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体现
生物教学中的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生物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生物教学中的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生物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然后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素养;教学情境《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生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生物教育教学在高中生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如何切实落实高中生物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广大生物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社会责任素养是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的集中体现。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是学生在进行生物科学探究、形成生命观念、培育理性思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学生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与认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从而学会理性解释与科学判断,并促成学生有效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等各种生物学问题时应有的担当和素能。
社会责任素养的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①了解和认同。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有关生物学领域的社会议题,支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并珍爱生命、敬畏自然,以及理解生态环保的重要意义。
②关注和学习。
教师要使学生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生物相关主题的交流学习,理解健康生活建议;远离、拒绝毒品,科学掌握传染病防控常识;深度学习生物技术和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自觉形成环保意识与正确行为。
③辨识和实践。
教师应让学生熟悉生物科学知识,善于辨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科学制定合理健康的生活方案,踊跃参与当地环保宣教活动、社区志愿实践、生态多样性保护行动等,身体力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④评价和反思。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双重作用,客观分析其造成的影响,评价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并积极开展总结反思,学会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摘要:新时期,生物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重任。
所以,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创造高效的生物课堂,让学生得到最深刻的教育。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住教育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通过生物教科书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从多个角度出发,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其中,让学生认识到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并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发展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肩负着更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不仅体现在要高效完成生物教学任务上,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成长状态,予以深度分析,有针对性地培养其综合素质,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否直接决定了高中生日后能否实现持续、长远的发展。
本文针对这一课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提高在实践工作中责任感培育方面的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外在保障。
一、抓住教育机会,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专业课程的指导,并针对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优化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对生物试题的讲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对试题的讲解中,将创新的教学思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发掘符合教育目的的考题,为培养社会责任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
《细胞的分化》一课,以细胞分化诱发肿瘤的致癌性因素为中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并将其与解题实例相结合,从而加深对学习的理解。
这些都是导致身体细胞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比如熬夜、抽烟、酗酒、电磁辐射等等。
新课标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3册教材解读〖《生物与环境》教学建议〗
致教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之一。
本模块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生物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必需的知识,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需的支撑性内容。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观念基础。
因此,本模块内容是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本模块的育人价值《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2021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在本模块内容要求之前,有一段总括性的话对本模块的教育意义作了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部分,进一步提示了本模块的教育意义,即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生命观念);使用图示等方式表征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分析或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及人工生态系统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合理化建议(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在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中,四大方面都与本模块内容有关,其中与本模块内容具有显著关联的,是社会责任中的“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体现
5、综合思维:地理学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领域,教材中通过综合分析不 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例如,“气候与人类 活动”这一章节,从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多角度分析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 的影响。
二、教师使用教材策略研究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教师使用教 材的策略建议:
3、人地协调观:教材中强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 的相互影响,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观。例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 章节,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如何 采取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4、地图技能: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 例如,教材中的“地图的应用”章节,介绍了地图的基本知识、读图技巧和地图 信息获取的方法。
3、编写风格:注重学生兴趣和 认知特点
《Biology》教材的编写风格十分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图片丰富形象。 教材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知识,使得学 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iology》对我国的启示
1、区域认知:地理教材中涉及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引导学生不同 区域的差异和,培养其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例如,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区域可 持续发展”这一章节,以具体案例来说明不同区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2、地理实践力:教材设计了许多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让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提高地理实践力。例如,教材中的“城市环境调查”课题, 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城市环境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需要通 过地理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求。本次演示将探讨上海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以及教师如 何使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运用归纳与概 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 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 议题。
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应该是分级别的。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运用归纳与概 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 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 议题。
为什么要研究核心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 —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 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 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 然要求。
背景: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 “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 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 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 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 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 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 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 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为什么要研究核心素养我们的研究1理论学习我们的研究1理论学习2应用探究我们的研究1理论学习2应用探究3实践检验我们的收获和感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基础和支柱而生命观念形成的过程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分析
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
1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和原则1.1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1)彰显学科特质生物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和担当。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能彰显出生物学科的特质。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感知力,树立理性思维和探究精神,对教学活动、学生发展而言均具有积极意义。
(2)培养学生品格生物学科中蕴含了大量德育资源,相较于其他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明显优势。
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将社会责任感融入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对国家历史、社会问题、国际形势等进行正确判断,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
(3)提高实践能力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抽象的知识点,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学生并非讨厌生物知识,而是希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社会责任感,能将生物学科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2)时代性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领域不断出现新的知识和技术,这些知识和技术相较于生物教材具有超前性,因此教学工作具有一定挑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遵循时代性原则,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尤其提高教师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以储备充足的教学资源。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完善整个教学体系,使生物学科承载人文内容。
(3)实践性面对高考升学压力,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流行,缺点是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相关能力的提升。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长期生活实践,因此教学工作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契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比例。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社会责任-PEP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社会责任”王颖人教社生物室2018年5月18日目录1什么是社会责任?2教材中如何落实?3以“一节”为例1什么是社会责任?1.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13日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内涵:•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在核心素养框架中,社会责任素养主要包括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个体针对这些责任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的综合表现。
参考文献:黄四林,林崇德. 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总第265期)《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1 课程标准中的“社会责任”1.21.2必修模块学业要求中的“社会责任”模块1 分子与细胞•观察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结合有丝分裂模型,描述细胞增殖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细胞的分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模块2 遗传与进化•运用遗传与变异的观点,解释常规遗传学技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进化观的意义
使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知识有了统一的基础,为理 解生命世界提供了思想方法 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进化观的意义
认同每个生物身上都凝聚着数十亿年的进化史, 生命来之不易,包括人类的生命在内,都是亿万 年生物的遗传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 应当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都是协同进 化的结果,它们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发展的 ,进而认同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必备品格 个人修养/社会 关爱/家国情怀
关键能力 自主发展/合作 参与/创新实践
在此基础上进入各学科: 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教材、教学、评价、考试
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 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科本质出发,对照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要求,明确本学科对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的贡献。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明显的学 科特点,但仍具跨学科性。
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 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
高中课标: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 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 其稳态。”
稳态与平衡观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稳态是生命系统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的特性和 能力。 稳态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自稳)。 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都有稳态。 稳态作为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说明生命系统的 内部状态不会被动地随环境的变化而同样程度地 改变,这体现了生命的自主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
-044-2023年第23期(总第363期)课堂教学生物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展开生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有效降低生物学科学习的难度。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可以更高效地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并基于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基础,结合教师的优化性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
一、什么是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公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是公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习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其成长才能够更加快速和高效。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结合生物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提升生物课堂学习效率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培养,教师不仅要及时地优化已有的教学方式,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巧妙地利用社区资源,鼓励学生实际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投入课堂学习,使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1]。
(二)推动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导向,生物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方面,开始延伸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在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社会责任意识,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增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目前,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与以往只重视学习成绩不同,现在学校更加看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从而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身的素质。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摘要: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学校学科教育的立足点更应该投放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培养学生重要的社会责任感,方能凸显学校教育的意义。
生物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秉承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在教学中将社会责任感渗透,使得学生明确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意义,既掌握丰富的生物学科知识与技能,又能凭借所学、所掌握的生物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因为学生的点滴努力付出都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生物学科在紧张的高中教育中更像一股清泉,教育学生生命观、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重要意识和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积极作用非常显著。
教师以生物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能使学生未来投入社会时,以所具备的责任担当意识去奋斗、去挥洒汗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光热,以生物教育为社会发展下的人才培养做好教育铺垫。
1.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下,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1.立足社会发展实际,是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标准日益提高。
当前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信息科技走进千家万户,为学生打开了认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
如很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不明白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意义为何。
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不会调节自己,没有坚定的目标,时常感到迷茫。
但教师以生物学科展开社会责任感教育,一方面凸显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优势,能使学生明白自身存在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能使学生从生物学科视角反观社会发展,能够发现一系列问题等[1]。
进而燃起学生心中的斗志,能够树立以自己生物所学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远大理想,使得更多学生以己所学关注社会,尽己所能做出贡献。
1.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彰显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广大教师学科教育指明了方向。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立足核心素养理念,发挥生物学科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摘要: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感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道德素养最重要的一个体现。
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使其懂得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是最基本的道德情怀,社会责任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最强劲的动力。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教学;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感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及策略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关注生物学社会热点、珍爱生命以及保护环境三个方面,随着我国科技高速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也产生了更多的诱惑,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如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体现的是生命的进程和生命的活动规律,生物学的进步严重影响着人类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乎到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全民族素质的发展[1]。
一、情境创设法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性,面对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学生难以通透理解,久而久之,容易丧失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度,高中生物老师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其中的视频功能、图片功能以及声音功能,为学生构造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犹如置身其中,切身的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对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进入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此外,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具有多种形式,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包括实物演示、角色扮演、音乐渲染等多种方式[2]。
例如,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章节中,为了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老师构造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以便帮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利用语言陈述借助音乐渲染的形式:如果有一天我们打算乘风破浪开启体验大海之旅的时候,因为遭遇暴风骤雨导致船只破裂进水,当船马上就要被大海淹没的时候,面对茫茫大海,你会选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顺其自然,人各有命;第二种选择,尽一切努力修复船只。
社会责任意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社会责任意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11-03T09:12:48.17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月上作者:吴宇亮[导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提出发展高中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社会责任”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18要点之一。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指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主动参与进社会议题的讨论,并且能够理性地判断、解释,具备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与担当。
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是教育的首要目标。
笔者作为高中生物教师,从下面几点谈谈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吴宇亮广东省中山 528447《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提出发展高中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社会责任”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18要点之一。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指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主动参与进社会议题的讨论,并且能够理性地判断、解释,具备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与担当。
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是教育的首要目标。
笔者作为高中生物教师,从下面几点谈谈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一、深挖教材内容,在课堂中渗透社会责任在高中生物课堂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的培育,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等内涵,生物教材中的社会责任内容并不都直接呈现,需要教师善于挖掘,精心设计教案,有意识地将社会责任渗透入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责任素养。
《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中,在学习原核细胞蓝细菌时,教师介绍水华产生的具体原因,同时介绍“发菜的过度采挖破坏了生态,我国已将发菜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生物,予以保护”的事实,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渗透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学习糖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限制,米饭和馒头等非甜食品也需要定量摄取的原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纠正学生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与错误认识,并让学生对家人做知识普及和宣传,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时,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并且讨论可能的解决策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作为青年人的社会担当,同时渗透关爱老人的情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1.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费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育研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育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高中生物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分析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及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接着,本文将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强化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评估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效果,并为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2. 高中生物教学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高中生物教学不仅是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和生态负责的意识和行动。
高中生物课程以其独特的学科内容,在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食品安全、疾病预防等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
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进步,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再者,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还能体会到团队合作、遵守实验规则、保护实验材料等社会责任。
这种实践体验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生物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教学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例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例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作者:李立环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24期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四个核心素养所包含的部分内容论述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如何落实的问题。
旨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与共享。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仅仅是指导性的要求,其实,这四个方面包含的内容很丰富,生命观念不仅包含了生物教材中和生命有关的生物知识,还包含了生命与卫生、生命与健康、生命与环境等诸多内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包含了学生生物实验操作、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实验标本制作、参加生物考试、生物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等方面都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包括生物知识与社会生活、生物知识与个人生活、生物知识与环境卫生等诸多内容。
那么我们如何落实这些核心素养呢?一、教好生物学中有关生命与卫生及健康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落实生命观念核心素养例如,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每到季节更替的时候,便是流行感冒盛行的季节,流行感冒的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卫生习惯是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人没有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肥皂和洗手液都可以杀死一些病毒,可以有效降低皮肤上的细菌数量。
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家长经常要求孩子把手洗干净,但是孩子经常对家长说你们看我的手非常干净。
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根据我们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我们都明白病菌的体积相当得微小,人眼显然是看不见的,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这些病菌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所以感冒的学生一定要勤洗手,出门时一定戴上口罩,而且不要随便面对健康的人打喷嚏、咳嗽和讲话,否则,这些感冒病毒会传染给健康的学生。
老师在讲解以上这些生物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地把生命观念渗透在这些知识里面,让学生深切地明白生物知识和生命观念之间密切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生命观念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 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体现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体现关键信息项:1、社会责任素养的定义及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具体体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评估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标准和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相关内容的更新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引言11 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111 阐述社会责任素养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112 强调高中阶段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关键时期2、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21 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界定211 明确社会责任素养的核心要素,如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12 区分社会责任素养与其他相关素养的差异22 社会责任素养的构成维度221 知识层面,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222 技能层面,如调查研究、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等能力223 态度层面,如社会责任感、关爱他人、尊重自然等情感态度3、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体现31 教材内容中的社会责任主题311 生态环境保护,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312 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如传染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倡导等313 农业与生物技术应用,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等32 教材中的案例和实验对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321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及解决方案322 实验设计中融入社会责任元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方法41 情境教学法411 创设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412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2 项目式学习421 设计与社会责任主题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团队合作完成42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43 小组讨论与辩论431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432 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增强社会责任感5、评估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标准和方式51 评估标准的制定原则511 科学性原则,确保评估标准基于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512 全面性原则,涵盖社会责任素养的各个维度52 具体评估方式521 学生作品评估,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522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辩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523 社会实践评估,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6、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相关内容的更新机制61 关注社会发展动态611 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发展趋势612 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62 教师反馈与建议621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对教材内容的改进意见622 建立教师反馈渠道,促进教材的不断完善7、结论71 总结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施要点72 展望未来,对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素养培养效果的期望以上协议内容仅供参考,您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中考生物总结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总结
中考生物总结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总结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
作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对象,中考生应当学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关心他人,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
本文总结了中考生物学习中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首先,中考生应当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与保护,而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培养中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从学习生态学开始。
通过学习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中考生可以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其次,中考生应当关注环境问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中考生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并且通过学习中考生物课程中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例如,中考生可以主动参加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参与废物分类与回收,提倡低碳出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中考生应该关心他人,培养同理心和协作精神。
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上,还包括对其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在生物学习中,中考生可以通过了解生物的发展演化过程,学习到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
中考生应当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传递爱心与温暖。
通过这样的实践,中考生可以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综上所述,中考生物学习是培养中考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生态学、关注环境问题以及培养同理心和协作精神,中考生可以逐渐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
中考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地球的一员,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中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科中关于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科中关于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摘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主明确指出:社会责任教育作为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教学地位。
[1]社会责任教育主要指教师正确处理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加强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延伸。
[关键词]高中生物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是人类理性认知和社会良知的体现,具体到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是指教师结合生物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应用,逐步树立学生的生命价生命价值观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教学目标。
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应用,逐步责任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使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文化知识和个人品格高度匹配因此在高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社会责任教学内容,积极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实践,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充分运用教材资源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生物学科以生命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这些内容的挖掘需要发挥生物教师的组织和设计功能,科学梳理教材内容,精心整理资源,巧妙融合社会责任的内涵,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能力,以促使学生自主承担社会责任。
实际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中,许多和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通过有效讨论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明确社会责任。
充分运用生物教材中科学家的个人资源或相关素材是进行责任教育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遗传定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科学家孟德尔的生平、研究内容、发现过程和突出贡献,并借助互联网资源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懂得孟德尔连续多年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的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统一。
总之,要把优秀的科学家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表1,结合对上述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等内涵,如语文、英语、历史、思想政治等。
生物学的社会责任素养有“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态意识”“关爱生命”等表述,体现了文明、和谐、友善等思想。
(2)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科中,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科学态度,如物理和化学;生物学的社会责任素养虽然没有规定“科学态度”,但在课程性质中要求学生“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实际也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要求。
(3)一些学科体现了环境友好、绿色生活等生态意识。
例如,化学有“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的表述;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包括“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作出了明确要求。
二、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体现社会责任素养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内容,也是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既要凸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也要体现自然科学课程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等;还要将生物学特有的社会责任内涵融于教材中,如生物进化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健康中国理念,以及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社会议题等。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和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富强、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介绍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合作等精神开篇的“科学家访谈”采访了施一公、袁隆平、许智宏、方精云和杨焕明五位院士,讲述了科学家投身科研的经历,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探索、坚持、合作、谦虚、友善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人类的贡献等。
例如,介绍施一公院士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全职回国工作,只为回报家乡。
介绍袁隆平院士上大学时就立志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讲述了他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艰辛历程,以及通过杂交水稻为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除了上表所列的几个实例,教材融入的我国近年的科技成就还有很多。
例如,介绍了我国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的成果;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客机C919为例,引入细胞器分工合作的内容;以我国神舟飞船和天宫二号航天站对接为情境,探讨航天器和航天服为航天员的生命稳态提供了哪些保障;介绍塞罕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大力植树造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等等。
选择性必修3是《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这册教材大篇幅地介绍了我国在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领域取得的成绩。
3.教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方式(1)增强制度自信我国获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各方力量配合。
袁隆平院士在访谈中说:“杂交水稻是我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社会主义协作的成就。
它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协作、合力攻关取得的。
”这凸显了社会主义协作的力量,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必修1介绍了我国多家科研院所通力合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体现敬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了病理科医师、育种工作者、遗传咨询师、疫苗制品工、植保员等十余种职业,讲述了这些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渗透了敬业精神。
此外,教材在“探究·实践”的撰写上,也注意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体现诚信、合作、友善等。
(3)体现和谐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这本教材从整体上渗透了“和谐”的理念。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从个体水平让学生认识人体的稳态、机体的和谐,理解机体和谐需要共建共享的理念。
这些内容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素养有具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要求。
[1]在访谈中,施一公院士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18个春秋里,我一直盼望着有机会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帮助那些不像我这么幸运的兄弟姐妹。
”这样饱含真情的语言体现了施院士的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于中华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等方面。
教材引经据典,编者自创小诗,将传统文化与生物学知识有机结合。
选择性必修3“人与环境”的章首页配有庄子的名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人的精神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融洽相处的境地”的哲学思想。
在介绍立体农业时,教材介绍了《氾胜之书》记载的一种立体农业的生产方式,展现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
优美的文字既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亦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爱读爱学。
(三)培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采用多种途径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首先,正文内容融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描写了孟德尔敢于质疑“融合遗传”的传统观点;多位科学家历经数十年通过多个实验,才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展现了质疑、求真、实证、合作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材不仅讲述这样的科学史,还在“本章小结”显性化地呈现。
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例如,“问题探讨”“探究·实践”中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一些活动安排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求真、实证、探索、合作等科学精神。
再次,教材还通过科学家访谈、课外阅读栏目等渗透科学精神。
例如,施一公院士在科学家访谈中说:“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求真。
”科学家的故事介绍“摩尔根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无论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都一概采取依靠事实和运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态度。
”(四)形成和运用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1.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是知识的存在形式之一,是人类长期探索的产物,它也包括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和技能。
技术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创造产品的手段。
教材许多内容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
例如,对体细胞全能性的研究促进了克隆动物等技术的发展;对DNA、基因工程酶类、载体分子等的研究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研究蛋白质包装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促进基因功能的研究,等等。
2.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教材介绍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常规栽培稻的有大幅提高,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已累计推广8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6 000亿千克以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介绍抗虫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减少了农药的用量,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节介绍了转基因的累累硕果,如基因工程药物、多种品质优良的转基因动植物等。
3.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必修2讲述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时,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可以精确地诊断病因,预测个体患病的风险,根据父母是否携带致病基因预测后代的患病概率等。
选择性必修3介绍转基因技术生产胰岛素,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挽救了许多糖尿病病人的生命。
4.科学技术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冲击和风险科学技术也有两面性,价值观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果应用不当,可能带来负面作用,甚至危害社会。
教材在介绍新的科学技术时,不忘向学生渗透理性看待科学技术的思想。
例如,在介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时,提醒学生注意伦理问题。
在介绍基因组编辑时,明确说明“对人类基因进行‘改造’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违反人类的伦理道德”。
选择性必修3引导学生认同我国禁止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研究,并警惕用新技术研究生殖性克隆人,等等。
(五)形成生物进化思想和科学自然观思想观念会影响学生在面对有关问题时的决策,生物进化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认同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4]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安排了“生物的进化”一章,系统帮助学生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并形成生物进化思想。
教材还设计了“分析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思想的进步意义;设计了保护野生动物是否会干扰自然选择等习题,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进化思想;通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的探究活动、“某种抗生素人均使用量与耐药率变化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进化思想分析耐药菌的产生等社会议题;等等。
(六)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在教材中体现生态文明思想,是修订教材时重点落实的内容。
必修2以“我国政府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不惜耗资修建了高架桥和涵洞”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
该题渗透了生态学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体现出我国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在讲述生态学内容的基础上,大力渗透生态文明思想。
例如,“科学家访谈”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标题,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教材正文介绍了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呈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讲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多项成就,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湿地生态恢复、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等;鼓励学生“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可以说,教材在多处直接叙述或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担当。
(七)渗透健康中国理念,引导学生健康生活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我国在国家层面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是六大素养之一;高中生物学有责任向学生传递健康中国理念,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教材结合知识内容,设计与健康有关的内容。
在讲细胞中的分子时,同时介绍了许多与健康有关的内容,例如,在“本节聚焦”中,点出本节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了解关于糖类和脂质的知识,对健康地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教材通过“与社会的联系”“本章小结”等栏目渗透“关注健康”“关爱老年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医疗进展”等内容。
例如,在讲“糖类”时,通过“与社会的联系”这一栏目介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控糖建议;在“细胞中的分子”一章的本章小结中,总结到“关注糖类、脂质等物质的过量摄入对健康的影响,在改进自己膳食行为的同时,向他人宣传有关的营养保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