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智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下的智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

随着智慧城市的纵深发展,传统社区建设的不适应和不匹配日益显现,构建以人为核心,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以技术为手段的智慧社区迫在眉睫。新时代下的智慧社区作为目前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创造力的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已成为全球城市社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剖析了三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现状,深究了其建设的制约因素,力图从建设规划、治理模式、监督反馈、管理导向、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新时代下的三明市智慧社区建设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后续智慧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智慧社区;建设路径;城市建设

一、新时代下的智慧社区建设概述

智慧社区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系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智慧社区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是指以人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导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数据、深入分析,促进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管理科学高效、智慧服务便捷普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习近平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将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智慧社区已成为我国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探索和实践应用,是我国传统社区转型与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创建品质社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下三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现状

(一)缺少统一规划,未制定出实施标准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统一规划、制定标准是社区智慧化建设的总体指向,是智慧社区建设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目前,三明市政府还未制定出符合本市的智慧社区规划和实施标准,各方存在行动上的交叉关系,且未能充分领会智慧社区建设的内涵,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或在个别领域上盲目开发,造成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治理模式单一,层次化需求难满足

社区的建设目前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治理模式单一,难以应对社区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资源信息的整合、居民诉求多样化等问题。不仅加大了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也难以调动多元主体的合作潜能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对公众真实需求的全面掌握,易造成供给过剩或供需错位等问题,不利于智慧社区的可持续运营与发展。

(三)公众参与度低,主体性和认同感弱

目前,社区的治理较为消极,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第一,公众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民主决策意识不强。第二,公众对智慧社区知晓度低,智慧社区的相关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程度不高,且公众对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使用也较少,未能从中得到真实便利。第三,公众文化程度较低者对智慧社区平台发布的应用操作难度大,公众反映反馈的问题解决慢、周期长、满意度不高。

(四)管理偏重效率,治安防控建设不足

传统社区的管理强调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对于高层次个性化的服务缺少精准化,忽视了公众的价值诉求与价值认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治安防控向网络虚拟空间拓展,除了保障传统的安全以外,还需在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采取措施,治安防控的模式更是向复杂的动态化呈现,这些都对治安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技术不够成熟,研究成果转化较少

智慧社区虚拟平台的搭建以及社区管理等都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三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尚在初建阶段,应用技术不够成熟,管理人员不够专业,社区的运营和服务水平皆有待提升。并且三明市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对“智慧社区”的研究较少,将其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建设中去的更是寥寥无几。

三、新时代下三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引导力不足,缺乏科学规划

政府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指导体系把关不严将会深刻影响其建设和发展进程。没有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标准提供保障,容易造成建设的碎片化、粗放化和低效化,不利于资源进行精准而有力地引导与投放。政府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科学规划,在逐步探索下完善体系规划、宏观指导和安全把控。

(二)未形成多元治理,建设力量弱化

智慧社区的建设涉及公众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需求,社区治理由政府主导。居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导致政府负担过重、社区主体意识缺乏、社区治理“盲点”增加等问题日益暴露。单一的治理主体无法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不同体系、部门和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无法全面保障社区服务机制的顺畅运行。

(三)未建立有效反馈,诉求难以满足

公众参与度低,认同感不强的主要是因为社区未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在表达诉求上存在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对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宣传不足,很难及时发现问题,易导致问题积重难返。未能建立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与机制,诉求表达方式效率低下,居民可能存在“诉求无果”的局面,良好的互动

难以形成。

(四)精细化感知不足,难以提升效能

管理只注重效率,没有精细化的服务感知,难以掌握公众的内在需求及其满意度,无法形成专业化、系统化、全面化的服务,更不利于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在智慧社区体系下中,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不够完善,则使得信息安全面临更多的风险;面向社区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系统不够健全,则无法严密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发现各类警情和快速处置险情。

(五)智慧人才储备少,发展后劲不足

智慧社区建设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的落后、管理能力的缺乏,将成为我市智慧社区建设的瓶颈。在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加入,选人用人渠道不够广泛,再加之未能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带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发展后劲不足。

四、新时代下三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制定标准,试点先行再推广

制定智慧社区标准是智慧社区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制定智慧社区标准有助于盘活资源、强化整合,降低建设与管理成本。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然后总结经验,最后进行特色化、差异化開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发展路径和建设模式。另外,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各方智慧,既要最大程度地贴近民生民意,解决基层的矛盾,又要统筹兼顾社会各方利益。(二)协同合作,多元共建创多赢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模式建设智慧社区,群策群力,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盈利的同时,可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智慧产品,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高校参与则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提高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行业参与则可指导企业规范产品和服务,来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政府通过政策有力引导、精准投放资源为公众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利于城市的管理与社会的稳定。社区在自身以及多方的协同合作下,强化智慧社区的可持续运营的“造血机制”。

(三)公众参与,贯彻“以人为核心”

公众参与有助于强化智慧社区建设的科学性与精准性。智慧社区的建设应该坚持贯彻“以人为核心”,这需要相互协作,吸引公众力量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去。第一,政府大力提倡,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建立健全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和政策。第二,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树立服务理念,积极科学地处理公众反馈信息和意见,强化对诉求处理的有效监督。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得公众参与渠道更加便捷多元,也可通过奖励鼓励公众的反馈和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