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的诊治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治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治进展
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心跳速率、节律和力度异常的情况。它 可能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 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定义和分类
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或心率不规律。 心律失常分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 颤动、心室颤动和异位心律等类型。
融等方法,可显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治愈
率。
3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律失常的预防 和治疗非常重要,如戒烟限酒、保持适 当运动、保持心情稳定等。
预防和管理
1 避免诱因
例如酒精、咖啡因等会导 致心律失常的物质,尽量 避免食用或减少摄入。
2 定期监测
3 及时治疗
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电图等 检查,及时排查异常情况。
还可通过血压、血常规、心脏超 声等多种检查手段来诊断心律失 常。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听诊、触诊等手段来了 解患者的症状和心脏功能,为诊 断提供依据。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
手术治疗
2
根据病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 剂、钾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手术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射频消
病因与机制
心律失常的病因和机制复杂多样,包括器 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毒性、神 经因素等多种因素。
常见类型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它们的诊 治方法各异。
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依 据,有助于确诊、分型和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避免严重后果。
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性研究如心脏神经调节、免疫调节、基因治 疗等逐渐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相信科学家们将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 福音。

心律失常诊断治疗的进展

心律失常诊断治疗的进展
通过植入可培植式除颤器, 可以有效预防心脏猝死。
心律失常治疗的新兴疗法和研究方向
1
射频消融技术
射频消融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治疗心
基因治疗
2
律失常提供了更精确和安全的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研发出针
对特定基因突变的心律失常治疗方
法。
3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方 案制定方面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
新型药物的研发为心律失常的治疗
提供了更多选择。
3
个体化治疗
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使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更加个体化。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应用
导管消融术
通过心导管介入治疗,可以 准确定位并消融引起心律失 常的异常传导径路。
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严重时,可通过植 入起搏器来恢复正常的心脏 节律和心率。
ICD植入术
心律失常诊断治疗的进展
在这个演讲中,我们将探讨心律失常的最新进展和治疗方法。从定义和分类 开始,了解心律失常的症状和危害。接着,我们将介绍目前的诊断方法和治 疗原则。最后,我们将讨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兴疗法和研究方向。
心律失常的定义和分类
1 定义
2 分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节律或速率上的 异常变化,可以是快速或缓慢的心跳。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室速、房颤、 房扑和病窦综合征。
心律失常的症状和危害
1 症状
2 危害
心律失常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 头晕和晕厥。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心肌 梗死、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现有心律失常诊断的方法和局限性
1 方法
2 局限性
现有的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Holter监 测和心脏超声等。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状得到缓解。
病例二
患者因窦性心动过缓出现头晕、乏 力等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 长间歇,安装起搏器后症状消失。
病例三
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检查发 现窦性停搏,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行 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未再出现 晕厥症状。
04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 策略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特点和临床意义
特点
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 心律等。
传导阻滞
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压低或抬高, 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特征性的ST段 抬高和T波改变。
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影响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以及某些药物 (如洋地黄)对心电图的影响等。
03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及处理措施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目录
•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 心电图基础知识回顾 •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策略 •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要点 • 传导阻滞相关心律失常解读
01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心律失常定义及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定义
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 序的异常。
发病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血管 病、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 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介绍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
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 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治疗原则及方法概述

心律失常的护理评估

心律失常的护理评估

心律失常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没有明确心脏病或其他原因的病人。

心律失常的后果取决于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从心律失常对心、脑、肾灌注的影响来判断。

轻者病人可无症状,一般表现为心悸,但也可出现心绞痛、气短、晕厥等症状。

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不一,有时仅持续数秒、数分,有时可持续数日以上,如慢性心房颤动。

(二)相关病理生理正常生理状态下,促成心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以一定的顺序传导于心房与心室,使心脏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发生有规律的搏动。

如果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使整个心脏或其一部分的活动变为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活动的程序发生紊乱,即形成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有多种不同的发生机制,如折返、自律性改变、触发活动和平行收缩等。

然而,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能直接对人在体内心脏研究的仅限于折返机制,临床检查尚不能判断大多数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产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冲动发生异常、冲动传导异常以及触发活动。

(三)主要病因与诱因1. 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

2. 非心源性疾病几乎其他系统疾病均可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3. 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各种酸碱代谢紊乱、钾代谢紊乱可使传导系统或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异常而引起心律失常。

4. 理化因素和中毒电击可直接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中暑、低温也可导致心律失常。

某些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其机制各不相同,洋地黄、奎尼丁、氨茶碱等直接作用于心肌,洋地黄、夹竹桃、蟾蜍等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拟肾上腺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通过兴奋交感神经,可溶性钡盐、棉酚、排钾性利尿剂等引起低钾血症,窒息性毒物则引起缺氧诱发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紊乱导致心脏搏动节律异常的一类疾病。

它可以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新进展进行论述。

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 窦房结异常自主节律:窦房结决定着正常的心脏搏动速率和节奏,当窦房结自主节律出现异常时,就会出现过缓或者过快的心率,造成窦性心动过速或窦性心动过缓。

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窦房结细胞内外离子通道功能改变所引起。

2. 心房内折返性停搏:心房内折返可导致快速而混乱的电活动,这可能产生多形复杂性房速、扑动和颤动等。

其机制包括微再入环路与触发活动两种:- 微再入环路:在特定解剖途径损伤或炎症情况下形成微小而千回的环行活动;- 触发活动:在心房肌细胞膜电位异常产生额外兴奋波,触发出折返性停搏。

3. 房室结生理性阻滞:房室结正常工作时,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速度是逐渐加速的。

但当传导受到阻滞时,就会出现房室传导延缓,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

这种阻滞可能是由于细胞膜电位改变或者组织解剖结构损伤所致。

4. 室性自主节律点激发:在心脏组织受到严重损伤或缺血时,新的自主节律点可以被激发,从而导致快速而不稳定的电活动。

这可能是造成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二、心律失常的治疗新进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类型不同可以选择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细胞电位和离子通道活性来改善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

2. 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治疗的介入性手术,它通过放置射频导管到患者心脏内,利用高频电能将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传导径路灼伤,从而达到复原正常心律的目的。

3. 起搏器植入:有些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由于传导功能障碍无法在合适时间完成传导过程,并将成为制约患者生活质量的直接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起搏器植入术,根据具体病情配置相应类型和参数的起搏器以复原正常房室传导。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窦律
• 转复窦律药物—胺碘酮 —— PAF<48h,转复率不低于IC类药物 —— 适用于血流动力学障碍、AMI、HF、宽QRS波, 电复律不能转复,或转复窦律不持久,属I类C级推荐 —— 用法:150-300mg iv+20mg/kg/24h静滴 600mg/d口服一周 400mg/d口服2-3周 200mg/d口服维持 ——有效率可达55-95%
•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VT 患者, 如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普鲁卡因胺或其它 药物后复发,建议静脉给予胺碘酮(证据级别: C)
• 对于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后反复发作的持续单形性VT,经静脉导管起搏 终止可能有用(证据级别:C)
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2006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指南
• 未诱发持续室速: 药物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药物治疗: • 治疗器质性心脏病 • 纠正如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诱因 • 应用β-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 应用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
-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抗栓、降脂 • 对于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
• 对于反复的长间歇依赖的Tdp 患者,给予紧急 和长期的起搏治疗
• Tdp 患者,血钾应补至4.5~5.0 mmol/L
无休止的室性心动过速
• 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反复发作或无休止的 VT,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随后给予β阻 滞剂并血运重建
• 反复发作的或无休止的单形性VT,静脉 给予胺碘酮及消融治疗有效
二、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的中医认识 • 心悸的辨证证论治 • 抗心律失常的中药、中成药研究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通 过程 控电刺激不仅 可诱发快速 性和缓 慢性心律失 常 的发生 ,而且可进 行心律 失常 的治疗 。对 药物治疗 无效 的 血流 动力学稳定 的心动过 速 .程控 电刺激是一种安 全 、有 效 、较为简便 的治 疗心动过速 的方法 。心腔内心 电图和程 控 电刺激加在一起 称为心脏 电生 理检查 。 自射频 消融开展 以来 ,心脏 电生理检查得 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 ,不仅成 为一 种检查方法 ,而且成 为心脏 电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
维普资讯
新医学 2 0 0 2年 3月第 3 3卷第 3期
l5 3
心 律 失 常
心律 失常的诊 断和治疗进展
上 海 第二 医科 太 学附 属 第 九凡 民 医院
图可对绝大多数正在发生的心律失常作 出正确诊断 。
27 . 程 控 电刺 激
率法 能进行 心律 失常分 析和电治疗 。但 其缺 点是 :① 插 人食管电极和电刺激时病人均有不适感 ;②食管 电极心电
图图象较不清晰 ;②电治疗有效性较低 。 目前较少应用。 3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3 1 药物 治 疗
即 H lr 查 、 属 于 心 电 图 在 时 间 上 的 延 续 , 是 一 种 ot 检 e
2 6 心 脏 内心 电 图 .
剂 ,如利多 卡因 普 罗帕 酮 、胺碘酮等 ;③ 从快速性心律
失常的发生 机制来选择用 药 ,其发生机 制丹 为折返激动 、 自律性增 高和后除极 .对 折返激动第一 类至第 四类药物均 有效 ,但第 一类和第 三类 药物疗效较好 , 自律性增高可用 第 二类 、第 一类药物 ,第三 类药 物疗效 差 ,对后除授第 四 类药物疗 效好 .维拉 帕米 对后除极 引起 的室性心律失 常有 特效 .当心律失常用其他 药物无效 时 ,如判断可能为后 除 极 引起 ,可换用维拉 帕米 .可根据 常规 心电图对快速性 心

临床医学概要-心律失常

临床医学概要-心律失常

常见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三)窦性停搏 3.临床意义 (1)病理情况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过敏、急性心肌梗死、 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管意外。 (2)某些药物 洋地黄、奎尼丁、钾盐、乙酰胆碱等药物
常见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三)窦性停搏 4.治疗 参照窦性心动过缓
常见心律失常
常见心律失常
二、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是指异位起搏点在窦性搏动 之前提早发出冲动,使心脏提前搏动。按起搏点部位 不同分为: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一)房性期前收缩 1.病因 ①正常人吸烟、饮酒、饮咖啡,发生率大约60%。 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常见心律失常
二、期前收缩 (一)房性期前收缩 2.心电图检查 1)提前发生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
常见心律失常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心电图检查 1)心室率为150~250次/min,节律规则。 2)QRS波通常无增宽变形。 3)P波逆行,不易辨认。 4)起始突然。
常见心律失常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治疗 1)病因治疗 去除诱因,积极之劳原发病 2)发作时治疗 ①剌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等 ②药物:首选腺苷。无效改用静脉维拉帕米或地尔硫
常见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临床表现 发作性心悸、乏力、眩晕。 甚至心绞痛发作等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常见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治疗 ①病因治疗 ②无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不必接受治疗,仅定期随 诊观察。 ③有症状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应接受起博器治 疗。 ④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患者应用起搏器治疗后 仍有心动过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治疗进展

1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某些药物治疗心律失常 的效果有限,且可能产 生副作用,如头晕、恶 心等。
2 手术风险的考虑
某些在治疗心律失常中 使用的手术方法可能伴 随着手术风险,需要患 者进行综合评估。
3 保守治疗的限制
保守治疗方法如改变生 活方式和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某些心律失常患者 并不总是有效。
最新的治疗进展
新型心脏起搏器
最新的心脏起搏器技术能够 精确刺激心脏,为心律失常 患者提供更准确的心率控制。
消融术
通过利用射频或冷冻能量, 消融术可以精确的烧灼或冻 结异常的心脏组织,恢复正 常的电信号传导。
药物疗法的创新
科学家正在研发新的药物来 改善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和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应用
1
自适应心脏起搏器
能够根据患者的心律情况自动调整心脏起搏器的刺激频率和强度。
2
无导线心并且使手术更加简便,恢复时间更快。
3
远程监测技术
心脏起搏器可通过无线连接将数据发送给医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律情况,提前 预测并防止心律失常发生。
药物治疗的新研究
个体化治疗
科学家正在研究基于患者基因 和生理特征的个体化药物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肌 缺血、心绞痛、心力衰 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 险增加。
2 不适和不稳定的心

心律失常患者可能经历 心慌、心悸、胸闷等不 适症状,心跳的不稳定 性会影响生活质量。
3 可能引发严重并发

某些心律失常类型,如 心室颤动,可使心脏无 法正常泵血,导致猝死 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心律失常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的心跳不规律的病症。了解心律失常的定义、 危害以及治疗进展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内科学之心律失常课程学习教案

内科学之心律失常课程学习教案

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心律失常基础知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方法•特殊类型心律失常诊治策略•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课程介绍与目标内科学及心律失常概述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器官、组织及其功能异常的医学科学,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导致心脏收缩节律和频率的异常,是内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课程目标与要求掌握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熟悉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能够正确分析和处理常见的心律失常病例。

了解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内科疾病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水平。

ABDC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演示、讨论等方式,系统介绍心律失常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

病例分析结合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情、提出诊断和处理方案,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通过心电图操作、心脏听诊等实验手段,加深对心律失常的理解和掌握。

临床见习安排学生到临床一线,参与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和临床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心律失常基础知识0102 03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右束支、左束支和Purkinje纤维等。

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心电图、心内电图、希氏束电图等,用于评估和诊断心脏电活动异常。

心脏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分类与发病机制心律失常分类根据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发病机制包括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异常和传导异常等。

遗传因素与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具有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因素有关。

常见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及诊断临床表现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诊断方法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食管心电图、心内电图等。

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
需紧急处理的室性早搏可静注50-100mg利多 卡因,直至早搏消失或总量达250mg为止。心 律失常纠正后可按需要每分钟滴入1-3mg, 稳定后可改用口服药物维持。利多卡因静脉注 射后数分钟内即起作用,持续15-20分钟。治 疗剂量对心肌收缩力、血压、房室或室内传导 影响不大。
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
HR 160~220bpm,心律规则 P波可有可无 QRS波群基本正常 突然发生,突然终止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
去除病因 ,刺激迷走神经 房室折返性和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期主
要采用Ⅰc:如心律平,Ⅲ类药:如胺碘酮 , 及钙通道阻滞剂,快速负荷量或静注给药, 及时安排射频消融 术。因此类病人射频消融术 疗效达90%~95%以上,故用药物预防其复发 已属多余。 电复律 适用于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治疗
首先针对病因,如用抗菌素治疗急性感染,肾 上腺皮质激素抑制非特异性炎症,阿托品等解 除迷走神经的作用,停止应用导致房室传导阻 滞的药物。
心室率 >50bpm,一般不引起症状,无须治疗。 心室率<50bpm,可引起心绞痛等症状,予以阿
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顽固的Hale Waihona Puke 阿-斯发作者, 宜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预激综合征
心房的冲动使整个心室或心室的某一部 分提前激动,或心室的冲动使整个心房 或心房的某一部分提前激动,称为预激 综合征。
最常见的预激类型是心室预激伴有房室旁道即 kent束。此外,房室结旁道束,两种Mahaim 纤维,包括从房室到心室的纤维称为结室纤维, 和起源于希斯束或束支。
心电图表现
自律性增高 窦房结和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 强。窦房结或其某些传导纤维的自发性除极明 显升高,该处所形成的激动更可控制整个心脏 导致心动过速。或提前发出冲动形成期前收缩。

第6讲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进展

第6讲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进展

颤期 。 人 此期 的室 早 可 引发 室 颤 。5 结 合 临 床 情 况 又 分 为 功 能 性 室 早 和 器质 性 心 脏 病 室 早 落 () 功能 性 室 早 指 不 伴 器 质性 心脏 病
患 者 的 室 性 早 搏 , 特 点 包 括 : 年 人 多 见 ; 器 质 性 心 脏 病 ; 在 交 感 神 经 的 兴 奋 作 为 诱 因 ; 其 它 的心 电 图 异 常 ; 早 的 其 青 无 常 无 室 Q S波 振 幅 高 而 时 限 窄 相 对 较 窄 而 合 并 有 器 质 性 心 脏 病 的 室早 则 存 在 一 定 的 危 险 性 . 别 合 并 下 列 情 况 时应 引起 重 视 : 眩 R 特 有 晕 、 朦 或 晕 厥 ; 冠 心 病 、 肌 病 、 膜 病 等 ; 心 脏 结 构 和 功 能 的 改 变 , 心 脏 扩 大 、 V F 4 %等 ; 遗 传 性 心 律 失 常 病 史 或 黑 有 心 瓣 有 如 L E <0 有 家族 史者 : 存在 多源 、 对 、 串 的室 早 . o T室 早 。 成 成 Rn
失 常 。 慢 型室 性 心 律 失 常 包 括 室 性 逸 搏 和 室性 逸搏 心律 , 合 并 有 其 它 的 心律 失常 。 速 型 室 心 律 失 常包 括 室 性 早 搏 ( 称 室 缓 常 快 简 早 )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 称 室 速 ) 心 室扑 动 和心 室 颤 动 。而 室 性 早 搏 和 室 速 是 临 床最 常 见 的一 组 心 律 失 常 . 病 理 基 础 和 预 后 差 、 简 、 其
江西医药 2 1 00年 4月 第 4 5卷 第 4期 J nx M dc1 o ma, D 00 V 1 5 N . i  ̄i e iaJu 1A r 1 , 04 . o a 2 . 4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引言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心律失常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风险,还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针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传统的心电图、Holter监测等方法已经成为日常临床工作的基本手段,同时还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检查技术,如心电生理学检查、心脏磁共振等。

这些新的技术使得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全面。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一直是主要的手段。

然而,随着药物疗效的有限和不良反应的出现,非药物治疗方式逐渐受到关注。

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相继出现,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其诊断和治疗难度增加。

同时,一些新的药物和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验证。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的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心律失常的预后和并发症。

同时,还将对心律失常的新进展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背景介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

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疾病等。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心律失常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统计,心律失常是导致中风、心力衰竭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那些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

目前,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传统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仍然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但其对心律失常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有一定的限制。

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1. 介入治疗基于临床电生理发展70年代初用于临床,已成熟。 2. 药物治疗基于细胞和分子电生理发展 80年代开始,发展较快。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窦房传导阻滞/窦缓/窦停/sss ●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 ●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 左 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七)心室晚电位: ★心室晚电位阳性反映心肌组织结构的不均一性所导致电活动异常,有潜在致室速、室颤的危险。 ★这在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及动物模型的心外膜或心内膜面直接标测已充分得到证实,但从体表记录所得的结果,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与直接心表标测者判别甚远。 ★临床各家报告心肌梗死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在7.7%~42.4%之间,其中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占有较大比例。
心脏电生理检查
★1999年MUSTT试验结果发表后,其应用价值已趋否定,即经电生理检测诱发出持续性室速的猝死高危患者只有应用ICD可降低死亡率,而应用经筛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与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并不能改善生存率。
六、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 近年来有不少进展,主要在非药物治 疗方面,包括除颤、起搏、消融、手术等。
★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应加强随访,不能单独作为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的根据,对心室晚电位阴性者也不能认为是“安全”的。 ★特发性室速的患者心室晚电位大多为阴性,如心室晚电位阳性往往提示有心肌病变的基础,应进行进一步检查。
(八)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分析作为定量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已公认为预测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 ★Circulation2000年元月发表的一篇述评再一次肯定了这一结论;但同时也指出,经大量临床研究严格按敏感性、特异性统计,其猝死阳性预测值尚不足30%。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进展

-
60
2008 ACC/AHA/HRS ICD植入指征
III类 满足以上I、IIa和IIb类指征,但患者不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生存 1年以上时。(LOE:C) 无休止室速或室颤患者。(LOE:C) 存在明显的精神疾病,且可能由于ICD植入而加重,或不能进行系 统的随访者。(LOE:C) NYHA IV级,不适合心脏移植或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的药物 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LOE:C) 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且无诱发的室性心律 失常。(LOE:C) 手术或导管消融(如合并WPW综合征的房性心律失常、RVOT或LVOT、 特发性室速,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分支相关性室速)可治愈的室 颤或室速患者。(LOE:C)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由完全可逆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或 创伤)引起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LOE:B)
目前心房内射频消融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仅有单中
心报道,且存在应用例数不多、随访时间不长的问题,
在消融术适应征的选择、消融靶点的确定以及消融终
点的判断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
51
射频消融术
常见并发症
非血管性穿刺并发症:气胸及血气胸、喉痉挛 血管性穿刺并发症:误穿动脉 血管相关的并发症:栓塞、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
-
直接损 伤区
热传导损伤区 34
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中温度与心肌损伤效果
Blood Tissue
< 50 ℃ 心肌暂时失活 > 50 ℃ 心肌永久性损伤 > 80 ℃ 炭化、焦痂
Ablation catheter
Tissue
பைடு நூலகம்
Highest temperature reached one millimeter below tissue surface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及诊治进展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及诊治进展

EAD引起心律失常治疗
①病因治疗; ②钙拮抗剂异搏定治疗极为有效,
而β-受体传导阻滞剂,作用于NA+通道的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及胺碘酮治疗无效
31
2、晚期后除极
晚期后除极(DAD)又称为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 位将要结束或刚结束后发生的短暂性、振荡性除极活动。
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大量增加的因素如洋地黄中毒、高儿 茶酚胺血症等都可引起晚期后除极。
③间歇性心律失常指正常心律与心律失常交 替出现。
10
(5)根据心律失常的发 作方式
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医源性三种。 ①自发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变, ②诱发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电生理检查和药物试
验, ③医源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操作过程中和药物治
疗过程中。
11
(6)根据心脏病病因和 诱因分类
速刺激终止。
33
DAD发生的原因
主要是细胞内Ca2+的超复荷,凡是引起细胞 内 Ca2+浓度升高或超负荷的各种因素,均可诱 发DAD。常见病因有:
①药物影响:洋地黄中毒时Na+- K+泵受抑 制,致使细胞内Na+增加,通过Na+-Ca2+交换 机理使Ca2+大量内流而引发DAD。
②儿茶酚胺浓度升高:通过C-AMP环节增 加Ca2+的超负荷。
离子穿膜梯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减
低,而激动终止。
(5 ) 程控刺激可诱发或终止这一
触发活动,前者由于细胞内Ca2+的积
聚所致,后者主要由于起搏引起超极
化使后除极幅度达到阈电位,心动过
速终止。
37
DAD引起心律失常的治疗
①病因治疗; ②钙拮抗剂,如异搏定有效, I类抗心律失常药也常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CG
房颤临床表现
心排血量减少25%;
症状受原有心脏病和室率的影响,室率慢者可无明显 症状,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者室率>150次/分,可出 现血流动力学紊乱;
体循环栓塞;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和短绌脉。
ECG: P波消失,出现f 波,频率350600次/分
RR间距绝对不规则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畸形-室内差传
正常、快速的、减慢的 Normal,Fast,Slow
规整的、不规整的 Regular,Irregular
主动性的、被动性的 Passive Escape,Active 干扰与脱节
左右束支 及分支
窦房、房室、室房、 房内、室内阻滞
超常传导、孔隙现象、维登斯基现象
预激综合征
1stdegree 2nddegree 3rddegree
单向传导阻滞
传导速度减慢
折返通路
心律失常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发生部位
冲动形成异常 origination

频率 规则性 发作
Impulse
动 生理性障碍
冲动传导异常 conduction
病理性障碍 意外传导
捷径传导
传导系统及心肌 Atrial,AV Junction,Ventricular
常用辅助检查
传统12导ECG 连续ECG记录
(Holter) 活动平板试验 心内电生理检查
概念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
指心脏冲动的
▪频率 ▪节律 ▪起源部位 ▪传导速度 ▪激动次序
的异常。
▪冲动形成异常
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
▪冲动传导异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Mechanism (一)冲异常
The normal Sinus Node Rhythm
起源于SN(窦房结) ▪P 波在Ⅰ、Ⅱ、aVF 导联直立 ▪60-100次/分 ▪P-R间期=0.12~0.20s ▪P-P间期变异﹤0.12s
QRS≤0.10s-0.11s
窦性心律失常 Sinus Arrhythmia
窦性心动过缓 Sinus bradycardia
诊断结论
心电图诊断 心脏病因诊断 非心脏病因诊断 发病的诱发因素 心功能评估
心律失常处理原则
诊断与评估:是否为致命性或高危 性? 是否立即终止? 应用哪种方法——药物?非药物? 对采取的治疗措施要评估“得益/ 风险”比!
?窦性心律 Sinus Rhythm
窦房结发放规律的电冲动在特殊传导组织乃至心肌中以固定方式传导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治疗进展
心脏传导系统解剖
Anatomy of the Conducting System
心脏传导系统接受迷走-交感神经支配
心脏的正常功能
窦房 结 房室结
正常心脏及其电系统
各部自律细胞频率正常范围
➢窦房: 40-60bpm
心房
窦房 (SA)
脑供血不足:
–头晕眼花 –眩晕 –黑朦 –近似晕厥 –晕厥 –癫痫样抽搐 –精神错乱 –等
周身供血不足:
➢心悸 ➢胸闷 ➢气短 ➢疲乏 ➢活动耐量降低 ➢心衰 ➢等
病人诊断
病史 体格检查 生活类型评估 发现心律失常:
– 12导ECG; – 动态心电图监测 (Holter);置入式
Holter
辅助检查: 活动平板试验, 电生 理检查, 神经科学检查,食道调 搏,等
f波越纤细,频率越高,也越不易被直流电或药物复律。
ECG
有时f波过于纤细而不清楚,此时房颤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找不到P波和RR间距绝对不齐
房颤治疗——急性房颤
初次发作的房颤,持续时间一般不 超过48h 1、如病人有血流动力学紊乱,首选同步直
流电复律 2、无血流动力学紊乱,治疗目的是减慢心
室率。选用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或 钙通道阻滞剂。
SA Node
Atrial muscle
Internodal conducting fibers
AV node (slow)
Purkinje fiber conducting system
Atrial muscle Ventricular muscle
窦性心律特点Character of Sinus Rhythm
➢心室: 20-40bpm

心室
房室 (AV) 结
心动周期以毫秒为单位
1 毫秒 = 1 / 1000 秒
有病的心脏组织会:
1. 窦房结中不产生 冲动
2. 窦房结产生间歇 的、不规则的冲 动
3. 窦房结频率适应 失调
4. 房室传导阻滞 5. 束支传导阻滞 6. 异位早搏 7. 传导途径异常
心律失常常见症状
房颤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
有栓塞病史,严重瓣膜疾病,高血压,糖 尿病,老年患者,左心房大和冠心病为发生栓塞
的危险因素 任何一种情况存在,均应长期抗凝,房颤持续≥2
天,复律前后,应用抗凝剂(华法林或阿斯匹林)3周。
从动形成
(一)冲动形成异常 Origination 自律性异常Autorhythmicity disorder
(自律细胞和心肌细胞) 触发活动=后除极 Triggered activity =after depolarization
(二)传导异常 Conduction
最常见的是:
折返机制Reentry Theory 形成折返机制三个基本条件:
房颤治疗——慢性房颤
阵发性房颤 指能够自行终止的慢性房颤。 急性发作的处理同急性房颤; 预防发作服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
持续性房颤 指能够转复的房颤。用药物(胺碘酮或普 罗帕酮等)或同步直流电转复。影响转复成功与否的因素 包括房颤持续时间、心房大小和年龄等。转复后用上述药 物预防复发。
永久性房颤 指不能复律的房颤或复律后又复发的房颤。 以控制心室率为主,选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 滞剂。并抗凝治疗。
窦性心动过速 Sinus tachycardia
窦性停搏
Sinus arrest
窦房传导阻滞 Sinoatrial block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 sinus syndrome
房颤的病因Caus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 脏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缩窄性心包炎、 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肺心病等。 可见于正常人,可在情绪激动、运动、饮酒 或手术后诱发。 老年房颤患者部分是病窦慢-快综合征的表现。 房颤发生在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称孤立性房 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