即180POA AOB BOQ ︒∠+∠+∠=或180BOQ BOP ︒∠+∠=,或OP 和OQ 重合时,即360POA AOB BOQ ︒∠+∠+∠=,用含t 的式子表示出OP 、OQ 旋转的角度代入以上三种情况求解即可;(4)结合“二倍角线”的定义,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04t <<,410t ≤<,1012t <≤,1218t <≤4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解:(1)若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AOB AOC ∠=∠,由二倍角线的定义可知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是这个角的“二倍角线”; (2)当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时,有3种情况, ①2AOB AOC ∠=∠,60,30AOB AOC ︒︒∠=∴∠=;②2AOC BOC ∠=∠,360AOB AOC BOC BOC ︒∠=∠+∠=∠=,20BOC ︒∴∠=,40AOC ︒∴∠=;③2BOC AOC ∠=∠,360AOB AOC BOC AOC ︒∠=∠+∠=∠=,20AOC ︒∴∠=,综合上述,AOC ∠的大小为30︒或40︒或20︒;(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有以下3种情况, ①如图此时180POA AOB BOQ ︒∠+∠+∠=,即206010180t t ︒︒︒︒++=,解得4t =; ②如图此时点P 和点Q 重合,可得360POA AOB BOQ ︒∠+∠+∠=,即206010360t t ︒︒︒︒++=,解得10t =;③如图此时180BOQ BOP ︒∠+∠=,即1060(36020)180t t ︒︒︒︒︒⎡⎤+--=⎣⎦,解得16t =,综合上述,4t =或10t =或16t =;(4)由题意运动停止时3602018t ︒︒=÷=,所以018t <≤, ①当04t <<时,如图,此时OA 为POQ ∠的“二倍角线”,2AOQ POA ∠=∠, 即6010220t t ︒︒︒+=⨯,解得2t =; ②当410t ≤<时,如图,此时,180,180AOQ AOP ︒︒∠>∠>,所以不存在; ③当1012t <≤时,如图此时OP 为AOQ ∠的“二倍角线”,2AOP POQ ∠=∠, 即360202(201060360)t t t ︒︒︒︒︒︒-=⨯++- 解得 12t =;④当1218t <≤时,如图,此时180,180AOQ AOP ︒︒∠>∠>,所以不存在;综上所述,当2t =或12t =时,OA ,OP ,OQ 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恰好是以另外两条射线为边组成的角的“二倍角线”.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正确理解“二倍角线”的定义,找准题中角之间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5.(1)80°,20°;(2)90°;(3)当030AOB <∠<时,45BOM CON ∠+∠=;当3090AOB <∠<,45CON BOM ∠-∠=,理由见解析【解析】 【分析】(1)利用平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即可得出结论 (2)设AOM COM x ∠=∠=,再根据已知12BOM COD ∠=∠得出∠BOM=90°-x , 再利用BOC BOM COM ∠=∠+∠即可得出结论(3)分030AOB <∠<,3090AOB <∠<两种情况加以讨论 【详解】解:(1)∵∠AOB=40°,∠COD=60°∴∠BOC=180°-∠AOB -∠COD=80°,∠AOC=180°-∠COD =120° ∵OM 平分∠AOC ∴∠AOM=60°∴∠BOM=∠AOM-∠AOB =20° 故答案为:80°,20°(2)∵OM 平分∠AOC∴设AOM COM x ∠=∠=,则1802COD x ∠=- ∵12BOM COD ∠=∠ ∴()11802902BOM x x ∠=-=- ∴9090BOC BOM COM x x ∠=∠+∠=-+= (3)当030AOB <∠<时,即OB 在OM 下方时 设AOB x ∠= ∴90AOC x ∠=-∴1452AOM x ∠=-∴13454522BOM x x x ∠=--=-∴119022DOA DOB x ∠==-.∴13909022CON DOC DON x x x ∠=∠-∠=+-+= ∴45BOM CON ∠+∠=②当3090AOB <∠<,即OB 在OM 上方时设AOB x ∠= ∴90AOC x ∠=-∴1452AOM x ∠=- ∴3452BOM x ∠=- ∴1809090DOC x x ∠=-+=+, ∵ON 平分BOD ∠,∴119022DON BOD x ∠=∠=- ∴32CON x ∠=∴45CON BOM ∠-∠=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相关计算,难度适中,涉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和邻补角相加等于180°的知识点;同时,里面的小题从易到难,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6.(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 (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AOC BOCCOE∠-∠∠的值.【详解】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即AOC ∠=COE ∠+90°, 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 ∴∠BOE =COE ∠,则COE ∠+90°+COE ∠+COE ∠=180°, 解得C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 ∴AOE ∠-BOC ∠=90°,∵AOE ∠=AOC ∠+COE ∠,BOC ∠=∠BOE +COE ∠, ∴AOC ∠-∠BOE =90°, ∵AOC ∠=180°-BOC ∠, ∴180°-BOC ∠-∠BOE =90°, ∴BOC ∠+∠BOE =90°; (3)当OE 在OC 左侧时,∵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AOE =∠BOE=90°, 则AOC BOCCOE∠-∠∠=90COE BOCCOE ∠+︒-∠∠=COE COE COE ∠+∠∠=2;当OE 在OC 右侧时, 过点O 作OF ⊥AB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90°+COE ∠, 又∵AOC ∠=90°+COF ∠, ∴COE ∠=COF ∠, ∴AOC BOCCOE∠-∠∠=90COE BOCCOE∠+︒-∠∠=9090COE COF COE∠+︒-︒+∠∠=COE COF COE ∠+∠∠=COE COE COE ∠+∠∠=2.综上:AOC BOCCOE∠-∠∠为定值2.【点睛】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1) ①6条;②10;(2)1122MN AD BC =-,证明见解析;(3) 1t =. 【解析】 【分析】(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2MC AC =,12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2t EQ +=,代入AQ+AE+AF=32AD ,化简则可求出t . 【详解】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 ②∵BD =6,BC =1, ∴CD=BD-BC=6-1=5,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 ∴5510PA PD AD AC CD +==+=+=; (2)1122MN AD BC =-. 如图2示:∵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12MC AC =,12BN BD = ∴MN MC BN BC =+-1122AC BD BC =+- ()12AC BD BC =+- ()12AB BC BD BC =++- 1122AD BC =-; (3)如图示:∵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 ∴3AC =,6CD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222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32AD 时, 则有:32AE EQ AE AD FD AD +++-= 即是:()()6932329922t t t t +-++-+-=⨯ 解之得:1t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 8.(1)经过30s ,P 、Q 两点相遇(2)答案不唯一,具体见解析(3)10 【解析】 【分析】(1)设经过t 秒时间P 、Q 两点相遇,根据OP+CQ=OA+AB+AC 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3)用t 表示AP 、EF 的长,代入化简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1)设运动时间为t ,则290t t +=,30t =;所以经过30s ,P 、Q 两点相遇 (2)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下图, AP+PB=60,∴AP=40,OP=50, ∴P 用时50s, ∵Q 是OB 中点, ∴CQ=50, 点Q 的运动速度为56/cm s ;当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下图, AP=2PB, ∴AP=120,OP=140, ∴P 用时140s, ∵Q 是OB 中点, ∴CQ=50, 点Q 的运动速度为514/cm s ;(3)如下图,由题可知,OC=90, AP=x-20, EF=OF-OE=OF-12OP=50-12x, ∴2OC AP EF --=90-(x-20)-2(50-12x)=10 【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距离、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注意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9.(1)∠MEN =90°;(2)∠MEN =105°;(3)∠FEG =2α﹣180°,∠FEG =180°﹣2α. 【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 (2)根据∠MEN=∠NEF+∠FEG+∠MEG ,求出∠NEF+∠MEG 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 【详解】(1)∵EN 平分∠AEF ,EM 平分∠BEF ∴∠NEF =12∠AEF ,∠MEF =12∠BEF ∴∠MEN =∠NEF +∠MEF =12∠AEF +12∠BEF =12(∠AEF +∠BEF )=12∠AEB ∵∠AEB =180° ∴∠MEN =12×180°=90° (2)∵EN 平分∠AEF ,EM 平分∠BEG ∴∠NEF =12∠AEF ,∠MEG =12∠BEG ∴∠NEF +∠MEG =12∠AEF +12∠BEG =12(∠AEF +∠BEG )=12(∠AEB ﹣∠FEG ) ∵∠AEB =180°,∠FEG =30° ∴∠NEF +∠MEG =12(180°﹣30°)=75° ∴∠MEN =∠NEF +∠FEG +∠MEG =75°+30°=105° (3)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FEG =2α﹣180°, 若点G 在点F 的左侧侧,∠FEG =180°﹣2α. 【点睛】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10.(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 【解析】 【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 ∴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 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 因为OB 平分EOD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120α-=-. 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α120-=-.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11.(1)-20,10-5t ;(2)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 【解析】 【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 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 表示的数为10-5t ;(2)分类讨论: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3) 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②点P 、Q 相遇之后,根据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10,B 在A 点左边,AB=30, ∴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点P 表示的数为10-5t ; 故答案为-20,10-5t ;(2)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 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 ∴MN=MP+NP=AP+BP=(AP+BP )=AB=15;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2.(1)143;(2)311;(3)25111,11155;(4)167【解析】【分析】(1)根据阅读材料的解答过程,循环部只有一位数时,用循环部的数除以9即为分数,进而求出答案.(2)循环部有两位数时,参照阅读材料的解答过程,可先乘以100,再与原数相减,即求得答案.(3)循环部有三位小数时,用循环部的3位数除以999;对于2.018,可先求0.18对应的分数,再除以10得0.018,再加上2得答案.(4)观察0.714285与2.285714,循环部的数字顺序是一样的,先求把0.714285×1000,把小数循环部变成与2.285714相同,再减712把整数部分凑相等,即求出答案.【详解】解:(1)612214 4.6=4+0.6=4+=+=9333故答案为:14 3(2)设x=0.272727…,①∴100x=27.272727…,②②-①得:99x=27解得:x=27 99∴x=3 11∴3 0.27=11(3)22525 0.225==999111∵182 0.18=0.181818=9911∴211 0.0181818==111055∴1111 2.018=2+0.018=2+=5555故答案为:25111,11155(4)5 0.714285=7∴等号两边同时乘以1000得:5000 714.285714=7∴500016 2.285714=714.28571-712=-712=77故答案为:16 7【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运算、比较大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的解答过程并转化运用到循环部数字不一样的情况计算.。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培优篇)(Word 版 含解析)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果点M ,N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 ,n ,在数轴上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 m n(m n)=->或MN n m(n m)=->或m n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 与点B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 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 在点A 的右侧,点C 表示的数与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 到点A 和点C 的距离:PA =______,PC =______. ()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达C 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2.如图9,点O 是数轴的原点,点A 表示的数是a 、点B 表示的数是b ,且数a 、b 满足()26120a b -++=.(1)求线段AB 的长;(2)点A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点B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设点A 、B 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 秒,若点A 、B 能够重合,求出这时的运动时间;(3)在(2)的条件下,当点A 和点B 都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 ,直接写出经过多少秒后,点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3.如图,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85AOE ∠=(1)求COE ∠;(2)C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t 秒(013t <<),t 为何值时AOC DOE ∠=∠;(3)射线OC 绕O 点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射线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射线OC OE 、同时开始旋转m 秒(024.5m <<)后得到45AOC EOB ∠=∠,求m 的值. 4.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 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5.如图∠AOB =120°,把三角板60°的角的顶点放在O 处.转动三角板(其中OC 边始终在∠AOB 内部),OE 始终平分∠AOD .(1)(特殊发现)如图1,若OC 边与OA 边重合时,求出∠COE 与∠BOD 的度数.(2)(类比探究)如图2,当三角板绕O 点旋转的过程中(其中OC 边始终在∠AOB 内部),∠COE 与∠BOD 的度数比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为定值,请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如图3,在转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其中OC 边始终在∠AOB 内部),若OP 平分∠COB ,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EOP 的度数(无须证明).6.如图,A 、B 、C 三点在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点B 表示的数为14,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动点P 在数轴上,且点P 表示的数为x .(1)求点C 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向终点B 运动.设BP 中点为M .请用含x 的整式表示线段MC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当x 为何值时,2AP CM PC -=?7.如图1,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OD ,使射线OC 平分∠AOD . (1)当∠BOD =50°时,∠COD = °;(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当三角板MON 的一边OM 与射线OC 重合时,如图2.①在(1)的条件下,∠AON = °;②若∠BOD =70°,求∠AON 的度数;③若∠BOD =α,请直接写出∠AON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8.如图,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3,3和1.动点P ,Q 两同时出发,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A 往返运动,回到点A 停止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 →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2)当t =0.5时,求线段PQ 的长;(3)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线段PQ 的长为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9.已知∠AOB =110°,∠COD =40°,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如图1,当OB 、OC 重合时,求∠AOE ﹣∠BOF 的值;(2)如图2,当∠COD 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 秒(0<t <10),在旋转过程中∠AOE ﹣∠BOF 的值是否会因t 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 =14°时,t = 秒.10.射线OA 、OB 、OC 、OD 、OE 有公共端点O .(1)若OA 与OE 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 <72),OB 平分∠AOE,OD 平分∠COE(如图2),求∠BOD 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 绕点O 在∠AOD 内部旋转(不与OA 、OD 重合).探求:射线OC 从OA 转到OD 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1.已知,,a b 满足()2440a b a -+-=,分别对应着数轴上的,A B 两点.(1)a = ,b = ,并在数轴上面出,A B 两点;(2)若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x 轴正半轴运动,求运动时间为多少时,点P 到点A 的距离是点P 到点B 距离的2倍;(3)数轴上还有一点C 的坐标为30,若点P 和点Q 同时从点A 和点B 出发,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 点运动,P 点到达C 点后,再立刻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点Q 到达点C 后停止运动.求点P 和点Q 运动多少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并求此时点Q 对应的数.12.设A 、B 、C 是数轴上的三个点,且点C 在A 、B 之间,它们对应的数分别为x A 、x B 、x C .(1)若AC =CB ,则点C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已知C 是AB 的中点.①若x A =1,x B =5,则x c = ;②若x A =﹣1,x B =﹣5,则x C = ;③一般的,将x C 用x A 和x B 表示出来为x C = ;④若x C =1,将点A 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 重合,则x A = ;(2)若AC =λCB (其中λ>0).①当x A =﹣2,x B =4,λ=13时,x C = . ②一般的,将x C 用x A 、x B 和λ表示出来为x C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2412--;;(2)2t ;362t -;(3)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33. 【解析】【分析】 ()1因为点A 在原点左侧且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所以点A 表示数24-;点B 在点A 右侧且与点A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故点B 表示:241212-+=-;()2因为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运动2两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则t 秒后点P 表示数242t(0t 18-+≤≤,令242t 12-+=,则t 18=时点P 运动到点C),而点A 表示数24-,点C 表示数12,所以()PA 242t 242t =-+--=,PC 242t 12362t =-+-=-;()3以点Q 作为参考,则点P 可理解为从点B 出发,设点Q 运动了m 秒,那么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再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Q 运动到点C 之前;②点Q 运动到点C 之后.【详解】()1设A 表示的数为x ,设B 表示的数是y .x 24=,x 0<∴x 24=-又y x 12-=y 241212.∴=-+=-故答案为24-;12-.()2由题意可知: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242t 0t 18-+≤≤,点A 表示数24-,点C表示数12 ()PA 242t 242t ∴=-+--=,PC 242t 12362t =-+-=-.故答案为2t ;362t -.()3设点Q 运动了m 秒,则m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①当m 9≤,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则()PQ 24m 4m 122m 2=-+--+=,解得m 5=或7,当m=5时,-12+2m=-2,当m=7时,-12+2m=2,∴此时P 表示的是2-或2;②当m 9>时,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124m 9--,则()()PQ 124m 9122m 2=----+=, 解得2931m 33或=, 当m=293时,-12+2m=223, 当m=313时,-12+2m=263,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222633或. 答: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33.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实数与数轴的相关概念,解题时同时注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数轴上的动点代表的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2.(1)18;(2)6或18秒;(3)2或38秒【解析】【分析】(1)根据偶次方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求出a 、b 的值,可得点A 表示的数,点B 表示的数,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线段AB 的长;(2)分两种情况:①相向而行;②同时向右而行.根据行程问题的相等关系分别列出方程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①两点均向左;②两点均向右;根据点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分别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1)∵|a ﹣6|+(b +12)2=0,∴a ﹣6=0,b +12=0,∴a =6,b =﹣12,∴AB =6﹣(﹣12)=18;(2)设点A 、B 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 秒,点A 、B 能够重合时,可分两种情况: ①若相向而行,则2t+t =18,解得t =6;②若同时向右而行,则2t ﹣t =18,解得t =18.综上所述,经过6或18秒后,点A 、B 重合;(3)在(2)的条件下,即点A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点B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设点A 、B 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 秒,点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可分四种情况:①若两点均向左,则(6-t )-(-12-2t )=20,解得:t=2;②若两点均向右,则(-12+2t )-(6+t )=20,解得:t=38;综上,经过2或38秒时,A 、B 相距20个单位.【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绝对值以及偶次方的非负性,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点之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3.(1)∠COE =20°;(2)当t =11时,AOC DOE ∠=∠;(3)m=296或10114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直定义即可求出∠BOD=90°,∠BOE=∠DOE =45°,即可求出∠AO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出∠BOC ,从而求出∠COE ;(2)先分别求出OC 与OD 重合时、OE 与OD 重合时和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再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t 即可; (3)先分别求出OE 与OB 重合时、OC 与OA 重合时、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再根据m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m 即可;【详解】解:(1)∵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BOD=90°,∠BOE=∠DOE=12∠BOD =45° ∵85AOE ∠=∴∠AOB=∠AOE +∠BOE=130°∵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AOC=∠BOC=12AOB ∠=65° ∴∠COE=∠BOC -∠BOE=20°(2)由原图可知:∠COD=∠DOE -∠COE=25°,故OC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25°÷5°=5s ;OE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5°=13s ;①当05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AOD ≠∠COE∴∠AOD +∠COD ≠∠COE +∠COD∴此时AOC DOE ∠≠∠;②当59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AOD ≠∠COE∴∠AOD -∠COD ≠∠COE -∠COD∴此时AOC DOE ∠≠∠;③当913t <<时,如下图所示:OC 和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t此时∠AOC=65°-5t ,∠DOE=5t -45°∵AOC DOE ∠=∠∴65-5t=5t -45解得:t=11综上所述:当t =11时,AOC DOE ∠=∠.(3)OE 与OB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10°=6.5s ; 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65°)÷10=24.5s ;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45°)÷5=45s ; ①当0 6.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65°-10m ,∠BOE=45°-5m∵45AOC EOB ∠=∠ ∴65-10m =45(45-5m ) 解得:m =296; ②当6.59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10m -65°,∠BOE=45°-5m∵45AOC EOB ∠=∠ ∴10m -65=45(45-5m ) 解得:m =10114; ③当924.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10m -65°,∠BOE=5m -45° ∵45AOC EOB ∠=∠ ∴10m -65=45(5m -45) 解得:m =296,不符合前提条件,故舍去; 综上所述:m=296或10114.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角的和与差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各角之间的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动角问题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4.(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AOC BOC COE∠-∠∠的值. 【详解】 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COE ∠=90°,即AOC ∠=COE ∠+90°,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BOE =COE ∠,则COE ∠+90°+COE ∠+COE ∠=180°,解得C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AOE ∠-BOC ∠=90°,∵AOE ∠=AOC ∠+COE ∠,BOC ∠=∠BOE +COE ∠,∴AOC ∠-∠BOE =90°,∵AOC ∠=180°-BOC ∠, ∴180°-BOC ∠-∠BOE =90°,∴BOC ∠+∠BOE =90°;(3)当OE 在OC 左侧时,∵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COE ∠=90°,∴∠AOE =∠BOE=90°,则AOC BOCCOE∠-∠∠=90COE BOCCOE ∠+︒-∠∠=COE COE COE ∠+∠∠=2;当OE 在OC 右侧时, 过点O 作OF ⊥AB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90°+COE ∠, 又∵AOC ∠=90°+COF ∠, ∴COE ∠=COF ∠, ∴AOC BOCCOE∠-∠∠=90COE BOCCOE∠+︒-∠∠=9090COE COF COE∠+︒-︒+∠∠=COE COF COE ∠+∠∠=COE COE COE ∠+∠∠=2.综上:AOC BOCCOE∠-∠∠为定值2.【点睛】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5.(1)∠BOD=60°,∠COE=30°;(2)∠COE:∠BOD=12;(3)画图见解析;∠POE=30°.【解析】【分析】(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2)①0°≤∠AOC<60°时,如图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②当60°≤∠AOC≤120°时,设∠AOC=α,∠BOD=β,根据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OC边与OA边重合,如图1,∴∠AOD=60°,∠BOD=∠AOB﹣∠AOD=120°﹣60°=60°,∵OE平分∠AOD,∴∠COE=12∠AOD=30°;(2)①0°≤∠AOC<60°时,如图2,∵OE平分∠AOD,∴∠DOE=12∠AOD,∴∠COE=∠COD﹣∠EOD=60°﹣12∠AOD,∵∠DOB=∠AOB﹣∠AOD=120°﹣∠AOD,∴∠COE:∠BOD=12;②当60°≤∠AOC≤120°时,如图3,∵OE平分∠AOD,∴∠DOE=12∠AOD,∴∠COE=∠EOD﹣∠COD=12∠AOD﹣60°,∵∠DOB=∠AOD﹣∠AOB=∠AOD﹣120°,∴∠COE:∠BOD=12;(3)①0°≤∠AOC<60°时,设∠AOC=α,∠BOD=β,∵∠AOB=120°,∠COD=60°,∴α+β=60°,∴∠AOD=60°+α,∠BOC=60°+β,∵OE始终平分∠AOD,OP平分∠COB,∴∠AOE=12∠AOD=30°+12∂,∠BOP=12∠BOC=30°+12β,∴∠POE=∠AOB﹣∠AOE﹣∠BOP=120°﹣(30°+12∂)﹣(30°+12β)=30°;②当60°≤∠AOC≤120°时,设∠AOC =α,∠BOD =β, ∵∠AOB =120°,∠COD =60°, ∴∠BOC =120°﹣∠AOC =60°﹣∠BOD , ∴120°﹣α=60°﹣β, ∴α﹣β=60°,∴∠AOD =120°+β,∠BOC =60°﹣β, ∵OE 始终平分∠AOD ,OP 平分∠COB , ∴∠DOE =12∠AOD =60°+12β,∠BOP =12∠BOC =30°﹣12β, ∴∠POE =∠DOE ﹣∠BOD ﹣∠BOP =(60°+12∂)﹣β﹣(30°﹣12β)=30°; 综上所述,∠POE =30°.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涉及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角替换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对各知识点熟练掌握,学会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6.(1)2;(2)52x MC =+;(3)当25x =-或6x =时,有2AP CM PC -=成立. 【解析】 【分析】(1)根据中点的定义,即可求出点C 的坐标;(2)先表示出点M 的数,然后利用线段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可表示出MC 的长度; (3)分别求出AP ,MC 和PC 的长度,结合题意,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求出x 的值. 【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10-,点B 表示的数为14, ∴线段AB=14(10)24--=, ∴点C 表示的数为:142422-÷=; (2)根据题意, 点M 表示的数为:142x +, ∴线段MC 的长度为:142522x x+-=+;(3)根据题意,线段AP 的长度为:10x +, 线段MC 的长度为:52x +, 线段PC 的长度为:2x -, ∵2AP CM PC -=, ∴10(5)222x x x +-+=-, 整理得:15242x x -=+, ①当点P 在点C 的左边时,2x <,则20x ->, ∴15242x x -=+, 解得:25x =-; ②当点P 与点C 重合时,2x =, ∴15042x +=, 解得:10x =-(不符合题意,舍去); ③当点P 在点C 的右边时,2x >,则20x -<, ∴15242x x -=+, 解得:6x =. ∴当25x =-或6x =时,有2AP CM PC -=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的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绝对值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7.(1)65°;(2)①25°;②35°;③1AON a 2∠= 【解析】 【分析】(1)由题意可得∠COD=1AOD 2∠,∠AOD=∠AOB-∠BOD. (2)①由(1)可得∠AOC =∠COD =65°,∠AON =90°﹣∠AOC =25° ②同①可得,∠AOC =∠COD =55°,∠AON =90°﹣∠AOC =35° ③根据(2)可直接得出结论. 【详解】解:(1)∠AOD =180°﹣∠BOD =130°,∵OC 平分∠AOD ,∴∠COD =12AOD ∠=65°. 故答案为:65°;(2)①由(1)可得∠AOC =∠COD =65°, ∴∠AON =90°﹣∠AOC =25°, 故答案为:25°; ②∵∠BOD =70°,∴∠AOD =180°﹣∠BOD =110°, ∵OC 平分∠AOD , ∴∠AOC =1552AOD ∠=︒, ∵∠MON =90°,∴∠AON =90°﹣∠AOC =35°; ③ 1AON 2∠α=.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角的和差问题,根据所给图形找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1)2;(2)1.5;(3)4-5t 或5t-4;(4)47或45或87或85【解析】 【分析】(1)先计算出点P 到达点B 时运动的时间,再计算出点Q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进而可得答案;(2)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分别计算出当t =0.5时点P 、Q 运动的路程,即AP 和CQ 的长,再根据PQ =AQ -AP 计算即可;(3)分点P 、Q 重合前与重合后两种情况,画出图形,根据PQ =AQ -AP (重合前)与PQ =AP -AQ (重合后)列式化简即可;(4)分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和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再分点P 、Q 在点C 异侧和点C 同侧,用含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CP 和CQ ,即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 解:(1)[]3(3)61--÷=,1112⨯+=,所以点Q 所表示的数是2;(2)当t =0.5时,AP =6×0.5=3,CQ =1×0.5=0.5,所以PQ=AQ -AP=AC+CQ -AP =4+0.5-3=1.5;(3)在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点P 、Q 重合,则64t t =+,解得:45t =; 当405t ≤≤时,如图1,4645PQ AQ AP t t t =-=+-=-;当415t <≤时,如图2,6454PQ AP AC CQ t t t =--=--=-.故答案为:4-5t 或5t -4;(4)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则有如下两种情况: ①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3,根据题意,得:46t t -=,解得:47t =;②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由(3)题得:45t =; 当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也有如下两种情况: ③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根据题意,得:()266t t --=,解得:87t =; ④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4,根据题意,得:()662t t --=,解得:85t =.综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47t =或45或87或85.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正确理解题意、全面分类、灵活运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9.(1)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 【解析】 【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 和∠BOF 的度数,然后根据∠AOE ﹣∠BOF 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314202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1AOE AOC 11022︒∠=∠=⨯=55°,11AOF BOD 402022︒︒∠=∠=⨯=, ∴∠AOE ﹣∠BOF =55°﹣20°=35°; (2)∠AOE ﹣∠BOF 的值是定值 由题意∠BOC =3t°,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3t =22︒︒∴∠=∠=⨯+3552t ︒︒+ ∴()113BOF BOD 403t 20t 222︒︒︒︒∠=∠=+=+,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314202t t +=+, 解得4t =.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 10.(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 ,进而求出即可; (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 、∠BOD 和∠BOD 的关系,即可解题. 【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 ,∠AOC ,∠AOB ,∠BOE ,∠BOD ,∠BOC ,∠COE ,∠COD ,∠DOE .(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BOD和∠BOD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1.(1)4;16;(2)83秒或8秒;(3)点P和点Q运动4,8,9或11秒时,,P 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此时点Q表示的数对应为20,24,25或27【解析】【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即可解决问题;(2)设运动时间为t秒,根据点P到点A的距离是点P到点B距离的2倍,分点P在点B 的左、右两侧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设点P和点Q运动y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分四种情形:当点P未到达C处且在Q点左侧时;当点P未到达C处且在Q点右侧时;当点P到达点C处后返回且Q在P 的左侧时;当点P 到达点C 处后返回且Q 在P 的右侧时,分别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1)∵a ,b 满足|4a-b|+(a-4)2=0, ∴4a-b=0,a-4=0, ∴a=4,b=16, 故答案为:4;16; 点A 、B 的位置如图所示.(2)设运动时间为t 秒,则AP=3t ,点P 表示数为4+3t ,当点P 在点B 左侧时,PB=16-(4+3t )=12-3t ,∴3t=2(12-3t ),解得t=83;当点P 在点B 右侧时,PB=4+3t-16=3t-12,∴3t=2(3t-12),解得t=8, ∴运动时间为83或8秒时,点P 到点A 的距离是点P 到点B 的距离的2倍;(3)设点P 和点Q 运动y 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从运动开始到结束过程中存在如下符合题意的四种情况:当点P 未到达C 处且在Q 点左侧时,有PQ=AQ-AP ,∴12+y-3y=4,解得y=4; 当点P 未到达C 处且在Q 点右侧时,有PQ=AP-AQ ,∴3y-(12+y )=4,解得y=8; 当点P 到达点C 处后返回且Q 在P 的左侧时,有12+y+4+3y=52,解得y=9; 当点P 到达点C 处后返回且Q 在P 的右侧时,有12+y+3y-4=52,解得y=11.即点P 和点Q 运动4,8,9或11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此时点Q 表示的数对应为20,24,25或27.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12.(1)①3;②-3;③2A B x x +;④-1.5;(2)①421λλ-+;②11λ+x A +1+λλx B . 【解析】 【分析】(1)①②分别按所给的关系式及点在数轴上的位置,计算即可;③根据①②即可得到答案;④根据平移关系用x A +5表示出x B ,再按③中关系式计算即可; (2)①根据AC =λCB ,将x A =﹣2,x B =4,λ=13代入计算即可; ②根据AC =λCB ,变形计算即可. 【详解】(1)C 是AB 的中点, ①∵x A =1,x B =5,∴x c =512+=3, 故答案为:3; ②∵x A =﹣1,x B =﹣5,∴x C =512--=﹣3 故答案为:﹣3;③ x C =2AB x x +, 故答案为:2A B x x +; ④∵将点A 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 重合,∴x B =x A +5,∴x C =2A B x x +=52A A x x ++=1, ∴x A =﹣1.5 故答案为:﹣1.5;(2)①∵AC =λCB ,x A =﹣2,x B =4,λ=13, ∴x C ﹣(﹣2)=λ(4﹣x C )∴(1+λ)x C =4λ﹣2,∴x C =421λλ-+, 故答案为:421λλ-+; ②∵AC =λCB ∴x C ﹣x A =λ(x B ﹣x C )∴(1+λ)x C =x A +λx B∴x C =11λ+x A +1λλ+x B 故答案为:11λ+x A +1λλ+x B . 【点睛】此题考查是线段类规律题,通过探究得出数轴上两点间的任意点的坐标的规律,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初一上期期末数学压轴题训练小专题

初一上期期末数学压轴题训练小专题

小专题题型一:新定义问题例题1.读一读:式子“1+2+3+4+…+100”表示从1开始的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由于式子比较长,书写不方便,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将其表示为∑=1001n n ,这里“∑”是求和符号,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计算∑=+20171)1(1n n n = . 变式1.若:A 32=3×2=6,A 53=5×4×3=60,A 54=5×4×3×2=120,A 64=6×5×4×3=360,…,观察前面计算过程,寻找计算规律计算A 73= (直接写出计算结果),并比较A 103 A 104(填“>”或“<”或“=”)变式2.新规定一种运算法则:自然数1到n 的连乘积用n !表示,例如:1!=1,2!=2×1=2,3!=3×2×1=6,4!=4×3×2×1=24,…在这种规定下,请你解决下列问题:(1)计算5!= .(2)已知x 为整数,求出满足该等式的x :1!6!51=⨯-x .题型二:规律探索例题2.将一些半径相同的小圆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第1个图形有6个小圆,第2个图形有10个小圆,第3个图形有16个小圆,第4个图形有24个小圆,……,依次规律,第6个图形有_________个小圆; 第n 个图形有_________个小圆.变式1.观察这一列数:34-,57, 910-, 1713,3316-,依此规律下一个数是 ;第n 个数是 . 变式2.如果有5000名学生排成一列,按1、2、3、4、3、2、1、2、3、4、3、2、1……的规律报数,那么第2016名学生所报的数是 ( )A 、1B 、2C 、3D 、4第1个图形第2个图形 第3个图形 第4个图形 …变式3.正方形ABCD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点D 、A 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1,若正方形ABCD 绕着顶点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连续翻转,翻转1次后,点B 所对应的数为2;则翻转2015次后,数轴上数2015所对应的点是( )A .点CB .点DC .点AD .点B题型三:动点问题例题3. 有理数c b 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 请直接指出a ,b ,c 的大小关系(用“<”连接)(2) 若m =|a +b |-|b -1|-|a -c |,求3)(20161c m +-的值(3) 若a =-2,b =-3,c =32,且a 、b 、c 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点P 是数轴上的一动点.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问: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 与A 的距离是P 与C 的距离的3倍?若存在,请求出动点P 所对应的有理数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变式1. 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 到达A 点,再向左移动3cm 到达B 点,然后向右移动9cm 到C 点.(1)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 ,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C 三点的位置;(2)把点C 到点A 的距离记为CA ,则CA = cm 。

初一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培优篇)

初一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培优篇)

初一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培优篇)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1.同学们,我们在本期教材中曾经学习过绝对值的概念: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记作||α.实际上,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可记作|30|--;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与表示数2的点的距离可记作|32|--,也就是说,在数轴上,如果A 点表示的数记为,a B 点表示的数记为b ,则AB 、两点间的距离就可记作||-a b . (学以致用)(1)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2)数轴上表示x 与1-的两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为2,那么x 为________. (解决问题)如图,已知,A B 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点A 表示的数是30-,点B 表示的数是50.(3)现有一只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移动,同时另一只蚂蚁Q 恰好从点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移动. ①求两只蚂蚁在数轴上相遇时所用的时间; ②求两只蚂蚁在数轴上距离10个单位长度时的时间. (数学理解)(4)数轴上两点AB 、对应的数分别为a b 、,已知2(5)|1|0a b ++-=,点M 从A 出发向右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表达出t 秒后M B 、之间的距离___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答案:(1);(2)或;(3)①;②或;(4) 【分析】(1)直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2)由数轴上表示与的两点间的距离为,列方程再解方程可得答案; (3)①由路程除以两只蚂蚁的解析:(1)4;(2)1或3-;(3)①16s ;②18t s =或14t s =;(4)63.t -+ 【分析】(1)直接利用AB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 a b =-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2)由数轴上表示x 与1-的两点间的距离为2,列方程12,x +=再解方程可得答案; (3)①由路程除以两只蚂蚁的速度和可得答案;②设ts 后两只蚂蚁在数轴上距离10个单位长度,再分别表示ts 后Q 对应的数为302,t -+ P 对应的数为503t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Q ,再列方程,解方程可得答案; (4)先求解,a b 的值,再表示ts 后M 对应的数为53t -+,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M B 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313 4.--=+= 故答案为:4.(2)由题意得:()12,x --=12,x ∴+=12x ∴+=或12,x +=- 1x ∴=或 3.x =-故答案为:1或 3.-(3)①由题意可得:305080AB =--=, 所以两只蚂蚁在数轴上相遇时所用的时间为:80=16.3+2s ②如图,设ts 后两只蚂蚁在数轴上距离10个单位长度,由题意得:ts 后Q 对应的数为302,t -+ P 对应的数为503t -,()30250380510PQ t t t ∴=-+--=-+=,80510t ∴-+=或80510t -+=-,18t ∴=或14t =,经检验:18t =或14t =符合题意,所以当18t s =或14t s =两只蚂蚁在数轴上距离10个单位长度. (4) 2(5)|1|0a b ++-=, 50a ∴+=且10b -=,5,1,a b ∴=-=如图,t 秒后M 对应的数为:53t -+,53163.MB t t ∴=-+-=-+ 故答案为:63.t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绝对值方程的应用,非负数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整式的加减运算,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阅读理解)若,,A B 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A 的距离是点C 到B 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 是(,A B )的优点.例如,如图1,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2,到点B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B )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 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 的距离是2,那么点D 就不是(,A B )的优点,但点D 是(,B A)的优点.(知识运用)如图2,M 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1)数所表示的点是(,M N)的优点:(2)如图3,,A 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3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P 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请直接与出答案)答案:(1)x=2或x=10;(2)或或10.【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x−(−2)=2(4−x)或x−(−2)=2(x−4),解方程即可;(2)根据题意点P在线段AB上,由解析:(1)x=2或x=10;(2)203或403或10.【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x−(−2)=2(4−x)或x−(−2)=2(x−4),解方程即可;(2)根据题意点P在线段AB上,由优点的定义可分4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②A为(B,P)的优点;③P为(B,A)的优点;④B为(A,P)的优点,设点P表示的数为y,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进而得出t的值.【详解】解:(1)设所求数为x,由题意得x−(−2)=2(4−x)或x−(−2)=2(x−4),解得:x=2或x=10;(2)设点P表示的数为y,分四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由题意,得y−(−20)=2(40−y),解得y=20,t=(40−20)÷3=203(秒);②A为(B,P)的优点.由题意,得40−(−20)=2[y−(−20)],解得y=10,t=(40−10)÷3=10(秒);③P为(B,A)的优点.由题意,得40−y=2[y−(−20)],解得y=0,t=(40−0)÷3=403(秒);④B为(A,P)的优点40-(-20)=2(40-x),解得:x=10 t=(40-10) ÷3=10(秒).综上可知,当t为10秒、203秒或403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故答案为:203或403或10.【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优点的定义,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3.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点B在点A的右侧,且到点A的距离是18;点C 在点A与点B之间,且到点B的距离是到点A距离的2倍.(1)点B表示的数是;点C表示的数是;(2)若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P 运动到C点时,点Q与点B的距离是多少?(3)在(2)的条件下,若点P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PC,点Q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QB.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C+QB=4?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5,3;(2)3;(3)存在,1或【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点表示的数;根据线段的倍分关系可求点表示的数;(2)算出点P运动到点C的时间即可求解;(3)分点在点左侧时,点解析:(1)15,3;(2)3;(3)存在,1或11 3【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点B表示的数;根据线段的倍分关系可求点C表示的数;(2)算出点P运动到点C的时间即可求解;(3)分点P在点C左侧时,点P在点C右侧时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详解】解:(1)点B 表示的数是31815-+=;点C 表示的数是131833-+⨯=. 故答案为:15,3;(2)当P 运动到C 点时,3[3(3)]42t =--÷=s , 则,点Q 与点B 的距离是:3232⨯=;(3)假设存在,当点P 在点C 左侧时,64PC t =-,2QB t =,4PC QB +=, 6424t t ∴-+=,解得1t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1;当点P 在点C 右侧时,46PC t =-,2QB t =,4PC QB +=,4624t t ∴-+=,解得53t =.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113. 综上所述,在运动过程中存在4PC QB +=,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1或113. 【点睛】考查了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4.已知在数轴上,一动点P 从原点出发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 ,再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 . (1)求点A 、B 表示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和点B 的距离之和为9,若存在,写出点P 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若小虫M 从点A 出发,以每秒0.5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另一只小虫N 从点B 出发,以每秒0.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两只小虫在数轴上的点C 处相遇,点C 表示的数是多少?答案:(1) ;(2)或; (3) 【分析】(1)由数轴上的点的移动规律,左减右加,从而可得答案;(2)由题意得:再分当时,当<<时,当时,三种情况讨论,从而可得答案; (3)设两只小虫的相遇时运动时解析:(1)4-, 3;(2)4x =或5x =-; (3)1. 【分析】(1)由数轴上的点的移动规律,左减右加,从而可得答案;(2)由题意得:439x x ++-=,再分当3x ≥时,当4-<x <3时,当4x ≤-时,三种情况讨论,从而可得答案;(3)设两只小虫的相遇时运动时间为ts ,结合题意可得:40.530.2t t -+=-, 解方程求解时间t ,再求C 点对应的数即可. 【详解】解:(1)动点P 从原点出发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 , 则点A 对应的数为:044-=-, 再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 , 则点B 对应的数为:473-+=, (2)存在,理由如下:设P 对应的数为:x ,则由题意得: 439,x x ++-=当3x ≥时,439,x x ++-=28,x ∴=4,x ∴=经检验:4x =符合题意,当4-<x <3时,方程左边4379,x x ++-=≠ 此时方程无解,当4x ≤-时,439,x x --+-=210,x ∴-=5.x ∴=-经检验:5x =-符合题意,综上:点P 到点A 和点B 的距离之和为9时,4x =或 5.x =- (3)设两只小虫的相遇时运动时间为ts ,结合题意可得: 40.530.2t t -+=-, 0.77t ∴=,10,t ∴=C ∴点对应的数为:40.510 1.-+⨯=【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数轴上点运动后对应的数的表示规律,两点间的距离,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5.已知多项式622437x y x y x ---,次数是b ,4a 与b 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点A 表示a ,点B 表示数b .(1)a= ,b= ;(2)若小蚂蚁甲从点A 处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小蚂蚁乙从点B 处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丙同学观察两只小蚂蚁运动,在它们刚开始运动时,在原点O处放置一颗饭粒,乙在碰到饭粒后立即背着饭粒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求甲、乙两只小蚂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所对应的时间t.(写出解答过程)(3)若小蚂蚁甲和乙约好分别从A,B两点,分别沿数轴甲向左,乙向右以相同的速度爬行,经过一段时间原路返回,刚好在16s时一起重新回到原出发点A和B,设小蚂蚁们出发t(s)时的速度为v(mm/s),v与t之间的关系如下图,(其中s表示时间单位秒,mm表示路程单位毫米)时,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是.②当2<t≤5时,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是.(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2,8;(2)秒或10秒;(3)①30mm;②32t-14【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可得b值,再由相反数的定义可得a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甲乙两小蚂蚁均向左运动,即0≤解析:(1)-2,8;(2)67秒或10秒;(3)①30mm;②32t-14【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可得b值,再由相反数的定义可得a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甲乙两小蚂蚁均向左运动,即0≤t≤2时,此时OA=2+3t,OB=8-4t;②甲向左运动,乙向右运动,即t>2时,此时OA=2+3t,OB=4t-8;(3)①令t=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计算即可;②先得出小蚂蚁甲和乙爬行的路程及各自爬行的返程的路程,则可求得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详解】解:(1)∵多项式4x6y2-3x2y-x-7,次数是b,∴b=8;∵4a与b互为相反数,∴4a+8=0,∴a=-2.故答案为:-2,8;(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甲乙两小蚂蚁均向左运动,即0≤t≤2时,此时OA=2+3t,OB=8-4t;∵OA=OB,∴2+3t=8-4t,解得:t=67;②甲向左运动,乙向右运动,即t >2时,此时OA=2+3t ,OB=4t-8; ∵OA=OB , ∴2+3t=4t-8, 解得:t=10;∴甲、乙两只小蚂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所对应的时间t 为67秒或10秒;(3)①当t 为1时,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是:8+10×1-(-2-10×1)=30mm ; ②∵小蚂蚁甲和乙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爬行,∴小蚂蚁甲和乙爬行的路程是相同的,各自爬行的总路程都等于: 10×2+16×3+8×11=156(mm ),∵原路返回,刚好在16s 时一起重新回到原出发点A 和B , ∴小蚂蚁甲和乙返程的路程都等于78mm ,∴甲乙之间的距离为:8-(-2)+10×2×2+16×(t-2)×2=32t-14. 故答案为:32t-14.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中的应用,具有方程思想并会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6.数轴上有,,A B C 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1)例图,数轴上点,,A B C 三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点B 到点A 的距离AB = ,点B 到点C 的距离是 ,因为AB 是BC 的两倍,所以称点B 是点,A C的“关联点”.(2)若点A 表示数2,-点B 表示数1,下列各数1,2,4,6-所对应的点分别是1234,,,C C C C ,其中是点,A B 的“关联点”的是 ;(3)点A 表示数10-,点B 表示数为15,P 数轴上一个动点;若点P 在点B 的左侧,且点P是点AB 、的“关联点”,求此时点Р表示的数;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点P A B 、、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请直接写出此时点Р表示的数答案:(1)2,1;(2);;(3)当P 在点B 的左侧时,P 表示的数为-35或或;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P 表示的数为40或或. 【分析】(1)利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直接可求得; (2)根据题意求得CA解析:(1)2,1;(2)13,C C ;;(3)当P 在点B 的左侧时,P 表示的数为-35或5-3或203;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P 表示的数为40或65或552.【分析】(1)利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直接可求得; (2)根据题意求得CA 与BC 的关系,得到答案;(3)根据PA=2PB 或PB=2PA 列方程求解;分当P 为A 、B 关联点、A 为P 、B 关联点、B 为A 、P 关联点三种情况列方程解答. 【详解】 解:(1),,A B C 三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AB=3-1=2;BC=4-3=1,故答案是:2,1;(2)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1C 表示的数为-1 ∴1AC =1 ,1BC =2 ∴1C 是点A,B 的“关联点”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2C 表示的数为2 ∴2AC =4 ,2BC =1∴2C 不是点A,B 的“关联点”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3C 表示的数为4 ∴3AC =6 ,3BC =3 ∴3C 是点A,B 的“关联点”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4C 表示的数为6 ∴4AC =8 ,4BC =5∴4C 不是点A,B 的“关联点”故答案为:13,C C(3)①若点P 在点B 的左侧,且点P 是点A,B 的“关联点”,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I ) 当P 在点A 的左侧时,则有:2PA=PB ,即2(-10-x )=15-x 解得 x =-35(II )当点P 在A,B 之间时,有2PA=PB 或PA=2PB 既有2(x +10)=15-x 或x +10=2(15-x ) 解得x =5-3或203x =因此点P 表示的数为-35或5-3或203②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I )若点P 是A,B 的“关联点”则有2PB=PA 即2(x -15)=x +10 解得x =40(II )若点B 是A,P 的“关联点”则有2AB=PB 或AB=2PB 即2(15+10)=x -15或15+10=2(x-15)解得x=65或552 x=(III)若点A是B,P的“关联点”则有2AB=AP 即2(15+10)=x+10解得x=40因此点P表示的数为40或65或55 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关联点的概念,分情况讨论列式是解题关键.7.在数轴上,点A代表的数是12-,点B代表的数是2,AB代表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1)填空①AB=______.②若点P为数轴上点A与B之间的一个点,且6AP=,则BP=______.③若点P为数轴上一点,且2BP=,则AP=______.(2)若C点为数轴上一点,且点C到点A点的距离与点C到点B的距离的和是35,求C 点表示的数;(3)若P从点A出发,Q从原点出发,M从点B出发,且P、Q、M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P点的运动速度是每秒6个单位长度,Q点的运动速度是每秒8个单位长度,M点的运动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在P、Q、M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过程中,当其中一个点与另外两个点的距离相等时,求这时三个点表示的数各是多少?答案:(1)①14;②8;③16或12;(2)或;(3)当时,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当时,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分析】(1)①根据距离定义可直接求得答案14.②解析:(1)①14;②8;③16或12;(2)452-或252;(3)当54t=时,P点表示的数为392-,Q点表示的数为10-,M点表示的数为12-;当6t=时,P点表示的数为48-,Q点表示的数为48-,M点表示的数为10-【分析】(1)①根据距离定义可直接求得答案14.②根据题目要求,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所以根据BP=AB−AP进行求解.③需要考虑两种情况,即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和当P不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当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AP=AB−BP.当P不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此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超越A点,在A点左侧,此时BP>14,不符合题目要求.另一种情况是P在B点右侧,此时根据AP=AB+BP作答.(2)根据前面分析,C不可能在AB之间,所以,C要么在A左侧,要么在B右侧.根据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计算.(3)因为M 点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远小于P 、Q 的速度,因此M 点永远在P 、Q 的右侧.“当其中一个点与另外两个点的距离相等时”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一点在另外两点正中间.因此有几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是Q 在P 和M 的正中间,另一种是P 在Q 和M 的正中间.第三种是PQ 重合时,MP =MQ ,三种情况分别列式进行计算求解. 【详解】(1)①∵A 点代表的数是12-,B 点代表的数是2. ∴()21221214AB =--=+=. 故答案为:14.②∵点P 为数轴上AB 之间的一点,且6AP =, ∴1468BP AB AP =-=-=. 故答案为:8.③∵点P 为数轴上一点,且2BP =, ∴142AP AB BP =±=±, ∴16AP =或12. 故答案为:16或12.(2)∵C 点到点A 的距离与C 点到点B 的距离之和为35. 当C 点在A 点左侧时, 235AC BC AC AB +=+=,∴212AC =, ∴C 点表示的数为21451222--=-. 当C 点在B 点右侧时,235AC BC AB BC +=+=,∴212BC =, ∴C 点表示的数为2125222+=, ∴C 点表示的数为452-或252. (3)①当点Q 到点P 、M 两个点距离相等时,()1262228t t t --+-=⨯-,解得54t =. 此时P 点表示的数为53912642--⨯=-, Q 点表示的数为58104-⨯=-, M 点表示的数为512242-⨯=-.②当P 点到Q 、M 两个点距离相等时,()8222126t t t -+-=⨯--,解得13t =-(舍).③当P 、Q 重合时,即M 点到P 、Q 两个点距离相等, 1268t t --=-,解得6t =,此时P 点表示的数为126648--⨯=-, Q 点表示的数为8648-⨯=-.M 点表示的数为22610-⨯=-. 因此,当54t =时,P 点表示的数为392-,Q 点表示的数为10-,M 点表示的数为12-;当6t =时,P 点表示的数为48-,Q 点表示的数为48-,M 点表示的数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在充分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可借助数轴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动点问题的多解可能,并针对每一种可能进行讨论分析.8.如图,数轴上有三个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4-、2-、3,请回答:(1)若使C 、B 两点的距离与A 、B 两点的距离相等,则需将点C 向左移动______个单位.(2)若移动A 、B 、C 三点中的两个点,使三个点表示的数相同,移动方法有 种,其中移动所走的距离和最小的是_______个单位;(3)若在表示1-的点处有一只小青蛙,一步跳1个单位长.小青蛙第1次先向左跳1步,第2次再向右跳3步,然后第3次再向左跳5步,第4次再向右跳7步按此规律继续跳下去,那么跳第99次时,应跳_______步,落脚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4)数轴上有个动点表示的数是x ,则|1||4||5|x x x ++-++的最小值是_______.答案:(1)3;(2)3,7;(3)197,;(4)9. 【分析】(1)设需将点C 向左移动x 个单位,再根据数轴的定义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得;(2)分为三种:移动点B 、C ;移动点A 、C ;移动点A 、B ,再解析:(1)3;(2)3,7;(3)197,100-;(4)9. 【分析】(1)设需将点C 向左移动x 个单位,再根据数轴的定义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得; (2)分为三种:移动点B 、C ;移动点A 、C ;移动点A 、B ,再利用数轴的定义分别求出移动所走的距离和即可得;(3)先根据前4次归纳类推出一般规律,再列出运算式子,计算有理数的加减法即可得;(4)分5x ≤-,51x -<≤-,14x -<≤和4x >数四种情况,再分别结合数轴的定义、化简绝对值即可得. 【详解】(1)设需将点C 向左移动x 个单位, 由题意得:()()3224x ---=---, 解得3x =,即需将点C 向左移动3个单位, 故答案为:3;(2)()242AB =---=,()347AC =--=, ()325BC =--=,由题意,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移动点B 、C ,把点B 向左移动2个单位,点C 向左移动7个单位, 此时移动所走的距离和为279+=; ②移动点A 、C ,把点A 向右移动2个单位,点C 向左移动5个单位, 此时移动所走的距离和为257+=; ③移动点A 、B ,把点A 向右移动7个单位,点B 向右移动5个单位, 此时移动所走的距离和为7512+=;综上,移动方法有3种,其中移动所走的距离和最小的是7个单位, 故答案为:3,7;(3)第1次跳的步数为1211=⨯-, 第2次跳的步数为3221=⨯-, 第3次跳的步数为5231=⨯-, 第4次跳的步数为7241=⨯-,归纳类推得:第n 次跳的步数为(21)n -,其中n 为正整数, 则第99次跳的步数为2991197⨯-=, 落脚点表示的数为11357195197--+-+-+-,()()()()113579195197=--+-+-++-,10022=-⨯, 100=-,故答案为:197,100-; (4)由题意,分以下四种情况: ①当5x ≤-时,则1451453213x x x x x x x ++-++=--+---=--≥;②当51x -<≤-时,则1451458x x x x x x x ++-++=--+-++=-+,51x -<≤-, 9813x ∴≤-+<;③当14x -<≤时,则14514510x x x x x x x ++-++=++-++=+,14x -<≤, 91014x ∴<+≤;④当4x >时,则1451453214x x x x x x x ++-++=++-++=+>; 综上,1459x x x ++-++≥, 则145x x x ++-++的最小值是9, 故答案为:9.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化简绝对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点,熟练掌握数轴的定义是解题关键.9.已知:b 是立方根等于本身的负整数,且a 、b 满足(a+2b)2+|c+12|=0,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直接写出a 、b 、c 的值:a=_______,b=_______,c=_______.(2)a 、b 、c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点D 是B 、C 之间的一个动点(不包括B 、C 两点),其对应的数为m ,则化简|m+12|=________.(3)在(1)、(2)的条件下,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B 、点C 都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A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 秒钟过后,若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请问:AB−AC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AB−AC 的值.答案:(1)2;-1;;(2)-m-;(3)AB−AC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AB -AC= 【分析】(1)根据立方根的性质即可求出b 的值,然后根据平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出a 和c 的值; (2解析:(1)2;-1;12-;(2)-m-12;(3)AB−AC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AB-AC=1 2【分析】(1)根据立方根的性质即可求出b的值,然后根据平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出a和c 的值;(2)根据题意,先求出m的取值范围,即可求出m+12<0,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去绝对值即可;(3)先分别求出运动前AB和AC,然后结合题意即可求出运动后AB和AC的长,求出AB−AC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b是立方根等于本身的负整数,∴b=-1∵(a+2b)2+|c+12|=0,(a+2b)2≥0,|c+12|≥0∴a+2b=0,c+12=0解得:a=2,c=1 2 -故答案为:2;-1;12 -;(2)∵b=-1,c=12-,b、c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为B、C,点D是B、C之间的一个动点(不包括B、C两点),其对应的数为m,∴-1<m<12-∴m+12<0∴|m+12|= -m-12故答案为:-m-12;(3)运动前AB=2-(-1)=3,AC=2-(12-)=52由题意可知:运动后AB=3+2t+t=3+3t,AC=52+2t+t=52+3t∴AB-AC=(3+3t)-(52+3t)=12∴AB−A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AB-AC=12.【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立方根的性质、非负性的应用、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掌握立方根的性质、平方、绝对值的非负性、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和行程问题公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0.如图,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在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a b 请你利用数轴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2和6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2)数轴上表示x 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数轴上表示x 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3)若x 表示一个实数,且53x -<<,化简35x x -++=________. (4)12345x x x x x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5)13x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1)4,3;(2)|x-1|,|x+3|;(3)8;(4)6;(5)4 【分析】(1)(2)直接代入公式即可;(3)实质是在点表示3和-5的点之间取一点,计算该点到点3和-5的距离和; (4)解析:(1)4,3;(2)|x-1|,|x+3|;(3)8;(4)6;(5)4 【分析】(1)(2)直接代入公式即可;(3)实质是在点表示3和-5的点之间取一点,计算该点到点3和-5的距离和; (4)可知x 对应点在3时,|x-1|+|x-2|+|x-3|+|x-4|+|x-5|值最小;(5)分当-1<x <3时,当x≤-1时,当x≥3时,三种情况分别化简,从而求出最大值. 【详解】解:(1)|6-2|=4,|-2-1|=3, 答案为:4,3;(2)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知:数轴上表示x 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1|, 数轴上表示x 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3|, 故答案为:|x-1|,|x+3|;(3)x 对应点在点-5和3之间时的任意一点时|x-3|+|x+5|的值都是8, 故答案为:8;(4)|x-1|+|x-2|+|x-3|+|x-4|+|x-5|表示数x 到1,2,3,4,5的距离之和, 可知:当x 对应点是3时,|x-1|+|x-2|+|x-3|+|x-4|+|x-5|的最小值为6, 故答案为:6;(5)当-1<x <3时,|x+1|-|x-3|=x+1+x-3=2x-2, -4<2x-2<4,当x≤-1时,|x+1|-|x-3|=-x-1+x-3=-4, 当x≥3时,|x+1|-|x-3|=x+1-x+3=4, 综上:13x x +--的最大值为4.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数轴等知识,用几何方法借助数轴来求解,非常直观,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点.11.如图1,在AOB ∠内部作射线OC ,OD ,OC 在OD 左侧,且2AOB COD ∠=∠.(1)图1中,若160,AOB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则EOF ∠=______︒; (2)如图2,OE 平分AOD ∠,探究BOD ∠与CO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设COD m ∠=︒,过点O 作射线OE ,使OC 为AOE ∠的平分线,再作COD ∠的角平分线OF ,若3EOC EOF ∠=∠,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求AOE ∠的度数(用含m 的式子表示).答案:(1)120;(2),见解析;(3)见解析,或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再结合已知条件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已知条件进行角之间的加减即可证明出结论; (3)根据角解析:(1)120;(2)2BOD AOE ∠=∠,见解析;(3)见解析,34m ︒或32m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11,22AOE COE AOC DOF BOF BOD ∠=∠=∠∠=∠=∠,再结合已知条件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已知条件进行角之间的加减即可证明出结论;(3)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角度之间的加减运算,分类讨论得出结论即可. 【详解】解:(1)∵160AOB ∠=︒,2AOB COD ∠=∠, ∴80COD ∠=︒, ∴80AOC BOD ∠+∠=︒ ,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22AOE COE AOC DOF BOF BOD ∠=∠=∠∠=∠=∠,∴1()402COE DOF AOC BOD ∠+∠=∠+∠=︒,∴120EOF COE FOD COD ∠=∠+∠+∠=︒, 故答案为:120; (2)2BOD AOE ∠=∠. 证明:∵OE 平分AOD ∠, ∴2AOD EOD ∠=∠, ∵COD CO EOD E ,∴EOD COD COE ∠=∠-∠.∴(22)2AOD COD COE COD COE ∠=∠-∠=∠-∠. ∵2AOB COD ∠=∠, ∴2AOD AOB COE ∠=∠-∠. ∵BOD AOB AOD ∠=∠-∠,∴22()BOD AOB AOB COE COE ∠=∠-∠-∠=∠, ∴BOD 2COE ∠=∠;(3)如图1,当OE 在OF 的左侧时, ∵OF 平分COD ∠,∴12COF COD ∠=∠,COD m ∠=︒,∴12COF m ∠=︒,∵COF COE EOF ∠=∠+∠,3COE EOF ∠=∠, ∴142COF EOF m ∠=∠=︒, ∴18EOF m ∠=︒,∴338COE EOF m ∠=∠=︒.∵OC 为AOE ∠的平分线, ∴2AOE COE ∠=∠.∴34AOE m ∠=︒;如图2,当OE 在OF 的右侧时, ∵OF 平分COD ∠, ∴12COF COD ∠=∠,∵COD m ∠=︒,∴12COF m ∠=︒,∵COF COE EOF ∠=∠-∠,3COE EOF ∠=∠, ∴122COF EOF m ∠=∠=︒, ∴14EOF m ∠=︒,∴334COE EOF m ∠=∠=︒. ∵OC 为AOE ∠的平分线,322AOE COE m ∠=∠=︒. 综上所述,AOE ∠的度数为34m ︒或32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角度之间的加减运算,关键在于根据图形分析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12.如图,已知∠AOB =120°,射线OP 从OA 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 以每秒6°的速度,从OB 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 旋转,到达射线OA 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 返回并与射线OP 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 秒.(1)当t =2时,求∠POQ 的度数; (2)当∠POQ =40°时,求t 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POQ =12∠AO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POQ =104°;(2)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存在,t=12或或,使得∠POQ=∠AOQ.【分析】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t=15;当OQ刚到达OA时,t=解析:(1)∠POQ =104°;(2)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存在,t=12或180 11或1807,使得∠POQ=12∠AOQ.【分析】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t=15;当OQ刚到达OA时,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t=30;(1)当t=2时,得到∠AOP=2t=4°,∠BOQ=6t=12°,利用∠POQ =∠AOB-∠AOP-∠BOQ求出结果即可;(2)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3)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2t+6t=120,t=15;当OQ刚到达OA时,6t=120,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2t6t=120+2t,t=30;(1)当t=2时,∠AOP=2t=4°,∠BOQ=6t=12°,∴∠POQ =∠AOB-∠AOP-∠BOQ=120°-4°-12°=104°.(2)当0≤t≤15时,2t +40+6t=120, t=10;当15<t≤20时,2t +6t=120+40, t=20;当20<t≤30时,2t=6t-120+40, t=20(舍去);答: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当0≤t≤15时,120-8t=12(120-6t),120-8t=60-3t,t=12;当15<t≤20时,2t–(120-6t)=12(120 -6t),t=18011.当20<t≤30时,2t–(6t -120)=12(6t -120),t=1807.答:存在t=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12∠AOQ.【分析】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及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好类,列出关于时间的方程.13.已知150AOB∠=︒,OC为AOB∠内部的一条射线,60BOC∠=︒.(1)如图1,若OE 平分AOB ∠,OD 为BOC ∠内部的一条射线,12COD BOD ∠=∠,求DOE ∠的度数;(2)如图2,若射线OE 绕着O 点从OA 开始以15度/秒的速度顺时针旋转至OB 结束、OF 绕着O 点从OB 开始以5度/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至OA 结束,运动时间t 秒,当EOC FOC ∠=∠时,求t 的值.答案:(1)35°;(2)3s 或7.5s 或24s【分析】(1)根据∠EOD=∠EOB-∠DOB ,只要求出∠EOB ,∠DOB 即可;(2)分三种情形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AOB解析:(1)35°;(2)3s 或7.5s 或24s【分析】(1)根据∠EOD =∠EOB -∠DOB ,只要求出∠EOB ,∠DOB 即可;(2)分三种情形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AOB =150°,OE 平分∠AOB ,∴∠EOB =12∠AOB =75°,∵∠BOC =60°,∠COD =12∠BOD ,∴∠BOD =40°,∠COD =20°,∴∠EOD =∠EOB -∠DOB =75°-40°=35°.(2)当OE 在∠AOC 内部时,∵∠EOC =∠FOC ,∴90-15t =60-5t ,解得:t =3.当OE 与OF 重合时,15t +5t =150,解得:t =7.5.当OE 与OB 重合时,OF 仍在运动,此时∠EOC =60°,此时OF 在∠AOC 内部,且∠FOC =60°,∴t =1205=24, 综上所述,当∠EOC =∠FOC 时,t =3s 或7.5s 或24s .【点睛】。

初一数学期中压轴题word资料13页

初一数学期中压轴题word资料13页

一、【考点】等比数列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________个.【答案】121【规律】1+3+3²+3³+34二、【考点】等差数列的变形观察下面所给的一列数:0,6,-6,18,-30,66,…,则第9个数是______【答案】-510 【规律】相邻两项的差:+6,-12,+24,-48,+96,-192……三、【考点】平方数列的变形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摆放在正多边形的边上,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是______【答案】(n+1)²-1或n(n+2)【规律】①4-1,9-1,16-1,25-1,36-1……②1*3=3;2*4=8;3*5=15;4*6=24……四、如图,是用棋子摆成的图案,摆第1个图案需要7枚棋子,摆第2个图案需要19枚棋子,摆第3个图案需要37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摆下去,则摆第6个图案需要枚棋子,摆第n个图案需要________枚棋子.绝对值化简求值一、【考点】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绝对值化简设a,b,c为实数,且化简|a|+a=0,|ab|=ab,|c|-c=0,化简|b|-|a+b|-|c-b|+|a-c|【解析】|a|+a=0,即|a|=-a,a≤0;|ab|=ab,ab≥0,b≤0;|c|-c=0,即|c|=c,c≥0原式=-b+a+b-c+b-a+c=b 【答案】b二、【考点】有理数运算、绝对值化简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我们定义三个数之间的新运算“#”法则:a#b#c=(|a-b-c|+a+b+c)/2如:(-1)#2#3=[|(-1-2-3)|+(-1)+2+3]/2=5(1)计算:3#(-2)#(-3)___________(2)计算:1#(-2)#(10/3)=_____________(3)在-6/7,-5/7……-1/7,0,1/9,2/9……8/9这15个数中,①任取三个数作为a、b、c的值,进行“a#b#c”运算,求所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__________,②若将这十五个数任意分成五组,每组三个数,进行“a#b#c”运算,得到五个不同的结果,由于分组不同,所以五个运算的结果也不同,那么五个结果之和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分析】将a#b#c=(|a-b-c|+a+b+c)/2进行取绝对值化简。

初一压轴题

初一压轴题

初一数学压轴题
哎哟喂,说起初一那个数学压轴题,简直是让人脑壳痛哟!那天考试,一翻开卷子,看到最后头那道大题,心里头那个忐忑,就跟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样。

那道题嘛,说的是啥子函数图像跟几何图形搅和在一起,又要你求角度,又要你算坐标,整得人是云里雾里的。

我当时心里就在想,这出题的老师,怕是吃了花椒面儿,专门来麻我们的嗦!
拿起笔来,我先是画了个草图,想理清下思路。

结果嘞,越画越乱,感觉就像是拿了个毛线团在扯,扯到最后自己都找不到北了。

我旁边那个娃儿,也是眉头紧锁,估计也是被这道题给难住了。

不过我转念一想,咱不能怂啊!于是我开始回忆老师讲过的那些方法,什么勾股定理啊,什么相似三角形啊,一股脑儿往里头套。

还别说,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让我找到了个突破口。

最后嘛,虽然过程写得是歪歪扭扭的,但好歹是把答案给凑出来了。

交卷的时候,心里头那个忐忑哟,就跟等判决一样。

后来成绩出来,嘿,居然还给我对了!那一刻,心里头那个激动,简直比吃了火锅还热乎!
所以说啊,初一那个数学压轴题,虽然难是难点儿,但只要咱不放弃,多动脑筋,还是可以把它拿下的!以后遇到这种题,我也不得怕了,毕竟,咱也是有过“战斗”经验的人了嘛!。

初一数学压轴——材料阅读

初一数学压轴——材料阅读

初一数学压轴专项——材料分析题代数专项: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常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推理、抽象概括,发现数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比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学习过程是利用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乘法结合律,由“特殊”到“一般”进行抽象概括的:235222⨯=,347222⨯=,268222⨯=,⇒…222m n m n +⨯=, ⇒…m n m n a a a +=·(m n ,都是正整数). 我们亦知:221331+<+,222332+<+,223333+<+,224334+<+,…. (1)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归纳出(00)a b c a b c >>>,,,之间的一个数学关系式; (2)试用(1)中你归纳的数学关系式,解释下面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若m 克糖水里含有n 克糖,再加入k 克糖(仍不饱和),则糖水更甜了”;2.我们常用的数是十进制数,计算机程序使用的是二进制数 (只有数码0和1),它们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换算,如将(101)2, (1011)2换算成十进制数应为:5104212021)101(0122=++=⨯+⨯+⨯= 1121212021)1011(01232=⨯+⨯+⨯+⨯=按此方式,将二进制(1001)2换算成十进制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3.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解答问题:材料1:从三张不同的卡片中选出两张排成一列,有6种不同的排法,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的排列,排列数记为23326A =⨯=。

一般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mn A 。

(1)(2)(3)(1)m n A n n n n n m =---⋅⋅⋅-+ (m ≤n )例:从5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3个元素排成一列的排列数为:3554360A =⨯⨯=。

材料2:从三张不同的卡片中选取两张,有3种不同的选法,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从3个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的组合,组合数为 2332321C ⨯==⨯。

初一第一次月考数学压轴题

初一第一次月考数学压轴题

初一第一次月考数学压轴题《初一第一次月考数学压轴题:我的挑战与成长》哇塞,说起初一第一次月考的数学压轴题呀,那可真是像一座超级难爬的大山一样横在我面前呢。

我还记得考试那天,当我翻到试卷最后,看到那道压轴题的时候,我的心就“咯噔”一下。

那题目就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小怪兽,密密麻麻的字和那些奇怪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感觉像是在对我挑衅:“哼,小毛孩,看你能把我怎么样!”我周围的同学们也都露出了各种表情。

我斜前方的小李,他皱着眉头,眼睛紧紧盯着题目,嘴巴还不自觉地咬着笔头,那模样就像一个迷失在迷宫里找不到出口的小老鼠。

我同桌小王呢,他小声地嘟囔着:“这题怎么这么难啊,好像从来没见过这种类型的。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别怕,不就是一道题嘛,我就不信我搞不定你。

”我开始仔细地读题,读了一遍又一遍,就像探险家在仔细勘察一个神秘的山洞一样。

可是那些条件就像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就是不让我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时候,我想起了老师平时讲的那些解题方法。

我就像一个厨师在脑海里翻找着合适的菜谱一样,试图找到能解决这道题的“秘方”。

我试着设未知数,把那些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条件用字母和等式表示出来。

可是刚写了几步,我就发现好像走进了死胡同,这就好比我本来沿着一条小路去找宝藏,结果走到一半发现前面是一堵高墙,根本过不去。

我有点沮丧了,心里想:“哎呀,这题是不是太难为我了呀,我是不是根本就做不出来呢?”我偷偷瞄了一眼周围的同学,大家好像都还在苦思冥想呢。

我又想:“别人都还在努力,我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我重新振作起来,又开始从题目里找线索。

突然,我发现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小条件,就像在一堆干草里发现了一根金针一样。

我兴奋极了,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

我顺着这个线索,一步一步地往下推导,就像搭积木一样,小心翼翼地把每一块都放对位置。

我写了擦,擦了写,草稿纸都快被我写满了。

那一道道的算式就像我的小士兵,在我的指挥下向着最后的答案冲锋。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复习练习(Word 版 含答案)一、压轴题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绝对值的定义,|x| 表示数轴上表示数x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数轴上两点P 、Q 表示的数为x 1,x 2时,点P 与点Q 之间的距离为PQ=|x 1-x 2|.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 8(A 、B 两点的距离用AB 表示),点M 、N 是数轴上两个动点,分别表示数m 、n.(1)AB=_____个单位长度;若点M 在A 、B 之间,则|m+4|+|m-8|=______;(2)若|m+4|+|m-8|=20,求m 的值;(3)若点M 、点N 既满足|m+4|+n=6,也满足|n-8|+m=28,则m= ____ ;n=______.2.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将一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90MON ∠=).(1)若35BOC ∠=,求MOC ∠的大小.(2)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②,使边OM 恰好平分BOC ∠,问:ON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③,使边ON 在BOC ∠的内部,如果50BOC ∠=,则BOM ∠与NOC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3.(1)如图,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且6AC cm =,4BC 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2)若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且AC a =,BC b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度;(结果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3)在(2)中,把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改为:点C 是直线AB 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则线段MN 的长度会变化吗?若有变化,求出结果.4.如图,A 、B 、C 三点在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点B 表示的数为14,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动点P 在数轴上,且点P 表示的数为x .(1)求点C 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向终点B 运动.设BP 中点为M .请用含x 的整式表示线段MC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当x 为何值时,2AP CM PC -=?5.如图1,点A ,B ,C ,D 为直线l 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1) ①直线l 上以A ,B ,C ,D 为端点的线段共有 条;②若AC =5cm ,BD =6cm ,BC =1cm ,点P 为直线l 上一点,则PA +PD 的最小值为 cm ;(2)若点A 在直线l 上向左运动,线段BD 在直线l 上向右运动,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 ,BC ,MN 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分别以2cm/s ,1cm/s 的速度沿直线l 向左运动,Q 为EF 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 ,当AQ+AE+AF=32AD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 6.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B 上,点F 、G 在边CD 上,连接EF 、EG .将∠BEG 对折,点B 落在直线EG 上的点B ′处,得折痕EM ;将∠AEF 对折,点A 落在直线EF 上的点A ′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MEN 的度数;(2)如图2,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且∠FEG =30°,求∠MEN 的度数;(3)若∠MEN =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 的大小.7.已知AOB ∠是锐角,2AOC BOD ∠=∠.(1)如图,射线OC ,射线OD 在AOB ∠的内部(AOD AOC ∠>∠),AOB ∠与COD ∠互余;①若60AOB ︒∠=,求BOD ∠的度数;②若OD 平分BOC ∠,求BOD ∠的度数.(2)若射线OD 在AOB ∠的内部,射线OC 在AOB ∠的外部,AOB ∠与COD ∠互补.方方同学说BOD ∠的度数是确定的;圆圆同学说:这个问题要分类讨论,一种情况下BOD ∠的度数是确定的,另一种情况下BOD ∠的度数不确定.你认为谁的说法正确?为什么?8.已知∠AOD =160°,OB 、OC 、OM 、ON 是∠AOD 内的射线.(1)如图1,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D .当OB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大小;(2)如图2,若∠BOC =20°,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当∠BOC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若∠AOB =10°,当∠B0C 在∠AOD 内绕着点O 以2度/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 秒时,∠AOM =23∠DON.求t 的值. 9.已知∠AOB =110°,∠COD =40°,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如图1,当OB 、OC 重合时,求∠AOE ﹣∠BOF 的值;(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10.如图,点O在直线AB上,OC⊥AB,△ODE中,∠ODE=90°,∠EOD=60°,先将△ODE一边OE与OC重合,然后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与OB重合时停止旋转.(1)当OD在OA与OC之间,且∠COD=20°时,则∠AOE=______;(2)试探索: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的旋转过程中,若∠AOE=7∠COD,试求∠AOE的大小.11.(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的顶点与60角画出了直线EF,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OC都在直线EF上.固定三角板COD不动,将(COD三角板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与射线OF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 12, 12; (2) -8或12;(3) 11,-9.【解析】【分析】(1)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 的长;依据点M 在A 、B 之间,结合数轴即可得出所求的结果即为A 、B 之间的距离,进而可得结果;(2)由(1)的结果可确定点M 不在A 、B 之间,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出结果;(3)由|m +4|+n =6可确定n 的取值范围,进而可对第2个等式进行化简,从而可得n 与m 的关系,再代回到第1个等式即得关于m 的绝对值方程,再分两种情况化简绝对值求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因为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8,所以AB =()84--=12,因为点M 在A 、B 之间,所以|m +4|+|m ﹣8|=AM +BM =AB =12,故答案为:12,12;(2)由(1)知,点M 在A 、B 之间时|m +4|+|m -8|=12,不符合题意;当点M 在点A 左边,即m <﹣4时,﹣m ﹣4﹣m +8=20,解得m =﹣8;当点M 在点B 右边,即m >8时,m +4+m ﹣8=20,解得m =12;综上所述,m 的值为﹣8或12;(3)因为46m n ++=,所以460m n +=-≥,所以6n ≤,所以88n n -=-, 所以828n m -+=,所以20n m =-, 因为46m n ++=,所以4206m m ++-=,即4260m m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解得:m =11,此时n =-9;当m +4<0,即m <﹣4时,4260m m --+-=,此时m 的值不存在.综上,m =11,n =-9.故答案为:11,﹣9.【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的有关知识、绝对值的化简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第(3)小题有难度,正确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练进行绝对值的化简、灵活应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1)125°;(2)ON 平分∠AOC ,理由详见解析;(3)∠BOM=∠NOC+40°,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MOC=∠MON+∠BOC 计算即可;(2)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到角相等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3)根据题干已知条件将一个角的度数转换为两个角的度数之和,列出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 (1) ∵∠MON=90° , ∠BOC=35°,∴∠MOC=∠MON+∠BOC= 90°+35°=125°.(2)ON 平分∠AOC .理由如下:∵∠MON=90°,∴∠BOM+∠AON=90°,∠MOC+∠NOC=90°.又∵OM 平分∠BOC ,∴∠BOM=∠MOC .∴∠AON=∠NOC .∴ON 平分∠AOC .(3)∠BOM=∠NOC+40°.理由如下:∵∠CON+∠NOB=50°,∴∠NOB=50°-∠NOC .∵∠BOM+∠NOB=90°,∴∠BOM=90°-∠NOB =90°-(50°-∠NOC )=∠NOC +4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运算、余角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题中等量关系进行角度的运算.3.(1)5cm ;(2)2a b +;(3)线段MN 的长度变化,2a b MN +=,2a b -,2b a -. 【解析】【分析】(1)根据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先求出CM 、CN 的长度,则MN CM CN =+;(2)根据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12CM AC =,12CN BC =,所以()122a b MN AC BC +=+=; (3)长度会发生变化,分点C 在线段AB 上,点B 在A 、C 之间和点A 在B 、C 之间三种情况讨论.【详解】(1)6AC cm =,M 是AC 的中点,∴132CM AC ==(cm ), 4BC cm =,N 是CB 的中点,∴122CN CB ==(cm ), ∴325MN CM CN =+=+=(cm );(2)由AC a =,M 是AC 的中点,得1122CM AC a ==, 由BC b =,N 是CB 的中点,得1122CN CB b ==, 由线段的和差,得222a b a b MN CM CN +=+=+=; (3)线段MN 的长度会变化.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由(2)知2a b MN +=, 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时,如图:则AC a BC b =>=,AC a =,点M 是AC 的中点,∴1122CM AC a ==, BC b =,点N 是CB 的中点, ∴1122CN BC b ==, ∴222a b a b MN CM CN -=-=-= 当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时,如图:则AC a BC b =<= ,同理可得:1122CM AC a ==, 1122CN BC b ==, ∴222b a b a MN CN CM -=-=-=, ∴综上所述,线段MN 的长度变化,2a b MN +=,2a b -,2b a -. 【点睛】本题主要是线段中点的运用,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难点,难度较大.4.(1)2;(2)52x MC =+;(3)当25x =-或6x =时,有2AP CM PC -=成立. 【解析】【分析】(1)根据中点的定义,即可求出点C 的坐标; (2)先表示出点M 的数,然后利用线段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可表示出MC 的长度; (3)分别求出AP ,MC 和PC 的长度,结合题意,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求出x 的值.【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10-,点B 表示的数为14,∴线段AB=14(10)24--=,∴点C 表示的数为:142422-÷=;(2)根据题意,点M 表示的数为:142x +, ∴线段MC 的长度为:142522x x +-=+; (3)根据题意,线段AP 的长度为:10x +,线段MC 的长度为:52x +, 线段PC 的长度为:2x -,∵2AP CM PC -=, ∴10(5)222x x x +-+=-, 整理得:15242x x -=+, ①当点P 在点C 的左边时,2x <,则20x ->, ∴15242x x -=+, 解得:25x =-; ②当点P 与点C 重合时,2x =, ∴15042x +=, 解得:10x =-(不符合题意,舍去);③当点P 在点C 的右边时,2x >,则20x -<, ∴15242x x -=+, 解得:6x =. ∴当25x =-或6x =时,有2AP CM PC -=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的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绝对值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5.(1) ①6条;②10;(2)1122MN AD BC =-,证明见解析;(3) 1t =. 【解析】【分析】(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2MC AC =,12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2t EQ +=,代入AQ+AE+AF=32AD ,化简则可求出t .【详解】 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②∵BD =6,BC =1,∴CD=BD-BC=6-1=5,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5510PA PD AD AC CD +==+=+=; (2)1122MN AD BC =-. 如图2示:∵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12MC AC =,12BN BD = ∴MN MC BN BC =+- 1122AC BD BC =+- ()12AC BD BC =+- ()12AB BC BD BC =++- 1122AD BC =-; (3)如图示:∵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3AC =,6CD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222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32AD 时, 则有:32AE EQ AE AD FD AD +++-=即是:()()6932329922t t t t +-++-+-=⨯ 解之得:1t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6.(1)∠MEN =90°;(2)∠MEN =105°;(3)∠FEG =2α﹣180°,∠FEG =180°﹣2α.【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2)根据∠MEN=∠NEF+∠FEG+∠MEG ,求出∠NEF+∠MEG 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详解】(1)∵EN 平分∠AEF ,EM 平分∠BEF∴∠NEF =12∠AEF ,∠MEF =12∠BEF ∴∠MEN =∠NEF +∠MEF =12∠AEF +12∠BEF =12(∠AEF +∠BEF )=12∠AEB ∵∠AEB =180°∴∠MEN =12×180°=90° (2)∵EN 平分∠AEF ,EM 平分∠BEG∴∠NEF =12∠AEF ,∠MEG =12∠BEG ∴∠NEF +∠MEG =12∠AEF +12∠BEG =12(∠AEF +∠BEG )=12(∠AEB ﹣∠FEG ) ∵∠AEB =180°,∠FEG =30° ∴∠NEF +∠MEG =12(180°﹣30°)=75° ∴∠MEN =∠NEF +∠FEG +∠MEG =75°+30°=105°(3)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FEG =2α﹣180°,若点G 在点F 的左侧侧,∠FEG =180°﹣2α.【点睛】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7.(1)①10°,②18°;(2)圆圆的说法正确,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①根据∠AOB 与∠COD 互余求出∠COD ,再利用角度的和差关系求出∠AOC+∠BOD=30°,最后根据∠AOC=2∠BOD 即可求出∠BOD ;②设∠BOD=x,根据角平分线表示出∠COD和∠BOC,根据∠AOC=2∠BOD表示出∠AOC,最后根据∠AOB与∠COD互余建立方程求解即可;(2)分两种情况讨论:OC靠近OA时与OC靠近OB时,画出图形分类计算判断即可.【详解】解:(1)①∵∠AOB与∠COD互余,且∠AOB=60°,∴∠COD=90°-∠AOB=30°,∴∠AOC+∠BOD=∠AOB-∠COD=60°-30°=30°,∵∠AOC=2∠BOD,∴2∠BOD+∠BOD=30°,∴∠BOD=10°;②设∠BOD=x,∵OD平分∠BOC,∴∠BOD=∠COD=x,∠BOC=2∠BOD=2x,∵∠AOC=2∠BOD,∴∠AOC=2x,∴∠AOB=∠AOC+∠COD +∠BOD=4x,∵∠AOB与∠COD互余,∴∠AOB+∠COD=90°,即4x+x=90°,∴x=18°,即∠BOD=18°;(2)圆圆的说法正确,理由如下:当OC靠近OB时,如图所示,∵∠AOB与∠COD互补,∴∠AOB+∠COD=180°,∵∠AOB=∠AOD+∠BOD,∠COD=∠BOC+∠BOD,∴∠AOD+∠BOD+∠BOC+∠BOD=180°,∵∠AOC=∠AOD+∠BOD+∠BOC,∴∠AOC+∠BOD=180°,∵∠AOC=2∠BOD,∴2∠BOD+∠BOD=180°,∴∠BOD=60°;当OC靠近OA时,如图所示,∵∠AOB与∠COD互补,∴∠AOB+∠COD=180°,∵∠AOB=∠AOD+∠BOD,∠COD=∠AOC+∠AOD,∴∠AOD+∠BOD+∠AOC+∠AOD=180°,∵∠AOC=2∠BOD,∴∠AOD+∠BOD+2∠BOD +∠AOD=180°,即3∠BOD+2∠AOD=180°,∵∠AOD不确定,∴∠BOD也不确定,综上所述,当OC靠近OB时,∠BOD的度数为60°,当OC靠近OA时,∠BOD的度数不确定,所以圆圆的说法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正确找出角之间的关系,分情况画出图形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8.(1)∠MON的度数为80°;(2)∠MON的度数为70°或90°;(3)t的值为21.【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2)分两种情况画图形,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3)根据(2)中前一种情况用含t的式子表示角度,再根据已知条件即可求解.【详解】解:(1)因为∠AOD=160°,OM平分∠AOB,ON平分∠BOD,所以∠MOB=12∠AOB,∠BON=12∠BOD,即∠MON=∠MOB+∠BON=12∠AOB+12∠BOD=12(∠AOB+∠BOD)=12∠AOD=80°,答:∠MON的度数为80°;(2)因为OM平分∠AOC,ON平分∠BOD,所以∠MOC=12∠AOC,∠BON=12∠BOD,①射线OC在OB左侧时,如图:∠MON=∠MOC+∠BON﹣∠BOC=12∠AOC+12∠BOD﹣∠BOC=12(∠AOC+∠BOD)﹣∠BOC=12(∠AOD+∠BOC)﹣∠BOC=12×180°﹣20°=70°;②射线OC在OB右侧时,如图:∠MON=∠MOC+∠BON+∠BOC=12∠AOC+12∠BOD+∠BOC=12(∠AOC+∠BOD)+∠BOC=12(∠AOD﹣∠BOC)+∠BOC=12×140°+20°=90°;答:∠MON的度数为70°或90°.(3)∵射线OB从OA逆时针以2°每秒的速度旋转t秒,∠COB=20°,∴根据(2)中的第一种情况,得∠AOC =∠AOB+∠COB =2t°+10°+20°=2t°+30°.∵射线OM 平分∠AOC ,∴∠AOM =12∠AOC =t°+15°. ∵∠BOD =∠AOD ﹣∠BOA ,∠AOD =160°,∴∠BOD =150°﹣2t°.∵射线ON 平分∠BOD ,∴∠DON =12∠BOD =75°﹣t°. 又∵∠AOM :∠DON =2:3,∴(t+15):(75﹣t)=2:3,解得t =21. 根据(2)中的第二中情况,观察图形可知: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AOB=10°.答:t 的值为21.【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已设)角,去计算或者表示未知角.9.(1)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 和∠BOF 的度数,然后根据∠AOE ﹣∠BOF 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314202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1AOE AOC 11022︒∠=∠=⨯=55°,11AOF BOD 402022︒︒∠=∠=⨯=, ∴∠AOE ﹣∠BOF =55°﹣20°=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由题意∠BOC =3t°,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3t =22︒︒∴∠=∠=⨯+3552t ︒︒+ ∴()113BOF BOD 403t 20t 222︒︒︒︒∠=∠=+=+,∴33AOE BOF55t20t3522︒︒︒︒︒⎛⎫⎛⎫∠-∠=+-+=⎪ ⎪⎝⎭⎝⎭,∴∠AOE﹣∠BOF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3)根据题意得∠BOF=(3t+14)°,∴3 314202t t +=+,解得4t=.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10.(1)130°;(2)∠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AOE=131.25°或175°.【解析】【分析】(1)求出∠COE的度数,即可求出答案;(2)分为两种情况,根据∠AOC=90°和∠DOE=60°求出即可;(3)根据∠AOE=7∠COD、∠DOE=60°、∠AOC=90°求出即可.【详解】(1)∵OC⊥AB,∴∠AOC=90°,∵OD在OA和OC之间,∠COD=20°,∠EOD=60°,∴∠COE=60°-20°=40°,∴∠AOE=90°+40°=130°,故答案为130°;(2)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①如图1、∵∠AOD+∠COD=90°,∠COD+∠COE=60°,∴∠AOD-∠COE=90°-60°=30°,②如图2、∵∠AOD=∠AOC+∠COD=90°+∠COD,∠COE=∠DOE+∠DOC=60°+∠DOC,∴∠AOD-∠COE=(90°+∠COD)-(60°+∠COD)=30°,即△ODE在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如图1、∵∠AOE=7∠COD ,∠AOC=90°,∠DOE=60°,∴90°+60°-∠COD=7∠COD ,解得:∠COD=18.75°,∴∠AOE=7×18.75°=131.25°;如图2、∵∠AOE=7∠COD ,∠AOC=90°,∠DOE=60°,∴90°+60°+∠COD=7∠COD ,∴∠COD=25°,∴∠AOE=7×25°=175°,即∠AOE=131.25°或1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能根据题意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11.(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解析】【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120α-=-.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α120-=-. 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2.(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2)图1中∠AOD=n m 2+;图2中∠AOD=n m 2-. 【解析】【分析】(1)图1中∠BOC=∠AOC ﹣∠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 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 ﹣∠AOB 即可得解;(2)图1中∠BOC=∠AOC ﹣∠AOB=n ﹣m ,则∠BOD=n m 2﹣,故∠AOD=∠AOB+∠BOD=n m 2+;图2中∠BOC=∠AOC+∠AOB=m+n ,则∠BOD=n m 2+,故∠AOD=∠BOD ﹣∠AOB=n m 2-. 【详解】解:(1)图1中∠BOC=∠AOC ﹣∠AOB=70°﹣50°=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10°, ∴∠AOD=∠AOB+∠BOD=50°+10°=60°;图2中∠BOC=∠AOC+∠AOB=1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60°, ∴∠AOD=∠BOD ﹣∠AOB=60°﹣50°=10°;(2)根据题意可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如图1中,∠BOC=∠AOC ﹣∠AOB=n ﹣m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AOB+∠BOD=n m 2+; 如图2中,∠BOC=∠AOC+∠AOB=m+n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BOD ﹣∠AOB=n m 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切勿遗漏.。

初一数学压轴题

初一数学压轴题

一.解答题(共19小题)1.(2013•扬州)如果10b=n,那么b为n的劳格数,记为b=d(n),由定义可知:10b=n与b=d(n)所表示的b、n两个量之间的同一关系.(1)根据劳格数的定义,填空:d(10)= ,d(10﹣2)= ;(2)劳格数有如下运算性质:若m、n为正数,则d(mn)=d(m)+d(n),d ()=d(m)﹣d(n).根据运算性质,填空:= (a为正数),若d(2)=0.3010,则d(4)= ,d(5)= ,d(0.08)= ;(3)如表中与数x对应的劳格数d(x)有且只有两个是错误的,请找出错误的劳格数,说明理由并改正.2.(2012•安庆一模)先阅读下列材料,再解答后面的问题.一般地,若a n=b(a>0且a≠1,b>0),则n叫做以a为底b的对数,记为log a b (即log a b=n).如34=81,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记为log381(即log381=4).(1)计算以下各对数的值:log24= ,log216= ,log264=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log24、log216、log264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猜想一般性的结论:log a M+log a N= (a>0且a≠1,M>0,N >0),并根据幂的运算法则:a m•a n=a m+n以及对数的含义证明你的猜想.3.(2012•沈阳模拟)认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我们初中学习了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相应的,我们可以计算出多项式的展开式,如:(a+b)1=a+b,(a+b)2=a2+2ab+b2,(a+b)3=(a+b)2(a+b)=a3+3a2b+3ab2+b3,…下面我们依次对(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进一步研究发现,当n取正整数时可以单独列成表中的形式:上面的多项式展开系数表称为“杨辉三角形”;仔细观察“杨辉三角形”,用你发现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多项式(a+b)n的展开式是一个几次几项式?并预测第三项的系数;(2)请你预测一下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3)结合上述材料,推断出多项式(a+b)n(n取正整数)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S,(结果用含字母n的代数式表示).4.(2009•佛山)阅读材料:把形如ax2+bx+c的二次三项式(或其一部分)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法的基本形式是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写,即a2±2ab+b2=(a±b)2.例如:(x﹣1)2+3、(x﹣2)2+2x、(x﹣2)2+x2是x2﹣2x+4的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即“余项”分别是常数项、一次项、二次项﹣﹣见横线上的部分).请根据阅读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比照上面的例子,写出x2﹣4x+2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2)将a2+ab+b2配方(至少两种形式);(3)已知a2+b2+c2﹣ab﹣3b ﹣2c+4=0,求a+b+c的值.5.(2007•东营)根据以下10个乘积,回答问题: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1)试将以上各乘积分别写成一个“□2﹣∅2”(两数平方差)的形式,并写出其中一个的思考过程;(2)将以上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3)若用a1b1,a2b2,…,anbn表示n个乘积,其中a1,a2,a3,…,a n,b1,b2,b3,…,b n为正数.试由(1)、(2)猜测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不要求证明)6.(2006•浙江)如果一个正整数能表示为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那么称这个正整数为“神秘数”.如:4=22﹣02,12=42﹣22,20=62﹣42,因此4,12,20都是“神秘数”(1)28和2012这两个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2)设两个连续偶数为2k+2和2k(其中k取非负整数),由这两个连续偶数构造的神秘数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3)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k取正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8.(2015•于洪区一模)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9.(2015•菏泽)如图,已知∠ABC=90°,D是直线AB上的点,AD=BC.(1)如图1,过点A作AF⊥AB,并截取AF=BD,连接DC、DF、CF,判断△CDF 的形状并证明;(2)如图2,E是直线BC上一点,且CE=BD,直线AE、CD相交于点P,∠APD 的度数是一个固定的值吗?若是,请求出它的度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0.(2015•铁岭一模)已知:△ABC中,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BQ=AC,点F在CE的延长线上,CF=AB,求证:AF⊥AQ.11.(2013•庐阳区校级模拟)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D、△ACE拼在一起(图1).△ABD不动,(1)若将△ACE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2),证明:MB=MC.(2)若将图1中的CE向上平移,∠CAE不变,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3),判断并直接写出MB、MC的数量关系.(3)在(2)中,若∠CAE的大小改变(图4),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MB、MC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12.(2012•昌平区模拟)(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BAD.求证:EF=BE+FD;(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3.(2011•泰安)已知:在△ABC中,AC=BC,∠ACB=90°,点D是AB的中点,点E是AB边上一点.(1)直线BF垂直于直线CE于点F,交CD于点G(如图1),求证:AE=CG;(2)直线AH垂直于直线CE,垂足为点H,交CD的延长线于点M(如图2),找出图中与BE相等的线段,并证明.14.(2005•扬州)(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注意:第(2)、(3)小题你选答的是第2小题.15.(2012•淮安)阅读理解如图1,△ABC中,沿∠B 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 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 n A n C的平分线A n B n+1折叠,点B n与点C重合,无论折叠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恰好重合,∠BAC是△ABC 的好角.小丽展示了确定∠BAC是△ABC的好角的两种情形.情形一:如图2,沿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的平分线AB1折叠,点B与点C重合;情形二:如图3,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探究发现(1)△ABC中,∠B=2∠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不是△ABC的好角?(填“是”或“不是”).(2)小丽经过三次折叠发现了∠BAC是△ABC的好角,请探究∠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根据以上内容猜想: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 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应用提升(3)小丽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15°、60°、105°,发现60°和105°的两个角都是此三角形的好角.请你完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试求出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使该三角形的三个角均是此三角形的好角.16.(2011•房山区一模)已知:等边三角形ABC(1)如图1,P为等边△ABC外一点,且∠BPC=120°.试猜想线段BP、PC、AP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如图2,P为等边△ABC内一点,且∠APD=120°.求证:PA+PD+PC>BD.17.(2010•丹东)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F分别为边AB,AC,BC的中点,M为直线BC上一动点,△DMN为等边三角形(点M的位置改变时,△DMN也随之整体移动).(1)如图1,当点M在点B左侧时,请你判断EN与M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点F是否在直线NE上?都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M在BC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利用图2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点M在点C右侧时,请你在图3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判断(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18.(2006•西岗区)如图,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外作等腰直角△A BE 和△ACD,M是BC的中点,请你探究线段DE与AM之间的关系.说明:(1)如果你经历反复探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你把探索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至少写3步);(2)在你经历说明(1)的过程之后,可以从下列①、②中选取一个补充或更换已知条件,完成你的证明.①画出将△ACM绕某一点顺时针旋转180°后的图形;②∠BAC=90°(如图)附加题:如图,若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内作等腰直角△ABE和△ACD,其它条件不变,试探究线段DE与AM之间的关系.19.(2006•大连)如图1,Rt△ABC中AB=AC,点D、E是线段AC上两动点,且AD=EC,AM垂直BD,垂足为M,AM的延长线交BC于点N,直线BD与直线NE相交于点F.试判断△DEF的形状,并加以证明.说明:(1)如果你经历反复探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你把探索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至少写3步);(2)在你经历说明(1)的过程之后,可以从下列①、②中选取一个补充或者更换已知条件,完成你的证明.1、画出将△BAD沿BA方向平移BA长,然后顺时针旋转90°后图形;2、点K在线段BD上,且四边形AKNC为等腰梯形(AC∥KN,如图2).附加题:如图3,若点D、E是直线AC上两动点,其他条件不变,试判断△D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9小题)1.(2013•扬州)如果10b=n,那么b为n的劳格数,记为b=d(n),由定义可知:10b=n与b=d(n)所表示的b、n两个量之间的同一关系.(1)根据劳格数的定义,填空:d(10)= 1 ,d(10﹣2)= ﹣2 ;(2)劳格数有如下运算性质:若m、n为正数,则d(mn)=d(m)+d(n),d()=d(m)﹣d(n).根据运算性质,填空:= 3 (a为正数),若d(2)=0.3010,则d(4)= 0.6020 ,d(5)= 0.6990 ,d(0.08)= ﹣1.0970 ;(3)如表中与数x对应的劳格数d(x)有且只有两个是错误的,请找出错误的劳格数,说明理由并改正.【考点】整式的混合运算;反证法.【专题】压轴题.【分析】(1)根据定义可知,d(10)和d(10﹣2)就是指10的指数,据此即可求解;(2)根据d(a3)=d(a•a•a)=d(a)+d(a)+d(a)即可求得的值;(3)通过9=32,27=33,可以判断d(3)是否正确,同理以依据5=10÷2,假设d(5)正确,可以求得d(2)的值,即可通过d(8),d(12)作出判断.【解答】解:(1)d(10)=1,d(10﹣2)=﹣2;故答案为:1,﹣2;(2)==3;因为d(2)=0.3010故d(4)=d(2)+d(2)=0.6020,d(5)=d(10)﹣d(2)=1﹣0.3010=0.6990,d(0.08)=d(8×10﹣2)=3d(2)+d(10﹣2)=﹣1.0970;(3)若d(3)≠2a﹣b,则d(9)=2d(3)≠4a﹣2b,d(27)=3d(3)≠6a﹣3b,从而表中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d(3)=2a﹣b,若d(5)≠a+c,则d(2)=1﹣d(5)≠1﹣a﹣c,∴d(8)=3d(2)≠3﹣3a﹣3c,d(6)=d(3)+d(2)≠1+a﹣b﹣c,表中也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d(5)=a+c.∴表中只有d(1.5)和d(12)的值是错误的,应纠正为:d(1.5)=d(3)+d(5)﹣1=3a﹣b+c﹣1,d(12)=d(3)+2d(2)=2﹣b﹣2c.【点评】本题考查整式的运算,正确理解规定的新的运算法则是关键.2.(2012•安庆一模)先阅读下列材料,再解答后面的问题.一般地,若a n=b(a>0且a≠1,b>0),则n叫做以a为底b的对数,记为log a b (即log a b=n).如34=81,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记为log381(即log381=4).(1)计算以下各对数的值:log24= 2 ,log216= 4 ,log264= 6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log24、log216、log264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猜想一般性的结论:log a M+log a N= log a(MN)(a>0且a≠1,M>0,N >0),并根据幂的运算法则:a m•a n=a m+n以及对数的含义证明你的猜想.【考点】同底数幂的乘法.【专题】压轴题;新定义.【分析】(1)根据材料叙述,结合22=4,24=16,26=64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1)的答案可得出log24、log216、log264之间满足的关系式;(3)设log a M=b1,log a N=b2,则a b1=M,a b2=N,分别表示出MN及b1+b2的值,即可得出猜想.【解答】解:(1)log24=2,log216=4,log264=6;(2)log24+log216=log264;(3)猜想log a M+log a N=log a(MN).证明:设log a M=b1,log a N=b2,则a b1=M,a b2=N,故可得MN=a b1•a b2=a b1+b2,b1+b2=log a(MN),即log a M+log a N=log a(MN).【点评】本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题目出得比较新颖,解题思路以材料的形式给出,需要同学们仔细阅读,理解并灵活运用所给的信息.3.(2012•沈阳模拟)认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我们初中学习了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相应的,我们可以计算出多项式的展开式,如:(a+b)1=a+b,(a+b)2=a2+2ab+b2,(a+b)3=(a+b)2(a+b)=a3+3a2b+3ab2+b3,…下面我们依次对(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进一步研究发现,当n取正整数时可以单独列成表中的形式:上面的多项式展开系数表称为“杨辉三角形”;仔细观察“杨辉三角形”,用你发现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多项式(a+b)n的展开式是一个几次几项式?并预测第三项的系数;(2)请你预测一下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3)结合上述材料,推断出多项式(a+b)n(n取正整数)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S,(结果用含字母n的代数式表示).【考点】完全平方公式.【专题】压轴题;阅读型;规律型.【分析】(1)由题意可求得当n=1,2,3,4,…时,多项式(a+b)n的展开式是一个几次几项式,第三项的系数是多少,然后找规律,即可求得答案;(2)首先求得当n=1,2,3,4…时,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即可求得答案;(3)结合(2),即可推断出多项式(a+b)n(n取正整数)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解答】解:(1)∵当n=1时,多项式(a+b)1的展开式是一次二项式,此时第三项的系数为:0=,当n=2时,多项式(a+b)2的展开式是二次三项式,此时第三项的系数为:1=,当n=3时,多项式(a+b)3的展开式是三次四项式,此时第三项的系数为:3=,当n=4时,多项式(a+b)4的展开式是四次五项式,此时第三项的系数为:6=,…∴多项式(a+b)n的展开式是一个n次n+1项式,第三项的系数为:;(2)预测一下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2n;(3)∵当n=1时,多项式(a+b)1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1=2=21,当n=2时,多项式(a+b)2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2+1=4=22,当n=3时,多项式(a+b)3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3+3+1=8=23,当n=4时,多项式(a+b)4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4+6+4+1=16=24,…∴多项式(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S=2n.【点评】此题属于规律性、阅读性题目.此题难度较大,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的应用是解此题的关键.4.(2009•佛山)阅读材料:把形如ax2+bx+c的二次三项式(或其一部分)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法的基本形式是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写,即a2±2ab+b2=(a±b)2.例如:(x﹣1)2+3、(x﹣2)2+2x、(x﹣2)2+x2是x2﹣2x+4的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即“余项”分别是常数项、一次项、二次项﹣﹣见横线上的部分).请根据阅读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比照上面的例子,写出x2﹣4x+2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2)将a2+ab+b2配方(至少两种形式);(3)已知a2+b2+c2﹣ab﹣3b﹣2c+4=0,求a+b+c的值.【考点】完全平方公式.【专题】压轴题;阅读型.【分析】(1)(2)本题考查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应用能力,由题中所给的已知材料可得x2﹣4x+2和a2+ab+b2的配方也可分别常数项、一次项、二次项三种不同形式;(3)通过配方后,求得a,b,c的值,再代入代数式求值.【解答】解:(1)x2﹣4x+2的三种配方分别为:x2﹣4x+2=(x﹣2)2﹣2,x2﹣4x+2=(x+)2﹣(2+4)x,x2﹣4x+2=(x﹣)2﹣x2;(2)a2+ab+b2=(a+b)2﹣ab,a2+ab+b2=(a+b)2+b2;(3)a2+b2+c2﹣ab﹣3b﹣2c+4,=(a2﹣ab+b2)+(b2﹣3b+3)+(c2﹣2c+1),=(a2﹣ab+b2)+(b2﹣4b+4)+(c2﹣2c+1),=(a﹣b)2+(b﹣2)2+(c﹣1)2=0,从而有a﹣b=0,b﹣2=0,c﹣1=0,即a=1,b=2,c=1,∴a+b+c=4.【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进行配方的能力.5.(2007•东营)根据以下10个乘积,回答问题: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1)试将以上各乘积分别写成一个“□2﹣∅2”(两数平方差)的形式,并写出其中一个的思考过程;(2)将以上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3)若用a1b1,a2b2,…,a n b n表示n个乘积,其中a1,a2,a3,…,a n,b1,b2,b3,…,b n为正数.试由(1)、(2)猜测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不要求证明)【考点】平方差公式.【专题】压轴题.【分析】利用两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就是它们的平方差.如11×29;可想几加几等于29,几减几等于11,可得20+9和20﹣9,可得11×29=202﹣92,同理思考其它的.【解答】解:(1)11×29=202﹣92;12×28=202﹣82;13×27=202﹣72;14×26=202﹣62;15×25=202﹣52;16×24=202﹣42;17×23=202﹣32;18×22=202﹣22;19×21=202﹣12;20×20=202﹣02.(4分)例如,11×29;假设11×29=□2﹣○2,因为□2﹣○2=(□+○)(□﹣○);所以,可以令□﹣○=11,□+○=29.解得,□=20,○=9.故11×29=202﹣92.(5分)(或11×29=(20﹣9)(20+9)=202﹣92.5分)(2)这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7分)(3)①若a+b=40,a、b是自然数,则ab≤202=400.(8分)②若a+b=40,则ab≤202=400.(8分)③若a+b=m,a、b是自然数,则ab≤.(9分)④若a+b=m,则ab≤.(9分)⑤若a1+b1=a2+b2=a3+b3=a n+b n=40.且|a1﹣b1|≥|a2﹣b2|≥|a3﹣b3|≥≥|a n﹣b n|,则a1b1≤a2b2≤a3b3≤≤a n b n.(10分)⑥若a1+b1=a2+b2=a3+b3=a n+b n=m.且|a1﹣b1|≥|a2﹣b2|≥|a3﹣b3|≥…≥|a n﹣b n|,则a1b1≤a2b2≤a3b3≤…≤a n b n.(10分)说明:给出结论①或②之一的得(1分);给出结论③或④之一的得(2分);给出结论⑤或⑥之一的得(3分).【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即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6.(2006•浙江)如果一个正整数能表示为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那么称这个正整数为“神秘数”.如:4=22﹣02,12=42﹣22,20=62﹣42,因此4,12,20都是“神秘数”(1)28和2012这两个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2)设两个连续偶数为2k+2和2k(其中k取非负整数),由这两个连续偶数构造的神秘数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3)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k取正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考点】平方差公式.【专题】压轴题;新定义.【分析】(1)试着把28、2012写成平方差的形式,解方程即可判断是否是神秘数;(2)化简两个连续偶数为2k+2和2k的差,再判断;(3)设两个连续奇数为2k+1和2k﹣1,则(2k+1)2﹣(2k﹣1)2=8k=4×2k,即可判断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不是神秘数.【解答】解:(1)设28和2012都是“神秘数”,设28是x和x﹣2两数的平方差得到,则x2﹣(x﹣2)2=28,解得:x=8,∴x﹣2=6,即28=82﹣62,设2012是y和y﹣2两数的平方差得到,则y2﹣(y﹣2)2=2012,解得:y=504,y﹣2=502,即2012=5042﹣5022,所以28,2012都是神秘数.(2)(2k+2)2﹣(2k)2=(2k+2﹣2k)(2k+2+2k)=4(2k+1),∴由2k+2和2k构造的神秘数是4的倍数,且是奇数倍.(3)设两个连续奇数为2k+1和2k﹣1,则(2k+1)2﹣(2k﹣1)2=8k=4×2k,即: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是4的倍数,是偶数倍,不满足连续偶数的神秘数为4的奇数倍这一条件.∴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不是神秘数.【点评】此题首先考查了阅读能力、探究推理能力.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是平方差公式的灵活应用.7.(2007•淄博)根据以下10个乘积,回答问题: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1)试将以上各乘积分别写成一个“□2﹣○2”(两数平方差)的形式,并写出其中一个的思考过程;(2)将以上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3)试由(1)、(2)猜测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不要求证明)【考点】整式的混合运算;绝对值.【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1)根据要求求出两数的平均数,再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即可.(2)减去的数越大,乘积就越小,据此规律填写即可.(3)根据排列的顺序可得,两数相差越大,积越小.【解答】解:(1)11×29=202﹣92;12×28=202﹣82;13×27=202﹣72;14×26=202﹣62;15×25=202﹣52;16×24=202﹣42;17×23=202﹣32;18×22=202﹣22;19×21=202﹣12;20×20=202﹣02…(4分)例如,11×29;假设11×29=□2﹣○2,因为□2﹣○2=(□+○)(□﹣○);所以,可以令□﹣○=11,□+○=29.解得,□=20,○=9.故11×29=202﹣92.(或11×29=(20﹣9)(20+9)=202﹣92(2)这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11×29<12×28<13×27<14×26<15×25<16×24<17×23<18×22<19×21<20×20(3)①若a+b=40,a,b是自然数,则ab≤202=400.②若a+b=40,则ab≤202=400.…(8分)③若a+b=m,a,b是自然数,则ab≤.④若a+b=m,则ab≤.⑤若a,b的和为定值,则ab的最大值为.⑥若a1+b1=a2+b2=a3+b3=…=a n+b n=40.且|a1﹣b1|≥|a2﹣b2|≥|a3﹣b3|≥…≥|a n﹣b n|,则 a1b1≤a2b2≤a3b3≤…≤a n b n.…(10分)⑦若a1+b1=a2+b2=a3+b3=…=a n+b n=m.且|a1﹣b1|≥|a2﹣b2|≥|a3﹣b3|≥…≥|a n﹣b n|,则a1b1≤a2b2≤a3b3≤…≤a n b n.⑧若a+b=m,a,b差的绝对值越大,则它们的积就越小.说明:给出结论①或②之一的得(1分);给出结论③、④或⑤之一的得(2分);给出结论⑥、⑦或⑧之一的得(3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整式的混合运算,找出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2015•于洪区一模)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垂直,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相等;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压轴题;开放型.【分析】(1)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由正方形ADEF的性质可推出△DAB≌△FAC,所以CF=BD,∠ACF=∠ABD.结合∠BAC=90°,AB=AC,得到∠BCF=∠ACB+∠ACF=90°.即CF⊥BD.(2)当∠ACB=45°时,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可推出∠ACB=∠AGC,所以AC=AG,由(1)①可知CF⊥BD.【解答】证明:(1)①正方形ADEF中,AD=AF,∵∠BAC=∠DAF=90°,∴∠BAD=∠CAF,又∵AB=AC,∴△DAB≌△FAC,∴CF=BD,∠B=∠ACF,∴∠ACB+∠ACF=90°,即CF⊥BD.②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由正方形ADEF得AD=AF,∠DAF=90度.∵∠BAC=90°,∴∠DAF=∠BAC,∴∠DAB=∠FAC,又∵AB=AC,∴△DAB≌△FAC,∴CF=BD,∠ACF=∠ABD.∵∠BAC=90°,AB=AC,∴∠ABC=45°,∴∠ACF=45°,∴∠BCF=∠ACB+∠ACF=90度.即CF⊥BD.(2)当∠ACB=45°时,CF⊥BD(如图).理由: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ACB=45°,∠AGC=90°﹣∠ACB,∴∠AGC=90°﹣45°=45°,∴∠ACB=∠AGC=45°,∴AC=AG,∵∠DAG=∠FAC(同角的余角相等),AD=AF,∴△GAD≌△CAF,∴∠ACF=∠AGC=45°,∠BCF=∠ACB+∠ACF=45°+45°=90°,即CF⊥BC.【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9.(2015•菏泽)如图,已知∠ABC=90°,D是直线AB上的点,AD=BC.(1)如图1,过点A作AF⊥AB,并截取AF=BD,连接DC、DF、CF,判断△CDF 的形状并证明;(2)如图2,E是直线BC上一点,且CE=BD,直线AE、CD相交于点P,∠APD 的度数是一个固定的值吗?若是,请求出它的度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压轴题.【分析】(1)利用SAS证明△AFD和△BDC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FD=DC,即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作AF⊥AB于A,使AF=BD,连结DF,CF,利用SAS证明△AFD和△BDC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FD=DC,∠FDC=90°,即可得出∠FCD=∠APD=45°.【解答】解:(1)△C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F⊥AD,∠ABC=90°,∴∠FAD=∠DBC,在△FAD与△DBC中,,∴△FAD≌△DBC(SAS),∴FD=DC,∴△CDF是等腰三角形,∵△FAD≌△DBC,∴∠FDA=∠DCB,∵∠BDC+∠DCB=90°,∴∠BDC+∠FDA=90°,∴△C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作AF⊥AB于A,使AF=BD,连结DF,CF,如图,∵AF⊥AD,∠ABC=90°,∴∠FAD=∠DBC,在△FAD与△DBC中,,∴△FAD≌△DBC(SAS),∴F D=DC,∴△CDF是等腰三角形,∵△FAD≌△DBC,∴∠FDA=∠DCB,∵∠BDC+∠DCB=90°,∴∠BDC+∠FDA=90°,∴△C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CD=45°,∵AF∥CE,且AF=CE,∴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AE∥CF,∴∠APD=∠FCD=45°.【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10.(2015•铁岭一模)已知:△ABC中,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BQ=AC,点F在CE的延长线上,CF=AB,求证:AF⊥AQ.【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压轴题.【分析】首先证明出∠ABD=∠ACE,再有条件BQ=AC,CF=AB可得△ABQ≌△ACF,进而得到∠F=∠BAQ,然后再根据∠F+∠FAE=90°,可得∠BAQ+∠FAE═90°,进而证出AF⊥AQ.【解答】证明:∵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ADB=90°,∠AEC=90°,∴∠ABQ+∠BAD=90°,∠BAC+∠ACE=90°,∴∠ABD=∠ACE,在△ABQ和△ACF中,∴△ABQ≌△ACF(SAS),∴∠F=∠BAQ,∵∠F+∠FAE=90°,∴∠BAQ+∠FAE═90°,∴AF⊥AQ.【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1.(2013•庐阳区校级模拟)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D、△ACE拼在一起(图1).△ABD不动,(1)若将△ACE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2),证明:MB=MC.(2)若将图1中的CE向上平移,∠CAE不变,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3),判断并直接写出MB、MC的数量关系.(3)在(2)中,若∠CAE的大小改变(图4),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MB、MC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几何综合题;压轴题.【分析】(1)连接AM,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AD=AE,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AD=∠CAE,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MAD=∠MAE,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M和△AC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2)延长DB、AE相交于E′,延长EC交AD于F,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BD=BE′,然后求出MB∥A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出∠MBC=∠CAE,同理求出MC∥A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BCM=∠BAD,然后求出∠MBC=∠BCM,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得证;(3)延长BM交CE于F,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MDB=∠MEF,∠MBD=∠MFE,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MDB和△ME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MB=MF,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即可.【解答】证明:(1)如图2,连接AM,由已知得△ABD≌△ACE,∴AD=AE,AB=AC,∠BAD=∠CAE,∵MD=ME,∴∠MAD=∠MAE,∴∠MAD﹣∠BAD=∠MAE﹣∠CAE,即∠BAM=∠CAM,在△ABM和△ACM中,,∴△ABM≌△ACM(SAS),∴MB=MC;(2)MB=MC.理由如下:如图3,延长DB、AE相交于E′,延长EC交AD于F,∴BD=BE′,CE=CF,∵M是ED的中点,B是DE′的中点,∴MB∥AE′,∴∠MBC=∠CAE,同理:MC∥AD,∴∠BCM=∠BAD,∵∠BAD=∠CAE,∴∠MBC=∠BCM,∴MB=MC;(3)MB=MC还成立.如图4,延长BM交CE于F,∵CE∥BD,∴∠MDB=∠MEF,∠MBD=∠MFE,又∵M是DE的中点,∴MD=ME,在△MDB和△MEF中,,∴△MDB≌△MEF(AAS),∴MB=MF,∵∠ACE=90°,∴∠BCF=90°,∴MB=MC.【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2.(2012•昌平区模拟)(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BAD.求证:EF=BE+FD;(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压轴题;探究型.(1)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线段间的转换.延长EB到G,使BG=DF,【分析】连接AG.目的就是要证明三角形AGE和三角形AEF全等将EF转换成GE,那么这样EF=BE+DF了,于是证明两组三角形全等就是解题的关键.三角形ABE和AEF 中,只有一条公共边AE,我们就要通过其他的全等三角形来实现,在三角形ABG 和AFD中,已知了一组直角,BG=DF,AB=AD,因此两三角形全等,那么AG=AF,∠1=∠2,那么∠1+∠3=∠2+∠3=∠EAF=∠BAD.由此就构成了三角形ABE和AEF 全等的所有条件(SAS),那么就能得出EF=GE了.(2)思路和作辅助线的方法与(1)完全一样,只不过证明三角形ABG和ADF全等中,证明∠ABG=∠ADF时,用到的等角的补角相等,其他的都一样.因此与(1)的结果完全一样.(3)按照(1)的思路,我们应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相等线段的转换.就应该在BE上截取BG,使BG=DF,连接AG.根据(1)的证法,我们可得出DF=BG,GE=EF,那么EF=GE=BE﹣BG=BE﹣DF.所以(1)的结论在(3)的条件下是不成立的.【解答】证明:(1)延长EB到G,使BG=DF,连接AG.∵∠ABG=∠ABC=∠D=90°,AB=AD,∴△ABG≌△ADF.∴AG=AF,∠1=∠2.∴∠1+∠3=∠2+∠3=∠EAF=∠BAD.∴∠GAE=∠EAF.又AE=AE,∴△AEG≌△AEF.∴EG=EF.∵EG=BE+BG.∴EF=BE+FD(2)(1)中的结论EF=BE+FD仍然成立.(3)结论EF=BE+FD不成立,应当是EF=BE﹣FD.证明:在BE上截取BG,使BG=DF,连接AG.∵∠B+∠ADC=180°,∠ADF+∠ADC=180°,∴∠B=∠ADF.∵AB=AD,∴△ABG≌△ADF.∴∠BAG=∠DAF,AG=AF.∴∠BAG+∠EAD=∠DAF+∠EAD=∠EAF=∠BAD.∴∠GAE=∠EAF.∵AE=AE,∴△AEG≌△A EF.∴EG=EF∵EG=BE﹣BG∴EF=BE﹣FD.【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本题中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线段的转换是解题的关键,没有明确的全等三角形时,要通过辅助线来构建与已知和所求条件相关联全等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压轴专项——材料分析题代数专项: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常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推理、抽象概括,发现数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比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学习过程是利用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乘法结合律,由“特殊”到“一般”进行抽象概括的:235222⨯=,347222⨯=,268222⨯=,⇒…222m n m n +⨯=, ⇒…m n m n a a a +=·(m n ,都是正整数). 我们亦知:221331+<+,222332+<+,223333+<+,224334+<+,…. (1)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归纳出(00)a b c a b c >>>,,,之间的一个数学关系式; (2)试用(1)中你归纳的数学关系式,解释下面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若m 克糖水里含有n 克糖,再加入k 克糖(仍不饱和),则糖水更甜了”;2.我们常用的数是十进制数,计算机程序使用的是二进制数 (只有数码0和1),它们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换算,如将(101)2, (1011)2换算成十进制数应为:5104212021)101(0122=++=⨯+⨯+⨯= 1121212021)1011(01232=⨯+⨯+⨯+⨯=按此方式,将二进制(1001)2换算成十进制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3.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解答问题:材料1:从三张不同的卡片中选出两张排成一列,有6种不同的排法,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的排列,排列数记为23326A =⨯=。

一般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mn A 。

(1)(2)(3)(1)m n A n n n n n m =---⋅⋅⋅-+ (m ≤n )例:从5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3个元素排成一列的排列数为:3554360A =⨯⨯=。

材料2:从三张不同的卡片中选取两张,有3种不同的选法,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从3个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的组合,组合数为 2332321C ⨯==⨯。

一般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m n A 。

(1)(2)(3)(1)mn A n n n n n m =---⋅⋅⋅-+ (m ≤n )例:从6个不同的元素选3个元素的组合数为:3665420321C ⨯⨯==⨯⨯。

问:(1)从某个学习小组8人中选取3人参加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从7个人中选取4人,排成一列,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4.为了求20083222221+++++ 的值,可令S =20083222221++++= ,则2S =200943222222+++++ ,因此2S-S =122009-,所以20083222221+++++ =122009-仿照以上推理计算出20093255551+++++ 的值是( )A.152009-B.152010- C.4152009-D.4152010-5.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材料: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nn a a a a 记为个⋅.如23=8,此时,3叫做以2为底8的对数,记为()38log 8log 22=即.一般地,若()0,10>≠>=b a a b a n且,则n 叫做以a 为底b 的对数,记为()813.log log 4==如即n b b a a ,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记为)481log (81log 33=即.问题:(1)计算以下各对数的值:(3分) ===64log 16log 4log 222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64log 16log 4log 222、、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分)(3)由(2)的结果,你能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2分)()0,0,10log log >>≠>=+N M a a N M a a 且(4)根据幂的运算法则:m n mna aa +=⋅以及对数的含义证明上述结论.(3分)6. 读一读:式子“1+2+3+4+5+……+100”表示从1开始的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由于上述式子比较长,书写也不方便,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将“1+2+3+4+5+……+100”表示为∑=1001n n,这里“∑”是求和符号.例如:“1+3+5+7+9+……+99”(即从1开始的100以内的连续奇数的和)可表示为∑=-501)12(n n ;又如“13+23+33+43+53+63+73+83+93+103”可表示为∑=1013n n.同学们,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请解答下列问题: ①2+4+6+8+10+……+100(即从2开始的100以内的连续偶数的和)用求和符号可表示为 ; ②计算:∑=-512)1(n n= (填写最后的计算结果).7.(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题)阅读下列一段话,并解决后面的问题.观察下面一列数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2.一般地,如果一列数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一列数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1)等比数列5,-15,45,……的第4项是 .(2)如果一列数1a ,2a ,3a ,4a ,……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 ,那么根据规定,有32441233,,,,a a a aq q q q a a a a ====所以223213214311,(),(),a a q a a q a q q q a a q a q q a q =======n a = (用1a 和q 的代数式表示)几何专项:1. 如下几个图形是五角星和它的变形.AB CDE(1)A BCDE(2)BACDE(3)(1)图⑴ 中是一个五角星形状,求∠A+∠B+∠C+∠D+∠E= ;(2)图⑴中的点A 向下移到BE 上时(如图⑵)五个角的和(即∠CAD+∠B+∠C+∠D+∠E )有无变化?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3)把图⑵中的点C 向上移动到BD 上时(如图⑶),五个角的和(即∠CAD+∠B+∠ACE+∠D+∠E )有无变化?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 (4)如图,在ABC ∆中,CD 、BE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中线,延长CD 到F ,使FD=CD ,延长BE 到G ,使EG=BE ,那么AF 与AG 是否相等?F 、A 、G 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说说你的理由.2、操作实验:如图,把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并展开,发现被折痕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成轴对称. 所以△ABD≌△ACD,所以∠B=∠C.归纳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角也相等.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验证:如图(4),在△ABC 中,AB=AC .试说明∠B=∠C 的理由.探究应用:如图(5),CB⊥AB,垂足为A ,DA⊥AB,垂足为B .E 为AB 的中点,AB=BC ,CE⊥BD.(1)BE 与AD 是否相等?为什么?(2)小明认为AC 是线段DE 的垂直平分线,你认为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3)∠DBC 与∠DCB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4、(1)不用量角器,只利用刻度尺就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下面是小明的画法,你认为他的画法对吗?请你按照小明的画法,画出图形,说明理由 。

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 =OD ;②连结CD ,利用刻度尺画出CD 的中点E ③画射线OE 射线OE 即为∠AOB 的角平分线。

(2)请你探索只利用你的三角尺(可以量长度、画直角.......)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的画法。

(要求:①画出图形;②简要说明画法;③说明理由。

)图(5) CA B D E C 图(4)B 图(1) 图(2) 图(3) ⇒⇒5、按照指定要求画图(1)如下图1所示,黑粗线把一个由1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请在图2中,仿图1沿着虚线用四种不同的画法,把每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2)请将下面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用两种不同的画法沿正方形的网格线用粗线把它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6、如右图所示,方格纸中有A 、B 、C 、D 、E 五个格点(图中的每一个方格均表示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以其中的任意3个点为顶点,画出所有的三角形,数一下,共构成________个三角形,其中有_______对全等三角形,它们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对非直角全等三角形,说明全等的理由.7、已知∠AOB=900,在∠AOB 的平分线OM 上有一点C ,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C 重合,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 、OB(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D 、E . 当三角板绕点C 旋转到CD 与OA 垂直时(如图1),易证:CD=CE当三角板绕点C 旋转到CD 与OA 不垂直时,在图2、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 · · A B CD E8、如图1、图2、图3,△AOB,△COD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 =90º,(1)在图1中,AC与BD相等吗,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2)若△COD绕点O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图2的位置,请问AC与BD还相等吗,还具有那种位置关系吗?为什么?(3)若△COD绕点O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图3的位置,请问AC与BD还相等吗?还具有上问中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9、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如图①,已知在△ABC中,AB=AC,P是△ABC内部任意一点,将AP绕A顺时针旋转至AQ,使∠QAP=∠BAC,连接BQ、CP,则BQ=CP.”小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他通过对图①的分析,证明了△ABQ≌△ACP,从而证得BQ=CP之后,将点P移到等腰三角形ABC之外,原题中的条件不变,发现“BQ=CP”仍然成立,请你就图②给出证明.10、将一张透明的平行四边形胶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图①中的两张三角形胶片△≌DEF△。

将这两张三角形胶片的顶点B与顶点E △.且ABC△和DEFABC重合,把DEF△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时AC与DF相交于点O.①当DEF∠与△旋转至如图②位置,点()B E,C D,在同一直线上时,AFD ∠的数量关系是.DCA②当DEF△继续旋转至如图③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AO与DO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