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的底层逻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课的底层逻辑

自从去年陈宝生部长提出“金课”的概念后,“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呼声得到了高校乃至社会一边倒的叫好。要打造金课,必须了解“水”课的水是如何造成的,我想水课不一定是水(知识)太少,是流进学生大脑的水(知识)太少。如何才能将知识植入学生的大脑,并且让学生主动将知识镶嵌到他的逻辑上,是每一位准备打造金课的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乎教学,我们可以将教师分为四类,1、没态度没能力——不在讨论范围内;2、有态度没能力——重点打造对象;3、没态度有能力——不想死后进19层地狱赶紧好好上课;4、有态度有能力——凤毛菱角,需要拜你为师;鉴于此以下观点仅适用于有教育情怀的老师。

我们不缺少敬业的老师,甚至很多老师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我没有看到绚丽多彩的锦缎,更多的现象是敬业的老师们一麻袋一麻袋往水泥地上撒种子却没有给种子发芽结果的机会(田俊国老师金句),怎样才能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的大脑里面发芽开花结果呢?那就必须知道学习的黄金定律,也是建构主义的第一知识观:人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外部世界和学习的,或者说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建构,拿高速公路上的120标志为例,对于一位司机朋友来说,看到这样的标志,自动解释为这段路限速120,然而对于20几年前的我来说,这三个数字和我唯一的关联,那就是急救电话。

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建构

貌似很可笑吧?其实,人就是这样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解释世界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学生首先把看到、听到的所有的新知识与自己过去的经验相互关联,用旧知消化新知,

正所谓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所以,学生的“原有经验”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自己编织的。马克斯•韦伯说:“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如果说“知”代表信息的话,那么“识”则代表个人的见识,是建立在基于个人信念系统的解释。学习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主观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和其他同学只是信息的提供者,而学习者本人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和加工有绝对的主动权,正如建构主义大师杰根所说: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意义,除非你认为它有意义,反过来也一样。

作为老师你说的每一个字,无论是术语和符号、专业情境、专业的思维方式,如果远超出学生的已有经验之外,那么,学生便无法运用原有经验去解读、去理解,自然听不懂。换句话说,老师不可能用学生所不能理解的表达方式(概念、思维等),让他弄明白他不能理解的事物。因此,了解学生的过去认知(知识、经验、技能)的边界,是每一位准备打造金课的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域的概念,他认为,教师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域”,而老师上课的内容必须在这一区域内,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接收、模仿,通俗一点讲,老师要有能力在学生旧知(过去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准备传递的新知识之间搭一把梯子,实现旧知和新知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样新知才能镶嵌到学生知识的大厦上。如果老师给的新知进入了学生的未知区,因为学生的梯子够不到,就会产生恐慌、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比如现在有人对我讲“暗物质”,“量子力学”,我想我一定会逃之夭夭。(题外话:为什么老师在同一个课堂上授课,而有的学生学的多,而有的学生学的少呢?是因为学生的旧知水平不一样,旧知越多,消化新知的能力越强,学到的也越多,所以,老师上课如下雨,盆大的(旧知多的)同学接回去的雨越多。)

最后需要提醒老师们,被激活的旧知才能起到酶的作用,否则,旧知与新知依然无法建立关联,这便需要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的本质,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有效激活学生的旧知(酶),正如用安琪酵母发面一样,用温水远比用凉水发的快,是因为温度能够激活安琪中的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