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5-免疫调节
2020年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专题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专题十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免疫调节知识点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①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
①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②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免疫调节是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的。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基础知识-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1、概念之间的关系﹕细胞内液﹝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液等所以,1)我们常说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等= 内环境;2)细胞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细胞内的酶如呼吸酶,都位于细胞内,因此不属于(属于、不属于)细胞外液(内环境)。
3)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分泌出的泪液、汗液,膀胱中的尿液等,都与外界相通,所以不属于(属于、不属于)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4)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5)血浆位于血管中,淋巴位于淋巴管中,其他的液体环境都看做是组织液。
6)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2、内环境成分的关系﹕(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血浆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下锁骨静脉汇入)3、血浆中约90%是水,其余分别是蛋白质,无机盐,各种营养,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4、血浆、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的联系: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5、特别提醒:1)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2)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3)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4)两端通透属于血管,一端通透一端闭合属于淋巴管。
5)营养、氧气等物质含量:微动脉血浆高于组织液高于细胞内液高于微静脉血浆;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等物质含量:细胞内液高于组织液高于微静脉血浆高于外界环境中的物质消化系统(小肠)排遗系统呼吸系统(肺)泌尿系统(肾)皮肤等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内环境循环系统肾小管重吸收微动脉血浆;6)血液不属于内环境。
7)组织水肿的原因:血浆浓度低,淋巴管阻塞,组织C代谢过于旺盛,血管通透性增强。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 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 第1课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第1课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1.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素养目标】1.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生命观念)2.理解体液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及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科学思维)3.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列举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的组成:(2)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淋巴液、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2.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3.内环境的概念、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成分主要成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约1%)、经血液运输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主要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pH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与HC、H2CO3等物质有关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1.膀胱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分析:尿液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因为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
(×)分析: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3.与血浆和淋巴液相比,组织液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分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二、内环境的稳态1.内环境的稳态及意义: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实质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调节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失衡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1、内环境结构示意图
2、体温调节示意图
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 增加饮水
产生渴觉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分泌 + 垂体后叶 释放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尿量
大脑皮层
3、 水 平 衡 调 节 示 意 图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Acquired Immure Deficiency Syndrome)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IDS: HIV:
3、艾滋病(AIDS) (1) 含义: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艾滋病病毒 [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 (HIV)引起 (2)致病机理: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细胞,使T细 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 染病则乘虚而入。 (3)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4)病症—感染HIV后,经2—10年潜伏期,可发展成艾滋 病,患者一般两年内 死亡。
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夜间盗汗,食 欲不振,精神疲乏。之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 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 麻痹,最终死亡。 (5)预防措施: 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细 胞 T细胞 免 (2) 疫 效应 T细胞 记忆细胞 的 过 (1)感应阶段 程 (2)反应阶段
(3)效应阶段
被抗原 侵入的 组织细胞
T细胞与靶细胞紧 密接触
靶细胞破裂死亡抗原被 消灭
(3)
记忆细胞的二次免疫
抗 体 数 量
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 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课---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B.③中二氧化碳浓度常低于②
C.①可以与②④进行相互转化
D.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①和②
4.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5.(2015 江苏高考) 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要点诠释】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 血浆蛋白等。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 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 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 进入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高清课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
【答案】B
【解析】体液中的缓冲成分既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又能与碱性物质反应,这样,当体液中酸性物质或者碱性物质
多的时候,缓冲体系都要发挥作用,把溶液调至中性,维持体液酸碱度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A、C、D 三个选
项也说明了无机盐的功能,但不是对题干中既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又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的解释。
【变式二】
1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 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体内的 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 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B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5-免疫调节1
1、免疫的定义作用及意义 定义: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 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作用:免疫调节能消灭入侵人体的病原 体,也能清除人体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 细胞。 意义: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 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记忆
3、抗体的结构基本单位、产生抗体的细胞、细胞器依次是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B细胞、细胞基质 D、核苷酸、效应T细胞、核糖体 4、受抗原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D
2016/3/17
(13.26)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击病原 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称为 A.抗原 B.抗体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
B
2016/3/17
(14.28).H7N9禽流感病毒已经导致多人患病, 我国正在加紧研发相应疫苗,接种疫苗可有效提 高机体免疫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 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这种通过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1.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 B、靶细胞 C、T细胞 D、浆细胞 2.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 应B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 记忆B细胞
D
A
(07.26) .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的是 A.神经细胞 B.内分泌细胞 C.上皮细胞 D.淋巴细胞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稳态与调节复习必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
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2.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组织液中的物质 返回血液循环系统 组织液中的物 质进入淋巴细胞血浆中的物 质进入组织液3.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血浆蛋白)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 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 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
(1)溶液渗透压①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
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 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
【备考202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第24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备考202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第24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5.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核心素养] (教师用书独具)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间通过物质交换实现稳态(生命观念)2.结合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稳定的实例得出结论(科学思维)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社会责任)考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液,④细胞外液。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的,b处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如图中①②③三种体液的关系:。
(4)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①各种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②与血浆相比,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概念: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④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血浆的正常pH:7.35~7.45,这与其含有HCO-3、HPO2-4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章末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章末总结知识网络构建必备知识回顾1.内环境是由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它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②血浆 ,③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④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含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⑤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4.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⑥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一过程离不开消化系统、呼吸系统、⑦循环系统和⑧泌尿系统等系统的直接参与,以及机体器官、系统协调统一的活动。
机体细胞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5.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⑨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⑩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内环境稳态是⑪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素养整合提升一、内环境相关图解识别(科学思维——模型与建模)例1 (2021辽宁辽河油田二中高二月考)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A.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D.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答案: D解析:图甲中①为淋巴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图乙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A错误;淋巴管和血管之间在锁骨下静脉处直接相通,因此B 淋巴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能汇入C血浆,B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C错误;氧气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D正确。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 H2CO3/NaHCO3 缓 冲对为例)。
过多的碳酸氢钠由泌尿系统排出
PH不升高
2. 乳酸 + NaHCO3
乳酸钠 + H2CO3
乳酸钠由泌尿系统排出
PH不降低
H2CO3
H2O+ C02
CO2经呼吸系统排出
PH不降低
内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稳态
血浆pH稳定的机制(7.35--7.45)
5.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__一__定__限__度___的,当 _外__界__环_境__的__变__化__过于剧烈,或_人__体__自__身__的__调__节__功__能__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6.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正__常__生__命__活__动__的必要条件。
外界温差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 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高热、皮肤干燥、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心悸、头疼、病
死率较高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稳态失调的原因
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外因)
任务驱动
活动一:
明确化验单上各类检测项目的具体含义,为什么能够通过
各类指标来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分析化验单上的参考值为什么是一个范围而不
是恒定的数值,说明什么问题?
活动二:通过
推测机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
的;建构模型解释人体各系统是如何协调维持机体PH稳定的,
分析各个
器官系统是如何保持协调一致的?
活动三:列举2-3个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并解释。
专题0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消化液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B .组织液的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收回血浆C .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 .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答案】D【详解】A 、消化液在消化道里,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在体内的延伸,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B 、组织液的大部分物质通过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吸收,进入血浆,B 错误;C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 错误;D 、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细胞会产生分泌物进入内环境,所以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 正确。
故选D 。
2.下图是某同学建构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图中方框内应该是( )A .内环境B .大脑C .脊髓D .肌肉【答案】A【详解】A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运输氧气、养料和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等,A 正确;B 、大脑是高级中枢,不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 错误;C 、脊髓是低级中枢,不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 错误;D 、肌肉中含有肌细胞,不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 错误。
故选A 。
3.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毛细血管壁、①红细胞、①血浆、①细胞内液、①组织液,据图推断下专题0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典型题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和①的成分完全相同,都是一种盐溶液B.葡萄糖由①到达①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C.①中的氧气到达①至少经过4层膜D.①与①相比,①中含有蛋白质而①中不含蛋白质【答案】C【详解】A、①是血浆,①是组织液,①中蛋白质含量低于①,A错误;B、葡糖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B错误;C、红细胞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穿过:红细胞一层膜,进入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膜,出毛细血管细胞一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共四层膜,C正确;D、细胞内有相关的酶等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4.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外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Na+、K+ 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D.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稳态维持【答案】D【详解】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在细胞发生,A错误;B、内环境中多于的H+主要通过缓冲物质结合,形成碳酸盐或磷酸盐以尿的形式排除,肺排出的代谢废物主要是二氧化碳,B错误;C、Na+、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吸收原尿中物质的,C错误;D、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稳态维持, D正确。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回归教材知识梳理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P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第一自然段;图1-1体液的组成示意图。
P3第一、二、三自然段关于细胞外液主要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介绍;思考与讨论中的图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的关系。
P4内环境的概念(黑体字)P5第一自然段血浆的组成成分,图1-2也是。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黑体字),第四自然段渗透压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最后一自然段讲解内环境的功能。
P6概念检测第2题B 二、拓展题【提示】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不会使血浆的酸碱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
具体调节机制如下。
当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O2和水。
血液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排出。
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P9稳态的概念(黑体字),图1-4;P10黑体字,与社会的联系P11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第一自然段;稳态的发展:小字部分。
P12概念检测第2题D;P14选择题第1、2题C、C;P14二、非选择题1. 【提示】第2章神经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P16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2、3自然段以及图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黑体字);P19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1自然段及其图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第1/2自然段及其图2-3;神经胶质细胞小字部分。
P20概念检测第2题C;二、拓展题2. 【答案】突如其来的考试消息可能会使人紧张,此时,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活动减弱。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概念P22黑体字;反射弧的组成P23第1自然段,图2-4反射的大致过程;兴奋的概念P23黑体字。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体液中除了水以外,还包括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2、细胞内液(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1/3)组织液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3、血浆:区别于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发生双向物质交换,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少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淋巴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液可以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是淋巴细胞等直接生活细的环境。
4、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与淋巴与血浆的含量相近,但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①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越大,吸水能力越强。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部分来自于Na+和CI—。
组织水肿的原因:②pH值:存在酸碱缓冲对,可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pH值保持稳定。
③温度:人体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6、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交换。
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直接与外界相连,属于外环境。
7、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排除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聚合酶、解旋酶);②排除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③排除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并非不能改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神经和体液调节: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高考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每天打卡)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每天打卡)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2天时间:月日1.体液包括(约占)和,其中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3.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P5)4.内环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渗透压、和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6.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越多,即渗透压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7.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细胞液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决定于和两种溶质的含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和。
8.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9.下列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丙酮酸分解、蛋白质合成()②H2O2分解()③食物中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④抗原与抗体结合()⑤乳酸与NaHCO3反应()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时间:月日1.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2-4 /H2PO-4等。
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P9)2.当,或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P10)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参与。
19
3、体液免疫过程
20
记忆
4、B细胞的作用 当B淋巴效应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会分泌具有识别特 定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的抗体能与侵入 机体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中和或清除抗 原。 5、体液免疫 有B细胞增值、分化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效应B 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来中和或清 除抗原。
1.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
B、靶细胞
D
C、T细胞
D、浆细胞
2.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
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A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
忆B细胞
23
3、抗体的结构基本单位、产生抗体的细胞、细胞器依次是
5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 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 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4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
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
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
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
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效应阶段
14
看图回答:
2)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前者不具有特异性,后者包括T细胞和B细胞, 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补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 物质。
18
记忆
2、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21
D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ACD 2、下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A、抗体 B、抗原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
E、淋巴细胞
3、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不包括( ) A、免疫器官
D
B、免疫细胞
C、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
D、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盐酸
22
3
4
1、免疫的定义及意义 定义: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
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 相对稳定的功能。
意义: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 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5
6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溶菌酶等。
10
11
4.1 )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形成的不同?
4.2)什么是抗原? 什么是抗体?
4.3 ) 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三者关系?
4.1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
胸腺中成熟。
4.2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反应的物质叫抗原。如:细菌、病毒、花粉、
自身衰老的细胞。
抗体:是指受病原体(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2
阅读-思考-探讨
1、免疫的定义及意义?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的种类及三道防线?
4.1)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形成的不同?
4.2)什么是抗原? 什么是抗体?
4.3)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三者关系?
4、病原体进入人体,在细胞外液中,B细胞如何
发挥作用?
5、什么叫体液免疫?
1、人体抗原的4条去路? 2、B细胞接受抗原的2条路径?接受抗原后
B细胞的变化? 3、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三方关系? 4、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作用是什么?16
4、病原体进入人体,在细胞外液中,B细胞如何发挥作用?
5、什么叫体液免疫?
4、B细胞的作用
当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而活化后,增值、分化成
(免疫活性物质)
7
皮肤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8
溶菌酶 (分泌物)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9
3、免疫的种类及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炎症反应和抗菌蛋白。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参与。
回顾-回忆-检测
1、图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胰岛素降血糖作用机理? 3、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作用机理?
1
食物的糖类消化、吸引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C6
0.8~1.2g/L 氧化分解CO2+H2O+能量
肝糖原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血糖
3.9~6.1 mmol/L
C6
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 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
12
13
1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 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 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 原,将抗原传递给T 细胞;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 细 胞。感应阶段
3 B 细胞受到刺激后,开 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 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 细胞。 反应阶段
2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A
C、氨基酸、效应B细胞、细胞基质
D、核苷酸、效应T细胞、核糖体
4、受抗原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A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24
效应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会分泌具有识别特定
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的抗体能与侵入机
体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中和或清除抗原。
5、体液免疫
有B细胞增值、分化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效应
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来中和或
清除抗原。
17
记忆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