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教”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四则

合集下载

[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

[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

[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一):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优秀7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优秀7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优秀7篇)《中国教师报》读后感篇一本学期,我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

无论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

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

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自身教学,改进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提供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精选《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教师报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中国教师报》读书心得范文.doc

《中国教师报》读书心得范文.doc

《中国教师报》读书心得范文【心得体会】当读书成为一种爱好、一种习惯,于是每每见到好的书籍、报纸杂志便欣喜不已。

一年前,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接触了《中国教师报》,从此我便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书香冬季”史峰老师的《无“读”不丈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被深深的感染了。

仔细回顾了自己的读书之路,追本溯源则是为了更好的教学。

师范上学的时候,就常听老师们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多读些书,为自己的水桶加满水”之类的话。

可是那时候却不以为然。

而多年语文教学经历让我体会更深的是,一桶水也有不够的时候。

这是时候才真正明白--读书对我是那么重要。

曾多次悔恨自己,没有握住身边逝去的日子,美好的学生时代就在一次次蹉跎中白白流逝了,留下现实无尽的懊悔。

每次上完课后这种感觉变得更为强烈。

词语的晦涩,使原本生动精彩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味;言不达意,让学生听得也不够透彻。

孩子们对语文的热情慢慢冷却。

望着那一双双为求知而不满的眼神,我心里着急万分。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拓宽自己的语言内涵,增强语言的亲和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再现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厚重性。

想要我们的话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多读书是必由之路。

我下定要看书的决心,就为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好在我的语文课上能充分发挥。

双休日一到,泡上一杯暖暖的茶,强迫自己静下心,重新拿起那一本本不曾被我重视而一直放在角落里的书,抖掉上面的灰尘。

打开书,静静地阅读。

我才明白,我为自己打开的不仅仅是书,而是一个个崭新的世界。

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从书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还更清楚的了解了多位语言大师,他们运用语言的技巧让我如获至宝。

渐渐地我喜欢上读书,我为书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沉醉,为书里人物的命运而牵肠挂肚。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更让我鼓起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中国教师报》教师个人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教师个人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教师个人读后感《中国教师报》教师个人读后感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闲暇之时,总想到学校阅览室翻阅《中国教师报》。

因为这是一份属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报纸。

每当手捧这份报纸展卷阅读,心中总有一份温暖,总有一份期待,总有一种自豪。

还清晰地记得在《中国教师报》第15版上看到这样一篇——《教师要目中有“人”》。

这篇的作者是陕西省礼泉县实验小学副校长王静。

告诉我们成为优秀教师的两个因素:心中要有“爱”,目中要有“人”。

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王静校长要求我们要坚持学习、潜心研究、打造特色。

《教师要目中有“人”》这篇很有教育意义,一次次唤起我对自己教师生活的回忆。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始终工作在三尺讲台,始终在教学中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做到爱生如子。

我总想,只有把你教的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你才能发自内心深处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理想。

还清晰地记得我十五年前的学生银世刚,当时我只比他大两岁。

开始给他上课时,以他为首的全班学生满脸是不服气,整天用挑剔的目光审视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后来我了解到他家的情况:五口人住两间草房,学习环境差,我们两家只有300米远。

我提议他到我家住宿学习,他和父母商量后同意了。

每天晚上,我备课或者写教学论文,他复习功课。

语文学习出现了困难,我给他解答;数理化知识不懂,我也适当地指导他。

他的作文成绩不理想,我就给他讲如何开篇,怎样结尾……刚开始,他写完一篇要一个多小时,练到中考前,他能在四十分钟内写成一篇让人满意的作文了。

那年,他的《中考心情》和《读父亲》在报刊上发表了。

他的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

中考结束,他被吉林的一家中专录取。

他去吉林报到前,到我家告辞时说:“老师,我爸爸让我认你做干爹。

我觉得我们年龄没差多少,那样就把你叫老了,我就叫你辉哥吧,这样多亲切。

我知道,你对我真的和对您自己的孩子一样好。

”他后来分配到吉林一家航空公司工作。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一):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九江县马回岭中心小学余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中国教师报》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中国教师报》忠实读者,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中国教师报》里面的专家视点,现代课堂等板块,让我对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在现代课堂板块里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

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中国教师报》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

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中国教师报》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中国教师报》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中国教师报》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找到教学的“亮点”。

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闲暇时读《中国教师报》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让我明白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

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2022年秋季,喜爱看书的我在《中国教育报》、《教学与治理》、《德育报》等报刊杂志,几乎同时见到有关《中国老师报》的创刊消息。

当时的我,还仅仅只是记住了它的广告词,《中国老师报》----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这也可能是中国老师自己的的第一份报纸,再看看她的理念-----零距离贴近老师,她的办刊宗旨-----一心一意为老师服务。

我当时就想:以前征订过《老师报》,老师们都说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特别适合我们一线老师看,但是,过几久,就被它很多功利性的征文给吓跑了。

虽然这只是部分老师的观点,但至少,我心里也有这样一种担忧。

《中国老师报》,听起来觉得亲切,但会不会是糊弄糊弄我们的,上面还不知刊登些什么呢?是不是都是些政策文件呢?过不久,我正好有一篇文章要寄给《辅导员》杂志,是关于我校开展同学评价改革的文章----《欢乐成果袋》,编辑老师立刻说要发表,并建议我上“成长论坛”看看。

当我走上“成长论坛”,除了学习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建议外,就积极发帖子,这时候,我发觉这里有《中国老师报》的两位编辑,网名为“wury”,还有一位网名为“帘卷西风”的老师,我就给她们发短信,说自己有几篇随笔想寄给她们看看,两位热忱的编辑马上说:“好啊,欢迎上我们的论坛看看。

”我这才知道《中国老师报》的实力还很强大呢,除了报纸,还有自己特地的读者论坛,可见那里云集了许多颇有性格、颇有技能的编辑老师。

接着,我更加对她产生了新奇,知道了报纸的地址,学校也破季订阅了这份报纸,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老师报》时,心里早已拥有了几份欣喜。

正如广告上说的:“这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埃”每一期有16版,编辑阵容强大,里面精品荟萃,涉及教育热点、难点,新闻跟踪报道,剖析教育教学案例,关注老师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报道了国内外的最新教育动态,信息量掩盖面特别广……我一页一页、细心地读过去,有新奇转为惊态,有惊态转为感慨,再有感慨触发了很多灵感……读着每一期的报纸,我知道了前卫的教育理念,了解了教改动态,知道了班级工作的新方法,很多在新课程实施中迷惑的东西在看了杨伟广老师主持的“创新课堂”栏目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后,立刻豁然开朗起来。

【读后感】作文读后感1300字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读后感1300字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读后感1300字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的报纸,每期都有各种教育相关的文章和新闻,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讯。

在阅读了《中国教师报》的几期内容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它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也对其中的一些文章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中国教师报》中的一些教育理论文章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面对学生们的学习问题时,我们常常会想到一些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的文章中不乏对教育理论的深刻探讨和新的研究成果的报道,这对我们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中国教师报》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报纸,它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和知识,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帮助。

通过阅读它,我不仅了解到了最新的教育政策和改革动向,也学到了许多自己的教学收获,这使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

我相信,《中国教师报》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说来羞愧,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很少,以前接受外界新知的唯一的方式便是《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等少量教育刊物,以及网络上大量的相关教育文章。

这些都是面对广大社会群体,并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刊物。

带着教研组长给我的任务,我去学校阅览室找《中国教师报》。

当我静下心来,在阅览室找到这份报纸读完后,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喜悦之情。

每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困惑时,班级在线、教师论坛就成了我的最佳求助热线。

斯宾塞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教学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

做一个快乐的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快乐。

这一点,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对我影响很大。

她常说,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孩子们的心灵,知道他们需要怎样的精神养料,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所以我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参与中快乐学习,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

《解开心结,重在沟通》一文让我懂得在做学生工作时,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少埋怨孩子,多改变自己。

心病还需心药治,孩子的心理疏通了,教育他们时才能得心应手。

当孩子们面临压力时,特别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还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一文更是让我意识到:给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又不注重身心的调解放松;看重了书本知识,反而远离了本色的生活,疏离了自然,这势必造成教育的顾此失彼。

因此在工作中,我经常通过让学生说心里话和与学生QQ聊天的方式,随时了解孩子们的真正想法,帮助许多学生走出了逆反心理的误区。

这些成功的工作经验,都得益于时常读书读报,特别是读《中国教师报》。

在教学工作方面,许多同行的先进经验和教学心得也常常被我借鉴到自己的课堂,特别是引进一些科研型教师的教学理念,给我的课堂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效果。

行走在课改的道路上,更时时离不开学习和借鉴,《中国教师报》就象一个窗口,为我展现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幅幅壮丽篇章!各所学校的课改模式,如一盏盏照亮前行路上的明灯,让我看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光明前景!沈阳的立人学校、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模式,如一盏盏照亮前行路上的明灯,让我看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光明前景!学校本该是清净之地,可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让我们看到了太多不和谐地方:今天他是劳模,明天她是先进;今天他升为骨干,明天她是学科带头人;有人升了校长,有人当了主任,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心意难平!其实,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1《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

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

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

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

”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生。

”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

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2在《中国教师报》里我看到了《老师最害怕的七件事》这篇文章,老师最怕什么呢?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孩子。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篇一: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去年在上级的推荐下,让我有幸阅读了《中国教师报》。

这份报纸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篇二:中国教师报读后感教师的压力无处不在,职称的压力,教学成绩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子女教育的压力……哎!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

我突然觉得毫无幸福感。

每天课代表的记录本上总有几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的名字,而且总是那么几个学生,真让人头疼。

为此,我也采取了好多方法,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起一时的作用,不久又会"一如既往".我感到很失望、很郁闷,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

有一天,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着一份空间,等待着来时用爱去填满。

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我给与他们的只有"训斥、惩罚",从没有给予他们"表扬、关爱",他们心里一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不爱我",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我忽然很自责,感觉自己很对不起他们。

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并一改往日作风,生气,"",断前进。

就是人品,表现就是道德。

自从教十余年来,我自认为是勤勤恳恳,善始善终,正像崔校长所说的,不能把工作视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工作其实就是人格的写照,是品行的一种反衬。

把工作上升到一种做人、修养、品格,这算抓住了根本。

教师只有在做人上加强修炼,反复地区推敲、思考、提炼,形成高尚的道德功底,那么做事时就能将低俗的趣味摈弃殆尽,无私无悔。

没有功利的干扰,以苦为乐,以奉献为荣,想的是集体、是他人、是学生。

人只有达到忘我、无我时,才是真功力,才能尽身心,才能为公益。

我是一名普通的思想品德教师,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总认为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小初中生们,在初一时就应该开始培养孩子学会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走向社会才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一):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2023年中国教师报读后感4篇

2023年中国教师报读后感4篇

2023年中国教师报读后感4篇中国教师报读后感1去年,我们幼儿园组织全园老师阅读《中国教师报》,并参加他的读报用报征文活动,我开始上网阅读这份报纸,当《中国教师报》的电子版展此刻我面前时,我立刻被他醒目的刊头、丰富的资料吸引住了,刚浏览完首页,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份报纸。

《中国教师报》刊登的__有的贴近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如《谁动了我的暑假》、《补课不止教师疲惫不堪》;有的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如《师之表――记全国优秀助学教师汪金全》;有的反映教师的呼声、维护教师的权益,如《教师聘任需要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帮忙广大教师提高教学和管理潜力,增强自身素质,如《再现精讲点拨的课堂片段》等。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已经成为我贴心的朋友,课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版块,可我最喜欢的是“教师论坛”,版块的__选得十分贴近一线教师的心理与工作状态,__写得实在,鲜活的实例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就说《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这篇__吧,案例中A老师因为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

从结果看,学生是都画对了,但其实学生是“被成功了”。

而B老师就不一样,让学生独立去尝试,这样学生的各种错误尽展眼前,再透过“量一量你画的`圆的直径是不是6厘米”,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我调整。

让学生经历“画错――反思――修改”的过程,更能帮忙学生理解“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这一知识点。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经常会发生这种状况吗,__把两位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做法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思考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

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认知活动,那就肯定会有错误发生。

错误也是掌握知识、技能必经的过程。

老师不需要更不能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犯错。

学生的错误是其思维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学中的巨大财富。

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篇一: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学校一年前,为我们每一位教师订阅了一份《中国教师报》,一期期翻阅下来,我的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喜悦之情。

这份报纸原名《中国教育资讯报》,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象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

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这样的报纸怎会不喜欢?首先,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

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我们的教与学,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通,我们的对话,我们对教育与教学的反思、总结。

其次,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它具有时代气息,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反思多多。

第四。

它具有科普性与知识性。

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其为参照物,从他人的实践与总结中,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同时,以其为参照物和理论指导,它促使我们从自身实践中寻找不足,形成从理论指导实践的回归,向其看齐,最后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中国教师报》的理念是:零距离的贴进教师。

报纸有很多板块专栏,有对国家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问题的关注;有专门针对不同教学与课程进行的设计,有疑问有反思;有教师的教学感悟,散文随笔;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这个栏目,这里的文章选的非常好,贴近我们一线教师的真实生活。

让我了解了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让你去品味,去深思,真的是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深切体会就是:做个好教师并不难,关键要有爱心和思想。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读《中国教师报》有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中国教师报》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1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今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师报》。

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

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

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

”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1在我参加工作以来,《中国教师报》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份教育刊物,和她两个多月的亲密接触,我深深地体会到,她犹如一位长者,引领我在工作业务中不断进取。

更如一位智者,时刻为我解答着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可谓着“初生牛犊不怕虎”。

站在小学课堂上,我以为自己一名堂堂本科毕业生,面对一群“小屁孩”应该能运筹帷幄,不在话下。

然而,一切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小学科学的课堂,我面对的是无法压制的吵闹和不被重视的学习态度。

这一切犹如当头一棒,浇灭了我内心的所有激情,于是,我茫然,困惑……然而,就在一次无意的机会,我看见了静静躺在办公桌角落的《中国教师报》。

一次随意的阅读,我被《中国教师报》深深吸引,像《现在课堂周刊》,《教育家周刊》等版块,字字句句鼓励着我,犹如海洋上的灯塔,指引我们教师前进的方向;又犹如喧嚣城市中安静的家,无时无刻都充溢着丝丝的暖意。

该报刊中,有六大板块,像《区域教育周刊》,《现代课堂周刊》,《幼儿教育周刊》,《教育家周刊》…每个版块都各具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从教学的不同角度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

最让我觉得受益的'是特别报道《课改》,尤其是最近的几期中,我欣喜地看到,话题中不断地重申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和价值。

很多的科学教育者始终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不断进取。

像河南省安阳市举办的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为主题的“殷都杯”演讲比赛,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要在课改这条路上发挥先锋作用,要倡导变传统课堂的以“教”为中心,蜕变成新课改理念下的以“学”为中心。

努力在课堂中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那样学生就会回报你无限的精彩…向着“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教师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我是一个职业中专的教师,在学校担任着计算机的教学,面对职业中专的学生在理论教学上受阻,教学经验的不足让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经常翻看一些关于教学方面的书籍,也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

偶然有一天,让我邂逅了《中国教师报》,那是我们一线老师自己的报纸,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报纸,带着一份亲切我借阅了近期的《中国教师报》,每一期有16版,编辑阵容强大,里面精品荟萃,涉及教育热点、难点,新闻跟踪报道,剖析教育教学案例,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同时报道了国内外的最新教育动态,信息量覆盖面非常广。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通常是向身边的同事讨教经验,最后大家一起分析得出结果。

自从学习了《中国教师报》我又能从中学习到许多名师的一些经验,这让我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教师教育中我又了解到许多基层教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名师的,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以身作则,不管什么工作都能和学生一起,我也去做了,用心与心去交流,于是师生的和谐应运而生。

当今的学生是比较新潮、时尚,但是这仅仅只是表象而已,其实无论是贫民百姓、高官子弟,任何一种人,都有他纯净的一面,学生也是,在他们的心里皆隐藏着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把自身所学的知识教给学生,给学生指导人生的航标,教给学生辨别人生的真、假、美、丑,如何做人等等知识。

回想我三年多的教学历程,每年都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刚开始教书时,面对顽皮捣蛋的学生,通常都是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大动肝火,有时,面对成绩好的学生,心里很是欣慰。

然而,读过王继颖老师写的《最好的作品》后,深感内疚,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做到我们所承诺过的。

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所有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私、一视同仁,不仅要偏爱懂事、听话的学生,更要对那些调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多一份偏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教”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中国教师报》读后
感四则-教师教育论文
“厌教”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四则胡中德邓传选
(湖北省巴东县二中444300)
1、“厌教”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567期第3版孙光友老师“为什么有些教师成了‘厌教者’”一文,在引发众多感慨、触动些许思考的同时,我又觉得教师厌教的原因孙老师分析得不够透彻、不够完整、不够准确。

教师厌教作为“职业倦怠”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今年2月7日凌晨,当天我校放寒假,一位高一年级女生从寝室六楼窗户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查明,其轻生起因与学校、与老师并无直接联系,但补偿特别是给学校、给老师带来的安全压力无比巨大。

诚然,如孙老师所言,安全压力、教育责任、圣人德行、待遇失衡等等确实是主要原因。

我认为,这些原因尽管重要,但也只能算是外在的原因,只能是主要或重要的原因,而非内在的、根本的原因。

教师厌教的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

至于是哪些,则是另外一回事。

只有找准这个根本原因,把握住这个关键,才能对症下药、依症施策,才能找到变“厌教者”为“乐教者”的良丹妙方。

2、我们应该怎么办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481期“教师,请放慢脚步”和“又爱又恨是高考”两篇文章之后,多种感想、众多感触、各种思绪交织融会。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高中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差、基本能力弱的实际来讲,更
需要平静平和、细致细腻、耐心耐性,更需要欣赏、赞扬、鼓励、尊重。

心绪急不得、躁不得,要求难不得、高不得。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何尝不希望减轻学生的负担、减缓自身的压力?我们何尝不乐意让教学有一个宽松、平和的氛围?但面临“又爱又恨的高考”,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被迫、无奈地围着这个指挥棒转。

高考作为当下社会最广泛、最直接、最公平的成才渠道,是平民孩子、百姓儿女改变命运最重要、最正当、最便捷的通道。

因为高考,更因为高考仍然是评判一所学校办学质量,衡量教师能力水平的核心标准或唯一标准,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命运,关系着家长的切身利益,而且与教师的名和利,与学校的发展甚至生存直接相联。

所以,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学校,都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却又不得不向虎山行,都只能是竭尽全力,尽其所能,豁出一切去拼、去搏,这就构成了一线教师想“慢”又不能“慢”,想“慢”却又不得不“快”的矛盾纠结。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达到既轻松愉悦、怡然和缓地教学,又能在高考中考出高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理想境界呢?笔者认为,唯有改革,既从基础教育、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入手进行变革,又从现行高考以及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入手进行改革。

只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各领域、多方面的综合性改革,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和根本出路。

3、幸福离教师既远又不远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468期第一版“老师离幸福还有多远”一文,引发众多感触。

外部环境因素固然是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但终究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因素。

因为,外部环境因素是外因,外因是条件,决定教师是否幸福的因素关键还在于教师本人这个内因的作用。

笔者认为,教师离幸福既远又不远,关键在于教师持什么样的幸福观,关键在于教师对幸福的内涵作如何的理解
和解读。

如果单纯把名与利的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看作幸福的话,那么,幸福就离教师很远;如果把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事业有成视为最大追求,把内心的宁静与充实作为人生最大快乐的话,那么,幸福就在教师的身边,就在教师的生活中,就在教师的工作中,就在教师的奋斗中。

幸福是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内心的愉悦与洒脱,是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一种境界。

所以,幸福离教师既远又近,关键看你怎样去认识、怎样去看待,持何种幸福观,持怎样的幸福标准。

4、躲避逃离不如积极应对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499期“课改研究周刊”中的“让中老年教师也忙起来”一文,作为主管学校教研工作同时也属于中老年教师的我深有同感。

从中老年教师的角度来说,对于新课改,躲避逃离不如积极应对。

实行新课改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巨大考验。

大量新的东西需要尽快学习补充。

中老年教师深感任务重、压力大,难以适应习惯,难以跟上改革步伐,于是就有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甩、打退堂鼓、学不了干脆不学了的念头;有了跟着混几年、玩几年,做点“边缘事”、干点轻省活了就退休的打算。

中老年教师面临的巨大困难和压力,随之冒出这些想法很正常,也可以理解,但这种躲避新课改、逃避新课改的思想意识是绝对要不得的,是非常有害的。

新课改也并不会因为教师们的害怕和回避而停止或取消。

帮助中老年教师纠正和克服这些消极思想的措施尽管很多,但根本的还是教师自身要充分发挥内因的关键作用,不怕挑战,不惧考验,转换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坚强决心,同时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从简单容易的做起,以实际行动开启迎接新课改的步伐。

总之,勇敢地迎接挑战定比甘愿逃离好,积极行动总比消极懈怠强。

躲避逃离就只有落伍,就只能被淘汰。

就是
要退休了,已退休了,也应有继续学习、不断进取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是正确课改观、积极教学观、健康人生观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