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反思
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备课设计(备课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学科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单元主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备人高晓清、刘金美、王占宾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正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这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和乘法的重要基础,要求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本单元内容重在弄清算理,学会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会直接影响今后20以内退位减法的学习,并会对继续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影响。
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使用: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单元学习指导单单元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经历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过程,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2.能用“数一数”、“摆小棒”和“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理解“凑十法”的含义(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
数学思考:1.理解“摆小棒”与“凑十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借助学具操作,学会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
3.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第1学时整体感知:感受进位加法知道加法的不同,认识不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种分类。
第2~4学时:探究建构:9、8、7、6加几的进位加法学习9、8、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各种计算方法,点数法、接着数、凑十法和转化法,并且通过对比发现凑十法的算理和简便性。
第11学时:应用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第12学时:重构拓展大单元过关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多数学生对于简单的加法减法计算并不陌生,但对加法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并未真正理解,计算策略也存在较大差异。
第七单元《8加几》(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七单元《8加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8加1、8加2、8加3、8加4、8加5、8加6、8加7、8加8、8加9的计算方法。
2. 8加几的计算练习。
三、教学重点1. 8加几的计算方法。
2. 8加几的计算练习。
四、教学难点1. 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2. 8加几的计算练习的准确性。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8加几的计算方法。
2. 演示法:演示8加几的计算过程。
3. 练习法:进行8加几的计算练习。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算器。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教学课件展示8加几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2. 讲解计算方法讲解8加1、8加2、8加3、8加4、8加5、8加6、8加7、8加8、8加9的计算方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演示计算过程利用教学课件演示8加几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演示进行计算。
4. 练习计算让学生进行8加几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8加几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布置8加几的计算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8加几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第七单元《8加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或者使用教学课件,展示与8加几相关的实际生活例子,如“你有8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你几个苹果,你现在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分类》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
如:完成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出示图片,板演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
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图时应该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细心观察的习惯。
这节课中学生只能找到图中都有什么,不能感觉到同类的商品分类放在一起,起不到导课的作用。
低年级开始要指导学生看图。
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都是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哪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应该教师说,教师说了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学生板演时“可不可以按颜色分?”书包内课本分类,学生如何分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道理,不应该教师说;货架上物品的分类让学生自己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复习巩固过程中学生答错的问题应该当作错例来分析、指导如:5比3少几时有几个学生答5减2等问题。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但让学生分学具时,学具数量和种类都单一(黑板上的分类教具种类和颜色都单一),所起作用不明显,像是个小练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体现了合作、探究但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单单是了解交流情况还应该注重一下儿指导,低年级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小组学习。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几》教学教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几》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简单的加法计算。
2.能够描述加法的运算规则,如“加数、被加数、和”等概念。
3.能够采用自然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加法式子和计算结果。
4.能够运用加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学习加法的概念。
2.学习加法的运算规则。
3.练习简单的加法计算。
4.运用加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加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练习: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加深对加法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增强加法知识的应用能力。
3.互动问答:通过生动的互动问答,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加法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怎么算两个数字的和呢?2.讲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加法。
所谓加法,是指把两个或多个数加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叫做和。
其中,每个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它们的和叫做和。
理论知识讲解1.讲解:我们先来看一下加法运算的运算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加”。
例如:3+5=8,这就是加法运算的式子,其中,3和5就是两个加数,8就是它们的和。
2.讲解:在运用加法时,我们也需要记住几点规则。
首先,加法运算有交换律,比如3+5=5+3,即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结果是相同的。
其次,加法运算有结合律,比如(3+5)+2=3+(5+2),即先计算其中一个式子的和,再加上另一个数的和,结果是相同的。
3.深化理解: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小明家里有5个苹果,他再买了3个苹果,那么他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等待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是8。
那么5和3就是两个加数,它们的和8就是他现在所有的苹果数。
案例分析实践1.案例:小刚解决了一道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恒生公司上季度销售额是260万元,这季度增长了30万元,那么现在恒生公司的销售额是多少呢?2.分析:这道题中,260万元是上季度的销售额,30万元是这季度增长的销售额,我们需要把这两个数加在一起才能得到这季度的销售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1120各数的熟悉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11-20各数的熟悉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熟悉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熟悉》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之内数的熟悉和延续,又是100之内乃至更大的数的熟悉的基础,同时也为20之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进程中取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欢乐的事。
在教学设计进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忙学生熟练数数,把握数的组成。
研究说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需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成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进程中观看、把握数的组成。
如此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忙小孩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以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存,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体会的冲突和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和认知基础动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进程中,鼓舞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之内数的方式,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育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增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育学生的彼此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提倡主动探讨、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进程的同时,帮忙学生取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
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11-20各数的熟悉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熟悉》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之内数的熟悉和延续,又是100之内乃至更大的数的熟悉的基础,同时也为20之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7淄川区北关小学张丽杰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等为素材,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在知识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而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教材只安排了9+6、6+9和16-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把其余内容安排在自主练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的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
教材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一个信息窗是“参加运动会报名”,通过提出“需要写多少码?”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并通过自主练习进行巩固。
第二个信息窗是“领材料”,通过解决“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的口算方法。
第三个信息窗是“投沙包比赛”,借助“谁赢了?”的问题,探索2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在自主练习中加强巩固。
第四个信息窗解决“赛跑分组”情景中引出的“怎样分组?”等有关问题,加强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回顾整理教案青岛版
《回顾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实力。
2、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9 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情境一:抽礼物嬉戏师:小挚友们,刚过完元旦,老师为小挚友们准备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
2、情境二:师:刚刚小挚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实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有许多,{师抓一把放在实物投影上}师:这么多的算式摆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生:很乱师:那怎么办?生:把它们理一理师:真是个好方法!那假如让你来整理,你准备怎么整理?二、探究新知:1、活动设计一探讨摆法。
生1:按得数整理。
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这样分类整理。
……2、师: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整理一下?生:想。
师:老师已经给小挚友准备好了算式卡片,小挚友轻轻地把它拿出来,摆一摆,贴一贴。
记住,只有8分钟的时间哦,最快完成的小组可得一颗星星。
起先!3、学生操作,老师巡察。
4、展示学生作品,评价沟通:(1)师:哪一组的小挚友情愿来介绍一下自己这组的作品。
指生介绍整理结果。
(2)师:通过视察你有什么发觉?(3)班内汇报沟通:我发觉,横着看……我发觉,竖着看……我发觉,第一列都是9加几……我发觉,第一列都是8加几……三、课堂小结:师:小挚友们真聪慧!刚刚对这么多的算式进行了回顾整理(板书:回顾整理),摆出了一张像楼梯一样的图,还找出了他们的规律,真了不得!。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7 认识钟表在数与代数的领域中包含着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
“认识钟表”就是常见的量中的一部分。
本单元主要是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
教科书通过妈妈叫女儿起床的情境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要用钟表看时间。
把认识钟面上的时刻与学生熟悉的活动对应起来,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情境图用中文和电子表的形式标明了3个钟面上的时刻,通过对这3个钟面的观察以及小精灵的问题,使学生学会认整时,同时知道如何记录(写)整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还渗透了接近整时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到“快到”或“刚过”某个整时来表达一个大概的时间,在练习题里渗透了这一内容。
通过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整时的认识,而且也为将来认识几时几分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钟面构造,正确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是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渗透一天有24时。
虽然学生刚刚进入学校不久,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经验,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认识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还较弱,再加上现在学生看时间一般都是手机、电子表,很少用到钟面。
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的结构,清楚钟面上的数、分针和时针各自的作用,以表述出时间。
1.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如:教学中可以出示教科书P84的3个钟面,让学生来认一认、说一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3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认整时的方法。
这样,既可以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升,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2.在活动中认识钟表。
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要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通用5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一、处理较好的方面1、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
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认识钟表)1 准备课2 位置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4 认识图形(一)5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 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字乐园7 认识钟表8 20以内的进位加法9 总复习第1课时认识钟表教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小明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到学习活动中。
利用小明的作息时间情境图呈现“现实冲突”——为什么一天中有两个9时?让学生“议一议”,为后面的时间学习做铺垫。
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知识点具体内容认识钟面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2根指针,时针和分针。
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认识整时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普通表示法:5时;电子表表示法:5:00 。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还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复杂的度量工具,表盘比较复杂。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钟表。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的有两个:一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并会认读整时的时间;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习惯。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把演示法和操作法相结合,把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学生可见、可触摸、可理解的活动,如制作钟面,拨一拨,连一连,猜一猜,找朋友等,使教学更有效、更有价值;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最新审定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品)
单元教学反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
例如:在复习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
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数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第7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第1课时《认识钟表——整时》教学反思一、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这节课我按课前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能感觉到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只感觉热闹、好玩。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加强对整时的正确书写。
书写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不但要认识钟表,还必须会正确地书写时间,这一点不可忽视。
本节课,对学生的书写,我采用的是集体订正的方法,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书写的正确率,还有待探讨。
三、知识的延伸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节课后,让学生汇报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使获得的知识得以延伸。
但想说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的同学,有的时间观念还不清楚,课后还得联系生活认识钟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学生拿出小闹钟,老师说时间,学生拨闹钟,也可学生拨闹钟,自己说出拨的是几时。
只有放手让学生操作,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钟表的认识,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认识钟表:练习课》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一节练习课,运用对媒体课件演示,巩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让他们参加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目的。
纵观整节课,我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在活动中,我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
整节课都让学生在动中自主地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去讨论,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分析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分析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一、单元教材分析这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书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读、写10以内各数,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1—10个数的意义和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2.难点是写1—10各数。
四、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一、单元教材分析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欢迎来到招生考试网http:///教学设计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一: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一、《数一数》教学反思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环境,熟悉他们今后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怎么样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
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
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
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二、《比一比》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比一比教学一课时完成,其中包含了比长短、比轻重、比高矮等等,细细品味,这个教材的编排是非常有心的,每一种比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又是相通的。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例题学习中没有问题,但在操作第一题同座比铅笔时,一放就收不回来了,小朋友一个个都非要自己的铅笔长不可,当时在讲三支铅笔比的时候,我就用了一支自己的笔去比,引导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又回来了,看来课堂上活动组织的有效性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天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了“最多、最少”至少需要三个物体比一比,我在三支铅笔比的时候引入这句话,“三支笔比,谁最长,谁最短,为什么要加一个最呢?”但在作业中发现学生对绳子绕三圈比绕四圈短,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对于一个菠萝=两个苹果,一个菠萝=三个柿子,一个菠萝、一个苹果、一个柿子比一比,有个别小朋友不清。
由此我采取了个个击破的方法,错的小朋友面批,边讲边实验边订正,效果不错。
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2021年整理)
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反思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
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在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
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
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1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
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
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
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很多,总觉得学生在低年级学得很不扎实。
也许是训练不到位;也许是本来计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2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单元反思: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联系口算过程中能理解列竖式计算时的写法,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在独立列式时错误很多,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主要是数位对不齐,有的学生把一位数加减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造成计算错误。
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总是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23抄成32,把加号抄成减号。
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
有的学生口算了以后再把答案写在竖式上。
要不就干脆连竖式也没有,直接一个横式。
还有的学生先在横式上口算答案,再列竖式计算,造成横式和竖式两种答案。
有的学生当个位算好后,忘了进1或退1,造成十位计算错误。
有的学生一个竖式中既有退位点,又有进位1。
也有的学生加法中写退位点,减法中写进位1,思路混乱。
2、横式上的得数不写。
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不过关,造成笔算结果错误,如12减9等于1,4加9等与15。
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经验也有失误:
1、我觉得规范学生的书写是很重要的,小到竖式从哪个位置开始写起,画横线用直尺比着画,都要严格要求。
为此,学生的竖式写法规范、整洁。
2、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
通过具体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竖式的练习,逐步使学生明白,笔算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比较简便。
3、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相比,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对于学生来说要更难些,所以小棒的操作不能忽视,只有借助摆小棒、拆小棒这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退位的算理,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
可是由于学具(小棒)准备较麻烦,教师贪图一时的方便,在课堂上未安排这一环节的操作,给学生理解从十位退1到个位作10的算理造成难度,在学生笔算退位减法时,很多学生退位后十位上计算错误。
数学教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
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
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这几节课,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改进措施:
1、加强平时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
2、规范竖式的写法,严格按要求去做,写进位点、退位点。
3、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加强联系,减少错误。
4、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做到数字搬家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