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简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423第一章

1、28哲学的基本问题。30物质和意识的概念、31关系。

2、2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怎样区分二者。

3、32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32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33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3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35实践的基本特征。3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425

5、40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41关系。

6、4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47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46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7、4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44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4矛盾的普遍性和45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4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4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427

9、47-48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7-48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54规律及其客观性。55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56-57意识的作用。57-5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1、6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64-6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429

2、66-67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对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和接受外界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68

1.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发展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6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4、真理的客观性、72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73

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

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7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5-76

5、价值及其特性。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客观性,文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79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84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

的特点有:(1)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81

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价值评价在实践中的作用:激励作用、制约作用、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82

431

6、85-89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

1、94-95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127英雄史观的理论主张。

2、94-9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96-9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100-10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433

5、105-10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6、108-109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1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7、112-11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6-117阶级斗争、119-120革命、121改革、123-124科学技术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130-131人民群众和个人在133-134历史上的作用。

435

第四章

1、141-142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14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3、144-14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4、145价值量的决定。

437

5、146价值规律的内容、147表现形式及147-148作用,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

5、148-149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6、150-15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15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51-152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8、153-15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5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439

9、157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0、159-160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61并说明这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何种作用。

11、162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63资本的技术构成、有机构成。

12、165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6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资本相应的三种职能。166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4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