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十四章 侵犯财产罪)【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大学刑法学第二十四章

大学刑法学第二十四章

【本章重点问题】1.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和特征。

2.故意杀人罪的构成与认定3.故意伤害罪的概念与特征4.强奸罪的概念、特征与认定!b5.绑架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6.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laratiaar第二偽创该各他目录H氏人身权利.跃(权利販■ ■ ■ J.. ■■■■■■ ■ ■ W—▼ —J ▼ J4 h - • * ・.2 . . 1 V—. _' . J k ■ I . V I . ~J J V i^-*第一李侵犯公氏或命权利.健凍权利的犯班—、故意杀人罪(一)概念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罪的构成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二)特征1.客体:他人的人身权利2、客观方面:非法剥夺他人生命&3、主体:已满14周岁的自然人.4、主观方面:具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珞创该各他禍化公氏人身权利.跃(权利販(三)犯罪认定1 •相约自杀一是双方真诚相约自杀,而后双双自杀;二是双方真诚相约自杀,结果一方死亡,另一方未死;三是双方相约自杀,一方先杀害另一方,另一方再自杀, 如果先杀害他人者不自杀,则应当定为故意杀人罪.2•诱骗他人自杀,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I3.逼人自杀j I构成故意杀人罪,应该有一个严格条件:必须是使人匚込单入绝境,被迫自杀. 虫4•教唆与帮助自杀,都定为故意杀人罪,但应注意量刑.5 •引起他人自杀一是正当行为引起他人自杀,不存在刑审责任问题;二是错误行为或者轻微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亦不负刑事责任;三是严重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应当多层I次分析,以情节考虑可以上升为犯罪;怎; 四是犯罪行为引起他人自杀,但对自杀身亡\弘L的结果不具有故意时,应按先前的犯罪行为论罪,•点、〔十他人自杀只能作为一个量刑情节。

.— t ・=\ 1 —E LSV 第祕茯气,——1 = 9' ■■■ ■ ! ■・:!(・H 1 I f-T—n F 「・•='・,• 'JI f ■ ;■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一)概念是指过失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二)构成特征1.必须具有造成他人死亡结果产生的行为.2.主观方面出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3.犯罪主体是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了力的自然人. ■芻二徭创该各他 彌化公氏人身权利、氏(权利3?三、故意伤害罪(—)概念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二)构成特征1 •客观方面:伤害结果包括三类:2.主体要件:芻二徭创该各他 彌化公氏人身权利、氏(权利3?(三)认定1.与一般殴打行为的界限:区别在于是否造成较为严重的 后果 "2审 2. 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1)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既遂区别点:故意的具体内容不同•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 轻伤、重伤和伤害致死.轻伤时,为为已满16周岁且具有辨 號 认控制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重伤及伤害致死时,则已满 为3•主观:具有伤害的故意・!•..-» •・• •!•・• -!•.J 14周岁.(2)故意伤害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I区别点:故意伤害罪的故意是伤害的故意;故意杀人罪I 匚的故意是致人死亡的故意5.转化犯出现下列情况的,不再以原有罪名定罪,而以故意伤害罪处理:(第238条)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的;(第247条)刑讯逼供或者暴力取证致人伤残的;(第248条)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的;(第289条)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的;(第292条)聚众斗殴致人重伤的;(第333条)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致人重伤的•WBhnrsaAss第二偽创改各论彌化公氏人身权利、氏j权利販第二节侵犯曲女、儿电身皿憧凍的犯販一、强奸罪(一)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二)构成特征1.客体: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j2.客观上:违背妇女意志-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3.主体:已满14周岁的具有辨认控制行为能力的自然人.4.主观方面:故意,并且具有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的的.第二偽创改各论彌化公氏人身权利、氏2权利販(-)认定强奸罪应当注意的问题1.与女精神病患者发生性行为的处理关復在于是否明知对方是女精神病患者,如果明知,定为强奸罪;反之,则不能以强奸罪论处,2・通奸与强奸的相互转化问题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以下两种情况:(1)先有强奸行为,女方没有告发,后来女方又自愿与该男子发生性行为的,对该男子不宜以强奸罪论处;(2)行新为人先是通奸,后来女方不愿意继续通奸,而行为人I纠缠不休,并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的,以强奸罪论处.他3•奸淫幼女的认定■—(»■ w»i«cr»alaa naiwn M»Ag»g> Atar calm —<第二偽剧该各他 审辭公氏人身权利.氏(权利販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一) 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二) 构成特征1. 客体:即妇女的人格权利.2. 客观方面:以屡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3. 主观方面:故意.j (三)本罪的认定 』 审聘公氏人身权利、敢(权利販第三爷侵害人身自由的犯瓏一、绑架罪(-)概念 .| J 是指勒索财物为目的,而绑架他人,或者出于其他目的 而郭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二) 构成特征 V 1・客体:他人的人身权利2. 客观方面:使用歩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他人・3•主观:直接故意.(三) 处理 」 F i ・行为性质的转化问题 $ ;v 绑架后直接向被绑架人索要财物的,以行为的最后性质定罪, 护即成立抢劫1 •与侮辱罪的界限 (1) (2) (1) (2)对食不同.犯罪目的和动机不同. 客观方面不完全相同. 故憲的内容不同. 客体不同. 说•与强奸罪的区别罪或者敲诈勒索罪. 孙』诞2•绑架他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以绑架罪论处,判处死刑.第二偽剧仗各论彌化公氏人身权利、氏(权利販三.拐卖妇女、儿童罪(―)概念"、说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一)抽点必雄—1・客体: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2.客观方面: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的之一的.3.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出卖的目的.(三)认定1.拐卖妇女儿童罪与绑架罪的界限・.(1)犯罪目的不同.(2)获取财物的对象不同.(3)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2拐卖妇女、儿童罪与诈驕罪的界限. _________________第二偽剧仗各论彌化公氏人身权利、氏(权利販第四节侵犯人辂.名誉的犯軀一、侮辱罪(一)概念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二)构成特征1. 客体: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受侵犯的权利.2.客观方面: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T t>3・主观方面:故意,具有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J 冬的名誉的目的. Jag■UMT ii» n»ii第二偽创该各他彌化公氏人身权利.氏(权利蹟.I V ••9・丫•】•一■■*-Jl * f 3 T ■)1 - l ^^TLJ u ■ LJ L X•9UU^K ■ I < jKj t^TyaZI L-«J LJ U二、诽谤罪(一)概念是指捏造并且散布某种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二)构成特征1 •客观方面:捏造并且散布某种虔假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名誉.2.主观方面:故意,并且具有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目的(三)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区别広 1 •实施的手段不同. 萇[轨2 •犯罪行为的具体方式不同. 」S 3•诽谤是当众或者向第三人散布,一般不会当面进行,而侮M辱则一般是当面进行的. > :・£ 亠亠亠I1A. '—• •—tigwWfWl—TTpAea oiMyaP—rBnia—TMtAacrcaAagyLunAaa nAtanatdrM ^xjgan」TjjTwalteaCT*T"^第二偽剧该各花目牌公氏人身权雀L氏(权利販第五节筋害烙脑家庞的犯販一、重婚罪(一)概念、*是指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ctlsanaidflnBMflrvtl! ? •. •>• •(二)构成特征1 •客体: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2•客观方面:有配偶而结婚;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宦\或者自己有配偶而希望与之结婚.3•主观方面:故意,明知对方有配偶,希望与之结婚,号第二偽创该各他彌化公氏人身权利.氏玄权利販三.遗弃罪(一)概念 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 而拒範抚养,情节悪劣的行为.(二) 构成特征1. 客观表现:具有抚养义务T 有能力抚养而拒绝抚养-情节严重2. 犯罪主体:对被遗弃人负有法律上的抚养义务帀且具有抚养能力的人. 3•主观要件:故意(三) 认定1.遺弃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关键在于主观目的不同.2 .遺弃罪与虐待罪的区别(1) 犯罪对象不同(2) 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卞 (3)主体不完全相同 笨;红(4)主观心理不同是指以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满14周 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1 •客观方面:采用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 包括偷盗,使不满14周(二)构成特征I 护人的行为•岁的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2•主观方面:故意,其目的是自己收养或者供自己奴役。

曲新久《刑法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曲新久《刑法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十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概念题1.绑架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5年研;武大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西北政法2007年研)答: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①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②本罪的客观方面,是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劫持他人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2.拐卖妇女、儿童罪答: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①本罪的客体是人身权利中的人身不受买卖的权利;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之一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必须具有出卖的目的。

3.诬告陷害罪(武大2011年研;西北政法2007年研)答: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诬陷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①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②在客观上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进行告发,情节严重的行为;③主体是一般主体;④在主观上出于直接故意,必须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

4.强迫劳动罪(人大2007年研)答:强迫劳动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①本罪的客体是劳动者的休息权、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利;②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单位亦可构成本罪;④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5.刑讯逼供罪答: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①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也包括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口供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为司法工作人员,即具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以逼取口供为目的。

曲新久《刑法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侵犯财产罪)

曲新久《刑法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侵犯财产罪)

第二十四章侵犯财产罪一、概念题1.抢劫罪与抢夺罪(武大2004年研)相关试题:抢劫罪(武大2013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1)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的特征是:①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也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强制性行为,且行为人必须当场抢走财物;③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犯罪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②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③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④犯罪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侵犯的客体不同,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

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西北政法2005年研)相关试题:诈骗罪(人大2006年研)答: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招摇撞骗罪是指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人民警察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1)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共同点①犯罪客体有重合之处。

诈骗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财产权利,招摇撞骗罪也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

②两者客观方面都使用了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的手段或方法。

(2)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的区别①侵犯的客体不同。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招摇撞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②犯罪手段不同。

诈骗罪的行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行骗;招摇撞骗罪的行骗手段只能是冒充国家工作人员。

③成立犯罪的标准不同。

诈骗罪的成立必须是行为人诈骗所得的财物数额较大;招摇撞骗罪不要求行为人诈骗所得财物数额多少,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行为,原则上便构成犯罪。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一、概念题1.共同犯罪(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要件:①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②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③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

2.任意的共同犯罪(上交2006年研)答:任意的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个人单独可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而形成的共同犯罪。

根据刑法分则规定,这种犯罪不以多数行为人实行犯罪为必要,可以一个人实施,也可以二人以上共同实施。

任意的共同犯罪由刑法总则加以规定。

刑法理论上研究的共同犯罪,主要是这种共同犯罪。

对这种共同犯罪,应当根据刑法总则规定共同犯罪的条款和刑法分则规定的有关犯罪的条文定罪量刑。

3.共同正犯(上交2007年研;上交2005年研)答:共同正犯,是指几个共同犯罪的行为人都实施了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即都是实行犯。

构成共同正犯,除了犯罪主体是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要件:①从犯罪的客观方面看,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共同实行犯罪。

②从犯罪的主观方面看,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故意。

4.犯罪集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4年研;武大2007年研;西北政法2006年研)答:犯罪集团是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形式,是指3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犯罪集团具有下列特征:①主体必须是由3人以上组成的。

②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固定性。

③具有共同实施某种犯罪的目的性。

④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5.主犯(武大2012年研;北化工2008年研;人大2007年研;西北政法2007年研)答: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它包括以下两种情况:①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与历史(1)罪刑法定的基本含义刑法基本原则是立法者制定和司法者适用刑法过程中必须始终严格遵循的刑法所固有的、全局性的裁判准则,而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历史发展①罪刑法定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对封建司法制度非法专横的产物,是对等级特权社会罪刑擅断主义的彻底否定。

作为法律原则,它最早发端于1215年英国大宪章以及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其中限制国王权力的内容成为后来罪刑法定原则的萌芽。

这种思想先后为美国和法国的宪法文件所吸收。

②许多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均把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保障人权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宪法或刑法上加以规定,以法律来限制国家刑罚权的滥用,保障人权。

罪刑法定原则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广泛承认的保障人权、维护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联合国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的刑事司法准则。

2.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1)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①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刑法的基本原则,也没有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②1997年《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主要体现在,《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罪刑法定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废除类推制度,刑法典总则规定了犯罪的一般概念、基本构成要件以及犯罪形态,刑法典分则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与刑事责任等。

a.这一原则集中地体现了刑法的正义性。

犯罪和刑罚要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符合宪法的法律来规定,法律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惟一渊源。

b.违反宪法或者违反刑法基本原则的刑事法律,不得作为定罪处刑的依据。

③积极的罪刑法定与消极的罪刑法定共同构成了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a.积极的罪刑法定,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从扩张刑罚权的方面要求,积极地运用刑罚,惩罚犯罪、保护社会。

我国刑法在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时,规定(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突出)罪刑法定原则的积极方面,是我国刑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十五章 刑罚概说)【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十五章 刑罚概说)【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刑罚概说一、刑罚的概念1.刑罚的概念与特征刑罚,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剥夺或限制其某种权益的制裁措施。

刑罚具有以下特征:(1)刑罚是用以剥夺或限制犯罪人某种合法权益的制裁措施。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包括自由刑、生命刑、财产刑和资格刑。

(2)刑罚是刑法所规定的制裁措施。

刑罚的法定性包括以下含义:①刑罚只能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在其颁布的刑法中加以规定。

②除了刑罚以外,我国刑法还规定了其他制裁措施。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行使。

(4)刑罚只能适用于犯罪人。

2.刑罚的属性(1)惩罚性①刑罚的属性首先包括与痛苦相联系的惩罚性,它是刑罚的应有之义。

②刑罚的惩罚性,主要表现为对罪犯的某种法益的剥夺或限制。

③刑罚作为一个整体无疑具有惩罚性,但具体的刑种在惩罚的性质与程度上是不尽相同的。

(2)威慑性刑罚的威慑性,是指刑罚所具有的对犯罪人或者潜在犯罪人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之迫于刑罚威力而不敢实施犯罪的特性。

这是刑罚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刑罚本质的体现。

(3)严厉性刑罚的严厉性,是指刑罚作为一类处罚措施,对于其适用对象的制裁最具痛苦性。

刑罚的严厉性,由刑罚对罪犯剥夺的内容及程度所决定的。

(4)最后性刑罚的最后性,是指刑罚作为国家控制社会、应对犯罪的最后手段,只有在其他法律不足以制止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才可以适用。

刑罚的最后性,是由刑法作为保护法或保障法所决定的。

二、刑罚目的1.刑罚目的的概念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量处刑罚和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刑罚目的是国家对刑罚运行的一种主观要求,它以观念的形式在刑罚运作前已经形成,是国家对自身需要与同犯罪作斗争的客观可能结果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反映。

2.刑罚目的的内容及其实现(1)特殊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通过适用刑罚,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

特殊预防的对象是已经实施了犯罪的人。

①特殊预防实现的途径a.通过适用刑罚,剥夺犯罪人继续犯罪的能力和条件,使其无法再度犯罪。

曲新久《刑法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曲新久《刑法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二十二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概念题1.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北化工2008年研)答: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有关设立公司的出资管理秩序。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本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违反公司法的规定;②行为人实施了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行为;③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必须具备数额巨大、后果严重、其他严重情节三种情形之一。

2.假冒注册商标罪(人大2009年研;西北政法2006年研;上交2006年研)答: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商标管理秩序和他人注册商标的专用权;②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是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④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犯罪目的一般是为了牟取非法利益,但是动机可能是多样的,如非法牟取暴利、推销滞销产品等等,动机怎样,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3.侵犯著作权罪(人大2007年研;西北政法2007年研)答:侵犯著作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或者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或者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而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或者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著作权管理秩序和他人的著作权;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且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具有营利的目的。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刑罚裁量一、刑罚裁量概述1.刑罚裁量的概念刑罚裁量,简称量刑,是指人民法院在确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犯罪人如何适用刑罚的审判活动。

刑罚裁量具有以下特征:(1)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量刑权是国家刑罚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属于刑事审判权。

刑事审判权专属人民法院行使,只有人民法院才可以依法行使量刑的权力。

(2)量刑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量刑则是在定罪的基础上,解决对犯罪人应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刑期长短等问题,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

(3)量刑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途径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但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刑质量的好坏。

2.刑罚裁量的内容(1)决定是否判处刑罚根据有罪必罚的原则,犯罪人被判定有罪一般都要判处相应的刑罚。

但我国刑法还规定有免除处罚制度。

(2)决定判处何种刑罚和多重的刑罚审判机关应当针对每个犯罪人的不同情况判处相应不同的刑罚。

我国刑法规定了较为完善的刑罚体系,对不同的犯罪规定了轻重和幅度不同的法定刑,对不同的犯罪情节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原则。

(3)决定刑罚实现的方式3.刑罚裁量的原则(1)量刑应当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根据,没有犯罪事实,量刑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①认真查清犯罪事实。

犯罪事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这里所说的犯罪事实仅指其中“犯罪的事实”,是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即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等。

②准确认定犯罪性质。

“犯罪性质”,是指行为人构成何种犯罪,应定什么罪名。

③全面掌握犯罪情节和犯罪人情节。

a.影响犯罪性质的情节,是构成犯罪的必备因素,是定罪情节。

b.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以外的其他情节,这些情节影响刑罚的轻重,是量刑情节。

④正确评价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

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是指行为给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刑法复习笔记(四)

刑法复习笔记(四)

司法考试刑法复习笔记(四)第十九章侵犯财产罪(分则金矿之王,绝不会少于5分)一、抢劫罪(年年考)为了要劫取财物,当场实施了行为,行为未必指暴力,只须能使人就范,过失使人不反抗,不能认定是抢劫。

本罪有八种情形,要处加重法定刑,歹徒入户去抢劫,公交工具上抢劫,抢劫了金融机构,数次抢或数额巨,抢劫致人重伤死,冒充军警去抢劫,手持真枪去抢劫,抢劫特定的物资。

转化抢劫在室外,不应认定为入户,所谓的公交工具,不含班车出租车,所谓的金融机构,应当包括运钞车,多次指三次以上,数额各地有不同,若是为灭口行凶,应当定故意杀人,杀人后起意取财,应当要数罪并罚,冒充军警人员干,包括两者相冒充,持枪抢劫的枪械,应当具有杀伤力,若是始终未亮枪,不认为持枪抢劫,抢劫军用的物资,不含枪弹爆炸物。

抢劫的是违禁品,应认定为抢劫罪,用违禁品去犯罪,应当要数罪并罚。

抢劫赌资违法得,一般认定是抢劫,抢劫赌输赌赢债,却不认为是抢劫,抢劫亲属的财产,应当视情况而定,个人使用非抢劫,唆使他人定抢劫,抢劫的是信用卡,按消费数额计算。

强迫他人骗亲友,形似绑架实抢劫,绑架当中又抢劫,应从一重罪处罚。

抢劫或强迫交易,看价值价格差距。

抢劫的既遂认定,致人轻伤或得财。

携带凶器去抢夺,应当定为抢劫罪,偶然携带了凶器,不应以抢劫论处。

转化型的抢劫罪,前置犯罪有三种,盗窃诈骗与抢夺,目的条件亦三种,窝赃抗捕或毁证,当场暴力或威胁。

聚众实施打砸抢,首要分子定抢劫。

抢劫一定会罚钱。

二、盗窃罪(年年考,很多年份不止一题)以秘密方法窃取,对象是公私财物,所谓的方法秘密,仅对被害人秘密,罪犯主观是秘密,客观不是也算是,所谓的他人占有,是指为他人支配,他人保管的财物,就是自产也算偷,偷拿亲属的财物,一般不按犯罪论,对象未必有形物,无形财产也可偷,即使数额非较大,多次盗窃也判刑,两种情形可处决,金融机构与文物,盗窃既遂的标准,我国采取失控说。

盗窃信用卡使用,盗窃可骗税发票,邮政人员偷邮件,偷开车辆致丢失,都认为是盗窃罪。

司法考试刑法侵犯财产罪复习笔记

司法考试刑法侵犯财产罪复习笔记

司法考试刑法侵犯财产罪复习笔记跟张明楷老师学刑法侵犯财产罪编者按:财产犯罪不仅发案率高,而且危害严重。

但是,由于对财产犯罪构成要件的认识不一,对于同样的财产犯罪,不同的人民法院可能做出不同的判决,这一现象往往会影响刑罚处罚的公正性。

为此,我们邀请刑法专家张明楷教授就侵犯财产罪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发表专题文章,以供司法机关办理财产犯罪案件时参考。

具体内容包括:如何理解侵犯财产罪的客体,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何处理抢劫罪中的疑难问题,如何理解和认定“携带凶器抢夺”,如何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如何理解侵占罪中的疑难问题,如何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

本版将连续刊载,敬请关注。

侵犯财产罪分为两大类:毁坏财物的犯罪(毁弃罪)与取得财物的犯罪(取得罪)。

根据是否转移占有,又可以将取得财物的犯罪分为转移占有的犯罪(如抢劫、抢夺、盗窃、诈骗)与不转移占有的犯罪(如侵占)。

很明显,故意毁坏财物罪与侵占罪侵犯的也是财产所有权。

问题在于:盗窃、诈骗、抢夺等财产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法益)是什么?这是认定财产犯罪必须明确的问题。

因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对具体犯罪的客体理解不同,对构成要件的理解就会产生差异。

侵犯财产罪的许多问题,都与如何理解客体有关。

国外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的通说认为,盗窃罪等罪侵犯的是他人对财产的占有(一般含有某种限制条件)。

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盗窃等罪的客体是财产的所有权整体(以下简称所有权说)。

但是,所有权说在理论上存在疑问。

(1)物权可以分为自物权与他物权;自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自有物享有的物权,他物权是指权利人根据法律或合同的具体规定,对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物权;所有权是惟一的自物权种类,即自物权就是所有权。

根据所有权说,刑法只保护自物权,而不保护他物权。

然而,他物权的内容比所有权丰富,应当受到刑法的保护。

例如,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盗窃质权人所留置的质物的,侵害了质权人的对质物的占有与收益,符合盗窃罪的特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十九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十九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军人违反职责罪一、危害作战利益的犯罪1.战时违抗命令罪(1)概念战时违抗命令罪,是指军人战时故意违背并抗拒执行上级命令,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2)构成要素①客观的构成要素a.行为主体是军职人员。

b.客观方面表现为战时违背并抗拒执行命令,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违抗作战命令,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②主观的构成要素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上级的作战命令而故意违抗,过失不成立本罪。

(3)认定①罪与非罪的界限违抗命令的行为只有发生在战时才能构成犯罪,否则不能构成犯罪。

在作战中因军情发生变化,在上级总的作战意图的指挥下,采取了灵活机动战术的行为,或者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而未执行命令的,不能以犯罪论处。

②本罪与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的主要区别a.客观行为方式不同。

本罪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而后罪则只能是作为。

b.行为对象不同。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上级首长的作战命令;而后罪则是针对指挥人员、值勤人员、值班人员正在执行的军事职务。

c.故意的内容不同。

本罪是战时违抗命令;而后罪则是阻碍各种军事职务的执行。

2.隐瞒、谎报军情罪(1)概念隐瞒谎报军情罪,是指军人故意隐瞒、谎报军情,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2)构成要素①主体是军人,而且通常是指对军情具有传达、汇报义务的军人。

②客观方面表现为隐瞒军情不报,或者谎报军情,因而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③主观方面是故意,要求明知是军情而故意隐瞒不报,或者没有军情,故意捏造军情而谎报。

3.拒传、假传军令罪拒传、假传军令罪,是指军人故意拒传军令或假传军令,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4.投降罪(1)概念投降罪,是指军人在战场上贪生怕死,自动放下武器投降敌人的行为。

(2)构成要素①投降罪的主体是军人,通常是指参战并有作战义务的军人。

②客观方面表现为贪生怕死,投降敌人;或者自动放下武器和战斗,投降敌人。

③主观方面是故意,一般具有贪生怕死的动机。

5.战时临阵脱逃罪(1)概念战时临阵脱逃罪,是指战时面临战斗任务而脱离岗位逃避参加战斗的行为。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教材精讲(1-10章)【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教材精讲(1-10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刑法概说1.1 本章要点一、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二、刑法的根据、任务与功能三、刑法的规范、体系与解释1.2 重难点详解一、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1.刑法的概念(1)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①刑法的这一定义由犯罪、刑罚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罪刑关系所构成。

刑法,就是关于刑事惩罚的法律,即关于“刑罚”的法律;刑罚是犯罪的自然后果,与犯罪概念联系密切,还可以被称为关于“犯罪”的法律。

②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由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

刑法学总论由绪论、犯罪论、刑罚论组成;刑法分则主要是规定各种具体犯罪的名称(罪名)、概念与特殊构成要件(罪状)及其具体刑罚(法定刑)。

③刑法的基本概念并不限于犯罪与刑罚,刑法定义中的基本概念是可以适当增加和改变的。

例如,犯罪与刑罚这两个最基本实体概念之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性仅次于犯罪与刑罚的概念——刑事责任。

因此,刑法又可以定义为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法的基本特征①独立性a.我国《刑法》第1条规定,“根据宪法”,制定刑法。

刑法是宪法之下的基本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b.刑法的意义在于保护而不是调整社会关系。

一般来说,刑法总是站在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的背后,作为整个法律规则体系规范有效性的最后保障而存在。

②严厉性刑法主要以最具痛苦性的制裁手段——刑罚去惩罚犯罪、保护社会。

刑事制裁体系是最为严厉的,刑罚不仅可以剥夺犯罪人的特定财产、权利,还可以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还能够剥夺犯罪人的生命。

刑罚是最为严厉的惩罚方法。

③广泛性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则具有广泛性,涉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许多方面。

刑法保护的对象范围似乎涵括所有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

④最后性刑法的最后性主要体现为两点:a.刑法作为整个法律规范体系有效性的最后保障而存在,其他法律部门作为一个法律规范体系最终依靠刑法维持其规范效力,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保护法、保障法;b.只有当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法律部门不足以制止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保护某种重要利益时,立法者才考虑动用刑法,司法者才考虑适用刑法。

最新刑法复习笔记四

最新刑法复习笔记四

刑法复习笔记四司法考试刑法复习笔记(四)第十九章侵犯财产罪(分则金矿之王,绝不会少于5分)一、抢劫罪(年年考)为了要劫取财物,当场实施了行为,行为未必指暴力,只须能使人就范,过失使人不反抗,不能认定是抢劫。

本罪有八种情形,要处加重法定刑,歹徒入户去抢劫,公交工具上抢劫,抢劫了金融机构,数次抢或数额巨,抢劫致人重伤死,冒充军警去抢劫,手持真枪去抢劫,抢劫特定的物资。

转化抢劫在室外,不应认定为入户,所谓的公交工具,不含班车出租车,所谓的金融机构,应当包括运钞车,多次指三次以上,数额各地有不同,若是为灭口行凶,应当定故意杀人,杀人后起意取财,应当要数罪并罚,冒充军警人员干,包括两者相冒充,持枪抢劫的枪械,应当具有杀伤力,若是始终未亮枪,不认为持枪抢劫,抢劫军用的物资,不含枪弹爆炸物。

抢劫的是违禁品,应认定为抢劫罪,用违禁品去犯罪,应当要数罪并罚。

抢劫赌资违法得,一般认定是抢劫,抢劫赌输赌赢债,却不认为是抢劫,抢劫亲属的财产,应当视情况而定,个人使用非抢劫,唆使他人定抢劫,抢劫的是信用卡,按消费数额计算。

强迫他人骗亲友,形似绑架实抢劫,绑架当中又抢劫,应从一重罪处罚。

抢劫或强迫交易,看价值价格差距。

抢劫的既遂认定,致人轻伤或得财。

携带凶器去抢夺,应当定为抢劫罪,偶然携带了凶器,不应以抢劫论处。

转化型的抢劫罪,前置犯罪有三种,盗窃诈骗与抢夺,目的条件亦三种,窝赃抗捕或毁证,当场暴力或威胁。

聚众实施打砸抢,首要分子定抢劫。

抢劫一定会罚钱。

二、盗窃罪(年年考,很多年份不止一题)以秘密方法窃取,对象是公私财物,所谓的方法秘密,仅对被害人秘密,罪犯主观是秘密,客观不是也算是,所谓的他人占有,是指为他人支配,他人保管的财物,就是自产也算偷,偷拿亲属的财物,一般不按犯罪论,对象未必有形物,无形财产也可偷,即使数额非较大,多次盗窃也判刑,两种情形可处决,金融机构与文物,盗窃既遂的标准,我国采取失控说。

盗窃信用卡使用,盗窃可骗税发票,邮政人员偷邮件,偷开车辆致丢失,都认为是盗窃罪。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十三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十三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侵犯他人生命、健康的犯罪1.故意杀人罪(1)概念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行为人以外的他人的生命权利。

(2)构成要素①客观的构成要素a.行为对象是行为人以外的他人的生命。

行为人本人的自杀行为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他人”是指自然人。

b.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是指在他人自然死亡以前,非法结束他人的生命。

c.行为结果。

杀人的实行行为本身必须具有引起结果发生的危险性,并与死亡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②主观的构成要素主观的构成要素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3)认定①教唆、帮助、胁迫自杀教唆或者帮助具有意思能力的人实施自杀行为的,原则上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教唆或帮助没有责任能力的幼儿或精神病人自杀的,属于利用被害人的行为实施杀人行为,应构成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

a.教唆自杀,是指唆使没有自杀意图的人产生自杀决意,使他人实施自杀的行为。

b.帮助自杀,是指通过传授自杀方法、精神鼓励或物质援助等方法,使已有自杀意图的人更容易实现自杀意图的行为。

c.胁迫自杀,是指以威胁、诱骗等方法使他人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②相约自杀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互相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

自杀者是否有自杀的真实意愿,是相约自杀的成立条件。

③受嘱托杀人受嘱托杀人也称为“获得承诺的杀人”,是指行为人获得被杀者的嘱托或承诺将其杀死的行为。

行为人帮助被杀者实现自杀意图的,属于自杀的帮助行为;直接实施杀人行为的,不是帮助自杀行为而是直接实施行为。

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处分的权利,即使是获得了他人的嘱托,原则上该嘱托也是无效的,受嘱托杀人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可考虑从轻处罚。

④安乐死安乐死在我国目前仍属非法,任何人应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人或者其亲属的请求,为免除其所遭受的极端痛苦而无痛苦地致其死亡的,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十一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二十一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1.放火罪(1)概念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①放火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众多人的生命、健康以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②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不是针对某一个、某几个特定的人或者特定具体的一般财产,而是具有广泛性的众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不特定”是一种客观判断,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为转移。

(2)构成要素①客观的构成要素a.行为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或者公私财物。

b.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在有些情况下也包括焚烧人)的行为。

②主观构成要素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产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犯罪动机如何,不影响犯罪成立,只可以作为量刑时考虑的一个情节。

(3)认定①一罪与数罪的界限放火罪侵害对象的广泛性和不特定性,使一个放火行为常常造成多个危害结果,属于想象竞合犯,以放火罪定罪处罚。

②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其既遂与未遂的区别不在于行为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目的,而在于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所要求的全部构成要件。

只要行为人着手实施了放火行为,已将目的物点燃,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性,即使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属于放火罪既遂;如果放火行为尚未实行完毕,因某种客观原因被及时阻止或未能燃烧,应以放火罪未遂论处。

我国理论通说是“独立燃烧说”,即目的物被点燃后,能够脱离引燃媒介独立燃烧的,即使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也视为放火罪既遂;反之为未遂。

③放火罪与失火罪的界限区别的关键是行为人主观上对可能发生火灾后果的心理态度。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火灾,而希望或放任其发生,应定放火罪;反之,应当预见却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火灾,或者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引起火灾,就应当定失火罪。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一、刑事责任的概念1.刑事责任的定义(1)责任的含义在刑法学领域,“责任”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①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应受惩罚、制裁的法律地位或可能性,是犯罪所引起的一种法律后果。

②指主观归责的可能性,是成立犯罪的一个基本条件。

(2)理论学说①“责任说”主张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应当承担的刑事法律所规定的责任。

②“刑罚说”主张刑事责任就是国家依据刑事法律对行为人判处刑罚。

③“后果说”主张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④“义务说”主张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因犯罪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义务。

⑤“否定性评价和谴责说”主张刑事责任就是国家对犯罪行为和行为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

我国刑法理论界上述不同的刑事责任定义并无根本性的差异,相对而言,否定性评价和谴责说更为妥当,故采此说。

(3)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和单位因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由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所作的否定性评价以及对其本人的谴责。

2.刑事责任的特点(1)刑事责任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的严厉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现形式上。

刑罚作为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法,是所有的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它不仅可以剥夺犯罪人的财产权和政治权,而且还可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之自然人的人身自由,甚至于剥夺其生命。

(2)刑事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法定责任一个人或者单位对什么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具体怎样承担,必须由刑事法律加以明确规定,并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遵循法定的刑事诉讼程序予以追究,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决。

(3)刑事责任是以行为人和单位接受国家否定性评价和谴责为内容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具有极强的伦理谴责性。

行为人在应该而且能够选择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时却自主地选择了违反刑法规范的犯罪行为,因而必须接受国家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

(4)刑事责任是因犯罪行为的存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犯罪是产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章侵犯财产罪
一、侵犯财产罪概述
1.概念
侵犯财产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攫取公私财物,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件
(1)客观的构成要件
①行为主体。

侵犯财产罪的主体大多为一般主体。

只有职务侵占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为特殊主体。

②行为对象为各种财物。

③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各种非法手段侵犯财产法益的行为。

可分为两种类型:
a.以各种公开的或者秘密的方法,非法取得公私财物的行为(取得型财产犯罪)。

b.故意毁坏或破坏公私财物的行为(非取得型财产犯罪)。

④行为数额。

除抢劫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外,其他的均为数额犯。

(2)主观的构成要件
①侵犯财产罪均为故意犯罪。

②对于盗窃、诈骗等取得型财产犯罪,其成立还必须具备目的要素,即非法占有的目的或牟利的目的。

二、暴力、胁迫型侵犯财产罪
1.抢劫罪
(1)概念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素
①客观构成要素
a.主体为自然人一般主体。

b.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和他人的人身。

财物只限于动产。

c.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看护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其立即交出财物或者立即将财物抢走的行为。

暴力方法,一般是指当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持有人的人身实施强制,足以使被害人的身体受到强制而处于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状态。

胁迫方法,是指对被害人以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进行精神上的强制,使被害人产生恐惧而不敢反抗。

其他方法,是指对被害人施以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与这两种方法相似的强制性方法,主要是以用酒灌醉或者药物麻醉的方法,使被害人丧失反抗能力,无法反抗。

②主观构成要素
主观构成要素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3)认定
①罪与非罪的界限
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抢劫行为,不应以抢劫罪论处。

b.民事纠纷中强拿或者扣留对方财物,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②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一般的抢劫罪,应以是否实际抢得财物作为认定既遂与未遂的标准,而对人身权利的侵
犯,则在量刑时加以考虑。

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和杀害、重伤为内容的抢劫,以死亡、重伤的结果发生为既遂。

③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

转化型抢劫需要具备三个条件:a.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不必要求行为一定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b.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既可以是对被害人使用,也可以对其他第三人使用。

c.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④抢劫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a.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致人重伤、死亡的,不按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也不以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合并论处,应以抢劫罪定罪处刑。

b.如果出于复仇或者其他个人目的而伤害或者杀死被害人后,乘机将其财物拿走的,不能以抢劫罪论处。

应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

c.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出于灭口或者其他目的而杀死被害人的,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按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d.抢劫杀人与图财杀人的区别主要是:抢劫杀人是行为人用杀人手段当场取得动产,而图财杀人则是在杀人之后,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占有被害人的动产或不动产。

⑤抢劫罪与绑架罪的界限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有:
a.行为方法不同。

前者是当场强取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交付财物。

后者是扣押人质而
向第三人索取财物。

如果绑架他人后直接向被绑架人强取、索取财物的,应定抢劫罪。

b.行为对象不尽相同。

前者当场劫取的仅限于财物,后者勒索的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财产性利益或者其他非法要求。

c.行为主体不尽相同。

前者的主体是已满14周岁的人,后者的主体是已满16周岁的人。

在绑架过程中又当场劫取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的,同时触犯绑架罪和抢劫罪两罪名的,应当择一重罪处断。

(4)处罚
《刑法》第263条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①入户抢劫的;
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③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④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⑤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⑥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⑦持枪抢劫的;
⑧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2.抢夺罪
(1)概念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素
①客观构成要素
a.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财物的范围仅限于动产。

b.客观上表现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②主观构成要素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3)认定
“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

这是关于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特别规定。

转化的法定条件是行为人携带凶器进行抢夺。

所谓“携带凶器”,是指在抢夺财物过程中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凶器的行为。

(4)处罚
《刑法》第267条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聚众哄抢罪
(1)概念
聚众哄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集多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①聚众,是指纠集多人,一般为3人以上。

②哄抢,是指蜂拥而上,不用暴力而夺取公私财物的。

(2)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但仅限于聚众哄抢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3)处罚
《刑法》第268条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敲诈勒索罪
(1)概念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素
①客观构成要素
a.行为对象除了各种公私财物外,还包括人的心理。

b.客观上表现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迫使其当场或者限期交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是指对被害人及其亲属以将要实施杀害、伤害等暴力或者将要揭发或张扬其违法犯罪行为、隐私,毁坏其财物等相威胁,迫使其交出财物。

c.行为结果是“数额较大”,以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

虽然敲诈勒索未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是一年内三次以上实行敲诈勒索行为的,也构成本罪。

②主观构成要素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认定
1.敲诈勒索罪应以是否实际取得财物作为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标准。

2.敲诈勒索罪与以胁迫为手段的抢劫罪的区别:
①从威胁的内容看,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以暴力相威胁,也可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