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

合集下载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最新版2篇)篇1 目录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3.建安风骨的影响和评价篇1正文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又称为“汉魏风骨”,是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它源于汉朝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文人和官僚之间交往频繁,文化交流活跃的背景下产生的。

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等。

二、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1.鲜明的个性: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强烈的个性,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2.语言优美:建安风骨的文人们善于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文学意境。

3.丰富的情感: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4.深邃的思想: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深邃的思想,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思考。

三、建安风骨的影响和评价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篇2 目录1.建安风骨简述的概念2.建安风骨的特点3.建安风骨的影响4.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篇2正文一、概念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股重要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了三国时期建安年间一批文人的诗歌风格。

建安风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特点建安风骨的特点在于其诗歌的雄浑、豪放,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诗歌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建安风骨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三、影响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家。

许多文学家都受到了建安风骨的影响,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四、地位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和精神特征。

在建安时期,即三国时代的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学活动,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三国文学的特色,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安风骨的概念和内涵1. 建安风骨的起源建安风骨一词最早出自《三国演义》,在小说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史实和文学想象,描述了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其中,通过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塑造了一个建安风骨的意境,表现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2. 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了时代的精神特征和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斗争和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变幻莫测,人们面对这样的时代,形成了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建安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深刻、凝重的风格,注重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的刻画,这些都是建安风骨的内涵所在。

二、建安风骨的文学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时代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建安时期的精神风貌和文学风格。

2. 《诸葛亮传》《诸葛亮传》是建安文学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作者陈寿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和评价,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和表现,体现了建安文学的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三、建安风骨与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关系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的一种文化风格和审美追求。

由于东晋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族们开始追求一种安定、坚毅、自守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这种追求体现在他们的行为、言谈和作品中,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建安风骨的核心价值是忠于道义、不求功名、坚守原则、独立自主。

建安风骨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以世俗诱惑为动摇,主张维护正义和公平,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追求治百姓之道而不是奉行权力之道。

建安风骨也注重个人修养,鼓励人们勤奋努力,追求个人的道德和精神的完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建安风骨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东晋时期的文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倡导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追求吟咏自然、超脱尘世的意境,强调审美理想和内心境界的协调一致。

他们的作品常以自然景色、山川河流为背景,以婉约、淡远、雅致的艺术风格展现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他们也注重自我表达,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东晋之后的历代,尤其是南朝宋、南北朝时期,这种文化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南郡派、吴地派等文学流派相继出现,充分展示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和艺术风格。

而宋代文化的兴盛,更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它代表了东晋时期文人士族们在乱世中的追求和价值理念,体现了他们对道义准则的坚守和对自由人文精神的追求。

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后世文人士的影响深远。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摘要: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特点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三、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特点
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公元196 年至220 年)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强烈的个性表现,以及慷慨悲壮的气质。

建安风骨是汉魏六朝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杰:曹操、曹植、曹丕。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作家如王粲、陈群、徐干、阮瑀、应玚等。

1.曹操:是建安风骨的奠基人,他的诗歌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如《对海而唱》、《观沧海》等作品。

2.曹植:被誉为“八俊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洛神赋》、《白马篇》等作品为代表。

3.曹丕:是建安风骨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他的诗歌以《文祖文皇帝序》、《白马篇》等为代表。

三、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先河,对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建安风骨的现实主义精神、个性表现和悲壮气质,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建安风骨简介

建安风骨简介

【建安风骨简介】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建安风骨” ,也叫“ 魏晋风骨” 。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谈谈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谈谈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谈谈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公元196年-220年)的风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在这个历史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形成了魏国,为了巩固统治和发展国家,曹操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建安风骨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上的坚韧和果断。

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得魏国政权得以稳定,并且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改革官制等。

这些政治上的改革和军事上的胜利,展现了曹操的果断和坚韧。

二、军事上的威武和勇猛。

曹操在建安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击败了吕布、袁术等敌对势力,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军事才华和勇猛精神,使得魏国军队在战场上屡屡取得胜利,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上的开拓和繁荣。

建安时期,曹操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崇文化人才,提倡文学艺术,并且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家。

曹操在政治上推崇儒家思想,修建图书馆、培养学者,使得魏国的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曹操所体现出来的政治上的坚韧和果断、军事上的威武和勇猛、文化上的开拓和繁荣等特征和精神风貌。

这种风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又叫做建安文辞、建安文风,是先秦时期漢特文化的代表性特征。

起源于先秦西楚霸王项羽的起义,出现在淳熙·刘邦建立的汉朝。

他们的思想格言、习语、风俗、性
情和对故事等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写就了著名的《史记》以及其他汉朝建安文辞。

建安文辞一般是以贞观之治为核心,语言洋溢芬芳,状似醉翁之失落,充满激情,令人听觉与视觉沉醉在文学园地当中。

作者平衡激昂及恬淡,即使是最无聊的叙述也带有几分优美,完人之笔。

作品以林林总总的成语,俗语和比喻来填补句子,使新颖的语言紧密的包裹着文学内容。

建安文辞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建安初期,书文以史论为主,即《史记》一书,在当时的汉文学文化当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其次建安日渐成熟,除史论文学外,还有戏剧、兴起了三百里满谷舞文学,极尽艺术表现;最后是建安思想已经充斥于各种文学作品,此时出现了后来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比如《汉书》、《兰亭集序》等经典文章,也可以体现出建安文辞的妙处。

建安风骨给予先秦文学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建安文辞成为中国汉文学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为后世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弥足珍贵,对后世文艺影响巨大。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是一曹氏父子为核心,“建安七子”为羽翼,掀起的文学高潮。

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被后人称为“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成为后世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正始文学是魏后期的文学,其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他们与司马氏的残暴统治相对抗,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太康文坛: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坛的代表作家有三张——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其中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是当时的代表作。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以许询、孙绰为代表的玄言诗垄断了文坛。

山水田园诗:刘宋初期,由于江南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开发,文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该百年,玄学、佛学对文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山水田园诗继玄言诗而兴起。

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

晋宋末年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齐梁时期,诗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声韵学的发展,周顒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把四声运用到了诗歌的声律上,提出了“四声八病”创造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中谢朓的成就最高。

建安文学产生的背景风骨: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洁刚健的特征。

在诗风上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特征。

建安文学鲜明的时代精神,真挚强烈的情感,刚健有力的文笔,被后人称为“建安风力”和“汉魏风骨”。

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应瑒、刘桢)曹操的诗文能突破前人的思想传统,放言无忌,形式自由随便,具有清峻通侻的特点。

他的诗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全用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内心感受。

“借古题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

曹诗的优秀作品多含有深刻的哲理,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和时代风貌。

建安风骨以其艺术特色、时代底蕴和政治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安风骨的“建安”二字,源自东汉末年豪杰陈琳所著的《三国志平话》,以描绘其时时局为背景,因此有“建安四年”之称。

而“风骨”指的则是时代的气概和精神风貌。

建安风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安时期是兵戈纷争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路英雄豪杰怀揣夺取天下的梦想,于是形成了以刚烈英武为标志的建安精神风貌。

2. 建安时期文化的特点是切中时弊,勇于开拓,丰富而多样,他们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争衡短论,互相切磋,以求得政治权力的最大化,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建安风骨的时代特点。

3. 建安风骨倡导的是崇尚正义和忠义的价值观,对于不法不义之事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这种价值观的提出,也为后世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在文化艺术上,建安风骨推崇白话文,标志着文学创作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转变,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 建安风骨秉持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以志士仁人的胸怀和才干为根本,追求天下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以达到民生安定的目的。

6. 建安风骨的思想内涵是以个人英雄主义、忠诚信义和理想主义等为特点,这种思想体现了当时历史和政治条件下人们的追求和价值。

这种价值观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7. 建安风骨还在审美观念方面有着独特的影响,追求的是坚贞不移、忠义守信的美德,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和时代风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风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释义】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吸收了《诗经》中“国风”与“楚辞”的文学成就,发展了五言诗体和七言诗体。

【例句】 1、他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年轻人,为人处世很有建安风骨,而且很谦虚。

2、这种建安风骨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气节,为人类历史所罕见。

3、自己也将很快提升到后天三花境界。

这些无上玄功却不显于人前,只待飞升之时再说,至于从此便无法修炼,这等秘密却又绝对保守,天下间岂能找出第二人?”李英琼微笑道:“正因为是天机,所以才要等你飞升之后才能告诉你,先生难道真想飞升么?”2。

既然我已经让老师失望了,就请允许我让你失望吧!呵呵……呵呵……3、本尊先将金花留在,无须多礼,直接回家就是。

4、姐姐,小弟还记得当年红杏枝头的海誓山盟。

5、青年突然眉头紧锁,说道:“我知道是谁了,谢天谢地,我终于知道是谁干的了!可惜那个卑鄙的贼子修为高深莫测,竟能蒙蔽两位天尊,看来此人身份定然非同一般。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人多半便是有着‘玉虚散人’之称的萧笑天了。

”张婷秀眉微皱,不解道:“他不是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飞升了吗?怎会……”只听老者冷声道:“三百年前他只是元婴期,哪里会有如今这般强横的神识,又怎会察觉得了你这种修为的低阶修士呢?”6。

其言曰:「彼,一其心,其政闷闷;虽有拱璧之朝,以示民路。

夫,如是其甚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六)。

8。

虽与之论道经邦,策功定霸,下以治身,其亦不与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9。

古人有云:“满招损,谦受益。

”本人近日来颇为感慨,这九字之经典放诸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10。

譬如大家平日都穿同样的衣服,但是只要有钱,可以穿得非常豪华。

11。

夫以匹夫之细,而犹欲养其父母妻子,供其上下而不可足,而况欲为天下国家乎! 12。

正是这件事情使陈寅恪开始对自己的祖国丧失了信心,对满清王朝萌生厌恶并急切的希冀恢复故国的思想。

13。

虽然只是残奥会,我依旧保持绿色环保的理念,随手关闭电源,即刻离场。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从国计民生的角度看,那是个不值得庆幸的乱世。

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学界则诞生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后世一般称之为“建安风骨”。

李白高吟“蓬莱文章建安骨”,陈子昂亦感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建安风骨的魅力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还荡着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回响。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那个时代,听一听建安风骨幽远的呼唤。

一、建安风骨概况“风骨”最早见于汉魏时期的人物品评,“风”偏重于评价人的精神面貌,“骨”侧重于描述人的仪态形体。

“建安风骨”也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名士集中或直接,或间接通过作品表现出的时代风貌。

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是三曹七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他们不仅是当时的政治领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他们周围簇拥着邺下文人集团。

七子即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他们是王粲、陈琳、阮瑀、徐乾、应玚、刘桢、孔融。

他们的作品大致代表了建安时期三曹之外的文学成就。

二、建安风骨的意蕴1.对政治理想的慷慨悲歌东汉末期,政治长期处在混乱黑暗当中。

东汉皇帝早夭,没有实权,深宫妇人及其家族的手伸向朝堂,导致了外戚干政。

比如东汉顺帝十一岁就继位,其皇后梁氏一族声势大显。

皇后兄长梁冀专权,势焰滔天,被称为“跋扈将军”。

后来汉桓帝策动五位宦官将梁氏赶尽杀绝,不仅没能肃清朝政,反而使宦官权倾朝野,进入了宦官专政的时代。

汉灵帝时十常侍乱政,何进掌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得不说东汉高层政治就是一场无意义的黑暗循环。

他们卖官鬻爵,横行霸道。

在这样“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期,百姓苦不堪言,多次爆发起义。

壮志满襟的读书人与士大夫,陷入了无尽的虚妄。

一方面他们从小深受儒家精神熏染,希望能匡扶汉室,维护正统;另一方面他们的抗争触动了宦官阶层的利益,引发“党锢之祸”,饱尝辛酸。

孔融曾与宦官的对立者李膺、张俭交往,事情败露后被朝廷抓捕,孔融抵死不从;王粲的曾祖王龚,终其一生与宦官搏斗。

何谓建安风骨

何谓建安风骨

建安时代,作家辈出,诗人秉受时代的豪气,将中国古典文学推上一个新高峰。

文学史所称颂的“建安风骨”,指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寻求人生的永恒价值,在艺术风格上则体现为浑厚、刚健、质朴的特色和慷慨悲凉的情调。

建安风骨后来为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等晋宋诗人一脉相承。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建安风力又表现为不同的内容,但是以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为出发点,寻求生命不朽的人生道路和处世原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晋宋以后,建安之风逐渐消退,但到了唐代,又成为诗歌革新的一面旗帜,促使陈子昂、李白和盛唐诗人恢复“汉魏兴寄”的优秀传统,重振了以抒写人生意气、追求建功立业为核心的理想主义精神,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在盛唐达到了最高峰。

曹魏集团的政治需要改变了取士的标准,促进了建安学术思想的解放。

由于魏武帝重视法家,魏文帝爱好老庄,士人们不再看重强调仁孝之行的儒家经典,而才与行、名与实的关系则成为建安学术的主要命题。

重才轻德,讲究循名责实的思潮流行起来。

所谓“天下重刑名”,刑名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循名责实。

建安文人不但宣导刑名之学的循名责实思想,同时也到原始的儒家经典中作新的发掘,以“诚”为核心的中庸学说便作为反对虚伪的理论根据,与循名责实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可见此时提倡中庸,正是出于求实用、反虚名的政治需要。

中庸思想以“诚”为核心,建安文人在借以反虚伪的同时,又着重阐发强调真诚、通人情的内涵。

总之,刑名学、中庸论的核心意思都被归结到去掉虚伪名声和行为,恢复人的本性,崇尚真诚自然,务求通达人情。

可见当时政治的需要促进了人才标准的改变和学术思想的解放,并催生了建安文人普遍推崇真性情的思潮,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之中,就形成了建安诗歌对人生真正价值的共同追求。

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建安文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争和瘟疫随时都可能夺走人的生命,建安七子大多数都死于建安末年的大瘟疫。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3.建安风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正文(篇1)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又称为“汉魏风骨”,是指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诗歌风格。

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作家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等。

二、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以及追求国家统一的愿望。

2.表现手法: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比兴等手法,表现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3.语言风格: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语言简洁、质朴、自然,富有感染力。

三、建安风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建安风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一直被后世文人所借鉴和模仿。

目录(篇2)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3.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正文(篇2)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风格,因多出现于建安年间而得名。

这种诗歌风格以其刚健质朴、慷慨悲凉、清新明快、语言平易近口语等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陈琳、刘桢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为主题,抒发对人生短暂、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对家人亲友的思念之情。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七步诗》、王粲的《七哀诗》等都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

此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刘桢的《赠从弟》等也具有浓郁的建安风骨特色。

三、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建安风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诗经”、“楚辞”等宫廷文学向“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多样化主题方向发展。

什么是建安风骨

什么是建安风骨

什么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文学风貌。

所谓“风骨”,风侧重于情,是作家主体情志意气的外在体现,是一种行之于文的情感力量;骨则侧重于理,是作品坚实的思想内容、严密的内在逻辑和精炼畅达的表现形式。

风骨合在一起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强烈情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就建安风骨而言,就是指建安文学作品中鲜明的时代特征、真挚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与健美有力的文笔等内容。

具体说来,建安风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安文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由于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极为注重作品的抒情特征,加之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更容易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思想情感。

其二,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格调。

建安诗歌多是在乐府民歌或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较多地保留了乐府民歌叙事性强的现实主义特征,而不去一味追求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故显得古朴厚重,有梗概之气,如曹操《蒿里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等均是如此。

其三,建安文学具有健美有力的文笔。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言“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就是说特定的思想内容、情感以及格调最适合用一种刚健有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非绵软无力的文笔所能表达得出的。

当然,建安风骨并不是以彻底牺牲诗文的辞采作为代价的,如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作品就是风骨与藻饰的完美结合。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诗文的形式美而强调其中的内在热情与感染力时,往往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唐时陈子昂就提出以“汉魏风骨”扭转六朝诗歌的绮靡之风,从而形成了唐诗自己的“风骨”,李白也以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表明了对“建安风骨”的赞赏。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建安风骨”是指魏晋时期(220-420年)的文学风格和精神特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特定的风格,体现了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特点。

结合一些作家和作品,我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如下:
1.个体表达和自我意识: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个体的情
感表达和自我意识。

这可能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变革以
及个人命运不稳定有关。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中表达
了个人的感叹和思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

”这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文人在混乱的时代背景
下,对个人行动和价值观的积极追求和意识。

2.忧患意识与真诚思考: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士人对
时代动荡和社会变迁的忧患意识和真诚思考。

例如,《七
步诗》中许询详细叙述了自己冤枉被流放的遭遇和对社会
不公的思考:“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山川
辽兮阴风浅,民失望兮如铺空。

”这支诗表达了作者对时
代的忧虑和对社会公义的呼吁。

3.清新明丽的艺术表达: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清新明丽的
艺术表达为特点,注重形象的描绘和音韵的调和。

例如陶
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自己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宁静,
通过鲜明的图景和优美的韵律让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建
安时期文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学追求。

总体而言,“建安风骨”强调了个体表达和自我意识、忧患意识与真诚思考,以及清新明丽的艺术表达。

这些特点使得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时代氛围。

这些作品也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自古以来历经沧桑后,人们在困境中仍然
坚守初心,情怀依旧洋溢,勇往直前,刚毅不屈的一种品质。

这种风骨多与士人、文人、武将等有关,意味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不移地坚守个人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建安风骨一词最早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中,该书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故事。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社会动荡,生活困苦,但是仍有一些志士仁人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韧性。

建安风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忠诚坚贞、谦虚低调和
正直刚毅。

首先,忠诚坚贞是建安风骨的核心特征,指的是人们对于国家、家族和朋友的忠诚和坚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忠诚的对象可能不同,但是忠诚的精神和情怀却是不变的。

其次,谦虚低调是建安风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功绩和成就保持谦逊的态度,不骄不躁,不自大自满。

再次,正直刚毅是建安风骨的基本要求,指的是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能够坚守正道,不失去自己的原则和思想。

建安风骨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具
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安风骨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旨在教育人们坚守信仰、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并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建安风骨不仅可以激励个人不断自律、奋发有为,也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品
质要求,强调忠诚坚贞、谦虚低调和正直刚毅。

这种风骨不仅
在历史人物中得到了体现,也是每个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格,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等特点。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内涵界定历有争议(40页【22】),侧重指建安诗歌的艺术表现。

两大主题:反映现实,讴歌理想。

风格特征:慷慨悲凉,明朗刚健。

(四重内涵: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见33、34页)形成原因:遭逢乱世的悲悯情怀;重整乾坤的英雄意识。

是建安风骨的鲜明体现。

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及断限建安文学≠建安年间(196—220)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间跨度为40年左右。

约自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模糊说法(1)“三祖”时代;(2)跨越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时期。

二、“邺下风流”邺:邺城(今河北临漳),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邺下时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阶段。

“邺下风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建安文学的代名词。

三、建安诗歌的发展进程两个近源:汉乐府民歌;汉末文人古诗。

发展进程:由受乐府民歌影响很深的状态,转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

曹操是这一过程的开端,“七子”、曹丕为其发展,曹植为完成者。

四、关于“建安风骨”(“汉魏风骨”)“风骨”原为人物品藻术语。

风指风采、风神、风姿、风度。

骨指骨相、骨法。

风、骨连用指个人整体的风度、品格。

如《宋书•武帝纪》说刘裕“风骨奇特”、“风骨不恒”。

“风骨”成为文论术语《文心雕龙》首次将其用于文论,有《风骨》篇。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严羽最早提出“建安风骨”概念。

刘勰论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时序》)(认为建安文学基本符合“风骨”的规定性。

)今人对“建安风骨”的理解阅读书目1、三曹别集(黄节、夏传才、赵幼文等注本)2、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节曹氏父子一、曹操的英雄本色1、其人之英雄本色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形象:《三国志》称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演义》中却为“汉贼”……常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精神实质却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复归。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

他们的作品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时代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慷慨悲歌、挥洒自如的时代精神。

建安风骨的形成背景是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感到苦闷和无奈。

然而,这个时期的文学却因此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建安作家们以他们的才华和激情,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于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和感受。

建安风骨的特点包括:慷慨悲歌、挥洒自如、真实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出时代精神。

他们的作品多以五言诗为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建安风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安风骨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

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

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

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

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太康体:是指晋武帝太康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风。

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等。

这类诗歌内容贫乏,大都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词藻的华美,渐流于轻绮靡丽,是形式主义的作品。

(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左思风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其诗情调高昂,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他的代表作咏史诗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钟嵘《诗品》称为“左思风力”。

上官体为唐初宫廷诗人上官为代表的一种诗体。

其诗多为奉和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旧唐书·上官仪传》:“(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这类诗在形式上,更加追求工偶精对,将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

这虽为制作宫廷诗服务,但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而外,元稹、张籍(766?-830?)、王建(766?-830?)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元和体,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19)所形成的诗风。

《新唐书·元稹传》:“元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

往往播乐府。

”后来模仿元白风格所写的作品,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一文中,对此表示不满。

又因元稹编有《元氏长庆集》,白居易编有《白氏长庆集》,后人也称之为“长庆体”。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由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重辞藻,讲音律的骈俪文相对而方,指汉以前的散体文。

其特点是奇句单行,长短不拘,抒写自由,便于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而学习古文,借以宣传儒道,则是古文运动的目的。

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当时推运了文学的革新,对于反对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有积极作用;在其后,经过其门人的努力,古文愈益发展。

至北宋,又得欧阳修等人的再次提倡,韩柳古文便形成一种新的散文传统,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