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内在品格和培养措施.doc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富的内涵,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熔铸其里,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渗透其中。
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旗帜之一。
加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追寻中国文学的过去,展望中国文学的未来,缅怀昔日的荣光,创造未来的辉煌。
这是历史的重托,这是民族的期盼,这是中华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要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所主攻的领域内,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争取有新的突破。
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及其它艺术门类,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材料,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以文献为基础,研究唐五代及宋代多体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创作成就,重点研究唐五代及宋代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及其规律。
.元明清文学研究元明清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内在规律,重点研究明清小说与诗文,尤其是重要作家与作品。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与演变,重点研究诗歌与辞赋。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
一至二年为硕士必修课程和指定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年级进行教育实习、撰写毕业论文与进行论文答辩。
实行以二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附表)六、课程介绍(见附录):七、教学与社会实践一至二年级各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在导师指导下赴外地查阅学术资料与进行学术交流等),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教育实习两周。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培养具有广阔旳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系统旳专业理论、独立旳科研能力、较高旳外语水平、良好旳人文素质、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旳,可以从事古代文学及相近学科旳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旳高层次人才。
详细规定是: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党旳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遵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旳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科学教育事业献身旳精神。
2、刻苦学习、勤于思索,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全面而系统地理解本学科研究旳历史、现实状况及其走向,掌握坚实广阔旳基础理论和系统旳专门知识,具有较强旳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科学,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旳能力。
3、外语水平到达规定原则,能纯熟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旳外文书刊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进行国际语言交流旳能力。
同步,还应具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旳能力。
4、具有较高旳科学素养和健康旳身心。
二、研究方向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2、唐宋文学3、元明清文学三、学习年限本硕士点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硕士旳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3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二分之一。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毕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容许其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到达学校培养规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1、本硕士点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4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课程构造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其中学位公共课程共8学分,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内在品格和培养措施
项 白毁 的 决心 ,痛 斥 道 : “ 风 尘 数年 ,私有 所 积 ,本 为 终 身 箱 中更 有 何物 ”。这 些 描 写都 是 伏 笔 。这 与 《 链 》 中最 后 妾
之 计… …将 润 色 郎君 之装 ,归 见父 母 ,或怜 妾 有心 ,收 佐 中 馈 ,得 终委 托 , 生死 无憾 。谁 知 郎君 相 信 不深 ,惑 于浮 议 ,
要 实 现这 … 转变 ,关 键在 于 后 备力 量 的培 养 ,准确 而 言,在 整 体 而 言 ,学 术 的传 承 完成 了顺利 的交 接 。然 而 , 正如 一些
研 究 生人 才 的培 养 塑造 。这 里所 说 的 “ 究 生 人才 ”,具 研 体 是 指 学历 在本 科 层 次 以上 的 硕 士 、博 士乃 至 于 博士 后 。 当
点 明玛 蒂尔 德 所借 项 链 是假 的 ,而前 文 亦有 伏 笔 样 。 《 一 项
链 》 前 文有 三 处伏 笔 :一 是借 项 链 时朋 友 很 轻易 地 就借 给 她
‘ 中 道 见 弃 , 负 妾 片 真 心 … … 妾 椟 巾 有 玉 , 恨 郎 眼 内 无 这 挂 钻石 项 链 ,一 是 项 链 丢失 后 他们 找 到 一挂 完 全 一样 的项 珠… … 妾不 负 郎君 ,郎君 自负 妾 耳 !”最 终 “ 持宝 匣 ,向 抱 江 心 一 跳 ” ,悲 剧情 愫 达 到 高潮 。 链 时 老板 说只 卖 出过 盒 子 ,一 是 还项 链 时 朋 友也 没 有细 看 就 收下 了,这 些 都使 最 后 那个 出人 意外 的结 局 显得 并 不突 兀 。
杜 娘 最后 时刻 亮 明 玎宝 箱 这 一 情节 ,从全 文 看 并不 显 卜
得突 兀 ,原 因是前 文 多 次进 行 了铺垫 ,有伏 笔 ,是 高超 的 艺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对外汉语学院)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志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发现和分析问题,理论素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并具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学期间参与学术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独立完成符合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
毕业后能胜任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以及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相关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一)培养方式:采用经典研读、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跨文化比较、讨论和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对国外中国文学及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开展再研究的能力。
(二)修读年限:3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汉学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
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
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2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古代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105(所属一级学科:0501 中国语言文学)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具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与文艺理论知识,有较强的阅读古籍、分析作品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与严谨踏实的学风。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1.古代文学与文化2.古代文论三、学习年限:2年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修满28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两门。
补修课程所取得的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二学期开题前提交一份外语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培养方式:采用授课和导师研究指导、论文指导、教学实践等方式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授课采取讲授、课堂讨论、读书报告、课题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一学期主要讲授学位专业基础课,夯实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二学期主要为研究方向选修课,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实践环节。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学位论文的写作及教学实践工作,主要培养相关文献阅读、信息的处理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开阔视野,了解学术新动态;参与导师的科研立项,掌握研究方法。
(具体要求参见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七、考核方式:1.凡教学培养计划规定的研究生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都要进行结课考试或考查。
任课教师可根据所学课程特点采用灵活的考试或考查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热衷于中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完成具有独立创见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具有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阐释能力和将其转化为现代资源的能力。
3.掌握相关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文学史的基本知识。
二、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名称: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5、中国文学批评史6、中国古代诗歌7、古诗文吟诵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16学时/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1.5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
其中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位外语)学分为7分,专业必修课9学分,选修课16学分(除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外,文学院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均可以作为选修课,每门选修课计2学分,由导师在开学初指导学生进行选修),必修环节(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1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4学分。
对于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
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但不得顶替以上规定的学分。
(二)外国留学生1. 港澳台研究生必修公共外语课,免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外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五、实践环节每个学生必须担任自己导师的助教4周,并填写《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表》,具体时间形式由导师指定。
教学实践2学分,由导师负责考核。
六、中期考核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硕士生是否已经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和前沿知识的理解情况,是否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一、学科概况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又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批评等。
研究方向按时代划分为三段: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该硕士点学科特色与优势:本校地处兰州,西北地域既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发祥传承之地,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最为频繁之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学术研究空间极大。
本学科将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与西北民族地域文学研究相结合,拓展传统古代文学的视野,并且紧紧依托地域优势和民族优势,着重研究多民族集聚的古代西北地域文学及其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学现象,以深入发掘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学发展规律。
师资队伍:本学科目前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
其中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
年龄45-55岁3人,35-45岁3人,35岁以下3人。
是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
教学科研:古代文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古代文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
近5年来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还有完成和正在完成的横向项目多项。
拥有项目经费65万(不含配套经费)。
出版著作《北朝民族文学叙论》、《山水诗词论稿》、《清代浙江进士群体研究》、《唐诗题材类论》、《秦汉政治与文学》等12部,大型文献集成2种,发表于核心以上刊物文章30余篇,获省厅级以上奖励5项。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积极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古代文学研究生
古代文学研究生古代文学研究生古代文学研究生专攻古代文学的学生。
他们师从专业教师,学习古代文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
主要任务是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各个时期和领域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曲、小说、戏剧等,探索其内涵、形式和艺术特点等。
作为一名古代文学研究生,首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学知识。
古代文学涉及的时期非常广泛,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文学作品,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因此,研究生需要学习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了解其背景、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等。
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其次,古代文学研究生需要掌握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进行古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批评分析、历史考证等方法。
研究生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这些研究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比如,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风格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艺术手法,以及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相互影响等。
古代文学研究生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
研究生要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向学术界和读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因此,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生需要学习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包括论文的结构、逻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技巧。
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用有力的证据和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古代文学研究生还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讨论。
在研究生期间,他们将有机会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讨论会,与其他研究生和学者进行交流和学术互动。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从中获取灵感和启发。
总之,古代文学研究生是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专业人员。
他们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学知识、扎实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能力,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讨论,从而为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贡献。
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养深厚,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有独立从事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机关、文化、出版、图书、档案等部门从事专业或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必要基础,是当代人文修养的文化渊薮,是许多部门工作人员的必备知识,具有广阔的学生培养前景和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
1、唐宋文学与古典文献:本研究方向重视唐宋文学与古典文献、历史考据的密切联系,切近学术研究的实学精神,期以扩展研究领域、形成交叉性研究特色。
2、明清文学与古典文献:本研究方向注重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古典文献的紧密关联,强调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本位,旨在拓展学术视野、形成综合性研究优势。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
个别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各科成绩考核,并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可申请提前学位论文答辩,答辩成绩为优,可提前半年毕业。
因故未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可申请补修有关课程并推迟1年毕业。
四、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3分,其中公共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补修2门本学科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有关课程设置的详细要求,根据本校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有关规定实行。
五、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均须选取下列形式之一参与教学实习:1、为本科生授课;2、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或课题研究;3、批改本科生作业等教辅工作;教学实习考核合格计2学分。
六、科学研究1、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须作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理由、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参考文献等;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学术难度,并有充实的材料支持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合乎学术规范;论文写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剽窃现象。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4)一、培养目标培养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术后备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文献、历史发展与学科现状;2.能够运用古籍整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技能,进行经史子集文献的整理与研究;3.具有较高的现代汉语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适应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具备从事古代传统学术研究、文化研究、文化管理、教学、出版等工作的实践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文献,具有进行海外中国学交流的初步能力;二、研究方向1.传世文献研究2.出土文献研究3.文献学史与理论研究4.文献与文化研究三、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
允许提前毕业。
凡提前修满最低学分、学术水平达到硕士学位相关授予标准者,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可提前一年或半年毕业,但必须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所修课程成绩优秀。
(2)公开发表至少1篇CSSCI学术论文或2篇学术论文。
(3)校内外评审专家全部同意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四、培养方式1.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
在学期间,每位学生至少精读6部本专业的经典文献;进行不少于6次的经典文献阅读报告会;进行不少于3次的学术前沿讨论会,并在讨论会上个人做3次主题发言;在第3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6份文献阅读报告。
2.硕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硕士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设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组3—5人,配合导师工作,以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
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发挥导师组的集体智慧,以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
五、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2学分。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以上古至20世纪初期的文学为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历代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与批评等。
本学科主要有《昭明文选》、唐宋文学、明清及近代文学、中西古典诗学比较、古代文学韵律与注释等五个研究方向。
我院的《昭明文选》研究、明清及近代文学研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奠定了古代文学学科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研究力量。
自建校以来,该学科始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突出的特色、丰硕的成果和卓越的学术声誉提升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已形成以杨萍、刘钊、邹德文、孙博、王大恒、张文浩等为学术骨干的科研团队。
现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每位导师均主持或参与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 项、教育部社科项目3项、省社科项目10 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10余万元。
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5 部,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15项。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专业献身精神,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成为满足现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
2.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其进行基本交流,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翻译和初步写作。
具有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4.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相关工作。
三、研究方向1.《昭明文选》研究《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总集,它是通过选篇体现编选者文学理论观点的批评著作。
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应是本学科领域值得研究、较有学 术价值的问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 与应用价值。
选 20111064 古代戏曲研究 修 课 20111065 古代散文研究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2 36 3 Drama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2 36 3
Prose
20111066 文学与文化专题
Topics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开题报告:第四学期向教研室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内容:选题的理由,选题的 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主要参考文献。参加论文 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 3 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 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开题报告通过后,选题即最终确定,此后集中力量进行论文撰写工作。导 师与指导小组成员应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掌握进展情况,指导修改。论文必须在第六学期中 段完成。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内容。学位论文完 成后要进行论文防抄袭检测,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 2 位论 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 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2.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 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所主攻的领域内,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争取有新的突破。 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及其他艺术门类。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实际工作的能 力。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汉语文学研究生,是指专门致力于研究古代汉语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研究生。
古汉语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探究古代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在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对古代汉语言文字的熟练掌握,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了解汉语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研究能力。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广泛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文学思潮,深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题材、风格、结构等方面,探究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文学思想内涵。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还需要学习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了解不同文学批评流派的发展及其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掌握批评方法和研究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学研究能力。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开拓研究领域,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与国内外同行学者建立联系,交流研究成果,互相启发,共同促进古代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还应该注重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遵守学术规范,尊重原著,慎重论证,坚持真理,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广阔,可以在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媒体公司等单位从事文学研究、教学、编辑、翻译等工作。
在当今社会,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古汉语文学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将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古汉语文学研究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坚持理想信念,热爱文学事业,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古代学专研究生的内在品格和培养措施
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内在品格和培养措施关键词:古代研究研究生人才培养摘要:当前研究的培养重心在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该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应该具备崭新的文学观念,将方法、主体、客体三者加以最佳整合的能力以及大胆可贵的式创新意识。
与此相适应,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从本质上而言,古代文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具有相对价值的**种现象和符号,探索以审美为主的古代人类心灵运动轨迹,又通过古人的心灵感悟了解**时代的全貌。
它与探索古代人类认识的史一起,构成了一部有层次的人类精神史,进而与主要研究古代人类物质活动的一般历史科学一起,构成了整个古代的立体透明复原图象。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门带有深厚历史积淀而又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学科,其的空间经受了种种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唯有不断更新和改进古代文学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内容和方法,挑战和考验才会转变成进一步的机遇和现实。
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后备力量的培养,准确而言,在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塑造。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人才,具体是指学历在本科层次以上的硕士、博士乃至于博士后。
当前学界对古代文学专业的本科层次―通识教育探讨甚多,而对该专业研究生层次教育-精英教育甚少涉及。
《大学教育》2006年第12期刊登了**大学文学院宁稼雨教授的《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要培养精英素质》一文,该文从学习重点的差异、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过程的艰难三方面对怎样培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精英素质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探讨。
宁教授所论皆为凿凿之见,然笔者读后颇有意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论述之,聊作宁教授文章的一点补充. ﻭ当今学界,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年轻学者已露头角,学术刊物不断增多,人文科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就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而言,老一辈学者渐次凋零殆尽,而以新时期培养的博士为主体的学者全面占据了学术舞台。
整体而言,学术的传承完成了顺利的交接。
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担心的: 我们对古典文学的却有一丝隐忧,担心在当今学术的制约下古典文学的内在精神逐渐,担心未来古典文学界的话语霸权被毫无古典情结的学科带头人所占据,担心未来的新进博士最终以现代学科建设的名义革掉古典文学的命[1],这种忧虑绝非空来风,当前学界的古代文学研究确有沦为其他现代学科附庸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内在品格和培养措
施
关键词:古代研究研究生人才培养
摘要:当前研究的培养重心在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该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应该具备崭新的文学观念,将方法、主体、客体三者加以最佳整合的能力以及大胆可贵的开放式创新意识。
与此相适应,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从本质上而言,古代文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具有相对独立价值的各种现象和符号,探索以审美为主的古代人类心灵运动轨迹,又通过古人的心灵感悟了解各时代的全貌。
它与探索古代人类认识发展的史一起,构成了一部有层次的人类精神史,进而与主要研究古代人类物质活动的一般历史科学一起,构成了整个古代社会的立体透明复原图象。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门带有深厚历史积淀而又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学科,其发展的空间经受了种种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唯有不断更新和改进古代文学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内容和方法,挑战和考验才会转变成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现实。
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后备力量的培养,准确而言,在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塑造。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人才,具体是指学历在本科层次以上的硕士、博士乃至于博士后。
当前学界对古代文学专业的本科层次―通识教育探讨甚多,而对该专业研究生层次教育-精英教育甚少涉及。
《中国
大学教育》2006年第12期刊登了南开大学文学院宁稼雨教授的《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要培养精英素质》一文,该文从学习重点的差异、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过程的艰难三方面对怎样培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精英素质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探讨。
宁教授所论皆为凿凿之见,然笔者读后颇有意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论述之,聊作宁教授文章的一点补充。
当今学界,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年轻学者已露头角,学术刊物不断增多,人文社会科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就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而言,老一辈学者渐次凋零殆尽,而以新时期培养的博士为主体的学者全面占据了学术舞台。
整体而言,学术的传承完成了顺利的交接。
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担心的: 我们对古典文学的命运却有一丝隐忧,担心在当今学术体制的制约下古典文学的内在精神逐渐消亡,担心未来古典文学界的话语霸权被毫无古典情结的学科带头人所占据,担心未来的新进博士最终以现代学科建设的名义革掉古典文学的命[1],这种忧虑绝非空穴来风,当前学界的古代文学研究确有沦为其他现代学科附庸的倾向。
笔者认为:要想在当今多元化的语境下保持古代文学内在精神的纯一性,要想让古代文学不至于消失在其他学科的侵袭之中,根本环节还在于对从事该门学科研究事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也是古代文学学科能否发扬光大的命门所在。
一、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内在品格
外在行动发生于内在品格,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内在品格。
首先必须具备崭新的文学观念,弃将古代文学作为历史附庸、技巧渊的狭隘理念,树立将古代文学视为一部与当代相通、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心灵史的文学观,具有宏观的大文学意识。
古代文学学界倡导宏观研究已有数十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似乎存在一种误解,以为题目大才是宏观,于是有了许多大而无当的东西。
其实,倡导者的本意并非如此。
著名学者陈伯海说: 于是我联系唐诗的发展,晚唐诗坛的分派,乃至由唐诗向宋诗、宋词转变的轨迹,来探讨李商隐诗歌的历史地位,写出《宏观世界话玉溪》的文章此后,由作家研究进入唐诗总体研究,由唐诗进人中国文学史总体研究,甚而涉足于史研究。
[2]陈先生阐释了他本人治学的轨迹,即由宏观步入微观,再由微观回归宏观。
由此可见,没有宏观意识的宏观研究实为微观研究的大杂烩,却失了微观研究的严谨扎实,正是一种空疏无用的学风。
形成大文学意识观的客观依据是: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以审美心理为主的整个心灵世界感受客观现实作用而外化形成的特殊物质形态;作家的心灵也就是民族心灵的浓缩和积淀,他寄寓在作品中的心灵也就是民族的心灵,体现了民族心灵发展的历史。
因此,就本质而言,文学是人类心灵的科学,古代文学本质上也就是人类心灵史的科学。
此外,不能满足于从丰富的文学作品中寻绎出古代民族心理的特征及其拓展脉络,还要探明那些消极民族心理的形成原因,用以现实,人为
消除某些心理,从而避免消极民族心理的不良影响。
这里的大文学意识并不意味着取消学科界限和专业分工,而是强调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尽可能宽广的理论视野和尽可能渊博的知识储备。
就古代文学专业而言具体体现为四方面,一是打通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二是打通古代文学与文学;三是打通古代文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联系;四是打通研究与创作的关联。
其次,应该具备将方法、主体、客体三者加以最佳整合的能力。
方法是从实践和理论上把握客观世界,为解决具体课题而采取的途径和手段的总和,也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古往今来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总是与其完善的研究方法紧密相关。
任何科学的方法都具有实用性,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方法有其适用的对象,但它没有事先设定用它进行的研究所能达到的层次,出神入化地运用某种方法,自可取得成功。
方法、研究主体、研究客体都有自身规定性,要入化境,除首先要把握三者各自的规定性外,还要寻求三者的最佳整合。
李泽厚认为: 人们的性格、气质、背景、基础、兴趣、潜力才能因人而异。
例如有人适合于搞精确考证;有人更长于提出理论问题;有的长于分析;有的喜欢概括;有的更偏于冷静的客观描述;有的则不免主观情感倾向的注入。
[3]他主张在多样的方法中,寻求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研究客体的规定性只有靠苦读积累才能把握,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似可采取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用什么方法的策略[4],以方法为手段,舍筏登岸,决不可为方法而方法。
因此,三者的有机整合是不易的,既有客观的限制,又需主观的努力和识力。
也许正因如此,当前古代文学学界我们看到的运用新方法的典范性成果还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