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简介
兴安灵渠简介
,后国民党兴安政府在铧嘴之上建亭一座,命名
美龄亭以示纪念,亭中有清朝的“湘漓分派”和
明朝的“伏波遗迹”两块石碑,这里清山秀水, 绿树成荫。
四贤祠
四贤祠,原称灵济庙,位于桂林地区兴安县灵渠畔 。元朝廉访史也儿吉尼为纪念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 军马援、唐桂管观察史渤、唐桂州防御史鱼孟威“四 贤”于元至正十五(1355)兴建。据元代黄裳《灵济 庙记》记述:“兴安灵渠,有史禄始作以通漕,既而 汉伏波将军继疏之,唐观察史李渤始为铧堤以固渠, 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之。”清康熙 五十四年(1715),广西巡抚陈元龙曾重建“四贤祠 ”。后又倾圮。现存二层古式建筑,为1982年重建, 还增置了游廊、东西门楼、小榭等,面积851平方米, 祠院占地2500平方米,祠内塑“四贤”像以供人瞻仰 。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 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河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完成 简 统一局面,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 南征岭南。。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 的领导下,秦朝军士和当地人民一 起,付出了艰苦劳动,劈山削崖, 介 筑堤开渠,把湘水引入漓江,终于 修成了这条运河。这条运河成了打 开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古树吞碑
此景观为天下一奇,一棵,而且至今重杨树还
在以每三年一公分的速度在吞吃着树下方的古碑,也
许几百年以后,人们就再也见不到这块乾隆年的古碑 了,您不来瞧瞧吗?
大小天平坝
大小天平坝就是横断湘江的“人”字坝,它 是灵渠的精华工程,其巧妙的设计,精当的构造, 甚称当世一绝,因“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故称 天平坝,它经受住了几千年的惊涛骇浪,却依然 牢固如初,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是古代人们智慧 的结晶,它使湘水入漓,进行三七分流,其历史 价值和科学含量已成为水利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 明珠。
灵渠
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
民国年间,又称为湘桂运河。
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
灵渠开凿于哪一年,历史没有记载,人们只能按史实推断。
据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在此之前,不可能开凿灵渠。
统一六国后,才向岭南遗发50万大军。
就算秦军作了充分准备,发兵时间,也不致早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
据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坛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持饷。
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在这里,刘安已记述得很清楚,五十万秦军分为五路,分别指向五夷山、大瘦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的五处山口,向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进军。
但向广西、广东进军的秦军并不顺利,迂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
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粮饷也没法供应,因而才“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我们认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岭南发兵,打了三年以后再决定凿灵渠,那开始凿渠的时间应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公元前218年)。
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的开挖将近用了四年时间。
以秦朝庞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时间,开凿灵渠,基本上可以成功。
因此,我们认为灵渠的开凿时间,应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前218一前214年)。
秦始皇为什么要开挖灵渠?上面的史料已经说得很清楚。
就是为了给士卒运送粮饷。
灵渠未开凿之前,秦军的粮饷靠人力肩挑背运,就算用车载,岭南山高水险,道路崎岖,一车又能运多少?加上运送人员在长途搬运中自己的消耗,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就更少。
在当地筹粮嘛,当时岭南地区人烟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种,产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与禽兽为伍,秦军到那里去找粮?没有粮食,又那敢轻敌深入?战争只有旷日持久了。
灵渠
大天平、小天平
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 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 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据1985年12月~198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 利电力设计院和水电建筑工程处对灵渠大小天平勘测,大天平坝顶长344米,宽12.9~25.2米,砌石体最大高度 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冲刷坑底高程210.9米。 小天平坝顶长130米,宽24.3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 鼻坎高程212米,河床冲刷坑高程210.8米。大小天平均为面流式拦河堰,轴线间之夹角108度,与河床方向的夹 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及鱼鳞石护面,上游条石砌成台阶状,从4号和7号的钻孔获得 资料,两孔间距1米,4号孔布于大天平前缘0.5米,浆砌条石2.24米高,其下为混粘土砂卵石,7号孔布在河床, 距天平前缘线0.5米,孔深0~2.8米为砂卵石层,2.8~3.03米为石灰岩条石。上游条石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 天平中部块石近于直立砌筑,称之为鱼鳞石,厚度0.7~1.3米。鱼鳞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 石坝体,下部为原生沉积砂卵石。上下两部分很难分清。条石及鱼鳞石之间的胶结物,一部分为沙粘土及石灰, 已风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掺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红色之胶结物,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强,特别坚硬。
广义的秦堤,是指从南陡口至大湾陡止,全长为3.25公里。从接龙桥至大湾陡一段,秦堤两边都用条石砌筑, 宽为2米,高为1.5米。现保存完好。
灵渠的功能主治
灵渠的功能主治灵渠简介灵渠(Lingqu)是中国古代人工运河的代表之一,位于中国陕西省灵台县和陕西省榆林地区榆阳区交界处。
灵渠由井渫引水、隧道暗渠、人工运河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当地的水利灌溉和农田排水问题。
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灵渠的功能主治灵渠既具有实用的水利功能,同时也对当地的农田灌溉、运输及防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灵渠的主要功能和主治。
1.灌溉–灵渠通过引水和运河的方式,将来自山区的水源引入到平原地区,为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有助于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产量和质量。
2.农田排水–灵渠不仅向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还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当农田受到暴雨等天气因素的影响,产生大量积水时,灵渠通过渠道将该积水进行引流,以减少农田受灾的可能性。
3.运输–灵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果之一,不仅解决了水利问题,还起到了运输的作用。
古代的灵渠曾经成为重要的运河,为当地的贸易和交通提供了便利。
商人可以通过灵渠将货物运输到不同地区,提高了物流效率。
4.防洪–灵渠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能够及时将积水引出,以减轻或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通过对水位的控制和管理,灵渠可以有效地降低洪水对农田和住户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生态保护–灵渠沿岸的植被丰富,山水相依,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灵渠的存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当地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同时,灵渠还起到了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作用。
小结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拥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它不仅解决了灌溉和农田排水的问题,还为物流和运输提供了便利,起到了防洪和生态保护的作用。
灵渠的存在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伟大成果。
灵渠
水利工程示意图
灵渠全景沙图
三、灵渠主体建筑
• 南渠、北渠 • 铧嘴
• 大小天平
• 泄水天平 • 秦堤 • 陡门
(一)南渠、北渠
• 为什么开凿北渠?
• 如果只开凿南渠.把湘江一部分水流导入南渠. 并使越过分水岭与漓江连通,这样虽然达到 导湘入漓的目的。但是当洪水来时,无泄洪 场所,势必就会泛滥成灾。北渠的开凿和湘 江故道的设置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 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 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
北陡
南陡
(六)秦堤
秦堤南渠东岸的一段渠起南陡口. 穿过兴安县城市区,至太史庙山 麓的大弯陡止。其走向基本上与 湘江故道平行因始筑于秦代,故 俗称秦堤。 • 秦堤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南陡口 至飞来石,长约半公里。堤身紧 靠湘江故道,而与南渠分开,堤 面宽约5一1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 第二段自飞来石至马嘶桥,长约1 公里,堤身紧靠南渠,而与湘江 故道分开,中经大泄水天平,大 泄水天平上有多孔平桥相连接;第 三段自马嘶桥至大弯陡,堤长约 半公里。
•
⑤ 回龙堤
大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距起点约1公里的秦堤上,堰长42米,底宽17.3 米,顶宽6.3米,堰顶高度略低于渠岸,用条石砌成,是 灵渠中最大的溢流堰,俗称大泄水天平。
马嘶桥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兴安县城东郊的马嘶桥 下。这里正是双女井溪与南渠交 汇处,该堰横跨双女井溪而筑。 长13米。上面是桥,桥下是溢流 堰。清乾隆年间在堰上设闸门, 可以启闭。洪汛期间开启闸门, 可使双女井溪的洪水泄入湘江故 道。枯水期间关闭闸门,可接纳 双女井溪的来水,以抬高南渠水 位,有利于行舟。因此,小泄水 天平是南渠第三道控制水位的有 效工程设施。
灵渠介绍
灵渠是已有2200余年历史的一条古老运河,在历史上它是我国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当前虽起航运作用被现代交通工具所代替,但仍具有灌溉、供水、环境、旅游等方面的功能。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灵渠工程。
灵渠建设的背景:秦始皇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乃命史禄凿渠输通粮道,湘漓二水得以贯通。
灵渠工程的修建,为统一中国的大业,促进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灵渠的主体建筑1、南渠、北渠【南渠】由南陡口开始,由南向北开凿,全长33.15公里,经兴安县城外街区,再下劈开湘漓分水岭始安峤,贯通二水,向下沿线有的人工开凿,有的利用自然河道或故河道,乃成为一段连络湘桂的人工运河。
【北渠】如果只开凿南渠.把湘江一部分水流导入南渠.并使越过分水岭与漓江连通,这样虽然达到导湘入漓的目的。
但是当洪水来时,无泄洪场所,势必就会泛滥成灾。
北渠的开凿和湘江故道的设置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北渠是从北陡口开始,全长3.25公里,设计呈“s”型,开凿迂回于小冲积平原中前进,渠水北流,引航湘江来往船只。
2、铧嘴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
铧嘴的作用大流量时,铧嘴具有很好的纵向分流和导流的作用。
铧嘴承接了对大小天平交接处的冲击力,保护了大小天平建筑物。
3、大小天平大小天平坝址位于湘江上游海阳河的分水塘处,坝址以上集水面积为592平方公里,河源长57.7公里。
大小天平实际上就是水工建筑物中的挡水建筑物。
因其能“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故名天平。
它是一座干砌石溢流坝,它有以下几项主要功能:1)抬高坝前河床水位;2)该坝分为大小天平两个坝段,小天平(较短的一段坝体)将抬高后的河水导向南渠进水口(南陡):大天平(较长的一段坝体)将抬高后的河水导向北渠进水口(北陡);3)大小天平坝兼作泄水建筑物,在汛期将多余的洪水宣泄到下游,从而使河水能正常引入南渠、北渠,并保持渠道安全运行;4)分散水流减少坝体单宽流量,保障坝体安全北面是大天平坝,长380米,南面是小天平坝,长130米,大小天平均内高外低,形成斜面,坝顶低于两侧河岸。
灵渠
灵渠基本情况一、概况灵渠,古名秦凿渠,灵渠、陡河,近代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是秦代修建的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人工运河。
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可经珠江达南海。
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设计巧妙,建筑精当,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发动了统一百越之战。
向岭南推进的秦军遇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开凿灵渠,经过五年努力,至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
粮道修通,秦军迅速取得胜利,统一了岭南,并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兴安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理特征。
兴安的地形是: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形成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中间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湘漓二水虽同在境内,但在何处筑坝分水?怎样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颇需一番缜密勘察和研究。
古代修渠技术人员在作了详细考察之后,选择了湘漓二水相距4公里处,即今分水塘筑坝分水,这里水流平缓,有利断流筑坝,且地处湘江上游,水位相对要高,筑坝拦水后水位又进一步提高,可开渠引水直接注入漓江支流始安水。
这一选择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
筑拦河大坝后,还须打开飞来石附近的岩石,开凿城台岭及始安岭的山脚成渠,筑秦堤至大湾陡处;挖开分水岭太史庙山(越城峤)与始安水汇合而入漓。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完成这些工程确是十分不易,故灵渠又名“秦凿渠”。
灵渠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陡门以及堰坝、水涵、桥梁等,构成一个整体。
铧嘴位于分水塘拦河大坝上游,前锐后钝,其形如犁铧,故名。
铧嘴高2.3米,边长40米,另一边一长38米,宽22.8米,由长约1.7米,宽厚60厘米至1米的石块砌成。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也称颍渠)是中国古代一项具有重要历史、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被誉为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下文将详细介绍灵渠的历史沿革、工程特点、文化价值和保护措施。
【目录】1.历史沿革1.1 建造背景1.2 建造时间1.3 建造者2.工程特点2.1 渠道布局2.2 水源引入2.3 渠道规模2.4 渠道技术3.文化价值3.1 历史影响3.2 工程艺术3.3 古代科技4.保护措施4.1 国家级保护4.2 地方性保护4.3 公众意识提高【1.历史沿革】1.1 建造背景灵渠的建造背景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泛滥导致灾害的问题。
黄河经常泛滥,造成数千年来的灾害,因此修建可有效引导黄河水流的渠道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1.2 建造时间灵渠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世纪,到了公元前1世纪完工。
整个建造过程历时约百年。
1.3 建造者灵渠的建设是由当时的汉代发起和组织的。
具体的建造者暂无确切记录,但可以确定的是该工程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和计划,并由大量民工参与建设完成的。
【2.工程特点】2.1 渠道布局灵渠的总长度为约1200公里,穿越山脉和平原地带,连接了黄河和淮河流域。
整个渠道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精心设计的渠道和水闸。
2.2 水源引入灵渠的水源是通过引入黄河水来解决的。
工程设计了适当的引水口和水闸系统,以确保在干旱季节和水稀缺时,仍能保证水利灌溉需要。
2.3 渠道规模灵渠的渠道规模十分宏大,宽度在10米至20米之间,深度达数米。
整个渠道由连续的渠道段组成,每个渠道段都设计有水门,方便调节水流。
2.4 渠道技术灵渠的建设利用了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工具。
建渠之初,人工开凿渠道,随后采用了排石、滚石等方法来清理渠道。
工程中还运用了土夯、夯石等技术以增强渠道的稳定性。
【3.文化价值】3.1 历史影响灵渠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渠秦皇宫简介
灵渠秦皇宫简介
灵渠和秦皇宫是中国两个不同的历史地点,它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灵渠(Ling Canal):灵渠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与郑州市之间的一条古代运河。
它是中国历史上建造的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朝时期。
灵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水利灌溉问题,以便农田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
灵渠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秦皇宫(Qin Emperor's Palace):秦皇宫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宫殿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殿建筑之一。
它是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群的一部分,也是世界闻名的兵马俑所在地。
秦皇宫及其陵墓群是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灵渠简介
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 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 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
北陡
南陡
(六)秦堤
秦堤南渠东岸的一段渠起南陡口. 穿过兴安县城市区,至太史庙山 麓的大弯陡止.其走向基本上与 湘江故道平行因始筑于秦代,故 俗称秦堤. 秦堤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南陡口 至飞来石,长约半公里.堤身紧 靠湘江故道,而与南渠分开,堤 面宽约5一1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 第二段自飞来石至马嘶桥,长约1 公里,堤身紧靠南渠,而与湘江 故道分开,中经大泄水天平,大 泄水天平上有多孔平桥相连接;第 三段自马嘶桥至大弯陡,堤长约 半公里.
回龙堤
位于北渠入湘江前的分洪渠道口,长5米,宽4米,高约2 米.洪水期间,北渠中的多余水量可越过堤堰顶部,经分 洪渠道泄入湘江故道,避免洪泛.
(五)陡门
陡门的功能是减缓渠道水面 比降,提高水位,蓄水行舟. 唐朝桂管观察使李渤于825年 在南北二渠渠道较浅,水流 较急处开始设置陡门. 灵渠陡门最多时是宋,明两 代,设有36座陡门,北渠上 有5陡,南渠上有31陡.故也 称"陡河".这种类似现代 船闸(梯级船闸)的陡门的发 明和使用比西方早1600多年, 因此1986年世界大坝委员会 的专家到灵渠考察后说"陡 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南渠】由南陡口开始, 由南向北开凿,全长33.15 公里,经兴安县城外街区, 再下劈开湘漓分水岭始安 峤,贯通二水,向下沿线 有的人工开凿,有的利用 自然河道或故河道,乃成 为一段连络湘桂的人工运 河.
【北渠】从北陡口开始, 全长3.25公里,设计呈 "s"型,开凿迂回于小 冲积平原中前进,渠水 北流,引航湘江来往船 只 .
文化常识:灵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天才水利工程师史禄负责领导人民开通灵渠。
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城附近,是沟通湘江与漓江的一条人工运河。
原来,湘江和漓江都发源于广西。
湘江从临桂海阳山向东北流,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流进长江;漓江从兴安唐公背岭向东北流,后转向西南,注入桂江,加入珠江流域系统。
这两条水虽然流向不同,可是它们上游的距离却很近。
灵渠就是选择在它们相距极近的适当地点开凿的。
全部工程大概是这样:
先在今兴安县城东北不远处的分水塘村,开凿两条人工渠道,一条北渠,一条南渠。
然后在湘江河道中填土叠石,砌成一座分水的石堤——“分水嘴”(因形状像铧,故古书上都称“铧嘴”或“铧堤”),将湘水分而为二:一部分水流进北渠,注入湘江;一部分水流进南渠,注入漓江。
北渠长约两公里,南渠长约三十三公里;渠身翻山越岭,工程异常艰巨。
南渠亦称灵渠(因漓水又叫灵河,故渠由此得名),又称兴安运河。
灵渠流过的地方,都是高地,为了便于船只航行,在渠中设立了很多“斗门”(早期的船闸)。
平时,用闸将渠水分段蓄积起来,像楼梯一样分成一级一级的。
每当船只由湘江上溯,来到这里的时候,先闭后闸,再启前闸,使水流平,船只便上进一级,这样,船只级级上进,便可安然翻过高地。
反之,船只若由漓水经灵渠驶入湘江,由高处往低处走,那么,就按照相反的道理,先启前闸,使水流平,再闭后闸,然后再前进。
灵渠扩大了我国古代内河航运的范围。
自从灵渠修成后,湘、漓两江达成一气,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水系发生了密切关系;我国南北的交通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除陆路外,又增添了水路。
灵渠名词解释
灵渠名词解释一、什么是灵渠?灵渠,又称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灵渠全长36.3公里,自伊水引来水源,穿越伊川县境内,并最终注入黄河。
灵渠被誉为“中国南水北调的鼻祖”。
二、历史背景灵渠修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27年,距今已有约22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秦朝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以及加强对北方边防的控制力度,决定修建这条运河。
他派遣大臣郑国前往洛阳进行勘察和规划,并颁布了《治水法》。
三、设计与规划灵渠的设计与规划充分考虑了地理条件和水文特点。
根据勘测结果,在伊川县境内选择了一条地势较高的山脊作为引水起点,通过掘渠引水,最终将伊水引入灵渠。
为了克服地形的差异和保证水流顺畅,灵渠采用了大量的堤坝、闸门和堰坝等工程措施。
四、工程实施灵渠的修建经历了艰苦的劳动和技术挑战。
修建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劳工参与其中,他们使用简易工具和人力进行挖掘、石块加固以及土方填筑等工作。
由于当时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施工过程中需要依靠人力和经验进行测量、计算和控制。
五、技术特点与创新灵渠在古代水利工程中具有许多独特的技术特点与创新。
首先,它采用了引水与分流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北方供水的同时也兼顾南方农田的灌溉需求。
其次,灵渠运用了闸门调节水位和流量,确保运河畅通无阻。
此外,在设计上还考虑到了地质条件和地形起伏,采取了适当的建筑措施,提高了运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六、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灵渠的修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改善了北方人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灵渠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和经济发展。
同时,它也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与贸易,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联系。
七、文化价值与遗产保护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杰出代表,灵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灵渠地理知识点总结
灵渠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位置灵渠位于中国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和临桂县的交界处,全长36公里,主要沟通了漓江流域和灵渠河流域。
灵渠地势平坦,既有山地,也有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降雨充沛。
水利工程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一,其建设采用了复杂的工程技术和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
灵渠的水道由长途河道和渠道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船运、水稻种植和灌溉。
灵渠的设计采用了陡坡式水利和缓坡式水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也可以在平原地带开挖渠道,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地貌的优势。
灵渠还使用了许多水利工程技术,比如水门、堤坝、引水渠和水闸等,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提高了灌溉和船运的效率。
同时,灵渠还采用了石砌圆弧形拱桥等建筑结构,增强了工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保证了渠道的长期使用。
社会影响灵渠的建设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灵渠的开凿需要大量的劳力资源,导致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其次,灵渠的建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灵渠的建设也彰显了当时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和智慧,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灵渠的重要性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它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也为后世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灵渠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大旅游胜地。
总结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它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也为后世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灵渠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大旅游胜地。
通过对灵渠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历史,也能够引发对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灵渠的历史故事
灵渠的历史故事灵渠,又称运河,是中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巩义市。
灵渠的历史故事充满了传奇与波折,以下将为您写出相关参考内容。
灵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中国处于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
秦国的大将军白起为了解决粮食运输难题,决定开凿一条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以便快速运输粮食和军队。
白起聘请了当时的水利专家吕不韦来主持修建灵渠。
吕不韦经过详细的调查和测算后,认为灵渠最好的线路是从郑国城(现在的郑州)开始,一直延伸到洛阳,然后再沿着淮河流域到达华阴,最后抵达淮水。
灵渠的开凿工程从公元前246年开始,历时10年完成。
修建灵渠的过程中,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最大的困难是地势不平,需要开凿很多长达数十丈的隧道来通过山脉。
另外,灵渠还需要跨越许多河流和湖泊,需要修筑大量的堤坝和桥梁。
吕不韦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例如使用倒拔法修筑隧道、采用石块背墙、铺设桥面板等,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困难。
灵渠的修建对于当时的军事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缩短了粮食运输的时间,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同时,灵渠还成为了秦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连接了黄河和淮河两大经济区域,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然而,灵渠的命运并不如人们所愿。
不久之后,秦朝灭亡,灵渠也逐渐废弃。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灵渠虽然进行了多次修复和疏浚,但它的重要性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突出。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师们重新发现了灵渠的历史价值,并开始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1959年,灵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灵渠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灵渠的历史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毅力的结晶,同时也显示了人类克服自然困难的能力。
灵渠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伟大的事业。
悠悠历史灵渠
悠悠历史灵渠灵渠,古名秦凿渠,旧唐书称之为零渠,明清两代称陡河,解放前又称湘桂运河,是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人工运河。
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直达广州。
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设计巧妙,建筑精当,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一颗璀璨的明珠。
1963年2月26日列为广西自治区重点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凿渠修渠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发动了统一百越之战。
向岭南推进的秦军遇到了越人的抵抗,三年不解甲迟弩,使监禄无以转向,又以卒南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站。
(同上)也就是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督帅士兵、民夫开凿灵渠,经过五年努力,至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
粮道已通,秦军终于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岭南,并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派兵戍守。
统一岭南,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渠的开凿,则是统一岭南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秦统一前,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已形成了一个内河水道网,而南方珠江水系尚未沟通。
灵渠的出现,正如棋眼一样,使大半个中国的水道全盘皆活。
盈盈一水,作为水运枢纽,保障了全国的统一,边疆安定,对两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馕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为此一水是赖。
”(清.陈元化《重建灵渠石堤陡门碑记》)类似种种,历代有口皆碑。
灵渠开凿以来,至民国时期,历代对灵渠的维修,史籍中有记载的有37次,其中汉代2次,唐代2次,宋代7次,元代3次,明代15次,清代15次,民国2次。
经过多次维修扩建,灵渠日臻完善航运作为日益扩增大。
东汉建武十七年(41)马援征交趾征侧时,曾对灵渠进行过维修,疏浚。
三国至晋、南北朝,史籍没有记载,到了唐代后期,灵渠渠道崩坏,周不能通,已残破不堪。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一、灵渠的概述灵渠,又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是一条连接黄河和长江的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
灵渠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二、灵渠的设计原理1. 水源选择灵渠从黄河引水,因此在选取水源时需要考虑黄河的特点。
黄河水量丰富但泥沙淤积严重,因此需要选择具有良好自净能力的地点作为引水口。
同时还要考虑到水源地与运河之间的高差关系。
2. 渠道设计灵渠采用了分级引水和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建造。
运用了闸门、堰坝等结构物控制水流量,使得整个运河系统能够平稳地向南流动。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保证渠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沿线城市规划灵渠所经过的城市都是根据其特定地理位置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例如扬州、徐州等城市都是利用灵渠的水运优势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的。
同时,这些城市也为灵渠的运输和维护提供了便利条件。
4. 水利管理灵渠的设计还包括了水利管理方面的考虑。
例如,为了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问题,设计者采用了人工疏浚和引进河道自净技术等手段。
此外,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管理体系,确保了灵渠长期稳定地运行。
三、灵渠的影响1. 经济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河之一,灵渠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得南北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它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人口迁移。
2. 文化影响灵渠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扬州、徐州等城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并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
此外,在宋代时期,由于运河交通便利,扬州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3. 生态影响灵渠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运河两侧形成了大量农田和水利设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灵渠的存在,当地的水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管理。
四、总结灵渠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其设计原理和影响都十分深远。
它不仅促进了南北贸易和地方经济的繁荣,还对中国文化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秦朝的巨大工程 - 灵渠灵渠,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朝时期。
这项巨大的工程不仅具有重大的水利意义,还对秦朝统一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工程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背景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34年的秦始皇时期,由当时的秦王政力量负责规划建设。
背景是秦国需要解决渭河与氾水之间交通不畅的问题。
这一地区地势复杂,河流纵横,交通阻碍严重,为了实现秦国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秦始皇决心兴修灵渠,使交通畅通,大力推进国家的发展。
二、建设过程1. 计划与勘测:在正式开始修建之前,秦始皇命令相关官员进行周密的勘测和计划。
这次勘测不仅涉及地理环境,还有水资源调查、水流状况等需要详细了解。
2. 挖掘与改道:在前236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以“进渠”为主。
修渠的过程中,秦始皇下令以人力为主要手段进行挖掘工作,并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石锤、铁锹等。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工程进展缓慢,许多士兵和农民被调派参与其中。
3. 渠道加固:为了保证修建的灵渠能够承受后期的流量压力,对渠道进行了加固处理。
具体做法有加宽和深挖渠道,同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水流侵蚀渠道边坡。
4. 设施建设:灵渠的修建不仅包括渠道的挖掘和加固,还包括一系列附属设施。
其中包括水闸、支渠、护坡等。
这些设施为渠道的可控管理提供了便利。
5. 完工与启用:历经数年的建设,灵渠终于在前23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通过灵渠的贯通,渭河与氾水的交通瓶颈得到了有效解决,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灵渠不仅解决了当时渭河与氾水之间的交通困扰,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灵渠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灵渠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体现了秦始皇致力于统一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其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是空前的,为后世中国修建水利工程树立了榜样。
其次,灵渠对于国家统一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灵渠的景点介绍
灵渠的景点介绍灵渠,又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连接了黄河和长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灵渠的建造历时数十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如今已成为一处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
灵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之间交通不便,黄河和长江之间的运输也十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吴王发动了修建灵渠的计划。
经过多年的努力,灵渠终于在公元前486年建成,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河之一。
灵渠的全长约36公里,宽度在3-5米之间,深度在1-2米之间。
它的建造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包括水闸、堤坝、渠道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灵渠能够顺利地连接黄河和长江,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输通道之一。
在灵渠的沿途,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古老的水利设施,如水闸、堤坝、渠道等,这些设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除了水利工程,灵渠还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灵渠古镇。
这个古镇建于唐朝时期,是灵渠沿途最古老的城镇之一。
古镇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城镇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古镇的街道上,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古代的官衙、庙宇、商铺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除了古镇,灵渠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灵渠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建于1985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内展示了许多与灵渠相关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如古代的水利工具、灵渠的历史文献等。
这些文物和资料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历史文化景点,灵渠还有许多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灵渠湿地公园。
这个公园建于2002年,是中国最早的湿地公园之一。
公园内有许多湿地植物和动物,如芦苇、鸟类等。
这些植物和动物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是了解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将军墓
• 位于栗家桥与马嘶桥间的南渠南岸。墓前的墓碑为清乾隆 年间所立,刻有“明朝敕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神墓碑” 铭文。
• 松篁常护将军墓, 勒石未铭三者身。 唯有灵渠天上月, 洁光永照不贪心。
五、灵渠的现在
• 古老的灵渠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船舶 航行的要求,自我国沿海海运的兴起和1936年粤汉铁路建 成通车后,灵渠逐渐失去其交通作用。至1956年湘桂铁路 全线建成(其中衡阳至来宾段1941年已建成通车)后,有着 长达2000多年历史贡献的灵渠,终于功成身退,彻底停航。 • 今天,这条曾经有着多项世界之最的古老运河,已经成为 名胜古迹.供中外人士游览观光同时,已经改造成为以灌 溉为主的水利工程,在其两侧修建了许多条长达100多公 里的灌溉渠道和60多处山塘水库.形成一个规模巨大、四 通八达的水利灌溉网,承担着万顷农田的灌溉任务。
• 南渠上游十多公里的渠道,由于开凿于坚硬的石灰岩 中,工程不易,素称「险工」。渠宽约8至14米,水 深约0.6至1.5米,因此只能容纳海阳江三分的流量。 北渠则迂曲于小冲积平原间开凿工程较易,渠宽一般 在10至16米间,水深1米以上,故可容水七分。 • 原自治区水利电力厅专家苏为典认为南渠与北渠分水 之比决定于南、北渠过水断面与流速,铧嘴与大小天 平的位置与长度所能起的分水作用。如果没南北渠适 当的过水断面与流速,仅是靠铧嘴的位置及大小天平 的长度的七三比,则达不到七三分水的目的。
黄龙堤
• 位于南渠马嘶桥以西约10公里的大拐弯处。长15米,宽约 10米。洪汛期间,可宣泄南渠中经过大、小泄水天平分洪 后还是多余的水量,是南渠第四道控制水位、防止洪泛的 工程设施。
竹枝堰
• 这种堰坝大多是在弯道开始段修建的侧向溢流堰。少水时, 堰堤起渠堤的作用,将水导至弯道流动;大水时,堰坝将多 余的水从堰顶溢流,直奔下游河道,以保证渠道安全通水。 • 位于北渠距起点约700米的大拐弯处,长15米,宽8米,上 面为桥,下面是溢流堰。结构与马嘶桥泄水天平相同,但 未设置闸门。主要用于宣泄来自海洋河经大天平分泄后进 人北渠的多余水量,保障北渠中许多弯曲渠段的安全,避 免洪泛灾害。
四、灵渠景观
• 飞来石 • 古树吞碑
• 四贤观
• 灵渠水街 • 万里桥 • 三将军墓
飞来石
在南渠的秦堤上,雄踞 着一块20米见方、形如 磨盘的巨石。它卓尔不 群的样子好似天外来客, 故名“飞来石”。
从天而降峨嵋石, 铁壁青梁雄秀姿。 镇压猪婆降恶水, 通身灵气见传诗。
古树吞碑
广西兴安县灵渠之畔、 四贤寺院内,一株已有 七百余年的大重杨古树, 张开大嘴正在吞食一块 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 年)的古碑。这棵古树 每三年吞食古碑一厘米, 现已吞掉整个古碑的三 分之一,专家估计三四 百年后,它将完成吞食 古碑的大餐。
(四)泄水天平
泄水天平主要是采用 侧向溢洪控制入渠流 量,以保护渠堤安全; 在洪水时间,渠道上 游的来水使渠水位暴 涨,渠槽无法容纳, 这样洪水便漫过泄水 天平排至湘江故道, 以免渠道崩溃。
• • • • •
灵渠共有5处泄水天平,其中南渠有3处,北渠有2处 。 ① 大泄水天平 ② 马嘶桥泄水天平(俗称小泄水天平) ③ 黄龙堤 ④ 竹枝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灵渠篇
潘 虹 2006-10-
一、灵渠水利工程简介
灵渠乃贯通长江流域与 珠江流域间重要水上交 通孔道,今名【兴安运 河】,是中国、也是世 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 南桂北湘两水支, 导流分派疏灵渠。 兴安多得两江月, 映照今人忆古时。
灵渠水系总览图
• 兴安县东南耸峙着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南部是连绵的海阳 山,西北雄踞着越城岭。谚语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 头流”,指的就是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两江流向相反。 • 漓江有条支流,名叫灵河,由众多小溪交汇而成,其中有 一条名为始安水。始安水发源于兴安附近的富贵岭,与湘 江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只是隔着一列宽300余公尺, 高30余公尺的土岭即越城峤(又叫始安峤、临源岭),它 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只要把这座岭打穿,就可以把海拔 较高的湘水引入始安水,从而沟通漓江。
二、灵渠建设背景
• 【灵渠】,原名【零渠】,位于广西兴安县,约始凿于秦 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前后。有关灵渠的最早史籍记 载初见于《淮南子· 人间训》。秦军南征百越,派屠唯率 50万大军,分五路向闽越及岭南进军,【无以转饷】。秦 始皇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乃命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 道】,湘漓二水得以贯通。灵渠工程的修建,为统一中国 的大业,促进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回龙堤
• 位于北渠入湘江前的分洪渠道口,长5米,宽4米,高约2 米。洪水期间,北渠中的多余水量可越过堤堰顶部,经分 洪渠道泄入湘江故道,避免洪泛。
(五)陡门
• 陡门的功能是减缓渠道水面 比降,提高水位,蓄水行舟。 唐朝桂管观察使李渤于825年 在南北二渠渠道较浅、水流 较急处开始设置陡门。 • 灵渠陡门最多时是宋、明两 代,设有36座陡门,北渠上 有5陡,南渠上有31陡。故也 称“陡河”。这种类似现代 船闸(梯级船闸)的陡门的发 明和使用比西方早1600多年, 因此1986年世界大坝委员会 的专家到灵渠考察后说“陡 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 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 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
北陡
南陡
(六)秦堤
秦堤南渠东岸的一段渠起南陡口. 穿过兴安县城市区,至太史庙山 麓的大弯陡止。其走向基本上与 湘江故道平行因始筑于秦代,故 俗称秦堤。 • 秦堤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南陡口 至飞来石,长约半公里。堤身紧 靠湘江故道,而与南渠分开,堤 面宽约5一1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 第二段自飞来石至马嘶桥,长约1 公里,堤身紧靠南渠,而与湘江 故道分开,中经大泄水天平,大 泄水天平上有多孔平桥相连接;第 三段自马嘶桥至大弯陡,堤长约 半公里。
• 北面是大天平坝,长380米,南面是小天平坝,长130米, 大小天平均内高外低,形成斜面,坝顶低于两侧河岸。
大小天平设计精妙 以斜减压、以连抗冲、以竖抗淘
石堤顶部用青石平砌,石与石之间开斧形槽口,用铁 码子扣紧。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滚水部分),用长 片石鳞次嵌砌,通称“鱼鳞石”。
燕尾槽
湘七漓三
水利工程示意图
灵渠全景沙图
三、灵渠主体建筑
• 南渠、北渠 • 铧嘴
• 大小天平
• 泄水天平 • 秦堤 • 陡门
(一)南渠、北渠
• 为什么开凿北渠?
• 如果只开凿南渠.把湘江一部分水流导入南渠. 并使越过分水岭与漓江连通,这样虽然达到 导湘入漓的目的。但是当洪水来时,无泄洪 场所,势必就会泛滥成灾。北渠的开凿和湘 江故道的设置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
⑤ 回龙堤
大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距起点约1公里的秦堤上,堰长42米,底宽17.3 米,顶宽6.3米,堰顶高度略低于渠岸,用条石砌成,是 灵渠中最大的溢流堰,俗称大泄水天平。
马嘶桥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兴安县城东郊的马嘶桥 下。这里正是双女井溪与南渠交 汇处,该堰横跨双女井溪而筑。 长13米。上面是桥,桥下是溢流 堰。清乾隆年间在堰上设闸门, 可以启闭。洪汛期间开启闸门, 可使双女井溪的洪水泄入湘江故 道。枯水期间关闭闸门,可接纳 双女井溪的来水,以抬高南渠水 位,有利于行舟。因此,小泄水 天平是南渠第三道控制水位的有 效工程设施。
• 【南渠】由南陡口开始, 由南向北开凿,全长33.15 公里,经兴安县城外街区, 再下劈开湘漓分水岭始安 峤,贯通二水,向下沿线 有的人工开凿,有的利用 自然河道或故河道,乃成 为一段连络湘桂的人工运 河。
• 【北渠】从北陡口开始, 全长3.25公里,设计呈 “s”型,开凿迂回于小 冲积平原中前进,渠水 北流,引航湘江来往船 只 。
(二)铧嘴
铧嘴为灵渠的枢纽工程, 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 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 石堤与其相连,形成 “人”字形。
铧嘴的作用
• 大流量时,铧嘴具有很好的纵向分流和导流的作用。 • 铧嘴承接了对大小天平交接处的冲击力,保护了大小天平 建筑物。
(三)大小天平
• 大小天平坝址位于湘江上游海阳河的分水塘处,坝址以上 集水面积为592平方公里,河源长57.7公里。大小天平实际 上就是水工建筑物中的挡水建筑物。因其能“称水高下, 恰如其分”,故名天平。它是一座干砌石溢流坝,它有以 下几项主要功能: • 1)抬高坝前河床水位; • 2)该坝分为大小天平两个坝段,小天平(较短的一段坝体) 将抬高后的河水导向南渠进水口(南陡):大天平(较长的 一段坝体)将抬高后的河水导向北渠进水口(北陡); • 3)大小天平坝兼作泄水建筑物,在汛期将多余的洪水宣泄 到下游,从而使河水能正常引入南渠、北渠,并保持渠道 安全运行; • 4)分散水流减少坝体单宽流量,保障坝体安全。
四贤观
位于南陡口秦堤起端附 近。为元代至正15年 (1355年)广西肃政廉访 使匕儿吉尼所建。庙内 供奉秦代将军史禄、东 汉伏波将军马援、唐代 观察使李渤和防御使鱼 孟威等四位讨开凿和整 修、重建灵渠有功的先 贤。故后来改名为四贤 祠。
灵渠水街
万里桥
万里桥位于兴安县 城东北的南渠上。 相传为唐代李渤在 整修灵渠时始建, 在北距京城长安 (今西安)有万里之 遥,故名万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