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烯酮毒素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治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治作者:王华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04期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A)是饲料制品和谷物中的一种常见毒素,如玉米谷物及其饲料制品在生产及运输等过程中非常容易污染ZEA。
ZEA的作用类似雌激素,能够分泌非常强的生殖毒性。
动物食入ZEA后,会造成生殖器官功能发生紊乱和退化,使其生长发育受阻,繁殖力降低,引起生殖障碍,尤其是猪对ZEA非常敏感。
目前,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非常关注ZEA的毒性作用。
关键词: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药物治疗;饲料管理;脱毒中图分类号:S858.28 ; ;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4-0090-021 病原学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属分泌的一种霉菌毒素,类似雌激素,一般是由禾谷镰刀菌分泌,另外三线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以及木贼镰刀菌等真菌也可分泌。
主要导致玉米、高粱、大麦、小米和大米等受到污染,还可在大豆及其制品中发现,但玉米的含量和检出率最高。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白色的结晶,无法溶于水,可溶于碱性溶液、乙醇、甲醇以及乙醚等,熔点高达164~165℃。
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120℃高温下加热依旧不会分解。
因此,农产品污染毒素后,在加工过程中随着加工工艺的改变而很难发生降解,从而持续存在于动物和动物制品中。
在动物体内,玉米赤霉烯酮会代谢生成玉米赤霉烯醇(ZEL),其有两种异构体,分别是α-ZEL和β-ZEL,其中β-ZEL的雌激素活性是α-ZEL的3倍。
相比于玉米赤霉烯酮,其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雌激素作用,也会对动物和人造成更大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作用于动物的生殖系统,可导致家畜、家禽以及实验小鼠出现雌激素亢进症。
妊娠期的动物食入污染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会发生流产、产出畸形胎或者死胎。
2 流行特点该病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5~9月温暖潮湿季节发生,尤其是连绵阴雨的6~8月。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作用及防治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10期摘要:温暖潮湿季节,玉米及其他饲料极易发霉变质并产生霉菌毒素,猪的玉米赤霉烯酮中毒(ZEN毒素)主要是由于猪采食感染了禾谷镰刀菌的玉米、小麦等饲料或饲料原料引起的。
临床可引起猪生长发育缓慢、繁殖性能下降以及饲料报酬降低,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霉菌毒素的污染不仅给动物带来危害,而且会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传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通过对其致病机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临床症状的研究,提出治疗方法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机理;临床症状;防治措施0 引言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粮食中,引起粮食腐败变质从而降低其营养价值,霉菌毒素可在谷物田间生长、收获、加工、仓储及运输过程产生。
据国际粮农组织(FAO)预测,全球约有25%的粮食作物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的影响,从而降低或丧失其使用价值。
截止目前,已鉴定出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受其危害程度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种: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及伏马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aralenone,以下简称ZEN)由于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从而其污染状况和对动物的危害程度备受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1 玉米赤霉烯酮的定义及性质ZEN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类雌激素样霉菌毒素,通常由禾谷镰刀菌产生,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真菌也能产生。
主要污染玉米、大麦、高粱、大米和小米等,大豆及其制品中也可以被检测到,但以玉米的检出率和含量最高。
纯ZEN是一种白色的结晶,不溶于水,能溶于碱性溶液、乙醚、乙醇、甲苯等,熔点为164~165℃。
耐热性较强,120℃下加热未见分解。
因此在对被污染的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过程中,很难随着加工工艺的改变而受到降解,从而会在动物和动物制品中一直存在下去。
法国兔料的霉菌毒素指标要求
法国兔料(Rabbit feed)的霉菌毒素指标要求通常遵循欧洲和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霉菌毒素指标要求:
1.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法国兔料通常要求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超过5微克
/千克(µg/kg)。
2.真菌产生的麦角胺类毒素(Ergot Alkaloids):法国兔料对麦角胺类毒素也有严格的限制,
要求其含量不超过100微克/千克(µg/kg)。
3.赤霉烯酮(Deoxynivalenol,DON):法国兔料对赤霉烯酮的限制一般为500微克/千克
(µg/kg)。
4.黄曲霉毒素总量(Total Aflatoxins):根据欧盟规定,法国兔料中黄曲霉毒素总量不得
超过20微克/千克(µg/kg)。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霉菌毒素指标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法规、标准以及产品用途而有所差异。
为了确保动物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商应该遵守当地法规和标准,并在产品检测中监控和控制霉菌毒素的含量。
食品常见真菌毒素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食品常见真菌毒素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真菌毒素是一种由真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存在于食品、饲料、环境和工业生产过程中。
不同的真菌种类产生不同的毒素,其中一些可以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真菌毒素可以对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并且会引起慢性疾病和癌症等健康问题。
常见的食品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展青霉毒素等。
真菌毒素对人类的危害性不容忽视,不仅会对人体内脏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生殖障碍、癌症等严重健康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易感人群的危害更为显著。
因此,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真菌毒素的产生和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常见真菌毒素的介绍以及对人体的危害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常见于玉米、花生、棉籽等作物中。
当这些作物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黄曲霉便易于滋生,从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在人体中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对人体的肝脏、胃肠道等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和致癌作用。
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容易导致肝癌、结肠癌等癌症的发生。
另一方面,黄曲霉毒素还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者可能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损伤,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呕吐毒素,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毒素。
该毒素广泛分布于各种农作物中,如小麦、玉米、大麦等。
它是一种强烈的肠胃毒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影响蛋白质合成、抑制免疫系统等,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人类摄入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食物后,会引起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同时还会出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简述主要原粮中真菌毒素的残留标准
简述主要原粮中真菌毒素的残留标准
真菌毒素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可能污染主要原粮。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真菌毒素的残留标准,以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
以下是主要原粮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残留标准:
1. 黄曲霉毒素B1:欧盟标准为4μg/kg,中国标准为10μg/kg。
2. 玉米赤霉烯酮:欧盟标准为20μg/kg,中国标准为5μg/kg。
3. 玉米赤霉烯酮酸:欧盟标准为10μg/kg,中国标准为15μg/kg。
4. 大麦赤霉烯酮:欧盟标准为100μg/kg,中国标准为20μg/kg。
5. 赤霉烯醇:欧盟标准为20μg/kg,中国标准为10μg/kg。
6. 赤霉烯酸:欧盟标准为10μg/kg,中国标准为20μg/kg。
7. 伏马菌素:欧盟标准为2μg/kg,中国标准为5μg/kg。
8. 爱尔利克毒素:欧盟标准为5μg/kg,中国标准为10μg/kg。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真菌毒素残留标准的要求略有不同,但都以保护公众健康为首要考虑。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怀孕前后的影响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怀孕前后的影响一、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现况玉米是养猪业中使用最大宗原料之一,在收割、运送中保温不当、种植期间、久旱不雨或阴雨连绵期间,这样的环境提供玉米中霉菌滋长最佳时机。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是一种引起假发情现象之霉菌毒素,由镰刀霉菌属(Fusarium)产生,在玉米种植期间就会感染并生成毒素,与新月毒素T2、呕吐毒素DON、伏马镰刀毒素FUM一样都是玉米收成前就已经存在。
其分子构造类似动情激素。
镰刀霉菌生长之条件和气候、湿度有关。
镰刀霉菌生长最好之条件为玉米含17%之水分以及存放在12~24℃下。
根据亚洲谷物中心表示:2007年至2009年收集来自中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南韩、台湾、泰国以及越南等国饲料,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检出率约35%,平均浓度为292 ppb,最高浓度为25 ppm。
在玉米、玉米酒粕、干草与青贮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的检出率约67%~100%。
完全混合日粮将近50%检出率,平均浓度为100 ppb;另外亚洲谷物中心也针对中国地区谷物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污染情形进行调查,在227件样品数中,发现含量0.1~0.2ppm占15%,高于0.2ppm则占30%。
这样高浓度加上长期喂饲下足够在猪体内引起雌激素的作用,显示在亚洲地区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控制是非常必须的。
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为类动情激素,直接影响繁殖系统,而在饲料换肉率方面只有些许的负面影响以及生长速率变缓,但并不会常出现死亡和淘汰之情形。
当猪只食入受污染的饲料,玉米赤霉烯酮经由肠道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系统中。
而这些类动情素足以伤害母猪繁殖器官、抑制公猪繁殖性能。
在日粮中玉米赤霉烯酮浓度低于1ppm时,会引起类似动情激素的作用及雌性化现象。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断及防治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断及防治作者:陈云富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3期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又称F-2 毒素中毒,是指动物采食了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引起的一种中毒病,临诊上以阴户肿胀,乳房隆起和慕雄狂等雌激素综合征为特征。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尤其是3 ~ 5月龄的仔猪。
一、病因玉米的赤霉病是镰刀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期感染玉米所致的一种病害,尤其是遭冰雹后的玉米。
当玉米中赤霉烯酮的含量超过1 mg/kg 时,有时即使达到0.1 mg/kg,对猪也能引起雌激素过量分泌症。
赤霉病玉米中主要有两种毒素对猪产生不良影响,一种是玉米赤霉烯酮(F-2 毒素),作为一种类雌激素物质,另一种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F-2 毒素)。
中毒原因是猪采食了被赤霉菌污染的玉米、大麦、高粱、豆类以及配合饲料等。
二、发病机理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的作用,是一种子宫素,可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
玉米赤霉烯酮的雌性化机制是玉米赤霉烯酮以及它的代谢产物与细胞质中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起来,它能与正常的雌激素-受体复合体具有同样的生物活性,能够诱导蛋白质合成。
玉米赤霉烯酮对子宫以及输卵管的雌激素受体亲和力最高的是猪,它可诱发畸胎。
三、临床症状猪中毒后出现拒食和呕吐,阴道黏膜瘙痒,阴道与外阴黏膜於血性水肿,分泌混血黏液,外阴肿大,阴门外翻,往往因阴道外口肿胀而排尿困难。
青年母猪乳腺过早成熟而乳房隆起,出现发情征兆,发情周期延长并紊乱。
成年母猪生产能力降低,多数配种后会出现假妊娠现象,或者每窝产子数减少,仔猪虚弱、后肢外展呈八字腿畸形、妊娠母猪易发早产、流产、胎儿吸收、死胎或胎儿木乃伊化。
公猪和去势公猪,显现雌性化综合征,如乳腺过早成熟似泌乳状肿胀,包皮水肿,睾丸萎缩和性欲明显减弱。
四、病理变化赤霉烯酮中毒病理变化主要是生殖系统的变化,即为阴唇和乳腺肿大,乳房间质性水肿,坏死。
子宫颈水肿,并出现鳞状细胞变性,子宫肥大,肌层细胞增生性增厚,子宫角变粗变长,子宫增大,蓄积水肿液。
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标准物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标准物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存在于玉米和其他谷物中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
它具有强烈的毒性,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由于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其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玉米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包括其来源、危害和风险。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玉米赤霉烯酮标准物质的重要性以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了解玉米赤霉烯酮及其标准物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评估玉米油中的潜在风险,为相关行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着眼于食品安全和人民的健康,我们需要建立可靠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以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检测方法等,以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玉米赤霉烯酮标准物质的研究意义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玉米赤霉烯酮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并主动开展一系列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以确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高质量、安全的食品。
这将为保障人类根本权益和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玉米赤霉烯酮标准物质的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影响,为食品安全和人民的健康问题作出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有关玉米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以及其重要性和相关问题。
- 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架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主要目标和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价值。
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涉及玉米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其危害与风险以及玉米赤霉烯酮标准物质的重要性。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玉米烯酮. Cas号【17924-92-4】分子式:C18H22O5 分子量:318.36 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2011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国家标准,2011年10月20日开始实施,其中对玉米赤酶烯酮的限量标准是:谷物及其制品小麦、小麦粉、玉米、玉米面(渣、片)限量指标60µg/kg。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作者:涂华莱齐德生来源:华中农业大学营养卫生实验室发布时间:2008-03-25 11:17:29阅读数:836玉米赤霉烯酮首先由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得出,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又称为F-2毒素。
自从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以来,立刻受到人们的关注。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异常现象,近年来,我国南方不少猪场因使用霉变玉米造成种猪流产、返情现象时有发生,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其生物学作用及对动物的危害做了综述。
玉米赤霉烯酮的来源及理化性质来源与种类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不合格
玉米赤霉烯酮不合格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真菌产生的毒素,通常在玉米和其他谷
物中被发现。
它被认为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有害。
如果玉米中检测
到赤霉烯酮,这可能意味着玉米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能会对人
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风险。
赤霉烯酮不合格可能会对食品安全和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如果玉米中检测到赤霉烯酮,可能需要立即召回相关产品,这
可能导致生产商和零售商的损失。
其次,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
关注可能会增加,这可能会影响相关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
此外,政府监管机构可能会对生产商进行处罚,并加强对玉米和其他谷物
产品的监管,这可能会增加生产商的成本和法律责任。
对于消费者来说,赤霉烯酮不合格的玉米可能会对其健康造成
潜在风险。
长期暴露于赤霉烯酮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肝脏
损伤和免疫系统抑制。
因此,消费者可能会失去对相关品牌的信任,并寻找其他更安全的替代产品。
生产商和供应链参与者可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解决赤霉烯酮
不合格的问题。
这可能包括立即召回受影响的产品、审查生产过程
以找出污染源、加强质量控制和监测措施,以及与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合作,以尽快解决问题并恢复消费者信任。
总之,赤霉烯酮不合格可能对生产商、供应链参与者和消费者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确保玉米和其他谷物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至关重要,这需要全产业链的努力和合作。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状况及其毒性的研究进展
42 饲料博览 21 ̄m9 o2 - m
Xnj ehooy adn 兴 嘉技 术园地 i iTcnl re ga gG
受 量 ( MT I为 05 g k 一 d 。我 国规 定人 食用 的 P D) . ・g ・ 一
品和饲料 ,对公共健康和农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文章就饲料 中玉米赤 霉烯 酮污染状 况及其毒性的研 究进展作
一
综述。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污染状况 ;毒性 ;研 究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s 1 ;¥ 1 .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 04 2 1 )9 04 — 4 5 3 8 68 0 10 8 (0 2 0 — 0 2 0
增 加小 鼠骨髓 细胞 和 He a L 细胞 的染 色 体 畸变 率”。 。 1
B nea 通 过对 新 泽 西 州 9 1 岁 的 13 女孩 衡 adr等 ~O 6名 尿量 中真 菌雌 激 素含 量 进行 检 测 后发 现 ,7.%的 85 女 孩 的 尿 液 中 检 测 到 了 真 菌 雌 激 素 ,与 尿 液 中未 检 测 到 Z N相 比 ,尿 中含 Z N的女 孩 身 高 要 矮 , E E 乳 房 发 育 延 迟 u。Sm u 等 研 究 表 明 ,培 养 基 质 abu 1
K e o ds y w r :Ze r l n n ; o l to tx ct ; e e r h p o r s a ae o e p lu in; o i i r s a c r g e s y
玉 米赤 霉烯 酮 ( E 是 由多 种镰 刀菌 产 生 的一 Z N) 种 具有 雌激 素样 生 物活性 的霉菌 毒素 。Z N广泛 分 E 布于 受污染 的谷 物及 农 副产 品 中 ,可诱 发肿 瘤 、引
法国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限量
法国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限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法国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法国是一个美食之国,法国人热爱植物油,无论是橄榄油、向日葵油还是玉米油,都是法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
最近法国食品安全局却发布了一项警告,称法国植物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已超出安全限量。
这一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担忧,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饮食安全。
那么,什么是玉米赤霉烯酮?它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摄入过多的玉米赤霉烯酮?本文将基于以上问题展开探讨。
让我们了解一下玉米赤霉烯酮是什么。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常见于玉米和其他谷类中。
在适宜的条件下,霉菌会在谷类中生长并产生玉米赤霉烯酮。
长期食用含有过多玉米赤霉烯酮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对肝脏和免疫系统有损害作用,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癌症。
法国食品安全局对植物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做出了限量要求,以保护公众的健康。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何避免摄入过多的玉米赤霉烯酮。
选择合格的植物油是非常重要的。
消费者在购买植物油时应选择有品牌认证的产品,并查看产品标签上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
避免购买过期或质量不佳的产品,以减少摄入有害物质的风险。
适量食用植物油也是关键。
过度摄入油脂会增加玉米赤霉烯酮的摄入量,因此在烹饪和食用时应注意控制油量。
多样化饮食也是减少玉米赤霉烯酮摄入的有效途径,可以尝试其他种类的植物油,如橄榄油、向日葵油等。
政府部门和企业也应加强监管,确保植物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符合安全标准。
政府应加强宣传和监督,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
企业应提高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只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公众健康。
玉米赤霉烯酮对人体健康有危害,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消费者在选择和食用植物油时应注意产品质量和摄入量,政府和企业也要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植物油安全。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治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治1. 引言1.1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危害性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中毒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霉变污染的玉米或其他谷物而引起的。
这种中毒对猪的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包括影响生长发育、降低猪的免疫力、导致生殖障碍等。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对猪体内的多个器官和系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猪的肝脏和肾脏有很强的损害作用。
这种毒素不仅对生长期的猪造成了危害,对育肥期和配种母猪同样具有潜在的风险。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危害性和影响,探讨其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特征、病理学变化以及防治措施,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预防和控制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保障猪群健康和生产安全。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研究,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流行特点分析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畜禽饲料中毒疾病,其流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流行: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通常在丰收季节出现较为明显,因为此时玉米收获量增加,玉米中赤霉菌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因此夏秋季节是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高发期。
2. 地域性差异: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发生与地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地区的气候、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储存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猪群中毒的情况。
一些玉米主产区的猪场更容易出现中毒事件。
3. 饲料来源不明:在一些小规模养殖场或综合饲料厂,对饲料来源不明的情况比较常见,可能会导致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发生。
缺乏严格的饲料质量检测与管理,也是流行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原因之一。
4. 猪群年龄和品种差异: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对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
玉米赤霉烯酮原始
玉米赤霉烯酮(Aflatoxin)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在玉米等粮食作物中出现。
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关于玉米赤霉烯酮的一些基本信息:
1. 来源:玉米赤霉烯酮是由一些霉菌属(Aspergillus)的霉菌产生的,主要包括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秆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这些霉菌在玉米等粮食作物上生长,并产生赤霉烯酮。
2. 危害:玉米赤霉烯酮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其主要作用是致癌。
长期摄入含有赤霉烯酮的食物会增加患上肝癌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肝脏损伤、免疫系统抑制等。
3. 影响因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气候条件、储存环境、粮食贮藏方式等。
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当的粮食贮存条件会增加霉菌的生长和赤霉烯酮的产生。
4. 预防措施:预防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
-种植耐胁迫的玉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种子。
-控制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湿度,确保农田通风良好,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注意收获和贮存过程中的卫生条件,避免玉米与霉菌接触。
5. 监测和检测:对玉米及其制品进行定期的赤霉烯酮检测,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质谱法等。
总之,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监测措施,确保玉米及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测试】玉米赤霉烯酮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关键字】测试玉米赤霉烯酮(ZEN)ELISA检测试剂盒产品描述:一、概要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 毒素,主要成分为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产生的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化合物。
ZEN 主要污染玉米、麦类、谷物等作物,具有很强的雌性激素作用,可引起猪、大鼠、小鼠、家禽等动物的雌激素过多症和严重的生殖道症状及不孕症,还具有免疫毒性、基因毒性等,对人也有雌激素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一般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但因其操作繁杂、费用昂贵而影响实际应用。
而使用玉米赤霉烯酮ELISA试剂盒则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分析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残留。
本试剂盒是应用ELISA技术研发的新一代真菌毒素检测产品,操作时间低于60min,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误差和工作强度。
二、试验原理本试剂盒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在酶标板微孔条上预包被玉米赤霉烯酮抗原,样本中玉米赤霉烯酮和此抗原竞争玉米赤霉烯酮的抗体,酶标二抗催化TMB底物显色,样本吸光值与其含有的玉米赤霉烯酮成负相关,与标准曲线比较再乘以其对应的稀释倍数,即可得出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三、适用范围可定性、定量检测玉米及玉米制品、饲料等样本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四、交叉反应率玉米赤霉烯酮……………………………………………100%玉米赤霉酮…………………………………………13%玉米赤霉醇 (1)五、检测步骤测定前应须知:1、使用之前将所有试剂和需用板条的温度回升至室温(20~25℃)。
2、使用之后立即将所有试剂放回2~8℃。
3、在ELISA分析中的再现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洗板的一致性,正确的洗板操作是ELISA测定程序中的要点。
4、在所有恒温孵育过程中,躲免光线照射,用盖板膜封住微孔板。
5、标品里含有玉米赤霉烯酮,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躲免皮肤接触。
操作步骤:1、将所需试剂从冷藏环境中取出,置于室温(20~25℃)平衡30min以上,注意每种液体试剂使用前均须摇匀。
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标准
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标准玉米赤霉烯酮(简称赤霉烯酮)是一种由赤霉菌产生的毒素,常常在玉米和其他谷物中被检测到。
赤霉烯酮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各国针对赤霉烯酮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以及相关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首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规定为每公斤20微克。
而欧盟委员会则规定赤霉烯酮在小麦、玉米、大米和其他谷物及其产品中的限量标准为每公斤5微克。
中国国家标准规定,赤霉烯酮在谷物及其制品中的限量标准为每公斤20微克。
这些限量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免受赤霉烯酮的潜在危害。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各国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首先是对原料的严格筛查,确保进入加工环节的谷物原料不含有过高的赤霉烯酮。
其次是加工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通过科学的加工技术和仪器设备,确保赤霉烯酮在加工过程中被有效降解或去除。
此外,对成品食品的抽样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确保成品食品中赤霉烯酮含量符合标准,才能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除了制定限量标准和采取监测措施,各国和地区还加强了对赤霉烯酮的研究和风险评估。
通过对赤霉烯酮的毒理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科学界不断完善对赤霉烯酮的了解,为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赤霉烯酮的风险评估,及时更新限量标准,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总之,赤霉烯酮作为一种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受到了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通过制定严格的限量标准、加强监测和控制措施,以及加强研究和评估工作,各国和地区致力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减少赤霉烯酮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端孢霉烯(Trichothecenes)
单端孢霉烯家族有200-300种化合物,它们通过在核糖体水平抑制蛋白质合成明显发挥毒性作用。镰刀菌属(Fusarium)和相关属产生单端孢霉烯,农产品中主要有T-2毒素、蛇形霉素(diaeetoxyscirpenol,DAS)和脱氧雪腐镰菌醇(deoxynivalenol,DON)。除了DON,其它的主要是收获后产生的污染。单端孢霉烯的毒理效应主要包括呕吐、腹泻和肠炎等胃肠效应,导致贫血、白血球减少、皮肤变粗、拒食、流产、免疫抑制等症状出现。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是饲料工业和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奶牛的又一应激因子,不仅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而且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为了有效地预防并控制霉菌毒素的污染,一方面应加强对饲料作物栽培、收获、贮存、加工、利用等过程的控制,减少霉菌的发生;另外,今后应加强动物的毒理学、毒素之间、毒素与营养以及环境应激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发出有效的霉菌抑
预防和处理霉菌毒素的方法
⒈青贮和湿饲料的预防:选择抗真菌病的品种。防止青贮饲料暴露于空气中,湿度合适时收割,快速填满青贮窖,压实,用塑料布覆盖。使用有效的青贮添加剂和霉菌抑制剂。青贮窖的大小与牛群规模相配套,确保青贮不变质。贮存时谷物的水分适宜。湿饲料应在收后10-14天内用完。
⒉干饲料的预防:湿度是决定霉菌能否在饲料中快速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湿度必须控制在15%以下。保持饲料新鲜,设备干净,控制昆虫并使用霉菌抑制剂。适当通风,避免湿气转移。饲料在运输前要适当冷却和干燥。饲料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的明显湿气源必须消除。准备好的饲料应在10-14天内用完。饲料加工设备如罐、进料器等应时常清扫。
串珠镰孢菌素
该家族由环珠状镰刀菌(F.verticilloides)产生,广泛存在于谷物中。串珠镰孢菌素包括FumonisinsBl,B2,和B3(FB1,FB2,和FB3),其中FB1对反刍动物
的生理效应比单胃动物弱。Diaz等报道,给荷斯坦和娟姗牛饲喂含串珠镰孢菌素100ppm的日粮,预试7天,正试期70天,统计结果表明产奶量下降和肝中酶浓度上升,产奶量下降主要由采食量下降所致,而酶浓度的升高,则可表明肝受到损伤。奶牛对串珠镰孢菌素的敏感性比肉牛强。Richard和Scott认为串珠镰孢菌素在乳中的残留可忽略不计。FDA(2000)推荐人类食品中的串珠镰孢菌素总量不应超过2-4ppm。被污染的谷物及其副产品在奶牛饲料中的用量不超过50%。泌乳牛饲料中串珠镰孢菌素的含量不超过30ppm。
⒋动物管理:观察症状并考虑排除引起这些问题的其它可能原因。分析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如DON,ZEN,T-2毒素和fumonisin。如果霉菌毒素的水平超标,最好的方法是将被污染的饲料弃掉不用。若霉菌中毒可疑,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结合物并观察牛群的反应。尽量
⒊霉菌抑制剂或吸附剂的使用:使用霉菌抑制剂是减少霉菌生长的有效方法,但不要完全依靠抑制剂作为唯一控制方法。最常用的霉菌抑制剂是有机酸(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和乙酸)和有机酸盐(如丙酸钙和山梨酸钾等)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成分。霉菌抑制剂应均匀分布于饲料中。一些饲料成分如蛋白质和矿物质会降低酸性防腐剂的效力,而脂肪则提高有机酸的活性。一些矿物质(活性碳硅酸铝盐、沸石粉、硅藻土等)能吸附并捕获霉菌毒素分子,可在日粮中添加1%活性碳。
DON对奶牛影响的机理尚不清楚,但临床资料表明,日粮DON污染与生产性能下降有关。因此,DON可作为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品质低劣的标志。FDA建议收获后小麦中的DON应低于lppm,而奶牛日粮中应低于5ppm。
T-2毒素常见于大麦、小麦、粟、红花种子中。T-2污染的饲料可导致精神萎靡,采食量、产奶量、增重减少,繁殖失败,胃肠出血,死亡率增加。Pier等报道,给牛饲喂含T-2毒素0.64ppm的日粮,持续20天,就可导致牛死亡、血粪、肠炎和溃疡。Weaver发现,T-2与奶牛的拒食和胃肠损伤有关,而无出血性症状。Kegl和Vanyi(1991)报道,将牛暴露于有T-2的环境中,观察到出血性腹泻,采食量、产奶量下降和乏情。Gent等证明,给牛投食含有T-2毒素的饲料可降低血液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数。Whitlow发现当日粮中T-2毒素含量在300-500ppb时,可降低产奶量,引起腹泻、肠炎,增加死淘率。
青霉菌
赭曲霉素A(OchratoxinA,OTA)由青霉和曲霉产生,但OTA在瘤胃中可被快速降解,因而对牛的影响不大,除非是瘤胃尚未发育成熟的犊牛。
棒曲霉素(Patulin)由青霉、曲霉和Byssochlamys产生,分布于青贮饲料中。棒曲霉素在欧洲和新西兰被视为一种毒素。
PR毒素(PRtoxin)存在于青贮饲料中。PR毒素被怀疑可
玉米赤霉烯酮一般存在于玉米、小麦、燕麦、芝麻籽以及青贮玉米中。ZEN在瘤胃培养物中可快速转化成α-和β-Zearalenol。α-zearalenol对老鼠的雌激素效应是ZEN的四倍,而β-zearalenol与ZEN相当。但对反刍动物的作用相对较小。Kellela(1982)等报道,瘤胃可在48小时内转化30%的ZEN。Weaver等报道,给干乳牛饲喂含40ppm的ZEN后,发现除了黄体较小外,无其它显著作用;若给小母牛饲喂同样剂量的ZEN发现妊娠率下降25%,也没观察到其它明显效应。Kellela等发现ZEN与反刍动物的雌激素反应有关,有时还出现阴道炎、乳房肿大、胎儿流产。Coppock报道,日粮中含750ppbZEN和500ppbDON(脱氧雪腐镰菌醇)导致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下降,腹泻,繁殖失败。ZEN的摄入是牛繁殖障碍的前兆,繁殖力低的牛含有较高浓度的血、尿玉米赤霉烯酮,这可能与牛采食了富含ZEN的牧草有关。经触诊确定发情的牛其血中ZEN含量比未发情牛低。当牧草中ZEN含量达400ppb时,牛的繁殖障碍问题便与ZEN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