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佛系”现象是指不追求功利,不被一时的困难所困扰,推崇“顺其自然”的一种生活态度。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紧张和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生存,日益感受到压力和焦虑。
因此,“佛系”现象逐渐流行起来,深受现代大学生的青睐。
本文将探讨“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中,“佛系”现象强调“顺其自然”,不将自己过分拴在结果上,对现实的接纳和处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此外,“佛系”生活还鼓励大学生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不再被追求名利所困扰,因此“佛系”相比于以往的生活方式更有选择性,更具偏好性。
在“佛系”生活中,过于强调顺其自然,可能会降低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而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求学的目的之一,而“佛系”生活过分讲究追求自由和随性,容易影响到学习专注力的发挥。
正所谓“平生不读书,怎知福祉深浅”,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仍然是未来生涯的基础,因此应适度掌控这种新兴生活态度。
在未来的大学生生涯中,他们将会经历各种考验、甚至挫折,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但是“佛系”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承受这些挑战。
“佛系”生活通过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在,培养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个人的自信和应变能力,并使其在一定的灾难中保持淡定。
在现代大学生中,焦虑和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时候适当发展“佛系”生活是一种缓解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佛系”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态度虽然有许多积极的方面,但也存在影响学习效果和心理素质等问题。
要最大化发挥“佛系”的力量、最小化其负面影响,大学生应摆放心态压力,重新寻找生活的不同乐趣,并将生活与学习划清界限。
当然在适当的情况下,过度的追求“佛系”生活也会影响到人生的前途和发展。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近年来,“佛系青年”这个词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流行,它指的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的消极和放任,表现为对于生活的不积极参与和懒散态度。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一方面是因为在高校这个应该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地方出现了这种懒散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佛系青年”可能会影响到学业和未来的发展。
对于这一现象的解读和引导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从根源上来解读“佛系青年”现象。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这使得许多年轻人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佛系青年”这种消极生活态度便成为了一种应对方式,他们选择了不积极参与生活,不去迎接挑战和压力,而是选择了逃避和放任。
而在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也让一些年轻人变得懒散和消极,他们过于舒适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于未来的积极期待和努力拼搏的决心。
需要指出的是,“佛系青年”并不是所有年轻人的代表,他们只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道德谴责,更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
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引导策略来帮助“佛系青年”走出消极生活状态。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年轻人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避免过分的期望和压力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社会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年轻人的关怀和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让年轻人感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多种形式的青年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来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年轻人本身也需要做出努力,走出佛系的状态。
他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对自身的自信和自我管理能力,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系”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引导策略
标题:“佛系”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引导策略在互联网的浩瀚海洋中,一种名为“佛系”的亚文化悄然兴起,它像一股轻柔的微风,拂过当代大学生的心田。
这种文化的追随者们,他们的生活态度可以用“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来形容,就像是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人生海洋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时,不禁要问:这样的“佛系”生活态度,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真的是一剂良药吗?让我们先来看看“佛系”亚文化的积极面。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佛系”如同一股清流,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减压的方式。
它鼓励人们放下过度的竞争和焦虑,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就像在炎热的夏日里,找到一片阴凉之地,让人心情舒畅。
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佛系”亚文化也有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的“佛系”态度可能导致大学生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角,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一切,那么,我们又怎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其次,“佛系”亚文化可能削弱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现代社会,合作与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每个人都抱着“随缘”的心态,那么团队的效率和凝聚力将大打折扣。
最后,“佛系”亚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和目标。
人生如航海,没有目标的航行,终将迷失方向。
面对“佛系”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
首要的策略是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我们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明白,“佛系”并非人生的全部,追求卓越、勇于挑战才是青春的底色。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学会在压力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放弃。
此外,我们还要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拓宽人际交往的圈子。
综上所述,“佛系”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被称为“佛系青年”。
这一现象在高校中尤为明显,许多学生表现出对生活不求上进、懒散消极的态度。
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选择放松的方式。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佛系青年”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我们需要理解“佛系青年”的内涵。
虽然称之为“佛系”,并不是指这些青年对佛教有所了解或信仰佛教,而是指他们生活中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他们不追求功利与压力,不沉迷于物质欲望,更加关注内心的平和与舒适。
这种态度对于混乱的现实社会而言,既是一种冷漠与逃避,也是一种对自我内心寻求平衡的表现。
“佛系青年”的存在反映出社会现实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现代社会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学业、就业、婚姻等各方面的压力,年轻人很容易感到焦虑和困惑。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外界的声音对年轻人的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可能迷失在不同价值观之间,缺乏对自身的定位和价值的认同。
针对“佛系青年”现象,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
教育部门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身的压力和困惑。
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情绪管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指导。
学校和家庭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个人特长和辨识能力。
应当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从而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社会各界应当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与“佛系青年”现象相对应,我们应重视与之相对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
年轻人可以选择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奋斗的方式。
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要有一颗平和宽容的心,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保持一颗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头脑,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佛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方法研究
“佛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方法研究大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佛系价值取向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主性”式微、“互动机制”受阻、教育实效性弱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等消极影响。
因此正视佛系价值取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应导与培育是必不可少的。
标签:佛系;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一、“佛系”价值取向来源首先,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极大满足。
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满足。
因此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当代青年不同于“70、80后”,充满追求更好生活的斗志。
加之,“90后”做为当下青年主力军,头顶“垮掉的一代”、“啃老族”等标签,成长在物质环境优渥以及独生政策的环境中,在长辈的溺爱以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下,自我拼搏与奋斗不再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须品。
其次,社会转型致使理想与现实差距扩大化。
随着网络、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给青年造成就业、住房等压力加大,在这种重压下,青年群体形成了“佛系”价值取向来自我消解与减压,或者说是一种对社会利益分配不满的排解方式,即用这种“随缘、不争不抢”的态度看待一切。
因此“佛系”应运而生。
第三,网络自由空间,各种思潮观念盛行。
随着网络与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网民规模扩大化。
在网络空间“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环境下,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表现真实的自我,这就为一些有意歪曲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个人或集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佛系”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 “自主性”式微,弱化自我教育效力伴随“佛系”价值取向的衍生,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贯以“尽人事、听天命”等消极应对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认为”考过是缘、挂科是命”的态度。
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佛系”的大学生从不逃课和旷课,却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秉持“无感”状态;无论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还是教育反馈阶段“佛系”大学生群体都不会主动发挥自主性,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待老师或同辈群体的批评不会自省,更不会进行自我批评。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佛系”现象是指一种放松,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在面对事情时不刻意追求极致,而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一思想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大学生。
本文将探讨这种“佛系”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一、佛系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佛系”一词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佛教思想”的转译,但语义发生了贬损,变成了“不努力”“不拼命”的消极含义。
在中国,这一词汇被用户转化,拥有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现在,“佛系”成为了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不争不抢,以自我的理解和接纳身边环境的态度。
佛系是一种不刻意追求极致的消极情绪,是寻求心灵平静的途径,逃避那些让人压力大的事情。
它代表了年轻人对追求物质和竞争压力的反叛,同时也是新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1. 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内观,重点在于清除心灵中的偏见,把握现在,并以平静的态度面对未来和过去。
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了佛教思想的魅力。
佛系思想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提醒他们要放慢脚步,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不要固守传统观念,要在融合当下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年轻人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常常感到充满无力感,佛系的思想则能帮助他们解决这种情绪。
佛教思想也让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领会到自己在生命旅途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系思想不仅在思想上影响大学生,更在他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随着高考竞争越来越残酷,一些学生产生焦虑、压力和不安全感,他们宁愿将学习和竞争视为游戏,对于结果,他们不会过于强求,不会在意是否成功。
这种消极的态度也反映在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不追求高额收入,也不重视职业的提升,只为了养活自己并过得舒适一些。
从这个角度,佛系思想与当下年轻人普遍展示的个性特点十分吻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三、总结佛系思想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在面临生活压力的同时也开始展现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佛系青年”。
这一现象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开始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引导和干预。
那么,什么是“佛系青年”?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本文将对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进行解读,并提出引导策略。
一、“佛系青年”现象解读1. 什么是“佛系青年”?“佛系青年”,指的是一种态度淡定、消极、无欲望、不追求成功和名利的一种生活态度。
这类青年常常表现出懒散、消极的特点,不愿意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压力,甚至对于自己的未来生活和发展都持有一种随遇而安、无所谓的态度。
他们通常习惯于逃避现实、躲避压力、不愿承担责任。
2.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佛系青年”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1)懒散消极。
他们常常表现出对学业和工作的不积极性,对于未来生活和发展缺乏规划和目标。
(2)不愿承担责任。
在团队合作或者社会责任方面,他们通常表现出逃避的态度,不愿意参与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
(3)与社交活动疏远。
他们通常对社交活动缺乏兴趣,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对于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持有冷漠态度。
(4)对未来缺乏规划。
他们通常不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缺乏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目标,持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佛系青年”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一方面,当前的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对于青年来说,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很容易失去方向和信心,产生一种逃避和消极的态度。
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也可能对“佛系青年”现象的出现起到一定作用,一味追求分数和成绩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主动接受挑战和承担责任。
二、引导策略针对“佛系青年”现象,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1. 了解原因,调整教育方式对于“佛系青年”现象的出现,我们需要首先认真分析原因,了解根本问题所在。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佛系”现象是指一种比较懒散、随意的态度,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作为大学生,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思想和行为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一、对思想的影响1. 浮躁心态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极快,很多事情都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
由于这些变化,很多人变得焦虑,力图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成功。
然而,这种心态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相反,“佛系”则是一种悠闲、从容的心态,它教人们不要太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集中考虑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种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构建一个更为稳定、更为明确的人生目标。
2. 自我放纵“佛系”现象囊括了一系列的行为,比如暴饮暴食、玩游戏、宅在寝室等等。
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人们对自我的放纵。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会改变他们一贯的生活方式,不再做学习,而更多地投入到自我娱乐中。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很普遍,但如果在太久的时间里被放任下去,这种行为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1. 慵懒一些大学生在追求“佛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呈现出了慵懒的特点。
他们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学习新事物,往往停留在舒适区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与社会逐渐脱轨,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一定的激情与动力,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
不少大学生选择“佛系”生活方式,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追求目标,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与人交流的信心。
长时间以来,社交媒体等科技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淡化,既使在大学校园中,人们也更可能疏远他人,避免真正交流。
然而,大学生时期正是成长为自己的机会,要尝试打破自己的壳,尝试与不同的人交流,拓宽自己的人脉圈。
综上所述,“佛系”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浮躁心态、自我放纵、慵懒和自闭等。
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大学生需要积极面对,寻求自己的生存价值,并尝试努力争取人生目标。
佛系青年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佛系青年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佛系青年”作为一项新的社会热点话题迅速影响了第一批90后,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一批自诩“佛系青年”的群体,他们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不争不抢的生活态度。
在本文中我们结合国内各类期刊文献,以大学生佛系心态的产生为出发点,通过比较与研究,发现佛系青年并非单纯负能量的体现,反而有许多值得当代大学生留意的闪光点。
这就需要社会以辩证的眼光对大学生进行判断,改进对佛系青年的支持方式,对大学生中的佛系青年群体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
标签:佛系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当代大学生身边的佛系青年不在少数,他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抱着不在乎的态度,吃自己的斋,念自己的佛,这其实是一种社会青年亚文化的表现。
但现如今的主流文化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下,青年亚文化由逃避式反抗变为一种主动参与[1]。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占比与高校的水平和层次呈现负相关关系,且每个层次的高校中这一群体占比都在逐年提升[2]。
这就要求各高校引起对佛系青年这一群体的足够重视。
一、“佛系青年”的产生成因:众生皆苦,那就一切随缘1、未能及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社会定位。
大学之前的教育普遍缺少参与社会实践的环节,而大学生活中又多有主动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机会。
书本学习的理论知识中真善美的成分占绝大多数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又多有消极挫折的一面,两者的冲突、矛盾的心理自然会掀起波澜。
这种迷茫的情绪进一步导致了青年人缺乏对自己社会定位的合理认知。
2、社会媒体和他人对青年人的影响。
媒介依赖理论提出这样的假设:随着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相互的依赖关系中较强的一方就变成了媒介,可以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们,人们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3]。
一方面在眼球传媒的时代,各式媒体为了吸引浏览量往往会对热点事件进行过度报道,使广大青年很难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因此产生的自我思考与反思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即对社会面貌缺少正确的认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一种新的年轻人生活态度逐渐兴起,被称为“佛系青年”。
这一现象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放下焦虑压力,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由,以此来面对学业和生活的种种挑战。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既可以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来解读,也可以从个体心理状态出发给予理解和引导。
我们需要理解“佛系青年”现象对于年轻人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首先是对于年轻人的心态转变,佛系青年的生活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当代社会快节奏的一种回应,是对成功、快乐和幸福定义的一种新思考。
这种思考是理性的,是性格所决定了。
与此佛系青年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不屈不挠、豁达大度的心态。
在佛系青年的生活态度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过于放任自己、缺乏目标和动力等问题,容易使人陷入消极情绪,影响学业和事业的发展。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佛系青年的生活态度,并通过适当的引导给予帮助和指导。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对待“佛系青年”现象,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于佛系青年现象的研究和认识,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解析,找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内心的焦虑、挣扎和矛盾。
通过谈心谈话、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压力和挑战,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抗压能力,走出佛系青年的误区。
家庭教育在引导“佛系青年”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于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需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他们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父母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社会压力和挑战,对待成败得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近年来,“佛系青年”这个词变得越来越流行。
所谓“佛系青年”,指的是一种放松、不拼命、不焦虑的生活态度。
他们对于成绩、工作、未来都不着急,倾向于安于现状,享受当下的生活。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高校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高校教育普遍注重竞争,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于压力下,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为了缓解压力,选择放松自己,不去追求高分或完美的生活。
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感受到了太多的竞争和压力,进而在大学阶段选择“佛系”生活,展现一种抗拒与竞争冲突的态度。
那么,面对“佛系青年”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解读呢?我们要正确理解“佛系青年”。
他们并不是在逃避责任、放弃追求,而是在寻求一种平衡和自我保护机制。
他们更加看重内心的平静和享受当下的生活,与竞争社会的价值观有所差异。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定义为不上进或者不担当的一群人,而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对于那些处于焦虑状态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也要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迫进入某种既定的模式。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的引导。
很多佛系青年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大学期间,我们可以通过职业咨询和实习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让他们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也要反思高校教育的方式和目标。
过多的竞争和压力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也会削弱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要适度降低学生的压力,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对于“佛系青年”现象,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引导。
既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也要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和关爱。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佛系”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态度,尤其在年轻人当中。
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佛系”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主力军,自然也无法避免这种影响。
那么,“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佛系”现象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因为“佛系”态度的特点是懒散和消极,所以大学生在受到这种影响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拖延和放任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方面,这种态度可能会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付出,导致成绩的下降。
在生活中,大学生可能因为“佛系”态度而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导致浪费时间和资源。
更严重的是,“佛系”态度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放弃努力,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这无疑是对大学生行为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认为“佛系”带来的影响都是消极的。
在某种程度上,“佛系”态度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让他们更加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有时候,“佛系”态度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加从容地面对失败和挫折,而不至于过于苛刻地对待自己。
“佛系”态度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加享受当下的生活,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加宽容和包容的态度。
所以,“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并不全是消极的,还存在一定的积极的方面。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确实存在,只是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从多个层面来加以分析和评价,不能一味地对“佛系”态度进行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
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中,应该注重让他们对“佛系”态度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把握“佛系”态度带来的影响,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时候,能够拥有正确的行为和思想态度。
社会和学校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向上的引导和塑造,传递积极乐观的思想和行为态度,让大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更加积极乐观,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和勇气。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近年来,“佛系青年”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形容那些不追求功利、不张扬自我的年轻人。
他们通常有以下特点:心态平和,不焦虑、不急躁;兴趣广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乐观向上,对困难保持积极的态度;对物质追求不强烈,对精神世界有更高的追求。
“佛系青年”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传统功利主义的反思和觉醒,他们认为物质追求不能代表一切,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让人们感到疲惫和压力巨大,他们渴望独自安静地回归自己,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从教育角度来看,“佛系青年”现象呼唤对教育方式和目标的反思。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功利化,追求分数和名次,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全面发展。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促进“佛系青年”现象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更加关注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内心的平和。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传统的功利主义教育不同,“佛系青年”强调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内心的平和。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和素养。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鼓励他们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注重社会责任的培养。
虽然“佛系青年”强调内心平和和个人的宁静,但并不意味着对社会负责任的回避。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引导。
家庭教育是培养“佛系青年”的基础,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良好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给他们过多的物质压力和功利导向。
社会应该加强对“佛系青年”的引导和支持,让这种积极的心态和价值观能够在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佛系”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佛系”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佛系”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然而,近年来,“佛系”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兴起,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佛系”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佛系”亚文化的兴起“佛系”一词源自日本的一部漫画,在中国的大学生圈子中流传开来。
它代表一种对现实生活消极无奈的态度,主张“无为而治”,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满足为目标。
这种亚文化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共识,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佛系”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 价值观的转变:佛系思潮注重个体的内心世界,强调自我解脱和追求内心的平静,忽视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影响着大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认同和责任感,容易造成对社会问题的漠视和消极态度。
2. 人际关系的淡漠:佛系思潮倡导与周围环境保持距离,不参与过多的社交互动。
这种淡漠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大学生与社会脱节,对社会问题缺乏主动关心和参与的动力。
3. 求知欲的减退:佛系思潮认为追求知识和智慧都是一种欲望和束缚,提倡放下才能获得解脱。
这种思潮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学业的消极态度和求知欲的减退。
四、应对“佛系”亚文化的对策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开展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认同。
2. 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通过组织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佛系思潮带来的焦虑情绪和消极情绪,大学可以设立心理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佛系”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这个词从日本流行文化中流传开来,指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态度,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无需太过认真,甚至有些追求“佛系”生活的人认为“世事如梦”并不在意人生中的成败得失。
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追求平和、宁静、淡然的生活方式。
也因为这样,佛系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甚至有人批评佛系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近年来,“佛系”现象却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起来,一些大学生开始尝试过佛系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为何大学生会追求佛系生活。
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学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感到疲惫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开始考虑逃避现实,寻求一种能够让自己逃避现实的方式,而“佛系”态度正是他们认为能够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佛系生活正好符合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内心诉求,所以他们会开始追求佛系生活。
佛系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生活态度的选择,更是背后逃避压力的一种表现。
我们需要看到“佛系”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影响。
从思想层面来看,佛系生活态度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淡然,对于一些本应该让人焦虑的事情,他们会选择放轻松对待,不会太过着急或者焦虑。
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也带来了一种放松和自在的心态。
不过,佛系生活态度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不够积极进取,缺乏责任感。
在行为方面,一些追求佛系生活的大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消极懒散,对待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有所放任。
这并不代表所有追求佛系生活的大学生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但是却有一部分人的确受到了这种生活态度的影响。
我们需要认识到佛系生活态度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
佛系生活态度的一些消极影响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失去积极性,得过且过,对未来规划不够积极,甚至完全放弃努力和奋斗。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佛系青年”一词最初源自于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一群面对生活压力和困境时,选择放下执着和焦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应对问题的年轻人。
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尤为明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佛系青年”的出现有多重原因。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年轻人在面对学业、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感到压力巨大。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予个人更多的选择权,年轻人可能会陷入选择困难和迷茫。
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年轻人面临更多的选择和决策,而应对这些选择时缺乏足够的准备和支持。
“佛系青年”现象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佛系青年的心态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过多的焦虑和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积极心态。
佛系青年往往懂得享受生活的细节,注重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佛系青年能够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通常不抱怨、不攀比,与他人相处更加和谐融洽。
“佛系青年”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度的佛系可能会使年轻人对生活产生消极态度,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
佛系青年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常常采取被动的态度,缺乏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佛系青年可能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缺乏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针对“佛系青年”现象,可以采取一些引导策略。
应该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并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要给予年轻人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在眼前和未来的选择中提供帮助和建议。
应该鼓励年轻人培养更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和公益事业。
“佛系青年”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和年轻人的回应,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理解和引导,才能使年轻人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压力和选择,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近年来,一个新的名词在大学校园中频繁出现——佛系青年。
这个词汇源于日本,最初指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即以佛陀的慈悲和宁静为理想,不为物质浮躁所拘束,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中国的大学校园中,佛系青年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解读,指的是一群青年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消极懈怠,对未来缺乏规划和努力。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群体的思考和关怀。
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佛系青年”现象,首先需要明确这一现象的成因。
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升学的不确定性时,产生了对个人前途的迷茫和不安。
选择“佛系”态度来对待生活,显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压力也是造成“佛系青年”现象的重要原因。
很多大学生在家庭的期望和学校就业压力下,感到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变得消极懈怠。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佛系青年”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便利。
“佛系青年”们沉迷于游戏、手机等虚拟消遣中,放弃了自我提升和学业规划。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引导和教育呢?高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打破对学生的期望压力。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不应该被迫去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职业规划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适应能力。
针对“佛系青年”现象,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大学生应该明确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他们应该学会珍惜时间,加强学习和掌握实用技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对于“佛系青年”们的虚拟消遣也需要引起重视。
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制定一些管理规范,限制学生过度沉迷于游戏、手机等虚拟消遣,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佛系青年”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态度。
他们不愿过于追求物质,对待生活比较淡然,不愿与压力与焦虑为伍。
然而,一些人认为“佛系青年”不务正业,甚至懈怠无为。
那么,这种现象到底有何特征?应如何解读?又应该如何引导?一、现象特征1.对物质的态度:佛系青年不太在意物质的追求,相对来说更看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情绪的表达方式: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变得平和冷静,不常表达激烈的情绪。
3.对未来的展望:佛系青年普遍对未来产生焦虑,不愿意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去奋斗。
4.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他们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和陌生人交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
二、分析原因1.社会环境变化: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这种快速度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焦虑,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在学术上不断努力,同时面对社交等多种压力,这可能会造成佛系青年的心态状态。
2.教育制度问题:现有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过度强调应试教育,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对于这种固定模式有所反感。
3.个人因素:每个人对于生活和未来的选择有不同的看法,佛系青年的行为方式,可能是他们对于生活的不同看法和选择的结果。
三、引导策略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学校中更加重视,学生应该了解并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及时得到帮助。
2.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可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为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可靠的支持。
3.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应该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改善教育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心态:学生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把自己的精力投入进去,活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总之,高校“佛系青年”现象是当前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思考,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
高校“佛系青年”现象解读及引导策略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一种被称为“佛系青年”的现象在高校中逐渐流行起来。
所谓“佛系青年”,是指一种不追求功利、不计较得失、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态度淡漠甚至漠不关心的态度。
他们在学业、就业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低迷和消极,给人一种放弃与无奈的感觉。
这种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高校教育体制对于“佛系青年”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前的高校教育过于应试,过多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人文素养。
这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上只追求分数的高低,而缺乏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
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被束缚,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业的失去热情和兴趣,体现为“佛系青年”的表现。
社会环境对于“佛系青年”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让很多学生感到焦虑和无力。
他们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责任感。
他们选择放弃,或者采用被动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种“佛系青年”的现象在社会环境中得到一定的宽容和认可,形成了一种心态和行为方式。
个体心理因素也是“佛系青年”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心理压力大、焦虑感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造成他们的努力和求知欲的丧失。
这些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他们可能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缺乏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从而选择以消极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佛系青年”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管理。
高校教育体制需要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改变过于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推崇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社会需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就业机会。
社会应该减少对学生的过度评价,降低就业和竞争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积极面对未来的动力。
“佛系青年”现象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和引导策略
的]$ 同 ‘。
3.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推广
!
的 与发展 得 ‘
播和社会交往更加便捷,带动了新的语言与文化实
践。“佛系”一词最初是从日本杂志诞生,之后借助
网络媒体传入中国,并在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
平台迅速传播。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交软件、网络平
台使用的主体力量,各种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亚文
化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并获得部分大学生
journalofhubecpolytechncccnstctute23120203no11vol123mar12020看淡一切无欲无求消极遁世的心态暗含了一种6w过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的理念容易引导学生走向懒散懈怠消极颓废自我矮化的歧途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迷失自我放弃拼搏对未来失去希望甚至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迷失最终
己贴上“佛系”的标签,进而对“佛系”文化产生认同 $。
、> “ ”u ] -Y Y\
“”
兴
人<日 报 多 发文 对“
,一些 流 ”的
度。笔者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参与调查的243名
%& G'(的
时代,这为他们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的同时,
k q青年一代无论是在求学、就业还是个人
发展方面都面临诸多考验。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
V, T 的 业 d
的
>ec
势使其产生困惑,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有的人则选
择用逃避问题的方式进行自我催眠,从而形成了消
。 大学
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多元化的 冲击下,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除了受主流文化影响外,
也难免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高校“佛系青年” 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 文化 w 的
果。“佛系”文化强调的随心所欲、享受当下、关注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系青年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佛系青年”作为一项新的社会热点话题迅速影响了第一批90后,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一批自诩“佛系青年”的群体,他们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不争不抢的生活态度。
在本文中我们结合国内各类期刊文献,以大学生佛系心态的产生为出发点,通过比较与研究,发现佛系青年并非单纯负能量的体现,反而有许多值得当代大学生留意的闪光点。
这就需要社会以辩证的眼光对大学生进行判断,改进对佛系青年的支持方式,对大学生中的佛系青年群体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
标签:佛系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思想行为
当代大学生身边的佛系青年不在少数,他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抱着不在乎的态度,吃自己的斋,念自己的佛,这其实是一种社会青年亚文化的表现。
但现如今的主流文化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下,青年亚文化由逃避式反抗变为一种主动参与[1]。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占比与高校的水平和层次呈现负相关关系,且每个层次的高校中这一群体占比都在逐年提升[2]。
这就要求各高校引起对佛系青年这一群体的足够重视。
一、“佛系青年”的产生成因:众生皆苦,那就一切随缘
1、未能及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社会定位。
大学之前的教育普遍缺少参与社会实践的环节,而大学生活中又多有主动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机会。
书本学习的理论知识中真善美的成分占绝大多数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又多有消极挫折的一面,两者的冲突、矛盾的心理自然会掀起波澜。
这种迷茫的情绪进一步导致了青年人缺乏对自己社会定位的合理认知。
2、社会媒体和他人对青年人的影响。
媒介依赖理论提出这样的假设:随着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相互的依赖关系中较强的一方就变成了媒介,可以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们,人们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3]。
一方面在眼球传媒的时代,各式媒体为了吸引浏览量往往会对热点事件进行过度报道,使广大青年很难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因此产生的自我思考与反思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即对社会面貌缺少正确的认知。
另一方面人们有受到周边人的影响的可能,他人的生活表现同样也会成为个人倾向于佛系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系青年的产生与发展。
3、高层次需求未及时满足致使部分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失衡。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保障制度下基本的物质需求极易得到满足,这时青年人往往会进而寻求更高水平的发展。
在实现难度上,实现个人追求、满足精神需求的难度甚于满足个人物质需求;在实现途径上却远远少于物质需求。
当个人的更高层次追求很难得到满足时,人往往会变得消极与“佛系”,这同样是佛系青年产生的一大诱因。
4、自由个性与拘束规则间的冲突致使大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进退失据。
一
方面渴望不加束缚的展现个人性格与能力,另一方面却受到现实因素的限制与影響。
“出家”正是部分大学生角色认知模糊、自我定位不清时用沉默来表达愤怒、用无声来展示抗议的特定心理和行为取向[4]。
在学业、生活种种压力的束缚下,现实因素的步步紧逼使大学生需要面对的心理落差与困境成为佛系青年出现的又一诱因。
二、佛系心态的利弊关系:是一切随风,还是到头成空
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迷茫的。
因此“佛系”标签孕育而生。
所谓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
1、困境中保持坚毅平和的生活态度。
佛系标签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恰恰是证明了他们已经成长。
他们不再为了激烈竞争歇斯底里,反而是一种非常豁达的心态看待这一切。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这样的思考可以避免情绪恶化。
表达了年轻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
2、佛性心态有益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真正的佛系青年更倾向于积极乐观、沉着冷静的状态,而不是一种不温不火的消极状态。
正是这样的“佛系”标签,让很多大学生可以正视自己的不完美,远离压力,达到自身心态的放松。
3、佛系心态造就良好团队氛围。
佛系的心理使他们形成包容谦厚的个性,不会花费更多时间在无谓的辩论与争吵过程中,这有利于加强团队中众人的协作意识,在团队合作中是不可多得的优点。
4、实现对佛系心态的正确把握。
部分大学生错误的认识佛系,将佛系当做短暂的自我麻痹。
把控不好的佛系青年面对竞争、压力时懈怠消极,经常要使出浑身解数,却往往委曲求全,从而失去进步的动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非无喜无悲,长期的随缘心态更会助长懒惰心理。
用断章取义的方式曲解佛性禅意来掩饰自己逃避现实的心理是不可取的。
三、积极引导策略:既然佛系,那就做斗战圣佛
1、社会应为佛系青年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佛系青年并不是不愿奋斗,只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追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过高的精神需求缺少展现自我的平台。
所以社会可以为这类群体搭建多层次的展示平台,创造更多展现自我机会。
学校也要及时关注这类佛系青年的情绪和思想状态,做好充分准备满足佛系青年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2、佛系青年自身要树立理想信念。
面对海量刷屏的焦虑与危机,“佛系青年的诞生”仿佛给了人们一个缓解和慰藉的方式。
不要看佛系青年与世无争不悲不喜,但这只不过是他们用一种看似戏谑实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作为当代正能量佛系青年中的一员,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带领负能量佛系青年们树立起理想信念,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却又淡然自处的佛系青年!
3、加强挫折训练与责任感培养促进学生完成社会的角色期待,加速学生向社会需要的人才成长方向转型。
少部分佛系青年在步入大学前受到家庭和学校过度呵护,这反而不利于未来个人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养成。
各高校可以有根据的对初入学新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挫折教育,形成他们初期的抗压体质和责任感心理,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佛系心态。
参考文献
[1] 陈俊珂,马娇杨.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的再审视——基于对青年亚文化风格转向的认识[J].青少年学刊,2016(6).
[2] 刘诗仑.大学生“橡皮人”的存在状态及干预策略[J]大学(研究版),2016(4).
[3] 姚君喜.媒介使用、媒介依赖对信任评价的影响——基于不同媒介的比较研究[J].当代传播,2014(2):19-24.
[4] 陶志欢.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5):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