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自转这一方面,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从而达到理解地球自转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观察日记本、画笔、彩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让学生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以及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参考教案

4.谁先迎来黎明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前进学校史爱东【教学目的】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4.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5.阅读教科书P79页。

6.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实验验证”的思维探究过程,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转周期,以及自转形成了太阳这一天体的东升西落。

本课教材设计了3个活动。

一是模拟实验,利用人体围成的“地球”,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明确地球自转方向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二是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中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再用“地球椅”验证我们的推测;三是根据确认后的地球自转方向,在地球仪上模拟验证谁先迎来黎明。

三个活动环环相扣,且要求学生每进行一次推理,都要用模拟实验验证,充分发挥了模拟实验法在研究宇宙领域问题时的优势,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科学态度目标:●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难点: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结合生活实践,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引导: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教师提问引导: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引出课题并板书。

学生活动: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由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中提出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模拟实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明确两者的地理位置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教科小学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教科小学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为什么两地黎明的时间不同?2.知道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及其意义。

3.知道地球上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教学准备】地球仪、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1.引入。

(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

(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①一天中,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学生根据地球自转的原理进行推理,并说出推理的根据。

②通过世界时区图,先查阅出北京、乌鲁木齐所在的经度位置,再算出这两个城市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2.认识“北京时间”。

(1)结合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我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度05分),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附近)。

东西距离5200千米,跨经度将近62度。

在世界标准时区中,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5个时区。

如果每个时区都用各自时区的区时,你认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麻烦?全国各地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2)你在收音机或电视中听到过报时吗?报的是什么时间?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时间?3.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

(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①一天中,北京(东八区)和巴黎(东一区)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②一天中,巴黎和纽约(西四区)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③一天中,北京和纽约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3)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中哪一个最先敲响新年的钟声?为什么?4.拓展。

你听说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吗?你读过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吗?为什么书中的主人公最终还是赢得了那场胜利?。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视运动相反,即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在我国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越靠东边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能发现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认识天体运动规律需要从多角度寻找证据的必要性,体会到在研究过程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2.难点: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天体视运动方向相反,即天体视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课件。

小组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预设:一、情景导入,发现问题1.展示昼夜变化的视频,明确人们常说的“黎明”的含义。

2.发现问题:我国所有地方迎来黎明时间是不是同时的?(交流)3.揭示研究的内容:究竟我国哪个地方先迎来黎明?(板书课题)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1.选择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作为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对象。

2.猜测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可能谁先迎来黎明。

3.讨论、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模拟实验: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提醒: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5.归纳实验结果:(1)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2)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6.提问:哪种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交流)7.(播放坐在运动的车内的人观察车外情景视频):从视频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8.讲解:人坐在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将人和车当作相对不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对运动。

9.问题: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相对运动的现象?(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视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10.(播放地球自转方向视频)讲解并小结:我们看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教科版科学五下《谁最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谁最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谁最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最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单元,主要讲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研究,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理解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探究。

学生观察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但对复杂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需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理解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2.四季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现象,总结规律。

2.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观察四季变化等。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4.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阐述四季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图片等教学道具。

2.准备相关视频资料。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4.准备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阐述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地球运动的现象。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四季变化的原因。

7.家庭作业(5分钟)制作一个地球仪,观察并记录一个星期的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谁先迎来黎明》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1.2 技能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动物们比赛谁先迎来黎明的比赛,揭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还需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3.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黎明吗?谁先迎来黎明呢?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5.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比赛过程中动物们的表现。

5.4 情境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情和感受。

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

5.6 布置作业课后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尊重差异的感悟文章。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讨论环节,观察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关爱他人、尊重差异这一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谁先迎来黎明》课文文本。

7.2 多媒体资源故事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

7.3 实物资源黎明道具(如晨光灯、日出模型等)。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满意度,以及他们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程度。

8.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方法,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感受地球的自转。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标有“太阳”红色圆形卡纸一张、标有“北京、东”的卡纸一张、标有“乌鲁木齐、西”的卡纸一张。

(另:生自备一个地球仪)教师:地图、世界时区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师:既然地球在自转,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会一样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生(预测):在黎明时,打一个电话问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就知道了。

生(预测):首先要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的位置?生(预测):在地球仪上找它们的位置。

师:我们来找一找。

生拿出小地球仪,找到两个地方的位置(用贴纸标注)。

师:它们的位置有何不同?师引导学生(出示地图):地图上是左西右东,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板书: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这样就可以知道它们谁先迎来黎明了吗?生(预测):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谁先迎来黎明呢?我们通过今天这节课《谁先迎来黎明》的探究学习就知道了。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一课《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

本课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并初步认识地球仪,明确两个城市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第二部分,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发现由于自转的方向不同,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顺序发生改变,这部分是将问题直接指向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三部分,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应用地球自转方向理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多少小时,拓展至时区的概念。

其中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生活现象出发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自然相对运动的现象和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根据太阳的视运动来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情分析】大部分的五年级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和“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这些事实,甚至也听说过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概念阶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为什么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也就是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学生往往是没有这样的空间概念的。

同时由于每天看到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因此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地球是自东向西转。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黎明”的概念,知道黎明是指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的能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黎明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黎明现象。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对黎明到来的影响,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黎明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共同探讨黎明的特点。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黎明时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对黎明的影响,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黎明图片、地球自转动画等。

2.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等。

3. 观察工具:望远镜、相机等(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黎明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黎明现象。

2. 探究黎明:讲解黎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黎明是指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3. 地球自转与黎明:通过地球自转动画,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对黎明到来的影响。

4. 观察与描述:分组进行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黎明时的景象。

5. 分享与讨论:分组分享观察心得,讨论黎明的特点,总结黎明的共同点。

6. 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黎明时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7.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日出时间等。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9.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黎明时的景象,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黎明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观察和描述黎明时的表现,关注他们的观察细节和描述准确性。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1【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通过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 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了解世界时区图的基本知识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法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通过进行“相对运动”的'实验描述,建构空间立体概念,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解释天体的运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太阳模型、自制卡片若干、转椅、答题卡等【教学过程设计】一、直接导入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那么早晨六点,当北京的孩子起床时,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孩子们又在干什么呢?是在睡觉呢?还是在上学的路上?(学生讨论、汇报)师: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乌鲁木齐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大家就能知道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在干什么。

大家有兴趣吗?那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谁先迎来黎明)那么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学生猜测、教师追问)二、模拟实验1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看见太阳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妨来做个实验。

但是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先弄清楚这么几个问题:(1)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出现与什么因素有关?(2)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3)相对地球而言,太阳石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实验要求,教师做相应的讲解)(学生实验并汇报)师:实验做完了,在实验过程中,谁先迎来黎明呢?还是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麻烦?(学生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做讲解或评价)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两个城市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与地球旋转的方向有关,由西向东转,北京先看到太阳;由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三、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师:地球的自转方向不同,人们看见太阳,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相同,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怎样的呢?(进行一系列的相对运动模拟实验)师:通过刚刚两个小小的模拟实验,推向一下地球的运动状况。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上不会很吃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谁先迎来黎明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谁先迎来黎明

4.誰先迎來黎明【教學目的】1.知道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自轉的方向和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不同地區的時差是由於經度不同決定的。

4.體驗領會相對運動,並能用相對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天體的運動。

5.體會到物體的運動要從多個角度來認識。

【教學重點】認識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是由於地球的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

【教學難點】理解相對運動。

【教學準備】兩張小卡片,水彩筆,大地球儀;世界時區圖,轉椅。

【教學過程】一、引入學習:1.談話:由於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地球是怎樣自轉的呢?2.思考:我國的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迎來黎明?二、模擬實驗:1.確定北京和烏魯木齊的位置關係:北京在東,烏魯木齊在西。

2.請一組同學面向外拉成一個圓圈,代表地球;請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北京”和“烏魯木齊”,再請一位同學當“太陽”;先按照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轉圈,看誰先看見太陽;然後再自東向西(順時針)方向轉動,看誰先看見太陽。

3.小結:如果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北京先看見太陽;如果地球是自東向西自轉,烏魯木齊先看見太陽。

三、認識相對運動:1.思考:地球的自轉方向到底是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2.回憶:汽車向前運動時,車窗外的景物怎樣運動?車窗內的景物呢?汽車後退時,車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樣運動的車窗內呢?3.體驗:坐在轉椅上,讓轉椅逆時針運動時,周圍的景物怎樣運動?轉椅順時針運動時,周圍的景物又是怎樣運動?4.聯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個大轉椅,我們會看見太陽等天體東升西落,那麼轉椅是怎樣轉的?5.閱讀教科書P79頁。

6.解釋:北京和烏魯木齊誰最先迎來黎明?(北京)四、認識時區及時差:1.問題: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北京比烏魯木齊早幾個小時看見太陽呢?2.出示世界時區圖,找出北京和烏魯木齊所在的時區。

3.閱讀P81頁資料,小組討論:北京、巴黎和紐約誰先迎來黎明?相差多少小時?五、總結地球運動的特點:自轉證據:太陽、月亮東升西落;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週期:24小時。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四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本单元包括8课时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北极星、极昼和极夜现象。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基于对一些地球运动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如地球运动的历史,昼夜交替现象,证明地球在自转等。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是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确认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会有正确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交替现象、四季现象,对这个领域的内容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他们会通过网络和书籍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但不是很系统。

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媒体资源和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

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小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计划,会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资料,我想在师生共同合作下,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会充满好奇心,会学到很多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

2、认识世界时区图,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认识相对运动。

2.根据天体(太阳月球)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生活中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精神。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谁先迎来黎明》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文章中的线索,推测出答案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的线索,推测出答案。

2.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中的线索,推测出答案。

(2)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新课《谁先迎来黎明》。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黎明吗?黎明是如何到来的?2. 阅读理解:(1)学生独立阅读文章《谁先迎来黎明》。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如地球自转、日出日落等。

(2)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线索,推测出答案。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文章中的线索,设计一个关于黎明的实验。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文章《谁先迎来黎明》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黎明的小短文。

2. 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日出或日落景象,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谁先迎来黎明(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有关地球与天空的知识,如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日出和日落的原理。

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掌握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图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

2. 实验材料:手电筒、半透明球体、书本或其他小物件作为地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太阳和地球运动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太阳是什么?- 地球是什么?什么是地球的形状?- 太阳和地球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2. 概念引入(1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或图片,教师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包括:- 太阳是一个恒星,是地球的热源。

- 地球是一个行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旋转。

3. 实践活动(30分钟)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半透明球体,并提供一只手电筒。

学生们将手电筒放在球体的一侧,使其成为“太阳”。

请学生模拟地球的运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观察球体上是否出现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互相讨论。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为什么地球会有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一样?-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受什么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观点展开讨论。

5. 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以下要点:-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所以会出现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谁先迎来黎明教科版 (1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谁先迎来黎明教科版 (12)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区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验证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探索验证地球自转方向。

三、教学准备小组: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标签纸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1.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酒店大厅看到这样的一幕,大堂里会挂着很多钟表,显示着许多不同国家的时钟,也就是说不同国家的时间不一样。

那在我国,虽然我们都是用的北京时间,但是不同的城市看到太阳的时间也就是迎来黎明的时间又一样吗?生:不一样。

2.师:这节课我们就以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为例来探究看看到底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先后就不一样。

1.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2.小组讨论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并汇报交流。

3.介绍模拟实验。

再分别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的情况。

4.发现:地球顺时针转动(自东向西)——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地球逆时针转动(自西向东)——北京先迎来。

5.引出新问题:到底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转动?(三)探究地球自转方向过渡:人类认识地球自转方向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搜集了许多的证据,今天我们也来找找证据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1.通过相对运动和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推测地球自转方向(1)思考:地球是自东向西还是自西向东转,理由是什么?(2)聚焦:地球运动方向跟太阳视运动有关系。

(3)视频引入相对运动,同时列举并体验生活中的相对运动:生活中,当我们在运动的时候,会感觉旁边静止的物体在反方向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学校执教人指导教师适应年级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本课从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差异,引起人们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通过认识经线、以及人为规定的最先迎来黎明的东经180°经线等先关知研究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

1、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课时 1学时教学个)、标号1、2、3、4的头饰、太阳、星星的贴图、经线纸条模型、遥控笔、PPT课件。

准备分组材料:改良后的地球仪。

演示材料:大地球仪、标签、黑色塑料口袋教师活动一、引入 1、瞧!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但是这个地球仪比较奇怪,观察、思考、形象地展现我用黑口袋遮挡住了它的一半。

猜猜代表什么意思?猜测地球在宇宙2、不错,老师还在在地球仪上标注了两个城市他们会一直处于白天吗?象认识昼夜3、播放在宇宙中,地球真实的交替和地球样子就是这样,它在不停地自转,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转的关系。

今天我们一起对地球的自转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揭题:“北和成都谁先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现在北京和成都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

明确研究主题 1、揭示课题 1 来黎明?”介绍改良地球仪:①PPT提示观察角度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对地球进行观察。

②PPT介绍底座黑白部分的含义:为了便于研究,小地球仪我没有罩黑口袋.我们用改良后的底座代替它的作用,请看PPT,,老师把底座涂成了一半白一半黑,白色底座对应的区域的地球处于白天,黑色对应晚上。

③练习:比如现在成都就处于?北京处于?出示任务我们不能像宇航员飞入太空对地球进行长时间观察,但是今天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像小超人一样飞入太空,研究地球的运动。

①PPT出示超人行动——拨动地球仪。

拨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也就是谁先转入白色底座对应区域?②将示范用地球仪和学生用地球仪建立联系:我们先把小组内的小地球仪黑的一半底座朝向黑板,和罩黑口袋的大地球仪一样。

小组活动:巡视、收集各组意见分组汇报、展示冲突: ①小组汇报: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②教师板画、引导学生从东西方向、和顺逆时针对地球的自转进行描述:●从方向上对地球的运动进行描述:全班复习地理上的方位。

所以,可以说地球从东转向西,是自东向西的自转。

●从北极上空俯瞰地球用顺逆时针进行描述:对北半球的人来说,如果从北极上空俯瞰地球进行观察,这样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和我们的指针走动方向相同。

我们称之为顺时针转动。

我们可以说如果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转,成都就先迎来黎明。

③汇报不同意见:有没有别的意见。

成都和北京谁先迎来黎明,看来是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如果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转,成都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北京又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联想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

直线型的相对运动现象:①PPT播放“直线型”相对运动:你们有什么发现?明确观察对象,再看一遍:同时逐一观察车在往前开,车周围的景物在向哪个方向运动?②PPT小结相对运动特点:我们发现,不仅车子在往前开,而且相对于车子来说,周围的景物在往后退。

这就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现象。

它们的方向是?。

③思维训练,运用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事物的运动:如果我们在车上看到周围景物往前运动,那车往哪个方向运动?④PPT播放视频,验证推理。

认识曲线型的相对运动直线运动时,我们运动的方向和看见的景物运动方向相反,如认识改良后的地球仪是如何表示白天和黑夜的。

利用教师用地球仪在全班交流学生分组实验展示于地球不同的自转方向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不同意见小组发言 2、将教师复杂的大地球进行介绍、转化,引出简单的地球仪。

便于之后的学习研究3、明确任务分步骤地实施探究,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4、制造冲突,学会用方向、顺时针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式。

2、研究地球自转方向看视频说发现运用规律预测车的方向1、认识直线型相对运动及其特点。

2、运用规律进行推测。

思维训练 2果是圆周运动呢?①全班每个学生体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请全班原地起立,自己顺时针转,看景物怎样转?自己逆时针转,看景物怎样转?②生汇报、小结之后师板书:运动方向相反。

分组讨论:这个结论对我们研究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启发?①师生合作模拟地球上人的视觉体验即:我们每天感觉人不动,太阳、星星等天体却在围绕我们转动。

让老师来扮演地球,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太阳、星星等天体为了便于观察我们为4位同学扮演的天体编上序号:1、2、3、4。

请4位同学围绕老师顺时针转动。

我会依次看到哪些编号的同学呢?②回归客观事实:我们都知道太阳、星星等天体是相对不动的,那么老师要怎样运动才能仍然看到4位同学按照1、2、3、4的顺序依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呢?模拟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③小结:老师逆时针自转,就会看见4位同学顺时针转动,我们的方向相反,这也是一种相对运动现象。

运用相对运动规律、特点推测地球的运动方向同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不动的,地球要怎样自转?我们在地球上才能看见它东升西落呢?回归教材请看PPT,请同学将老师勾画的文字齐读一遍。

翻开书P80页,像老师一样把重点勾画下来。

关上书。

三、时区、时差部分 1、认识时区既然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的自转,那么,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问题升级那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①PPT出示地球自转周期。

②经线图,经线有多少根?③两个“24”有什么启示?④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从一根经线转到下一根经线会花去一个小时。

我们称之为时区。

所以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出示新问题——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①这又是哪个城市?纽约在什么位置呢?②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纽约迎来黎明时,成都会怎样?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呢?谁先迎来黎明呢?怎么回事呢?认识人为规定的必要性①地球不停地自转,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认为自己最先迎来黎明,这样不就乱套了?②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③看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地方作为全世界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

科学家们讨论规定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就是东经180°什么是东经180°,它在哪里呢?全体学生活圆周型相对运动运用规律推测出地球正确的自转方向。

勾画教材 3、认识曲线型的相对运动为地球、太阳间的圆周运动形式作铺垫。

4、运用规律进行推测。

思维训练: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生:北京。

地球每转过一根经线就会用去一个小时。

生答:1个小时产生疑问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认识各种经线。

1、简单描述经线和时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2、认识世界上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东经180°1、引出关于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的不同意见,制造冲突,引起探究兴趣。

2、引导学生意识到在科学上人为规定的意义。

3、弄清经线3认识经线①穿过英国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义为0°经线,0°经线以东0°到180°范围内所有的经线叫做东经;0°经线以西0°到180°范围是西经。

②所以东经180°和西经180°是一条经线,只是在不同的位置。

于是老师用这样一张纸的两面表示这根特殊的经线。

然后将它粘贴在对应的位置③同学们请对照地球仪,找到0°经线、哪些属于东经、哪些属于西经?找到东经180°和西经180°解决问题人们规定东经180°为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所以,北京先迎来然后是成都、纽约。

那哪里最晚迎来黎明呢? 3、简单了解世界时区图学生观察老师的地球仪,后回答。

找到最晚迎来黎明的地方的名称和对应的方向。

4、明确从东经180°起为全世界新的一天的开始。

5、为世界时区图的展开做好准备 1、知道越靠近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于世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有差异,也就是时差。

人们可以边听介绍边借助世界时区图简单的了解到这种差异,读图了解 PPT出示世界时区图:人们把地球划分成24个时区,其中0°经线对应的是0时区,北京在东边的第8个时区、成都在东边的第7个时区、纽约在西边的第5个时区,于东经180°最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东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四、拓展延伸 1、展示世界各地的时钟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要下了课了吧,现在是几点钟?观察世界各让我们看看世界各地城市此时的时间吧。

我们已经迎来了黎明,地的时钟,读地球上其他城迎来黎明了吗?展示实时世界主要城市时间。

出城市时间 1、认识时差,了解宾馆里的时钟是代表什么意思。

希望课后继续关注相关知识 2、推荐科普读本世界名著《80天环游世界》。

听说过吗?看看关于时间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

同学们辛苦了,下课!板书设计 4、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成都相对运动人们看见太阳:东升西落方向相反北京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西向东逆时针√4《谁先迎来黎明》说课材料设计特色《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区域,知道昼夜交替的现象是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太阳是颗恒星,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是基本不变的。

同时同学们初步具有一定的宇宙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想象自己跳到地球以外的空间视角去观察。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

通过对教材和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研究,我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不仅决定于地球自转的方向,还必须基于人为的规定。

同时人为规定是讨论时区、时差等问题的基础。

因此人为规定必须在本课明确提出。

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有了这样的设计。

一、选择合适的城市,通过对城市的两两比较引发研究,贯穿整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