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总结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重点难点问题解析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描绘当今世界变化的基本特征。

其中的许多判断在导论中已经提出,并且会在后面各讲中进一步展开,因此本讲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功能。

二是明确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论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是如何形成的,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这一讲直接体现了导论中提出的“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意识”的教学目标。

一、当今世界变化的基本特征冷战结束后,世界变化在速度、强度、广度以及影响的广泛深远程度等方面是前所未有,对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行为模式以及价值理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着各类行为主体进行调整。

因此,对于这些变化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的。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和成功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准确判断和及时把握。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中国的前途与世界的前途息息相关”。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问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此后,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扩大,对世界参与的不断加深,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个论断丰富为“当今世界正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这个论断也成为后来十二五规划制订中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重要支撑。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具体体现。

“大”既体现了变化的速度,也体现了变化的幅度以及影响的广度、深度。

发展是变革和调整的基础。

发展的核心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变化。

最详细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简答题和论述题知识点总结

最详细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简答题和论述题知识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简答题:(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1. (个人)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1)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2)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3)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国家)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2)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3)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世界)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1)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

2)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论述题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的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1)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我们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更加宏大开阔的视野来观察社会。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用这样的胸怀、站位和视野来观察当代世界,我们就能超出自身狭隘的眼界,看到世界多种多样的联系,把握当今世界整体上的真实,为自己确立合理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与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与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与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与思考题解答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5-P9答:(1)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P14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P16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最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复习思考题

最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答: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新概括,是我们党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实践中形成的,党的十九大加以确立。

这一思想赖以形成并确立的国情基础和理论根据,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提出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2010年,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货物贸易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

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期盼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整理一、国家经济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1、试述国家经济安全概念与经济发展、产业安全概念的异同?2、我国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时期后应该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二、学术精神与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如何体现学术精神?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1、试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2、试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论科学发展的本质与规律1、怎样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2、怎样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五、冷战结束后社会走向思潮(不考)六、中国生态文明的过去与未来1、试论生态文明的含义和要求。

2、试论中国传统生态文明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3、试论生态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

4、试论中国生态文明的未来走向。

七、中国农民问题思考如何解决农民苦、农村穷、农业危险八、中国政党研究(没有留题目)九、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1. 共产主义信仰有哪些特点?2. 信仰在人生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参考资料一、国家经济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1、试述国家经济安全概念与经济发展、产业安全概念的异同?国家经济安全从内涵上来说指的是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主权没有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危机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一般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性质决定上个性大于共性、构成要素上战略性重于非战略性、开放条件下威胁的外源性多于内源性。

从静态看,是一种能力,即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手段而非国家经济安全本身;而从动态看,有无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或能力大小,还要通过国家经济安全的状态来检验。

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随着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

一般来说,国家经济发展体现为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全)剖析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全)剖析

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现实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应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分析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问题,同时也指出了在中国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还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实中的创新,提出了对其发展的建议,并展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哲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中国现实, 应用, 指导作用, 融合问题, 局限性, 创新, 发展建议, 未来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理念是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揭示社会矛盾。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践层面。

中国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推动了中国现实的发展和进步。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指导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的相互关系将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2. 正文2.1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应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也在不断调整和深化。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广泛运用于指导政府决策、推动社会变革和促进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应用体现在政府治理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政府的执政理念、政策制定和治国理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总结

注:本文档是基于李洪盛在群里所发word的完善,添加部分用紫色标注了!另外,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大纲(对着书本核对,目录是一样的),一个课后习题答案(这有两个文档,题目基本一样,答案没看),仅供参考!若不放心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到网上买一本大纲。

感谢李洪盛及其同学,感谢我们班提供照片的同学!以下上课时拍的照片中的思考题(不知道哪一讲了,可能是导论):1、21世纪的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的关系?2、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4、“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薛绍斌老师)1、四个全面整体战略布局在中国发展上的战略意义?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李金齐老师)1、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逻辑前提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义,描述主要改革内容,展望改革前景。

2、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呈下行趋势,如何认识这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行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三讲当代社会建设(尹保华老师)1、试述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可以结合材料(①厦门公交车纵火案;②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案;③永州案维稳式劳教屡陷争议),或者运用“中等收入陷阱”、“基尼系数”的有关知识展开论述]。

2、根据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必须进一步采取的深化改革的重大领域之一。

请简述《决定》中明确指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举措,并结合实际深入论述其中某一个方面的主要举措。

3、“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博士一年级学生,本学期有幸能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收获颇多。

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如果理论无法解释实际情况或与实际情况的表现背离时,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遗忘了理论的科学指导性。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更倾向于教会我们用一种批判、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

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正因为其局限性的存在,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众多教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亲身实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所有讲座都很精彩,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部分讲座内容谈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1.对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所长陆丽娜教授《导论》的体会陆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全球规模社会主义大辩论的5个热点话题,详细介绍了生命文化的学科基石,生命文化的六个基本概念和六个价值观念。

通过陆教授的讲解,使我认识到要做感兴趣而有意义的事情,做平凡而又快乐的人,实现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二元统一。

2.对杨建立教授《我国转型期的医患关系及新医改的政策选择》的思考杨教授报告主要内容:①我国转型期的特点和矛盾焦点②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③我国新医改的策略及其政策选择。

通过听报告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我国转型期间的医患关系特点,对自己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和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对了解未来医改政策的走向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对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陈新石教授《谈谈科技创新与科研论文》的思考陈新石教授的演讲妙语连珠、引古博今、知识渊博、生动具体、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醒。

通过陈教授的精彩演讲,使我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我今后博士论文的撰写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完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范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范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一、名词与范畴解释:1、全球化;2、包容性发展(P24);3、软实力;4、非传统安全(P28);5、中国威胁论;6、可持续发展(P51);7、社会投资;8、“第二代环境问题”;9、气候变化;10、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旧书P40);4、托勒密的“地心说”;5、哥白尼革命;6、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7、牛顿的“绝对空间”;8、达尔文的“进化论”;9、第二次技术革命(旧书P11)10、宇宙大爆炸模型;13、夸克模型;14、DNA双螺旋模型;15、大陆板块模型;16、大科学;17、系统科学;18、产业科学(旧P67)19、科学范式(旧书P51);20、科学共同体;21、工程共同体;22、新自由主义(P107);23 “消费泡沫”(P144);24、技术理性主义(P122);25 “单向度的人”(P122);26、技术悲观主义;27;技术乐观主义;28、技术创新(49);29、创新型国家自128); 30、知识创新;31、国家创新体系(54)旧书P179;32、自主创新(P129)33、国际垄断;34、经济虚拟化;35、高级经理资本家(P136);36、文化娱乐化;37、金融危机;38、空想社会主义;39、孙中山的“天下为公”;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全球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2、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

3、软实力;软实力的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各位任课老师的思考题汇总1、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世界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P1-3)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四是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五是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

2l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

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三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

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如何认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2l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

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三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

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3、针对当代发展的问题,结合我国发展实际,谈谈怎样以生态自然观的认识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实际指导,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4、你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政治。

道德和文化上什么思潮占主导,为什么?5、近代自然科学为什么未能在中国产生?怎样求解李约瑟之谜?6、近代以来发生了四次科学革命,说明科学创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7、近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给了我们什么启示?8、打造创新团队,怎样发挥领导人才的作用?怎样正确处理个体与团体的关系?9、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是给予中国国情的唯一选择,也是基于时代潮流和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请结合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谈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习题详解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习题详解

序言1.胡锦涛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四是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最后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

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一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三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既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

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共同努力、维护和平、推动发展、实现合作,才能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进。

2.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是,“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推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科学真理和富有感召力的学说,是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和发展的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出色表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我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后题答案解析(完整版)

《我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后题答案解析(完整版)

导论1.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P1-92.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而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两者是一脉相承、延续贯通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范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范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一、名词与范畴解释:1、全球化;2、包容性发展(P24);3、软实力;4、非传统安全(P28);5、中国威胁论;6、可持续发展(P51);7、社会投资;8、“第二代环境问题”;9、气候变化;10、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旧书P40);4、托勒密的“地心说”;5、哥白尼革命;6、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7、牛顿的“绝对空间”;8、达尔文的“进化论”;9、第二次技术革命(旧书P11)10、宇宙大爆炸模型;13、夸克模型;14、DNA双螺旋模型;15、大陆板块模型;16、大科学;17、系统科学;18、产业科学(旧P67)19、科学范式(旧书P51);20、科学共同体;21、工程共同体;22、新自由主义(P107);23、“消费泡沫”(P144);24、技术理性主义(P122);25、“单向度的人”(P122);26、技术悲观主义;27;技术乐观主义;28、技术创新(49);29、创新型国家(P128);30、知识创新;31、国家创新体系(54)旧书P179;32、自主创新(P129)33、国际垄断;34、经济虚拟化;35、高级经理资本家(P136);36、文化娱乐化;37、金融危机;38、空想社会主义;39、孙中山的“天下为公”;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全球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2、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

3、软实力;软实力的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第一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第一次上课分析与思考题:1.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一论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请谈谈你对这个思想的理解。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接着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脱节,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以及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和实践。

最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展望了未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传播、发展、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现实、社会变革、现实应用、实践、启示、发展方向、重要性。

1. 引言1.1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一直以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矛盾。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又该如何应对和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融合与碰撞,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可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革命者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契机。

关于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心得体会【可编辑版】

关于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心得体会【可编辑版】

关于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心得体会关于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心得体会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人曾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

”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否认,科学发展是人类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所以人类要进步、人类文明要发展,就必然要承担进步与发展带来的结果。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后,对科学的继承与发展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一方面,科学的图景常常都是集猜想、反驳、经验、验证四位一体的“杂合体”,就像是indos的ta的补丁们,不断纠错交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科学又像是一个“问题小孩”,其继承与发展都存在很多问题,好的坏的、简单的困难的、清晰的模糊的、肯定的纠结的……我们在继承科学前辈们留下的技术与经验时,会对其提出质疑和进行反复验证,直至其理论与实践都是客观存在贴合实际的。

这就是科学的继承,是反复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

同样的,科学的发展也是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发展也需要反复提出质疑、进行验证、投入实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跟当代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就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部分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讨论在当代得到了有效印证,科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引发了技术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促使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发激烈,而且科学技术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一个具备创新性与科学性的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以及社会评价越来越受重视与关注,但在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区别于科学主义,在这里我们就要尤为重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在当代,科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求真的同时不能忽略科学“为善”的价值,在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时必须要有道德与责任的担当。

最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附答案)

最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附答案)

博士生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1.谈谈你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理解。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

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有人人为地将二者相分离或游离,不为社会主义做论证,而为资本主义张目和唱颂歌,那么这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

②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因而具有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属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当前我国,我们所以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指导思想只能一元不能多元,道理就在这里。

③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科学世界观,它不仅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本文档是基于李洪盛在群里所发word的完善,添加部分用紫色标注了!另外,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大纲(对着书本核对,目录是一样的),一个课后习题答案(这有两个文档,题目基本一样,答案没看),仅供参考!若不放心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到网上买一本大纲。

感谢李洪盛及其同学,感谢我们班提供照片的同学!
以下上课时拍的照片中的思考题(不知道哪一讲了,可能是导论):
1、21世纪的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的关系?
2、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4、“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薛绍斌老师)
1、四个全面整体战略布局在中国发展上的战略意义?
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李金齐老师)
1、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逻辑前提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义,描述主要改革内
容,展望改革前景。

2、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呈下行趋势,如何认识这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行与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讲当代社会建设(尹保华老师)
1、试述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可以结合材料(①厦门公交车纵火案;②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案;③永州案维稳式劳教屡陷争议),或者运用“中等收入陷阱”、“基尼系数”的有关知识展开论述]。

2、根据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必须进一步采取的深化改革的重大领域之一。

请简述《决定》中明确指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举措,并结合实际深入论述其中某一个方面的主要举措。

3、“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确定,我国当前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请结合实际论述之。

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于衍平老师)
1、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解决环境问题?
2、如何理解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五讲当代社会思潮(焦金波老师)
1.五四的科学与民主是否足以解决信仰和秩序的双重危机?
2.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否还需要终极关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如何处理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冲突?我们又以什么作为基础实现社会的整合?
3.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又如何落实自由、民主、公正这些价值?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又如何排序?
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阎国华老师)
1、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要性。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或态势?
第七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亓光老师)
1、中国如何应对当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以下上课时亓光老师说的课后思考题:
1、对当前资本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内学者有的认为是社会资本主义,有的认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有的认为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西方学者则提出了“后资本主义”、“股东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网络资本主义”、“涡轮资本主义”等多种观点。

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谈谈你对当前资本主义所处阶段的看法。

2、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为什么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3、自1825年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在实体经济领域频繁爆发经济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又不断爆发金融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比较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实质和根源。

第八讲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罗肖泉老师)
1、结合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分析社会主义在20世纪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2、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国内外理论界众说纷纭。

结合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谈谈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的认识。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4、结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分析“两个不可避免”与“两个决不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不可避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
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
以下摘自邮箱中罗肖泉老师word版中的思考题:
1、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谈谈你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的认识。

2、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

3、20世纪社会主义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遭受了严重挫折。

结合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长期性、复杂性,谈谈你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