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体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表1,结合对上述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等内涵,如语文、英语、历史、思想政治等。生物学的社会责任素养有“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态意识”“关爱生命”等表述,体现了文明、和谐、友善等思想。(2)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科中,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科学态度,如物理和化学;生物学的社会责任素养虽然没有规定“科学态度”,但在课程性质中要求学生“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实际也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要求。(3)一些学科体现了环境友好、绿色生活等生态意识。例如,化学有“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的表述;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

正确的价值观;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包括“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作出了明确要求。

二、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体现

社会责任素养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内容,也是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教材既要凸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也要体现自然科学课程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等;还要将生物学特有的社会责任内涵融于教材中,如生物进化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健康中国理念,以及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社会议题等。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和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富强、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介绍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合作等精神

开篇的“科学家访谈”采访了施一公、袁隆平、许智宏、方精云和杨焕明五位院士,讲述了科学家投身科研的经历,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探索、坚持、合作、谦虚、友善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人类的贡献等。例如,介绍施一公院士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全职回国工作,只为回报家乡。介绍袁隆平院士上大学时就立志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讲述了他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艰辛历程,以及通过杂交水稻为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除了上表所列的几个实例,教材融入的我国近年的科技成就还有很多。例如,介绍了我国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的成果;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客机C919为例,引入细胞器分工合作的内容;以我国神舟飞船和天宫二号航天站对接为情境,探讨航天器和航天服为航天员的生命稳态提供了哪些保障;介绍塞罕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大力植树造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等等。选择性必修3是《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这册教材大篇幅地介绍了我国在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领域取得的成绩。

3.教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方式

(1)增强制度自信

我国获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各方力量配合。袁隆平院士在访谈中说:“杂交水稻是我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社会主义协作的成就。它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协作、合力攻关取

得的。”这凸显了社会主义协作的力量,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必修1介绍了我国多家科研院所通力合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体现敬业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了病理科医师、育种工作者、遗传咨询师、疫苗制品工、植保员等十余种职业,讲述了这些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渗透了敬业精神。此外,教材在“探究·实践”的撰写上,也注意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体现诚信、合作、友善等。

(3)体现和谐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这本教材从整体上渗透了“和谐”的理念。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从个体水平让学生认识人体的稳态、机体的和谐,理解机体和谐需要共建共享的理念。这些内容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素养有具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要求。[1]在访谈中,施一公院士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18个春秋里,我一直盼望着有机会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帮助那些不像我这么幸运的兄弟姐妹。”这样饱含真情的语言体现了施院士的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于中华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等方面。教材引经据典,编者自创小诗,将传统文化与生物学知识有机结合。选择性必修3“人与环境”的章首页配有庄子的名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人的精神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融洽相处的境地”的哲学思想。在介绍立体农业时,教材介绍了《氾胜之书》记载的一种立体农业的生产方式,展现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优美的文字既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亦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爱读爱学。

(三)培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材采用多种途径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首先,正文内容融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描写了孟德尔敢于质疑“融合遗传”的传统观点;多位科学家历经数十年通过多个实验,才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展现了质疑、求真、实证、合作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不仅讲述这样的科学史,还在“本章小结”显性化地呈现。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问题探讨”“探究·实践”中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一些活动安排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求真、实证、探索、合作等科学精神。再次,教材还通过科学家访谈、课外阅读栏目等渗透科学精神。例如,施一公院士在科学家访谈中说:“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求真。”科学家的故事介绍“摩尔根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无论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都一概采取依靠事实和运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态度。”

(四)形成和运用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1.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是知识的存在形式之一,是人类长期探索的产物,它也包括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和技能。技术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创造产品的手段。教材许多内容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例如,对体细胞全能性的研究促进了克隆动物等技术的发展;对DNA、基因工程酶类、载体分子等的研究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研究蛋白质包装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促进基因功能的研究,等等。

2.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