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的制度创新

合集下载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明龙2100202043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定义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快速进行新制度的构建工作,采取了彻底打破旧有的制度框架而一次性地建立新制度框架的方式。

该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与拥护者包括萨克斯、里普顿、布兰查德、科尔内、克鲁格曼、叶利钦、盖达尔、丘拜斯、巴尔采罗维奇、克劳斯等人。

激进理论曾被用于改革已经处于计划经济困境中的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秩序。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新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断地把旧制度的组成部分给置换出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旧两种制度处于一种并存及此消彼长的状态中, 直至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新制度框架。

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如价格改革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实行了双轨价格,在放松管制和经济控制上也是逐步进行,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进,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进行,其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政治改革采用的就是渐进式改革。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危险的雷区。

五常法管理制度

五常法管理制度

五常法管理制度概述五常法管理制度是指采用五常法为基础的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和优化组织内各项管理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常法,即“循序渐进、反复推敲、勇于实践、改进创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论,可以应用于各个层面和领域。

一、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五常法管理制度的第一原则。

在管理中,循序渐进意味着根据工作的复杂程度和紧急程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逐步推进工作的完成。

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二、反复推敲反复推敲是五常法管理制度的第二原则。

在管理中,反复推敲即在决策和执行之前,反复思考、讨论和审查,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盲目决策和错误决策的发生,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勇于实践勇于实践是五常法管理制度的第三原则。

在管理中,勇于实践即鼓励管理者和员工积极主动地尝试新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不怕犯错误,敢于面对挑战。

通过勇于实践,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推动管理的持续改进。

四、改进创新改进创新是五常法管理制度的第四原则。

在管理中,改进创新意味着对现有的管理方法和制度进行不断地评估和改进,寻求更高效、更有效的方法和制度。

这种方式可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五常法管理制度的第五原则。

在管理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管理者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管理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管理组织和员工,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和和谐稳定。

六、实施五常法管理制度的步骤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明确组织的目标和计划,并将其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行动计划。

2.循序渐进进行: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紧急程度,逐步推进工作的完成,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3.反复推敲决策:在决策和执行之前,反复思考、讨论和审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鼓励勇于实践:鼓励管理者和员工积极主动地尝试新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勇于面对挑战。

制度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制度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制度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一、绪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其核心是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二、制度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经历了多个阶段。

(一)实践推动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不断进行试错和改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建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保持计划经济的特点的同时,也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使中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中,国家制度的完善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制度创新提升国家软实力制度创新还可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强国不单单局限于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应注重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通过制度创新,中国始终坚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推动了自己的实力向全球扩展。

例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独特的制度创新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增强了中国的话语权,提升了其文化软实力。

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一)扩大国内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重心主要是加强国内市场。

这是因为全球经济体系受到COVID-19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中国的出口市场稳步下滑。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中国需要积极发展国内市场,扩大消费和投资领域。

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改进优化

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改进优化

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改进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企业对于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改进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改进优化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提供明确的目标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制度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进变得至关重要。

1. 提高管理效率:创新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优化流程和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例如,引入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速度,帮助管理层快速做出决策。

2. 促进团队协作: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团队的协作和沟通。

通过明确的角色和责任分工,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冲突。

3. 提高绩效评估:通过创新的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建立更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估体系。

这能够激励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推动个人和团队的成长。

二、管理制度创新与改进的方法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改进需要综合考虑组织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供企业参考:1. 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来了解组织内外的变化和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和痛点,为制度创新提供依据。

2. 借鉴先进经验: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制度创新提供启示和借鉴。

不过需要注意,借鉴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而是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调整。

3. 制度设计: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应先进行详细的制度设计。

包括明确制度的目标、内容和流程等,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 渐进改进:制度的改进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宜一蹴而就。

可以通过设立试点项目,逐步推广优秀的管理制度。

5. 培训与推广:在新的管理制度推行过程中,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培训全员对制度进行了解和掌握,确保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三、案例分析以某电子科技公司为例,为了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公司决定对原有的项目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与改进优化。

2011年第二学期历史复习题2

2011年第二学期历史复习题2

2011年第二学期历史复习题2·必修一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1、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2、下列对《大宪章》的说法错误的是A.其目的在于限制王权B.代表贵族、部分骑士和市民的利益C.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其限制王权的思想被《权力法案》吸收3、确立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A.《大宪章》的颁布B.宣布英国为共和国C.1688年“光荣革命”D.《权利法案》的通过4、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这说明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化,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同掌握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5、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意义在于A.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B.使议会获得全部统治权C.保障工人权利和确立民主共和制度D.宣告君主专制制度被正式废除6、《权利法案》和《大宪章》的根本区别在于A.条款数目不同B.颁布时间不同C.所体现的利益不同D.所体现的政体不同7、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最能说明此材料所反映英王地位的是A.在英国拥有实权的是上下两院B.英王是“虚位元首”、“统而不治”C.英王与议会分权并相互牵制D.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作用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哪一方面A.君主立宪制B.代议制民主C.两党制D.责任内阁制9、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首相①是政府的首脑,掌握行政大权②是国家元首③不受议会监督④是议会多数党领袖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0、17、18世纪,英国的重要制度创新主要有:①责任内阁制;②君主立宪制;③两党制;④共和制;⑤代议制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1、美国政治家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激进与渐进:学校课程制度变革的两种路径

激进与渐进:学校课程制度变革的两种路径

少不确定性 、 降低课程发展 中的交易 费用与成本。学 进制度变革方式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撑条件作为保 l
校课程变革需要课 程制度 的保障 与支撑 , 是一种课程 障的, I 它仅仅是学校课程发展“ 后发优势” 的必要条 而不是其充分条件 , 制度 变革 的充分条件是需要 制度化实践 。所谓 制度化实践 , 就是指深入持久地嵌 件 ,
的, 这也并不意味着相对主义 。 激进式制度变革 校课程制度存在的基本方式 。 在学校课程制度变革过 『 但是 ,
程中 , 激进式制度变革和渐进式制度变革往往相互交 j 需 要 工 具 性 知 识 作 为 知 识 基 础 的 。所 谓 工具 性 知 是
识 事 它带 来 技 术 的 发 展 , 融在一起 , 是学校课程制度变革 的两种基本路径。现 I , 是 实 用 知识 , 实 的 知 识 , 就


29 ・
廖 辉: 激进 与渐进 : 课 程制 度变革 的两种 路 径 学校
制度的认 可为其基本标准。 若一项非正式的课程制度 l 不是变革 的动力 , 使进一步的变革变得不是更 容易而
不在正式课程制度所认可的框架范围之内, 那么, l 非 是更难。在渐进式学校课程制度变革的过程中, 加快
式, 也可 以采取激进方 式 , 其根本 区别来 自课程制度 l 权 力 是其 最核 心 的东 西 , 力 指 的是 一 个 人 在 别 人 是 权 变革的发动者。如果现有统治者依靠政权的力量 , f 自 反对之 也 能达成意愿的能力 , 权力往往和身份相结
上而下地 变革, 往表现 为激进 式 , 所产生 的社会 合 产生 强大 的力 量 。 力 主要 表 现 在 现 实 中 的权 力 已 往 但 权
备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否则, 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预 l 是要否定在学校制度变革的某一个时间上有激进式 期的效果。学校课程制度从旧制度向另一制度转换 f 的质变 、 突变的可能。由于学校课程制度变革是逐步

历史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形成过程

历史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形成过程

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考点突破】考点一渐进的制度创新重难疑点突破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1)确立: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完善:①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逐步形成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即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两党制的形成: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发展,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中选出。

③议会选举权的扩大: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19世纪后半期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2.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及作用(1)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①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所以使君主制得以在英国长久地保存。

②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中,国王的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国主是国家的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此外,作为英联邦首脑,国王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2)作用: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公共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渐进性制度创新

公共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渐进性制度创新

2集 体产权。 ‘ 、 “ 集体产权(oet e po e yf hs’ ‘ c 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v rp r gt 或 集体 i ti )
所 有制 ’ 这样 的概念在主流经济学那里几乎是看不到 的[ , 3 因此 , 1 ”
“ 体产 权 (oe te poet f hs不是 一个 主流 经济 学 的产 集 c l cv rpr gt) i yi
中国作为一个有众 多农 村人 口的发展 中大 国进 行 的经济转
主流产权经济分析普 遍采用② 尽 管也带来相关批评 ( , 见下文 ) 。
型, 获取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其 中非公有制经 济的产生 与发展以 及它对整体 经济 的正 向激励作用是市场化改革 以来的重大成就 ,
因此 , 在对我 国农 村集体 产权如何创新 的诸 多观 点中 , 私有化观
i h n s t n i o a c n my h s p p r t e t it g ih S Uf o c p s a d h i eai n h p t n te sg i c n e t i n C ie e r st n l e o o .T i a e r s o d si u s O I a i i n "c n e t n te r rl t s i s o f d h i n f a c o Ch — o i i
联 系。具体的制度环境对具体产权形式选择 的成本一 收益权衡规 定着现 实经济中集体产权或公共产权的存在及其演变。农 村现有集体
产权在既有的环境 中的 自然演化有利 于转型经济的和谐稳 定发展 。 关键词 : 公共产权; 集体产权; 经济; 转型 经济 自由
Ab t a t sr c :Co mmu a r p ry fg t r b q i u n ma k t e o o ,a d c l c ie p o e y f h s wi u v v o o g t n l p o e t h s e u i u t s i r e c n my n o l t r p  ̄ g t i a o e v i l s r ie f r a l n me l i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渐进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和具体要求1、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基本史实;2、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和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以及选举程序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3、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和1688年以后以及今天的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加深对英国代议制度的整体认识。

二、教材要点:1、“光荣革命”本目主要是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反复的过程,为了解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政治背景和历史延续性的铺垫。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先后经历了议会斗争时期、两次内战时期、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时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以及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革命最初的既定目标,确保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国王,大大削弱了王权,这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的产物,是与当时英国国情及革命领导力量的构成相适应的,是切合而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2、限制王权的法案:君主立宪制是英国代议制度的特征,《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肯定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3、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

本课教材的四目内容,构成了英国议会制君立宪的形成→发展→调整→完善→黄金时代结束的全过程,学习时要通过逐目内容的分析,提示各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英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全貌。

三、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教学情境导入本课: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11上旬,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主席会见了英国国王及王室主要成员。

中午,胡锦涛出席了英国女王举行的午宴。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制度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变化与创新。

制度是一种规范和约束行为的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不断变化和创新制度,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制度变革的路径以及制度创新的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制度的变化和创新是必然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过去的一些制度可能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例如,在经济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要求,需要开放,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在政治领域,随着民主意识的觉醒,原有的集权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权力参与和公平正义的要求,需要推动政治体制,加强人民的参与和监督。

其次,制度变革可以通过多条路径进行。

一是革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这是一种全面的制度变革,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和法律法规的制定。

例如,在经济领域,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需要原有的制度,建立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推动经济发展。

二是渐进式的制度变革。

这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创新来推动制度的变化。

例如,在教育领域,教育可以通过渐进的步骤逐步推进,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三是局部的制度创新。

这是在一些具体领域或特定问题上进行制度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可以通过创新制度,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制度创新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进行说明。

例如,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员工股权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绩效。

在法律领域,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完善的诉讼制度,保障人民的司法权益和法治建设。

在社会保障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减排和创新,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简介熊彼特创新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

这一理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创新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创新的定义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他将创新定义为一种基于新的科技、制度、市场和资本的新组合,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

创新不仅包括新产品、新技术的引入,还包括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市场和制度的创新。

创新的类型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两种类型:渐进创新和突破性创新。

1.渐进创新:指对现有技术、市场和制度的改进和优化。

渐进创新通常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的,从而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例如,产品性能的改进、流程的优化都属于渐进创新。

2.突破性创新:指对现有技术、市场和制度的根本改变和突破。

突破性创新能够带来全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就是突破性创新的典型案例。

创新的推动力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推动力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

1.内部因素:组织内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是创新的基础。

组织需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以便不断推动创新。

此外,创新需要有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有效的组织支持。

2.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竞争压力和制度环境等外部因素。

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动力来源,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创新才能有实际意义。

竞争压力则推动企业不断追求新的竞争优势。

制度环境也会对创新产生深远影响,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激励创新活动。

创新的影响熊彼特认为,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经济增长: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通过创新,企业能够提高生产力、增加产出,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创新也能够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

2.竞争优势:创新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企业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市场份额和用户认可。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由一种形式或模式变为另一种形式或模式的过程,而制度创新则是指新的制度形式或模式的创造和引入。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旧有的制度往往不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可以是渐进的,也可以是突破性的。

渐进的制度变迁往往是在旧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良,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比如,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迁是相对渐进的。

突破性的制度变迁则是在旧有制度彻底瓦解后,引入新的制度形式。

比如,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被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取代,是一次突破性的制度变迁。

制度创新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手段。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制度创新发挥着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制度创新可以是渐进的,也可以是突破性的。

渐进的制度创新是指在旧有制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补和完善。

比如,在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和特区制度的引入就是一种渐进的制度创新,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和开放。

突破性的制度创新则是指对旧有制度进行彻底改变,引入新的制度模式。

比如,在中国的土地制度中,通过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变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一种突破性的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变迁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

比如,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家族制度和阶级制度逐渐变为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则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路径。

比如,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兴起和电商平台的建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方式。

然而,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也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制度变迁需要破除旧有的利益格局和阻力,引入新的制度形式往往会遇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反对和抵制。

我国制度创新的战略决策:以“点”带“面”

我国制度创新的战略决策:以“点”带“面”

我国制度创新的战略决策:以“点”带“面”许经勇摘要: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取向改革,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供借鉴,只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

其切实可行的策略,就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选择若干个点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至面上。

我国先后创建的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区,就是适应不同阶段改革开放的要求,体现渐进性、阶段性、顺序性与可持续性,因势利导地发挥集聚、转换和示范作用,推动面上的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制度创新典型试验示范作用我国经济制度变迁,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不宜一下子全面铺开,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以便把改革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换句话说,制度创新的战略决策只能选择“以点带面”,走以局部创新带动全局创新的路子。

这种以局部带动全局的制度创新,突出表现在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不同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攻克这些难题所应采取的重大举措,先后相继建立了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自由贸易区。

它们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体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渐进性与可持续性,其渐进性表现在三者是依序出现的;其可持续性表现在三者是长期并存的,不存在着谁代替谁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自由贸易区,都是通过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是属于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

创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这个概念是我国在特殊条件提出来的。

指的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其管辖范围内,专门划出一块地方,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更加优惠的政策,大量吸引外商前往投资办厂、兴办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区域。

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在加快经济特区发展步伐的同时,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

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阻力也是相当大的。

为了使经济制度变迁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我国经济制度变迁首先采取“体制外”增量改革人手,而创建经济特区就是“体制外”增量改革的具体形式。

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

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

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①——再论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杨瑞龙杨其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内容提要:本文采取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并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分析中国渐进制度变迁路径的一些特征,重点研究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中央治国者、地方政府官员和微观主体之间的三方博弈过程及其经济后果,力图证明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介入才使渐进式改革得以相对平稳地推进,并且能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从而使得我国的制度变迁路径呈现出阶梯状。

关键词:制度变迁地方政府中央治国者微观主体三元博弈一、导言大多数新制度经济学家在解释制度变迁时,更重视从需求角度的分析,我们则针对我国的制度变迁由政府主导这一特点,强调从制度供给角度分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进而分析了在这一制度变迁方式下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可能面临的障碍(杨瑞龙,1993,1994)。

在解释如何逾越这些障碍时,我们发现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目标一致性假设下的国家理论很难解释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

根据我国在改革的一定阶段地方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事实,我们提出了“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并进一步判断,随着市场主体的确立,将逐渐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提出了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假说(杨瑞龙,1998)。

本文将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针对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央与微观主体之间二元博弈的缺陷,将着重探讨地方政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渐进过渡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并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中央治国者、地方政府官员和微观主体之间的三元博弈过程及其经济后果;二是针对我们原有的制度“供给—需求”分析框架中对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动机分析不足的问题(汪丁丁,1999)。

在三元博弈中,我们将地方政府官员视为利用政治组织实现经济功能的政治企业家,即他们在与中央治国者和微观主体的博弈中,将努力通过追逐潜在制度收益来发展本地经济和显示政绩,从而使自己的政治资本增值。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 第5讲 渐进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 第5讲 渐进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5讲渐进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考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教材补充『历史现象』内阁集体负责制内阁责任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制度之一,而内阁集体负责制则是内阁责任制中使内阁(政府)团结一致面对国王、议会和人民的重要机制。

内阁集体负责制加强了首相的政治权力,因为它强调内阁制政府的集体本质特征而不强调内阁成员个人负责。

『史论观点』对“光荣革命”的评价“它(光荣革命)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考点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教材补充『社会现象』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兴起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它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

[巧学妙用][图示解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易错易混] 英王“统而不治”《权利法案》颁布时英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议会制约。

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图解历史] 责任内阁制的运转[图示证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图解历史] 国徽体现的政治理念★秃鹰叼着的飘带上书:“合众为一”,体现联邦制原则。

[图示解史]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主权②《权利法案》③法治④行政⑤1721⑥集体⑦议会⑧多数党⑨议会改革⑩民主考点二①邦联②制宪会议③联邦政府④自主权⑤民选⑥主权⑦奴隶制考法1 史料主旨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特点【考题1】(2016·课标全国Ⅰ,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答案 B『方法突破』★明立意从英国君主立宪制演变历程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制度经济学第四讲

制度经济学第四讲

制度经济学第四讲制度变迁的方式1.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从制度创新的主体角度,制度创新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自愿性制度创新或自发的制度创新。

如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股份公司制制度创新不是一种人为强制进行的制度安排,而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经济学上将这样的制度创新称之为诱致性制度创新,也即自发性制度创新。

一般来说,政府凭借国家的力量,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其社会成员是否愿意,所进行的制度创新都带有强制性,所以,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制度创新也称为行政性制度创新或强制性制度创新。

而在任何一种大的制度创新中,这两种制度创新方式都不同程度、不同阶段地存在着。

因此,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创新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诱致性与强制性之间存在着诱致与强制程度不同的许多过渡形式。

一般而言,诱致性制度创新往往是在制度主体的一致同意的、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反,强制性制度创新却常常是在制度主体非一致性同意,即存在异议或反对者、非全部自愿的基础上,由某种行政权力作为强制力进行的,两者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前者绝对地、始终地优于或劣于后者。

诱致性制度变迁有时是政府或国家力量默许、默认的情况下进行的,或在政府的精心安排但不是直接发动下,用获利的机会去诱导人们去自发地变革旧的制度,创设新的制度。

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变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诱致式的制度变革。

当时政府并没有明确下令要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而是默认安徽、四川等地农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农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很快就改变了自身物质上的贫困、精神受压抑的状况,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这就诱导其他农民纷纷效仿,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在我国农村实行20 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就被废除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新的制度建立起来了。

现实中的制度变迁并不是纯粹的,而常常是两者的结合。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而现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英国渐进制度创新

英国渐进制度创新

两党之争
托利(Tory)——保守党或是自由党, 代表贵族地主和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 利益
辉格(Whig)——工党,代表金融资 本家、大商人、新贵族的利益
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一)议会 13世纪,议会创立 上院——国王、贵族院,由国王任命 代议制
下院——平民,选民通过选举代表来 组成代表机关,间接议政
(二)内阁 1.发展过程 1714年,乔治一世,内阁形成 1721年,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 第一位首相,主持内阁会议 1746年,乔治二世,开创了首相辞职连带整 个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 19世纪中期以后国王无权任命首相,议会选 举变成政党之争
2.主要内容 (1)由下院选举产生 (2)由多数党组成内阁,并选举其领袖担 任首相 (3)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 (4)首相行使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成为 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5)议会与内阁不合时,要么解散议会, 要么内阁下台
代议制
指公民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 参政议政,讨论国家大事,是行使国 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革法案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一、背景:从《大宪章》到《权利 法案》
议会与国王的集体统 1215年,大贵族迫使英王签订《大宪章》, 治,人治转向法治, 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务的制度。 英国社会稳定下来, 1264年,打败撕毁《大宪章》的亨利三世, 更好的发展 次年,召开大会,创立一会雏形。 1640年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8年 “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威廉玛丽登基,君主 立宪制在英国正式形成

第三节制度变迁与创新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制度变迁与创新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制度变迁与创新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前面我们谈到过,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然而制度的稳定并不意味着它们处于一个完全静止的状态,事实上,制度本身是处于不断演进和变迁之中的。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优、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系列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发生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可能是十分缓慢和复杂的。

制度变迁是一种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新的制度往往更有效益(至少在一段时间内)。

制度的转换和替代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

一般来说,制度变迁是渐进的、连续的,尽管制度中的正式规则可能由于政治或司法决定的影响而在一夜间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前期往往有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正式规则的实施依赖于非正式规则所提供的有效条件,所以,在考虑正式规则变化时,往往要考虑其中涉及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的非正式规则更多地不受影响。

在研究制度变迁时,科斯开创性地运用了边际替代分析法。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认为,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当市场交易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以企业这种制度安排替代市场就是有利的。

不过,企业的运行是有管理成本的,随着边际成本的递增,对企业实际需求的约束条件是企业的边际管理成本等于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

任何一项制度变迁都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以及适应效率等多项因素。

1.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主体包括组织、个人和国家等要素。

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

这里所谈的组织是指具有共同目标的人的集合,是一种有目的的实体,创新者通过制度结构的变化来使财富、收人或者其他目标最大化。

在现实生活中,组织的类型很多,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社会其他团体组织等等。

通常来讲,每个人的大多数行动都是通过组织实现的,不同的组织,可能有不同的目的。

制度创新相关知识点总结

制度创新相关知识点总结

制度创新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制度创新的重要性1. 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提高制度的效率和适应性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制度的效率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3. 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 提高国家治理效能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和水平,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

二、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1. 问题导向制度创新应以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为导向,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

2. 循序渐进制度创新应该循序渐进,稳妥推进,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减少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保持社会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综合协调制度创新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寻求制度的整体最优化,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 法治原则制度创新需要遵循法治原则,保障公平公正,维护社会正义,提高制度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

5. 开放包容制度创新需要开放包容,吸收各种有益的制度经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社会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三、制度创新的关键领域1.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内在经济生活领域内所确定的组织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经济政策体系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需要对传统的经济制度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需要。

经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化改革、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创新、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的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

2.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结构和政治活动规则的总和,包括政府组织形式、选举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法律体系、政治参与机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阁
组 织
下院
选 举

君主
任 命
上院

三、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 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1、“光荣革命”后的议会
2、1832年的议会改革
3、普选权的发展
普选权的发展: 1、1832年议会的改革,新兴的工业城市获益; 2、19C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3、20世纪初,非贵பைடு நூலகம்出身的议员在下院首次超过半数; 4、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 5、1928年,21岁以上的女子获得普选权 6、1969年,年龄降至18岁
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并填表
项目
国家元首是谁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 式
国家元首是否任期 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政府如何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 谁
美国总统制
总统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国王
选民选举产生
世袭制
任期制 有 总统
总统任命
总统
终身制 无 首相
议会产生 议会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
要求: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治形成 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 的名称和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 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代议制在英国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怎样确立的?
代议制: 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 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 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
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 正式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 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 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 都实行代议制。
1、一对尖锐的矛盾: 争夺权力的矛盾
2、斗争的过程:
就是君主权力日益削弱,议 会权力逐步扩大的过程
3、斗争的结果: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思考:《权利法案》的意义、影响?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什么是责任内阁制?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3、内阁的职能: 在责任内阁下,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是如何体现的呢?
4、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