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合集下载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一“、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当前通行观点认为,这里的“彼此”指作者与读 者。如鲁丁先生认为,“文章是沟通作者与读者思 想感情的桥梁”[3]。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也曾解释 说:“如果把作者和读者比作处在河的两岸,那么文 字就好比桥梁和渡口,全靠文字来交流彼此的思想 感情。”[4]这些观点从字面来看,皆能言之成理,可惜 并不符合叶老惯有的教学思想。
当前研究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流于表面化,与叶老
理的技巧。鲁丁先生将其译为“:还可以把文章写得 原意可能还有一定距离。如雷维平先生将其译为:
67
2019.07
68
“最可贵的是立意要诚。”[17]就写作来说,立意原本是 极宽泛的概念,这样翻译会让读者无所适从。鲁丁先 生则译为“:学生有兴趣、有诚信是最宝贵的。”[18]但这 样理解的话,恐怕很难与下句“推敲宁厌频”构成因果 关系。相对而言,亲承音旨的至善先生对这句话理解 就要准确得多。他认为此句是化用“修辞立其诚”这 个典故。他说“:(父亲)一向主张作文要用自己的话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 感,不要说空话、假话、大话、套话。”[19]至善先生的观点 可简述为“:立诚”意为说真话。然而作为流传两千多 年的典故“,修辞立其诚”不仅意味着要说真话,还带 有其自身的文化隐喻。
“是”,即为“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句所传达的信 领,也指写作的本领”[10],后来在编撰《叶圣陶诗词作
息。翻阅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读者都知道, 品选注》时又将其修正为“读的本领”[11]。至善先生的
叶老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关注精读,更重视略读。他 观点看似通达,实则仍未达一间。
不单关注学生在校时的学习情况,更关注学生离开
ywjsxln@ 钩 沉 GOUCHEN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还需结合上下文。上文主 晓畅明白,在艺术技巧上一天天熟练起来。”[9]这种观

浅析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浅析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浅析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小学辛艳摘要: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

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

教学过程是认识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背景、对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主要凭借、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作浅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与认知相结合,课堂教学被激活了, 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感心理学家丹尼尔·戈登在他1995年畅销书《情感智慧》中,通过大量研究得出一个有舒服力的结论:从一个人人生道路来看,我们通常认为以智商来衡量的智慧,远不如情感智慧重要(4)。

“对人们当今取得的成功来说,情感能力的重要性为原始知识或技术专门知识的两倍。

(5)”(《财富》第331页)另外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是培养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一代建设者。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责无旁贷,教学中应以语文智能教育为主干,而将情感教育的开发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有效的提高之中,从而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是受熏陶,个性上获得发展,人格得到不断完善。

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

教学过程是认识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学习和对小学语文教材作了分析,通过学习,我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作了极大的关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是触目皆是,随手可得。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背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现在升学率不再是衡量教师、学校水平高低的尺度,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年级组、学校间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竞争,导致教师盲目追求学生考试高分,片面强调智力因素,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教学

浅说略读课文教学一、什么是略读。

1、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略读,就是范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词典》)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学段课程目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2、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

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所以略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略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

这里讨论的是基于教科书的略读教学。

3、教师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的原因:由于我们文本本身的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由于我们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由于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容易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个主要目标。

4、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

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

5、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二、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1、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特别深?”1)把握大意。

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

【读书笔记】读《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读书笔记】读《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读书笔记】读《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书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者】叶圣陶著【版次】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页数】共540页,读第一辑1-13页《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凭借就是课本或选文。

对这些例文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即精读教材。

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出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

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文无非是阅读和写作,获得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阅读是吸收,从阅读中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接触他人的心情。

写作是发表,通过写作展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别人的经验,体验领悟作者的情感,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设法去理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揣摩、领会、表达;学生揣摩不出的,教师再给予帮助。

只有学生亲历体会阅读的过程,才能真正的体验阅读,才能体察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才能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所在,也才能得到写作的知识。

而从阅读到写作,要反复历练。

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

日记,读书笔记,做继续生活经验的文章。

做发书内部情思的文章。

都是必须要做的。

阅读而后历练,写作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何精读呢?叶圣陶先生也给了我们非常实用的方法。

首先通读全文,通读过程中最要紧的是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通读后要养成认识积累生字生词的习惯,每学一篇就要多积累几个,多加一份财富总量;其次要通过教师所提示的问题,引领学生咀涵研讨,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发表意见的习惯。

老师抱着客观的态度评价引领学生成长。

略读课文的教学本质目标与方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本质目标与方法

课堂教学
北师大文学院王乐之硕士对温州瑞安256名教师问卷,发现略读课文的 教学存在三大误区:
1.难以割舍,精雕细琢。53.2%的教师把略读课文等同于精读,同样词 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63.4%把一课时上成二、三课时。
2.置之度外,过度放手。24.7%的教师把略读课文让学生自学或做为课 外材料阅读。在农村学校比较普遍,认为略读就是粗略地读就可,即读读 过去就可以了。
略读目标
精读综合理解 略读粗知大意 浏览捕捉信息
册数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下 三上 三下 四上 四下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总数
20
34
34
32
32
32
32
32
28
28
28
21
略读
0
0
0
0
8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4
15
14
14
14
11
比例
25% 25% 44% 47% 50% 50% 50% 53%
3-6年级,课文总数 98/233=42.06%
禄丰县素质教育 实施工程
LUFENGXIAN SUZHIJIAOYU SHISHI GONGCHENG
略读课文教学的 本质目标与方法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摘抄)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 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 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 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 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 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 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 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略读指导举隅》对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启示

《略读指导举隅》对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启示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96 June2020(A)总第496期2020年6月(上)摘要近年来,整本书阅读课作为一种新课型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到许多知识与经验,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叶圣陶先生、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对略读指导时应注意的问题与方法有着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为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略读指导举隅》;整本书阅读教学;启示The Enlightenment of"Some Examples for Skimming Guidance"to the Current Whole-book Reading Teaching //Qin Xiaolu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whole-book reading lesson has been launched nationwide as a new lesson.In the process of whole-book reading,we learned a lot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but also 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Mr.Ye Shengtao and Mr.Zhu Ziqing's"Some Examples for Skimming Guidance"have incisive and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skimming guidance,having provided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whole-book reading teaching.Key words"Some Examples for Skimming Guidance"; whole-book reading teaching;enlightenment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文选式教材精讲单篇短章的方式进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

《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

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

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课文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

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成都邓文光语文工作室肖向亮读 1.《国文教授之商榷》,看现今的阅读教学文章以“文题”“生字”“句法”“段落”“篇法”五个方面论述了阅读教学必须涉及的基本环节,奠定了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框架,到今天为止,无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实践,无论何种模式,不曾脱离这个框架。

其中,“文题”衍生为现在的新课导入、解题、作者、写作背景介绍等,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现在的背景介绍已经是花样翻新,手段层出不穷,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对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刺激强烈,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也非常大。

“生字”显示了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视,到现在也没有哪堂阅读教学课肯轻易放弃。

“句法”“段落”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手段。

“段落”涉及到对文本的概括、归纳,是不能规避的一环,但不少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越来越差,是不少阅读课堂刻意淡化所至。

应该继续高举“段落大意”的旗帜,只是训练的手段和方式要不断更新,从文本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堂生成的实际出发。

“段落”教学的目标是更好地解读文本,其终极目标是形成和强化归纳概括的能力,从而能从容地应对任何阅读试题。

“句法”涉及对特定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一些关键的句子,在文章中往往有独特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解开它,就能拿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加以有效的训练,找到关键语句的解读规律、掌握关键语句的规律,就能应对相应的阅读试题。

2.读《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看现今的作文教学文章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不出思想情感两端。

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

”又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又说:“文题应取材广博。

”先说前两句。

现在的学生,要说提笔作文,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声情并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是一幅美好的蓝图。

现状是无话可说,理屈词穷,或套路化、模式化,空发感慨或无病呻吟的不在少数。

试论对叶圣陶文学教育思想的新认识

试论对叶圣陶文学教育思想的新认识

试论对叶圣陶文学教育思想的新认识作者:冯丽娟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7期摘要:出于对实际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虽重视文学教育,却未将文学教育放在语文教育的中心地位,但也提出了培植欣赏文学能力的重要性、坚持涵泳和体味的综合感受及注重积累生活经验、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善找作品留白、理解作者精魂等重要的文学教育思想,对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文学教育思想新认识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编辑和语言学家。

他的一生大半时间都致力于语文教育,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

他的文学教育思想立足于语文教育思想当中,具有较强的体系性。

他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的特殊性,强调培植欣赏文学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文学教育也提出了一些相当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对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对于文学教育的定位(一)肯定文学教育的价值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触及灵魂的精神力量,它为人们提供广阔而深刻的生活图景的同时,使人们受到审美熏陶、达到对人生的体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可见,文学教育具有巨大作用,而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实践和语文教育实践的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胡适、朱自清等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倡导要加强学校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作为文学家兼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也从来没有轻视过文学的教育价值,他很早就指出:“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的力量。

文学能穿透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与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1]“一个人即不为文艺家,也需具有欣赏文艺的能力。

”[2]他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国文教育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第一部分:通论一、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来的。

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为“语文”。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8页●“语文”一名,使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语文教育书简》二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0页二、“语文”的性质●(语文)“从思维科学角度来说,它是思维工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它是表达、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从教学论的角度,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

”——邹贤敏《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丛书主编视点”第1页●“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语文教学“现在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而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

”——《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页●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

工具不是目的。

比如说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

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固然,绘画、音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言。

——《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38页三、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语文教育应“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近年高考热点议论文素材大全-- (10)

近年高考热点议论文素材大全-- (10)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用书如用刀,不快自须磨。
陶行知《诗的学校》
书能活用可通神。
董必武《向欧阳海同志学习》
至于我,懂得虽不多,却喜欢读书。我信书中所述,衷心尊敬著书人。
[英]乔叟《善良女子殉情记前引》
毁书犹如杀人:杀人乃毁灭有理性的生灵、上帝的影像;毁掉一本好书则是毁灭理性,人心目中的上帝影像。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
清·邹 《三借庐笔谈》
(1)引言
读书
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
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让我们在书海扬帆奋进,胜利达到彼岸;让我们在书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顶峰!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三味书屋”的来历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议论文素材:读书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议论文素材:读书

议论文素材:读书摘要: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

(1)引言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

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

让我们在书海扬帆奋进,胜利达到彼岸;让我们在书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顶峰!(2)事实论据宋濂的读书经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

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

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

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

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

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

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

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

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作者:葛志伟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07期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值得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关注。

叶老在语文教育方面撰写了很多重要的文章,其中有一首刊登于1962年6月《人民教育》杂志上的小诗《语文教学二十韵》,以其别致的古体诗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为论述方便,先引原文如下: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

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

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

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根据叶老日记记载,该诗初成于1959年8月25日,时隔近三年才公开发表。

发表时文字上无任何改动,可见诗中观点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

关于这首《语文教学二十韵》,学界一直不乏关注者。

但已有研究往往以白话文翻译为主,鲜有专门论述者。

此举不仅未能充分彰显诗中蕴含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些诗句在翻译时由于没有结合作者的其他文章,译文中甚至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错误。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叶老《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难句进行辨析,以期能真正读懂弄通诗歌内容,进而更好地接受这份学术遗产。

一、“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当前通行观点认为,这里的“彼此”指作者与读者。

如鲁丁先生认为,“文章是沟通作者与读者思想感情的桥梁”。

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也曾解释说:“如果把作者和读者比作处在河的两岸,那么文字就好比桥梁和渡口,全靠文字来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

”这些观点从字面来看,皆能言之成理,可惜并不符合叶老惯有的教学思想。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

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

究其原因,大多数考生对阅读题提供的语段类型感到陌生,心里没底。

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是简答题,其中又以概括综述的简答题为主,而考生不善于抓住关键的词与句段,更不善于通过关键词与句段的分析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

另外,由于阅读题所提供的语段都较长,而考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

这些都反映出考生阅读能力不高,其原因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问题。

笔者从阅读教学的多种症结中寻找出以下三种起着决定作用的根本性的症结,在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

正如人们所说的:“目前讲读课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

”(注:何国梁:《阅读教学的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长期如此,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读,他们便不知怎样去读,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

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

学生没有形成自能读书的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语文规范养成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

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

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各种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都安排略读课文,略读能力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

我们语文教研组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讨也开展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从一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略有感悟,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

4月份我去温州参加“略读课文教学研讨活动,欣赏了8节略读课文展示课,聆听了沈大安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

下面我根据沈老师的讲座,结合8节课的课堂实录来和大家交流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一点点的帮助。

一、什么是略读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写道:“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运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简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识运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略读比精读更重要。

学生在校是时候,为了需要和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对略读的解释是:“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方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

”《语文课程标准》把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列,要求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西药搜集信息。

”综合以上各家的说法,我们认为“略读,就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

叶圣陶在六十多年前已经强调略读的重要性,今日世界迈进了信息时代,信息的数量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吸取信息的时候,很多场合只有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才能读得多一点。

在这个时代,略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更为重要。

二、略读课文教学“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如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

(完整word)略读指导举隅

(完整word)略读指导举隅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

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

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课文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19页】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建议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建议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建议目前,在语文学习中“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关注。

读整本书并非当代人的创意,20世纪前期,就有学者提出,要读整部书,甚至用整部书做教材。

叶圣陶、朱自清曾写过一本《略读指导举隅》(1943年出版),所谓略读,主要指的就是整本书阅读。

就教学而言,课内精读是主体,课外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此书《前言》专门概述略读指导方法,适用于一切整部书阅读,对指导孩子课外整本书阅读是再恰当不过的。

只是关于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叶老阐述的不厌其烦,篇幅较长,难免繁琐,现特摘其精要,供大家参考学习。

序目指导读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

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然无头绪。

属于作者的序文,若是说明本书的作意、取材、组织等项的,那无异于“编辑大意”“编辑例言”,借此可以知道本书的规模,自属非常重要。

有些作者在本文之前作一篇较长的序文,其内容并不是本文的提要,却是阅读本文的准备知识,犹如津梁或门径,必须通过这一关才可以涉及本文,那就是“导言”的性质,重要程度也高。

属于编订者或作者师友所作的序文,若是说明编订的方法,抉出全书的要旨,评论全书的得失的,都与了解全书直接有关,重要也不在上面所说的作者自序之下。

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

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

参考书籍指导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

一般学生读书,往往连字典词典也懒得翻,更不用说跑进图书室去查阅有关书籍了。

这种“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平时未尝不可马虎过去;但是这就成了终身的病根,将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益处;若做专门研究工作,更难有满意的成就。

所以,利用参考书籍的习惯,必须在学习国文的时候养成。

精读方面要多多参考,略读方面还是要多多参考。

国文课内指导参考书籍,当然不能如专家做研究工作一样,搜罗务求广博,凡有一语—条用得到的材料都舍不得放弃,开列个很长的书目。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素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素材

目录张中行人物介绍 (2)叶圣陶简介 (3)人物生平 (3)主要成就 (3)轶事典故 (4)《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 (4)类文品读 (12)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12)张中行人物介绍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多部散文集成为畅销书,从而闻名于世,人称"文坛老旋风"。

短短几年就奠定了大家地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

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

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

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

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

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

追忆张先生,有人感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老头有骨气"。

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

他与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三人被称为"未名四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

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

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课文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
导。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

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

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

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仅仅对学生说,你们随便去找一些书籍文章来读。

读得越多越好;这当然算不得略读指导。

就是斟酌周详,开列个适当的书目篇目,教学生自己照着阅读,也还算不得略读指导。

因为开列目录只是阅读以前的事;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有给一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

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而至于是“忽略的”阅
读,就此了事。

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

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

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无论教师与学生都须认清楚这个意思,在实践方面又须各如其分,做得到家,略读一事才会收到它预期的效果。

略读既须由教师指导,自宜与精读一样,全班学生用同一的教材。

假如一班学生同时略读几种书籍,教师就不便在课内指导;指导了略读某种书籍的一部分学生,必致抛荒了略读别种书籍的另一部分学生;各部分轮流指导固也可以,但是每周略读指导的时间至多也只能有两小时,各部分轮流下来,必致每部分都非常简略。

况且同学间的共同讨论是很有帮助于阅读能力的长进的,也必须阅读同一的书籍才便于共同讨论。

一个学期中间,为求精详周到起见,略读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大约有二三种也就可以了。

好在略读与精读一样,选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学得方法,养成习惯,自己去“以三隅反”;故数量虽少,并不妨事。

学生如果在略读教材之外,更就兴趣选读旁的书籍,那自然是值得奖励的;并且希望能够普遍地这么做。


许有人要说,略读同一的教材,似乎不能顾到全班学生的能力与兴趣。

其实这不成问题。

精读可以用同一的教材,为什么略读就不能?班级制度的一切办法,总之以中材为标准;凡是忠于职务,深知学生的教师,必能选取适合于中材的教材,供学生略读;这就没有能力够不够的问题。

同时,所取教材必能不但适应学生的一般兴趣,并且切合教育的中心意义;这就没有兴趣合不合的问题。

所以,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

课内略读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及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与讨论。

作报告与讨论的虽是学生,但是审核他们的报告,主持他们的讨论,仍是教师的事;其间自不免有需要订正与补充的地方,所以还是指导。

略读教材若是整部的书。

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部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

至于实际阅读,当然在课外。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能够用来自修的,每天至多不过四小时。

在这四小时内,除了温理旁的功课,作旁的功课的练习与笔记外,分配到国文课的自修的,至多也不过一小时。

一小时够少了,而精读方面也得自修、预习、复习、诵读、练习,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故每天的略读时间至多只能有半小时。

每天半小时,一周便是三小时,(除去星期放假)。

每学期上课时间以二十周计,略读时间仅有六十小时。

在这
六十小时内,如前面所说的,要阅读二三种书籍,篇幅太多的自不相宜;如果选定的书正是篇幅太多的,那只得删去若干,选读它的一部分。

不然,分量太多,时间不够,学生阅读势必粗略,甚而至于忽略;或者有始无终,没有读到完篇就丢开;这就会养成不良习惯,为终身之累。

所以漫无计算是要不得的。

与其贪多务广,以致发生流弊,不如预作精密估计,务使在短少时间之内把指定的教材读完,而且把应做的工作都做到家,绝不草率从事,借此养成阅读的优良习惯,来得有益得多。

学生有个很长的暑假,又有个相当长的寒假;在这两个假期内,可以自由阅读很多的书。

如果略读时候养成了优良习惯,到暑假寒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

归结起来说,就是:略读的分量不宜过多,必须顾到学生能用上的时间;多多阅读固宜奖励,但是得为时间所许可,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为适当。

书籍的性质不一,因而略读指导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就一般说,在阅读以前应该指导的有以下各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