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第1讲 读懂小说
小说基本阅读法(如何读懂)(2)讲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专题一:如何读懂小说——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一轮)模块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第一节抓住三要素读懂小说课件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 到松林里。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分析自然环
境,就是要侧重分析时令、气候、地理等因素对人物性格和思
想行为的烘托作用。
第四步: 小说的主题是蕴藏于作品的形象、情节、环境描写中 多方联 的。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 系,获 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 取主旨 合考虑后,主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陈良廷译,有删改)
【解构文本】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全文结构紧凑,行文自然流畅,主要情节:峡谷滑雪、客栈小憩。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塑造乔治和尼克两个主人公。娴熟的滑雪 动作,优美的滑雪姿势,过瘾的滑雪感受,说明尼克和乔治对滑雪的热爱和享受。 语言描写方面运用大量对话,来表现主人公强烈的滑雪愿望和分别时的依依不 舍之情。通过这些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热爱滑雪的形象特点,以及二人的 深厚友情。
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 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 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 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 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 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 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 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 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 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趴在桌上。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情节类
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只是小说中 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人从小说中某 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形成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
题型一 概括故事情节
[解题方略] 二、通晓四大解题技法
类型
解题方略
1.结构连贯法: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如《祝福》)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的一个
明 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 考 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型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
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 对 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模式, 话 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 式 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题型一 概括故事情节
突转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 欧·亨利 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
式) 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题型一 概括故事情节
2.常见外国小说模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
横截 面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卢钰《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二板块“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文章。
它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同学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同学们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清代散文家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
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
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这里说的是,写文章要像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
欧·亨利的小说一向以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吸引读者,《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作品正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的开端,描述了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有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主人公苏艾和琼珊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画家,她们租用了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但很不幸,琼珊感染了肺炎,生命垂危。
情节不断发展,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琼珊就是不理睬,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
此刻的她,已经放弃了求生的努力,而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随风飘零的树叶上,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她也该离开人世。
故事的高潮,出乎琼珊和读者的意料,正是那最后一片叶子使得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第二天早晨,当苏艾拉开窗帘时,苏艾和琼珊都惊呆了:“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这使得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最终,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地永不飘落?最终,苏艾揭示了谜底,原来是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身的杰作,而正是这幅作品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课件
一、整体把握
• 怎么考? • 题型: • 2道选择题(3+3)+2道主观题(4+6)=16分 • 考什么? • 小说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 外加:语言、标题、文体特征……
几个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注意环境描写 3.揣摩人物形象 4.概括探究主题 5.品味语言特色 6.理解小说标题 1.7.分析写作技能……
单元学习任务 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作品中 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 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 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认真阅读、欣赏这 些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 “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百合花》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 的牺牲,《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 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两篇小说的时代背 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阅 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 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 术。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 并作简要点评。
2.评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百合花》中有几处写到新媳妇家的被子?《哦,香雪》中铅笔盒 出现了几次?请对它们分别进行分析,指出它们在反应人物心理、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3.尝试分析《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视角的差异, 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4.《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都能体现“诗化小说”的 特点。请从场景描摹、人物刻画的角度,结合文本赏析“诗化小 说”的特征。
• 如: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的情节结构模 式、情节作用、情节的手法、概括人物形象的 固定术语等。
• 2.结合练习,结合学情,自行绘制每个知识点 的思维导图。
专题一微课堂——四步法读懂小说
[学生用书P132]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元多义性、复杂模糊性,但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的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达出来。
小说的主题需要读者通过情节、环境、人物等感悟出来。
因此,解答小说的阅读题,要先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了解高考小说选文特点,然后运用“四步法”读懂小说,本课就主要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1.小说内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2.小说三要素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⑴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
⑶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作用。
二、了解高考小说选文特点通过近几年高考所选小说来看,1 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高中语文板块二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
12/11/2021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洞 悉选项从何处而来,清楚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 助于快速准确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2/11/2021
陷阱一: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故意错误解说原文,它更换了个
陷阱 别词语(或说法),或直接歪曲了作者的观点,导致选
12/11/2021
[例 3] (2012·山东高考第 6 题 A 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 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 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文信息]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 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 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 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12/11/2021
陷阱五:颠倒是非 颠倒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
陷阱 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 剖析 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或者将
作者的观点态度加以强化或弱化。 识别 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 方法 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圈画标注。
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果关系。
①关注表示因果的关键词,如“因为、因此、由于、 识别 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方法 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12/11/2021
[例4] (2017·全国卷Ⅱ第1题D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 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识别 方法
表范围大小的词 表程度轻重的词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学案(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解析版)复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落的特点与作用。
知识导图一、情节线索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二、情节结构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突转”式(“欧·亨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特殊小说模式模式解读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
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意识流式以心理时间结构小说。
作者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序,让人物在主观心理时间里任意变化来结构作品。
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
202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题型专题讲解:专题二文学类阅读之小说阅读
专题二文学类阅读高考命题分析选文特点体裁:近几年全国新高考卷文学类阅读选文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新高考Ⅰ卷均考查了小说,新高考Ⅱ卷则散文、小说兼有。
现代诗歌、戏剧尚未涉考。
文本形式:除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相互关联的“散文+小说”双文本的形式考查外, 其余均以单篇文本的形式考查。
题材:以红色革命题材、历史文化题材、社会主义建设题材为主要方向,反映了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考动态,彰显了人物独特的生命体验,突显了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彰显了榜样的力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文艺性。
从作品的作者构成来看,选文偏好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以及新锐作家。
篇幅:字数在1800~1900字之间。
设题特点题型:均为2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
考查内容:2道客观题多从微观角度分别考查对文章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近两年全国新高考卷客观题的考查内容出现新变化,设问更灵活开放,更能体现因文设题的命题趋势。
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第6题与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第7题,前者综合考查小说的情节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后者考查小说具体语句的情感分析,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主观题的内容, 考查容量大,涉及考点多。
此外,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两题都是正向的,打破了以往文学类阅读客观题较少正向设题的模式,题目难度增大。
主观题多从宏观角度因文设题,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考查分析文本的文学形象、艺术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等,考查点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或者是文本的鲜明突出之处;重视探究,注重读写结合,体现开放性,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最后一题考查了写文学短评的思路。
文学类阅读之小说阅读一、知识体系图解二、题型解法(1)略读,读懂故事读懂故事,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一道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抓住故事,就是要把握事件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完整过程,这是理清层次、概括主题的前提。
小说阅读技巧专题
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
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 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
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 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 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三、答题模式 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解答时需注意: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 章灵活作答。
小说阅读专题 三、概括情节
我说 解法 设问 方式
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主要”二字, 扣住中心人物概括。语言要精练。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 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 面)。
二、解答思路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
先抑后扬等)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
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重点
把握描写(描写的角度与描写的方法)和抒情(直
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3.布局谋篇及其所起的作用。根据内容所处的位置的不
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四部分中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
1.分析情节 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 线索的贯穿。《祝福》这篇文章就是以“祝福” 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有时,故 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 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文章可以 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 索。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闷”,中间有 “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 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专题讲座
《初中小说高效课堂阅读教学专题讲座》阜阳十九中王洪飞中学语文新课程中,语文教材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小说阅读主题单元“小说之林”,然而与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普遍不喜欢小说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偏低,更谈不上什么高效阅读。
反差如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让小说阅读教学走进中学生,让他们摆脱对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情景故事的层面上。
而让学生走进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现场”,不让小说阅读教学内容泛化、反文学化、僵化,小说阅读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语文内涵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唤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进而纵深挖掘文本内涵,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面临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比较、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有助于解决学生小说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
下面是它的操作流程和策略:一、粗读所谓粗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一点的位置上来客观感知课文,审视小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高屋建瓴的方式梳理出情节脉络,来学习字词,解题审题,理解层次和感知情节的起伏波澜,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
具体的实施策略是:1、熟读课文,扫除障碍。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方可培养、积累语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初读小说两遍,第一遍了解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所了解,第二遍主要是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既包括字词障碍,也包括一些关键句的疑难障碍。
学生在读的方式上可不拘一格,如默读、朗读、速读、小组竞读等。
一般而言,较长的作品可安排课下默读或者是课堂速读。
较短的作品则在课堂上阅读,同桌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和交流。
高考语文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总启课读懂文章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
第四步(任务驱动4):把握主旨意图 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 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就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 糊性,单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主题,作者可以以 直接议论、抒情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 节、人物等感悟出来。
12/10/2021
12/10/2021
[这样准答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不仅直接表达了 “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也为两人进一步交往做了充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 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 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12/10/2021
[信息采集] 结合[这样快读文]可知,A项与第①段“我”在伦敦被炸伤对 应,B项与第⑨段“我”说电话感受对应,C项与⑱⑲段“她” 被炸死对应,D项与小说的主题对应。
12/10/2021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涉及情节结 构、人物语言、主题等。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 历”错误。“我在伦敦被炸伤”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B 项,“直接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有误,因为此时“我” 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只能说明两人通话的舒畅,所 以“直接表达”“喜爱之情”不恰当。D项,小说只是写了“我”的一 段经历,“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夸大其词;“表 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错误,应是表现对战争的谴责与反思。 答案:C
专题讲解小说
专题讲解小说: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内容上作用:(手法+内容)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刻画人物性格。
3、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结构上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采用倒叙)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3、首尾呼应,使结构紧密、完整。
4、推动情节发展。
5、起线索作用。
6、埋下伏笔。
答题方向: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命题角度(二)人物形象的揣摩: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 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 更表达了忧愤。
⑫“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⑬“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 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 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 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⑭“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 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 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 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 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 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 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②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 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 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23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
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 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24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
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 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 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 我同意的。”
○25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
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 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 铸的一样。
(有删改)
读文示范 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全文共 25 个自然段: (1)开端(第①~④段):其他考察大员回京参宴,“乞丐似的” 禹等人出场。 (2)发展(第⑤~⑭段):禹闯筵席,大家吓退酒意→大家面面 相觑,汇报民情:物产丰富,百姓“老实”;拟好募捐计划,请 女隗表演;接来学者,莫管其他;减少人口,致太平之道。 (3)高潮、结局(第⑮~结尾):禹与众保守派激烈斗争,力主 “导”法。
二、明小说阅读步骤——读文之“要诀” 纵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 境”“主题”来命题的,这正是小说阅读的 4 大特色。因此, 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如何在读文中有意识、有技巧地关注这 4 大命题点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4 步法”。
层次构思能决定一篇小说是否成功。所以阅读小说时, 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是阅读小说 第一步: 的一个突破口。阅读小说,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 切分层 宕。 次,理清 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 情节 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 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
⑨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 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 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⑩“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 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 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⑪“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 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 的可以多一点。”
认识人物的方法:(1)认清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情况;(2)关 第二步: 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
关 注 描 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
写,认 和性格特征;(3)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
识人物 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在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理水》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是一篇融古代 生活与现代生活为一体,既有历史人物的真实描绘,又有社会 现实的广角讽喻的作品。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料 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 也刻画了昏庸的官员等众多鲜明的角色。小说塑造的大禹及其 随员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 照,本文意在引导人们思考“中国的脊梁”,进一步强化奋斗 者形象,增强国人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
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的
第三步: 分析环 境,思 考作用 (意义)
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 分析社会环境就是要深入思考促使人物性格形成和影响人物言行 思想的诸因素(如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文化礼俗等)的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分析自然环境,就是 要侧重分析时令、气候、地理等因素对人物性格和思想行为的烘
身为民的“中国的脊梁”形象。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1)社会环境——官场昏暗腐败,众官员昏庸无能,贪图享 乐;众人故步自封,顽固守旧。 作用:不利于改革创新的环境,反衬禹及随员“中国的脊 梁”的形象。 (2)自然环境——洪水泛滥,水患不断。 作用:险恶的自然环境,衬托禹及随员关心民生疾苦的形 象。
③“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 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④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 放他们进去了。
⑤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奔来, 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 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 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托作用。
第四步: 小说的主题是蕴藏于作品的形象、情节、环境描写中的。所以考
多 方 联 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
系,获 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主旨弄明
取主旨 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2019·全国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 分)
读懂文章•做对题目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选部分写水利局的官员为“考察灾情”归来的大员们 设宴洗尘,禹带着随员们突然闯进局里来。这便正面展开 了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B.禹出现在一群附庸风雅的官僚中,就显得似乎粗莽:他 从外面闯进水利局来,“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 下。
⑮“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 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 ‘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⑯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 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的愤激着。
⑱“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 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 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 年。”
度更新,尽力避免套路化答题,比如 2019 年全国卷Ⅰ考查《故 事新编》的基本特征(艺术特色),使用常规答题的思考角度也就 不合适了。④注重理解,反对套路、机械地答题。2020 新高考 模拟海南卷将选择题一分为二,分别考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点),突出了对内容的把握。
2.选材方面:①选材范围越来越广,2018 年既有现代文学 大师老舍关心普通人物生存状态的世情小说(《有声电影》),又 有当代作家阿城关注英雄人物奉献精神的传记小说(《赵一曼女 士》),还有当代作家刘慈欣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未
来走向的科幻小说[《微纪元(节选)》];②走近国内外文学大师 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契合时代精神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如 2019 年既有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广角讽喻社会现实的作品(《故事新 编·理水》),也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反映为工业化城 市发展而放弃原有精神家园的作品(《小步舞》),还有当代作家 何士光呼吁改革开放的作品(《到梨花屯去》)。
3.对接学科素养方面:本部分涉及“语言建构与运 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 解”的语文学科素养,引导考生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审美体验、 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 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 观的正面引导,促进其向美向善,提升人生境界。
专题二
小说阅读
2020 新高考模拟海南卷对小说的考查并不意外,因为全国 卷语文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小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近五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除了 2017 年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 考查了散文以外,其余全部考查小说。小说考查又呈现以下几 种趋势及特点:
1.考查内容:①考查的重点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 技巧、小说主题、小说环境等方面;②考查角度更小,更细, 比如 2019 年全国卷Ⅱ考查环境对情节发展的作用,6 分,按照 以往答题模板,只答推动情节作用就不可能得高分;③考查角
C.在“湮”和“导”的治水问题上,禹坚持自己认定的方案, 无论那些官僚如何阻挠,都毫不动摇,坚决表示“非 ‘导’不可”。
D.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 声声“老大人”,实质上不是反对变革,而是反对大禹不 守孝道。
解析: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 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答案:D
理水(节选) 鲁迅
①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 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 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 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 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 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 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