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漂移的大陆》优秀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优秀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课前系统部分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七单元第一课,这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

按大象版教材的编写结构,三下的探究能力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

而最后这个单元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这是一个特殊的单元类型,目的是通过分析他人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科学家敢于挑战权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素质;提高元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猜想与假设,理解科学探究,理解科学的内涵。

《漂移的大陆》这一课,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内容上有很多重合之处;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综合性。

魏格纳构建、完善大陆漂移学说是个典型的建立科学假说的案例。

教材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分析、思考案例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猜想与假设的。

再通过魏格纳受到质疑后依然坚韧不拔,寻求真理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的能力和挑战权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素质。

二、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的科学课学习,虽然他们也曾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过猜想、推测,但那种经历是零散的、肤浅的,缺乏系统、深入、全面的指导,很难形成较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三下教材的前六个单元对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了有侧重、有层次的针对性训练,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本单元将对此进行回顾和总结,达到温故知新、全面提升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占比: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

2、学生熟练掌握七大洲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3、学生通过对“大陆漂移说”说发现过程的学习,能够识记该假说的定义,理解该假说的内涵。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完成“预习清单”,课堂回答提问,强调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三年级科学下册漂移的大陆教案大象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漂移的大陆教案大象版

漂移的大陆教学目标: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地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3.了解大陆飘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及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质疑: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

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

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提问: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拉产生了什么猜想吗?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授:活动1.拼图与猜想提问: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学生回答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试试看。

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学生剪、拼图交流发现。

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象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一样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教师演示:将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凑到一起。

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当它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接合在一起的。

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的证据。

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的。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地球上的大陆是如何漂移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大陆漂移的假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明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及其对地球地貌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观察示意图、实验等方法来探究问题。

但在理解板块构造理论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示意图来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构造理论。

2.培养学生观察示意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的假说、板块构造理论。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构造理论。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分析大陆漂移的过程及其对地球地貌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示意图、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PPT,展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大陆漂移的好奇心,如:“大陆为什么会移动?”进而引入新课《漂移的大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大陆漂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大陆漂移的过程。

同时,讲解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构造理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相关实例,如板块交界处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进行分析。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一课,主要讲述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和证明。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理解大陆是如何在地球表面漂移的,以及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界的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是,对于大陆漂移这一较为复杂的现象,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系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地球科学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理解大陆是如何在地球表面漂移的,知道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地球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陆漂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2.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明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地球模型,直观地展示大陆漂移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证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和地球模型的课件,生动展示大陆漂移的现象。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大陆漂移的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地球模型:准备地球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陆漂移。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漂移的大陆湘科版1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漂移的大陆湘科版1

《漂移的大陆》背景资料本课是小学科学教材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六课。

教学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大陆各大洲的形状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的方法,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并学习魏格纳的探究精神。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这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具有先导性。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探究: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2、让学生经历了解魏格纳的探究过程,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科学知识: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2、学会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用于自己的科学探究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先导性。

2、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纸张等。

教学流程一、课前活动(撕纸)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撕纸拼图的游戏吗?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张纸,(出示两张大纸贴到黑板上)你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两张纸原来是一起的,被老师剪成了两张。

师:为什么,有根据吗?生:我发现一张纸的凸出和凹陷部分和另一张纸的凸出和凹陷部分正好相反,生:两张纸的凸出和凹陷部分的形状和大小非常相似。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要求。

师:有了猜想就可以了吗?生:不行,要进行验证。

师: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生:能,把两张纸对到一起看一看就行了。

师:如果这两张纸是不允许移动或者是不能移动的,你还能从哪些方面证明它们曾是一张纸?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还可以用其他的纸张描一描,然后剪下来对到一块。

生:看看两张纸上的花纹、颜色是不是一样的。

生:观察两张纸的硬度、厚度、颜色等性质是否相同。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

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纸张的性质、观察纸张表面的花纹色彩、测量凹凸形状的数据等方式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成立。

师:其实,我们刚才这个简单的活动就是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究活动。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想出办法去验证。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的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二、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

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小学准备世界地图集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儿等。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2)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威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对。

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3)那么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纳产生了什么猜想吗?(4)学生回答。

2、教学新手。

(1)活动1拼图与猜想。

①请问,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是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②学生回答。

③讲解: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看看。

④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2)学生剪拼图。

(3)交流发现。

①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像南美洲东岸与非洲大陆一样连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

②教师演示先将剪好的各个大路拼凑到一起。

③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4)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

①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的想法一样。

当他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集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地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化石时,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其中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本节课通过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地球和天空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时,可能会对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关爱地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难点: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动态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1)介绍大陆漂移假说:讲解大陆漂移的发现过程,通过实例展示大陆漂移的现象。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阐述板块的概念、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实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如地震、火山等,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方面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 漂移的大陆|湘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 漂移的大陆|湘教版

《漂移的大陆》教案教学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主要定位于以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为模板,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科学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原认知水平理解猜想与假设,进而达到理解科学探究,理解科学内涵的目的。

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办法去验证。

感知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2. 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先导性。

3.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培养。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教学难点:猜想与假设教学准备:复印世界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请同学们,看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们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出示世界地图,简要介绍地图上的陆地和海洋)二、探究过程(一)关于漂移的大陆猜想活动一;拼图与猜想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陆地的形状,你有什么想法?生:我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像拼图一样,好像能拼在一起。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点击PPT、师展示),其他的大陆也能像这样拼接在一起吗?师:同学们可真敢想,科学里就需要向同学们这样也好敢于猜想的人。

但是这还仅仅只是我们的猜想,科学可不能马虎,光有猜想还不够,还需要大家用事实来验证。

你打算怎么验证?(板书:猜想-验证)(老师这里有一幅地图,你打算怎样验证?)生:动手拼起来。

师:好,但是动手之前呢,请同学们看看温馨小提示,现在动手试试吧!生:动手操作(请最有代表的组上台展示)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地图,他们有什么区别?你发现了什么?生:他们现在是分散开来的,拼好之后他们是一整块。

(板书:陆地原来是连成一块)师:同学可真是太了不起了。

很久以前也有人向你们这样看到世界地图,脑海里突然地灵光一闪,南美洲与非洲很久以前是不是连在一起呢?于是也做了这样一个拼图实验。

他就是德国伟大的科学家魏格纳。

并且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漂移的大陆》。

(板书:漂移的大陆)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师:同学们,我们先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在1915年,也就是近100年前,在那个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时期,有人告诉你,我们所生活的国家的陆地是在活动的,在移动着,而且不只是我们国家,还有我们连在一起的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国家的陆地都在移动,你会怎么想?生:我不会相信,这不可能啊。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教材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对大陆各大洲的形状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的方法,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并学习魏格纳的探究精神。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这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才刚开始发展,还不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内部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拼摆等,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更好的进行猜想与假设,以及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2、让学生经历了解魏格纳的探究过程,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科学知识: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2、学会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用于自己的科学探究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2、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纸张等。

2、七大洲的拼图材料。

教学流程:一、观察导入,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师: 欢迎同学们走进快乐的科学教室。

1、请同学们观察这里的两张报纸,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观察发现)2、你会提出怎样的猜想?(板书:提出猜想)3、你能想出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成立么?教师演示。

(把两张报纸往一起拼一拼)4、如果这两张报纸是不允许移动或者是不能移动的,你还能想出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成立么?认真地想一想。

师:同学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

我们可以找两张报纸相同、相似的方面来证明。

如:颜色、文字、图案、硬度、厚度等。

这些就是我们验证猜想所搜集的证据。

(板书:搜集证据)我们找到的证据充分吗?(不仅形状吻合,颜色一致、图案吻合,报纸的材质、厚度也一样等)有了这么多的证据,即使这两张报纸位置不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张报纸原来是一张,被撕成了两部分。

《漂移的大陆》 说课稿

《漂移的大陆》 说课稿

《漂移的大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漂移的大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具体教材版本具体年级具体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地质现象和地图,引发学生对于大陆分布的思考,进而引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核心观点。

然后详细阐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如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冰川遗迹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到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新奇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复杂的地质概念和原理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同时,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2)掌握大陆漂移的证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地质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图表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大陆漂移的过程和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地球上大陆漂移的奥秘。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大陆是如何漂移的,以及这个过程对地球形态和生物进化产生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在大陆漂移这一领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陆漂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据和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大陆漂移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大陆漂移的模型或教具,以便进行直观演示。

3.提前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上的大陆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大陆之间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大陆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的概念、原因和证据。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课件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探讨这些现象与大陆漂移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4.巩固(5分钟)请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大陆漂移的原因和影响。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上的大陆是如何漂移的,以及漂移大陆的证据和影响。

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掌握大陆漂移的基本概念,了解漂移大陆的证据,以及理解漂移大陆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地球的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大陆漂移的概念和证据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了解大陆漂移的证据,以及理解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同时,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陆漂移的概念和证据,以及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的概念和证据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学PPT、实验器材、教学视频等,需要提前准备并检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大陆是如何分布的吗?”,“你们听说过大陆漂移的概念吗?”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PPT呈现大陆漂移的概念和证据,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陆漂移的过程,例如:在桌子上放置一些小玩具,模拟大陆的漂移过程,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巩固对大陆漂移的概念和证据的理解。

5.拓展(5分钟)通过教学视频或者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小结(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加深对大陆漂移的理解和记忆。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1漂移的大陆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1漂移的大陆

章节: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课题:7.1漂移的大陆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累计课时:27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具准备:课件、两本书本、小刀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出示:世界地图二、学习新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

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解释:1、消亡边界可举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

2、生长边界可分为断层和海岭。

断层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相反方向漂移而造成的,可举东非大裂谷;带领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表面较薄,软流层中的岩浆喷发,遇到冷的海水而冷却,形成海岭,不断喷发,不断生长,从而称为生长边界。

三、练习、小结从练习中总结上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地球上的大陆是如何漂移的,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际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大陆漂移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知道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大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漂移的大陆》。

2.探究大陆漂移的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大陆分布图,分析大陆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总结大陆漂移的原理。

3.学习大陆漂移的过程: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等,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4.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大陆漂移的概念2.大陆漂移的原理3.大陆漂移的过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大陆漂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漂移的大陆-大象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漂移的大陆-大象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漂移的大陆-大象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大陆是由许多板块组成的。

2.知道板块不断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3.能够简单解释板块漂移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图片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大陆是由许多板块组成的。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板块漂移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PPT或白板。

2.海图、大陆地图。

3.实验器材:泥土、水盆、坡度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放映一张大陆地图,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你知道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哪一个吗?2. 你觉得陆地是由什么构成的吗?3. 你知道大陆是如何形成的吗?2. 学习(30分钟)教师介绍大陆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通过展示海图,让学生看到地球上许多的板块。

然后,教师通过PPT或白板演示大陆的漂移过程,让学生了解板块漂移是如何形成大陆。

3. 实验(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方法如下: 1. 将泥土放入水盆中。

2. 表面抹平后,每次改变水盆倾斜度,记录下泥土变化的情况。

3.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板块漂移的力量,理解大陆变化的原因。

4.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让学生总结以下内容: 1. 大陆由许多板块组成。

2. 板块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3. 板块漂移是由地壳的运动引起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板块漂移的原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展示了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漂移的大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漂移的大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漂移的大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漂移的大陆》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和科幻小说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小说《漂移的大陆》的背景和故事情节介绍;2.小说中关于地质学和科幻元素的讨论;3.学生阅读小说的片段和进行相关讨论。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小说《漂移的大陆》的相关资料,包括故事梗概、主要人物介绍和相关地质知识。

学生也需要提前阅读小说的相关内容。

2.导入引导: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漂移的大陆》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学主体:(1)小说背景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漂移的大陆》的作者、出版时间、背景故事等内容。

(2)地质学和科幻元素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小说中涉及的地质学知识和科幻元素,如板块构造理论、漂移理论等。

(3)阅读片段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小说片段进行阅读,并就片段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展开讨论。

4.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课外作业:1.阅读《漂移的大陆》的完整内容,并撰写读后感或书评;2.根据小说中的科幻元素,撰写一篇科幻短篇故事;3.整理小说中涉及的地质学知识,准备一次地质知识小讲座。

五、评价方式:1.阅读《漂移的大陆》的读后感和书评将作为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2.科幻短篇故事和地质知识小讲座将作为作业成绩的评价标准。

六、拓展延伸:教师可以邀请地质学专家或科幻小说作家来进行讲座或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通过本次《漂移的大陆》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小说中的地质学和科幻元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第二课时一、背景介绍《漂移的大陆》是一款风靡全球的探险冒险类游戏,玩家需要在一个充满未知的大陆上展开探寻和冒险。

《漂移的大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2001》

《漂移的大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2001》

《漂移的大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漂移的大陆》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想象力的科幻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奇奥的漂浮大陆,展现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奇特设想。

本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未知世界和科技发展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 能够理解小说《漂移的大陆》的主要内容和主题;2.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漂浮大陆;4. 能够写出一篇关于自己设计的漂浮大陆的小故事。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小说《漂移的大陆》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的内涵。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应用想象力,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漂浮大陆,并展示给同砚。

第四课时: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漂浮大陆写一篇小故事,分享给同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 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设计漂浮大陆,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创作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主创作小故事,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评估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参与水平和表现。

2. 设计评判:评估学生设计的漂浮大陆的创意性和完备性。

3. 写作评判:评估学生写的小故事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漂移的大陆》小说教材;2. 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3. 彩色笔、纸张等绘画工具;4. 教室展示用品。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小说《漂移的大陆》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享受到进修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想出办法去验证。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的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

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小学准备世界地图集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儿等。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2)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威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对。

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3)那么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纳产生了什么猜想吗?
(4)学生回答。

2、教学新手。

(1)活动1拼图与猜想。

①请问,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是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②学生回答。

③讲解: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看看。

④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2)学生剪拼图。

(3)交流发现。

①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像南美洲东岸与非洲大陆一样连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

②教师演示先将剪好的各个大路拼凑到一起。

③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4)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

①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的想法一样。

当他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集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地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化石时,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在一亿年前,地球上各个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儿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

②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可惜魏格纳还没来得及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而牺牲。

③这一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拓展搜集资料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④想象100万年后,中国大陆还会出现在现在的位置吗?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