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理论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成为可能。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源。
理论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 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 论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
,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转化
02
资本家通过购买和销售等环节,将剩余价值从商品转化为货币

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资本家通过市场销售,将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收入。
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对剩余价值的 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市 场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销 售困难,剩余价值难以实现

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资本家不断追求效率,通过改进技术和 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03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01
工资
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 工资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
02
03
利润
地租
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再投 资和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自身 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资本 得以增殖。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制度基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并控制生产过程。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了资本家可以雇 佣到足够的劳动力。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价值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价值

论 马克思剩 余价值理论及其在 当代 中国 的发展 与价值
文I 韩美琳 , 熊英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楱 内容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创 造 而被资本家无偿 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
的价值 ,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体 现。 数量上来说 , 超过原有价值的余额就 是剩余价值 ; 从质量 上来说 , 剩余价 值是一 种物化了的劳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 在分析了商
是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 内 容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提供 了 重要 的理论依 据,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立足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 探讨 了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内涵和存在的必然性 进 而论 述

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 关键字: 剩余价值理论 ;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 ; 市场经济
、 I
资本无偿 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的事
实。
社会主 义剩余价值的内涵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是在社会主义公有 制的基础上 , 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者工资 的那部分价值 , 即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新价 值。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体现了社会 主义社会 国家、 企业 、 个人的根本利益一致 的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以税收、 利 润等形式 由国家和企业统一支配, 用于全体 社会劳动者, 所以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占有 者归根到底是全体社会劳动者。 社会主义生 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 社会主 义剩余价值取之于民 、 用之于民 , 也是为了 满足劳动者的需要。
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 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做。 ” 剩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时,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他们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维持的基础。

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包括加剧阶级矛盾、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以及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等。

剩余价值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分配问题,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批评。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占有。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来实现的,即工人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后,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自己所得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只有当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剥削状况,并且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有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2.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工人劳动力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来雇佣工人,使工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展开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产物,是物质生产活动中人类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的反映,是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

从价值观到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贯穿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对改变现实的强烈呼吁。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等理论观念的一种挑战与超越。

其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个体都应当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人的本质是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倡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有社会资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主性,主张人的创造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再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究和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辟总结。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的自身的真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价值理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源泉与流转方式,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分析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在商品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在工资和生活资料等付出之外所创造的具有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的使用与其价值相比价值实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资的支付,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

在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资本家的统治地位。

三、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运动来完成。

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市场实现剩余价值的转化,即通过销售商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现金,并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在资本运动中,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再投资和扩大规模,进一步实现价值的增殖与积累。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机制,深刻揭示了剥削的实质和阶级矛盾的对立,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还为解决阶级矛盾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实现方式的阐述,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深入研究和应用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摘要:价值问题是同人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要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必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义与利相统一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价值取向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概念及其价值观特征1.价值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表示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范畴,它表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

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任何价值都是对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

价值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自然、他人和社会。

因此,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

其中人的价值最为重要,人有创造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的思想。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已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即是物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

说明人的需要的尺度即价值尺度。

由此可见,价值是由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两个要素构成的。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确立的对客体的肯定意向,它是价值观在德育优化灵魂过程导向作用的具体体现。

价值取向的基础只能是社会实践。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价值观,都是以私有制为土壤,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都不承认或者任意贬低劳动人民的价值,具有虚伪的一面,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肩负着历史赋予的最终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推翻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实践中,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责任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三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3.货币所有者和资本家的区别 • 4.资本的本质:一定量的价值,必须不断地 运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5.资本总公式:G—W—G′这一流通形式,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 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是资本的总公 式。
• 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G—W—G’′这一流通形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 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 是资本的总公式。 •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这个公式与价值规律 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资本总公式G—W— G′中,剩余价值表现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 的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 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离开流通领域,不与 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不能使价值增殖。 从形式看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产生矛盾。 • 对于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国内有三种看法:
• 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是随着产品及其价值 的流通而流通和实现的。但是在简单再生产条件 下,剩余价值从产品转化为货币以后,就被资本 家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而用于他的个人消费,从 而不再进入下一轮的资本循环和周转了。而在积 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至少要有一 部分必须用来在转化为资本,从而也就是合并到 原有资本中去,继续参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因 此在这里,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即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对于资本再生 产规模的扩大,就成为一个决定的要素。同时, 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这对于生产的总形 态或产品和生产的总结构,也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为如果剩余价值中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 分增加了,社会总生产中的奢侈品生产、从而在 这些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比例也就会相对地增加。 因此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工人的生存要取决于资 本家的个人消费和挥霍。

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向赞成者的转变(一)

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向赞成者的转变(一)

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向赞成者的转变(一)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转变唯物史观论文摘要:马克思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天生的劳动价值论者。

最初马克思否定劳动价值论,主要是受到恩格斯劳动价值论的影响。

然而,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对当时主流经济学得失成败的科学认识,特别是对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中蕴藏的科学价值的深刻理解,马克思成功地实现了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即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转向赞成者。

今天我们回顾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这一历程,将会留给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

一、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1843年,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精神世界,接受的也是当时已经存在的经济学发展的现实。

他面对的是自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以来己经有了近200年历史发展的经济学理论,面对的是1823年大卫·李嘉图去世之后欧洲经济学界理论纷争的时期。

最初,马克思没有能够区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就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因素,对现存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其中的劳动价值论一概予以否定。

应该说,马克思的这一基本的理论取向,同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观点、对价值理论的认识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1844年,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成为马克思实现经济学革命的出发点;《大纲》中所运用的方法,也为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时所吸收。

但是恩格斯的这本书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痕迹,受到了费尔巴哈个人主义的影响,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虽然我至今对自己的这第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点自豪,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它现在已经完全陈旧了,不仅缺点很多,而且错误也很多。

我担心它引起的误解比带来的好处多。

”但是,恩格斯的这本著作确实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在方法论上使马克思从社会的和历史的角度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大纲》中,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政治经济学实际上一直被资产阶级所垄断。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意义】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

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

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

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

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生产相对 剩余价值 提高整个 社会的劳 动生产率 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
提高生活资料
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
部门劳动生 产率
降低生活 资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两种方法的联系:
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 本质上是一致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 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以及在资本主
资本有机构成
C:V
C:V不断提高
追求剩余价值 改进技术 C的比重 愈来愈大 V的比重 愈来愈小
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
1、生产和再生产
1、再生产的概念
连续不断,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 生产。
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为 了不断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生产活动就必须 不断重复和更新地进行。 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再生产过 程,每一次生产都是上一次生产的更新和重复。
2、再生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工人们利用了工业 资产阶级与土地贵 族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议会在1847年6月8日 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案
工人争取缩减工作日的斗争历程
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运动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 剩余价值生产。
国内:两大阶级之间的分化 3、两级分化: 国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化
资本积累的不同作用
资本积累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 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 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 资本主义积累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 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 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商品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
W----G----W G----W----G
都称为流通公式,因为都包括买、卖两个阶段, 都称为流通公式, 因为都包括买、卖两个阶段, 是买和卖的统一。 是买和卖的统一。
9
区别之一:流通次序不同。
W----G----W 中,先卖后买
G----W----G 中,先买后卖
33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 w 生产
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 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 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因而, 因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运用劳动两重性原理 劳动两重性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 运用劳动两重性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
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 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
(马克思: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 马克思: 所有者,必须按照W的价值购买W 所有者,必须按照W的价值购买W,按照 W的价值出卖W,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 的价值出卖W 但他在过程终了时, 须取得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须取得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26
劳动力w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 的使用价值
其特殊性在于,其他 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 其特殊性在于,其他w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 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或者转移。 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或者转移。劳动力被消 费时,创造出新价值和使用价值。 费时,创造出新价值和使用价值。 不仅有生产w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不仅有生产 和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创造出 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价值。 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价值。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 不同的量,后者大于前者。 不同的量,后者大于前者。资本家正是看中了 这一点,才购买这一商品。 这一点,才购买这一商品。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摘要】本文将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背景和意义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争议与发展,探讨该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总结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启示以及对当代经济的启示,为读者提供关于这一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当代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探寻其在经济学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剥削、经济、争议、发展、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背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著作《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

在19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马克思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为基础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的工资,多余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占有,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之一。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为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1.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为人们理解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收入不平等的根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帮助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矛盾。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劳动者实际创造的价值中被剥削的部分。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即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工资,剩下的部分则归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剩余价值,进而扩大自己的资本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断增长的“资本主义的财富之山”。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时,通过不断增加劳动力价值而创造出的超过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来实现,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来维持和扩大其资本。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潜在矛盾与危机,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也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议,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符合现实经济的规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剥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剥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来获取更多利润的行为。

而剥削的根本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只能创造出等同于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而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获得了工人所生产出的商品的全部价值。

这就导致了剥削的存在。

剥削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占有并侵吞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的直接产品,是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之外的部分。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就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与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与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就是,剩余价值的起源与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就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与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根据她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与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就是劳动过程也就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与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马克思 价值分解

马克思 价值分解

马克思价值分解
马克思的价值分解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用于解释商品的价值如何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的价值分解是指,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

这个社会必要劳动量可以通过价值分解来计算,即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按照一定的标准(如质量、尺寸等)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计算每一个部分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力。

马克思通过价值分解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和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实质。

他的价值分解理论对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价值转化理论探究摘要:马克思关于转化问题的真实意图是说明价值和价格之间,尤其是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的转化分析表明,个别生产部门在为社会总剩余价值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从总社会剩余价值中获取一定的份额。

生产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

剩余价值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的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

竞争的过程,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但这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掩盖了剩余劳动是利润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

一、马克思对转化问题的解释鲍莫尔指出,在李嘉图那里,劳动价值论是作为对充分解释价格决定的一个近似的手段;而马克思则可能从来没打算产生这样一种近似,而且在他描写关于转化问题的时候,也确实没有这个意图。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或者在同这个问题接近的某些情况下,却常常把马克思混同于李嘉图。

鲍莫尔证明,马克思并没打算以其转化分析来表明价格是如何从价值演绎出来的。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市场价格并不必须从价值演绎出来,毋宁说,所推演的两个数量系列或多或少同马克思所认识的在本质上的和系统方式上的区别是不相干的。

转化计算的一个次要目的是确定价格同价值偏离的性质。

但是,这个目标,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有微不足道的结果,因为基本的转化并不是从价值转化为价格,而是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是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各种非劳动的收入范畴,即利润、利息和地租。

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考察萨缪尔森结论的含义。

“现在,真相已经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

剥去逻辑的复杂和混淆,人们看到任何人解决著名的转化问题的方法都包含避免《资本论》所采取的不必要的弯路⋯⋯这样一个‘转化’类似于使用橡皮擦子擦去先前的项目,然后着手进行新的并最终完成适当计算的项目。

”[1 ]鲍莫尔认为,这个结论所阐述的矛盾同马克思的真实意图是不相干的。

马克思完全知道,可以按照竞争过程本身来解释价格决定,正如古典经济学家所做过的那样。

就是说,如果目标是定价分析的话《, 资本论》第1卷的确就代表一个“不必要的弯路”, 而且像我将表明的, 他已经充分认识到竞争价格无需预先求助于《资本论》第1 卷的价值分析便能够演绎出来。

鲍莫尔的论点是, 马克思的兴趣在于把转化分析作为他价值理论的后续, 而不是定价问题。

毋宁说转化分析寻求描述非工资收入如何产生的,然后, 这个总量又是如何分配的。

其中, 在马克思看来, 前者是实质性的问题, 是他在《资本论》第1 卷所讨论的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是为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知晓的表面的问题, 马克思只打算在《资本论》第3 卷方才予以考虑的问题。

鲍莫尔指出, 马克思分析的实质,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概括。

依据这个比喻, 经济被描述为各产业的一个集合体, 其中每个产业都对容纳剩余价值总量的仓库做出贡献。

每个产业的贡献是它的总产量减去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消耗。

如果我们应用劳动单位来计量这些数量, 每个产业的贡献同其所应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这就是社会的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的。

鲍莫尔指出, 来自中心仓库的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现在则是经由竞争而发生的, 竞争过程分配给每个产业的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数量是严格地同其资本投资成比例的。

这是转形问题的核心, 即把剩余价值转变成为利润、利息和租金。

它按照其工作力量从每个产业索取, 又按照其总投资向每个产业回报。

这样, 对剩余价值转变为总利润的讨论的目标是直接的。

给定某一产业对社会剩余价值的贡献(像价值分析所表述的) , 并且同一产业以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的形式抽取的收入基本是独立决定的, 问题是如何比较二者。

换言之, 问题是, 在什么环境下一个给定的产业抽取的多于它所贡献的? 什么时候又将出现相反的情况?鲍莫尔认为, 这不是借助于一块橡皮就能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部分答案, 但是甚至对于这部分答案的论点也是不完全的。

森岛通夫在他的杰出著作中第一次提供了一个周密的答案。

[2 ]二、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认识在《资本论》第1 卷中, 马克思在谈论价值时, 似乎偶然说到它们同价格近似。

例如, 他断言“事实是, 商品可能按偏离价值的价格出售,但可以把这种偏离看作是对商品交换规律的违反⋯⋯。

”他继续把这些偏离表述为一种“暂时的”把它们归因于“市场的扰动”。

但是, 鲍莫尔指出, 必须把他的论点按这样的线索来解释: 在这一点上, 马克思也仅仅认识到不能把利润和剩余价值归因于价格超过价值的通货膨胀过程, 因为在这样一种普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获取好处的。

马克思在这方面所说的话一般说来似乎基本上可以按照其揭露的目的来解释。

当然,当我们回到《资本论》第3 卷的时候, 价值和价格是清晰地区分开了, 并且基于不同产业投资回报率的等同性而论及了“成本价格”。

鲍莫尔指出, 在两卷《资本论》(第1 卷和第3 卷) 中似乎存在三种可行的区分价值作用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 马克思最初打算把他的价值作为均衡的相对价格, 当他开始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时候, 他仅仅从他原来的命题后退了, 所做的最好的解释是回避他的后退, 把它说成是他的力量的一个有计划的重新部署。

[3 ] 第二种方式是马克思打算把他的价值理论作为对正确的价格分析的一个简单的近似, 而且《资本论》第3 卷的转化程序是他进行适当纠正的方法。

第三种方式(鲍莫尔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是, 从来没有打算把价值理论作为一种价格理论, 价格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现象, 马克思认为不值得太注意, 他要解释远为更基本的问题: 生产过程, 即不同的经济部门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回到第一个假说, 我们不能希望证明马克思从来没有改变他对价值和价格关系的思考。

但我们知道至少在他完成《资本论》第1 卷之前的5年, 他的转化问题的观点便已经相当充分地形成了。

另外, 恩格斯告诉我们,“《资本论》第3 卷较大部分是在1864 年和1865 年写成的”,[4 ] 即在《资本论》第1 卷问世以前的两年写成的。

事实上, 在同一个地方, 恩格斯说马克思甚至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19 世纪50 年代完成的) 草稿中就已经获得了他的答案。

鲍莫尔指出, 马克思已经表明他在《资本论》第3 卷的价格分析没有他在《资本论》第1 卷的价值分析重要。

从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上看,《资本论》第3 卷的价格分析处理是他讨论的主题所假设的“外部假象”。

只有分析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才能首次把事情的真实情形揭示出来。

这样,马克思便告诉我们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较多的东西, 而不仅仅是根据竞争的均衡力量对价值理论的修改。

人们可能反对马克思所思考的价格必然是从价值经由其转化的计算而演绎出来的假设。

马克思完全知道, 他的生产价格和古典经济学的“自然价格”是一样的。

在其论转化问题的第一封信中, 马克思相当明确地表明他的价格同基于生产成本的古典学派的价格是相同的: “按这个方式(经由转化过程) 调节的价格= 资本支出+ 平均利润⋯⋯就是斯密所说的自然价格,成本价格等等。

”这样, 他并没有指责古典经济学家在这个过程中没应用马克思的价值而演绎其价格关系。

毋宁说, 所做的重复评价是他们仅仅处理这个表面现象的形式。

价格和价值, 简言之, 并不是一回事。

价值不是价格的近似, 也不是价格计算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毋宁说, 一个是表面现象, 一个是本质,即后者(价值) 被用来揭示一种暗含的本质。

三、转化问题的本质方面: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鲍莫尔强调,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是马克思转化问题的本质方面。

他正确地指出, 马克思主要关心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仅仅偶然地关心(作为证明前者的手段) 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作为佐证, 鲍莫尔原原本本重述了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 卷序言中的著名的挑战, 在这个序言中恩格斯首次公布了转化问题的论述。

“价格”一词在那里甚至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回到马克思自己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 他把《资本论》第3 卷的两篇的标题确定为: 第1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2 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还是没有提及定价。

的确, 在《资本论》第3 卷第1篇第9 章, 他是围绕价格处理而展开分析的, 并在“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标题下表达了这种思想。

但从排列的顺序上可以看清楚孰轻孰重。

最后, 还可以指出在1868 年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马克思是如何向恩格斯描述这个问题的:“现在应当让你知道利润率的阐述方法了。

所以我把这个过程非常概括地告诉你。

⋯⋯在第3册中我将要说到剩余价值转化为它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彼此分离的组成部分⋯⋯利润在我们看来首先只是剩余价值的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范畴⋯⋯剩余价值获得了利润的形式, 两者之间并没有数量的差别。

这只是剩余价值的使人发生错觉的表现形式。

”[5 ] 鲍莫尔还借用马克思曾经用过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6 ] 的比喻来说明转化过程, 在这个比喻中, 首先总计经济的总剩余价值, 然后通过竞争来加以分割。

借用《资本论》的引文很容易表明, 这个比喻准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意思:“⋯⋯就利润来说, 不同的资本家在这里彼此作为一个股份公司的股东发生关系, 在这个公式中, 按每100 资本均衡地分配一份利润。

因此,对不同的资本家来说, 他们的利润之所以有差别,只是因为他们投在总企业中的资本量不等, 因为他们在总企业中入股比例不等, 因为他们持有的股票数不等。

”[7 ]鲍莫尔说, 我们经济学家在心里对《资本论》第3 卷总有某种程度的欣赏, 而把《资本论》第1 卷看作对于处理竞争定价这样实际问题“不必要的弯路”。

但这仅仅是我们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偏见的反映。

从马克思分析意图的观点上看,对于解释竞争价格的决定来说, 最重要的是揭露其不恰当的关系, 驱散我们眼前的迷雾, 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实际。

这就是为什么《资本论》第1 卷对于马克思和他的追随者是最重要的原因。

鲍莫尔从《资本论》第3 卷引证如下一段有意义的话:“⋯⋯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对每个特殊部门的资本家之所以重要, 只是由于他那个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作为决定因素之一参与平均利润的调节。

但这是一个在他背后进行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他所看不见的, 不理解的, 实际上不关心的。

现在, 在各特殊生产部门内, 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不仅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间———实际量的差别, 把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掩盖起来, 这不仅对存心要在这一点上自欺欺人的资本家来说是这样, 而且对工人来说也是这样。

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定的基础本身就被掩盖起来。

⋯⋯这个内在联系在这里还是第一次被揭示出来; 以前的经济学⋯⋯保持那种在现象上引人注目的差别, ———理论家的这种混乱最好不过地证明, 那些陷在竞争中, 无论如何不能透过竞争的现象来看问题实际的资本家, 必然也不能透过假象来认识这个过程的内在本质和内在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