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详细

合集下载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讲义“有教无类”,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与大胸怀。

它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要理解“有教无类”,首先得从其字面意思入手。

“有教无类”,就是说教育不应该区分受教育者的类别,无论贫富贵贱、聪明愚笨、善恶美丑,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一理念,在古代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中,无疑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

在古代社会,教育往往被贵族阶层所垄断,平民百姓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而“有教无类”的提出,打破了这种教育的垄断,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孔子就是“有教无类”的积极践行者。

他的弟子来自不同的阶层,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百姓;有聪明睿智的,也有资质平庸的。

但孔子一视同仁,根据每个弟子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他们悉心的教导。

在现代社会,“有教无类”的理念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践。

普及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接受基础教育,这是“有教无类”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无论是家庭富裕的孩子,还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在学校里接受知识的滋养,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然而,要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并非易事。

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阻碍和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在另一些地区,学校条件简陋,师资匮乏,学生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有教无类”的实现。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承担学费、书本费等费用,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即使能够上学,也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而在学习上遇到重重困难。

此外,社会观念的偏见也会对“有教无类”造成阻碍。

比如,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孩子,如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可能会存在一些歧视和忽视,认为他们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评析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评析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评析原文及翻译《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有教无类》ppt课件21完美版

《有教无类》ppt课件21完美版

•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 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
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 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再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 ~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也就是说,一定是 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 效果最好。
•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可见孔子重视思考和 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
选文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 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 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 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 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 不再去教他。”
【评析】
•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 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 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 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 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
• 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 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 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 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 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 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 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 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 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 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实即便是问 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

《有教无类》原文及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及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

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讲义“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教育往往被贵族和统治阶层所垄断,平民百姓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孔子却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这种教育的阶级限制。

他认为,无论出身贵贱、贫富、智愚,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从社会层面来看,“有教无类”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当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普及到每一个人,社会的阶层流动就会更加顺畅。

出身贫寒的人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这样一来,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度也会相应提高。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有教无类”为每个人提供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天赋,只是有些人由于缺乏教育的机会,这些潜力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有教无类”让更多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无论是擅长文学、艺术、科学还是技术,都能在教育中找到展现自己才华的空间。

在现代教育中,“有教无类”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的教育体系应当努力确保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家庭条件优越还是贫困,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支持。

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素质,让每一所学校都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当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或者性格特点而对他们有所偏见。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根据他们的个性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此外,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支持孩子接受教育,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给予他们鼓励和信任。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修养。

《有教无类》ppt课件21全面版

《有教无类》ppt课件21全面版

【评析】
•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 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 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 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 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
• 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 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 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 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 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 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 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 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 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 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实即便是问 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
•【译文】 孔子说:“中上 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 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 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 学问。”
【评析】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 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 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 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 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 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 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 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 “殆”了,殆是什么意思? 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 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 这就是孔子。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 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 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 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 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 让他退一步想想。”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讲义“有教无类”,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邃且普世的教育理念。

它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那么,“有教无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从字面上看,“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往往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平民百姓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而孔子主张打破这种阶级的限制,让教育普及到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

这种理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贫富与否、聪慧还是愚钝,都应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专属,而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够享有的公共资源。

这种公平性是构建一个和谐、进步社会的基础。

因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社会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阶层之间的流动才能更加顺畅,社会的矛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其次,“有教无类”强调了教育的包容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的人可能在学术方面表现出色,有的人则在实践技能上更具天赋。

教育应该包容这些差异,不因为学生的某些不足而排斥他们,而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种包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在现代社会,“有教无类”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如今大多数国家都普及了义务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和不包容的现象。

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在学校里,有些老师可能会更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差或者行为有偏差的学生。

这些问题都违背了“有教无类”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教无类”,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学校要建立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有教无类原文

有教无类原文

有教无类原文有教无类原文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有教无类》ppt课件

《有教无类》ppt课件
孔子以卓有成效 的实践,改变了教育 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 历史传统,开创了平 民教育的新纪元。
选文1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 没有区别!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
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 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 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 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 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选文2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 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 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 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 问。”
【评析】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 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 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 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 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 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学生不聪明,自己 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 想啊想,想不出来,就 “殆”了,殆是什么意思? 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 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 这就是孔子。
因材施教
选文4
•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 “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 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 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 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 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 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 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 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 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 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 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 “不知道,哪来仁?”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风,理解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2.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论点,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据;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介绍2.文章主旨及论点3.文章结构分析4.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鲁迅要批评传统教育制度?传统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阅读与理解(20分钟)3.小组讨论(20分钟)4.全班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后,全班共同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观点。

学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5.总结与回顾(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总结课堂讨论的重点和亮点,在回顾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对鲁迅的文章进行评价;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措施,撰写一份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的研究报告;3.和家长或老师讨论文章中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有教无类》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有教无类原文《有教无类》的全篇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有教无类》的全篇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有教无类》的全篇翻译有教无类原文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讲义“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教育往往是贵族和统治阶层的特权,普通百姓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而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打破了这种阶层的限制,让教育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智愚、善恶等。

这一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从教育对象来看,“有教无类”意味着教育不应因为一个人的出身、社会地位、财富状况等外在因素而将其拒之门外。

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求学的愿望和能力,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极具开创性的思想。

它使得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成为了一种能够普及大众的资源。

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有教无类”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潜力,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和教育他们。

因此,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取得进步和发展。

“有教无类”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受过教育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现代教育在普及程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缩小这种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用心去教育和引导他们。

《有教无类》原文及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及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及译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选文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选文5、6、7
•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 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 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 就不要再教他了。” 6【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 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 越想越头痛。”
孔子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 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 的新纪元。
选文1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 没有区别!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
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 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 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 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译文】 •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 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 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 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 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讲义“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一理念主张教育不应受种族、贫富、贵贱等因素的限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古代社会,教育往往被贵族和统治阶层所垄断,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无疑是对这种不平等现象的有力冲击。

他广收门徒,无论出身贵贱、贫富,只要有志于学,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这种开放和平等的教育态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

“有教无类”的理念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给予了每个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

无论一个人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只要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它可以激发个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其次,“有教无类”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当教育资源能够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时,社会的阶层差距会逐渐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会更加顺畅。

那些出身贫寒但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状况,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这样一来,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会减少,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会得到增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并非易事。

尽管现代社会在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此外,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机会,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课外培训和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可能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教无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支持,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投身到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中。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 讲义

《有教无类》讲义“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出自孔子,历经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

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平等、包容和普及教育的精神,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在古代社会,教育往往被贵族和上层阶级所垄断,平民百姓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而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打破了这种阶级的限制,主张无论贫富贵贱、聪慧愚钝,都有权利接受教育。

这一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巨大冲击,为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有教无类”强调的是教育机会的平等。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在法律上保障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一些偏远地区,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于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有教无类”也意味着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

因此,我们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而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耐心地引导他们克服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此外,“有教无类”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不能仅仅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能力、兴趣等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仅是学术型人才,还有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等。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真正贯彻“有教无类”的理念,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译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 文
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启:开导,启发。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隅:墙角,指一个方面。 不复:不再次去教他。
【翻译】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 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 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 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是 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 次去教他。”
赏 析 评 价
因材施教总结: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 论家昆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 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 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 针对性地教学。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 起来。
翻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译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课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 文 知。焉得仁?” 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 最高的官。 三:虚数,多次。 仕:做官。 喜色:高兴的脸色。 已:使……停止,即罢免。 之:指代子文。 愠色:生气、怨恨的脸色。 焉:哪里,怎么。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翻 译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课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文 由也兼人,故退之。” 惑:迷惑,糊涂。 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进:(动作使动)使……前进。 兼:胜过,超过 退:(动作使动)使……后退。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 雄鸡,佩豭jiā 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 后儒服委质(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 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 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 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 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 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 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 的美谈。
赏 析 评 价
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采用什么 方法教育学生?
本则通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生 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同时,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 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 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 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 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 作了不同回答。
翻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译 课 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文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斯:则,就。 诸:之乎。 如之何:怎么。 其:表反问。
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 到了就去做!”
翻 译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 课 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文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语:(yǜ)告诉。 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翻译: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 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 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 深的学问和道理。”
赏 析 评 价
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
•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 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 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 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 “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 得意地赞许他。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独对颜子 青睐有加:“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 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还曾当着子路的面夸奖颜回而引起子路的 不悦。“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惟我与尔有是夫!’”。当子路问:“子行三军, 则谁与”,孔子则丝毫不给面子:“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 成者也”。 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 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除了颜子以外, 其他弟子都还算不上好学,这既是对颜子的肯定, 同时也是对其他弟子的一种鞭策。
即不因为贫富、 贵践、智愚、善恶等 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 教育对象之外,对谁 都进行教育。
子曰:“有教无 类。”
教育公
翻 译 课 文
1.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 类:(名)类别; 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 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 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 育。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 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打破了教育被贵族所设 置的禁锢 。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的思想
地区 高考人 一本
数(万) 人数 (万) 北京 7.05 1.749 24.81 % 4
录取 率
天津 6 上海 5.2
1.455 24.25 % 1.14 21.92
考生人数少的北京、 天津、上海一本录取率 高,考生人数多的大省 河南、广东、四川一本 录取率低。 教育不公平现状仍然 存在。
资 料 补 充
《荀子· 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 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 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 (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 “有教无类”的实践。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 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 谁都进行教育。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本则谈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 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 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 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 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 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 料 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 补 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 充 为政),19次。 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 再次是问仁,9次。 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 问君子,3次; 问士,2次。 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 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也 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
从这两则来看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 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翻 译 课 文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 无所不说。” 也:句中表停顿; 者也……:判断句。 于:对。 说:通“悦”,喜欢。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 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 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 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翻译: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 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 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 崔杼一样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外一个国 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 啊。’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啊?”
翻 译 课 文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 “未知。焉得仁?”
翻译:孔子说:“算得上清了。”子 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 “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赏 析 评 价
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态度?
本则中孔子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了忠、清 与仁之间的区别。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 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 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 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 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 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 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 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 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翻译: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 ‘听到了就去做’。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 以便他做事能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 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翻译:子张),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 没有生气的脸色。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 继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 里算得上仁呢?”
翻 4.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译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 课 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文 弑: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 违:离开。
赏 析 评 价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产 生的根源?
一、来自于孔子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性相近,习相远也” 二、来自于孔子的仁爱思想。
赏 析 评 价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 实施意义何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