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以及地位研究

大众体育2021年4月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7体育文化欧洲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人文精神的提出,打破了神学对人文精神的束缚。
可以说,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1]。
但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的人文精神所的地位和作用却不断下降。
在此背景下,对体育人文精神进行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简言之,人文精神属于一种文化,主要由信念和情感和构成,也可以概括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思想和文化价值。
有研究者将体育人文精神分为了三个种类,且这些种类具有不同的层次。
其中,人文精神就是最高层次,由以下文化因子构成:(1)精神状态;(2)价值观念;(3)道德情感;(4)审美情感;(5)情感倾向[2]。
非知识性是这些文化因子共同的特征,简言之,就是这些因子不会被知识所束缚,并在此基础上显示的人类主观意识,与人类行为、主观态度和思想的建立,存在密切的关联。
体育人文精神属于人类对的自身关怀,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阶梯。
故在人文体育精神不断淡化的背景下,对体育人文精神加以研究,明确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助力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唤醒国人的体育运动理念。
2 体育人文精神的作用和地位探析2.1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活动发展的前提基础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始,人类的体育活动仅包括几个简单的动作,活动手段也十分单一,处在十分落后的状态。
但这个时期的体育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特点。
体育人文精神也在此背景下产生,简言之,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活动是一个整体,二者产生和发展会影响彼此。
满足人们身体和心理需求,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而体育人文精神则是体育活动出现和发展的源头所在[3]。
2.2 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独立的动力在古代,人们对自然十分崇拜,究其原因,主要是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显得十分无助,自然灾害可谓是人们的梦魇,击碎了人们的幻想和希望。
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分化及互补互动

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分化及互补互动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狭义)与自然科学所组成的人类大科学体系的推衍下,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体育自然-人体科学一道,共同构成体育科学体系[1].我们在对“体育社会科学”进行相关研究和考察时,一方面基于统一性把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狭义)合二为一,视为广义的体育社会科学;而另一方面,在具体特性、功能等方面,二者却存在区别和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其统一性不能取代差异性,这也是我们在认识体育社会科学时对其二大学科类型进行分区的原因(下文中,体育社会科学均指狭义).当前,对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的认识基本还处于未分化状态.从相关文献的检索来看,除笔者发表的一篇有关体育人文科学方面的论文[2]外,还未有文献对体育人文科学进行专门研究,更没有对其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比较、分析(仅在“学科”意义上提出体育人文学科,其或与本文对体育人文科学的理解相异,如其把运动心理学、体育休闲娱乐等作为整体划入体育人文学科[3],或只在体育史学为主的基础上探讨“体育人文学科”研究中存在的历史问题[4],或只是发现体育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及“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在规定和发展路径,对二者不加区分势必给其评价、管理带来困惑和混乱.现阶段,体育人文学科主要有体育哲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体育史学等.此外,“虽然有些人文学科没有在体育中衍生为独立的相关学科,但其主题或内容与体育有关,在广义上也属于体育人文科学的内容”注:从文献体现来看,“体育文学”已略具雏形)[6].并且,考虑到体育科学哲学(关于体育科学方法、对象等的基本理论)的逐渐壮大和相对独立性,可把它从体育哲学中分立出来.体育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学等,而一些学科则具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一些学科从不同内容和层次看也可以分化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包括体育新闻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法学、体育人类学等--这与这些学科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取向有关.但这些学科的双重属性或取向并不妨碍我们把整个体育社会科学体系划分为狭义的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人文科学,进而进行典型化的分析.1 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1.1从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到把握方式.从相似性来看,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人文科学都围绕与体育相关的人而展开研究,但二者的关注重点却并不相同:体育社会科学是把人作为社会群体和网络体系的成员来进行研究,其侧重于在体育的社会结构、体制及其各种关系中把握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角色,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一般而言,体育社会科学并不主要关注体育系统中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或体现为潜在的方式).从某种意义来说,体育的社会运行机制、体制和组织结构以及各种内在关系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这与自然科学相似.故可以把体育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作为类似自然物质现象来进行分析和把握.而体育人文科学对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个体和具体的人,以及人的主观世界和精神文化,侧重于有关人的精神、观念、内心和情感世界等形而上以及具有超越意义的理想王国,关注体育社会系统中那些有形物质形态和体制、制度、结构及其各种关系背后的意识、观念、价值和意义.由于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不同,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在研究和把握方式上也表现出差异.或说,在对“人”的研究和把握中,体育社会科学主要基于“类本位”,而体育人文科学则主要从“个体本位”出发.体育社会科学着眼于体育系统中人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而重点考察那些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规律和社会现象,把人作为“类”来对待,关注人的一般性社会属性.而体育人文科学却重视体育系统中具体的人及其存在状态,对具体个性进行理解和把握.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通过“抽样”、“问卷”以体现整体状态,但体育人文科学研究则不以社会群体乃至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而人云亦云,而反思其合理性.在类本位和个体本位的推衍下,体育社会科学是对人的外部规范,而体育人文科学是对人的内部体验;体育社会科学关注群体和社会状态下所谓的“经济人”、社会人,这是一种无差别的人性假设,而体育人文科学则关注具有丰富个性的“道德人”和“思想者”--如彰显“奉献精神”的伦理价值;体育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结构和关系都是一种具有客观性、因果性制约的社会存在,其类似自然规律的“社会法则”之上可以建立起逻辑实证和数理逻辑,而体育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精神、价值等则具有更大的主观性,很难从因果关系加以考察;与体育社会科学大量运用事实、原因、规律等概念不同,体育人文科学使用的概念,除了宽泛的价值、意义,还包括理想、人格、人性、尊严、美丑、善恶等.正如有学者在论及体育学两种理论建构方式时所指出的,一种是“以宏大叙事方法在社会生活宏观层面的联系中建构的理论,是以先国家后个体人们的方式来建构的官本位的体育理论”[7],另一种是“以活生生的个体人们为本(人本)的方式来建构的、人文体育理论”[7].对于前者,极端的情况是“其中每当谈论到人就对人进行抽象”[7].作者虽然是从理性主义(或科学主义)与人文体育价值观相比较的意义来探讨这两种理论构建方式,实则分别体现了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人文科学在研究关注点上的不同介入.值得指出的是,体育科学哲学的某些内容,如关于体育科学研究程序、解释的逻辑等则属于非意识形态范畴.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不同,其是对学科自身基本问题的研究,是理论(方法)的理论.1.2研究方法方面.体育社会科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其中的相关社会结构、体制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作为人的主体活动的产物,当然地具有人的属性,但它们的形成、演变和运行过程具有较大的一般性、稳定性和规定性,可视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客体来认识和研究.相应地,这使得体育社会科学可以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以此对体育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机制等进行理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而得出体育社会系统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或模式.在具体方法上,可以更多地运用观察、调查乃至实验(如教学、心理实验)等方法,以及归纳、演绎、统计、数学的方式来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性把握,并建立具有较大内在相关和逻辑性的理论体系.体育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体育系统中人的观念和精神世界,在许多领域,体育人文科学研究活动则更要通过人的精神和心理体验,靠心性来领悟和感知.体育人文科学一方面也需要有科学的理性原则加以规范,需要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制约中来把握体育人文现象.另一方面,体育人文科学所关涉的价值、意义世界和情感领域与自然物质现象具有很大的差异.与自然科学那种以客观经验事实为基础的逻辑实证与理性方法不同(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在体育人文科学中受到很大的限制),体育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更突出研究对象、研究者和解读者等各方面的复杂关系,更强调主体介入因素和体悟、体验、反思、批判等方式,表现出浓厚的主体性、独特性和个体性特征,具有思辨色彩.相关研究方法的采用,前者如:通过对问卷调查和对运动员的若干个案研究,指出成绩作为运动员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的资本[8];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指出他们普遍并不认可在一些比赛中的“消极”判断,并提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比赛中的消极行为[9].后者如:以人文价值理性(而非效率和激励依据)作为考量的基点,提出体育应树立基于公正的发展观[10];以非实证化的抽象方法,得出中国体育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11].1.3研究成果方面.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除了以理论、著述的形式存在外,还表现为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制定,以及改革的实践活动(乃至一些具体的“工具”,如体育教学评价软件).如体育法律的制定或修订需要结合实践和实证研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须经由前期的调研,这些研究均体现于作为最后“成果”的相关制度或举措,属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而体育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除了以理论、著述的形式存在外,很难以器物、技术等形式予以呈现--体育人文科学虽然能为体育实践的变革及管理活动提供动力、思想和理论武器,但是主要以人们的认可等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我国所进行的体育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的改革尝试,无不是以观念和意向等“舆论”的呼唤和力量作为先导的.其既表现为理论、学术上的迫切,也表现为媒体通过“问题”所呈现的不满和呼吁.体育社会科学的成果更多表现为定律、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对策,以及各现象相互关联的量化关系,这些成果所体现的理论较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合时宜,稳定性相对较差;而体育人文科学所留存下来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被激活,更具有永恒性--当然,这些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也被不断重新梳理,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成为体育人文科学发展的资源.如关于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时代分别可以指向军事、国家利益、教育、个人发展等单维或多维方面;而涉及体育参与“合法性”的议题,其对于性别等身份的规定,在不同时代的判定也不相同--有时还与特定的历史人物相联系.体育人文现象诸如此类的特性使得其相关研究、考察及其理论、结论、观点必须具有时代特征.1.4价值、精神与事实、物质的参照.体育社会科学基本上是关于体育社会实践系统“是什么”的客观说明,体育人文科学则更多是对体育社会实践系统和个人“应该是什么”的理想追问.体育社会科学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关于体育社会系统的结构、制度、组织、功能、管理和运行的规律性知识,而体育人文科学则试图解决体育系统中关于人的存在、观念、精神、价值、意义和情感等方面问题--乃至带有“终极性”色彩的命题,在构筑理想的超越中反思和推动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如果说体育社会科学旨在以较为直接的方式创造物质和现实世界的话,那么体育人文科学则指向为体育实践主体构建一个精神、情感的世界和家园,以及以间接的方式推动改变现实的不合理状态.从这个意义来说,体育社会科学更注重工具、技术和效率理性,而体育人文科学则更为关注价值理性.诚如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在介入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时,其主要介入点并不相同:前者更为注重激励、(社会)稳定、回报、补偿等社会性因素,而后者更为注重主体作为“人”的权利等非效率、非效益性的“人本”因素.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就无形地渗透在体育人文科学的各门具体学科、知识体系和思想、理念中,成为体育人文科学及其研究活动的内在灵魂.当然,并非说体育人文科学就没有知识和客观事实的成分,也不是说体育人文科学就不存在客观的研究过程和运用于实践的工具性作用.如其论证也须以史实、现状等为依据,体育人文科学的许多知识和理论,如体育史、体育美学和体育伦理学知识,对于人们体育实践来说也有明显的实用意义.甚至一些体育人文科学还可为现代“体育产业”提供具有市场和经济价值的文化因素和资源,使其作为体育文化产品或消费品而出现.同样,也不是说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就只有知识而没有观念,只有事实没有价值,只有客观分析没有体验和感悟.应该说,体育社会科学不乏价值判断,也包含意识形态、道德因素甚至情感成分.但是,将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比较来看,其各自的倾向性和偏重又是特别明显的.2 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分化.2.1基于困境:体育人文科学走出体育社会科学的必要在以往乃至当前,由于忽视了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差别和区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体育人文科学的损害(并当然地影响整个广义上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即以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功能、成果来要求体育人文科学.表现之一是主张体育人文科学也应以数学化、实证性等为主要研究方式,之二是主张体育人文科学的功能和研究成果也要像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那样具有实用性.这两种倾向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使体育人文科学研究陷入了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2.1.1体育人文科学不恰当的“科学化”人们将体育人文科学混同于体育社会科学,忽视了体育人文科学的独特性,并以体育社会科学的“科学”标准和范式来要求体育人文科学,把体育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认识模式简单地移植到体育人文科学研究领域中来.或者力图把体育人文科学改造成类似于(体育)社会科学那种有严格逻辑和方法体系的“硬科学”.具体表现为:从体育社会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认为体育人文科学的任务也应是以“客观的”、“实证的”,继而是“数学统计的”、“精确量化的”方式和方法来展开其具体研究.要求体育人文科学研究者抛开个人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主体性而以“客观”的立场“反映”“体育社会存在”,“忠实”地“描述”和分析体育社会现实.这样的结果是将体育人文科学建立在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和因果律的基础上,忽视了体育人文科学的主体性及其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情感因素.从体育人文科学来说,那些关于事实、现实、现状的“社会存在”确实可以通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描述”和“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体育伦理学的研究中发现“道德社会学”的痕迹,从体育史学研究中可以找到“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影子.但那些涉及到价值判断、人文精神、情感因素,那些饱含人类哲学智慧和现代文明理性的批判精神和引领作用却不是体育社会科学所能替代的,而这些乃体育人文科学的核心.最简单的例子,体育发展中“公正”性问题就不是一个“科学”和“实证”问题,而是一个价值问题--其渗透了阶级、利益集团、时代等方面因素,而这正是体育人文科学从自己独特角度所关注和探讨的.2.1.2体育人文科学不恰当的“功利化”从研究功能和成果来看,体育人文科学的研究与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体育社会科学的根本功能与作用是通过体育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推动和促使体育社会系统、结构、体制的建立,使得其发展、变革更加有序,其机制更有效.可以说,相比较而言,体育社会科学通常具有明显的实际运用价值及较大的功利性,直接作用于体育社会系统的运行发展,而体育人文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则较为隐晦,呈现较大的非功利性,主要作用于体育社会中各主体的内在方面,它们两者在某些方面不可等同或有不可比之处.也就是说,在学科属性的实用性及其追求方面,二者表现出分野.这并不是说体育人文科学没有用,只有体育社会科学才有用,而是说体育人文科学是一种无形之用,而体育社会科学则是一种有形之用.两者相比,体育社会科学更为直接指向体育社会现实和问题,对体育的社会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更是如此.很大意义上,这些学科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较直接、明显地推动体育相关社会实践领域的发展,提高体育管理的效率,带来明显而直接的“投资效果”.现实中,由于忽视了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忽略了体育人文科学具有不同于体育社会科学的功能与作用,结果人们常常要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美学、体育伦理学也去发挥同体育社会科学一样的功能,像体育社会科学那样去直接为体育运行、发展和管理提供实用性的知识与技术.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体育人文科学丧失自己的学科特征、独特价值与功能,偏离了属于自己的特有领域而走向迷途,陷入不知所措的尴尬境地.或说,这种错位使得体育人文科学被赶鸭子上架般地逼入一个自己陌生的领域,去扮演与自己身份不相适应的技术性、管理性角色,及发挥自己并不能发挥的类似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那样的功利性、实用性作用.体育人文科学却又因为自己本身固有的学科局限而难于在这些领域遂人心愿,于是对体育人文科学之贬斥、蔑视,视体育人文科学为“清谈”、“无用”之声必然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人文科学不能真正把握自己学科之正确定位,并面临四处迎合、不知所措的危机.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两类学科具有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它们服务于体育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强调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为体育发展服务的时候,要看到体育人文科学对于体育发展的作用方式与作用范围与体育社会科学是不一样的.不能只从实用、经济的角度来看待或要求体育人文科学.因为体育社会科学虽然可以为体育发展提供越来越科学、完善、丰富的知识与理论,但它却不能真正解答关于体育发展最终方向和目的,以及体育发展下人们生存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因此,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分离,对于体育人文科学来说,可以使它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关于体育及人的发展中那些关于价值、观念、精神、情感等问题上,更多地去关注和探究体育各相关主体的生存意义.2.2 基于“科学化”:体育社会科学从体育人文科学分化的意义.2.2.1有利于体育社会科学知识、理论属性的独立性发展体育社会科学追求以确定性的社会经验事实来构建自己的理论假说,并以经验事实来对这些理论假说加以验证,这就有可能使体育社会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为一种具有价值中立、尽可能具有经验客观性和实证性的科学形式.从而使得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研究过程,可以尽可能地摆脱不必要的外部因素,如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的干预,减少这种人为因素介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尽可能使体育社会科学避免基于不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对研究者个体主观和自觉体验的过多依赖所造成的局限性.这有利于促进和推动体育社会科学形成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理论和知识,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体育社会科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规范性和职业性日益明显的科学,而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依附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政治观念或宣传舆论.对于体育社会科学,只有当它获得了独立于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人为因素的随意性干预或支配,它才有可能独立地去开展研究,得出客观的结论和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体育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个体主观体验和情感、道德方面的束缚,可以超越国家、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和具有较强技术性特征的体育社会科学分支学科中,更是如此.因此,体育社会科学从体育人文科学中分化出来可以使体育社会科学得以走出体育人文科学那种主要靠直觉、悟性,靠形而上的思辨方式的缺陷,而形成客观、规范、具体的体育社会科学个性特征.相应地,这种分离使得相关知识与理论不再停留于一些抽象思辨和形而上的精神理念,而具备现实的应用价值.这样可以促使体育社会科学由此日益成为一种可以推动体育发展--包括体育社会管理、运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用性知识.2.2.2符合体育社会科学运行和管理的专门化取向与体育人文科学相比,体育社会科学在研究基本理念、假设、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范式特征,其科学共同体具有不同的心理和价值取向.这使得体育社会科学的运行与管理表现出与体育人文科学相异的方式和模式,乃至机制和体制设置.如体育人文科学研究具有个体化的特点,而体育社会科学则需要来自不同机构、学科人员的集体协作和分工,这就需要统一管理的整合机制.在功能发挥方面,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在成果评价方面,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具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指标体系.对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不仅有利于体育社会科学的协作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也有利于体育人文科学的独特性和专门化发展.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的分化,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国际交流的需要.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分化,可以独立地发展更为开放的内容和形式,如共同的术语、概念体系、评价指标--这些可以超越体育人文科学那种受政治意识和价值取向限制的局限,而建立超越国家和政治边界的交流平台.当然,如前文所述,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人文科学的相互独立也是相对的,其首先是在与自然科学的参照下,建立在与体育人文科学共通和融合的基础之上的.3 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互动.3.1体育人文科学对体育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影响。
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审视

2007.11体育世界·学术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体育课程;审视1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1.1科学主义课程观科学主义作为课程流派的历史要晚于人文主义,其缘起可追溯到培根,他提出了广泛学习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建议,后来被夸美纽斯积极地接受并不断发展形成泛智主义教育思想。
无论是培根还是夸美纽斯,虽然已经鲜明地表达出课程应当以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主要内容的倾向,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比较成熟的科学主义课程,这样的任务是在自然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完成之后,由斯宾塞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完成的。
斯宾塞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口号,以及以科学为主要标准和内容建立起来的课程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最高和最新成果,而且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尽管科学主义课程有着许多的流派(诸如要素主义、泰勒原理、结构主义等课程流派),存在着不同的课程主张,但他们对课程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1]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即使提到课程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也会归结到个人和社会对科学的依赖或科学对其的巨大影响方面。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科学知识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即使关注学习者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是从获取更好的学习结果出发,而不是从学习者个性发展的需求本身出发。
1.2人本主义课程观“人文主义”由英文单词“Humanism”翻译而来,亦可译成“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作为最早的思想萌芽,人文主义朴素地存在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和古希腊教育实践中,但是真正成为有针对性的思想体系,则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形成了“传统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
与科学主义彻底对立的是现代人本主义。
现代人本主义课程流派主要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其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意义

浅谈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意义摘要:人文精神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动力,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对象的价值追求,体育的内涵不能缺乏人文精神。
本文从体育的人文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进行探讨,旨在揭示体育人文精神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体育科学一、体育的人文精神(一)人文精神的实质人文精神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动力,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对象的价值追求,能驱使人们去追求富于想象力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由奔放的情感高尚的人生境界;人文精神包含了道德精神、艺术精神和科学精神,“它是某种在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气质”人文精神还包含人文关怀的思想。
(二)体育的人文精神体育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两种思想,一是体育的人文观,二是体育的生物观。
虽然生物观一直占据着历史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
1.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体育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注重群体利益,它秉承了人文精神的一般意义,实施对人的终极关怀,并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
体育的人文还有其它的内涵,比如:追求体育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最有趣、最有效、最有益的方式(其中的健康包括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追求人类在体育活动中拥有身心的创造力和完全自由感;追求在冲突中实现人类友好关系、在对抗中提升人类的竞争能力;追求人的道德、心理、精神、智力、体力等各方面均衡发展;追求体育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意义并不容易被全面、完整的归纳体育的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体育的人文观上。
卢元镇认为,体育的人文观包括竞争观念、规则观念、民主观念、开放的观念、民族观念、协同观念以及主体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世界体育运动的集大成者,正强烈地影响着球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调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思想———奥林匹克精神,是当今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易剑东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进取精神、超越意识、整体思想、全球观念、公平原则、艺术追求、科学理念和和合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体育思想评析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体育思想评析作者:马立武李姣阳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9年第05期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者对中世纪教育思想作出的最重大改变是,将教育的重点由占统治地位的神学思想和神学关注转移到人是理性的存在这一思想上。
同时人文主义者提出了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全人”理想,这对欧洲近代的教育观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提升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也促进了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体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5-0021-07DOI:10.15958/ki.jywhlt.2019.05.004An Analysis of Human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MA Liwu, LI Jiaoyang(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110034,China)Abstract: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brought to the Medieval educational thought by the educators in the Renaissance was the shift of focus of education from the dominant theological thought and theological concern to the idea of man as a rational be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humanists raise the notion of nurturing “whole person” of versatility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which brought fundamental change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 in Europe, not only elevating the position of PE in education, but als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 thought.Key words:Renaissance; humanist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一、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产生背景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的一场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口号的反对封建主义和教会神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现代体育与人文精神的思考

对现代体育与人文精神的思考现代体育的优点:1. 促进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减少肥胖率等。
2. 提高竞争力:通过体育比赛的竞争,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敏捷、果断、自信。
3. 培养团队精神:团队运动,如足球、篮球等,可以促进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协调,培养出更好的团队精神。
4. 反映文化特色:体育项目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现代体育的弊端:1. 商业化过度:很多体育比赛已经成为商业化运作的产物,体育明星、商业广告、赞助商等成为了决定体育比赛规模和质量的因素。
2. 竞争变味:由于商业化过度,竞争在某些时候演化为暴力、恶意犯规、舆论黑幕等,影响到了比赛的公平性和赛场的秩序。
3. 大众体育缺失:人们虽然越来越热爱体育,但大众体育及体育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现代体育面临的一个难点,很多人更偏好在电视或其他平台上观看体育比赛,缺少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现代体育与人文精神:1. 体育的积极意义:体育运动是人类活动中一种最贴近自然、最实践性和最有文化内涵的活动之一,体育运动与人类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
体育所反映出的人类本质,如竞技、勇气、毅力、智慧等,恰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精髓。
2. 体育的文化贡献:从历史的文化背景看,体育一直是各种文化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种以及跨文化交流、文化互通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人们在体育中产生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传承,推动着文化的无限丰富和繁荣发展。
3. 体育的社会责任:现代体育界对于如何运用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积极参与到不同国度、地区和不同层次的社会活动中去,通过体育运动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了社会责任的履行。
在当今社会中,现代体育既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又受到商业化过度、大众文化缺失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反映体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义,大力扶持大众体育、严格规范商业行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合理手段在体育领域范畴内的实施,无疑能为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体育教育人文思想的启示

体育教育人文思想的启示一、古典体育教育人文理念在现代体育教育中的异化关于体育教育的人文理念,我们能够从古希腊灿烂的强调和谐发展的体育文化到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略见一斑,不过,因为19世纪解剖学、生理学的发展,证实了体育对人的生物性的改善效果,从此,体育的科学理性迅猛发展,现代科学训练学的发展增强竞技运动的“功利性”,无疑将体育科学理性推向高潮,体育教育、体育训练、体育教学等无不在竞技运动生物体育观下发展。
所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不是对运动员讲的,运动员成了“比赛机器”,成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代名词,更可悲的是兴奋剂的滥用等等,体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人类健康发展强烈呼唤体育人文意识的觉醒。
体育教育所折射的人文精神意义广泛而深刻,有对人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教育关怀;有激发人类向自身挑战的强烈进取精神;有为人类向往和平、和睦相处、相互交流、消除偏见与隔阂的促动意义;有倡导人类社会公平竞争的社会规范;有启迪人们愈挫愈奋的精神力量等等,都是对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概述。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所创造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归根到底,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
任何对体育的理解,如果没有考虑对人身心健康的关怀都难免陷入困境,因为体质、心理、精神、道德等等的健康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文体育观的渐入,生物体育观的淡出”,反映出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体育观点更新。
如果体育失去了对人的关怀,仅仅在板着脸训练学生,那是无益于学生健康的。
应该承认,单调而枯燥的体育教学、训练虽然暂时也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但学生毕业后很难再有学校上体育课时的条件和环境,体育意识将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湮没。
跨世纪的体育呼唤人文精神,因为现行的体育实践淡化了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注重,忽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体育教育必将变得虚伪和世俗,而蜕变为贪欲和功利的工具。
今天,我们要再一次张扬人文精神,抗击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类造成的“身心异化”,抗击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信息网络给人类的精神和体质造成的负面影响。
高校体育要重视人本主义体育思想

高校体育要重视人本主义体育思想作者:赵得龙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9期一人本体育思想的内涵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物在美国倡导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其基本观点强调“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注重学生的自我需求,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自由,挖掘人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尊重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开发学生的潜能。
这一点与马克思所提倡“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人本主义的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除了教授动作技术和各种体育知识,以及发展学生体能和技能以外,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想、意志力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首要内容”。
[1]体育不是把人制造成某种产品的工具,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以人的内在的需求和外在的社会适应为教学内容、以身体运动为形式的教育方式。
二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即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首先它应该是一个整体,个体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各方面达到内部有机的整体化,而且在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也达到了和谐一致。
[2]其次它能够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信息、掌握知识。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的各种便捷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发展。
然而纵观我国的教育现状却发现我们的教育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潮流,具体表现为:(1)学校教育者有意无意地把成绩等同于素质和能力,反映到教学中就是大部分老师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少数老师或几个辅导员老师上德育课或思想政治课。
硬性的把知识学习的过程与全面素质的提升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阵容;(2)依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智力选拔为指挥棒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左右着学生的命运。
学校体育学潘绍伟

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体育实施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 第六章 体育教学 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第八章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体育课程的性质 与特点;
认识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理解体育课程编制的流程。
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特点
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㈠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 姿势
㈡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㈢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
抵抗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㈠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 育活动
㈡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 动负荷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和科学化
㈠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 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卢梭、巴塞多、古 茨姆斯、裴斯泰洛奇…
各国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从此体 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立。
㈡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㈠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 ㈡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
锻炼的习惯 ㈢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㈠适应及社会适应 ㈡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
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㈠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 往能力
体育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 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标准。
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区别和联系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区别和联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下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人文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我们所找到的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案例就是去年在我们祖国举行的北京奥运会。
对人文主义体育思想与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探析

对人文主义体育思想与科学主义体育思想
的探析
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是体育学的两大主要思潮。
它们的不同在于,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将体育活动看作是文化活动,认为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人类全面发展;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将体育活动看作是科学活动,认为体育活动能够提升人类身体素质。
人文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身体实力,更是为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能够培养一个人的身心素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心。
体育活动还能够培养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在社会中适应和发展,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能力。
科学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活动应该以增强身体素质为主,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辅。
它注重客观性,强调体育活动的科学性,着重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此外,科学主义体育思想还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体格,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体育学科中“科学”与“人文”两大哲学思潮的考察

(c ol f p r c n e, at gU i rt, atn 20 1 C ia Sho ot Si cs N no nv sy N nog2 6 0 , hn ) oS s e n ei
Ab ta t Ad pig teltrtr e iw ndlgc la ay i, te a to h u h h tds ueo E d so t o c p ce ts a d hu n s i h sr c : o t h i aue rve a o ia lss n e n h uh rto g tta ip t fP a p rsc n e to sinim ma im ste n f n
中图分类 号: 8 — 5 G 0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0 0 (0 6 0 - 10 0 10 — 0 0 2 0 )3 0 9 — 4
Re w i t e P i s p i a h u h s o c e t m n ma im n P a d S o t s i l e ne O l h h l o h c lT o g t fS in i o s a d Hu n s i E n p rs Dic p i n
11 对立的实质是科 学与人文思想的割裂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财富。然而 , 科学 主义和人 文主义的对立使得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被割裂。 科学主
义, 严格地说是唯科学主义 , 是指对科学 的崇拜 , 学代替 了神 , 科
现代 西方哲学派别众多 , 理论纷呈 。然而 , 其分化和合 流、
对社会发展的作 用 日益增强 的时代所做 的哲学应答。 2 世纪世 界教育改革 , 0 在其发展走 向上, 同样 是沿着两条主 要线索进行 的 : 一是 以适应 外在 的 、 社会科 技和经 济发展 为 旨
人文主义思想与当代体育教学

人文主义思想与当代体育教学作者:张鹏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及其时代意义,同构建构体育教学的人文主义理念,来展现人文思想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认为人文主义思想要充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才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理念需要通过实际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等来展现出来,并将之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步骤中,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体育教学理念引言体育是以人为主体的运动,是人类文化的积累,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表达的内涵也应当要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与价值体现。
而目前,很多体育教学均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被迫从事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1、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基本内容,首先是体育教学自身的人文属性,即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培养,一方面要塑造学生强壮的身体,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与品德。
体育教学要通过这种身体行为上的活动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并向学生传达一种关爱性的思想。
其次体育教学还突出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权、价值追求等方面的认同与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对象与主体,首先要肯定其人的属性,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与兴趣,强调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学要给学生带来愉悦,实现情感的宣泄[1],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对学生的關心和爱护,满足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要求,实现最高层面的体育教育价值。
2、人文主义思想在当代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人文主义思想在当代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本质上是对人类自我认识的强烈暗示以及对体育教学的强烈推动作用。
教育首先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要从人自身的持续发展角度入手,最大限度的展现出人的价值,挖掘出人的潜能,更好的发展个体个性特征,展现个体力量。
“科学”还是“人文”

“科学”还是“人文”作者:李倩廖向纯方海容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1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
从建国至今我国的基础教学体育课程改革先后进行了8次改革。
8次的改革意味着8次的变化,当中有好的也坏的。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衍生出了两种不同派别的思潮:科学和人文。
支持科学观点的学者人文现在的体育课程缺乏科学的教法的同时,还缺乏科学技术在体育课堂和教学或竞赛的应用。
而相反的支持人文观点的学者却认为当今的体育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道尊严,不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等。
在这两种不同学派的争辩中不但没有阻碍改革的进程,反而还推动着体育改革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去探讨既然两种分隔能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那么如果将这两种思想融合在一起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关键词科学人文学校体育改革建国6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学体育课程改革先后进行了8次改革。
从1950年《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中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的提出至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提出。
我们回顾这8次改革带来的经验与不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同时对学校体育的基础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也越来越重视。
看到体育改革越来越完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中间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过多、规定过死、技能掌握不好还有在课程实施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教师决定一切、主宰一切。
师道尊严,不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不管学生的心理感受,甚至不尊重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打骂学生等等一些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在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生成了“科学”与“人文”这两种体育观念。
科学观与人文观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两种观念,这两种观念对体育领域产生影响,便形成了对体育的两种不同观念:科学体育观和人文体育观。
体育学及人文精神

体育的科研项目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 规划,也有了软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等研究, 进一步展现了体育的人文价值。
尽管体育人文观念已初见端倪,但体育理 论界过去长期忽视人文学科,带来我们对 “人文”二字陌生,认识模糊。随着新世 纪到来,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人 文精神仍然是中国体育所欠缺的。
我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更应该关心人本 身。忽略对人的关心,就是忽略对人类的关 怀。体育也不例外。
根据《周易》的观念,刚柔交错,质文相 当,这是自然之理。故谓之“天文”;而 “文明以止”,即文明有节制,有限度, 恰如其分,从容中道,这靠人来把握,故 谓之“人文”。
这里的“人文”指礼教文化,看起来与西 文的humanities很接近,似乎东方古已有之。
其实中国古代的“人文”是对自然而言的, 与西方对神学而言的“人文”大不一样。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但 这种和谐往往是以牺牲个性服从集体为代价 的。
譬如,观看近年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许多体 育专家认为与中国团体操的整齐划一相比, 组织太差。但是我们为了整齐划一,组织学 生集训几个月,个体个性完全被社会共性所 淹没,将形成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自觉奴性。 这是观念问题,中国体育与国际体育的差异, 浓缩于此。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 物,在东方缺少历史参照物; 正如西方文 化萌生的体育,在中国也没有可以交融互 动的传统体系。
体育传人中国时,正值西方体育由于战争 和殖民扩张而被扭曲为政治工具的一个特 殊历史时期。衰弱的中国只能接受“军国 民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体育方式,率先让 “兵操”进入学校,盼望洗刷东亚病夫的 耻辱而“野蛮其体魄”。当时不仅严复等 先哲们厉声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思想,甚 至秋瑾、徐锡麟等志士也身体力行办体育 学堂救国。
注重人文关怀 倡导科学体育

注重人文关怀倡导科学体育
人文关怀与科学体育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相反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注重人文
关怀的体育教育是把人看做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感情、有意识的存在,并以此为核心
进行培养和训练。
而倡导科学体育则是着重于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去规范体育教育,提高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倡导科学体育则是以科学理性和技术手段去实现体育教育的规范化和提高效率。
科学
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诊断和治疗运动伤害,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器材和设备,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能在运动员的训练中提升效率,让训练更加系统化和针对性。
除此之外,科学技术也为体育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训练步骤和培养要领。
同时,科学技术也能为体育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运动员
的身体和能力。
这种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够为训练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让体育教育者
更加了解运动员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加精确地制定训练计划。
在体育教育中,把人文关怀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出更好的运动员,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素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教育者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应该倡导科学体育,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体育运动,让科学技术更好地助力体育教育
的发展。
lrk人文体育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发展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人文体育思想的摇篮。
古希腊人文体育思想的三个方面追求人的身心既善且美的希腊理想,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博雅教育以及审美文化对体育的熏陶。
希腊人文体育思想包含着体育的人学本质,即体育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是通过运动实现对人的尊严、身体的权利以及审美需要等价值追求。
它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体育文化提供了积极的视野所谓体育人文观,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
体育人文观强调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而传统的生物体育观,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性效果上。
在体育发展的历史中,这两种观念所引导的实践有时并存——如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有时交替凸现——如自然主义体育与军国民主义体育。
中国长期缺乏人文体育观,习惯于生物性的角度去理解体育。
新世纪人类面对产业升级。
体育作为培训劳动力的手段,转化为关怀自身健康。
这势必带来生物体育观的淡出与人文体育观的复兴。
古代的奥林匹克竞技贯穿着人文精神,以致现代的奥运会仍引以为典范。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由于继续和发扬了对自己身体精心呵护的人文精神,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发展教育,直接导致了近代体育的诞生。
人文主义浪潮对近代体育诞生的全面推动作用,是极为突出的。
人文主义者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人生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发挥自由思想,使人在身心各个方面均衡地发展。
以夸美纽斯、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从大自然受到教育。
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
其后,还有法国唯物主义者、德国博爱主义教育家等一大批学者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创新和传播体育思想,德国、瑞典体操体系的形成,丹麦、法国、英国体操的兴起,体育风靡欧洲大陆,进入全社会领域。
在工业社会前期,体育是提高劳动力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谈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理解800字

【谈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理解800字“体育”一词的原义,最早被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统称为“体操”,而其本名自英文或俄语中译为“身体教育”以来,所含本义不单只有“体”而没有“人”,也不单只有“体”而没有“文化”。
体育教育不仅仅指“育体”“健身”,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育心”、“育情”和“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等应有之义。
体育及整个教育都只是手段,运动项目及训练是手段,体育课也是手段,而人自身才真正是目的,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精神与真谛。
人本质上就是尺度,人本来就是主体存在。
体育之本是“人”,体育学也是一门人学或人类学,体育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
世界上大多数科技创新、科技发明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支撑,都是以人文精神为先导的。
在创新教育中,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一体,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大力推进的教育理念。
当今教育对于学生的科技素质的培养,理当非常重视,但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却被淡漠了。
其实,在学校的各专业学科中都有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鲜活的事例,把握身边的契机,使人文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内化学生个体思想的作用。
体育教学能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参与,与其他专业相比,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一、重视教师形象的感染教育作用人文精神的树立和人格的养成,不仅“靠言传”,还要靠“身教”,从某种意义上讲“身教重于言传”。
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并反馈于教学课堂和生活之中。
因此,体育教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校内还是校外,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规范仪表――衣着得体,精神饱满;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文明用语和体育专业用语;规范环境,体育场地有坦率情调与真诚风度的美的表现范畴。
在这一美的范畴下,美术作品带给人的既是一种本真,又是一种高雅,更是一种尊贵。
因而在美术教学中,雅的“超俗”范畴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纯真的情感以及美好的理想,从而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其“心远地自偏”的艺术境界与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下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人文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我们所找到的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案例就是去年在我们祖国举行的北京奥运会。
大家都知道北京奥运提出了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人文奥运”。
人文奥运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其核心理念在于“和谐”,体现为以奥运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家庭邻里关系之间的和睦、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和爱。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将有助于弘扬体育的人文精神,以体育文化促进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现代化转型,以体育文化促进中西文明的交融与互动。
人文奥运理念也包含了体育对人本身的关心,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发展理念。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体育对人而言不仅仅是“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心”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体育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承载着人对于自身自然、客观自然以及人化自然(社会)的体认、改造和思考。
奥运会不仅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它体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的精神教化,体现了人的文化属性和体育的文化功能。
人文奥运的提出,彰显了体育关注的对象从物转向人,强调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的人文认识论。
科学主义的体育思想我们中国现代历史中有很多相关的案例,比如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相继颁布。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实施对象和重点中明确提出“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全社会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点、起点和基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提出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
到了2000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1年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2年9月试行范围进一步扩
大,继而颁布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大目标。
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通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运用、突出地方特色等途径予以保证。
这些相关体育计划以及标准的提出正是体现了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理念。
科学主义体育思想就是要以一切可以科学为主进行体育发展和研究。
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特征包括:力图突破学科中心;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构建弹性化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下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区别以及联系。
在我们小组查阅的《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中我们查阅到了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先生的一篇有关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互相交融的文章。
在文章的蒋先生提到了科学和人文是幸福生活的两个面。
科学能从生活的各个层次供给人生的需要,但科学的结果是创造的物质财富,仅有物质财富而没有精神财富的生活是不圆满的。
所以需要人文来达到精神方面的富有。
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是健康人生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我们小组对于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认识是这样的。
人文主义好比“德”而科学主义好比“才”。
一个人有才无德或者有德无才都是不圆满的。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更好的在社会生存同时也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所以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需要相互融合。
新世纪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的主要特点:2000年1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卫生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明显增长,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有所提高,但耐力、柔韧性素质、肺活量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增加明显,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
另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薄弱与社会发展环境和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002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2002]12号文件,从2002年9月起在全国部分学校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6年12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召开的会议。
会议提出“应把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并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上的种种事例都是说明了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及特点那就是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口号以“用体育为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为主题的广泛性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全面推开,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了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探索有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载体。
深化落实“健康第一”,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成为了这一阶段学校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所以我们小组认为在新世纪以及未来学校体育将进一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健康第一”、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真正落到实处。
这将会是基础教育体育以及健康课程的改革的特点。
新的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主要遵循的体育指导思想,我们小组认为就是我们这个讨论的重点也就是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主义体育思想。
我们认为让两个体育思想互相交融是新的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对体育老师提出的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中老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体育课程的改革对老师的影响是很巨大的。
教师不仅要更新理念、改善行为,还要进行课程的构建。
同时老师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发展变化从而使自己
的体育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以及引领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师还应该多参与体育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学习、研究、交流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水平。
同时还要求体育教师主动构建课程的能力需要增强,创造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激发。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专业素养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当然我们认为老师最需要具备的是对教育的热爱以及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育(2)班
小组成员:沈瀚涛金盾侯舜来许融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