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急性病人为惟一的传染源,无症状感染和带病毒者少见,患者从潜伏期最后1d—2d至出疹后5d都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最强,出疹后迅速减弱。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病毒随飞沫经鼻咽部或眼结膜侵入,由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得免疫力。
麻疹的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对病人要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童。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并时候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后可接触易感者。
(三)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
①自动免疫:8—10个月儿童初次接种,皮下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0.2—0.25ml,免疫期
4—6年,7岁时复种。
②被动免疫:体弱、婴幼儿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接触患者后5天内肌注丙种球蛋白
0.25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ml,免疫时间3—8周。
麻疹的消毒措施
(一)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二)接触患者戴口罩、帽子。
(三)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定期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
(四)物体表面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五)接触病人完整皮肤黏膜的诊疗器具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六)病人出院后床单位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策略分析
有麻疹病症。 出疹期间体温更是可以达到 40℃ ,当皮疹出齐
后,体温开始在一天内下降到正常状态,红色的斑点也将逐
渐消失。
二、 麻疹病的预防措施
由于麻疹的传染性极强,在日常生活及患者护理过程
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麻疹病毒的预防,防止出现
传染问题。
经验交流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策略 Nhomakorabea析罗纪燕
麻疹是一种因为麻疹病毒进入到呼吸系统,从而引发全
身发疹性的呼吸道传染病。 这种疾病的特点是传染性极强,
人类作为该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有超过 90% 以上与患者密
2. 做好患者的隔离
麻疹感染者作为麻疹的唯一传播源,在出疹前后 5 天的
过程中都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在出疹前的过程中传染
性更强。 由于麻疹主要是通过空气渠道传播,所以有效阻断
传染渠道,对空间环境进行及时消毒,是预防麻疹病毒传播
的重要方式。 医院要在病房定期采取消毒的措施,对病房、
走廊等区域及时通风,采用紫外线灯、84 消毒液等消毒剂对
对婴儿的免疫程序,麻疹疫苗需要在宝宝出生后的 8 个月接
种。 这是因为婴儿母体内自带的麻疹抗体已经逐渐消失,无
法对婴儿起到保护的作用。 因此,在婴儿出生后的 8 个月时
间后,需要接种麻疹疫苗,但麻疹疫苗产生免疫的时间是有
限的,大约可持续 4 ~ 6 年的时间。 这需要在四年后再次进
行接种,而得过麻疹病的儿童,由于自身体内已经有抗体产
桌椅、地面、患者接触物品进行消毒。 同时,医院还要严格落
实岗位责任制,有效控制传染区的人流,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减少患者、疑似患者与其他人员的接触。
麻疹的表现及预防控制
麻疹的表现及预防控制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
现在麻疹改变了以往冬季流行的规律,成为全年散发的疾病,发病年龄也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变为8个月以内的婴儿及14岁以上的青少年为主,这与麻疹疫苗的接种有关。
另外,其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多为轻症,这些都给麻疹的诊断造成了困难。
我国从1965年对大城市实行麻疹疫苗普种,尤其自20世纪8O年代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的显性感染率明显下降,而隐性感染已成为重要形式。
这种隐性感染率的差异考虑与观察对象体内麻疹抗体水平高低不一有关,亦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关,还与感染者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程度有关。
一.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为l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应用特异抗体被动免疫后可延长至3周左右。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一般为3—4天。
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
②呼吸道及卡他症状。
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常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也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④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3.出疹期持续3~5天。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亦有出现淤点者。
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
此期肺部有湿性哕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按出疹顺序消退;在无合并症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症状随之好转。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二.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1.轻型麻疹多见于接受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者。
自动免疫即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麻疹,皮疹以斑丘疹多见,亦可有疱疹、出血点样皮疹等其他形态皮疹,而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中毒症状均轻,常无麻疹黏膜斑。
麻 疹
麻疹概念: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易造成流行。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一、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疫苗免疫稳定)。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
3.人群易感性:未患过麻疹者均易感,与病人接触后九成以上发病,并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以冬春季为主,发病年龄6m-5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发病过程:病毒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并在局部繁殖,然后通过淋巴组织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导致发病。
皮疹是病毒或免疫复合物;色素沉着因RBC、血浆外渗导致;脱屑:表皮细胞坏死、退行性变。
机体免疫力降低。
三、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1.前驱期:①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②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眼睑浮肿、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③麻疹粘膜斑。
2.出疹期: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伴发热增高,症状加重,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退色,高热可达40℃,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
、3.恢复期:出疹3~5日后,发热开始减退,皮疹随之消退,按发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皮,历时约1~2周完全消失(二)轻型麻疹:潜伏期长(21~28d),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皮疹少而色淡,病程3~5d,并发症少,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
(三)重型麻疹:见于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免疫力低或继发严重细菌感染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麻疹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保持室内通风、安静、适宜的温度和湿 度,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摄入易 消化食物,清洁眼、鼻、口腔,密切观 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对症治疗:
体温过高时,宜用物理降温,忌用大剂 量退热药,以免引起虚脱。咳嗽用祛痰 止咳药。体弱病重患儿可早期应用丙种 球蛋白。 有并发症发生时必须送至有隔离条件的 专科医院进行治疗。早期可试用病毒唑 (三氮唑核苷)或干扰素。
(3)形态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科萨奇及埃 可病毒感染、EB 病毒感染等病 毒性传染病和伤寒、猩红热等。 ②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 热等病毒性传染病,斑疹伤寒、 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 血症等细菌病。 ③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天花、单纯 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性传染病, 立克次体病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谢谢! 谢谢!
(3)并发症治疗
①支气管肺炎:主要为抗菌治疗。 ②心肌炎:有心衰者宜及早静注西地兰 (毛花苷丙)或毒毛花苷 K。 ③急性喉炎:应及时处理。出现喉梗阻 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④脑炎:参照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
鉴别诊断
风疹:无麻疹粘膜斑,发热1-2天出疹, 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1-2天疹 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幼儿急疹:突起高热,热退疹出 猩红热:伴有咽痛,发热1-2天出疹,呈 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疹间皮肤充血,口 周呈苍白圈,疹退可出现脱皮。 药物疹:有服药史,皮疹伴有瘙痒感。
病因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 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 血症),病毒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 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造成第 2 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一方面由于麻疹病毒 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另一方面全身 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 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麻疹防控历史回顾
中国麻疹防控历史回顾目录一、概述 (2)二、麻疹的危害与防控重要性 (2)三、中国麻疹防控历史沿革 (3)1. 早期防控阶段 (4)2. 麻疹疫苗接种推广阶段 (5)3. 现代化防控体系建设阶段 (6)四、重要事件与里程碑 (7)1. 麻疹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9)2. 全国麻疹监测网络的建立 (10)3. 麻疹防控策略的调整与优化 (11)五、防控成效与评价 (12)1. 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降情况 (13)2. 防控措施的效果评估 (14)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5)六、未来展望与建议 (16)1. 加强麻疹防控体系建设 (17)2. 提高疫苗接种率与接种质量 (18)3. 加强监测与预警,做好应急处置 (19)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 (20)七、结论 (21)一、概述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历史上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防控历史。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消除麻疹,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麻疹病例从上世纪60年代的峰值降至目前的较低水平。
这一成果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的不断加强。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麻疹防控工作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巩固麻疹防控成果,需要继续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免疫接种率,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流动人口中。
加强麻疹监测和病原学检测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置疫情,防止麻疹疫情的扩散。
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麻疹防控知识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麻疹的危害与防控重要性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对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特别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麻疹在欧洲和美国等地造成了大规模的流行,导致大量儿童死亡和残疾。
麻疹的死亡率极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麻疹的防控措施
麻疹的防控措施
一、定义: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之列为乙类传染病。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一)传染源:患者,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合并肺炎者疹后10天内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及飞沫传播。
(三)易感者: 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三、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易感者有麻疹接触史。
发病早期有明显的卡他症状及口腔内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出疹期根据出疹的顺序、皮疹的特点等;疹退后见到皮肤上留有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等,血清学或病原学的检查更有助于诊断。
四、防控措施:
医护人员发现患者要报传染病卡。
接触病人时要穿隔离衣、戴帽及口罩。
要早发现、早隔离患者,专诊区接诊患者。
可嘱患者到传染病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在家隔离治疗时应尽量少接触他人。
诊室要开窗通风使病毒迅速排出室外,有条件者可使动态空气消毒器。
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室内湿氏扫除。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
易感者在接触病人2天内2
天内若接种疫苗,仍有可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病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供稿 2010年5月11日。
麻疹防治
麻疹防治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有麻疹斑为其特征,本病传染性极强,人人易感,好发于儿童,发病率高,呈周期性流行,由于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免疫力。
人是唯一宿主。
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
传染性在前驱期,尤其是出现口腔黏膜斑时最强。
2.传播途径: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含有病毒的分泌物通过病人呼吸、咳嗽、喷嚏排出空气形成气溶胶。
易感者通过吸入含病毒气溶胶或眼结膜接触气溶胶而感染。
3.易感者: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使用疫苗时代,易感者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
在疫苗前时代母传抗体高,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母亲,免疫力主要来自疫苗,免疫力不如自然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婴儿获得的母传抗体水平较低,消失较快,还有少数母亲免疫不成功,故<8月龄婴儿发病上升。
二、临床表现: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
麻疹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21天。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以下几期:1.前驱期:2~4天。
发热,体温达39℃~40℃。
患儿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
发热2~3天后,口腔颊黏膜周围可见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Koplik),上下唇黏膜也可见到,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2.出疹期:多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疹间有正常皮肤。
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
3.恢复期:若无并发症,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
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
麻疹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常见。
传染病学 麻疹(一)
传染病学麻疹(一)引言概述: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途径传播。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在一些地区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麻疹的病例数量一直在上升,尤其是在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弱势人群中。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正文:一、病因1. 麻疹病毒的特征和分类2. 麻疹的传播途径3. 麻疹的潜伏期和感染能力4. 麻疹的易感人群和免疫力二、流行病学1. 麻疹的全球分布和流行趋势2. 麻疹的季节性流行和年龄分布规律3. 麻疹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链4. 麻疹的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效果评估5. 麻疹的暴发和控制措施三、临床特征1. 麻疹的早期和晚期症状2. 麻疹的皮疹特点和分布3. 麻疹的其他临床表现和病程4. 麻疹并发症和严重危害5. 麻疹的免疫学特征和病理机制四、诊断1. 麻疹的临床诊断标准2. 麻疹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检测指标3. 麻疹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技术4. 麻疹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监测5. 麻疹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五、治疗1. 麻疹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 抗病毒治疗在麻疹中的应用3. 麻疹患者的并发症处理4. 麻疹的预防和控制策略5. 麻疹病例的隔离和治疗效果评估总结:麻疹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和个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了解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麻疹,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以减少麻疹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
此外,加强麻疹的疫苗接种工作也是预防和控制麻疹传播的有效手段。
麻疹流行特征、防控策略及研究新进展
传播对 比例 数 (%) 24 80 4 1 1 13 3.3 3.3
合计
30
100
医院内传播:挑战中国的一个高危因素
Vaccine 2012; 30:3996-4001
防控策略
已消除麻疹国家/地区的经验与策略
• 美国:三次消除麻疹的努力
–1966、1978、1993三次设立目标,经过35年努力,2000年 实现 –策略:2剂MCV常规免疫高接种率+查验接种证
我国消除麻疹的综合策略:
• 免疫预防
一次初始SIA + 两剂次常规免疫高接种率
–常规免疫:8月龄、18月龄两剂MCV –强化免疫(SIA) –查验接种证:入学查验是否接种≥2剂MCV
• • • • •
加强监测 暴发控制 医院感染控制 风疹控制 宣传动员
见:<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浙江省麻疹疫情
浙江麻疹
提醒:2015年两起暴发
• 杭州萧山区乐荣电线电器有限公司麻疹暴发疫情,报告麻 疹确诊病例5例,疑似病例4例。5例麻疹确诊病例均为女 性,年龄在17-26周岁,均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 人,否认有麻疹相关疫苗免疫史。发病日期为12月26-31 日之间。离开四川时间在12月5日左右,来萧山时间为12 月12日-28日之间。病例症状典型,症状较重。
麻疹发病与疫苗免疫策略(巴西圣保罗州,1980-2011)
45000 40000 35000
Measles catch up campaign 9 months—14 years
Outbreak control follow-up MR follow-up MR 9 months -4 6 months – 5 years years
麻疹的防治
中医概述
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早有认识。 明代以后对麻疹病因、诊断、并发症有论述。 龚廷贤《古今医鉴》首立“麻疹”病名。指出 “麻疹多为天行戾气传染,沿门阖户遍地相 传”。 万全《痘疹世医心法》指出麻疹的并发症为 “喉痹”、“肺胀”、“口疳”。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麻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感受麻毒时
(3)疹回期
证候 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 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康麸状脱屑,并有色素 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舌苔薄净,舌质红而 少津。 治法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麦冬、桑叶、连 翘、山药、玉竹、花粉、银花、甘草。
证型表现及治疗
颈 部 → 躯 干→四肢, 当日出齐
皮肤普遍充血, 上 有 鲜 红 斑 点 疹 ,疹 间 无 健 康 皮 肤 ,疹 退 后 大 片脱皮
可见口周围 苍白圈
全身症状重, 咽 部 充 血 明 显 ,扁 桃 体 肿 大,杨梅舌
白 细 胞 增 多,中性粒 细胞增多
药 物 疹
热 度 高 低 不 一 , 出 疹 前 或 出 疹 同 时 有 发热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麻疹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1、风疹 2、幼儿急疹 3、药物疹
病 名 麻 疹
发 热 与 出 疹关系 发 热 3— 4 日 出 疹 , 出 疹 时 体 温升高
出疹顺序
出 疹 特 点 及 演 变
皮疹分布
全 身 症 状 及 其他特点
实验室检查
耳 后 、颈 → 前 额 → 面 部 → 躯 干 → 四 肢 ,约 3 日出齐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控制策略随着计划免疫的实施和麻疹疫苗的推广应用,麻疹疫苗的覆盖率不断增加,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但最近几年,尤其是自2005年全国的麻疹疫情回升,麻疹发病率达/10万[1],张家口市麻疹疫情也呈回升趋势,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指导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现将2005年至2007年5月我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自统计局和报表。
资料分析麻疹监测系统软件、excel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描述。
2 结果发病情况2005年张家口市报告和调查的麻疹疑似病例318例,发病率为/10万;2006年报告和调查的麻疹疑似病例243例,发病率为/10万;2007年1~5月报告和调查的麻疹疑似病例284例,发病率为/10万;我市麻疹发病率仍表现为居高不下。
3年的麻疹病例分别为66例、15例和69例,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和%。
年的确诊麻疹病例分别为263例、97例和189例。
3年发病率与河北省平均水平相比,除2006年低一倍外,2005年和2007年1~5月与河北省平均水平持平。
地区分布2005年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蔚县(146例占%)、察北牧场(41例占%)、万全县(29例占%)、市区(26例占%)、赤城县(25例占%)和宣化区(21例%);2006年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沽源县和市区(各58例均占%)、逐鹿县(33例占%)、蔚县(28例占%);2007年1~5月麻疹病例要分布在宣化区(112例占%)、失去(88例占%)、怀来县(37例占%)。
3年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县区发病率在/10万~/10万之间。
时间分布2005年我市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3~5月(297例占%),其中发病主峰在4月和5月(129例占%);2006年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2~6月(225例占%),其中有2个主峰3月和6月;2007年1~5月以3~5月麻疹病例较集中(261例占%),主峰在4月(102例占%)。
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
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发表时间:2016-05-18T11:24:12.3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2月第2期作者:吴巍[导读] 流动人口202例(占比为29.7%)常驻人口478例(占比为70.3%),常住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及婴幼儿(P<0.05)。
结论:麻疹多发于16-35岁年龄段常驻人口中,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可以基于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加强群体、季节性疫情防控。
吴巍大兴安岭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5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麻疹发病案例。
根据麻疹流行病学的特点对麻疹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结果:2013年我市共报告发生680例麻疹患者,麻疹年报告发病率为41.61/10万,麻疹案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
680例麻疹患者中3-8月份发病619例(占比91.03%),3-5月份发病488例(占比71.8%),一年中3-5月份麻疹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月份(P<0.05);男性患者338例(占比49.7%),女性患者322例(占比47.4%),男性与女性群体间发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6-35岁群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各年龄段间发病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流动人口202例(占比为29.7%)常驻人口478例(占比为70.3%),常住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及婴幼儿(P<0.05)。
结论:麻疹多发于16-35岁年龄段常驻人口中,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可以基于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加强群体、季节性疫情防控。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点;预防策略麻疹主要由麻疹病毒引起,发病较急,且具有传染性,儿童群体发病率尤其高。
临床观察发现,麻疹发病后患者多伴有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等临床病症[1],严重的会出现广泛的皮肤斑丘疹及特殊的科氏斑,危及患者生存质量。
麻疹
麻疹一、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比较高,传染性强,以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临床症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麻疹的潜伏期在7---21天之间,常见潜伏期为10---11天,未患过麻疹或麻疹疫苗免疫未成功的人均是麻疹易感者,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
麻疹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爆发是相对的,随控制麻疹各阶段目标的不同,麻疹爆发的定义也随之改变,只要麻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可认为是爆发。
二、流行病学特点1、传染源在麻疹疫苗问世前,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不但存在显性感染病人,同时也存在隐性感染者。
现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但麻疹病人是麻疹的传染源,而隐性感染者在麻疹的传播过程中也同样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2、传播途径麻疹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在感染早期,麻疹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增值,含有病毒的分泌物通过病人的呼吸、咳嗽、喷嚏排除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易感者暴露在麻疹病毒气溶胶空间经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
3、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或麻疹疫苗免疫未成功的人均是麻疹易感者,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
在麻疹疫苗问世前,几乎每个人都患过一次麻疹,因而麻疹的年平均发病人数几乎与每年出生人数相当。
婴儿出生后,由于母传抗体的作用,在最初几个月有一些先天免疫力,但不持久,目前,不少母亲本人的免疫力来自麻疹疫苗的人工自动免疫,传给婴儿的免疫力更弱,因而婴儿麻疹的发病比例有所增加。
近年来发现人工自动免疫获得免疫力不如自然感染麻疹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容易下降,甚至消失。
三、医疗救治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麻疹病毒药物,重点是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和防止死亡病例的发生。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
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
麻疹的防治
4.一旦出现发烧、头痛、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 疗。诊断麻疹后应及早隔离治疗,隔离时限为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 长10天以避免传染给家人和周围的人。
5.医疗机构要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院内的消毒隔离工作,保持空气 流通,医护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以防发生医院内感染,同时,医护人员要对 病人开展面对面麻疹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性链球菌 梅舌,环口苍白圈,颈部淋巴 全身皮肤均可受累,疹退后伴脱皮
出疹时高热
结肿大
埃 可 病 毒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 发热时或热退后出
柯萨奇病 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 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泡 疹
毒
肿大
样皮疹
原发病症状,有近期服药史
多变,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 发热多为原发病引 荨麻疹等。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 起
麻疹
风疹 幼儿急 疹 猩红热
肠道病 毒感染 药物疹
病原
全身症状及其他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关系
麻疹病毒 发热、咳嗽、畏光、鼻卡他、 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颈→躯干→四 发热3~4天后出疹,
结膜炎,Koplik斑
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出疹期为发热的高
峰期
风疹病毒 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 面颈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 症状出现后1~2天
麻疹的防治
(一)概念
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 临床上以发热、咳嗽、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 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3. 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使全球麻疹死亡率下降了84%,一些国家 和地区已经消灭了麻疹
中国麻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分析
中国麻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分析一、定义及临床表现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中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
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
2014-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数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麻疹发病数为3940例,较2017年减少了2001例;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数为2974例,较2018年减少了966例。
《2020-2026年中国传染病医院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麻疹死亡人数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麻疹死亡人数为1人,较2017年减少了4人,2019年中国麻疹实现0死亡人数。
2015-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2018年中国麻疹发病率为0.2836/10万,较2017年下降了0.147/10万;2019年中国麻疹发病率为0.21310万,较2018年下降了0.0706/10万。
2015-2019年中国麻疹死亡率逐年下降,2018年中国麻疹死亡率为0.0001/10万,较2017年下降了0.0003/10万;2019年中国麻疹死亡率为0,较2018年下降了0.0001/10万。
三、预防措施麻疹的预防措施主要有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等。
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免疫疫苗的接种
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免疫疫苗的接种【摘要】本文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麻疹的认识,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
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虽已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还是时有发生。
所以全面了解麻疹流行病学,做好免疫接种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疫苗接种麻疹(measles,rubeola morbilli)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口腔黏膜斑(Koplik斑)以及全身性红色斑丘疹为其主要特征。
麻疹经呼吸道传播,广泛流行于全世界,患者多为儿童。
在疫苗问世前,几乎是人人必得的疾病,死亡率很高[1]。
1流行病学1.1传染源急性患者为惟一传染源,无症状感染和带病毒者少见。
患者从潜伏期最后1~2d至出疹后5d都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最强,出疹后迅速减弱。
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痰、尿、血液特别在白细胞内都存在病原体。
值得重视的是过去一直认为亚临床型感染者几乎是没有传染性的,但近几年来从这些患者的体液中可分离出麻疹病毒,因此,这些患者被认为可能是另外一个重要的传染源。
1.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喷嚏或眼分泌物中带有病毒,并以气溶胶形式散布于周围空气中,易患者吸入或眼结合膜接触病毒即受感染。
儿童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污染病毒的手传播,经第三者或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本病传染性强,易患者一旦接触病毒80%~90%发病。
1.3易患人群在麻疹疫苗问世以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患,易患者初次感染麻疹野病毒,几乎百分百表现为显性感染。
自应用疫苗后,易患者表现复杂。
1.4流行特征和现状20世纪前50年代,世界各国都有麻疹流行,其流行情况各地区无明显差别,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特点大致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本病分为:①疫毒外侵、邪郁肺卫;②毒蕴气分、湿热 熏蒸;③毒迫营血、内陷心肝;④余邪未尽、肺胃阴伤。
转运管理一强化免疫后续强化免疫。 关键词麻疹麻疹疫苗流行病学特征综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经呼道传播的流行性极 强的传染病,在麻疹疫苗(MV)使用前一般发病人数居 各类传染病之首。麻疹流行呈周期性,季节性明显,冬 春高发…,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间传播发病。症状 重并发症多,如麻疹性肺炎、喉炎、心肌炎、心衰、肝炎、 肾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在MV使用前严 重危害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由于麻疹病毒具有高度传 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怛1 麻疹具有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反复流行,发病率高,死 亡率高等特点,其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制 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及卫生 防疫部门无不高度重视麻疹病毒流行状况的监测和预
于手足口病多见与婴幼儿,临床表现也存在各自不同, 加之受到临床医生自身医疗实践、理论、体会等不同, 因此辨证的方法就有了多样性,形成了具有中医自身 特色的手足口病辨证方法。 1卫气营血辨证 崔文成Ⅲ1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总结出典型病程 可分为前驱期(邪侵肺卫)、典型症状期(毒在气分)、 口腔溃疡期(热毒伤阴)及恢复期(肺卫阴伤)4期。卞 国本等m1指出中医历代文献并无手足口病的记载,根 据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病理性质属热,手足口腔 等部位出现皮疹的临床特点,认为应归属于温病范畴, 是一种由温热邪毒引起的小儿出疹性疾病。由于本病 归属温病范畴,故采用卫气营血辨证较为适宜。但由 于症候兼夹,临床以卫气同病证为多见。根据患JLIIlti 床表现将本病分为风热卫表证、气分湿热证、热人营分 证。高育林m1根据卫气营血辨证也将本病分为邪犯肺 卫、毒在气分、热毒伤阴、肺胃阴伤等4型。覃耀真 等”副对50例手足口病患儿辨证分为:邪伤肺卫证;卫
第一阶段
为疫苗(MV)使用前的1949--1966年,麻疹发病
呈自然流行状态。H1 此阶段麻疹流行强度极高,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数 首位瞪】,发病率、死亡率均极高,年均发病率1300/10 万人左右,波动在60—2400/10万,病死率年均在30/ 10万,波动在1.5—45/10万,流行周期明显频繁,大约 1—2年出现一次大流行,主要由人口密集交往频繁的 地区首先发病流行∞1,再向人口稀疏经济不发达交通 不便利的农村、丘陵、牧区、高原、山区等依次传播流 行"】,流行季节明显,主要以冬春为主,一般由12月份 开始,次年1月上升,2—5月高发,6—7月下降,10、11 月最少,然后再增多,流行持续时间长,发病年龄主要 集中在学龄前儿童,1—7岁儿童占发病数90%左右,1
(未完待续)
万方数据
・760・
流行株(MVW)存在不同基因型。我国部分省MVW株 经N、H、M基因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主要基本 型不同于其他国家的MVW和1954年分离斥巨D24W 株及部分省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长247)。1998年5 月扩大规划免疫(T2PI)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 召开的关于MV野毒株基因型、分类及命名标准会议 上把我国目前部分省的MV流行株确定为H基因型。 辽宁省麻疹病毒流行株主要基因型(1998年世界统一 确定H型)代表株的基因1800nt全序列测定证明,其 基因型与H基因nt628.1080450nt片段测序分析,分型 结果相一致,并与其他国家MVW枋苷酸存在差异。但 是其重要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一些an位点多数未 发生改变,只有au240位点上发生S.N改变。从麻疹病 人急性期,恢复期血清和初免儿童免疫学1个月血清 972BMVW和长247疫苗株的中和抗体滴度看,SMT差 别无显著性。说明同一类血清对两种麻疹病毒株的中 和能力无差别,此结果可能与流行株和免疫株的H基 因具有重要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all位点多数未发 生改变有关。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无论是99213MVW 还是247疫苗株,其中和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麻疹疫 苗初免儿童1个月的血清,这两种毒株的中和抗体滴 度为9.4一14倍。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在1: 64一I:512之间,而麻疹疫苗初免后的中和抗体滴度在 1:6—1:16之间。这两种血清抗体滴度差别非常显著 性是否认为与两种毒株的毒力差别有关,有待进一步 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20世纪60年代问世后,在世 界各在广泛应用研究,但80年代以来发现新分离的麻 疹病毒流行株的特性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离的麻 疹病毒流行株及目前广泛应用的麻疹疫苗株有一定差 异H J,特别是病毒株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可能会影响接 种疫苗的预防作用。 麻疹流行特征
同病、气营两燔3型。蒋勇掣圳将本病分为:风热表
证、气分热甚、气营两燔、热人营血、恢复期等4个阶段 和证型。陈婉姬等[451根据本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认为 应分为邪伤肺卫、卫气同病、气营两蟠。李超贤等归副采
用卫气营血辨证将本病分为:①邪伤肺卫证;②卫气同 病证;③气营两蟠证;④邪毒炽盛、内陷心包证;⑤气阴
阶段H01,第四阶段(1986--2003年)是计划免疫巩固一
冷链转运管理阶段¨“。 这两个阶段MV接种情况,麻疹流行特征有许多 共同之处。从第三阶段开始有计划地规则地接种MV,
从第四阶段开始实施巩固计划免疫一冷链转运管理,
有效地保证了MV的95%以上的接种率,又保护了MV 质量,明显提高了免疫效果,故在这两个阶段的麻疹发 病率、死亡率又大大降低,多年未见死亡病例发生,三 阶段之年发病率波动在0.09—50/10万,年均发病率 为30/10万,死亡率在0—0.81/10万,年均死亡率为
1
—4岁占75%左右,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麻疹 呈自然流行状态。适龄人群及各年龄人群均未接种 MV,没有免疫屏障,各类人群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普遍 感染,出生率有多高、发病率就有多高。在此阶段≤8 月及10—15岁以上成人极少发病,在自然流行状态下 成人都普遍感染过麻疹,体内有很高保护性抗体,自然 不会再感染麻疹,而孕妇可将体内抗体通过胎盘传染 给胎儿,以致胎儿出生后8月内体内仍有足够的保护 性抗体,故不易患病,在此年代全国经济不发达,交通 亦不发达,故流行人口少,只有城市人口集中,交通稍 好,故城市发病多,易于流行,然后向农村、丘陵、高原 等地依次传播。 2第二阶段
‘基金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项目 (2008zxlo005-013)
防。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计划将在2012年消 灭的传染病。在MV使用前麻疹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 身体健康,MV使用后不同阶段麻疹流行特征发生了极 大变化,本课题就建国60年来麻疹病原学、流行特征 及其变化和控制措施总结如下。 麻疹病原学 麻疹病毒(MY)是一种单链负RNA病毒H1。病毒 核化壳外层包有脂蛋白膜(M蛋白),膜上有血凝蛋和 血溶蛋白2种棘突,均为糖蛋白,分别为H、F蛋白,它 们的相应抗体在抗MV感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特别抗H抗体能阻止病毒与人细胞MV受体结合, 使MV不能感染人,多年来一直认为,MV比较稳定,但 是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MV2RN2基 因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麻疹病毒 气同病证;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陈健等㈣1根据临床 证候可分为普通型(卫气同病)、重型(气营两燔)、危 重型(邪陷厥阴、内闭外脱)、恢复期(气阴两伤)。李 妮¨31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风温初感、热在气营、 气阴不足3型。孙营等嘲1将本病分为邪伤肺卫、卫气
人转移发病增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计划 免疫管及巩固计划免疫一冷链转运管理保障了95%以
上的免疫覆盖率,保证了MV质量,提高了免疫效果, 在人群中产生了充分的免疫屏障,因些极大地降低了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现在已进入麻 疹计划免疫时代,即巩固计划免疫一冷链转运管理一强
化免疫后续强化免疫阶段,保障95%以上的免疫覆盖 率,如2004年以来全国先后27个省开展了针对目标儿 童MV强化免疫活动,其中5个省开展了后续强化免疫, 共接种1.86亿人剂次,各省报告接种率均在97%以上。 冷链转运管理保障了MV质量,提高了免疫效果,在人群 中产生了充分免疫屏障,因此极大地降低了麻疹发病率 及死亡率;②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人 且多为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居住生活条件差,预防保护意 识淡漠,免疫状况差,增加了感染机会等,因而麻疹发病 率增高;③各年龄组麻疹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与各年龄 组人群体内抗体多少及有无是直接相关的¨“。就我国 目前来说,不同年龄组人群体内抗体分布又与该人群所
1966--1978年为麻疹疫苗开始不规则接种阶段。
在此阶段麻疹疫苗接种不规则,广大人民未认识 到接种MV的重要性,故接种率低,参差不齐哺1,但流 行强度明显较前一阶段减弱,如年发病率波动在15— 1800/10万,年均发病率约500/10万左右,死亡率波动 在0—10/10万,年均死亡率为2—3/10万,年均发病率 较前一阶段下降,流行周期延长,每隔3—5年有一次 流行高峰,以散发为主,时有局部地区暴发,农村发病 率逐渐高于城市;其次流动人口多,人口密集的城乡结 合部发病多;城市发病逐渐降至最少;亦有少数城乡混 合流行横式。此阶段仍有较明显的流行季节,流行高 峰较第一阶段明显后移约1—2月,1月开始,2月上 升,3—5月达高峰,6月下降,峰值明显降低,流行持续 时间明显缩短,发病年龄逐渐后移。此阶段麻疹发病 年龄由MV使用前的学龄前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0%降 到60%左右。一1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MV的使 用使较多人获得了对麻疹的保护性抗体,致使发病率、 死亡率明显下降,又由于是不规则接种,许多儿童没有 完成接种程序,没有复种,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接种,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或减弱, 以致在大龄儿童甚至一部分成人又成为易感染人群。 3第三、四阶段 第三阶段(1979--1985年)为实行计划免疫管理
发病率为2.14/10万一13.63/10万,各年龄组发病率 均比本市高,主要集中在<10岁儿童及15—29岁外来 沪打工人员,2005年外来人口麻疹年发病率为26.28/ lO万,比前6年上升2.47倍。综合起来可明显看出, 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回升,主要集中在城区发病,其次 是流动人口多城乡结合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 便利地区也较多发病,发病各年龄组主要集中在外来 打工人群,其中又主要集中在<10岁儿童及15—29岁 人群,又以儿童多发,尤其是<8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 最高,近几年来麻疹流行周期不明显且延长,峰值低 平,仍有明显季节性,明显后移,以4~7月份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