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学校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方案一、引言学校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特定需求而设计的独特教学课程,以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内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探讨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关键要素,以及如何确保其成功。

二、需求分析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应该从学校本身的特点出发,因此需求分析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首先,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校园管理人员以及社区合作伙伴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

其次,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课程研发团队应该制定明确的研发计划,并确保能够满足学校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在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中,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其次,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最后,课程设置应该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相结合,确保学生在校本课程中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

四、教学方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在实施校本课程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教师培训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与策略、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此外,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和讲座,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六、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过程中,及时的课程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呢?校本课程是指运用本校资源和特点,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力,从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五个方面,建立和设计的适应本校特点和动态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建构校本课程,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校本课程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潜力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课程设计。

通过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深入挖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引领国家课程标准建构校本课程不能脱离国家课程标准,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与国家课程标准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目标、核心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拓展和鉴定国家课程标准上的主题、推荐内容和典型案例,不断优化校本课程,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校本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设计者和参与者。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育实际,不断地思考和探讨课程设计的意义和目的,并积极参与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

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创新思维,都能够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新思路。

4. 注重评价体系的建设在校本课程建构的实践中,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价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多元性,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价体系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学生更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5. 特色课程建设在校本课程建构的过程中,特色课程的建设是重要的一步。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关键技能和品质,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基本的学科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情感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学校开始建立起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课程,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理念和方法,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课程设置的理念:在建立校本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多元化、个性化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此外还需要重视跨学科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3.课程设计的方法: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需要采用灵活、多元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情境纳入考虑,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课程评价的指标: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情感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针对每个方面,需要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总之,建构和开发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多元化、个性化、跨学科的理念指导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元的课程设计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初中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初中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决定开发和实施一套适用于初中的科学校本课程。

二、目标和目的1. 目标:通过开发和实施这一科学校本课程,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通过开发和实施这一科学校本课程,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目的: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和理解科学原理,并能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目的: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和理解科学原理,并能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1.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生物学:例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进化等。

- 物理学:例如光学原理、电磁场的作用等。

- 化学:例如化学元素、化学反应等。

- 地理学:例如气候变化、地球结构等。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研究材料,增加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四、课程评估和改进1. 评估方法: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课程效果,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小组探究项目等。

评估方法: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效果,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小组探究项目等。

2. 评估标准:我们将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评估标准:我们将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3. 改进措施: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思,我们将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科技活动校本化的构建与实施

科技活动校本化的构建与实施

· 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南京市红山小学家长学校作为“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神,根据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新动向,探索思路、研讨方法、培训家长,努力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学校领导重视,各项制度健全,部门职责明确学校重视家长学校工作,职能部门明确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将其纳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常规工作。

(一)建立家校教育新模式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以家长学校为中心,校务委员会、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各司其职的家长学校教育模式。

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联合“爱·自然·生命力体系”卓越父母研究院,签约开展“让每一个家庭笑起来——系列公益讲座”的合作项目。

(二)完善家长学校授课制度家长学校授课达到“四定”,即定计划、定课时、定时间、定人员。

家庭教育课程由学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精心选拔一支由学校领导、工作站导师、德育骨干教师、法制副校长、优秀家长等组成的师资队伍,由他们举办讲座、解答家长的疑问。

(三)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学校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家长工作。

创立研究课题,研究新时期学校家教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研究计划和实施过程,促进家校合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家校有效结合,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制订家长学校的教育专题家长课程主题包括“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理解孩子”“促进成长”“支持学习”四大方面。

将学生中时常出现的令教师和家长棘手的心理焦虑、逆反心理问题,以及后进生转化教育、劳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作为家长学校研究和教育的重点,使家庭教育更深入学生实际,更有的…放矢。

(二)“家长大讲堂”学习学校计划地组织“家长大讲堂”的学习,采取文献学习、专家讲座、听课、参与活动、经验交流等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学形式,定期开展活动。

《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研究背景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知识点过于独立,缺乏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以及缺乏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学等。

因此,有必要对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研究效果。

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一个科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如何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课题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来实施: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2. 实地调研:到一些先进的科学教育实验学校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了解他们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践。

3. 课程设计:根据调研和实地观察的结果,结合现有教育资源,设计一个创新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4. 实施与评估:在选定的学校或班级中实施设计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并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

预期成果与意义本研究预计将构建一个符合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该课题研究对于推动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相关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实施计划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如下:1. 进行文献综述和相关研究调研,分析现有研究的进展和不足。

预计耗时1个月。

2. 实地调研和观察,与一些实验学校进行访谈和交流。

预计耗时2个月。

3. 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并编写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

预计耗时3个月。

4. 在选定的学校或班级中实施设计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预计耗时2个月。

5.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预计耗时2个月。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

要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错误认识:一是把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显然是曲解了校本课程;二是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三是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四是认为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肤浅对待了校本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1、校本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

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

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

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

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学校吗?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

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

当然,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

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

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

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

科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

科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

科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一、研究的背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04年在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开始之时,学校认真分析了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由科学组向宁波市教研究提了《初中科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申报,并得到了批准。

揭开了我校校本课程探索新的一页。

两年来,科学组对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了校本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体系的雏形。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一门课程,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的,因此,校本课程的编制必须结合自身学校的具体情况,应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能为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创造条件。

为此,对我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论指导和实践案例的条件下,采用边研究边实践的办法,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对课改理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学校共同体(主要是教师)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模式开发的,在学校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老实施。

校本课程的立足点是学校特色和师生个性,立足于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取向,强调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内容上注重课程功能(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解决具体学校乃至学生个别差异的适应性问题。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员实行中央集权控制下的开发,是在国家规定课时范围内,留出一小部分课时给学校,着重解决满足学生、学校的需要问题。

校本课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政府课程主要解决了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其特殊需要与兴趣,使学校教育竭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高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也变得愈发重要。

学校可以借助科技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专业技能训练,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帮助学生成长。

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学校首先应评估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统筹化的
将科技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从而实现校本课程的真正的设计和实施。

学校应加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学习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此外,学校希望营造一个思维和行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不仅关乎学校形象,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科技发展的季节,我们必须想办法促进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提高课程内容实效性,激发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具备现代科技精神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校本课程体系是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定位,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建构出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促成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方法和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1. 提升教育质量。

校本课程体系能够充分考虑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

3. 塑造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能够突出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理念,塑造学校的个性魅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和影响力。

1. 开展需求调研。

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师生及家长的需求和意见,掌握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2. 制定教育教学目标。

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定位,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课程建设提供指导。

3. 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4. 鼓励多元化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的设计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项目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 保证课程质量。

校本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贯通,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2. 保障教师参与度。

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要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结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一套课程体系。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统一。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和学科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具备应对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校本课程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入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具备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校本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社会的需求,结合地方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设计和开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通过与社会企业、社区和家庭的合作,将课程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社会,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

学校课程的建构及实施策略

学校课程的建构及实施策略

2018年第5期(总第269期)基础教育论坛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5,2018General,№269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该举措更加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清晰了学校的教育使命。

基于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和理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此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学校概况沈阳市第一〇七中学始建于1970年,现有31个教学班,1245名学生。

多年来学校秉承“用爱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品德高尚、热爱学习、身心健康、爱好广泛、团结协作、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坚持开足开齐国家、地方课程,不断研发校本课程,基本形成了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专家引领下走出了具有一〇七中学特色的课改之路——“爱生效力课堂”。

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使课堂真正充满智慧和激情,让每一名学生都尽享精神文化的快乐。

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一)课程目标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和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

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信负责的优秀品质。

2.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3.珍爱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二)课程要求1.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一: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广州路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班庄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1、总目标:发挥团队合力,结合课改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拓展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突显学科特色。

2、学生发展目标: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3、教师发展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重点突破:以学校特色项目为基点,在和谐团队氛围下的开发校本课程,向各学科延伸。

三、组织与实施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董玉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杨强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王桂梅韩晨霞王玮周杰孙畅郑胜利领导小组主要职责: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解读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解读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 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

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 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 67%,在 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 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我国学生出错率高。

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

主要的原因有: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

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 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

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 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

而在我国, 科技教育有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

“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 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

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教材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

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求,由学校教师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它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展开讨论。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团队,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开发工作坊和研讨会,鼓励教师们积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探讨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融合。

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和交叉应用。

另外,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评定、项目评估、学科竞赛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

最后,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本文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能够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策略作者:王红娟张勇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年第04期[摘要] 校本课程是基于校情的具有本地特征的课程,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基于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挖掘以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为载体的课程资源,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宽阔的平台,完成点化和润泽生命的教育使命,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实施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机制目前还没有根本性的创新和突破,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行为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高。

此外,由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够创新,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后进生的发展。

因此,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主动研发、实施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至关重要。

校本课程作为一所学校教育主张、教育追求的基本载体,研发的基本取向应该是尽可能启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应该能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内因,应该是为每个孩子的充分发展提供优质、多样的教育服务。

龙都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构成复杂,有将近50%的外地学生,他们的父母主要在龙都附近承包田地种植蔬菜,终年的劳碌导致他们无暇孩子的教育。

另外,还有众多的离异家庭、部分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不足,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基于上述现状,龙都小学凝练出“量才而育,鼓舞人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根据“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合理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动,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教学资源,让不同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校本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量才而育,鼓舞人生”逐步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创新和特色建构的鲜明表征和精神诉求。

做科学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做科学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 周守军[1]
作者机构: [1]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东海,222300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
页码: 12-1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8期
主题词: "做科学"校本课程;课程育人;课程统整
摘要: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秉持课程育人理念,强调教育过程的身体在场,统整国家课程,传承学校科技教育办学特色,创生了"做科学"校本课程.该课程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身体、心智与环境所构成的学习场域中手脑并用,做思结合,进而实现课程育知、育智和育情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一、研究的背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04年在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开始之时,学校认真分析了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由科学组向宁波市教研究提了《初中科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申报,并得到了批准。

揭开了我校校本课程探索新的一页。

两年来,科学组对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了校本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体系的雏形。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一门课程,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的,因此,校本课程的编制必须结合自身学校的具体情况,应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能为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创造条件。

为此,对我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论指导和实践案例的条件下,采用边研究边实践的办法,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对课改理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学校共同体(主要是教师)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模式开发的,在学校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老实施。

校本课程的立足点是学校特色和师生个性,立足于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取向,强调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内容上注重课程功能(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解决具体学校乃至学生个别差异的适应性问题。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员实行中央集权控制下的开发,是在国家规定课时范围内,留出一小部分课时给学校,着重解决满足学生、学校的需要问题。

校本课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政府课程主要解决了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其特殊需要与兴趣,使学校教育竭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校本课程建设还有利于学校特点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就决定了学校下一步素质教育纵深推进的成效。

为此,我们制订了学校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1、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充分发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充分调动有关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采取灵活的课程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在某些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提供持续的、渐进的学习内容。

三、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具有整体性的,同时也是可以发展的,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个体内部知识结构的调整。

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其中相当部分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完成各学科知识的优化整合,使学生自主建构和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

2、个性化教育理论所谓个性的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的性格、兴趣、情感、爱好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有利于形成各方面的人才。

当前所提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它把个性发展作为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培养目标的最终结果体现,他要求每个人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信心、勇气。

我们开设校本课程所选的项目及内容,尽量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终身教育理论郎格郎认为:终身教育是为人的一生不断地提供教育与训练的构造,它又应是人们通过各种形态的自我教育,从而达到真正最高水准的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

终身教育在强调对人格的统一及人的继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提倡的一种新教育计划及新教育手段的形成,它所注重的是专门职业的能力,艺术表现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致力于自我充实而必需的教育训练。

这种教育应渗透到人类所存在的所有领域,并应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

校本课程正是倡导这种统一的,具有一体化构造的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①研究的过程与实施方法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各方面人员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调动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

为了有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系统,健全动力机制、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创设广泛而流畅的交流渠道,有利于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

1、校本课程的申报和开发流程2、校本课程实施的“六步联动”(1)建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组成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及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委员会的职能是:①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并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②负责制订《科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它是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

它的撰写要求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大致结构、开发的程序、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③负责组织申报和审议: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填写申请表,写一份简要的《课程说明》,交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审议,审议的主要内容有:A.是否符合学校确定的课程结构B.课程目标内容是否体现学校校本课程总目标的要求C.课程实施建议的可行性D.课程评价建设的合理性④负责统筹学校课程开发内容⑤负责协调教师、学生、家长的工作⑥负责定期对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考核评价,从而保证层层落实课程开发工作,使学校课程开发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

(2)培训师资对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学报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3)确定课题,搜集资料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

主题的确定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

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

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在学生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

课程的确立我们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准。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做支撑。

课题确立后,更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发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题资源中。

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的保障。

开发的课题主题确定后,我们大量搜集资料。

资料搜集渠道要广泛,既要利用图书室、阅览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

资料的收集和应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料的科学性要经得起推敲;二是信息是有前沿性,要把与课程有关的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程介绍给学生。

(4)撰写《课程纲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

《课程纲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具体内容是:①课程目标的陈述:必须全面、恰当、清晰的阐述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②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阐述所选择的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

③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和规模等④课程评价建议: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设计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5)教师开题,学生选题校本课程的开设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向课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来选。

对校本课程的开题每学期要进行一次。

凡是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向学生介绍所要开设的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

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观念,也迫使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开发新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6)师生共同学习本课程经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核同意开设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选课目录,经学生自主选课结束后,由教务处根据每科选课的人数下发开课通知和课表,原则上每门课程满20人以上学生选课,准予开课。

①时间安排,初一、初二,周三下午第九节课及周六上午,初三只开设竞赛辅导班,时间同初一。

②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管理A.接到教务处下发正式开课通知的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如有缺席应及时报教务处)。

B.教师在开课第2周向教务处上交课程教学进度表,并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学。

C.教师应根据学校要求,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考核工作,在学期结束前应将该课程实施的书面小结交教务处归档。

D.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将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中,作为学校评等评级内容之一,所开课时要记入教师工作量。

③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的管理A.学生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愿选择校本课程,接到学校正式上课通知后,应按要求认真参加学习,不得随意缺课,如无故缺席2次或因故缺席4次,则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并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由老师提出教务处同意可以取消该课程的学习;B.学生在达到出勤率要求,参加该课程的考核,成绩按优秀、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并可作为参加初三升学考等级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C.学生成绩的评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重在过程,态度,而非结果。

④校本课程的教务管理A.做好学校课程的计划,安排及开设各项准备工作;B.做好学生选课指导的宣传和选择登记工作;C.做好日常教导检查管理和师生的考核工作;D.做好学校课程资料收集,归档工作。

4、研究的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守着下列原则(1)主体性: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更主要的是教师自主研究、自主选题、自主开发。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个集体配合的事业,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3)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4)开放性: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