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压轴题及答案(汇编)
有理数章节压轴题专项训练(解析版)(人教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有理数章节压轴题专项训练【分析】根据所给的操作方式,求出前面的数,再分析存在的规律,从而可求解.P ,则原点是(A .M 或NB .N 或P 【答案】B 【分析】利用数轴特点确定a 、b 的关系,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解答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因为1MN NP PR ===,所以1MN NP PR ===,(1)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是,线段MN的中点表示的数为x.(1)3-和5关于2的“美好关联数”为______;(2)若x 和2关于3的“美好关联数”为4,求x 的值;(3)若0x 和1x 关于1的“美好关联数”为1,1x 和2x 关于2的“美好关联数”为1,2x 和3x 关于3的“美好关联数”为1,…,40x 和41x 的“美好关联数”为1,….①01x x +的最小值为______;②12340x x x x +++⋅⋅⋅+的值为______.【答案】(1)8(2)6x =或0x =;(3)①1;②840【分析】(1)认真读懂题意,利用新定义计算即可;(2)利用新定义计算求未知数x ;(3)①读懂题意寻找规律,利用规律计算;②由①得到的规律写出含有绝对值的等式,一一分析到2、4、6、8、...40的距离和为1的时候两点表示的数的和的最小值,最后得出最小值.【详解】(1)解:|32||52|8--+-=,故答案为:8;(2)解:∵x 和2关于3的“美好关联数”为4,∴|3||23|4x -+-=,∴|3|3x -=,解得6x =或0x =;(3)解:①∵0x 和1x 关于1的“美好关联数”为1,∴01|1||1|1x x -+-=,∴在数轴上可以看作数0x 到1的距离与数1x 到1的距离和为1,∴只有当0101x x ==,时,01x x +有最小值1,故答案为:1;②由题意可知:-【答案】x y +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3-【分析】分4种情况讨论:(1)<2x -,3y <;(2)<2x -,3y ≥;(3)2x ≥-,3y ≥;(4)2x ≥-,3y <.分别求出每种情况x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后再综合起来找出x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即可.【详解】(1)当<2x -,3y <时,有243x y --=+-∴3x y +=-;(2)当<2x -,3y ≥时,有243x y --=-+∴9x y =-或=9y x +;∴293x y y +=--≥或295x y x +=+<(3)当2x ≥-,3y ≥时,有243x y +=-+,∴5x y +=;(4)当2x ≥-,3y <时,有243x y +=+-,∴1x y =-或1y x =+∴215x y y +=-<或233x y x +=+-≥综上,可得:x y +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的性质,绝对值中含有未知数时要进行分类讨论,这是解题的关键.18.阅读: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18-,8-,8.A 到C 的距离可以用AC 表示,计算方法:C 表示的数8,A 表示的数18-,8大于18-,用()818--.用式子表示为:()81826AC =--=.根据阅读完成下列问题:(1)填空:AB =______,BC =______.(2)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9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试探索: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3)现有动点P 、Q 都从A 点出发,点P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当点P 移动6秒时,点Q 才从A 点出发,并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点P 移动的时间为t 秒()019t ≤≤,写出P 、Q 两点间的距离(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10,16(2)不会改变,见解析(3)t 或12t -+或12t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即可;(2)根据题意求出点A ,B ,C 向右移动后表示的数,然后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出表示AB ,BC 的值,最后再进行计算即可;(3)分三种情况讨论,点Q 在点A 处,点P 在点Q 的右边,点Q 在点P 的右边.【详解】(1)解:()81810AB =---=,()8816BC =--=,(2)解:不变,因为:经过t 秒后,A ,B ,C 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18t --,84t -+,89t +,所以:()8984165BC t t t =+--+=+,()8418105AB t t t =-+---=+,所以:()1651056BC AB t t -=+-+=,所以BC 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3)解:经过t 秒后,P ,Q 两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18t -+,()1826t -+-,当点Q 追上点P 时,()1818260[]t t -+--+-=,解得:12t =,①当06t <≤时,点Q 在还点A 处,所以:PQ t =,②当612t <≤时,点P 在点Q 的右边,所以:()18182612PQ t t t =-+--+-=-+⎡⎤⎣⎦,③当1219t <≤时,点Q 在点P 的右边,所以:()()18261812PQ t t t =-+---+=-,综上所述,P 、Q 两点间的距离为t 或12t -+或12t -.【点睛】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数轴,熟练掌握用数轴上两点间距离表示线段长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压轴题02:相交线与平行线综合专练20题(解析版)-年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精选题汇编(北师大版)
压轴题02:相交线与平行线综合专练20题(解析版)一、单选题1.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6°,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 的度数是()A.102°B.108°C.124°D.128°【答案】A【分析】先由矩形的性质得出∠BFE=∠DEF=26°,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出∠CFG=180°-2∠BFE,∠CFE=∠CFG-∠EFG即可.【详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BFE=∠DEF=26°,∠∠CFE=∠CFG-∠EFG=180°-2∠BFE-∠EFG=180°-3×26°=10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翻折变换和矩形的性质,弄清各个角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定义:平面内的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M,点M到直线l1、l2的距离分别为a、b,则称有序非负实数对(a,b)是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为(2,1)的点的个数有()A.2个B.3个C.4个D.5个【答案】C【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可得距离坐标为(2,1)的点是到l1的距离为2,到l2的距离为1的点;然后根据到l1的距离为2的点是两条平行直线,到l2的距离为1的点也是两条平行直线,可得所求的点是以上两组直线的交点,一共有4个,据此解答即可.【详解】解:如图1,,到l 1的距离为2的点是两条平行直线l 3、l 4,到l 2的距离为1的点也是两条平行直线l 5、l 6,∠两组直线的交点一共有4个:A 、B 、C 、D ,∠距离坐标为(2,1)的点的个数有4个.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点的坐标,以及对“距离坐标”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到l 1的距离为2的点是两条平行直线,到l 2的距离为1的点也是两条平行直线.3.如图1n //AB CB ,则∠1+∠2+∠3+…+∠n=( )A .540°B .180°nC .180°(n-1)D .180°(n+1)【答案】C【分析】 根据题意,作21//DB AB ,31//EB AB ,41//FB AB ,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作21//DB AB ,31//EB AB ,41//FB AB ,∠1n //AB CB ,∠121180B B D ∠+∠=︒,2323180DB B B B E ∠+∠=︒,3434180EB B B B F ∠+∠=︒,……∠122323343411803B B D DB B B B E EB B B B F ∠+∠+∠+∠+∠+∠=︒⨯,……∠123180(1)n n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作出辅助线,熟练运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进行证明.4.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20°,那么这两个角是( ) A .50°、130°B .都是10°C .50°、130°或10°、10°D .以上都不对 【答案】C【分析】首先由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可得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然后设其中一角为x °,由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20°,然后分别从两个角相等与互补去分析,即可求得答案,注意别漏解.【详解】解:∠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设其中一角为x °,若这两个角相等,则x =3x ﹣20,解得:x =10,∠这两个角的度数是10°和10°;若这两个角互补,则180﹣x =3x ﹣20,解得:x =50,∠这两个角的度数是50°和130°.∠这两个角的度数是50°、130°或10°、10°.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此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5.如图,已知//AB CD ,M 为平行线之间一点连接AM ,CM ,N 为AB 上方一点,连接AN ,CN ,E 为NA 延长线上一点.若AM ,CM 分别平分BAE ∠,DCN ∠,则M ∠与N ∠的数量关系为( ).A .90M N ∠-∠=︒B .2180M N ∠-∠=︒C .180M N ∠+∠=︒D .2180M N ∠+∠=︒【答案】B【分析】 过点M 作//MO AB ,过点N 作//NP AB ,则//////MO AB CD NP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AMC ∠=∠+∠,223CNE ∠=∠-∠,318021∠=︒-∠,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过点M 作//MO AB ,过点N 作//NP AB ,//AB CD ,//////MO AB CD NP ∴,1AMO ∴∠=∠,OMC MCD ∠=∠, AM ,CM 分别平分BAE ∠,DCN ∠,21BAE ∴∠=∠,22NCD ∠=∠,2MCD ∠=∠,12AMC ∴∠=∠+∠,//CD NP ,22PNC NCD ∴∠=∠=∠,223CNE ∴∠=∠-∠,//NP AB ,∴∠=∠=︒-∠,NAB31802122(18021)2(12)1802180CNE AMC ∴∠=∠-︒-∠=∠+∠-︒=∠-︒,2180AMC CNE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邻补角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6.如图,△ABC 中,∠ACB =90°,AC =3,BC =4,AB =5,P 为直线AB 上一动点,连接PC ,则线段PC 的最小值是( )A .3B .2.5C .2.4D .2【答案】C【分析】 当PC ∠AB 时,PC 的值最小,利用面积法求解即可.【详解】解:在Rt △ABC 中,∠ACB =90°,AC =3,BC =4,AB =5,∠当PC ∠AB 时,PC 的值最小,此时:△ABC 的面积=12•AB •PC =12•AC •BC ,∠5PC =3×4,∠PC =2.4,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垂线段最短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面积法求高.7.如图,已知直线AB 、CD 被直线AC 所截,//AB CD ,E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点E 不在直线AB 、CD 、AC 上),设BAE α∠=,DCE β∠=.下列各式:∠αβ+,∠αβ-,∠a β-,∠360αβ︒--,AEC ∠的度数可能是( )A.∠∠B.∠∠C.∠∠∠D.∠∠∠∠【答案】D【分析】由题意根据点E有6种可能位置,分情况进行讨论,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计算求解即可.【详解】解:(1)如图1,由AB∠CD,可得∠AOC=∠DCE1=β,∠∠AOC=∠BAE1+∠AE1C,∠∠AE1C=β-α.(2)如图2,过E2作AB平行线,则由AB∠CD,可得∠1=∠BAE2=α,∠2=∠DCE2=β,∠∠AE2C=α+β.(3)如图3,由AB∠CD,可得∠BOE3=∠DCE3=β,∠∠BAE3=∠BOE3+∠AE3C,∠∠AE3C=α-β.(4)如图4,由AB∠CD,可得∠BAE4+∠AE4C+∠DCE4=360°,∠∠AE4C=360°-α-β.(5)(6)当点E在CD的下方时,同理可得∠AEC=α-β或β-α.综上所述,∠AEC的度数可能为β-α,α+β,α-β,360°-α-β,即∠∠∠∠.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以及分类讨论.8.∠如图1,AB∥CD,则∠A+∠E+∠C=180°;∠如图2,AB∥CD,则∠E=∠A+∠C;∠如图3,AB ∥CD,则∠A+∠E-∠1=180°;∠如图4,AB∥CD,则∠A=∠C+∠P.以上结论正确的个数是()A.∠∠∠∠B.∠∠∠C.∠∠∠D.∠∠∠【答案】C【分析】∠过点E作直线EF AB∥,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过点E作直线EF AB∥,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过点E作直线EF AB∥,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A+∠E-∠1=180°;∠先过点P作直线PF AB∥,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同位角相等即可作出判断.【详解】∥,解:∠过点E作直线EF AB∥∥,∠∠A+∠1=180°,∠2+∠C=180°,∠AB CD∥,∠AB CD EF∠∠A+∠C+∠AEC=360°,故∠错误;∠过点E作直线EF AB∥,∠AB CD∥,∥∥,∠∠A=∠1,∠2=∠C,∠AB CD EF∠∠AEC=∠A+∠C,即∠AEC=∠A+∠C,故∠正确;∠过点E作直线EF AB∥,∥∥,∠∠A+∠3=180°,∠1=∠2,∠AB CD∥,∠AB CD EF∠∠A+∠AEC-∠2=180°,即∠A+∠AEC-∠1=180°,故∠正确;∠如图,过点P作直线PF AB∥,∠AB CD∥∥,∥,∠AB CD PF∠∠1=∠FP A,∠C=∠FPC,∠∠FP A=∠FPC+∠CP A,∠∠1=∠C+∠CP A,∠AB ∠CD ,∠∠A =∠1,即∠A =∠C+∠C P A ,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小题有∠∠∠.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公理的推论,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如图,//,AD BC D ABC ∠=∠,点E 是边DC 上一点,连接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H ,点F 是边AB 上一点,使得FBE FEB ∠=∠,作FEH ∠的角平分线EG 交BH 于点G ,若100DEH ︒∠=,则BEG ∠的度数是( ).A .30︒B .40︒C .50︒D .60︒【答案】B【分析】 AD ∠BC ,∠D =∠ABC ,则AB ∠CD ,则∠AEF =180°-∠AED -∠BEG =180°-2β,在△AEF 中,100°+2α+180°-2β=180°,故β-α=40°,即可求解.【详解】解:设FBE =∠FEB =α,则∠AFE =2α,∠FEH 的角平分线为EG ,设∠GEH =∠GEF =β,∠AD ∠BC ,∠∠ABC +∠BAD =180°,而∠D =∠ABC ,∠∠D +∠BAD =180°,∠AB ∠CD ,∠DEH=100°,则∠CEH=∠F AE=80°,∠AEF=180°-∠FEG-∠BEG=180°-2β,在∠AEF中,在∠AEF中,80°+2α+180-2β=180°,故β-α=40°,而∠BEG=∠FEG-∠FEB=β-α=40°,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关键是落脚于∠AEF内角和为180°,即100°+2α+180°-2β=180°,题目难度较大.10.如图,直线AB MN∥,点C为直线MN上一点,连接AC、BC,∠CAB=40°,∠ACB=90°,∠BAC 的角平分线交MN于点D,点E是射线A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CE、BE,∠CED的角平分线交MN于点F.当∠BEF=70°时,令ECMα∠=,用含α的式子表示∠EBC为().A.52αB.10α︒-C.1102α︒-D.1102α-︒【答案】D【分析】先求出∠ABC,再延长CE,交AB于点G,结合平行线的性质表示出∠BCE,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表示∠CED,再根据角平分线得定义表示出∠CEB,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答案.【详解】在∠ABC中,∠CAB=40°,∠ACB=90°,∠∠ABC=50°.延长CE,交AB于点G,∠MN BA∥,∠EGBα∠=,∠ACM=∠BAC=40°,∠∠ACE=α-40°,∠∠BCE=90°-(α-40°)=130°-α.∠∠CEA=180°-∠CAE-∠ACE,∠∠CED=180°-∠CEA=∠CAE+∠ACE=20°+(α-40°)=α-20°.∠EF平分∠CED,∠∠CEF=111022CEDα∠=-︒,∠∠CEB=1110706022αα-︒+︒=+︒,∠∠EBC=11180(60)(130)10 22ααα︒-+︒-︒-=-︒.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将待求角转化到适合的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已知,∠ABG为锐角,AH∠BG,点C从点B(C不与B重合)出发,沿射线BG的方向移动,CD∠AB交直线AH于点D,CE∠CD交AB于点E,CF∠AD,垂足为F(F不与A重合),若∠ECF =n°,则∠BAF的度数为_____度.(用n来表示)【答案】n或180﹣n【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M在线段BC上;点C在BM延长线上,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过A作AM∠BC于M,如图1,当点C在BM延长线上时,点F在线段AD上,∠AD∠BC,CF∠AD,∠CF∠BG,∠∠BCF=90°,∠∠BCE+∠ECF=90°,∠CE∠AB,∠∠BEC=90°,∠∠B+∠BCE=90°,∠∠B=∠ECF=n°,∠AD∠BC,∠∠BAF=180°﹣∠B=180°﹣n°,过A作AM∠BC于M,如图2,当点C在线段BM上时,点F在DA延长线上,∠AD∠BC,CF∠AD,∠CF∠BG,∠∠BCF=90°,∠∠BCE+∠ECF=90°,∠CE∠AB,∠∠BEC=90°,∠∠B+∠BCE=90°,∠∠B=∠ECF=n°,∠AD∠BC,∠∠BAF=∠B=n°,综上所述,∠BAF的度数为n°或180°﹣n°,故答案为:n或180﹣n.【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镇江市旅游局为了亮化某景点,在两条笔直且互相平行的景观道MN、QP上分别放置A、B两盏激光灯,如图所示.A灯发出的光束自AM逆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回转;B灯发出的光束自BP逆时针旋转至BQ便立即回转,两灯不间断照射,A灯每秒转动12°,B灯每秒转动4°.B灯先转动12秒,A灯才开始转动.当B灯光束第一次到达BQ之前,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时A灯旋转的时间是.【答案】6秒或19.5秒【分析】设A灯旋转t秒,两灯光束平行,B灯光束第一次到达BQ需要180÷4=45(秒),推出t≤45−12,即t≤33.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结合角度间关系,构建方程即可解答.【详解】解:设A灯旋转t秒,两灯的光束平行,B灯光束第一次到达BQ需要180÷4=45(秒),∠t≤45﹣12,即t≤33.由题意,满足以下条件时,两灯的光束能互相平行:∠如图,∠MAM'=∠PBP',12t=4(12+t),解得t=6;∠如图,∠NAM'+∠PBP'=180°,12t﹣180+4(12+t)=180,解得t=19.5;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t的值为6秒或19.5秒.故答案为:6秒或19.5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3.如图,已知AD∥CE,∠BCF=∠BCG,CF与∠BAH的平分线交于点F,若∠AFC的余角等于2∠B 的补角,则∠BAH的度数是_____.【答案】60°##60度【分析】首先设∠BAF=x°,∠BCF=y°,过点B作BM AD,过点F作FN A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FC =(x+2y)°,∠ABC=(2x+y)°,又由∠F的余角等于2∠B的补角,可得方程:90﹣(x+2y)=180﹣2(2x+y),继而求得答案.【详解】解:设∠BAF=x°,∠BCF=y°,∠∠BCF=∠BCG,CF与∠BAH的平分线交于点F,∠∠HAF=∠BAF=x°,∠BCG=∠BCF=x°,∠BAH=2x°,∠GCF=2y°,过点B作BM AD,过点F作FN AD,如图所示:∠AD CE,∠AD FN BM CE ,∠∠AFN =∠HAF =x °,∠CFN =∠GCF =2y °,∠ABM =∠BAH =2x °,∠CBM =∠GCB =y °,∠∠AFC =(x +2y )°,∠ABC =(2x +y )°,∠∠F 的余角等于2∠B 的补角,∠90﹣(x +2y )=180﹣2(2x +y ),解得:x =30,∠∠BAH =60°.故答案为:60°【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余角、补角的定义.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14.如图,已知AB //CD ,BE 、DE 的交点为E ,现作如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作∠A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点为E 1,第二次操作,分别作∠ABE 1和∠CDE 1的平分线,交点为E 2,第三次操作,分别作∠ABE 2和∠CDE 2的平分线,交点为E 3,...第n (n ≥2)次操作,分别作∠ABEn ﹣1和∠CDEn ﹣1的平分线,交点为En ,若∠En =α度,则∠BED =___度.【答案】2n a【分析】先过E 作//EF AB ,确定BED ABE CDE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确定n E ∠与BED ∠的关系,即可求解.【详解】解:如下图,过E 作//EF AB ,∠//AB CD ,∠////AB EF CD ,∠B BEF D DEF ∠=∠∠=∠,,∠BED BEF DEF ∠=∠+∠,∠BED ABE CDE ∠=∠+∠;如下图,∠A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点为1E ∠111111222DE B ABE CDE ABE CDE BED ∠=∠+∠=∠+∠=∠ ∠1ABE ∠和1CDE ∠的平分线交点为2E , ∠22211111122412BE ABE CDE ABE CD E D E DE B B D ∠=∠+∠=∠+∠∠=∠=; ∠2ABE ∠和2CDE ∠的平分线交点为3E , ∠33322211122812BE ABE CDE ABE CD E D E DE B B D ∠=∠+∠=∠+∠∠=∠=; … 以此类推,12n n E BED ∠=∠ ∠当n E α∠=度时,2n BED α∠=度.故答案为2n α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找到角之间的关系.15.如图,直线,,AB CD EF 与直线,,GH IJ KL 分别相交,图中的同位角共有__________对.【答案】156【分析】观察图形,直线 GH,IJ,KL 上,每条直线有5个交点,直线AB,CD,EF 上,每条直线有3个交点,每个交点存在4个角,根据每2个交点可以构成4对同位角,分别求得直线GH,IJ,KL 和AB,CD,EF 上的同位角的对数即可.【详解】观察图形,直线,,GH IJ KL 上,每条直线有5个交点,直线,,AB CD EF 上,每条直线有3个交点,每个交点存在4个角,则直线,,GH IJ KL 上存在的同位角的个数是:5(51)4310434031202-⨯⨯=⨯⨯=⨯=对,同理直线,,AB CD EF 上存在的同位角的个数是:3(31)43362-⨯⨯=对, 则总数是12036156+=对.故答案为:156.【点睛】 本题考查了找同位角,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6.探究并尝试归纳:(1)如图1,已知直线a 与直线b 平行,夹在平行线间的一条折线形成一个角∠A ,试求∠1+∠2+∠A 的度数,请加以说明.(2)如图2,已知直线a 与直线b 平行,夹在平行线间的一条折线增加一个折,形成两个角∠A 和∠B,请直接写出∠1+∠2+∠A +∠B = 度.(3)如图3,已知直线a 与直线b 平行,夹在平行线间的一条折线每增加一个折,就增加一个角.当形成n 个折时,请归纳并写出所有角与∠1、∠2的总和: 【结果用含有n 的代数式表示,n 是正整数,不用证明】【答案】(1)360°(2)540(3)180(1)n ⋅+︒【分析】(1)过A 作AB //直线a ,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过A 作AC //直线a ,BD //直线a ,则AC//BD //直线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1)解:过A 作AB //直线a ,则AB //直线b ,1342180∴∠+∠=∠+∠=︒,12360MAN ∴∠+∠+∠=︒;(2)解:过A 作AC //直线a ,BD //直线a ,则AC //BD //直线b ,135642180∴∠+∠=∠+∠=∠+∠=︒,12540MAB ABN ∴∠+∠+∠+∠=︒,故答案为:540;(3)解:由(1),(2)知,当形成1个折时,所有角与1∠、2∠的总和180(11)360=⋅+︒=︒,当形成2个折时,所有角与1∠、2∠的总和180(21)540=⋅+︒=︒,当形成n 个折时,所有角与1∠、2∠的总和180(1)n =⋅+︒,故答案为:180(1)n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正确的作出图形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已知AB CD ∥,E 、F 分别在AB CD 、上,点G 在AB 、CD 之间,连接GE GF 、.(1)当40BEG ∠=︒时,EP 平分,BEG FP ∠平分DFG ∠;∠如图1,当EG FG ⊥时,则P ∠=______°;∠如图2,在CD 的下方有一点Q ,若EG 恰好平分,BEQ FD ∠恰好平分GFQ ∠,求2Q P ∠+∠的度数;(2)在AB 的上方有一点O ,若FO 平分GFC ∠.线段GE 的延长线平分OEA ∠,则当100EOF EGF ∠+∠=︒时,直接写出OEA ∠与OFC ∠的关系.【答案】(1)∠45;∠140︒(2)3160OEA OFC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解;(2)过点O 作OT AB ∥,则OT CD ∥设OFC OFG ∠=∠β=,OEH HEA α∠=∠=,1802G BEG GFD αβ∠=∠+∠=+︒-,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得80αβ+=︒,进而根据()33222160OEA OFC ββαβα∠-∠=--=+=︒即可求解.(1)∠如图,分别过点,G P 作,GN AB PM AB ∥∥,BEG EGN ∴∠=∠,AB CD ∥,NGF GFD ∴∠=∠,EGF BEG GFD ∴∠=∠+∠,同理可得EPF BEP PFD ∠=∠+∠,EG FG ⊥,90EGF ∴∠=︒,EP 平分,BEG FP ∠平分DFG ∠;11,22BEP BEG PFD GFD ∴∠=∠∠=∠, ∴()114522EPP BEG GFD EGF ∠=∠+∠=∠=︒, 故答案为:45,∠如图,过点Q 作QR CD ∥,40BEG ∠=︒,EG 恰好平分,BEQ FD ∠恰好平分GFQ ∠,40GEQ BEG ∴∠=∠=︒,GFQ QFD ∠=∠,设GFQ QFD ∠=∠α=,QR CD ∥,AB CD ∥,1801802100EQR QEB QEG ∴∠=︒-∠=︒-∠=︒,CD QR ∥,180DFQ FQR ∴∠+∠=︒,180FQR α∴+∠=︒,100FQE α∴+∠=︒,100FQE α∴∠=︒-,由(1)可知240G P BEG EFD α∠=∠=∠+∠=︒+,210040140FQE P αα∴∠+∠=︒-+︒+=︒;(2)如图,在AB 的上方有一点O ,若FO 平分GFC ∠,线段GE 的延长线平分OEA ∠,设H 为线段GE 的延长线上一点,则OFC OFG ∠=∠,OEH HEA ∠=∠设OFC OFG ∠=∠β=,OEH HEA α∠=∠=如图,过点O 作OT AB ∥,则OT CD ∥TOF OFC β∴∠=∠=,2TOE OEA α∠=∠=2EOF βα∴∠=-HEA BEG α∠=∠=,1802GFD β∠=︒-由(1)可知1802G BEG GFD αβ∠=∠+∠=+︒-100EOF EGF ∠+∠=︒∴2βα-+1802αβ+︒-100=︒80αβ∴+=︒2,OFC OEA βα∠=-∠=β()33222160OEA OFC ββαβα∴∠-∠=--=+=︒即3160OEA OFC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8.点O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射线OC 从OA 出发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到OB 停止,设AOC α∠=(0180α︒≤≤︒),射线OD OC ⊥,作射线OE 平分BOD ∠.(1)如图1,若40α=︒,且OD 在直线AB 的上方,求DOE ∠的度数(要求写出简单的几何推理过程).(2)射线OC 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图2,当射线OD 在直线AB 的下方时,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DOE ∠的度数,(要求写出简单的几何推理过程).(3)射线OC 从OA 出发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到OB ,在旋转过程中你发现DOE ∠与AOC∠(01800180AOC DOB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DOE ∠的度数.【答案】(1)25DOE ∠=︒ (2)1452DOE α∠=-︒ (3)1452DOE AOC ∠=︒-∠即1452DOE α∠=︒-或1452DOE AOC ∠=︒+∠即1452DOE α∠=︒+或11352DOE AOC ∠=︒-∠即11352DOE α∠=︒-或1452DOE AOC ∠=∠-︒即1452DOE α∠=-︒ 【分析】(1)根据40α=︒,∠COD =90°,求出∠BOD =50°,根据OE 平分∠BOD ,即可得出结果;(2)先用α表示出∠BOC ,再根据∠COD =90°表示出∠BOD ,根据OE 平分∠BOD ,即可得出结果; (3)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分别求出∠DOE 与∠AOC 的关系,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DOE 的度数即可.(1)解:∠OD ∠OC ,∠∠COD =90°,∠40α=︒,即40AOC ∠=︒,∠18050BOD COD AOC ∠=︒-∠-∠=︒,∠OE 平分∠BOD , ∠1252DOE BOD ∠=∠=︒. (2)AOC α∠=,180BOC α∴∠=︒-,∠OD ∠OC ,∠∠COD =90°,∠BOD COD BOC ∠=∠-∠()90180α=︒-︒-90α=-︒∠OE 平分∠BOD , ∠114522DOE BOD α∠=∠=-︒. (3)∠当090AOC ︒≤∠≤︒,OD 在直线AB 的上方时,如图所示:180BOD COD AOC ∠=︒-∠-∠18090AOC =︒-︒-∠90AOC =︒-∠,∠OE 平分∠BOD , ∠114522DOE BOD AOC ∠=∠=︒-∠, 即1452DOE α∠=︒-. ∠当090AOC ︒≤∠≤︒,OD 在直线AB 的下方时,如图所示:∠90AOD COD AOC AOC ∠=∠-∠=︒-∠,∠18090BOD AOD AOC∠=︒-∠=︒+∠,∠OE平分∠BOD,∠114522DOE BOD AOC ∠=∠=︒+∠,即1452 DOEα∠=︒+.∠当90180AOC︒∠≤︒<,OD在直线AB的上方时,如图所示:180BOC AOC∠=︒-∠,BOD DOC BOC∴∠=∠+∠90180AOC=︒+︒-∠270AOC=︒-∠,∠OE平分∠BOD,∠1113522DOE BOD AOC ∠=∠=︒-∠,即11352 DOEα∠=︒-.∠当90180AOC︒∠≤︒<,OD在直线AB的下方时,如图所示:∠180BOC AOC ∠=︒-∠,BOD COD BOC ∴∠=∠-∠()90180AOC =︒-︒-∠90AOC =∠-︒,∠OE 平分∠BOD , ∠114522DOE BOD AOC ∠=∠=∠-︒, 即1452DOE α∠=-︒. 综上分析可知,1452DOE AOC ∠=︒-∠即1452DOE α∠=︒-或1452DOE AOC ∠=︒+∠即1452DOE α∠=︒+或11352DOE AOC ∠=︒-∠即11352DOE α∠=︒-或1452DOE AOC ∠=∠-︒即1452DOE α∠=-︒.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直的定义,根据α的大小和OD 的位置分类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9.如图,AD //BC ,127DAC ∠=︒,15ACF ∠=︒,142EFC ∠=︒.(1)求证:EF //AD ;(2)连接CE ,若CE 平分∠BCF ,求∠FEC 的度数.【答案】(1)证明见解析(2)19FEC ∠=︒【分析】(1)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CB 的度数,进而得出∠FCB 的度数,再根据∠EFC =140°,即可得到∠EFC =142°,即可得到EF ∠BC ,进而得出EF ∠AD ;(2)先根据CE 平分∠BCF ,可得∠BCE =19°,再根据EF ∠BC ,即可得到∠FEC =19°.(1)证明:∠AD BC ∥∠180ACB DAC ∠+∠=︒∠127DAC ∠=︒∠53ACB ∠=︒又∠15ACF ∠=︒∠38FCB ACB ACF ∠=∠-∠=︒∠142EFC ∠=︒∠180FCB EFC ∠+∠=︒∠EF BC ∥又∠AD BC ∥∠EF AD ∥(2)解:∠CF 平分∠BCF ∠1192BCE FCB ∠=∠=︒ ∠EF BC ∥∠19FEC ECB ∠=∠=︒答:∠FEC 的度数19°.【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的外角性质,邻补角定义,能综合运用定理运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难度适中.20.已知点B ,D 分别在AK 和CF 上,且∥CF AK .(1)如图1,若25CDE ∠=︒,80DEB ∠=︒,则ABE ∠的度数为________;(2)如图2,BG 平分ABE ∠,GB 的延长线与EDF ∠的平分线交于H 点,若DEB ∠比DHB ∠大60︒,求DEB ∠的度数;(3)保持(2)中所求的DEB ∠的度数不变,如图3,BM 平分EBK ∠,DN 平分CDE ∠,作∥BP DN ,则PBM ∠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请求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答案】(1)55°(2)100°(3)不变,40°【分析】(1)过点E 作ES CF ,根据∥CF AK ,则ES CF AK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即可.(2) 延长DE ,交AB 于点M ,则∠DEB =∠EMB +∠EBM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3) 过点E 作EQ DN ,则EQ DN BP ,利用前面的结论和方法,进行等量代换并推理计算即可.(1)解:如图1,过点E 作ES CF ,∠∥CF AK ,∠ES CF AK ,∠∠CDE =∠DES ,∠SEB =∠ABE ,∠∠CDE +∠ABE =∠DES +∠SEB =∠DEB ,∠∠CDE =25°,∠DEB =80°,∠∠ABE =∠DEB -∠CDE =80°-25°=55°.故答案为:55°.(2)解:如图2,延长DE ,交AB 于点M ,则∠DEB =∠EMB +∠EBM ,∠∥CF AK ,BG 平分ABE ∠,∠∠EMB =180°-∠MDF ,∠EBM =2∠ABG =2∠HBN ,∠MDH =∠HDF =∠HNK =12∠MDF ,∠∠HBN +∠DHB =∠HNK ,∠∠DEB =(180°-∠MDF ) +2∠HBN =180°-∠MDF +122MDF DHB ⎛⎫⨯∠-∠ ⎪⎝⎭, ∠∠DEB =180°-∠MDF +∠MDF -2∠DHB =180°-2∠DHB ,∠DEB ∠60DHB -∠=︒,∠∠DEB =180°-2(∠DEB -60°),∠3∠DEB =300°,解得∠DEB =100°.(3)解:过点E作EQ DN,则EQ DN BP,根据(1)得,∠DEB=∠CDE+∠ABE,∠BM平分EBK∠,∠,DN平分CDE∠∠DEB=2∠NDE+180°-2∠EBM,∠∠DEB=100°,∠∠EBM-∠NDE=40°,∠EQ DN,∠∠DEQ=∠NDE,∠∠EBM =40°+∠DEQ,,,∠EQ DN DN BP∠EQ BP,∠∠EBM+∠PBM +∠BEQ =180°,∠40°+∠DEQ+∠PBM +∠BEQ =180°,∠40°+∠DEB+∠PBM =180°,∠∠PBM =180°-100°-40°=40°,∠∠PBM 的度数不变,值为4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的平分线定义,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一周初一数学压轴题(11.20-26日)
初一一周压轴题汇编(11.20-11.26日)一、选择题1.根据图中数字的规律,最后一个空格应填的数是【】A.738B.720C.550D.5002.如图,从左到右在每个小格子中填入一个整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若前m个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是2014,则m的值为【】9a b c—51…A.2015B.1008C.1208D.20083.7张如图1的长为a,宽为b(a>b)的小长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不重叠地放在长方形ABCD内,未被覆盖的部分(两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设左上角与右下角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差为S,当BC的长度变化时,按照同样的放置方式,S始终保持不变,则a、b满足【】A.a=3b B.a=2.5b C.a=3.5b D.a=4b4.如图在下表中填在各正方形中的四个数之间都有相同的规律,根据此规律,m的值是【】A.74B.104C.126D.1445.如图,点A、B对应的数是a、b,点A在-3,-2对应的两点(包括这两点)之间移动,点B在-1,0对应的两点(包括这两点)之间移动,则以下四个代数式的值,可能比2013大的是A.b-a B.1b-a C.(a-b)2D.1a-1b【】6.在快速计算法中,法国的“小九九”从“一一得一”到“五五二十五”和我国的“小九九”算法是完全一样的,而后面“六到九”的运算就改用手势了.如计算8×9时,左手伸出3根手指,右手伸出4根手指,两只手伸出手指数的和为7,未伸出手指数的积为2,则8×9=10×7+2.那么在计算7×8时,左、右手伸出的手指数应该分别为【】A.2、3B.2、1C.3、2D.1、27.如图,数轴上每相邻两点之间相距1个单位长度,点A对应的数为a,B对应的数为b,且b-2a=7,那么数轴上原点的位置在【】A.点A B.点B C.点C D.点D二、填空题8.如图在各个手指间标记字母A,B,C,D.请按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即A→B→C→D→C→B→A→B→C→…的方式)从A开始数连续的正整数1,2,3,4,….当字母C第2015次出现时,数到的数恰好是.9.三个互不相等的有理数,既可以表示为1、a+b、a的形式,又可以表示为0、ba、b的形式,则a2014+b2015的值_________.10.叙述代数式a2-b2的实际意义:.置是(2,3),则正整数13712.观察并找出以下图形变化的规律,则第个图形中黑色正方形的数量是个(1)(2)(3)(4)(5)13.德国数学家洛萨提出了一个猜想:如果n为奇数,我们计算3n+1;如果n为偶数,我们除以2,不断重复这样的运算,经过有限步骤后一定可以得到1.例如,n=5时,经过上述运算,依次得到一列数5,16,8,4,2,1.(注:计算到1结束),若n=12,得到一列数的和为;若小明同学对某个整数n,按照上述运算,得到一列数,已知第八个数为1,则整数n的所有可能取值中,最小的值为.14.a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2=-1,-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a1=-13,a2是a1的差倒数,a3是a2的差倒数,a4是a3的差倒数,…,依此类推,则a2012=.三、解答题15.阅读:已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理解:(1)数轴上表示2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数轴上表示x和-5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3)当代数式|x-1|+|x+3|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最小值是.应用:某环形道路上顺次排列有四家快递公司:A 、B 、C 、D ,它们顺次有快递车16辆,8辆,4辆,12辆,为使各快递公司的车辆数相同,允许一些快递公司向相邻公司调出,问共有多少种调配方案,使调动的车辆数最少?并求出调出的最少车辆数.(4)设A 公司调给B 公司x 台,则总数=x +2-x +6-x +8-x 当62≤≤x 时,调出的车辆数最少,共有5种方案,此时最少车辆数为12辆.16.一张长方形纸片,剪下一个正方形,剩下一个长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在剩下的长方形纸片中再剪下一个正方形,剩下一个长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若在第n 次操作后,剩下的长方形为正方形,则称原长方形为n 阶奇异长方形.如图1,长方形ABCD 中,若AB =2,BC =6,则称长方形ABCD 为2阶奇异长方形.(1)判断与操作:如图2,长方形ABCD 长为10,宽为4,它是奇异长方形,请写出它是____阶奇异长方形,并在图中画出裁剪线;(2)探究与计算:已知长方形ABCD 的一边长为30,另一边长为a (a <30),且它是3阶奇异长方形,请画出所有可能的长方形ABCD 及裁剪线的示意图,并求出相应的a 值.17.如图,在数轴上(未标出原点及单位长度),点A 是线段BC 的中点.已知点A 、B 、C 所对应的三个数a 、b 、c 之积是负数,这三个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相等,请直接写出求c a 、c b的值.A .B.C .答:c a 的值是,c b 的值是.18.如图一根木棒放在数轴上,木棒的左端与数轴上的点A 重合,右端与点B 重合.(1)若将木棒沿数轴向右水平移动,则当它的左端移动到B 点时,它的右端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20;若将木棒沿数轴向左水平移动,则当它的右端移动到A 点时,则它的左端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5(单位:cm ),由此可得到木棒长为cm .(2)由题(1)的启发,请你能借助“数轴”这个工具帮助小红解决下列问题:问题:一天,小红去问曾当过数学老师现在退休在家的爷爷的年龄,爷爷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34年才出生;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经116岁,是老寿星了,哈哈!”,请求出爷爷现在多少岁了?19.某公司派出甲车前往某地完成任务,此时,有一辆流动加油车与他同时出发,且在同一条公路上匀速行驶(速度保持不变).为了确定汽车的位置,我们用OX表示这条公路,原点O为零千米路标,并作如下约定:速度为正,表示汽车向数轴的正方向行驶;速度为负,表示汽车向数轴的负方向行驶;速度为零,表示汽车静止.行程为正,表示汽车位于零千米的右侧;行程为负,表示汽车位于零千米的左侧;行程为零,表示汽车位于零千米处.两车行程记录如下表:时间(h)057x甲车位置(km)190-10流动加油车位置(km)170270由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解决下列问题:(1)甲车开出7小时时的位置为▲km,流动加油车出发位置为▲km;(2)当两车同时开出x小时时,甲车位置为▲km,流动加油车位置为▲km(用x的代数式表示);(3)甲车出发前由于未加油,汽车启动后司机才发现油箱内汽油仅够行驶3小时,问:甲车连续行驶3小时后,能否立刻..获得流动加油车的帮助?请说明理由.20.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C点表示数c,且a、c满足|a+3|+(c-9)2=0.(1)a=▲,c=▲;(2)如图所示,在(1)的条件下,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b—c|,点B在点A、C之间,且满足BC=2AB,则b=▲;(3)在(1)(2)的条件下,若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当代数式|x—a|+|x—b|+|x—c|取得最小值时,此时x=▲,最小值为▲;(4)在(1)(2)的条件下,若在点B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C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用t的代数式表示).21.已知AB两地相距50单位长度,小明从A地出发去B地,以每分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行进,第一次他向左1单位长度,第二次他向右2单位长度,第三次再向左3单位长度,第四次又向右4单位长度…,按此规律行进,如果A地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6.(1)求出B地在数轴上表示的数;(2)若B地在原点的右侧,经过第八次行进后小明到达点P,此时点P与点B相距几个单位长度?八次运动完成后一共经过了几分?(3)若经过n次(n为正整数)行进后,小明到达的点Q,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应如何表示?答案:用电脑下载文件并打开,用微信扫下面二维码获取答案(以往答案点击公众号右上角,到历史消息中查看)。
初一数学期末压轴题汇编
初一期末压轴题汇编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对于数轴上的图形M,给出如下定义:P为图形M上任意一点,Q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小距离,记作d1(M,线段AB);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大距离,记作d2(M,线段AB).例如:点K表示的数为4,则d1(点K,线段AB)=1,d2(点K,线段AB)=3.已知点O为数轴原点,点C,D为数轴上的动点.(1)d1(点O,线段AB)=,d2(点O,线段AB)=;(2)若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d1(线段CD,线段AB)=2.求m的值;(3)点C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点D从表示数﹣2的点出发,第1秒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2秒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第3秒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4秒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按此规律运动,C,D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t 可以等于0)2.对于数轴上的点A,B,C,D,点M,N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若MN=(AB+CD),则将e的值称为线段AB,CD的相对离散度.特别地,当点M,N重合时,规定e=0.设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1)若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则线段EF,OT的相对离散度是,线段FG,EH的相对离散度是;(2)设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若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求s的值;(3)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点R是线段PQ的中点,设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线段OQ,OT的相对离散度为e2,当e1=e2时,直接写出点R所表示的数r的取值范围.3.定义:对于一个有理数x,我们把{x}称作x的相伴数;若x≥0,则{x}=x﹣1;若x<0,则{x}=﹣x+1.例:{1}=×1﹣1=﹣.(1)求{},{﹣1}的值;(2)当a>0,b<0时,有{a}={b},试求代数式(a+b)2﹣2a﹣2b的值.4.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B,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答下列问题:(1)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2)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A与点B的“平衡点M”表示的数为1,则点B表示的数为;(3)点A表示的数为﹣5,点C,D表示的数分别是﹣3,﹣1,点O为数轴原点,点B为线段CD上一点.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②当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时,点C同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t>0)秒,求t的取值范围,使得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5.对于数轴上给定的两点M,N(M在N的左侧),若数轴上存在点P,使得MP+2NP=k,则称点P为点M,N 的“k和点”.例如,如图1,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0,2,点P表示的数为1,因为MP+2NP=3,所以点P 是点M,N的“3和点”.(1)如图2,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2.①若点C在线段AB上,且点C是点A,B的“5和点”,则点C表示的数为;②若点D是点A,B的“k和点”,且AD=2BD,则k的值为;(2)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为a,点F在点E的右侧,EF=4,点T是点E,F的“6和点”,请求出点T表示的数t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6.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n(n是大于1的整数)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另外两个点的“n倍和谐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2,4,此时点B是点A,C的“2倍和谐点”;(1)若点A表示数是﹣1,点C表示的数是5,点B1,B2,B3,依次表示﹣4,,7各数,其中是点A,C的“3倍和谐点”的是;(2)点A表示的数是﹣20,点C表示的数是40,点Q是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Q是点A,C的“4倍和谐点”,求此时点Q表示的数;②若点Q在点A的右侧,且点Q是点A,C的“n倍和谐点”,用含有n的式子直接写出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7.小兵喜欢研究数学问题,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他给出一个新定义:若x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ax+b=0(a≠0)的解,y0是关于y的方程的所有解的其中一个解,且x0,y0满足x0+y0=100,则称关于y的方程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友好方程”.例如:一元一次方程3x﹣2x﹣99=0的解是x0=99,方程y2+1=2的所有解是y=1或y=﹣1,当y0=1时,x0+y0=100,所以y2+1=2为一元一次方程3x﹣2x﹣99=0的“友好方程”.(1)已知关于y的方程:①2y﹣2=4,②|y|=2,以上哪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3x﹣2x﹣102=0的“友好方程”?请直接写出正确的序号是.(2)若关于y的方程|2y﹣2|+3=5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x﹣=a+1的“友好方程”,请求出a的值.(3)如关于y的方程2m|y﹣49|+=m+n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mx+45n=54m的“友好方程”,请直接写出的值.8.【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例如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再例如(﹣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a≠0,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记作aⓝ,读作“a的圈n次方”.【初步探究】(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7③=;()⑤=;(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都等于1;B.对于任何大于等于2的整数c,1©=1;C.8⑨=9⑧;D.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结果是正数;【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除方→2④=2÷2÷2÷2=2×××=()2→乘方幂的形式(1)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5)⑥=;()⑨=;(2)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的圈n次方写成幂的形式为;(3)将()ⓜ•()ⓝ(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写成幂的形式为.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已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AB.(一)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AB=OB=|b|﹣|a|=b﹣a=|a﹣b|.(二)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2,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②如图3,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a﹣b|.③如图4,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A+OB=|a|+|b|=a+(﹣b)=a﹣b=|a﹣b|.综上,数轴A,B两点的距离AB=|a﹣b|.利用上述结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1,点B表示的数是x,且点B与点A在原点的同侧,AB=3,则x=.(2)数轴上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1,点B表示的数绝对值是3,则AB=.(3)若点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4、2,设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x,当|P A|+|PB|=8时,直接写x的值.10.阅读材料:小兰在学习数轴时发现:若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1、3,则线段MN的长度可以这样计算:|﹣1﹣3|=4或|3﹣(﹣1)|=4,那么当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m、n时,线段MN的长度可以表示为|m﹣n|或|n ﹣m|.请你参考小兰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在数轴上,点A、B、C分别表示数a、b、c.给出如下定义:若|a﹣b|=2|a﹣c|,则称点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1)如图1,a=﹣1.①若c=2,点D、E、F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3、5、7,在这三个点中,点是点A、C的双倍绝对点;②若|a﹣c|=2,则b=;(2)若a=3,|b﹣c|=5,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则c的最小值为;(3)线段PQ在数轴上,点P、Q分别表示数﹣4、﹣2,a=3,|a﹣c|=2,线段PQ与点A、C同时沿数轴正方向移动,点A、C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线段PQ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移动的时间为t(t>0),当线段PQ上存在点A、C的双倍绝对点时,求t的取值范围.11.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将点P沿数轴水平方向,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n秒,得到点P′.称这样的操作为点P的“m速移”,点P′称为点P的“m速移”点.(1)当m=1,n=3时,①如果点A表示的数为﹣5,那么点A的“m速移”点A′表示的数为;②点B的“m速移”点B'表示的数为4,那么点B表示的数为;③数轴上的点M表示的数为1,如果CM=2C′M,那么点C表示的数为;(2)数轴上E,F两点间的距离为2,且点E在点F的左侧,点E,F通过“2速移”分别向右平移t1,t2秒,得到点E',F',如果E'F'=2EF,请直接用等式表示t1,t2的数量关系.12.点M,N是数轴上的两点(点M在点N的左侧),当数轴上的点P满足PM=2PN时,称点P为线段MN的“和谐点”.已知,点O,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0,a,b,回答下面的问题:(1)当a=﹣1,b=5时,求线段AB的“和谐点”所表示的数;(2)当b=a+6且a<0时,如果O,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个点组成的线段的“和谐点”,直接写出此时a的值.13.我们把称为二阶行列式,且=ad﹣bc.如:=1×(﹣4)﹣3×2=﹣10.(1)计算:=;=;(2)小明观察(1)中两个行列式的结构特点及结果,归纳总结,猜想:若行列式中的某一行(列)的所有数都乘以同一个数k,等于用数k乘以此行列式.即====k,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举出反例.(3)若k≠1,且=,求x的值.14.在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记作点O.点A,B是该数轴上不重合的两点,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定义如下:若射线AB上存在一点C,满足线段AB+AC=2AO,则称点C是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如图是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的示意图.当点C与点A重合时,规定AC=0.(1)当点A表示的数为1时,①点B表示的数为1.5,则其关于点A的联动点C表示的数为;②若点B与O重合,则其关于点A的联动点C表示的数为;③若点B关于点A存在联动点,则点B表示的数x的取值范围是.(2)当点A表示的数为a时,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为C,点B表示的数为﹣1,点C表示的数为1,则a的取值范围是.15.如图1,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AC=2BC时,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如图2,如果BC=2AC时,则称点C是线段BA的内二倍分割点.例如:如图3,数轴上,点A、B、C、D分别表示数﹣1、2、1、0,则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点D是线段BA内二倍分割点.(1)如图4,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7.MN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NM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2)如图5,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30,点B所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线段BP的长为;(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求当t为何值时,P、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内二倍分割点.16.对于数轴上的点M,线段AB,给出如下定义:P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M,P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点M,线段AB的“近距”,记作d1(点M,线段AB);如果M,P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点M,线段AB的“远距”,记作d2(点M,线段AB).特别的,若点M与点P重合,则M,P两点间的距离为0.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3.例如,如图,若点C表示的数为5,则d1(点C,线段AB)=2,d2(点C,线段AB)=7.(1)若点D表示的数为﹣3,则d1(点D,线段AB)=,d2(点D,线段AB)=;(2)若点E表示的数为x,点F表示的数为x+1.d2(点F,线段AB)是d1(点E,线段AB)的3倍.求x的值.17.我们规定:若有理数a,b满足a+b=ab,则称a,b互为“等和积数”,其中a叫做b的“等和积数”,b也叫a 的“等和积数”.例如:因为+(﹣1)=﹣,×(﹣1)=﹣,所以+(﹣1)=×(﹣1),则与﹣1互为“等和积数”.请根据上述规定解答下列问题:(1)有理数2的“等和积数”是;(2)有理数1(填“有”或“没有”)“等和积数”;(3)若m的“等和积数”是,n的“等和积数”是,求3m+4n的值.18.给定一个十进制下的自然数x,对于x每个数位上的数,求出它除以2的余数,再把每一个余数按照原来的数位顺序排列,得到一个新的数,定义这个新数为原数x的“模二数”,记为M2(x).如M2(735)=111,M2(561)=101.对于“模二数”的加法规定如下:将两数末位对齐,从右往左依次将相应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规定:0与0相加得0;0与1相加得1;1与1相加得0,并向左边一位进1.如735、561的“模二数”111、101相加的运算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M2(9653)的值为,M2(58)+M2(9653)的值为;(2)如果两个自然数的和的“模二数”与它们的“模二数”的和相等,则称这两个数“模二相加不变”.如M2(124)=100,M2(630)=010,因为M2(124)+M2(630)=110,M2(124+630)=110,所以M2(124+630)=M2(124)+M2(630),即124与630满足“模二相加不变”.①判断12,65,97这三个数中哪些与23“模二相加不变”,并说明理由;②与23“模二相加不变”的两位数有个.19.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钟表中蕴含着有趣的数学运算,不用负数也可以作减法,例如现在是10点钟,4小时以后是几点钟?虽然10+4=14,但在表盘上看到的是2点钟,如果用符号“⊕”表示钟表上的加法,则10⊕4=2.若问2点钟之前4小时几点钟,就得到钟表上的减法概念,用符号“㊀”表示钟表上的减法.(注:我用0点钟代替12点钟)由上述材料可知:(1)9⊕6=;2㊀4=.(2)在有理数运算中,相加得零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如果在钟表运算中沿用这个概念,则5的相反数是,举例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在钟表运算中是否仍然成立.(3)规定在钟表运算中也有0<1<2<3<4<5<6<7<8<9<10<11,对于钟表上的任意数字a,b,c,若a <b,判断a⊕c<b⊕c是否一定成立,若一定成立,说明理由;若不一定成立,写出一组反例,并结合反例加以说明.20.数学是一门充满思维乐趣的学科,现有3×3的数阵A,数阵每个位置所对应的数都是1,2或3.定义a*b为数阵中第a行第b列的数.例如,数阵A第3行第2列所对应的数是3,所以3*2=3.(1)对于数阵A,2*3的值为;若2*3=2*x,则x的值为;(2)若一个3×3的数阵对任意的a,b,c均满足以下条件:条件一:a*a=a;条件二:(a*b)*c=a*c;则称此数阵是“有趣的”.①请判断数阵A是否是“有趣的”.你的结论:(填“是”或“否”);②已知一个“有趣的”数阵满足1*2=2,试计算2*1的值;③是否存在“有趣的”数阵,对任意的a,b满足交换律a*b=b*a?若存在,请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数阵;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阅读下面材料:小聪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OB=α,请画一个∠AOC,使∠AOC与∠BOC互补.小聪是这样思考的:首先通过分析明确射线OC在∠AOB的外部,画出示意图,如图2所示:然后通过构造平角找到∠AOC的补角∠COD,如图3所示:进而分析要使∠AOC与∠BOC互补,则需∠BOC=∠COD.因此,小聪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向延长射线OA得到射线OD,利用量角器画出∠BOD的平分线OC,这样就得到了∠BOC与∠AOC互补.(1)小聪根据自己的画法写出了已知和求证,请你完成证明:已知:如图3,点O在直线AD上,射线OC平分∠BOD.求证:∠AOC与∠BOC互补.(2)参考小聪的画法,请在图4中画出一个∠AOH,使∠AOH与∠BOH互余.(保留画图痕迹)(3)已知∠EPQ和∠FPQ互余,射线PM平分∠EPQ,射线PN平分∠FPQ.若∠EPQ=β(0°<β<90°),直接写出锐角∠MPN的度数是.22.已知直线AB∥直线CD,直线EF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E,F,∠EFD=60°,过点E的直线l从与直线AB重合开始,以2°/秒的速度绕点E逆时针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0<t<90°),直线l与直线CD交于点G.(1)如图1,当t=20时,请直接写出∠FEG的度数.(2)已知∠MFN=90°,射线FM与射线FD重合,射线FN在直线CD的上方,∠MFN以1°/秒的速度绕点F逆时针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0<t<90°),射线FN交直线AB于点P.①如图2,猜想∠APN与∠CG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在旋转过程中,直线EG交直线NF于点H,Q为直线EG上且位于点E上方的一点,射线EK为∠QEF的角平分线,若2∠EHF=∠AEK+48°,请直接写出此时t的值.23.如图:点O为直线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P,使∠AOP=6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角放在点O处.(1)如图1,一边OM为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那么钝角∠PON的度数为多少.(2)如图2,将图1中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使边OM在∠BOP的内部,且OM恰好平分∠BOP,此时∠BON的度数.(3)如图3,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α度,使得ON在∠AOP内部,且满足∠AOM=3∠NOP 时,求α的度数.24.如图1,在平面内,已知点O在直线AB上,射线OC、OE均在直线AB的上方,∠AOC=α(0°<α<30°),∠COE=2α,OD平分∠COE,∠DOF与∠AOC互余.(1)若∠AOE:∠BOE=1:5,则∠α=°;(2)当OF在∠BOC内部时,①若α=20°,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求∠EOF的度数;②判断射线OF是否平分∠BOD,并说明理由;(3)若∠EOF=4∠AOC,请直接写出α的值.25.对于同一平面内以O为端点的射线与∠MON,其中∠MON=60°,给出如下定义:OP1,OP2,…,OP n﹣1,OP n是∠MON内或与射线OM,ON重合的n条不同的射线(n≥3),这些射线与射线l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的大小分别为α1,α2,…αn﹣1,αn,若这n条射线满足α1+α2+…+αn﹣1=αn,则称这n条射线为∠MON关于射线l 的一个基准射线族,其中αn为该基准射线族的基准角度.(1)如图1,当射线OA与射线l恰为∠MON的两条三等分线时,判断射线OM,OA,ON是否为∠MON关于射线l的一个基准射线族?如果是,求出它的基准角度;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如图2,∠MON的边ON与射线l重合,固定射线l的位置不动,将∠MON以每秒5°的速度绕着点O逆时针转动一周.当转动时间为t秒时,OP1,OP2,…,OP n﹣1,OP n是∠MON关于射线l的一个基准射线族.①若t=8,求该基准射线族的基准角度αn的最大值;②若n的最大值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6.已知:点A在直线DE上,点B、C都在PQ上(点B在点C的左侧),连接AB,AC,AB平分∠CAD,且∠ABC=∠BAC.(1)如图1,求证:DE∥PQ;(2)如图2,点K为AB上一点,连接CK,若∠EAC=2∠ACK,求∠AKC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点F在直线DE上,连接FK,且∠DAB=∠AFK+∠KCB,若∠FKA=∠AKC,求∠ACB的度数.(要求:在备用图中画出图形后,再计算)27.已知,点O在直线AB上,在直线AB外取一点C,画射线OC,OD平分∠BOC.射线OE在直线AB上方,且OE⊥OD于O.(1)如图1,如果点C在直线AB上方,且∠BOC=30°,①依题意补全图1;②求∠AOE的度数(0°<∠AOE<180°);(2)如果点C在直线AB外,且∠BOC=α,请直接写出∠AOE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且0°<∠AOE <180°)28.对于平面内给定射线OA,射线OB及∠MON,给出如下定义:若由射线OA、OB组成的∠AOB的平分线OT 落在∠MON的内部或边OM、ON上,则称射线OA与射线OB关于∠MON内含对称.例如,图1中射线OA与射线OB关于∠MON内含对称.已知:如图2,在平面内,∠AOM=10°,∠MON=20°.(1)若有两条射线OB1,OB2的位置如图3所示,且∠B1OM=30°,∠B2OM=15°,则在这两条射线中,与射线OA关于∠MON内含对称的射线是;(2)射线OC是平面上绕点O旋转的一条动射线,若射线OA与射线OC关于∠MON内含对称,设∠COM=x°,求x的取值范围;(3)如图4,∠AOE=∠EOH=2∠FOH=20°,现将射线OH绕点O以每秒1°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同时将射线OE和OF绕点O都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秒,且0<t<60.若∠FOE的内部及两边至少存在一条以O为顶点的射线与射线OH关于∠MON内含对称,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9.已知∠AOB=120°,射线OC在∠AOB的内部,射线OM是∠AOC靠近OA的三等分线,射线ON是∠BOC 靠近OB的三等分线.(1)若OC平分∠AOB,①依题意补全图1;②∠MON的度数为.(2)当射线OC绕点O在∠AOB的内部旋转时,∠MON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求∠MON的度数;若改变,说明理由.30.对于同一平面内的∠AOB及内部的射线OC,给出如下定义:若组成的3个角:∠AOB,∠AOC和∠BOC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时,则称射线OC是∠AOB的“牛线”.(1)图1中,OC平分∠AOB,则射线OC∠AOB的一条“牛线”.(填“是”或“不是”)(2)当射线OC是∠AOB的“牛线”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AOB与∠BOC的关系.(3)已知:如图2,在平面内,∠AOB=60°,若射线OC绕点O从射线OB的位置开始,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射线OA绕点O以每秒1°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射线OC与射线OA碰撞后,射线OA 的速度发生变化,以每秒5°的速度继续旋转,此时的射线OC则以每秒1°的速度继续旋转,当射线OA与射线OB的反向延长线重合时,所有旋转皆停止,若旋转的时间记为t秒,当射线OC是∠AOB的“牛线”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初一期末压轴题汇编参考答案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对于数轴上的图形M,给出如下定义:P为图形M上任意一点,Q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小距离,记作d1(M,线段AB);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大距离,记作d2(M,线段AB).例如:点K表示的数为4,则d1(点K,线段AB)=1,d2(点K,线段AB)=3.已知点O为数轴原点,点C,D为数轴上的动点.(1)d1(点O,线段AB)=1,d2(点O,线段AB)=3;(2)若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d1(线段CD,线段AB)=2.求m的值;(3)点C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点D从表示数﹣2的点出发,第1秒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2秒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第3秒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4秒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按此规律运动,C,D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t 可以等于0)解:(1)d1(点O,线段AB)=OA=1﹣0=1,d2(点O,线段AB)=OB=3﹣0=3,故答案为:1,3;(2)∵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点D在点C的右侧,CD=2,当CD在AB的左侧时,d1(线段CD,线段AB)=DA=1﹣(m+2)=2,解得:m=﹣3,当CD在AB的右侧时,d1(线段CD,线段AB)=BC=m﹣3=2,解得:m=5,综上所述,m的值为﹣3或5;(3)当t=0时,点C表示的数为0,点D表示的数为﹣2,则d2=5,当0<t≤1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2+2t,则d2=5﹣2t<6,当1<t≤2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2t﹣2,则d2=3﹣(﹣2﹣2t)≤6,解得:t≤,当2<t≤3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6t﹣16,则d2=19﹣6t≤6,解得:t≥,当3<t≤4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8t+26,则d2=8t﹣23≤6或2t﹣1≤6,解得:t≤,当t=5时,点C表示的数为10,点D表示的数为4,则d2=AC=10﹣1=9>6,当4<t≤5时,点C表示的数为2t(8<2t≤10),点D表示的数为10t﹣46,(﹣6<10t﹣46≤4),∴0≤BD≤9,7≤AC≤9,∴d2>6,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时,0≤t≤或≤t≤.2.对于数轴上的点A,B,C,D,点M,N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若MN=(AB+CD),则将e的值称为线段AB,CD的相对离散度.特别地,当点M,N重合时,规定e=0.设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1)若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则线段EF,OT的相对离散度是,线段FG,EH的相对离散度是0;(2)设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若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求s的值;(3)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点R是线段PQ的中点,设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线段OQ,OT的相对离散度为e2,当e1=e2时,直接写出点R所表示的数r的取值范围.解:(1)∵点E,F表示的数分别是﹣3,﹣1,∴EF=2,EF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OT=2,OT的中点N所对应的数为1.∴MN=3.∵MN=(EF+OT),∴3=(2+2).∴e=;∵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FG=4,FG的中点J对应的数为1,EH=8,EH的中点K对应的数为1,∴JK=0,∴e=0.故答案为:;0;(2)设线段OS,OT的中点为L,K,∵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点T表示的数为2,∴OS=s,OT=2.∴点L,K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LK=|1﹣|.∵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s+2).∴s+2=|4﹣2s|.解得:s=或s=6.答:s的值为或6.(3)r≥2.理由:数轴上点P,Q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m,n,∵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m>0,n>0,且m≠n.∵点R是线段PQ的中点,∴点R所表示的数r=.设线段OP,OT的中点为M,N,则M对应的数为,N点对应的数为1,∵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1|=(m+2).∴e1=.同理可得:e2=.∵e1=e2,∴.①当m﹣2>0,n﹣2>0时,解得:m=n,∵点P,Q不重合,∴m≠n,舍去;②当m﹣2<0,n﹣2<0时,解得:m=n,同样,不合题意舍去;③当m﹣2>0,n﹣2<0时,解得:mn=4.④当m﹣2<0,n﹣2>0时,解得:mn=4.综上,mn=4.∵m2﹣2mn+n2=(m﹣n)2≥0,∴(m﹣n)2+4mn≥4mn.∴(m+n)2≥16.∴≥4.即≥4.∴≥2.即r≥2.3.定义:对于一个有理数x,我们把{x}称作x的相伴数;若x≥0,则{x}=x﹣1;若x<0,则{x}=﹣x+1.例:{1}=×1﹣1=﹣.(1)求{},{﹣1}的值;(2)当a>0,b<0时,有{a}={b},试求代数式(a+b)2﹣2a﹣2b的值.解:(1){}=﹣1=﹣,{﹣1}==;(2)a>0,b<0,{a}={b},即a﹣1=﹣+1,解得:a+b=4,故(a+b)2﹣2a﹣2b=(a+b)2﹣2(a+b)=42﹣8=8.4.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B,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答下列问题:(1)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1;(2)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A与点B的“平衡点M”表示的数为1,则点B表示的数为5;(3)点A表示的数为﹣5,点C,D表示的数分别是﹣3,﹣1,点O为数轴原点,点B为线段CD上一点.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4≤m≤﹣3;②当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时,点C同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t>0)秒,求t的取值范围,使得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1)点M表示的数==﹣1;故答案为:﹣1;(2)点B表示的数=1×2﹣(﹣3)=5;故答案为:5;(3)①点B表示的数范围﹣3≤B≤﹣1,m的取值范围﹣4≤m≤﹣3;故答案为:﹣4≤m≤﹣3;②点A表示的数为t﹣5;点C表示的数为3t﹣3,根据题意可知,点O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点B表示的数为5﹣t,∵点B在线段CD上,当点B与点C相遇时,t=2,当点B与点D相遇时,t=6,∴2≤t≤6,且t≠5,综上所述,当2≤t≤6且t≠5时,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5.对于数轴上给定的两点M,N(M在N的左侧),若数轴上存在点P,使得MP+2NP=k,则称点P为点M,N 的“k和点”.例如,如图1,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0,2,点P表示的数为1,因为MP+2NP=3,所以点P 是点M,N的“3和点”.(1)如图2,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2.①若点C在线段AB上,且点C是点A,B的“5和点”,则点C表示的数为1;②若点D是点A,B的“k和点”,且AD=2BD,则k的值为或16;(2)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为a,点F在点E的右侧,EF=4,点T是点E,F的“6和点”,请求出点T表示的数t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解:(1)AB=2﹣(﹣2)=4,①点C表示的数为2﹣{5﹣[2﹣(﹣2)]}=1.故答案为:1;②点D在AB之间,∵AD=2BD,∴BD=4×=,∴k=4+=;点D位于点B右侧,∵AD=2BD,∴BD=4×=4,∴AD=2×4=8,∴k=8+2×4=16.故k的值为或16;(2)①当点T位于点E左侧,即t<a时,显然不满足条件.②当点T在线段EF上,即a<t<a+4时,∵EF=4,∴ET+TF=4.又∵点T是点E,F的“6和点”,∴ET+2FT=6,∴ET=FT=2,即点T是线段EF的中点,∴t=a+2.③当点T位于点F右侧,即t>a+4时,∵EF=4,∴ET﹣FT=4,又∵点T是点E,F的“6和点”,∴ET+2FT=6,∴FT=,∴t=a+4+=a+.综上,t的值为a+2或a+.6.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n(n是大于1的整数)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另外两个点的“n倍和谐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2,4,此时点B是点A,C的“2倍和谐点”;(1)若点A表示数是﹣1,点C表示的数是5,点B1,B2,B3,依次表示﹣4,,7各数,其中是点A,C的“3倍和谐点”的是B1,B2;(2)点A表示的数是﹣20,点C表示的数是40,点Q是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Q是点A,C的“4倍和谐点”,求此时点Q表示的数;②若点Q在点A的右侧,且点Q是点A,C的“n倍和谐点”,用含有n的式子直接写出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解:(1)∵[5﹣(﹣4)]÷[﹣1﹣(﹣4)]=3,∴B1是点A,C的“3倍和谐点”,∵(5﹣)÷[﹣(﹣1)]=3,∴B2是点A,C的“3倍和谐点”,∵[7﹣(﹣1)]÷(7﹣5)]=4,。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ABC ,P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A 、B 、C 、P 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PB 、PC ,设∠PBA =s°,∠PCA =t°,∠BPC =x°,∠BAC =y°.(1)如图,当点 P 在ABC 内时,①若 y =70,s =10,t =20,则 x = ;②探究 s 、t 、x 、y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得到的结论.(2)当点 P 在ABC 外时,直接写出 s 、t 、x 、y 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形.2.如图,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60BAC ∠=︒,()0,43A ,8AB =,点B 、C 在x 轴上且关于y 轴对称.(1)求点C 的坐标;(2)动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 出发沿x 轴正方向向终点C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点P 到直线AC 的距离PD 的长为d ,求d 与t 的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到AC 的距离PD 为33AP ,作ACB ∠的平分线分别交PD 、PA 于点M 、N ,求MN 的长.3.已知在△ABC 中,AB =AC ,射线BM 、BN 在∠ABC 内部,分别交线段AC 于点G 、H . (1)如图1,若∠ABC =60°,∠MBN =30°,作AE ⊥BN 于点D ,分别交BC 、BM 于点E 、F .①求证:∠1=∠2;②如图2,若BF =2AF ,连接CF ,求证:BF ⊥CF ;(2)如图3,点E 为BC 上一点,AE 交BM 于点F ,连接CF ,若∠BFE =∠BAC =2∠CFE ,求ABF ACF S S 的值.4.(阅读材科)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项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如图1,在“手拉手”图形中,小明发现若∠BAC =∠DAE ,AB =AC ,AD =AE ,则△ABD ≌△ACE .(材料理解)(1)在图1中证明小明的发现.(深入探究)(2)如图2,△ABC 和△AED 是等边三角形,连接BD ,EC 交于点O ,连接AO ,下列结论:①BD =EC ;②∠BOC =60°;③∠AOE =60°;④EO =CO ,其中正确的有 .(将所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延伸应用)(3)如图3,AB =BC ,∠ABC =∠BDC =60°,试探究∠A 与∠C 的数量关系.5.问题情景: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且满足∠ADE =60°,DE 交等边三角形外角平分线于点E .试探究AD 与DE 的数量关系.操作发现:(1)小明同学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论证就可以解决问题,请您按照小明同学的方法确定A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类比探究:(2)如图2,当点D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除B、C外),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AD与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拓展应用:(3)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且满足CD=BC,在图3中补全图形,直接判断△ADE的形状(不要求证明).6.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SAS”、“ASA”、“AAS”、“SSS”)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HL”)后,我们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初步思考)我们不妨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DEF中,AC=DF,BC=EF,∠B=∠E,然后,对∠B进行分类,可分为“∠B是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深入探究)第一种情况:当∠B是直角时,△ABC≌△DEF.(1)如图①,在△ABC和△DEF中,AC=DF,BC=EF,∠B=∠E=90°,根据______,可以知道Rt△ABC≌Rt△DEF.第二种情况:当∠B 是钝角时,△ABC ≌△DEF .(2)如图②,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钝角.求证:△ABC ≌△DEF .第三种情况:当∠B 是锐角时,△ABC 和△DEF 不一定全等.(3)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锐角.请你用直尺在图③中作出△DEF ,使△DEF 和△ABC 不全等,并作简要说明.7.如图,若要判定纸带两条边线a ,b 是否互相平行,我们可以采用将纸条沿AB 折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1)如图1,展开后,测得12∠=∠,则可判定a//b ,请写出判定的依据_________; (2)如图2,若要使a//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3)如图3,纸带两条边线a ,b 互相平行,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C ,若将纸带沿11A B (1A ,1B 分别在边线a ,b 上)再次折叠,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1C ,AB//11A B ,137BB AC ==,,求出1AC 的长.8.如图,在等边ABC ∆中,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以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1)求CAM ∠的度数;(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9.在△ABC 中,∠BAC =45°,CD ⊥AB ,垂足为点D ,M 为线段DB 上一动点(不包括端点),点N 在直线AC 左上方且∠NCM =135°,CN =CM ,如图①.(1)求证:∠ACN =∠AMC ;(2)记△ANC 得面积为5,记△ABC 得面积为5.求证:12S AC S AB=; (3)延长线段AB 到点P ,使BP =BM ,如图②.探究线段AC 与线段DB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M ,AN =CP 始终成立?(写出探究过程)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C 与△ABC 关于直线AC 对称,AE 与CD 垂直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EAF =45°,且AF 与AB 在AE 的两侧,EF ⊥AF .(1)依题意补全图形.(2)①在AE 上找一点P ,使点P 到点B ,点C 的距离和最短;②求证: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1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OC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以OC ,OA 所在直线为轴和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 (0,a ),C (b ,0a 6b 80--=.(1)a = ;b = ;直角三角形AOC 的面积为 .(2)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 ,Q 同时出发,P 点从C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匀速移动,Q 点从O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到达O 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AC 的中点D 的坐标是(4,3),设运动时间为t 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DOC =∠D CO ,点G 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y 轴平分∠GOD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连接接CE 交OD 于点H ,当点E 在线段OA 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GOD ,∠OHC ,∠A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12.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MF NF ⊥于F ,点A 、C 分别在NF 和MF 上,作线段AB 和CD (如图1),使90FAB MCD ∠-∠=︒.求证://AB CD ”.(1)聪聪同学给出一种证明问题的辅助线: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请你根据聪聪同学提供的辅助线(或自己添加其它辅助线),给出问题的证明. (2)若点E 在直线CD 下方,且知30BED ∠=︒,直接写出ABE ∠和CDE ∠之间的数量关系.13.在△ABC 中,AB =AC ,D 是直线BC 上一点,以AD 为一条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AE =AD ,∠DAE =∠BAC ,连接CE .(1)如图,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 =40°,则∠ACE = ,∠DCE = ,BC 、DC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设∠BAC =α,∠DCE =β.①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不与B ,C 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3)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试探究∠ACB 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无需写出求解过程).14.(1)如图1,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AD ,BE 相交于点P ,求证:BE AD =.(2)如图2,在BCD 中,若120BCD ∠<︒,分别以BC ,CD 和BD 为边在BCD 外部作等边ABC ,等边CDE △,等边BDF ,连接AD 、BE 、CF 恰交于点P . ①求证:AD BE CF ==;②如图2,在(2)的条件下,试猜想PB ,PC ,PD 与BE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5.探究发现:如图①,在ABC 中,内角ACB ∠的平分线与外角AB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1)若80A ∠=︒,则E ∠= ;若50A ∠=︒,则E ∠= ;(2)由此猜想:A ∠与E ∠的关系为 (不必说明理由).拓展延伸:如图②,四边形ABCD 的内角DCB ∠与外角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BF CD .(3)若125A ∠=︒,95D ∠=︒,求F ∠的度数,由此猜想F ∠与A ∠,D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16.已知//,MN GH 在Rt ABC 中,90,30ACB BAC ∠=︒∠=︒,点A 在MN 上,边BC 在GH 上,在Rt DEF △中,90,DFE ∠=︒边DE 在直线AB 上,45EDF ∠=︒; (1)如图1,求BAN ∠的度数;(2)如图2,将Rt DEF △沿射线BA 的方向平移,当点F 在M 上时,求AFE ∠度数; (3)将Rt DEF △在直线AB 上平移,当以A D F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FAN ∠度数.17.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适当的变形,可以解决很多的数学问题.例如:若3,1a b ab ,求22a b +的值. 解:因为3,1a b ab 所以()29,22a b ab +==所以2229,22a b ab ab ++==得227a b +=.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若228,40x y x y +=+=,求xy 的值;(2)①若()45x x -=,则()224x x -+= ; ②若()()458x x --=则()22()45x x -+-= ; (3)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以AC BC 、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设6AB =,两正方形的面积和1218S S +=,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18.(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①如图①,D ,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交于点F ,则∠BFE 的度数是 度;②如图②,D ,E 分别是边AC ,BA 延长线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此时∠BFE 的度数是 度;(2)如图③,在△ABC 中,AC=BC ,∠ACB 是锐角,点O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点D ,E 分别在AC ,OA 的延长线上,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CB=α,求∠BFE 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19.如图,在ABC ∆中,90,,8ACB AC BC AB cm ∠=︒==,过点C 做射线CD ,且//CD AB ,点P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方向均匀运动,速度为3/cm s ;同时,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 s ,当点Q 停止运动时,点P 也停止运动.连接,PQ CQ ,设运动时间为()()08t s t <<.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有t 的代数式表示CP 和BQ 的长度;(2)当2t =时,请说明//PQ BC ;(3)设BCQ ∆的面积为()2S cm ,求S 与t 之间的关系式. 20.在ABC ∆中,若存在一个内角角度,是另外一个内角角度的n 倍(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 ∆为n 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 ∆中,80A ∠=︒,75B ∠=︒,25C ∠=︒,可知3∠=∠B C ,所以ABC ∆为3倍角三角形.(1)在ABC ∆中,55A ∠=︒,25B ∠=︒,则ABC ∆为________倍角三角形;(2)若DEF ∆是3倍角三角形,且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外一个内角的余角的度数的13,求DEF ∆的最小内角. (3)若MNP ∆是2倍角三角形,且90M N P ∠<∠<∠<︒,请直接写出MNP ∆的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①100;②x=y+s+t;(2)见详解.【解析】【分析】(1)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②结论:x=y+s+t.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证明;(2)分6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①∵∠BAC=70°,∴∠ABC+∠ACB=110°,∵∠PBA=10°,∠PCA=20°,∴∠PBC+∠PCB=80°,∴∠BPC=100°,∴x=100,故答案为:100.②结论:x=y+s+t.理由:∵∠A+∠ABC+∠ACB=∠A+∠PBA+∠PCA+∠PBC+∠PCB=180°,∠PBC+∠PCB+∠BPC=180°,∴∠A+∠PBA+∠PCA=∠BPC,∴x=y+s+t.(2)s、t、x、y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如图1:s+x=t+y;如图2:s+y=t+x;如图3:y=x+s+t;如图4:x+y+s+t=360°;如图5:t=s+x+y ;如图6:s=t+x+y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2.(1)C (4,0);(2)433d t =;(3)103MN =【解析】【分析】(1)根据对称的性质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2)利用面积法可求得AC PD PC OA ⋅=⋅,再利用坐标系中点的特征即可求得答案; (3)利用(2)的结论求得2BP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得ABO CBQ ∆∆≌,求得43CQ AO ==,利用面积法求得437QN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详解】(1)∵点B 、C 关于y 轴对称,∴12OB OC BC ==, ∴AB AC =,∵60BAC ∠=︒,∴ABC ∆为等边三角形,∴8AB BC AC ===,∴142OC BC ==, ∴点C 的坐标为:()4,0C ;(2)连接AP ,∵1122APC S AC PD PC OA ∆=⋅=⋅, ∴AC PD PC OA ⋅=⋅,∵(0,43A ,∴43OA =∵2BP t =,∴82PC t =-,∵8AC =, ∴433PC OA PD t AC ⋅==-, 即:433d t =-;(3)∵点P 到AC 的距离为33,∴43333d t =-=,∴1t =,∴2BP =,延长CN 交AB 于点Q ,过点N 作NE x ⊥轴于点E ,连接PQ 、BN ,∵CQ 为ACB ∠的角平分线,ABC ∆为等边三角形,∴1302BCQ ACB ∠=∠=︒,CQ AB ⊥, ∵1302BAO BAC ∠=∠=︒,AB BC =, ∴ABO CBQ ∆∆≌,∴43CQ AO ==设2QN a =,在Rt CNE ∆中,30QCB ∠=︒,∴11(432)2322NE CN a a ===, ∵ABP ABN BPN S S S ∆∆∆=+,∴111222BP OA AB QN BP NE ⋅=⋅+⋅,∴1112822)222a a ⨯⨯=⨯⨯+⨯⨯,∴a =∴QN =, ∵60ACB ∠=︒,90PDC ∠=︒,∴30DPC ∠=︒,∵30BCQ ∠=︒,∴PM CM =,在Rt CDM ∆中,90MDC ∠=︒,30MCD ∠=︒, ∴12MD MC =,∴12MD PM =,PD =∴PM CM ==∴MN CQ QN CM =--==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含30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及定理、灵活运用面积法求线段的长是解本题的关键.3.(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2【解析】【分析】(1)①只要证明∠2+∠BAF =∠1+∠BAF =60°即可解决问题;②只要证明△BFC ≌△ADB ,即可推出∠BFC =∠ADB =90°;(2)在BF 上截取BK =AF ,连接AK .只要证明△ABK ≌CAF ,可得S △ABK =S △AFC ,再证明AF =FK =BK ,可得S △ABK =S △AFK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①证明:如图1中,∵AB=AC,∠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BAC=60°,∵AD⊥BN,∴∠ADB=90°,∵∠MBN=30°,∠BFD=60°=∠1+∠BAF=∠2+∠BAF,∴∠1=∠2②证明:如图2中,在Rt△BFD中,∵∠FBD=30°,∴BF=2DF,∵BF=2AF,∴BF=AD,∵∠BAE=∠FBC,AB=BC,∴△BFC≌△ADB,∴∠BFC=∠ADB=90°,∴BF⊥CF(2)在BF上截取BK=AF,连接AK.∵∠BFE=∠2+∠BAF,∠CFE=∠4+∠1,∴∠CFB =∠2+∠4+∠BAC ,∵∠BFE =∠BAC =2∠EFC ,∴∠1+∠4=∠2+∠4∴∠1=∠2,∵AB =AC ,∴△ABK ≌CAF ,∴∠3=∠4,S △ABK =S △AFC ,∵∠1+∠3=∠2+∠3=∠CFE =∠AKB ,∠BAC =2∠CEF ,∴∠KAF =∠1+∠3=∠AKF ,∴AF =FK =BK ,∴S △ABK =S △AFK , ∴ABF AFCS 2S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4.(1)证明见解析;(2)①②③;(3)∠A +∠C =180°.【解析】【分析】(1)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出∠BAD=∠CAE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判断出△ABD ≌△ACE ,得出BD=CE ,再利用对顶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判断出∠BOC=60°,再判断出△BCF ≌△ACO ,得出∠AOC=120°,进而得出∠AOE=60°,再判断出BF <CF ,进而判断出∠OBC >30°,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BDP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D=BP ,∠DBP=60°,进而判断出△ABD ≌△CBP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BAC=∠DAE ,∴∠BAC+∠CAD=∠DAE+∠CAD ,∴∠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2)如图2,∵△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B=AC ,AD=AE ,∠BAC=∠DAE=60°,∴∠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BD=CE ,①正确,∠ADB=∠AEC ,记AD 与CE 的交点为G ,∵∠AGE=∠DGO ,∴180°-∠ADB-∠DGO=180°-∠AEC-∠AGE ,∴∠DOE=∠DAE=60°,∴∠BOC=60°,②正确,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OCF 是等边三角形,∴CF=OC ,∠OFC=∠OCF=60°=∠ACB ,∴∠BCF=∠ACO ,∵AB=AC ,∴△BCF ≌△ACO (SAS ),∴∠AOC=∠BFC=180°-∠OFC=120°,∴∠AOE=180°-∠AOC=60°,③正确,连接AF ,要使OC=OE ,则有OC=12CE , ∵BD=CE ,∴CF=OF=12BD , ∴OF=BF+OD ,∴BF <CF ,∴∠OBC >∠BCF ,∵∠OBC+∠BCF=∠OFC=60°,∴∠OBC >30°,而没办法判断∠OBC 大于30度,所以,④不一定正确,即:正确的有①②③,故答案为①②③;(3)如图3,延长DC 至P ,使DP=DB ,∵∠BDC=60°,∴△BDP 是等边三角形,∴BD=BP ,∠DBP=60°,∵∠BAC=60°=∠DBP ,∴∠ABD=∠CBP ,∵AB=CB ,∴△ABD ≌△CBP (SAS ),∴∠BCP=∠A ,∵∠BCD+∠BCP=180°,∴∠A+∠BCD=180°.【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5.(1)AD =DE ,见解析;(2)AD =DE ,见解析;(3)见解析,△ADE 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DF EDC ∆∆≌即可得解; (2)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D DCE ∆∆≌即可得解; (3)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即可.【详解】(1)如下图,数量关系:AD =DE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DF =BD∵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DF =CD∵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AD ⊥BC∴90ADC ∠︒=∵60BDF ADE ∠∠︒==∴30ADF EDC ∠∠︒==在ADF ∆与EDC ∆中AFD ECD DF CDADF EDC ∠∠⎧⎪⎨⎪∠∠⎩=== ∴()ADF EDC ASA ∆∆≌∴AD =DE ;(2)结论:AD =DE .证明:如下图,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 ∠∠∠∠=,=∴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BF =BD∴AF =DC∵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DC 是ABD ∆的外角∴60ADC B FAD FAD ∠∠∠︒∠=+=+∵60ADC ADE CDE CDE ∠∠∠︒∠=+=+∴∠FAD =∠CDE在AFD ∆与DCE ∆中AFD DCE AF CDFAD EDC ∠∠⎧⎪⎨⎪∠∠⎩=== ∴()AFD DCE ASA ∆∆≌∴AD =DE ;(3)如下图,AD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C CD =∴AC CD =∵CE 平分ACD ∠∴CE 垂直平分AD∴AE =DE∵60ADE ∠=︒∴ADE ∆是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相关内容,熟练掌握三角形综合解决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1)HL ;(2)见解析;(3)如图②,见解析;△DEF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 和△ABC 不全等.【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HL”证明;(2)过点C作CG⊥AB交AB的延长线于G,过点F作FH⊥DE交DE的延长线于H,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求出∠CBG=∠FEH,再利用“角角边”证明△CBG和△FE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G=FH,再利用“HL”证明Rt△ACG和Rt△DF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D,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BC和△DEF全等;(3)以点C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与AB相交于点D,E与B重合,F与C重合,得到△DEF与△ABC不全等;(4)根据三种情况结论,∠B不小于∠A即可.【详解】(1)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运用的是HL.(2)证明:如图①,分别过点C、F作对边AB、DE上的高CG、FH,其中G、H为垂足.∵∠ABC、∠DEF都是钝角∴G、H分别在AB、DE的延长线上.∵CG⊥AG,FH⊥DH,∴∠CGA=∠FHD=90°.∵∠CBG=180°-∠ABC,∠FEH=∠180°-∠DEF,∠ABC=∠DEF,∴∠CBG=∠FEH.在△BCG和△EFH中,∵∠CGB=∠FHE,∠CBG=∠FEH,BC=EF,∴△BCG≌△EFH.∴CG=FH.又∵AC=DF.∴Rt△ACG≌△DFH.∴∠A=∠D.在△ABC和△DEF中,∵∠ABC=∠DEF,∠A=∠D,AC=DF,∴△ABC≌△DEF.(3)如图②,△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和△ABC不全等.【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应用与设计作图,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阅读量较大,审题要认真仔细.7.(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2∠2=180°;(3)4或10【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答案;(2)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答案;(3)分两种情况: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分别求出1AC 的长,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12∠=∠,∴a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1,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4=∠2,∵∠2+∠4+∠1=180°,∴∠1+2∠2=180°,∴要使a ∥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1+2∠2=180°.故答案是:∠1+2∠2=180°;(3)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 AA 1=7-3=4;②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AA 1=7+3=10.综上所述:1AC =4或1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折叠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长度相等”是解题的关键.8.(1)30°;(2)证明见解析;(3)AOB ∠是定值,60AOB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AC =,DC EC =,,60ACB DCE ∠=∠=︒,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30CBE CAD ∠=∠=︒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详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AC ∴∠=︒.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12CAM BAC ∴∠=∠, 30CAM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D DCB DCB BCE ∴∠+∠=∠+∠,ACD BCE ∠∠∴=.在ADC ∆和BEC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AOB ∠是定值,60AOB ∠=︒,理由如下: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则30CBE CAD ∠=∠=︒,又60ABC ∠=︒,603090CBE A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AM ∴平分BAC ∠,即11603022BAM BAC ∠=∠=⨯︒=︒ 903060BOA ∴∠=︒-︒=︒.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B DCB DCB D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0CBE CAD ∴∠=∠=︒,同理可得:30BAM ∠=︒,903060BOA ∴∠=︒-︒=︒.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60ACD ACE BCE A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CBE CAD ∴∠=∠,同理可得:30CAM ∠=︒150CBE CAD ∴∠=∠=︒30CBO ∴∠=︒,∵30BAM ∠=︒,903060BOA ∴∠=︒-︒=︒.综上,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AOB ∠是定值,60AOB ∠=︒.【点睛】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9.(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当AC =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 =CP 始终成立,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ACN=∠AMC=135°-∠ACM ;(2)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AAS ”可证△NEC ≌△CDM ,可得NE=CD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解;(3)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SAS ”可证△NEA ≌△CDP ,可得AN=CP .【详解】(1)∵∠BAC=45°,∴∠AMC=180°﹣45°﹣∠ACM=135°﹣∠ACM .∵∠NCM=135°,∴∠ACN=135°﹣∠ACM ,∴∠ACN=∠AMC ;(2)过点N 作NE ⊥AC 于E ,∵∠CEN=∠CDM=90°,∠ACN=∠AMC ,CM=CN ,∴△NEC ≌△CDM (AAS ),∴NE=CD ,CE=DM ;∵S 112=AC•NE ,S 212=AB•CD , ∴12S AC S AB=; (3)当AC=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CP 始终成立,理由如下: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2)可得NE=CD ,CE=DM .∵AC=2BD ,BP=BM ,CE=DM ,∴AC ﹣CE=BD+BD ﹣DM ,∴AE=BD+BP=DP .∵NE=CD ,∠NEA=∠CDP=90°,AE=DP ,∴△NEA ≌△CDP (SAS ),∴AN=PC .【点睛】本题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10.(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题意能力,按照题目所述依次作图即可.(2)①本题考查线段和最短问题,需要通过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所求线段转化为其他等量线段之和,以达到求解目的.②本题考查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继而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2)①如图2,连接BD,P为BD与AE的交点∵等边△ACD,AE⊥CD∴PC=PD,PC+PB最短等价于PB+PD最短故B,D之间直线最短,点P即为所求.②证明:连接DE,DF.如图3所示∵△ABC,△ADC是等边三角形∴AC=AD,∠ACB=∠CAD=60°∵AE⊥CD∴∠CAE=12∠CAD=30°∴∠CEA=∠ACB﹣∠CAE=30°∴∠CAE=∠CEA∴CA=CE∴CD垂直平分AE∴DA=DE∴∠DAE=∠DEA∵EF⊥AF,∠EAF=45°∴∠FEA=45°∴∠FEA=∠EAF∴FA =FE ,∠FAD =∠FED∴△FAD ≌△FED (SAS )∴∠AFD =∠EFD∴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点睛】本题第一问作图极为重要,要求对题意有较深的理解,同时对于垂直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要清楚,能通过题目文字所述转化为考点,信息转化能力需要多做题目加以提升.11.(1)6;8;24;(2)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GOD+∠ACE=∠OHC ,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非负性即可求出a ,b 即可得出结论,即可求出△ABC 的面积;(2)先表示出OQ ,OP ,利用那个面积相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OAC=∠AOD ,进而判断出OG ∥AC ,即可判断出∠FHC=∠ACE ,同理∠FHO=∠GOD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 解:(1)∵b 80-=, ∴a-6=0,b-8=0,∴a=6,b=8,∴A (0,6),C (8,0);∴S △ABC=6×8÷2=24,故答案为(0,6),(8,0); 6;8;24(2) ∵114222ODQ D S OQ x t t ∆=⋅=⋅⋅= 11(82)312322ODP D S OP y t t ∆=⋅=⋅-⋅=- 由2123t t =-时, 2.4t =∴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 )∴2∠GOA+∠ACE=∠OHC ,理由如下:∵x 轴⊥y 轴,∴∠AOC=∠DOC+∠AOD=90°∴∠OAC+∠ACO=90°又∵∠DOC=∠DCO∴∠OAC=∠AOD∵y 轴平分∠GOD∴∠GOA=∠AOD∴∠GOA=∠OAC∴OG ∥AC ,如图,过点H 作HF ∥OG 交x 轴于F ,∴HF ∥AC∴∠FHC=∠ACE同理∠FHO=∠GOD ,∵OG ∥FH ,∴∠GOD=∠FHO ,∴∠GOD+∠ACE=∠FHO+∠FHC即∠GOD+∠ACE=∠OHC ,∴2∠GOA+∠ACE=∠OHC .∴∠GOD+∠ACE=∠OHC .【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性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12.(1)见解析;(2)30ABE CDE ∠-∠=︒【解析】【分析】(1)根据聪聪提供的辅助线作法进行证明,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GC MCD ∠=∠,90F GAF ∠+∠=︒,再证明MCD BAG ∠=∠,可得结论;(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结论.【详解】解:(1)证明: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AGC MCD ∴∠=∠,90F GAF ∠+∠=︒,FN FM ⊥,90F ∴∠=︒,90GAF ∴∠=︒,90FAB MCD ∠-∠=︒,FAB GAF MCD BAG ∴∠-∠=∠=∠,//AB CD ∴;(2)解:30ABE CDE ∠-∠=︒,理由如下:如图3,//AB CD ,BPD ABE ∴∠=∠,BPD CDE BED ∠=∠+∠,30BED ∠=︒,30BPD CDE ∴∠-∠=︒,∴30ABE CD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3.(1)70°,40°,BC +DC =CE ;(2)①α=β;②当点D 在BC 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 =60°.【解析】【分析】(1)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2)①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即可;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 在线段BC 上时,证明△ABD ≌△ACE (SAS ),则∠ADB=∠AEC ,∠ABC=∠ACE ,推出∠DAE+∠DCE=180°,即α+β=180°;(Ⅱ)当点D 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同理可证明△ABD ≌△ACE (SAS ),则∠ABD=∠ACE ,推出∠BAC=∠DCE ,即α=β;(Ⅲ)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由①得α=β;(3)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由CE ∥AB ,得∠ABC=∠DCE ,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由CE ∥AB ,得∠ABC+∠DCE=180°,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详解】(1)如图1所示:∵∠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ACE=∠B12=(180°﹣40°)=70°,BD=CE,∴BC+DC=CE.∵∠ACD=∠B+∠BAC=∠ACE+∠DCE,∴∠BAC=∠DCE.∵∠BAC=40°,∴∠DCE=40°.故答案为:70°,40°,BC+DC=CE;(2)①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α=β.理由如下:∵∠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B=∠ACE.∵∠ACD=∠B+∠BAC=∠ACE+∠DCE,∴∠BAC=∠DCE.∵∠BAC=α,∠DCE=β,∴α=β;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在线段BC上时,α+β=180°,如图2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DB=∠AEC,∠ABC=∠ACE.∵∠ADC+∠ADB=180°,∴∠ADC+∠AEC=180°,∴∠DAE+∠DCE=180°.∵∠BAC=∠DAE=α,∠DCE=β,∴α+β=180°;(Ⅱ)当点D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如图3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BD=∠ACE.∵∠ACE=∠ACD+∠DCE,∠ABD=∠ACD+∠BAC,∴∠ACD+∠DCE=∠ACD+∠BAC,∴∠BAC=∠DCE.∵∠BAC=α,∠DCE=β,∴α=β;(Ⅲ)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α=β;综上所述:当点D在BC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60°.理由如下:∵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即∠BAC=∠DCE.∵CE∥AB,∴∠ABC=∠DCE,∴∠ABC=∠BAC.∵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即∠BAC +∠DCE =180°.∵CE ∥AB ,∴∠ABC +∠DCE =180°,∴∠ABC =∠BAC .∵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综上所述: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ACB 的度数为60°.【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多边形内角和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4.(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PB PC PD BE ++=,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AC ,CE=CD ,∠ACB=∠DCE=60°,进而得出∠BCE=∠ACD ,判断出BCE ACD ≌(SAS ),即可得出结论;(2)①同(1)的方法判断出≌ACD BCE (SAS ),ABD CBF ≌(SAS ),即可得出结论; ②先判断出∠APB=60°,∠APC=60°,在PE 上取一点M ,使PM=PC ,证明CPM △是等边三角形, 进而判断出PCD MCE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 ,CE=CD ,∠ACB=∠DCE=60°,∴∠ABC+∠ACE=∠DCE+∠ACE ,即∠BCE=∠ACD ,∴BCE ACD ≌(SAS ),∴BE=AD ;(2)①证明:∵ABC 和DCE 是等边三角形,∴AC=BC ,CD=CE ,∠ACB=∠DCE=60°,∴∠ACB+∠BCD=∠DCE+∠BCD ,即∠ACD=∠BCE ,∴≌ACD BCE (SAS ),∴AD=BE ,同理:ABD CBF≌(SAS),∴AD=CF,即AD=BE=CF;②解:结论:PB+PC+PD=BE,理由:如图2,AD与BC的交点记作点Q,则∠AQC=∠BQP,由①知,≌ACD BCE,∴∠CAD=∠CBE,在ACQ中,∠CAD+∠AQC=180°-∠ACB=120°,∴∠CBE+∠BQP=120°,在BPQ中,∠APB=180°-(∠CBE+∠BQP)=60°,∴∠DPE=60°,同理:∠APC=60°,60,CPE∴∠=︒∠CPD=120°,在PE上取一点M,使PM=PC,∴CPM△是等边三角形,∴CP CM PM==,∠PCM=∠CMP=60°,∴∠CME=120°=∠CPD,∵CDE△是等边三角形,∴CD=CE,∠DCE=60°=∠PCM,∴∠PCD=∠MCE,∴PCD MCE≌(SAS),∴PD=ME,∴BE=PB+PM+ME=PB+PC+PD.【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15.(1)40°25°;(2)12∠=∠E A(或2E∠=∠A)(3)F∠=()1902A D∠+∠-︒【解析】【分析】(1)先根据两角平分线写出对应的等式关系,再分别写出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等式关系,最后联立两等式化解,将A ∠的角度带入即可求解;(2)由(1)可得,即可求解;(3)在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可知1==2BCF DCF BCD ∠∠∠12EBF ABE ∠=∠,又因为//BF C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F DCF ∠=∠,再根据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EBF F BCF ∠=∠∠,再由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360ABC BCD A D ∠+∠∠∠=,最后在FBC 中:++180F FBC BCF ∠∠∠=,代入整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由题可知:BE 为DBA ∠的角平分线,CE 为BCA ∠的角平分线,∴DBA ∠=2EBA ∠=2EBD ∠,BCA ∠=2BCE ∠,∴1802ABC EBA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ABC 中:+180A ABC BCA ∠∠+∠=,即:+(1802)2180A EBA BCE ∠-∠+∠=,220A EBA BCE ∠-∠+∠=①,在EBC 中:+180E EBC BCE ∠∠+∠=,即:+180-180E EBA BCE ∠∠+∠=(),-0E EBA BCE ∠∠+∠=②,综上所述联立①②,由①-②×2可得 :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2-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0A E ∠∠=,1=2E A ∠∠, 当80A =∠,则E ∠=40;当50A ∠=,则E ∠=25;故答案为40,25;(2)由(1)知:12∠=∠E A (或2A E ∠=∠); (3)∵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 ∴1==2BCF DCF BCD ∠∠∠,12EBF ABE FBA ∠=∠=∠ , 又∵//BF CD ,∴F D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F =∠,。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一、压轴题1.已知M ,N 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m ,n ,且m ,n 满足:|m ﹣12|+(n +3)2=0(1)则m = ,n = ;(2)①情境:有一个玩具火车AB 如图所示,放置在数轴上,将火车沿数轴左右水平移动,当点A 移动到点B 时,点B 所对应的数为m ,当点B 移动到点A 时,点A 所对应的数为n .则玩具火车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②应用:一天,小明问奶奶的年龄,奶奶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呢;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是老寿星,116岁了!”小明心想:奶奶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岁呢?聪明的你能帮小明求出来吗?(3)在(2)①的条件下,当火车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和点Q 从N 、M 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和向右运动.记火车AB 运动后对应的位置为A ′B ′.是否存在常数k 使得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若存在,请求出k 和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绝对值的定义,|x| 表示数轴上表示数x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数轴上两点P 、Q 表示的数为x 1,x 2时,点P 与点Q 之间的距离为PQ=|x 1-x 2|.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 8(A 、B 两点的距离用AB 表示),点M 、N 是数轴上两个动点,分别表示数m 、n.(1)AB=_____个单位长度;若点M 在A 、B 之间,则|m+4|+|m-8|=______; (2)若|m+4|+|m-8|=20,求m 的值;(3)若点M 、点N 既满足|m+4|+n=6,也满足|n-8|+m=28,则m= ____ ;n=______. 3.已知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a ,b 表示,且点B 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将点B 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P 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1)在数轴上标出A 、B 的位置,并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2)已知线段OB 上有点C 且6BC =,当数轴上有点P 满足2PB PC =时,求P 点对应的数;(3)动点P 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P 能移动到与A 或B 重合的位置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第几次移动与哪一点重合?4.已知x =﹣3是关于x 的方程(k +3)x +2=3x ﹣2k 的解. (1)求k 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 =6cm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BC =kAC ,若点D 是AC 的中点,求线段CD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 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 从点A 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 从点B 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 =2QD ?5.已知线段AB =m (m 为常数),点C 为直线AB 上一点,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AC 上,且满足CQ =2AQ ,CP =2BP .(1)如图,若AB =6,当点C 恰好在线段AB 中点时,则PQ = ;(2)若点C 为直线AB 上任一点,则PQ 长度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这个常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若点C 在点A 左侧,同时点P 在线段AB 上(不与端点重合),请判断2AP+CQ ﹣2PQ 与1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6.(1)如图,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且6AC cm =,4BC 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2)若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且AC a =,BC b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度;(结果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3)在(2)中,把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改为:点C 是直线AB 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则线段MN 的长度会变化吗?若有变化,求出结果.7.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8.如图,两条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且90AOC ∠=,射线OM 从OB 开始绕O 点逆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15/s ,射线ON 同时从OD 开始绕O 点顺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12/s .两条射线OM 、ON 同时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本题出现的角均小于平角)(1)当012t <<时,若369AOM AON ∠=∠-.试求出的值;(2)当06t <<时,探究BON COM AOCMON∠-∠+∠∠的值,问:t 满足怎样的条件是定值;满足怎样的条件不是定值?9.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 ,N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 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 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 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 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 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 开始运动t 个单位长度至点1Q 处;第2步,从点1Q 继续运动2t 单位长度至点2Q 处;第3步,从点2Q 继续运动3t 个单位长度至点3Q 处…例如:当3t =时,点1Q 、2Q 、3Q 的位置如图2所示.解决如下问题:(1)如果4t =,那么线段13Q Q =______;(2)如果4t <,且点3Q 表示的数为3,那么t =______;(3)如果2t ≤,且线段242Q Q =,那么请你求出t 的值.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天津耀华嘉诚中学初一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
天津耀华嘉诚中学初一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1.如图,O为直线AB上的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M=30°),的直角顶点放在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1)几秒后ON与OC重合?(2)如图2,经过t秒后,OM恰好平分∠BOC,求此时t的值.(3)若三角板在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MOB?请画出图并说明理由.答案:(1)10秒;(2)5秒;(3)秒.【分析】(1)用角的度数除以转动速度即可得;(2)根据∠AOC=30°、OM恰好平分∠BOC知∠BOM=75°,进而可知旋转的度数,结合旋转速度可得时间t;解析:(1)10秒;(2)5秒;(3)703秒.【分析】(1)用角的度数除以转动速度即可得;(2)根据∠AOC=30°、OM恰好平分∠BOC知∠BOM=75°,进而可知旋转的度数,结合旋转速度可得时间t;(3)分别根据转动速度关系和OC平分∠MOB画图即可.【详解】(1)∵30÷3=10,∴10秒后ON与OC重合;(2)∵∠AON+∠BOM=90°,∠COM=∠MOB,∵∠AOC=30°,∴∠BOC=2∠COM=150°,∴∠COM=75°,∴∠CON=15°,∴∠AON =∠AOC−∠CON =30°−15°=15°, 解得:t =15°÷3°=5秒; (3)如图∵∠AON +∠BOM =90°,∠BOC =∠COM ,∵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旋转, 设∠AON 为3t ,∠AOC 为30°+6t , ∴∠COM 为12(90°−3t ), ∵∠BOM +∠AON =90°,可得:180°−(30°+6t )=12(90°−3t ), 解得:t =703秒. 【点睛】此题考查了角的计算,关键是应该认真审题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求出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2.数轴上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且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 (1)线段AB 的长= ;(2)如图,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是每秒4个单位长度,当BQ =2BP 时,点P 对应的数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点M 从原点与点P ,Q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速度是每秒x 个单位长度(24x <<),若在运动过程中,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x 的值.答案:(1)36;(2)6;(3) 【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解析:(1)36;(2)6;(3)83【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 (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P−MQ ,然后根据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解即可. 【详解】(1)∵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12,24a b ∴=-=,()2412241236AB ∴=--=+=;(2)设运动的时间为ts ,由BQ=2BP 得: 4t=2(36−2t), 解得:t=9,因此,点P 所表示的数为:2×9−12=6, 答:点P 所对应的数是6.(3)由题意得:点P 所表示的数为(−12+2t),点M 所表示的数为xt ,点Q 所表示的数为(24+4t),∴2MP−MQ=2[xt−(−12+2t)]−(24+4t−xt)=3xt−8t=(3x−8)t , ∵结果与t 无关, ∴3x−8=0, 解得:x=8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结合,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3.在数轴上,点A 向右移动1个单位得到点B ,点B 向右移动()1n +(n 为正整数)个单位得到点C ,点A ,B ,C 分别表示有理数a ,b ,c ; (1)当1n =时,①点A ,B ,C 三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数轴上原点的位置可能( )A .在点A 左侧或在A ,B 两点之间 B .在点C 右侧或在A ,B 两点之间 C .在点A 左侧或在B ,C 两点之间D .在点C 右侧或在B ,C 两点之间 ②若这三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数相等,求a 的值;(2)将点C 向右移动()2+n 个单位得到点D ,点D 表示有理数d ,若a 、b 、c 、d 四个数的积为正数,这四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两个数的和相等,且a 为整数,请写出n 与a 的关系式.答案:(1)①C ;②-2或或;(2)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 【分析】(1)把代入即可得出,,再根据、、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即可选择出答案; (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用含的代数式表解析:(1)①C ;②-2或32-或12-;(2)当n 为奇数时,32n a +=-,当n 为偶数时,22n a +=-【分析】(1)把1n =代入即可得出1AB =,2BC =,再根据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即可选择出答案;(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n 为奇数时;当n 为偶数时;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a 即可. 【详解】解:(1)①把1n =代入即可得出1AB =,2BC =, 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从而可得出在点A 左侧或在B 、C 两点之间.故选C ;②1b a =+,3c a =+, 当13a a a a ++++=时,2a =-, 当131a a a a ++++=+时,32a =-,当133a a a a ++++=+时,12a =-;(2)依据题意得,1b a =+,12c b n a n =++=++,224d c n a n =++=++. a 、b 、c 、d 四个数的积为正数,且这四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两个数的和相等,0a c ∴+=或0b c +=.22n a +∴=-或32n a +=-; a 为整数,∴当n 为奇数时,32n a +=-,当n 为偶数时,22n a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我们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4.已知多项式622437x y x y x ---,次数是b ,4a 与b 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点A 表示a ,点B 表示数b .(1)a= ,b= ;(2)若小蚂蚁甲从点A 处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小蚂蚁乙从点B 处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丙同学观察两只小蚂蚁运动,在它们刚开始运动时,在原点O 处放置一颗饭粒,乙在碰到饭粒后立即背着饭粒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求甲、乙两只小蚂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所对应的时间t .(写出解答过程)(3)若小蚂蚁甲和乙约好分别从A,B两点,分别沿数轴甲向左,乙向右以相同的速度爬行,经过一段时间原路返回,刚好在16s时一起重新回到原出发点A和B,设小蚂蚁们出发t(s)时的速度为v(mm/s),v与t之间的关系如下图,(其中s表示时间单位秒,mm表示路程单位毫米)时,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是.②当2<t≤5时,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是.(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2,8;(2)秒或10秒;(3)①30mm;②32t-14【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可得b值,再由相反数的定义可得a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甲乙两小蚂蚁均向左运动,即0≤解析:(1)-2,8;(2)67秒或10秒;(3)①30mm;②32t-14【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可得b值,再由相反数的定义可得a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甲乙两小蚂蚁均向左运动,即0≤t≤2时,此时OA=2+3t,OB=8-4t;②甲向左运动,乙向右运动,即t>2时,此时OA=2+3t,OB=4t-8;(3)①令t=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计算即可;②先得出小蚂蚁甲和乙爬行的路程及各自爬行的返程的路程,则可求得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详解】解:(1)∵多项式4x6y2-3x2y-x-7,次数是b,∴b=8;∵4a与b互为相反数,∴4a+8=0,∴a=-2.故答案为:-2,8;(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甲乙两小蚂蚁均向左运动,即0≤t≤2时,此时OA=2+3t,OB=8-4t;∵OA=OB,∴2+3t=8-4t,解得:t=67;②甲向左运动,乙向右运动,即t>2时,此时OA=2+3t,OB=4t-8;∵OA=OB,∴2+3t=4t-8,解得:t=10;∴甲、乙两只小蚂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所对应的时间t为6秒或10秒;7(3)①当t为1时,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是:8+10×1-(-2-10×1)=30mm;②∵小蚂蚁甲和乙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爬行,∴小蚂蚁甲和乙爬行的路程是相同的,各自爬行的总路程都等于:10×2+16×3+8×11=156(mm),∵原路返回,刚好在16s时一起重新回到原出发点A和B,∴小蚂蚁甲和乙返程的路程都等于78mm,∴甲乙之间的距离为:8-(-2)+10×2×2+16×(t-2)×2=32t-14.故答案为:32t-1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中的应用,具有方程思想并会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5.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且a、b满足|c-7|+(2a+b)2=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 =_____,b =_____,c =_____;(2)数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已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为这两点所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或用这两点所表示的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试计算此时BC-AB的值;(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则经过t秒钟时,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答案:(1)-1,2,7;(2)2;(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分析】(1)根据a是最大的负整数,即可确定a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解析:(1)-1,2,7;(2)2;(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分析】(1)根据a是最大的负整数,即可确定a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b,c的值;(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BC、AB的值,进一步得到BC-AB的值;(3)先求出BC=3t+5,AB=3t+3,从而得出BC-AB,从而求解.【详解】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c-7|+(2a+b )2=0, ∴c-7=0,2a+b=0, ∴b=2,c=7. 故答案为:-1,2,7; (2)BC-AB =(7-2)-(2+1) =5-3 =2.故此时BC-AB 的值是2;(3)BC-AB 的值不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理由如下: t 秒时,点A 对应的数为-1-t ,点B 对应的数为2t+2,点C 对应的数为5t+7. ∴BC=(5t+7)-(2t+2)=3t+5,AB=(2t+2)-(-1-t )=3t+3, ∴BC-AB=(3t+5)-(3t+3)=2,∴BC-AB 的值不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 【点睛】此题考查有理数及整式的混合运算,以及数轴,正确理解AB ,BC 的变化情况是关键. 6.如图,在数轴上,点O 是原点,点A ,B 是数轴上的点,已知点A 对应的数是a ,点B 对应的数是b ,且a ,b 满足25(6)03a b b ++-=.(1)在数轴上标出点A ,B 的位置. (2)在数轴上有一个点C ,满足92CA CB -=,则点C 对应的数为________. (3)动点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0t >). ①当t 为何值时,原点O 恰好为线段PQ 的中点.②若M 为AP 的中点,点N 在线段BQ 上,且13BN BQ =,若3MN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答案:(1)见解析;(2);(3)①时,点O 恰好为线段PQ 的中点;②当MN=3时 ,的值为或秒. 【分析】(1)由绝对值和偶次方的非负性质得出,,得出,,画出图形即可;(2)设点C 对应的数为x ,分两解析:(1)见解析;(2)14;(3)①43t =时,点O 恰好为线段PQ 的中点;②当MN=3时 ,t 的值为194或134秒.【分析】(1)由绝对值和偶次方的非负性质得出503a b +=,60b -=,得出10a =-,6b =,画出图形即可;(2)设点C 对应的数为x ,分两种情况,画出示意图,由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3)①分相遇前和相遇后两种情况,画出示意图,由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②根据题意得到点Q 、点N 对应的数,列出绝对值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1)∵25(6)03a b b ++-=,∴503a b +=,60b -=,∴10a =-,6b =, 点A ,B 的位置如图所示:(2)设点C 对应的数为x , 由题意得:C 应在A 点的右侧, ∴CA=()10x --=10x +,①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所示:则CB=6x -, ∵CA-CB=92,∴()91062x x +--=, 解得:14x =; ②当点C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时,如图所示:则CB=6x -, ∵CA-CB=92,∴()91062x x +--=,方程无解; 综上,点C 对应的数为14;故答案为:14;(3)①由题意得:6AP t =,3BQ t =,分两种情况讨论: 相遇前,如图:106OP t =-,63OQ t =-,∵点O 恰好为线段PQ 的中点, ∴10663t t -=-, 解得:43t =; 相遇后,如图:610OP t =-,36OQ t =-,∵点O 恰好为线段PQ 的中点, ∴61036t t -=-, 解得:43t =,此时,468103AP =⨯=<,不合题意; 故43t =时,点O 恰好为线段PQ 的中点; ②当运动时间为t 秒时,点P 对应的数为(610t -),点Q 对应的数为(63t -), ∵M 为AP 的中点,点N 在线段BQ 上,且13BN BQ =,∴点M 对应的数为6t 10103t 102--=-, 点N 对应的数为()663t 66t 3---=-,∵3MN =,∴()3t 106t 3---=, ∴4316t =±+, ∴194t =或134, 答:当t 的值为194或134秒时,3MN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绝对值和偶次方的非负性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分类讨论,不要遗漏. 7.(背景知识)数轴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a ,b ,则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 AB a b =-∣,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2a b+. (问题情境)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8,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t s t >.(综合运用) (1)填空:①A ,B 两点间的距离AB =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②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s)t 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_. (2)求当t 为何值时,P ,Q 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表示的数. (3)求当t 为何值时,12PQ AB =. (4)若M 为PA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 的长.答案:(1)①10,3;②−2+4t ,8+t ;(2)t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3)t =5或;(4)线段的长不发生变化,MN=5 【分析】(1)①根据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即可得到答解析:(1)①10,3;②−2+4t ,8+t ;(2)t =103,相遇点表示的数为343;(3)t =5或53;(4)线段MN 的长不发生变化,MN =5 【分析】(1)①根据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 AB a b =-∣,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2a b+,即可得到答案;②根据题意直接表示出P ,Q 所对应的数,即可;(2)当P 、Q 两点相遇时,P 、Q 表示的数相等列方程,得到t 的值,进而得到 P 、Q 相遇的点所对应的数;(3)由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2+4t ,点Q 表示的数为8+t ,于是得到PQ 的表达式,结合12PQ AB =,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4)由点M 表示的数为2(24)2t -+-+,点N 表示的数为8(24)2t +-+,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1)①A 、B 两点间的距离AB =|−2−8|=1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2832-+=, 故答案是:10,3;②由题意可得,(s)t 后,点P 表示的数为:−2+4t ,点Q 表示的数为:8+t , 故答是:−2+4t ,8+t ;(2)∵当P 、Q 两点相遇时,P 、Q 表示的数相等 ∴−2+4t =8+t , 解得:t =103, ∴当t =103时,P 、Q 相遇, 此时,8+t =8+1034=33,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343; (3)∵t 秒后, PQ =|(−2+4t )−(8+t )|=|3t −10|, ∵12PQ AB ==12×10=5, ∴|3t −10|=5, 解得:t =5或53,∴当t =5或53,12PQ AB =;(4)∵M 为PA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 ∴点M 表示的数为 2(24)222t t -+-+=-+, 点N 表示的数为8(24)322t t +-+=+, ∴MN =()223255t t -+-+=-=, 即:线段MN 的长不发生变化,MN =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数轴,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 8.定义:若A ,B ,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点C 到点B 的距离2倍,我们就称点C 是[],A B 的美好点.例如;如图1,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2,到点B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B 的美好点;又如,表示0的点D 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 的距高是2,那么点D 就不是[,]A B 的美好点,但点D 是[,]B A 的美好点.如图2,M ,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7-,点N 所表示的数为2.(1)点E ,F ,G 表示的数分别是3-,6.5,11,其中是[,]M N 美好点的是________;写出[,]N M 美好点H 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N 开始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t 为何值时,点P 恰好为M 和N 的美好点?答案:(1)G ,-4或-16;(2)1.5或3或9 【分析】(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结合图2,直观考察点E ,F ,G 到点M ,N 的距离,只有点G 符合条件.结合图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在数轴上寻找到点N 的距离解析:(1)G ,-4或-16;(2)1.5或3或9 【分析】(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结合图2,直观考察点E ,F ,G 到点M ,N 的距离,只有点G 符合条件.结合图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在数轴上寻找到点N 的距离是到点M 的距离2倍的点,在点的移动过程中注意到两个点的距离的变化.(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分情况分别确定P 点的位置,进而可确定t 的值. 【详解】解:(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结合图2,直观考察点E ,F ,G 到点M ,N 的距离,只有点G 符合条件, 故答案是:G .结合图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在数轴上寻找到点N 的距离是到点M 的距离2倍的点,点N 的右侧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点M 和N 之间靠近点M 一侧应该有满足条件的点,进而可以确定-4符合条件.点M 的左侧距离点M 的距离等于点M 和点N 的距离的点符合条件,进而可得符合条件的点是-16. 故答案是:-4或-16.(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P ,M 和N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美好点分6种情况, 第一情况:当P 为【M ,N 】的美好点,点P 在M ,N 之间,如图1,当MP =2PN 时,PN =3,点P 对应的数为2-3=-1,因此t =1.5秒; 第二种情况,当P 为【N ,M 】的美好点,点P 在M ,N 之间,如图2,当2PM =PN 时,NP =6,点P 对应的数为2-6=-4,因此t =3秒; 第三种情况,P 为【N ,M 】的美好点,点P 在M 左侧,如图3,当PN=2MN时,NP=18,点P对应的数为2-18=-16,因此t=9秒;综上所述,t的值为:1.5或3或9.【点睛】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美好点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创新题目.9.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 满足|a+2|+(c﹣7)2=0.(1)a=,b=,c=;(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表示的点重合;(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AC=,BC=.(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请问:3BC﹣2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答案:(1)-2, 1,c=7;(2)4;(3)3t+3, 5t+9, 2t+6;(4)不变,3BC ﹣2AB=12.【分析】(1)利用|a+2|+(c−7)2=0,得a+2=0,c−7=0,解得a,c解析:(1)-2, 1,c=7;(2)4;(3)3t+3, 5t+9, 2t+6;(4)不变,3BC﹣2AB=12.【分析】(1)利用|a+2|+(c−7)2=0,得a+2=0,c−7=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1;(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3)AB原来的长为3,所以AB=t+2t+3=3t+3,再由AC=9,得AC=t+4t+9=5t+9,由原来BC=6,可知BC=4t−2t+6=2t+6;(4)由3BC−2AB=3(2t+6)−2(3t+3)求解即可.【详解】(1)∵|a+2|+(c−7)2=0,∴a+2=0,c−7=0,解得a=−2,c=7,∵b是最小的正整数,∴b=1;故答案为:−2;1;7.(2)(7+2)÷2=4.5, 对称点为7−4.5=2.5, 2.5+(2.5−1)=4; 故答案为:4.(3)依题意可得AB =t +2t +3=3t +3,AC =t +4t +9=5t +9,BC =2t +6; 故答案为:3t +3;5t +9;2t +6. (4)不变.3BC−2AB =3(2t +6)−2(3t +3)=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10.已知:AOD 160∠=︒,OB 、OM 、ON ,是AOD ∠ 内的射线.(1)如图 1,若 OM 平分 AOB ∠, ON 平分BOD ∠.当射线OB 绕点O 在AOD ∠ 内旋转时,MON ∠= 度.(2)OC 也是AOD ∠内的射线,如图2,若BOC 20∠=︒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当射线OB 绕点O 在AOC ∠内旋转时,求MON ∠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当射线OB 从边OA 开始绕O 点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秒,如图3,若AOM DON 23∠∠=::,求t 的值. 答案:(1)80;(2)70°;(3)26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2)依据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即可得到∠MOC=∠AOC ,∠BON=∠BOD ,再根据∠MO解析:(1)80;(2)70°;(3)26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2)依据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即可得到∠MOC=12∠AOC ,∠BON=12∠BOD ,再根据∠MON=∠MOC+∠BON-∠BOC 进行计算即可;(3)依据∠AOM=12(10°+2t+20°),∠DON=12(160°-10°-2t ),∠AOM :∠DON=2:3,即可得到3(30°+2t )=2(150°-2t ),进而得出t 的值. 【详解】解:(1)∵∠AOD=160°,OM 平分∠AOB ,ON 平分∠BOD ,∴∠MOB=12∠AOB ,∠BON=12∠BOD ,∴∠MON=∠MOB+∠BON=12∠AOB+12∠BOD=12(∠AOB+∠BOD )=12∠AOD=80°, 故答案为:80;(2)∵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 ∴∠MOC=12∠AOC ,∠BON=12∠BOD , ∴∠MON=∠MOC+∠BON-∠BOC =12∠AOC+12∠BOD-∠BOC =12(∠AOC+∠BOD )-∠BOC =12×180-20 =70°;(3)∵∠AOM=12(2t+20°),∠DON=12(160°-2t ), 又∠AOM :∠DON=2:3, ∴3(20°+2t )=2(160°-2t ) 解得,t=26. 答:t 为26秒.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计算,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动点运动情况.11.如图1,在AOB ∠内部作射线OC ,OD ,OC 在OD 左侧,且2AOB COD ∠=∠.(1)图1中,若160,AOB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则EOF ∠=______︒; (2)如图2,OE 平分AOD ∠,探究BOD ∠与CO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设COD m ∠=︒,过点O 作射线OE ,使OC 为AOE ∠的平分线,再作COD ∠的角平分线OF ,若3EOC EOF ∠=∠,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求AOE ∠的度数(用含m 的式子表示).答案:(1)120;(2),见解析;(3)见解析,或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再结合已知条件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已知条件进行角之间的加减即可证明出结论;(3)根据角解析:(1)120;(2)2BOD AOE ∠=∠,见解析;(3)见解析,34m ︒或32m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11,22AOE COE AOC DOF BOF BOD ∠=∠=∠∠=∠=∠,再结合已知条件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已知条件进行角之间的加减即可证明出结论;(3)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角度之间的加减运算,分类讨论得出结论即可. 【详解】解:(1)∵160AOB ∠=︒,2AOB COD ∠=∠, ∴80COD ∠=︒, ∴80AOC BOD ∠+∠=︒ ,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22AOE COE AOC DOF BOF BOD ∠=∠=∠∠=∠=∠,∴1()402COE DOF AOC BOD ∠+∠=∠+∠=︒,∴120EOF COE FOD COD ∠=∠+∠+∠=︒, 故答案为:120; (2)2BOD AOE ∠=∠. 证明:∵OE 平分AOD ∠, ∴2AOD EOD ∠=∠, ∵COD CO EOD E ,∴EOD COD COE ∠=∠-∠.∴(22)2AOD COD COE COD COE ∠=∠-∠=∠-∠. ∵2AOB COD ∠=∠, ∴2AOD AOB COE ∠=∠-∠. ∵BOD AOB AOD ∠=∠-∠,∴22()BOD AOB AOB COE COE ∠=∠-∠-∠=∠, ∴BOD 2COE ∠=∠;(3)如图1,当OE 在OF 的左侧时, ∵OF 平分COD ∠,∴12COF COD ∠=∠,COD m ∠=︒,∴12COF m ∠=︒,∵COF COE EOF ∠=∠+∠,3COE EOF ∠=∠, ∴142COF EOF m ∠=∠=︒,∴18EOF m ∠=︒,∴338COE EOF m ∠=∠=︒.∵OC 为AOE ∠的平分线, ∴2AOE COE ∠=∠.∴34AOE m ∠=︒;如图2,当OE 在OF 的右侧时, ∵OF 平分COD ∠, ∴12COF COD ∠=∠,∵COD m ∠=︒,∴12COF m ∠=︒,∵COF COE EOF ∠=∠-∠,3COE EOF ∠=∠, ∴122COF EOF m ∠=∠=︒, ∴14EOF m ∠=︒,∴334COE EOF m ∠=∠=︒. ∵OC 为AOE ∠的平分线,322AOE COE m ∠=∠=︒. 综上所述,AOE ∠的度数为34m ︒或32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角度之间的加减运算,关键在于根据图形分析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12.如图,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含有30°、60°的直角三角板如图①放置,PA 、PB 与直线MN 重合,且三角板PAC 、三角板PBD 均可绕点P 逆时针旋转 (1)试说明∠DPC=90°;(2)如图②,若三角板PBD 保持不动,三角板PAC 绕点P 逆时针旋转旋转一定角度,PF平分∠APD ,PE 平分∠CPD ,求∠EPF ;(3)如图③.在图①基础上,若三角板PAC 开始绕点P 逆时针旋转,转速为5°/秒,同时三角板PBD 绕点P 逆时针旋转,转速为1°/秒,(当PA 转到与PM 重合时,两三角板都停止转动),在旋转过程中,PC 、PB 、PD 三条射线中,当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时,请求出旋转的时间.答案:(1)见解析;(2);(3)旋转时间为15秒或秒时,PB 、PC 、PD 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 【分析】(1)结合题意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证明. (2)结合题意根据角平分线的解析:(1)见解析;(2)30︒;(3)旋转时间为15秒或1054秒时,PB 、PC 、PD 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 【分析】(1)结合题意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证明90DPC ∠=︒. (2)结合题意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利用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可求解.(3)设t 秒时,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根据题意求出t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情况讨论,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两个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30C BPD ∠=∠=︒, 又∵90C APC ∠+∠=︒, ∴90BPD APC ∠+∠=︒,∴180()1809090DPC BPD APC ∠=︒-∠+∠=︒-︒=︒. (2)根据题意可知EPF DPF DPE ∠=∠-∠,∵12DPF APD ∠=∠,12DPE CPD ∠=∠,∴111()222EPF APD CPD APD CPD ∠=∠-∠=∠-∠,又∵60APD CPD APC ∠-∠=∠=︒,∴11603022EPF APC ∠=∠=⨯︒=︒.(3)设t 秒时,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 ∵当PA 转到与PM 重合时,两三角板都停止转动, ∴180536t ≤÷=秒. 分三种情况讨论:当PD 平分BPC ∠时,根据题意可列方程59030t t -=-,解得t =15秒<36秒,符合题意.当PC 平分BPD ∠时,根据题意可列方程1590302t t -=+⨯,解得t =1054秒<36秒,符合题意.当PB 平分CPD ∠时,根据题意可列方程590230t t -=+⨯,解得t =752秒>36秒,不符合题意舍去.所以旋转时间为15秒或1054秒时,PB 、PC 、PD 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 【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图形的旋转.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找出其等量关系来列方程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如图1,在平面内,已知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C 、OE 均在直线AB 的上方,AOC α∠=(030α︒<<︒),2COE α∠=,OD 平分COE ∠,DOF ∠与AOC ∠互余. (1)若:1:5AOE BOE ∠∠=,则α=________°;(2)当OF 在BOC ∠内部时①若20α=︒,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求EOF ∠的度数; ②判断射线OF 是否平分BOD ∠,并说明理由; (3)若4EOF AOC ∠=∠,请直接写出α的值.答案:(1);(2)①补全图形见解析;;②OF 平分 ,理由见解析;(3)或 . 【分析】(1)根据∠AOE+∠BOE=180°,∠AOE :∠BOE=1:5,再根据∠AOE=∠AOC+∠COE 即可求解;解析:(1)10︒;(2)①补全图形见解析;50EOF ∠=︒;②OF 平分 BOD ∠,理由见解析;(3)15α=︒或 22.5︒. 【分析】(1)根据∠AOE+∠BOE=180°,∠AOE :∠BOE=1:5,再根据∠AOE=∠AOC+∠COE 即可求解;(2)①根据题意即可补全图形;根据∠DOF 与∠AOC 互余,可求出∠DOF ,又因为OD 平分∠COE ,可求得∠DOE ,根据∠EOF=∠DOF-∠DOE 即可求解;②根据∠DOF=90︒-∠AOC ,∠BOF=180-AOC COD DOF ︒∠-∠-∠,即可求证;(3)分两种情况进行计算:①OF 在∠BOC 内部,根据∠EOF=4∠AOC=4α,OD 平分∠COE ,∠COE=2α,可得∠DOE=∠COD=α,继而可得∠DOF=∠DOE+∠EOF=α+4α=5α=∠BOF ,根据∠AOC+∠COD+∠DOF+∠BOF=180°即可求出α的值;②OF 在∠BOC 外部,根据∠EOF=∠COE+∠AOC+∠AOF ,可得到∠AOF=α,又因为∠DOF 与∠AOC 互余,可得到∠DOC+∠COA+∠AOF+∠AOC=90°,继而可求出α的值. 【详解】解:(1)∵AB 为直线, ∴∠AOE+∠BOE=180°, 又∵∠AOE :∠BOE=1:5, ∴∠AOE=1180=306︒⨯︒,∵∠AOC=α,∠COE=2α,∴∠AOE=∠AOC+∠COE=α+2α=3α=30°, 解得:=10α︒;(2)①补全的图形见下图:∵∠DOF 与∠AOC 互余, ∴∠DOF=90︒-∠AOC=70°, ∵OD 平分∠COE ,∠COE=2α, ∴∠DOE=α=20°,∴∠EOF=∠DOF-∠DOE=70-20=50︒︒︒; ②OF 平分∠BOD ,理由如下: 由题意得:∠DOF=90︒-∠AOC=90︒-α, ∠BOF=180AOC COD DOF ︒-∠-∠-∠ =()18090ααα︒---︒- =90α︒-, ∴∠DOF=∠BOF , ∴OF 平分∠BOD ; (3)分两种情况:①当OF 在∠BOC 内部时,如下图所示:∵∠EOF=4∠AOC=4α,OD 平分∠COE ,∠COE=2α,∴∠DOE=∠COD=α,∴∠DOF=∠DOE+∠EOF=α+4α=5α=∠BOF ,∴∠AOC+∠COD+∠DOF+∠BOF=180°,即++5+5=180αααα︒,解得:=15α︒;②当OF 在∠BOC 外部时,如下图所示:∵OD 平分∠COE ,∠COE=2α,∴∠DOE=∠COD=α,∵∠EOF=4∠AOC=4α,∴∠EOF=∠COE+∠AOC+∠AOF=2α+α+∠AOF=4α,∴∠AOF=α,∵∠DOF 与∠AOC 互余,∴∠DOF+∠AOC=90°,即∠DOC+∠COA+∠AOF+∠AOC=90°,∴α+α+α+α=90°,解得:=22.5α︒综上所述,α的值为15︒或22.5︒.【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余角补角、尺规作图等知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14.已知将一副三角尺(直角三角尺OAB 和OCD )的两个顶点重合于点O ,90AOB ∠=︒,30COD ∠=︒(1)如图1,将三角尺COD 绕点O 逆时针方向转动,当OB 恰好平分COD ∠时,求AOC ∠的度数;(2)如图2,当三角尺OCD 摆放在AOB ∠内部时,作射线OM 平分AOC ∠,射线ON 平分BOD ∠,如果三角尺OCD 在AOB ∠内绕点O 任意转动,MON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其值;如果变化,说明理由.答案:(1);(2)不变.【分析】(1)根据平分,求出∠BOC ,再用角的和差求∠AOC 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DON 和∠COM 的和是∠BOD 和∠AOC 和的一半即可.【详解】解:(1解析:(1) 75COB ∠=︒;(2)不变.60MON ∠=︒【分析】(1)根据OB 平分COD ∠,求出∠BOC ,再用角的和差求∠AOC 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DON 和∠COM 的和是∠BOD 和∠AOC 和的一半即可.【详解】解:(1)OB 平分COD ∠ 11301522COB COD ∴∠=∠=⨯︒=︒, 901575AOC AOB COB ∴∠=∠-∠=︒-︒=︒;图1 图2(2)不变.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12NOD BOD ∴∠=∠,12COM AOC ∠=∠ 122MON NOD COD COM BOD AOC COD 1∴∠=∠+∠+∠=∠+∠+∠ ()12BOD AOC COD =∠+∠+∠ ()12AOB COD COD =∠-∠+∠()1903030602=⨯︒-︒+︒=︒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角的和差进行计算是解题关键.15.如图,点A ,B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分别为-5,7(单位长度为1cm ),P 是A ,B 间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点P ,B 出发,以1cm/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点C 在线段AP 上,点D 在线段BP 上),运动的时间为s t .(1)AB =______cm .(2)若点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2PD AC =,请求出AP 的长.(3)在(2)的条件下,Q 是数轴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 的长.答案:(1)12;(2)4cm ;(3)或【分析】(1)由两点间的距离,即可求解;(2)由线段的和差关系可求解;(3)由题设画出图示,分两种情况根据:当点在线段上时,由AQ ﹣BQ =PQ 求得AQ =PQ解析:(1)12;(2)4cm ;(3)4cm 或12cm【分析】(1)由两点间的距离,即可求解;(2)由线段的和差关系可求解;(3)由题设画出图示,分两种情况根据:当点Q 在线段AB 上时,由AQ ﹣BQ =PQ 求得AQ =PQ +BQ ;然后求得AP =BQ ,从而求得PQ 与AB 的关系,当点Q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可得12cm AQ BQ PQ AB '''-===.【详解】解:(1)∵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5,7,∴线段AB 的长度为:7-(-5)=12;故答案为:12(2)根据点C ,D 的运动速度知2BD PC =.因为2PD AC =,所以2()BD PD PC AC +=+,即2PB AP =,所以4cm AP =.(3)分两种情况:如图,当点Q 在线段AB 上时,。
苏州星海学校初一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
苏州星海学校初一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1.定义:若A ,B ,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点C 到点B 的距离2倍,我们就称点C 是[],A B 的美好点.例如;如图1,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2,到点B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B 的美好点;又如,表示0的点D 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 的距高是2,那么点D 就不是[,]A B 的美好点,但点D 是[,]B A 的美好点.如图2,M ,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7-,点N 所表示的数为2.(1)点E ,F ,G 表示的数分别是3-,6.5,11,其中是[,]M N 美好点的是________;写出[,]N M 美好点H 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N 开始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t 为何值时,点P 恰好为M 和N 的美好点?答案:(1)G ,-4或-16;(2)1.5或3或9 【分析】(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结合图2,直观考察点E ,F ,G 到点M ,N 的距离,只有点G 符合条件.结合图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在数轴上寻找到点N 的距离解析:(1)G ,-4或-16;(2)1.5或3或9 【分析】(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结合图2,直观考察点E ,F ,G 到点M ,N 的距离,只有点G 符合条件.结合图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在数轴上寻找到点N 的距离是到点M 的距离2倍的点,在点的移动过程中注意到两个点的距离的变化.(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分情况分别确定P 点的位置,进而可确定t 的值. 【详解】解:(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结合图2,直观考察点E ,F ,G 到点M ,N 的距离,只有点G 符合条件, 故答案是:G .结合图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在数轴上寻找到点N 的距离是到点M 的距离2倍的点,点N 的右侧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点M 和N 之间靠近点M 一侧应该有满足条件的点,进而可以确定-4符合条件.点M 的左侧距离点M 的距离等于点M 和点N 的距离的点符合条件,进而可得符合条件的点是-16.故答案是:-4或-16.(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P,M和N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美好点分6种情况,第一情况:当P为【M,N】的美好点,点P在M,N之间,如图1,当MP=2PN时,PN=3,点P对应的数为2-3=-1,因此t=1.5秒;第二种情况,当P为【N,M】的美好点,点P在M,N之间,如图2,当2PM=PN时,NP=6,点P对应的数为2-6=-4,因此t=3秒;第三种情况,P为【N,M】的美好点,点P在M左侧,如图3,当PN=2MN时,NP=18,点P对应的数为2-18=-16,因此t=9秒;综上所述,t的值为:1.5或3或9.【点睛】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美好点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创新题目.2.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 满足|a+2|+(c﹣7)2=0.(1)a=,b=,c=;(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表示的点重合;(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AC=,BC=.(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请问:3BC﹣2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答案:(1)-2, 1,c=7;(2)4;(3)3t+3, 5t+9, 2t+6;(4)不变,3BC ﹣2AB=12.【分析】(1)利用|a+2|+(c−7)2=0,得a+2=0,c−7=0,解得a,c解析:(1)-2, 1,c=7;(2)4;(3)3t+3, 5t+9, 2t+6;(4)不变,3BC﹣2AB=12.【分析】(1)利用|a+2|+(c−7)2=0,得a+2=0,c−7=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1;(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3)AB原来的长为3,所以AB=t+2t+3=3t+3,再由AC=9,得AC=t+4t+9=5t+9,由原来BC=6,可知BC=4t−2t+6=2t+6;(4)由3BC−2AB=3(2t+6)−2(3t+3)求解即可.【详解】(1)∵|a+2|+(c−7)2=0,∴a+2=0,c−7=0,解得a=−2,c=7,∵b是最小的正整数,∴b=1;故答案为:−2;1;7.(2)(7+2)÷2=4.5,对称点为7−4.5=2.5,2.5+(2.5−1)=4;故答案为:4.(3)依题意可得AB=t+2t+3=3t+3,AC=t+4t+9=5t+9,BC=2t+6;故答案为:3t+3;5t+9;2t+6.(4)不变.3BC−2AB=3(2t+6)−2(3t+3)=1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A B 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2倍,我3.(阅读理解)若,,们就称点C是(,A B)的优点.例如,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 B)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 B)的优点,但点D是(,B A)的优点.(知识运用)、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如图2,M NM N)的优点:(1)数所表示的点是(,(2)如图3,,A 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3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请直接与出答案)P A答案:(1)x=2或x=10;(2)或或10.【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x−(−2)=2(4−x)或x−(−2)=2(x−4),解方程即可;(2)根据题意点P在线段AB上,由解析:(1)x=2或x=10;(2)203或403或10.【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x−(−2)=2(4−x)或x−(−2)=2(x−4),解方程即可;(2)根据题意点P在线段AB上,由优点的定义可分4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②A为(B,P)的优点;③P为(B,A)的优点;④B为(A,P)的优点,设点P表示的数为y,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进而得出t的值.【详解】解:(1)设所求数为x,由题意得x−(−2)=2(4−x)或x−(−2)=2(x−4),解得:x=2或x=10;(2)设点P表示的数为y,分四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由题意,得y−(−20)=2(40−y),解得y=20,t=(40−20)÷3=203(秒);②A为(B,P)的优点.由题意,得40−(−20)=2[y−(−20)],解得y=10,t=(40−10)÷3=10(秒);③P为(B,A)的优点.由题意,得40−y=2[y−(−20)],解得y=0,t=(40−0)÷3=403(秒);④B为(A,P)的优点40-(-20)=2(40-x),解得:x=10 t=(40-10) ÷3=10(秒).综上可知,当t为10秒、203秒或403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故答案为:203或403或10.【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优点的定义,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4.如图,半径为1个单位的圆片上有一点Q 与数轴上的原点重合(提示:圆的周长2C r π=).(1)把圆片沿数轴向左滚动1周,点Q 到达数轴上点A 的位置,点A 表示的数是________;(2)圆片在数轴上向右滚动的周数记为正数,圆片在数轴上向左滚动的周数记为负数,依次运动情况记录如下:2,1,5,4,3,2+--++-①第几次滚动后,Q 点距离原点最近?第几次滚动后,Q 点距离原点最远? ②当圆片结束运动时,Q 点运动的路程共有多少?此时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答案:(1)-2π;(2)①第4次滚动后Q 点离原点最近,第3次滚动后,Q 点离原点最远;;②34π;2π. 【分析】(1)利用圆的半径以及滚动周数即可得出滚动距离; (2)①利用滚动的方向以及滚动的周数即解析:(1)-2π;(2)①第4次滚动后Q 点离原点最近,第3次滚动后,Q 点离原点最远;;②34π;2π. 【分析】(1)利用圆的半径以及滚动周数即可得出滚动距离;(2)①利用滚动的方向以及滚动的周数即可得出Q 点移动距离变化; ②利用绝对值得性质以及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得出移动距离和Q 表示的数即可. 【详解】解:(1)把圆片沿数轴向左滚动1周,点Q 到达数轴上点A 的位置,点A 表示的数是-2π;故答案为:-2π;(2)①第4次滚动后Q 点离原点最近,第3次滚动后,Q 点离原点最远; ②|﹢2|+|-1|+|-5|+|+4|+|+3|+|-2|=17, Q 点运动的路程共有:17×2π×1=34π;(+2)+(-1)+(-5)+(+4 )+(+3 )+(-2)=1, 1×2π=2π,此时点Q 所表示的数是2π.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应用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和圆的周长公式应用,利用数轴得出对应数是解题关键.5.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c满足()250-++=,请回答问题.c a b(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b=c=(2)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P为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0到2x x x (请写出化简过程).之间运动时(即0≤x≤2时),请化简式子:1125(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答案:(1)-1;1;5;(2)4x+10或2x+12;(3)不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b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b解析:(1)-1;1;5;(2)4x+10或2x+12;(3)不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b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b,c的值;(2)根据x的范围,确定x+1,x-3,5-x的符号,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即可化简;(3)先求出BC=3t+4,AB=3t+2,从而得出BC-AB=2.【详解】解:(1)∵b是最小的正整数,∴b=1.根据题意得:c-5=0且a+b=0,∴a=-1,b=1,c=5.故答案是:-1;1;5;(2)当0≤x≤1时,x+1>0,x-1≤0,x+5>0,则:|x+1|-|x-1|+2|x+5|=x+1-(1-x)+2(x+5)=x+1-1+x+2x+10=4x+10;当1<x≤2时,x+1>0,x-1>0,x+5>0.∴|x+1|-|x-1|+2|x+5|=x+1-(x-1)+2(x+5)=x+1-x+1+2x+10=2x+12;(3)不变.理由如下:t秒时,点A对应的数为-1-t,点B对应的数为2t+1,点C对应的数为5t+5.∴BC=(5t+5)-(2t+1)=3t+4,AB=(2t+1)-(-1-t)=3t+2,∴BC-AB=(3t+4)-(3t+2)=2,即BC-AB 值的不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与绝对值,通过数轴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6.“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请你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 和数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 -n │.如果表示数a 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记作│a -(-2)│=3,那么a = .(2)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探索│a +4│+│a -2│的最小值为______,若│a +4│+│a -2│=10,则a 的值为________.(3)当a =______时,│a +5│+│a -1│+│a -4│的值最小.(4)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C 是数轴上一点,且AC =8,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点M 是AP 的中点,点N 是CP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线段MN 的长度.答案:(1)1或-5;(2)6,4或-6;(3)1;(4)不变,线段MN 的长度为4 【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到-2点距离是3的点有两个,即可求解; (2)当点a 在点-4和点2之间时,的值最小解析:(1)1或-5;(2)6,4或-6;(3)1;(4)不变,线段MN 的长度为4 【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到-2点距离是3的点有两个,即可求解; (2)当点a 在点-4和点2之间时,42a a ++-的值最小;分两种情况,4a 或2a >,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得;(3)根据514a a a ++-+-表示点a 到﹣5,1,4三点的距离的和,即可求解; (4)因为点A 表示的数为4和AC =8,所以点C 表示的数为-4,点P 表示的数为(1-6t ),则点M 表示的数为()4+1-62t ,点N 表示的数为()-4+1-62t ,两数相减取绝对值即可求得. 【详解】(1)∵()2=3a -- ∴a -(-2)=3或a -(-2)=-3 解得a=1或-5 故答案为:1或-5(2)当点a 在点-4和点2之间时,42a a ++-的值最小 ∵数a 的点位于-4与2之间 ∴a+4>0,a-2<0 ∴42a a ++- =a+4-a+2 =6; 当4a时a+4<0,a-2<0 ∴42a a ++- =()-42a a +-+ =2-2a - =10 解得a= -6 当2a >时 a+4>0,a-2>0 ∴42a a ++- =4+2a a +- =2+2a =10 解得a= 4故答案为:6,4或-6(3)根据514a a a ++-+-表示一点到-5,1,4三点的距离的和. 所以当a=1时,式子的值最小 此时514a a a ++-+-的最小值是9 故答案为:1 (4)∵AC =8 ∴点C 表示的数为-4 又∵点P 表示的数为(1-6t ) ∴则点M 表示的数为()4+1-62t ,点N 表示的数为()-4+1-62t ∴()()4+1-6-4+1-6422t t MN =-=. ∴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4. 【点睛】此题考查绝对值的意义、数轴、结合数轴求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7.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是-3,点B 在点A 的右侧,且到点A 的距离是18;点C 在点A 与点B 之间,且到点B 的距离是到点A 距离的2倍. (1)点B 表示的数是;点C 表示的数是;(2)若点P 从点A 出发,沿数轴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当P 运动到C 点时,点Q 与点B 的距离是多少?(3)在(2)的条件下,若点P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PC ,点Q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QB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C+QB =4?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5,3;(2)3;(3)存在,1或 【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点表示的数;根据线段的倍分关系可求点表示的数;(2)算出点P 运动到点C 的时间即可求解; (3)分点在点左侧时,点解析:(1)15,3;(2)3;(3)存在,1或113【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点B 表示的数;根据线段的倍分关系可求点C 表示的数; (2)算出点P 运动到点C 的时间即可求解;(3)分点P 在点C 左侧时,点P 在点C 右侧时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 【详解】解:(1)点B 表示的数是31815-+=;点C 表示的数是131833-+⨯=. 故答案为:15,3;(2)当P 运动到C 点时,3[3(3)]42t =--÷=s , 则,点Q 与点B 的距离是:3232⨯=;(3)假设存在,当点P 在点C 左侧时,64PC t =-,2QB t =,4PC QB +=, 6424t t ∴-+=,解得1t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1;当点P 在点C 右侧时,46PC t =-,2QB t =,4PC QB +=,4624t t ∴-+=,解得53t =.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113.综上所述,在运动过程中存在4PC QB +=,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1或113. 【点睛】考查了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8.数轴上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且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 (1)线段AB 的长= ;(2)如图,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是每秒4个单位长度,当BQ =2BP 时,点P 对应的数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点M 从原点与点P ,Q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速度是每秒x 个单位长度(24x <<),若在运动过程中,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x 的值.答案:(1)36;(2)6;(3) 【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解析:(1)36;(2)6;(3)83【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 (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P−MQ ,然后根据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解即可. 【详解】(1)∵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12,24a b ∴=-=,()2412241236AB ∴=--=+=;(2)设运动的时间为ts ,由BQ=2BP 得: 4t=2(36−2t), 解得:t=9,因此,点P 所表示的数为:2×9−12=6, 答:点P 所对应的数是6.(3)由题意得:点P 所表示的数为(−12+2t),点M 所表示的数为xt ,点Q 所表示的数为(24+4t),∴2MP−MQ=2[xt−(−12+2t)]−(24+4t−xt)=3xt−8t=(3x−8)t,∵结果与t无关,∴3x−8=0,解得:x=8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结合,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9.已知,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6cm到达A点,再从A点向右移动10cm到达B点,点C是线段AB的中点.(1)点C表示的数是;(2)若点A以每秒2cm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C、B两点分别以每秒1cm、4cm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①运动t秒时,点C表示的数是(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t=2秒时,CB•AC的值为.③试探索:点A、B、C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B与AC总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1;(2)①﹣1+t;②121;③线段CB与AC相等,理由详见解析.【分析】(1)依据条件即可得到点A表示﹣6,点B表示﹣6+10=4,再根据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即可得出点C表示的数;解析:(1)-1;(2)①﹣1+t;②121;③线段CB与AC相等,理由详见解析.【分析】(1)依据条件即可得到点A表示﹣6,点B表示﹣6+10=4,再根据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即可得出点C表示的数;(2)依据点C表示的数为﹣1,点以每秒1cm的速度向右移动,即可得到运动t秒时,点C表示的数是﹣1+t;②依据点A表示的数为﹣6﹣2×2=﹣10,点B表示的数为4+4×2=12,点C表示的数是﹣1+2=1,即可得到CB•AC的值;③依据点A表示的数为﹣6﹣2t,点B表示的数为4+4t,点C表示的数是﹣1+t,即可得到点A、B、C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B与AC相等.【详解】解:(1)∵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6cm到达A点,再从A点向右移动10cm到达B点,∴点A表示﹣6,点B表示﹣6+10=4,又∵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 ∴点C 表示的数为642-+=﹣1, 故答案为:﹣1.(2)①∵点C 表示的数为﹣1,点以每秒1cm 的速度向右移动, ∴运动t 秒时,点C 表示的数是﹣1+t , 故答案为:﹣1+t ;②由题可得,当t =2秒时,点A 表示的数为﹣6﹣2×2=﹣10,点B 表示的数为4+4×2=12,点C 表示的数是﹣1+2=1, ∴当t =2秒时,AC =11,BC =11, ∴CB •AC =121, 故答案为:121;③点A 、B 、C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B 与AC 相等.理由:由题可得,点A 表示的数为﹣6﹣2t ,点B 表示的数为4+4t ,点C 表示的数是﹣1+t , ∴BC =(4+4t )﹣(﹣1+t )=5+3t ,AC =(﹣1+t )﹣(﹣6﹣2t )=5+3t , ∴点A 、B 、C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B 与AC 相等.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动点问题,整式的加减,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1)理解数轴上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是两个端点所表示的数的和除以2;(2)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数轴上两点之间对应的距离等于它们所表示的数差的绝对值. 10.阅读理解:定义:A ,B ,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它到点B 的时距离的n (n 为大于1的常数)倍,则称点C 是(A ,B )的n 倍点,且当C 是(A ,B )的n 倍点或(B ,A )的n 倍点时,我们也称C 是A 和B 两点的n 倍点.例如,在图1中,点C 是(A ,B )的2倍点,但点C 不是(B ,A )的2倍点.(1)特值尝试.①若2n =,图1中,点________是(D ,C )的2倍点.(填A 或B )②若3n =,如图2,M ,N 为数轴上两个点,点M 表示的数是2-,点N 表示的数是4,数________表示的点是(M ,N )的3倍点. (2)周密思考:图2中,一动点P 从N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t 秒,若P 恰好是M 和N 两点的n 倍点,求所有符合条件的t 的值.(用含n 的式子表示) (3)拓展应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不超过30个单位长度时,称这两点处于“可视距离”.若(2)中满足条件的M 和N 两点的所有n 倍点P 均处于点N 的“可视距离”内,请直接写出n 的取值范围.(不必写出解答过程)答案:(1)①B ;②或7;(2)或或;(3) 【分析】(1)①直接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即可得出答案; ②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列绝对值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2)设点P 所表示的数为,再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列方程求解析:(1)①B ;②52或7;(2)31n +或31n n +或31n n -;(3)54n ≥【分析】(1)①直接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即可得出答案; ②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列绝对值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2)设点P 所表示的数为42t -,再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列方程求解即可; (3)分31t n =+,31n t n =+,31nt n =-三种情况分别表示出PN 的值,再根据PN 的范围列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详解】(1)①由数轴可知,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2, 点C 表示的数为1,点D 表示的数为0,1AD ∴=,2AC =, 12AD AC ∴=, 数点A 不是【D ,C 】的2倍点,2BD ∴=,1BC =,2BD BC ∴=,∴点B 是【D ,C 】的2倍点, 故答案为:B .②若点C 是点【M ,N 】的3倍点,3CM CN ∴=,设点C 表示的数为x ,|2|CM x ∴=+,|4|CN x =-,|2|3|4|x x ∴+=-,即23(4)x x +=-或23(4)x x +=--, 解得7x =或52x =, ∴数52或7表示的点是【M ,N 】的3倍点. (2)设点P 所表示的数为42t -, 点P 是M ,N 两点的n 倍点, ∴当点P 是【M ,N 】的n 倍点时,PM nPN =,|422|2t n t ∴-+=⨯,622t nt ∴-=或262t nt -=,解得31t n =+或31t n=-, 1n >,31t n∴=+, 当点P 是【N ,M 】的n 倍点时,,PN nPM =,2|422|t n t =⨯-+,2(62)t n t ∴=⨯-或2(26)t n t =-,解得31n t n =+或31nt n =-, ∴符合条件的t 的值为31n +或31n n +或31nn -. (3)2PN t =, 当31t n =+时,61PN n =+, 当31n t n =+时,61nPN n =+, 当31n t n =-时,61nPN n =-, 点P 均在点N 的可视点距离之内,30PN ∴≤6301630163011n n n nn n ⎧≤⎪+⎪⎪≤⎪∴+⎨⎪≤⎪-⎪⎪>⎩,解得54n ≥,n ∴的取值范围是54n ≥. 【点睛】本题考查了n 倍点的概念,解题的关键是掌握n 倍点的两种不同情况.11.如图,已知∠AOB =120°,射线OP 从OA 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 以每秒6°的速度,从OB 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 旋转,当射线OQ 达到OA 后,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设旋转时间为t 秒. (1)分别求出当t =5和t =18时,∠POQ 的度数; (2)当OP 与OQ 重合时,求t 的值; (3)当∠POQ =40°时,求t 的值.答案:(1)80°,24°;(2)t=15;(3)10或20【分析】(1)代入计算即可求解;(2)根据角度的相遇问题列出方程计算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列解析:(1)80°,24°;(2)t=15;(3)10或20【分析】(1)代入计算即可求解;(2)根据角度的相遇问题列出方程计算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列出方程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1)当t=5时,∠AOP=2t=10°,∠BOQ=6t=30°,∴∠POQ=∠AOB﹣∠AOP﹣∠BOQ=120°﹣10°﹣30°=80°;当t=18时,∠AOP=2t=36°,∠BOQ=6t=108°,∴∠AOQ=120°﹣108°=12°,∴∠POQ=∠AOP﹣∠AOQ=36°﹣12°=24°;(2)当OP与OQ重合时,依题意得:2t+6t=120,解得:t=15;(3)当0<t≤15时,依题意得:2t+6t+40=120,解得:t=10,当15<t≤20时,依题意得:2t+6t﹣40=120,解得:t=20,∴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由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2.如图,点A、D和线段CB都在数轴上,点A、C、B、D起始位置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0、2、14:线段CB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秒.(1)当0t =时,AC 的长为______,当2t =秒时,AC 的长为_____. (2)用含有t 的代数式表示AC 的长为______.(3)当t =_____秒时,5AC BD -=,当t =______秒时,17AC BD +=.(4)若点A 与线段CB 同时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移动,点A 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在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是的2AC BD =,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5;(2)1+2t ;(3)4,7;(4)t=5或t= 【分析】(1)依据A 、C 两点间的距离求解即可;(2)t 秒后点C 运动的距离为2t 个单位长度,从而点C 表示的数;根据A 、C 两点间的距离解析:(1)1;5;(2)1+2t ;(3)4,7;(4)t =5或t =233【分析】(1)依据A 、C 两点间的距离求解即可;(2)t 秒后点C 运动的距离为2t 个单位长度,从而点C 表示的数;根据A 、C 两点间的距离求解即可.(3)t 秒后点C 运动的距离为2t 个单位长度,点B 运动的距离为2t 个单位长度,从而可得到点A 、点D 表示的数;根据两点间的距离=|a -b |表示出AC 、BD ,根据AC -BD =5和AC +BD =17得到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分别解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4)假设能够相等,找出AC 、BD ,根据AC =2BD 即可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1)当t =0秒时,AC =1+0=1; 当t =2秒时,移动后C 表示的数为4, ∴AC =1+4=5. 故答案为:1;5.(2)点A 表示的数为-1,点C 表示的数为2t ; ∴AC =1+2t . 故答案为1+2t .(3)∵t 秒后点C 运动的距离为2t 个单位长度,点B 运动的距离为2t 个单位长度, ∴C 表示的数是2t ,B 表示的数是2+2t , ∴AC =1+2t ,BD =|14-(2+2t )|, ∵AC -BD =5,∴1+2t -|14-(2+2t )|=5, 解得:t =4.∴当t =4秒时AC -BD =5; ∵AC +BD =17,∴1+2t +|14-(2+2t )|=17, 解得:t =7;当t =7秒时AC +BD =17, 故答案为4,7;(4)假设能相等,则点A 表示的数为-1+3t ,C 表示的数为2t ,B 表示的数为2t +2,D 表示的数为14,∴AC =|-1+3t -2t |=|-1+t |,BD =|2t +2-14|=|2t -12|, ∵AC =2BD , ∴|-1+t |=2|2t -12|, 解得:t =5或t =233.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3.已知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射线OE 平分AOC ∠,射线OF 平分COB ∠.(1)如图1,若120,32AOB AOC ∠=︒∠=︒,则EOF ∠=__________度; (2)若,AOB AOC αβ∠=∠=,①如图2,若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绕点O 旋转,求EOF ∠的度数;②若射线OC 在AOB ∠的外部绕点O 旋转(旋转中AOC ∠、BOC ∠均是指小于180°的角),其余条件不变,请借助图3探究EOF ∠的大小,直接写出EOF ∠的度数.答案:(1)60;(2)①∠EOF=α;②当射线OE ,OF 只有1条在∠AOB 外部时,∠EOF=α;当射线OE ,OF 都在∠AOB 外部时,∠EOF=180°-α. 【分析】(1)先求出∠BOC 度数,根据角平解析:(1)60;(2)①∠EOF=12α;②当射线OE ,OF 只有1条在∠AOB 外部时,∠EOF=12α;当射线OE ,OF 都在∠AOB 外部时,∠EOF=180°-12α. 【分析】(1)先求出∠BOC 度数,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EOC 和∠FOC 的度数,求和即可得出答案;(2)①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出∠COE=12∠AOC ,∠COF=12∠BOC ,求出∠EOF=∠EOC+∠FOC=12∠AOB ,代入求出即可;②分两种情况:当射线OE ,OF 只有1条在∠AOB 外部时,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出∠COE=12∠AOC,∠COF=12∠BOC,求出∠EOF=∠FOC-∠COE=12∠AOB;当射线OE,OF都在∠AOB外部时,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出∠EOF=12∠AOC,∠COF=12∠BOC,求出∠EOF=∠EOC+∠COF=12(360°-∠AOB),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1)∵∠AOB=120°,∠AOC=32°,∴∠BOC=∠AOB-∠AOC=88°,∵OE,OF分别是∠AOC和∠COB的角平分线,∴∠EOC=12∠AOC=16°,∠FOC=12∠BOC=44°,∴∠EOF=∠EOC+∠FOC=16°+44°=60°.故答案为:60;(2)①∵OE,OF分别是∠AOC和∠COB的角平分线,∴∠EOC=12∠AOC,∠FOC=12∠BOC,∴∠EOF=∠EOC+∠FOC=12∠AOB=12α;②分以下两种情况:当射线OE,OF只有1条在∠AOB外部时,如图3①,∠EOF=∠FOC-∠COE=12∠BOC-12∠AOC=12(∠BOC-∠AOC)=12∠AOB=12α.当射线OE,OF都在∠AOB外部时,如图3②,∠EOF=∠EOC+∠COF=12∠AOC+12∠BOC=12(∠AOC+∠BOC)=12(360°-∠AOB)=180°-12α.综上所述,当射线OE,OF只有1条在∠AOB外面时,∠EOF=12α;当射线OE,OF都在∠AOB外部时,∠EOF=180°-12α.【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知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 14.如图,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含有30°、60°的直角三角板如图①放置,PA 、PB 与直线MN 重合,且三角板PAC 、三角板PBD 均可绕点P 逆时针旋转 (1)试说明∠DPC=90°;(2)如图②,若三角板PBD 保持不动,三角板PAC 绕点P 逆时针旋转旋转一定角度,PF 平分∠APD ,PE 平分∠CPD ,求∠EPF ;(3)如图③.在图①基础上,若三角板PAC 开始绕点P 逆时针旋转,转速为5°/秒,同时三角板PBD 绕点P 逆时针旋转,转速为1°/秒,(当PA 转到与PM 重合时,两三角板都停止转动),在旋转过程中,PC 、PB 、PD 三条射线中,当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时,请求出旋转的时间.答案:(1)见解析;(2);(3)旋转时间为15秒或秒时,PB 、PC 、PD 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 【分析】(1)结合题意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证明. (2)结合题意根据角平分线的解析:(1)见解析;(2)30︒;(3)旋转时间为15秒或1054秒时,PB 、PC 、PD 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 【分析】(1)结合题意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证明90DPC ∠=︒. (2)结合题意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利用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可求解.(3)设t 秒时,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根据题意求出t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情况讨论,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两个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30C BPD ∠=∠=︒, 又∵90C APC ∠+∠=︒, ∴90BPD APC ∠+∠=︒,∴180()1809090DPC BPD APC ∠=︒-∠+∠=︒-︒=︒. (2)根据题意可知EPF DPF DPE ∠=∠-∠,∵12DPF APD ∠=∠,12DPE CPD ∠=∠,∴111()222EPF APD CPD APD CPD ∠=∠-∠=∠-∠,又∵60APD CPD APC ∠-∠=∠=︒,∴11603022EPF APC ∠=∠=⨯︒=︒.(3)设t 秒时,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 ∵当PA 转到与PM 重合时,两三角板都停止转动, ∴180536t ≤÷=秒. 分三种情况讨论:当PD 平分BPC ∠时,根据题意可列方程59030t t -=-,解得t =15秒<36秒,符合题意.当PC 平分BPD ∠时,根据题意可列方程1590302t t -=+⨯,解得t =1054秒<36秒,符合题意.当PB 平分CPD ∠时,根据题意可列方程590230t t -=+⨯,解得t =752秒>36秒,不符合题意舍去.所以旋转时间为15秒或1054秒时,PB 、PC 、PD 其中一条射线平分另两条射线的夹角. 【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图形的旋转.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找出其等量关系来列方程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90COD ∠=︒.(1)如图①,当COD ∠的一边射线OC 在直线AB 上(即OC 与OA 重合),另一边射线OD 在直线AB 上方时,OF 是BOD ∠的平分线,则COF ∠的度数为_______.(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COD ∠绕着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度小于360︒),OE 是AOC ∠的平分线,OF 是BOD ∠的平分线,试探究EOF ∠的大小.①如图②,当COD ∠的两边射线OC 、OD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时,求EOF ∠的度数. 小红、小英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小红:先求出AOC ∠与BOD ∠的和,从而求出EOC ∠与FOD ∠的和,就能求出EOF ∠的度数.小英:可设AOC ∠为x 度,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EOC ∠、FOD ∠的度数,也能求出EOF ∠的度数.请你根据她们的讨论内容,求出EOF ∠的度数.②如图③,当COD ∠的一边射线OC 在直线AB 的上方,另一边射线OD 在直线AB 的下方时,小红和小英认为也能求出EOF ∠的度数.你同意她们的看法吗?若同意,请求出EOF ∠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③如图④,当COD ∠的两边射线OC 、OD 都在直线AB 的下方时,能否求出EOF ∠的度数?。
初一数学期中考试压轴题【呕心沥血整理版】
初一数学期中考试压轴题:探索类附加题【难度】★★★★☆【考点】有理数计算、分数拆分、方程思想【清华附中期中】解答题:有8个连续的正整数,其和可以表示成7个连续的正整数的和,但不能表示为3个连续的正整数的和,求这8个连续的正整数中最大数的最小值.(4分)【解析】设这八个连续正整数为:n,n+1……n+7;和为8n+28可以表示为七个连续正整数为:k,k+1……k+6;和为7k+21所以8n+28=7k+21,k=(8n+7)/7=n+1+n/7,k是整数所以n=7,14,21,28……当n=7时,八数和为84=27+28+29,不符合题意,舍当n=14时,八数和为140,符合题意【答案】最大数最小值:21【难度】★★★★★【考点】倒数的定义、有理数计算、分类讨论思想【人大附中期中】已知x,y是两个有理数,其倒数的和、差、积、商的四个结果中,有三个是相等的,(1)填空:x与y的和的倒数是;(2)说明理由。
【解析】设x,y的倒数分别为a,b(a≠0,b≠0,a+b≠a-b),则a+b,a-b,ab,a/b中若有三个相等,ab=a/b,即b²=1,b=±1分类如下:①当a+b=ab=a/b时:如果b=1,无解;如果b=—1,解得a=0.5②当a—b=ab=a/b时:如果b=1,无解;如果b=—1,解得a=-0。
5所以x、y的倒数和为a+b=—0。
5,或-1。
5【难度】★★★★☆【考点】绝对值化简【101中学期中】将1,2,3,…,100这100个自然数,任意分成50组,每组两个数,现将每组中的两个数记为a,b,代入中〈=”" p=”” style="max—width: 100%; border: 0px;”>进行计算,求出结果,可得到50个值,则这50个值的和的最小值为____【解析】绝对值化简得:当a≥b时,原式=b;当a所以50组可得50个最小的已知自然数,即1,2,3,4 (50)【答案】1275【老杨改编】这50个值的和的最大值为____【解析】因为本质为取小运算,所以100必须和99一组,98必须和97一组,最后留下的50组结果为:1,3,5,7……99=2500 【难度】★★★★☆【考点】有理数计算【清华附中期中】在数1,2,3,4……1998,前添符号“+”或“—”,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6分)【解析】最小的非负数为“0”,但是1998个正数中有999个奇数,999个偶数,他们的和或者差结果必为奇数,因此不可能实现“0”可以实现的最小非负数为“1”,如果能实现结果“1”,则符合题意相邻两数差为1,所以相邻四个数可以和为零,即n-(n+1)—(n+2)+n+3=0从3,4,5,6……1998共有1996个数,可以四个连续数字一组,和为零【答案】—1+2+3—4-5+6+7……+1995—1996-1997+1998=1【老杨改编】在数1,2,3,4……n,前添符号“+”或“-”,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解析】由上面解析可知,四个数连续数一组可以实现为零如果n=4k,结果为0;(四数一组,无剩余)如果n=4k+1,结果为1;(四数一组,剩余首项1)如果n=4k+2,结果为1;(四数一组,剩余首两项-1+2=1)如果n=4k+3,结果为0;(四数一组,剩余首三项1+2—3=0)初一数学期中考试压轴题:列方程解应用题【难度】★★★☆☆【考点】表格阅读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五中分校期中】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每班人数均在100以内)去游该公园,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需付486元.(1)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约多少钱?(2)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解析】(1)节省=486—103*4=74元(2)设甲班有x人,则乙班有(103—x)人103*4.5=463。
初一(上册)数学压轴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
初一(上册)数学压轴题汇编经典和答案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1.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a ,B 点表示数b ,C 点表示数c ,且a ,c 满足|a +3|+(c ﹣9)2=0,b =1.(1)a = ,c =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点C 重合,则点B 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3)在(1)的条件下,若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求当x 取何值时代数式|x ﹣a |﹣|x ﹣c |取得最大值,并求此最大值.(4)点P 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Q 从点C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点Q 到达点B 后,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求第几秒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是点C 、Q 之间距离的2倍?答案:(1)-3,9;(2)5;(3)当x≥9时,|x -a|﹣|x ﹣c|取得最大值为12;(4)第秒,第秒,第28秒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是点C 、Q 之间距离的2倍.【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方的非解析:(1)-3,9;(2)5;(3)当x ≥9时,|x -a |﹣|x ﹣c |取得最大值为12;(4)第125秒,第367秒,第28秒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是点C 、Q 之间距离的2倍. 【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方的非负性求解即可.(2)根据折叠点为点A 与点C 的中点,列式求解即可.(3)将(1)中所得的a 与c 的值代入代数式|x ﹣a |﹣|x ﹣c |,再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绝对值的关系可得出答案.(4)先求得线段BC 的长,再求得其一半的长,然后分类计算即可:当0<t ≤4时,点P 表示的数为﹣3﹣t ,点Q 表示的数为9﹣2t ;当t >4时,点P 表示的数为﹣3﹣t ,点Q 表示的数为1+2(t ﹣4).【详解】解:(1)∵|a +3|+(c ﹣9)2=0,又∵|a +3|≥0,(c ﹣9)2≥0,∴a +3=0,c ﹣9=0,∴a =﹣3,c =9.故答案为:﹣3,9.(2)∵将数轴折叠,使得点A 与点C 重合,∴折叠点表示的数为:392-+=3, ∴2×3﹣1=5,∴点B 与数5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5.(3)∵a =﹣3,c =9.∴|x ﹣a |﹣|x ﹣c |=|x +3|﹣|x ﹣9|,∵代数式|x +3|﹣|x ﹣9|表示点P 到点A 的距离减去点P 到点C 的距离,∴当x ≥9时,|x +3|﹣|x ﹣9|取得最大值为9﹣(﹣3)=12.(4)∵BC =9﹣1=8,∴8÷2=4,当0<t ≤4时,点P 表示的数为﹣3﹣t ,点Q 表示的数为9﹣2t ,∴PQ =9﹣2t ﹣(﹣3﹣t )=9﹣2t +3+t=12﹣t ,CQ =2t ,∵PQ =2CQ ,∴12﹣t =2×2t ,∴5t =12,∴t =125. 当t >4时,点P 表示的数为﹣3﹣t ,点Q 表示的数为1+2(t ﹣4),∴CQ =|9﹣[1+2(t ﹣4)]|,PQ =1+2(t ﹣4)﹣(﹣3﹣t )=1+2t ﹣8+3+t=3t ﹣4,∵PQ =2CQ ,∴3t ﹣4=2|9﹣[1+2(t ﹣4)]|=2|16﹣2t |,∴当3t ﹣4=2(16﹣2t )时,3t ﹣4=32﹣4t ,∴7t =36,∴t =367; 当3t ﹣4=2(2t ﹣16)时,3t ﹣4=4t ﹣32,∴t =28.∴第125秒,第367秒,第28秒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是点C 、Q 之间距离的2倍.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与偶次方的非负性及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运算性质及正确列式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半径为1个单位的圆片上有一点Q 与数轴上的原点重合(提示:圆的周长2C r π=).(1)把圆片沿数轴向左滚动1周,点Q到达数轴上点A的位置,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2)圆片在数轴上向右滚动的周数记为正数,圆片在数轴上向左滚动的周数记为负数,依次运动情况记录如下:2,1,5,4,3,2+--++-①第几次滚动后,Q点距离原点最近?第几次滚动后,Q点距离原点最远?②当圆片结束运动时,Q点运动的路程共有多少?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是多少?答案:(1)-2π;(2)①第4次滚动后Q点离原点最近,第3次滚动后,Q 点离原点最远;;②34π;2π.【分析】(1)利用圆的半径以及滚动周数即可得出滚动距离;(2)①利用滚动的方向以及滚动的周数即解析:(1)-2π;(2)①第4次滚动后Q点离原点最近,第3次滚动后,Q点离原点最远;;②34π;2π.【分析】(1)利用圆的半径以及滚动周数即可得出滚动距离;(2)①利用滚动的方向以及滚动的周数即可得出Q点移动距离变化;②利用绝对值得性质以及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得出移动距离和Q表示的数即可.【详解】解:(1)把圆片沿数轴向左滚动1周,点Q到达数轴上点A的位置,点A表示的数是-2π;故答案为:-2π;(2)①第4次滚动后Q点离原点最近,第3次滚动后,Q点离原点最远;②|﹢2|+|-1|+|-5|+|+4|+|+3|+|-2|=17,Q点运动的路程共有:17×2π×1=34π;(+2)+(-1)+(-5)+(+4 )+(+3 )+(-2)=1,1×2π=2π,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是2π.【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应用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和圆的周长公式应用,利用数轴得出对应数是解题关键.3.已知实数a,b,c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其中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c满足()2520c a 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这两点对应的字母表示,如:点A 与点B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AB.(1)a=,b=,c=;(2)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C 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运动时间为t 秒,则AB = ,BC = ;(结果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这种情况下,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3)若A ,C 两点的运动和(2)中保持不变,点B 变为以每秒n (0n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当3t =时,2AC BC =,求n 的值.答案:(1)-2,1,5;(2)不变,值为1;(3)或【分析】(1)根据b 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 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 ,b ,c 的值;(2)用关于解析:(1)-2,1,5;(2)不变,值为1;(3)136或212 【分析】(1)根据b 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 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 ,b ,c 的值;(2)用关于t 的式子表示BC 和AB 即可求解;(3)分别求出当t=3时,A 、B 、C 表示的数,得到AC 和BC ,根据AC=2BC 列出方长,解之即可.【详解】解:(1)∵()2520c a b -++=,b 是最小的正整数,∴c-5=0,a+2b=0,b=1,∴a=-2,b=1,c=5,故答案为:-2,1,5;(2)∵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 秒后,A 表示的数为-t-2,B 表示的数为2t+1,C 表示的数为5t+5,∴BC=5t+5-(2t+1)=3t+4,AB=2t+1-(-t-2)=3t+3,∴BC-AB=3t+4-(3t+3)=1,∴BC-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BC-AB=1; (3)当t=3时,点A 表示-2-3=-5,点B 表示1+3n ,点C 表示5+5×3=20,∴AC=20-(-5)=25,BC=2013n --=193n -,∵AC=2BC ,则25=2193n -,则25=2(19-3n ),或25=2(3n-19),解得:n=136或212. 【点睛】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以及数轴与绝对值,正确理解AB ,BC 的变化情况是关键.4.数轴上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且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1)线段AB 的长= ;(2)如图,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是每秒4个单位长度,当BQ =2BP 时,点P 对应的数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点M 从原点与点P ,Q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速度是每秒x 个单位长度(24x <<),若在运动过程中,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x 的值.答案:(1)36;(2)6;(3)【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解析:(1)36;(2)6;(3)83【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 (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P−MQ ,然后根据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解即可.【详解】(1)∵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12,24a b ∴=-=,()2412241236AB ∴=--=+=;(2)设运动的时间为ts ,由BQ=2BP 得:4t=2(36−2t),解得:t=9,因此,点P 所表示的数为:2×9−12=6,答:点P 所对应的数是6.(3)由题意得:点P 所表示的数为(−12+2t),点M 所表示的数为xt ,点Q 所表示的数为(24+4t),∴2MP−MQ=2[xt−(−12+2t)]−(24+4t−xt)=3xt−8t=(3x−8)t ,∵结果与t 无关,∴3x−8=0,解得:x=8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结合,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5.数轴上有,,A B C 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1)例图,数轴上点,,A B C 三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点B 到点A 的距离AB = ,点B 到点C 的距离是 ,因为AB 是BC 的两倍,所以称点B 是点,A C 的“关联点”.(2)若点A 表示数2,-点B 表示数1,下列各数1,2,4,6-所对应的点分别是1234,,,C C C C ,其中是点,A B 的“关联点”的是 ;(3)点A 表示数10-,点B 表示数为15,P 数轴上一个动点;若点P 在点B 的左侧,且点P是点AB 、的“关联点”,求此时点Р表示的数;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点P A B 、、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请直接写出此时点Р表示的数答案:(1)2,1;(2);;(3)当P 在点B 的左侧时,P 表示的数为-35或或;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P 表示的数为40或或.【分析】(1)利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直接可求得;(2)根据题意求得CA解析:(1)2,1;(2)13,C C ;;(3)当P 在点B 的左侧时,P 表示的数为-35或5-3或203;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P 表示的数为40或65或552. 【分析】(1)利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直接可求得;(2)根据题意求得CA 与BC 的关系,得到答案;(3)根据PA=2PB 或PB=2PA 列方程求解;分当P 为A 、B 关联点、A 为P 、B 关联点、B 为A 、P 关联点三种情况列方程解答.【详解】解:(1),,A B C 三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AB=3-1=2;BC=4-3=1,故答案是:2,1;(2)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1C 表示的数为-1∴1AC =1 ,1BC =2∴1C 是点A,B 的“关联点”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2C 表示的数为2∴2AC =4 ,2BC =1∴2C 不是点A,B 的“关联点”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3C 表示的数为4∴3AC =6 ,3BC =3∴3C 是点A,B 的“关联点”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4C 表示的数为6∴4AC =8 ,4BC =5∴4C 不是点A,B 的“关联点”故答案为:13,C C(3)①若点P 在点B 的左侧,且点P 是点A,B 的“关联点”,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I ) 当P 在点A 的左侧时,则有:2PA=PB ,即2(-10-x )=15-x解得 x =-35(II )当点P 在A,B 之间时,有2PA=PB 或PA=2PB既有2(x +10)=15-x 或x +10=2(15-x )解得x =5-3或203x = 因此点P 表示的数为-35或5-3或203②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I )若点P 是A,B 的“关联点”则有2PB=PA即2(x -15)=x +10解得x =40(II )若点B 是A,P 的“关联点”则有2AB=PB 或AB=2PB即2(15+10)=x -15或15+10=2(x-15)解得x =65或552x = (III )若点A 是B,P 的“关联点”则有2AB=AP即2(15+10)=x +10解得x =40因此点P 表示的数为40或65或55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关联点的概念,分情况讨论列式是解题关键.6.数轴上有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此时点B是点A,C的“关联点”.回答下列问题:C.(1)若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下列各数-1,2,4,6所对应的点是1C、2C、3其中是点A,B的“关联点”的是______.(2)点A表示数4,点B表示数10,P为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关联点”,则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点P,A,B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请直接写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答案:(1)C1,C3;(2)①-2或6或8;②16或22或13【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CA与BC的关系,得到答案;(2)①根据PA=2PB列方程求解;②分当P为A、B关联点、A为P、B关联点、解析:(1)C1,C3;(2)①-2或6或8;②16或22或13【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CA与BC的关系,得到答案;(2)①根据PA=2PB列方程求解;②分当P为A、B关联点、A为P、B关联点、B为A、P关联点、B为P、A关联点四种可能列方程解答.【详解】解:(1)∵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1表示的数为-1,∴AC1=1,BC1=2,∴C1是点A、B的“关联点”;∵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2表示的数为2,∴AC2=4,BC1=1,∴C2不是点A、B的“关联点”;∵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3表示的数为4,∴AC3=6,BC3=3,∴C3是点A、B的“关联点”;∵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4表示的数为6,∴AC4=8,BC4=5,∴C 4不是点A 、B 的“关联点”;故答案为:C 1,C 3;(2)①若点P 在点B 的左侧,且点P 是点A ,B 的“关联点”,设点 P 表示的数为 x (Ⅰ)当点P 在A 的左侧时,则有:2PA=PB ,即2(4-x )=10-x ,解得,x=-2;(Ⅱ)当点P 在A 、B 之间时,有2PA=PB 或PA=2PB ,即有2(x-4)=10-x 或x-4=2(10-x ),解得,x=6或x=8;因此点P 表示的数为-2或6或8;②若点P 在点B 的右侧,(Ⅰ)若点P 是点A 、B 的“关联点”,则有,2PB=PA ,即2(x-10)=x-4,解得,x=16; (Ⅱ)若点B 是点A 、P 的“关联点”,则有,2AB=PB 或AB=2PB ,即2(10-4)=x-10或10-4=2(x-10),得,x=22或x=13;(Ⅲ)若点A 是点B 、P 的“关联点”,则有,2AB=PA ,即2(10-4)=x-4,解得,x=16; 因此点P 表示的数为16或22或13.【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新定义:关联点表示的数是与前面的点A 的距离是到后面的数B 的距离的2倍,列式可得结果.7.如图,数轴上有三个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4-、2-、3,请回答:(1)若使C 、B 两点的距离与A 、B 两点的距离相等,则需将点C 向左移动______个单位.(2)若移动A 、B 、C 三点中的两个点,使三个点表示的数相同,移动方法有 种,其中移动所走的距离和最小的是_______个单位;(3)若在表示1-的点处有一只小青蛙,一步跳1个单位长.小青蛙第1次先向左跳1步,第2次再向右跳3步,然后第3次再向左跳5步,第4次再向右跳7步按此规律继续跳下去,那么跳第99次时,应跳_______步,落脚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4)数轴上有个动点表示的数是x ,则|1||4||5|x x x ++-++的最小值是_______. 答案:(1)3;(2)3,7;(3)197,;(4)9.【分析】(1)设需将点C 向左移动x 个单位,再根据数轴的定义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得;(2)分为三种:移动点B 、C ;移动点A 、C ;移动点A 、B ,再解析:(1)3;(2)3,7;(3)197,100-;(4)9.【分析】(1)设需将点C 向左移动x 个单位,再根据数轴的定义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得; (2)分为三种:移动点B 、C ;移动点A 、C ;移动点A 、B ,再利用数轴的定义分别求出移动所走的距离和即可得;(3)先根据前4次归纳类推出一般规律,再列出运算式子,计算有理数的加减法即可得;(4)分5x ≤-,51x -<≤-,14x -<≤和4x >数四种情况,再分别结合数轴的定义、化简绝对值即可得.【详解】(1)设需将点C 向左移动x 个单位,由题意得:()()3224x ---=---,解得3x =,即需将点C 向左移动3个单位,故答案为:3;(2)()242AB =---=,()347AC =--=,()325BC =--=,由题意,分以下三种情况:①移动点B 、C ,把点B 向左移动2个单位,点C 向左移动7个单位,此时移动所走的距离和为279+=;②移动点A 、C ,把点A 向右移动2个单位,点C 向左移动5个单位,此时移动所走的距离和为257+=;③移动点A 、B ,把点A 向右移动7个单位,点B 向右移动5个单位,此时移动所走的距离和为7512+=;综上,移动方法有3种,其中移动所走的距离和最小的是7个单位,故答案为:3,7;(3)第1次跳的步数为1211=⨯-,第2次跳的步数为3221=⨯-,第3次跳的步数为5231=⨯-,第4次跳的步数为7241=⨯-,归纳类推得:第n 次跳的步数为(21)n -,其中n 为正整数,则第99次跳的步数为2991197⨯-=,落脚点表示的数为11357195197--+-+-+-,()()()()113579195197=--+-+-++-,10022=-⨯, 100=-,故答案为:197,100-;(4)由题意,分以下四种情况:①当5x ≤-时, 则1451453213x x x x x x x ++-++=--+---=--≥;②当51x -<≤-时, 则1451458x x x x x x x ++-++=--+-++=-+,51x -<≤-,9813x ∴≤-+<;③当14x -<≤时, 则14514510x x x x x x x ++-++=++-++=+,14x -<≤,91014x ∴<+≤;④当4x >时, 则1451453214x x x x x x x ++-++=++-++=+>; 综上,1459x x x ++-++≥, 则145x x x ++-++的最小值是9,故答案为:9.【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化简绝对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点,熟练掌握数轴的定义是解题关键.8.点A ,B 为数轴上的两点,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3,a 3=﹣8. (1)求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点C 为数轴上的一个动点,其对应的数记为x ,试猜想当x 满足什么条件时,点C 到A 点的距离与点C 到B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3)若P ,Q 为数轴上的两个动点(Q 点在P 点右侧),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m ,当点P 到A 点的距离与点Q 到B 点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4时,m 的值为 .答案:(1)5;(2)当﹣2<x <3时,点C 到A 点的距离与点C 到B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5,见详解;(3)1或9【分析】(1)先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出a ,再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 (2)当解析:(1)5;(2)当﹣2<x <3时,点C 到A 点的距离与点C 到B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5,见详解;(3)1或9【分析】(1)先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出a ,再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2)当点C 在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时,点C 到A 点的距离与点C 到B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依此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点P 在点A 的左边,点P 在点B 的右边,进行讨论即可求解.【详解】解:(1)∵a 3=﹣8.∴a =﹣2,∴AB=|3﹣(﹣2)|=5;(2)点C到A的距离为|x+2|,点C到B的距离为|x﹣3|,∴点C到A点的距离与点C到B点的距离之和为|x+2|+|x﹣3|,当距离之和|x+2|+|x﹣3|的值最小,﹣2<x<3,此时的最小值为3﹣(﹣2)=5,∴当﹣2<x<3时,点C到A点的距离与点C到B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5;(3)设点P所表示的数为x,∵PQ=m,Q点在P点右侧,∴点Q所表示的数为x+m,∴PA=|x+2|,QB=|x+m﹣3|∴点P到A点的距离与点Q到B点的距离之和为:PA+QB=|x+2|+|x+m﹣3|当x在﹣2与3﹣m之间时,|x+2|+|x+m﹣3|最小,最小值为|﹣2﹣(3﹣m)|=4,①﹣2﹣(3﹣m)=4,解得,m=9,②(3﹣m)﹣(﹣2)=4时,解得,m=1,故答案为:1或9.【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绝对值的性质,读懂题目信息,理解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表示是解题的关键.A B 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2倍,我9.(阅读理解)若,,们就称点C是(,A B)的优点.例如,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 B)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 B)的优点,但点D是(,B A)的优点.(知识运用)、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如图2,M NM N)的优点:(1)数所表示的点是(,(2)如图3,,A 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3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请直接与出答案)P A答案:(1)x=2或x=10;(2)或或10.【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x−(−2)=2(4−x)或x−(−2)=2(x−4),解方程即可;(2)根据题意点P在线段AB上,由解析:(1)x=2或x=10;(2)203或403或10.【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x−(−2)=2(4−x)或x−(−2)=2(x−4),解方程即可;(2)根据题意点P在线段AB上,由优点的定义可分4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②A为(B,P)的优点;③P为(B,A)的优点;④B为(A,P)的优点,设点P表示的数为y,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进而得出t的值.【详解】解:(1)设所求数为x,由题意得x−(−2)=2(4−x)或x−(−2)=2(x−4),解得:x=2或x=10;(2)设点P表示的数为y,分四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由题意,得y−(−20)=2(40−y),解得y=20,t=(40−20)÷3=203(秒);②A为(B,P)的优点.由题意,得40−(−20)=2[y−(−20)],解得y=10,t=(40−10)÷3=10(秒);③P为(B,A)的优点.由题意,得40−y=2[y−(−20)],解得y=0,t=(40−0)÷3=403(秒);④B为(A,P)的优点40-(-20)=2(40-x),解得:x=10 t=(40-10) ÷3=10(秒).综上可知,当t为10秒、203秒或403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故答案为:203或403或10.【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优点的定义,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10.同学们,我们在本期教材中曾经学习过绝对值的概念: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记作||α.实际上,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可记作|30|--;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与表示数2的点的距离可记作|32|--,也就是说,在数轴上,如果A 点表示的数记为,a B 点表示的数记为b ,则AB 、两点间的距离就可记作||-a b . (学以致用)(1)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2)数轴上表示x 与1-的两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为2,那么x 为________.(解决问题)如图,已知,A B 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点A 表示的数是30-,点B 表示的数是50.(3)现有一只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移动,同时另一只蚂蚁Q 恰好从点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移动.①求两只蚂蚁在数轴上相遇时所用的时间;②求两只蚂蚁在数轴上距离10个单位长度时的时间.(数学理解)(4)数轴上两点AB 、对应的数分别为a b 、,已知2(5)|1|0a b ++-=,点M 从A 出发向右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表达出t 秒后M B 、之间的距离___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答案:(1);(2)或;(3)①;②或;(4)【分析】(1)直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2)由数轴上表示与的两点间的距离为,列方程再解方程可得答案; (3)①由路程除以两只蚂蚁的解析:(1)4;(2)1或3-;(3)①16s ;②18t s =或14t s =;(4)63.t -+【分析】(1)直接利用AB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 a b =-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2)由数轴上表示x 与1-的两点间的距离为2,列方程12,x +=再解方程可得答案; (3)①由路程除以两只蚂蚁的速度和可得答案;②设ts 后两只蚂蚁在数轴上距离10个单位长度,再分别表示ts 后Q 对应的数为302,t -+ P 对应的数为503t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Q ,再列方程,解方程可得答案; (4)先求解,a b 的值,再表示ts 后M 对应的数为53t -+,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M B 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313 4.--=+=故答案为:4.(2)由题意得:()12,x --= 12,x ∴+=12x ∴+=或12,x +=-1x ∴=或 3.x =-故答案为:1或 3.-(3)①由题意可得:305080AB =--=,所以两只蚂蚁在数轴上相遇时所用的时间为:80=16.3+2s ②如图,设ts 后两只蚂蚁在数轴上距离10个单位长度,由题意得:ts 后Q 对应的数为302,t -+ P 对应的数为503t -,()30250380510PQ t t t ∴=-+--=-+=,80510t ∴-+=或80510t -+=-,18t ∴=或14t =,经检验:18t =或14t =符合题意,所以当18t s =或14t s =两只蚂蚁在数轴上距离10个单位长度.(4) 2(5)|1|0a b ++-=,50a ∴+=且10b -=,5,1,a b ∴=-=如图,t 秒后M 对应的数为:53t -+,53163.MB t t ∴=-+-=-+故答案为:63.t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绝对值方程的应用,非负数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整式的加减运算,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已知∠AOB =120°,射线OP 从OA 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 以每秒6°的速度,从OB 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 旋转,当射线OQ 达到OA 后,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设旋转时间为t 秒.(1)分别求出当t =5和t =18时,∠POQ 的度数;(2)当OP 与OQ 重合时,求t 的值;(3)当∠POQ =40°时,求t 的值.答案:(1)80°,24°;(2)t=15;(3)10或20【分析】(1)代入计算即可求解;(2)根据角度的相遇问题列出方程计算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列解析:(1)80°,24°;(2)t=15;(3)10或20【分析】(1)代入计算即可求解;(2)根据角度的相遇问题列出方程计算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列出方程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1)当t=5时,∠AOP=2t=10°,∠BOQ=6t=30°,∴∠POQ=∠AOB﹣∠AOP﹣∠BOQ=120°﹣10°﹣30°=80°;当t=18时,∠AOP=2t=36°,∠BOQ=6t=108°,∴∠AOQ=120°﹣108°=12°,∴∠POQ=∠AOP﹣∠AOQ=36°﹣12°=24°;(2)当OP与OQ重合时,依题意得:2t+6t=120,解得:t=15;(3)当0<t≤15时,依题意得:2t+6t+40=120,解得:t=10,当15<t≤20时,依题意得:2t+6t﹣40=120,解得:t=20,∴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由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2.(背景知识)数轴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 AB a b =-∣,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2a b +. (问题情境)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8,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t s t >.(综合运用)(1)填空:①A ,B 两点间的距离AB =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②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s)t 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_. (2)求当t 为何值时,P ,Q 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表示的数.(3)求当t 为何值时,12PQ AB =. (4)若M 为PA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 的长.答案:(1)①10,3;②−2+4t ,8+t ;(2)t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3)t =5或;(4)线段的长不发生变化,MN=5【分析】(1)①根据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即可得到答 解析:(1)①10,3;②−2+4t ,8+t ;(2)t =103,相遇点表示的数为343;(3)t =5或53;(4)线段MN 的长不发生变化,MN =5 【分析】(1)①根据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 AB a b =-∣,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2a b +,即可得到答案;②根据题意直接表示出P ,Q 所对应的数,即可;(2)当P 、Q 两点相遇时,P 、Q 表示的数相等列方程,得到t 的值,进而得到 P 、Q 相遇的点所对应的数;(3)由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2+4t ,点Q 表示的数为8+t ,于是得到PQ 的表达式,结合12PQ AB =,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4)由点M 表示的数为2(24)2t -+-+,点N 表示的数为8(24)2t +-+,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①A 、B 两点间的距离AB =|−2−8|=1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2832-+=, 故答案是:10,3;②由题意可得,(s)t 后,点P 表示的数为:−2+4t ,点Q 表示的数为:8+t ,故答是:−2+4t ,8+t ;(2)∵当P 、Q 两点相遇时,P 、Q 表示的数相等∴−2+4t =8+t ,解得:t =103, ∴当t =103时,P 、Q 相遇, 此时,8+t =8+1034=33,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343; (3)∵t 秒后, PQ =|(−2+4t )−(8+t )|=|3t −10|, ∵12PQ AB ==12×10=5, ∴|3t −10|=5,解得:t =5或53, ∴当t =5或53,12PQ AB =; (4)∵M 为PA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M 表示的数为2(24)222t t -+-+=-+, 点N 表示的数为 8(24)322t t +-+=+, ∴MN =()223255t t -+-+=-=,即:线段MN 的长不发生变化,MN =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数轴,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3.已知直线AB 过点O ,∠COD =90°,OE 是∠BOC 的平分线.(1)操作发现:①如图1,若∠AOC =40°,则∠DOE =②如图1,若∠AOC =α,则∠DOE = (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2)操作探究:将图1中的∠COD 绕顶点O 顺时针旋转到图2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②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试说明理由.(3)拓展应用:将图2中的∠COD 绕顶点O 逆时针旋转到图3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若∠AOC =α,求∠DOE 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20°,;(2)成立,理由见详解;(3)180°-.【分析】(1)如图1,根据平角的定义和∠COD=90°,得∠AOC+∠BOD=90°,从而∠BOD=50°,OE是∠BOC的平分线,可得解析:(1)20°,12α;(2)成立,理由见详解;(3)180°-12α.【分析】(1)如图1,根据平角的定义和∠COD=90°,得∠AOC+∠BOD=90°,从而∠BOD=50°,OE是∠BOC的平分线,可得∠BOE=70°,由角的和差得∠DOE=20°;同理可得:∠DOE=12α;(2)如图2,根据平角的定义得:∠BOC=180°-α,由角平分线定义得:∠EOC=1 2∠BOC=90°-12α,根据角的差可得(1)中的结论还成立;(3)同理可得:∠DOE=∠COD+∠COE=180°-12α.【详解】解:(1)如图1,∵∠COD=90°,∴∠AOC+∠BOD=90°,∵∠AOC=40°,∴∠BOD=50°,∴∠BOC=∠COD+∠BOD=90°+50°=140°,∵OE平分∠BOC,∴∠BOE=12∠BOC=70°,∴∠DOE=∠BOE-∠BOD=20°,②如图1,由(1)知:∠AOC+∠BOD=90°,∵∠AOC=α,∴∠BOD=90°﹣α,∴∠BOC=∠COD+∠BOD=90°+90°﹣α=180°﹣α,∵OE平分∠BOC,∴∠BOE=12∠BOC=90°﹣12α,∴∠DOE=∠BOE﹣∠BOD=90°﹣12α﹣(90°﹣α)=12α,(2)(1)中的结论还成立,理由是:如图2,∵∠AOC +∠BOC =180°,∠AOC =α,∴∠BOC =180°﹣α,∵OE 平分∠BOC ,∴∠EOC =12∠BOC =90°﹣12α,∵∠COD =90°,∴∠DOE =∠COD ﹣∠COE =90°﹣(90°﹣12α)=12α;(3)如图3,∵∠AOC +∠BOC =180°,∠AOC =α,∴∠BOC =180°﹣α,∵OE 平分∠BOC ,∴∠EOC =12∠BOC =90°﹣12α,∵∠COD =90°,∴∠DOE =∠COD +∠COE =90°+(90°﹣12α)=180°﹣12α.【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及角的和与差,能根据图形确定所求角和已知各角的关系是解此题的关键.14.已知:160AOD ∠=︒,OB 、OM 、ON 是AOD ∠内的射线.(1)如图1,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D ∠.当射线OB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度数.(2)OC 也是AOD ∠内的射线,如图2,若20BOC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当射线OB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大小.答案:(1);(2)【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和,然后根据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和,然后根据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1)∵平分,∴∵平分,∴解析:(1)80︒;(2)70︒【分析】。
七年级数学(上)期末压轴题汇编——定义新运算类
1.小兵喜欢研究数学问题,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他给出一个新定义:若x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ax+b=0(a≠0)的解,y0是关于y的方程的所有解的其中一个解,且x,y满足x 0+y=100,则称关于y的方程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友好方程”.例如:一元一次方程3x−2x−99=0的解是x0=99,方程y2+1=2的所有解是y=1或y=−1,当y=1时,x+y=100,所以y2+1=2为一元一次方程3x−2x−99=0的“友好方程”.(1)已知关于y的方程:①2y−2=4,②|y|=2,以上哪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3x−2x−102=0的“友好方程”?请直接写出正确的序号是.(2)若关于y的方程|2y−2|+3=5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2213x ax a−−=+的“友好方程”,请求出a的值.(3)如关于y的方程(1)2|49|45m ym y m n−−+=+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4554mx n m+=的“友好方程”,请直接写出m nn+的值.2.取一个自然数,若它是奇数,则乘以3加上1,若它是偶数,则除以2,按此规则经过若干步的计算最终可得到1.这个结论在数学上还没有得到证明,但举例验证都是正确的.例如:取自然数5.经过下面5步运算可得1,即:53116⨯+⎯⎯⎯→28÷⎯⎯→24÷⎯⎯→22÷⎯⎯→21÷⎯⎯→.如果自然数m 经过7步运算可得到1,则所有符合条件的m 的值为 .3.(2021.1月期末理工附25)我们把a cb d称为二阶行列式,且a cad bcb d=−.如:121(4)3210 34=⨯−−⨯=−−.(1)计算:2135=−;4235=−;(2)小明观察(1)中两个行列式的结构特点及结果,归纳总结,猜想:若行列式中的某一行(列)的所有数都乘以同一个数k,等于用数k乘以此行列式.即ka kc a c ka c a kc a ckb d kb kd kb d b kd b d====,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举出反例.(3)若1k≠,且113232x x x xk k++=,求x的值.4.阅读材料:我们定义:如果两个实数的差等于这两个实数的商,那么这两个实数就叫做“差商等数对”. 即:如果a −b =a ÷b ,那么a 与b 就叫做“差商等数对”,记为(a ,b ).例如:4−2=4÷2;993322−=÷; 11()(1)()(1)22−−−=−÷−; 则称数对(4,2),(92,3),(12−,1−)是“差商等数对”.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下列数对中,“差商等数对”是 (填序号);①(8.1−,9−),②(12,12)③(-3,-6) (2)如果(x ,4)是“差商等数对”,请求出x 的值;(3)如果(m ,n )是“差商等数对”,那么m =_________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5.如图,某校的“图书码”共有7位数字,它是由6位数字代码和校验码构成,其结构分别代表“种类代码、出版社代码、书序代码和校验码”.其中校验码是用来校验图书码中前6位数字代码的正确性,它的编制是按照特定的算法得来的.以上图为例,其算法为:步骤1:计算前6位数字中偶数位数字的和a,即a=9+1+3=13;步骤2:计算前6位数字中奇数位数字的和b,即b=6+0+2=8;步骤3:计算3a与b的和c,即c=3⨯13+8=47;步骤4:取大于或等于c且为10的整数倍的最小数d,即d=50;步骤5:计算d与c的差就是校验码X,即X=50−47=3.请解答下列问题:(1)《数学故事》的图书码为978753Y,则“步骤3”中的c的值为,校验码Y的值为.(2)如图①,某图书码中的一位数字被墨水污染了,设这位数字为m,你能用只含有m的代数式表示上述步骤中的d吗?从而求出m的值吗?写出你的思考过程.(3)如图②,某图书码中被墨水污染的两个数字的差是4,这两个数字从左到右分别是多少?请直接写出结果.6.观察下列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并回答问题:1+8=32,1+8+16=52,1+8+16+24=72,1+8+16+24+32=k2,⋯,(1)第4个等式中正整数k的值是;(2)第5个等式是:;(3)第n个等式是:.(其中n是正整数)7.我们规定: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a +x =b (a ≠0)的解为x b a =,则称该方程为“商解方程”.例如:24x +=的解为2x =且422=,则方程24x +=是“商解方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3 4.5x +=是不是“商解方程”; (2)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是42(3)x m +=− “商解方程”,求m 的值.8.我们规定:若有理数a ,b 满足a +b =ab ,则称a ,b 互为“等和积数”,其中a 叫做b 的“等和积数”, b 也叫a 的“等和积数”.例如:因为1(1)122+−=−,11(1)22⨯−=−,所以11(1)(1)22+−=⨯−,则12与1−互为“等和积数”. 请根据上述规定解答下列问题:(1)有理数2的“等和积数”是 ;(2)有理数1 (填“有”或“没有” ) “等和积数”;(3)若m 的“等和积数”是25,n 的“等和积数”是37,求34m n +的值.9. 将n个互不相同的整数置于一排,构成一个数组.在这n个数字前任意添加“+”或“-”号,可以得到一个算式.若运算结果可以为0,我们就将这个数组称为“运算平衡”数组.(1)数组1,2,3,4是否是“运算平衡”数组?若是,请在以下数组中填上相应的符号,并完成运算;1 2 3 4 =(2)若数组1,4,6,m是“运算平衡”数组,则m的值可以是多少?(3)若某“运算平衡”数组中共含有n个整数,则这n个整数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规律?10.【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例如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再例如(−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0n aa a a a a ÷÷÷⋯÷≠个,n 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记作a ,读作“a 的圈n 次方”.【初步探究】(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7=③ ;1()4−=⑤ ; (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都等于1;B .对于任何大于等于2的整数c ,11=;.89C =⑨⑧;D .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结果是正数;【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 除方21111222222()2222→=÷÷÷=⨯⨯⨯=→④乘方幂的形式 (1)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5)−=⑥ ;1()2=⑨ ; (2)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 的圈n 次方写成幂的形式为 ;(3)将?11()()(m a a⋅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写成幂的形式为 .11.阅读材料:如果x是一个有理数,我们把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记作[x].例如,[3.2]=3,[5]=5,[−2.1]=−3.那么,x=[x]+a,其中0a<1.例如,3.2=[3.2]+0.2,5=[5]+0,−2.1=[−2.1]+0.9.请你解决下列问题:(1)[4.8]=,[−6.5]=;(2)如果[x]=3,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3)如果[5x−2]=3x+1,那么x的值是;(4)如果x=[x]+a,其中0a<1,且4a=[x]+1,求x的值.11。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汇编经典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汇编经典及答案一、选择题1. 若 a = 3,b = 2,则 a + b 的值是()A. 1B. 1C. 5D. 52. 若 a = 5,b = 2,则 a b 的值是()A. 3B. 3C. 7D. 73. 若 a = 4,b = 3,则a × b 的值是()A. 12B. 12C. 7D. 74. 若 a = 6,b = 2,则a ÷ b 的值是()A. 3B. 3C. 4D. 45. 若 a = 5,b = 3,则 a + b 的值是()A. 8B. 2C. 2D. 86. 若 a = 4,b = 6,则 a b 的值是()A. 10B. 10C. 2D. 27. 若 a = 7,b = 2,则a × b 的值是()A. 14B. 14C. 9D. 98. 若 a = 8,b = 4,则a ÷ b 的值是()A. 2B. 2C. 3D. 39. 若 a = 9,b = 1,则 a + b 的值是()A. 10B. 10C. 8D. 810. 若 a = 10,b = 5,则 a b 的值是()A. 15B. 15C. 5D. 5二、填空题11. 若 a = 2,b = 3,则 a + b 的值是_________。
12. 若 a = 4,b = 1,则 a b 的值是_________。
13. 若 a = 6,b = 2,则a × b 的值是_________。
14. 若 a = 8,b = 3,则a ÷ b 的值是_________。
15. 若 a = 10,b = 4,则 a + b 的值是_________。
16. 若 a = 12,b = 2,则 a b 的值是_________。
17. 若 a = 14,b = 3,则a × b 的值是_________。
18. 若 a = 16,b = 4,则a ÷ b 的值是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汇编经典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汇编经典及答案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为24,第二次输出的结果为12,,则第2022次输出的结果为某为偶数输入某某为奇数(第11题)某+31某2输出12、数学学科中有许多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对于每一个大于100的3的倍数,求这个数每一个数位的数字的立方和,将所得的和重复上述操作,这样一直继续下去,结果最终得到一个固定不变的数R,它会掉入一个数字“陷阱”,那么最终掉入“陷阱”的这个固定不变的数R=____________13、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积木,每个正方体上相对两个面上写的数字之和都等于3,现将两个这样的正方体重叠放置(如图),且看得见的五个面上的数如图所示,问看不见的七个面上所写的数之和是54二、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①1是绝对值最小的数)1②3a-2的相反数是-3a+2⑤34某3是7次单项式C.3个323第13题图③5R2的系数是5④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A.1个B.2个D.4个2、当某2时,整式p某q某1的值等于2002,那么当某2时,整式p某3q某1的值为(A、2001B、-2001)C、2000D、-2000)D.5.35≤某≤5.45)3、已知有理数某的近似值是5.4,则某的取值范围是(A.5.35<某<5.4422B.5.35<某≤5.44C.5.35≤某<5.454、某+a某-2y+7-(b某-2某+9y-1)的值与某的取值无关,则a+b的值为(A.-1;B.1;C.-2D.25、若0<m<1,m、m、2A.m<m2<;B.m2<m<;mm6、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若a+b=0,则|a|=|b|1m的大小关系是()D.C.1<m<m2;m12<m<mm()②若|a|=a,则a>0乐恩教育教学设计方案③若|a|=|b|,则a=bA.1个B.2个④若a为有理数,则a=aC.3个D.4个)7、有理数a,b满足a>0,b<0,|a|<|b|,则a,b,-a,-b的大小顺序是(A.-a<b<a<-bB.b<-a<a<-bC.-a<-b<b<aD.b<-a<-b<a8、在数轴上A点和B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1,若使A点表示的数是B点表示的数的3倍,则应将点A()A.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B.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C.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D.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或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9、对近似数0.08万,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精确到0.01,有三个有效数字C.精确到百位,有一个有效数字B.精确到0.01,有两个有效数字D.精确到百位,有两个有效数字10、a,互为相反数,n互为倒数,的算术平方根为2,100a99bmnbk2若bm,k则的值为A.-4A.-1或-5B.4B.1或5C.-96)D.-1或5C.1或-5D.10411、若a3,b2,且ab<0,则ab的值等于(12、观察下列各式:112123012312323412331343452343计算:3某(1某2+2某3+3某4++99某100)=A.97某98某99B.98某99某100C.99某100某101D.100某101某102二、解答题1、课堂上李老师给出了一道整式求值的题目,李老师把要求的整式(7a3-6a3b+3a2b)-(-3a3-6a3b+3a2b+10a3-3)写完后,让王红同学顺便给出一组a、b的值,老师自己说答案,当王红说完:“a=65,b=-2005”后,李老师不假思索,立刻就说出答案“3”.同学们莫名其妙,觉得不可思议,但李老师用坚定的口吻说:“这个答案准确无误”,亲爱的同学你相信吗?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乐恩教育教学设计方案2、数学生活实践如果今天是星期天,你知道再这2100天是星期几吗?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知道2100被7除的余数是多少,假设余数是1,因为今天是星期天,那么再过这么多天就是星期一;假设余数是2,那么再过这么多天就是星期二;假设余数是3,那么再过这么多天就是星期三因此,我们就用下面的实践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