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新版】
贫血患者麻醉指南与专家共识2022
贫血患者麻醉指南与专家共识2022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2年贫血患者麻醉指南与专家共识在医疗领域,对贫血患者的麻醉处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共同特点是以重症内科疾病为基础,往往伴有严重感染,脏器功能衰竭,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加重患者病情。
许多内科ICU患者都不同程度存在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行血液成分的替代治疗。
1 内科ICU患者的贫血及红细胞输注1.1 内科ICU患者的贫血及其原因目前发现,入住ICU时有60%~66%的患者是贫血的,而进入ICU 后第8天,97%的患者出现贫血。
1.1.1 红细胞生成减少1.1.2 失血1.1.3 溶血1.2 内科ICU患者贫血的预防和药物治疗1.2.1 内科ICU患者贫血的预防内科ICU患者贫血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医源性失血、尽量避免使用可诱发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的药物。
减少医源性失血的办法包括减少不必要的抽血检查,每次采血应尽量少抽血标本,尽量早拔出各种置管,采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对于存在G6PD缺乏症的患者,避免使用可诱发患者溶血发作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等,尽量避免使用已经证实可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药物如头孢曲松等药物。
1.2.2 内科ICU患者贫血的药物治疗造血原料的补充:造血原料的补充可以根据情况用叶酸、VitB12等,用法为叶酸片:每次10mg,每天3次,口服或胃管喂入;VitB12:每次1mg,肌肉注射,每周3次。
如果证实为缺铁性贫血可以适当补充铁剂。
应该注意的是,常规补铁并不能减少ICU患者红细胞用量,静脉补铁可加重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EPO的应用:ICU患者使用EPO是否能减少ICU患者红细胞的需求存在争议,如果患者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病贫血,可以使用EPO治疗,用法为EPO每次6000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
其他药物治疗: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1.3 内科ICU患者贫血的红细胞输注1.3.1 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限制性输血策略:一般情况下,患者血红蛋白(Hb)<70g/L,可以输注同型红细胞,使患者Hb维持在70~90g/L。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_2022年学习资料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
-血液管理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二.术前准备-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四.自体输血-五.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术前评估-1.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了解有无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4.了解有无报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5.了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二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V抗体等;-9.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5.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抗血板药所致;-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7.血液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8.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要点1.诊断标准:成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是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和/或红细胞体积小于正常范围,同时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
2.病因分析:成人缺铁性贫血可能由于长期慢性出血、营养不良、肠道吸收不良、妊娠、乳汁摄入不足、慢性炎症等原因造成。
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潜在的病因。
3. 铁剂治疗:口服铁剂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治疗的首选方法。
常用的口服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治疗期间应根据铁缺乏的程度和适应症进行剂量调整,一般每天口服100-200mg。
4.组合治疗:对于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考虑同时使用口服铁剂和静脉铁剂。
静脉铁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需求进行个体化制定。
5.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应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治疗6-8周后,Hb水平可以显著提高。
6.定期随访: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
同时,应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或不满意的地方,并及时解决患者的疑虑和问题。
7.监测并处理不良反应:铁剂治疗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便秘、黑便等。
专家建议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
8.生活方式干预:适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可以辅助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患者应遵循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含铁食物,并减少与铁吸收有关的不良饮食习惯,如茶叶、咖啡和奶制品的过量摄入。
9.好的疗效评估: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目标是恢复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形态学参数。
评估治疗效果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的变化。
10.预防复发:缺铁性贫血患者在治愈后仍需定期复查和随访,以预防复发。
同时,对于易复发或潜在病因存在的患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相关病因,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复发率。
以上是成人缺铁性贫血血液管理专家共识的要点。
外科ICU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ICU患者因卧床、血管损伤、高凝状态等原因易发生血栓形成,需 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治疗。
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针对可能发生的输血并发症,需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保 障患者安全。
03
血液管理策略
输血策略
01
02
03
输血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 及出血量等因素,制定合 理的输血指征,避免不必 要的输血。
血液制品选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 、血浆、血小板等。
输血反应监测
严密监测患者输血过程中 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 敏反应等,及时处理。
抗凝策略
抗凝药物使用
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需要,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 等,预防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保持凝血功能 在正常范围。
促进临床规范化操作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推广,规范外科ICU医生在血液管理方面的临床操作,减少不必要 的输血和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医疗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血液管理的重要性
保障患者安全
合理的血液管理可以避免不必要 的输血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 者感染、过敏等风险,保障患者
04
血液监测与评估
常规血液检查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
评估贫血程度和输血需求。
血小板计数
监测止血功能和预测出血风险。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评估感染风险和免疫状态。
凝血功能监测
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评估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最新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
一、AA定义及发病机制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
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 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
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 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
先天性AA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 综合征(SDS)等。
绝大多数AA 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
二、AA的诊断建议(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1. 必需检测项目:(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和形态。
(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
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
(3)骨髓活检: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
(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
(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CMV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
(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
(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
妇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完整版
妇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完整版
患者血液管理(PBM)的核心目标是优化术前红细胞数量、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强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以及准确把握急性输血的指征。
这一策略对于全面解决围手术期患者的贫血、出血和异体输血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汇总了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关键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术前
术前PBM包括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贫血管理两方面,具体管理要点如下。
表1.术前PBM管理要点
注:TAST为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CRP为C反应蛋白,WHO为世界卫生组织,Hb为血红蛋白
表2.WHO和我国制定的成年非妊娠女性贫血分级
注:Hb单位为g/L
表3.围手术期常见抗栓药物的调整
图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评估和治疗流程。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推荐,应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必要时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和预案。
二、术中
术中PBM包括麻醉、自体输血模式、手术操作、止血药物、限制性输血五方面,具体管理要点如下。
表4.术中PBM管理要点
三、术后
术后PBM包括重新评估并优化、积极治疗两方面,具体管理要点如下。
表5.术后PBM管理要点
表6.口服铁剂与静脉铁剂的对比
来源: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共识专家组,北京妇产学会月经病管理分会.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4,25(4):380-384.。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贫血是导致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而缺铁性贫血(IDA)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
在IDA的治疗中,输血是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血液制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过度依赖输血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医疗费用,因此对IDA患者进行患者血液管理(PBM)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转归,减轻医疗负担。
该共识基于PBM的多重获益和我国相关政策背景,以促进医疗机构有效实施成人IDA的PBM为目的,在参考多篇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多学科疾病合并IDA的单病种PBM提出了建议。
缺铁性贫血(IDA)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
目前全球有超过1/4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约60%为IDA o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贫血的患病率为20.1%,其中约50%为IDA,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输血是严重贫血或大量失血的IDA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但过度依赖输血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其经济负担。
患者血液管理(PBM)是指以患者为中心,遵守预防为主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使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良好结局。
实施PBM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输血依赖以及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
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进和实施PBM,国内一些医院也在实施PBM相关工作,但是实施程度及规模比较有限。
本共识倡导加监控,最终改善患者结局。
1IDA1.1概念IDA是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而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IDA o ID包括绝对性ID及功能性ID。
1.2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CnBC)、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红细胞游离原口卜咻(FEP)、血液锌原吓琳(ZPP)、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骨髓细胞形态学等。
1.3 IDA的国内诊断标准符合第⑴条和第(2)~(6)条中的任何J2条以上即可以诊断为ID/IDA:(1)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Hb)降低,男性Hb<120g∕1,女性Hb<11Og∕1,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外科患者贫血管理的国际共识
外科患者贫血管理的国际共识多达1/3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在术前即存在贫血。
即便轻微的术前贫血,也与红细胞输注风险增加、术后病残及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众所周知,术前贫血的及时识别和恰当处置,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也理应优先处理贫血,将其作为一种疾病,而非将其作为是否输注红细胞的指征。
术前贫血原因众多,2/3为缺铁性贫血(IDA)。
此外,1/3非贫血择期手术患者也存在铁缺乏。
近年来,针对外科患者术前贫血的纠正,已有相对较多的临床研究,铁剂治疗是否有效,尚有争论。
为此,患者血液管理促进学会(SABM)组建专家组,综合现有证据,对术前贫血的发生率、病因、诊断及处置等予以全面回顾,根据RAND DeIPhi方法制定临床推荐条目,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该文刊发于2023 年4月AnnaIS of SUrgery杂志,麻海新知对其重点内容予以编译。
方法14位在患者血液管理领域的尤其是贫血管理方面具有专长的国际专家,被挑选参加外科患者贫血管理国际共识会议(ICCAMS) o另有8位人员审阅推荐内容并参与完成。
专家组于2021年1月11日在PUbMed进行文献检索,纳入近10 年内有关患者术前贫血管理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及相关指南等o专家组于2021年3召开在线会议,基于改良RAND DeIPhi法制定共识。
推荐条目同意或不同意率>75%者,即撰写声明并解读。
共识声明的具体内容1.贫血在外科患者中常见,其发生率因手术类型而不同。
在18至49岁人群中,女性的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在N70岁人群中,贫血不存在性别差异,发生率也最高。
一项纳入24项研究共949455例外科患者的Meta分析提示,术前贫血的发生率为39.设。
另一纳入18项研究逾65万例外科患者的研究提示,术前贫血的平均发生率约为35%。
术前贫血因潜在疾病及拟行手术类型而存在差异(图1)O 其中,妇科及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最高,而骨科及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最低。
创伤性出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XX医院 XXXX.XX.XX
背景介绍
严重创伤每年造成世界范围内 600 万 ~ 800 万 人死亡,引起伤者死亡的主 要原因是创伤性出血 , 因此,血液复苏成为抢救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的重要 手段。 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 是利用基于 证据的多学科手段,通过减少失血、促进造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等方法, 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二、创伤性出血的PBM 的基础、优先原则和推荐的类别
1、创伤性出血 PBM 的基础
创伤性出血 PBM 的 基础是创伤本身的正确处理。 创伤本身的正确处理 可以概括为损伤控制性 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来减少损伤、出血,以改善伤者的预后。
二、创伤性出血的PBM 的基础、优先原则和推荐的类别
三、创伤性出血的 RBC 管理
三、创伤性出血的 RBC 管理
关于输注 RBC 的剂量问题
若伤者出血已经停止,理论上需要输入 RBC 的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
需要输入的RBC(U) = 体重( kg) × 单位体重血容 量(L/ kg) × {[期望的 Hb(g / L) - 输血前 Hb(g / L)] / 每单位 RBC 含 Hb 量( g)}。
三、创伤性出血的 RBC 管理
1、创伤后的贫血及 RBC 输注情况
目前尚缺乏创伤后贫血及 RBC 输注的确切资料,可能与创伤后损伤的部位、程度差异有关。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将住院伤者分为年老组(≥65 岁)和年轻组( 18 ~ 64 岁)并考察创伤 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输血的情况。
入院时的hgb(g / dl) 入院24h内RBC输注率 入院24h内RBC输注量(U) 住院期间RBC输注量(U)
2022产后出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严后出血患者血液筐理专家共识(完整版)产后出血(postpartum h emorrhage , PPH )指胎儿娩出24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三500ml,音。
富产分娩者出血量主1000 ml [ 1-2 ]。
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 PBM)是利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多学科手段,通过减少失血、优化凝血、促进造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相关凤险等方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3 ]。
PPH的病情凶险,是全球范围内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PPH进行PBM 意义重大,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临床输血领域的专家,针对导致PPH贫血、血小板(platelet,PLT)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的原因,制订PPH的PBM( PPHPBM)共识。
PPHPBM的基础、JI回事及推荐类别1、PPHPBM的基础PPH的独防-渔!J iP PH首选:Rli.i'r'.'j'jo IU IV/lMPPH(f.J�j�J下宵j古rt删除i:tll1I胁""}括一-r-{陆产1费4、”rm,持续性:PPH f!J.!!111出产肃、麦J/1新破及米9信自;1列醉J守续性PPM宫内.e�囊tnt&持续性”。
I子宫动IJ>Htlfif非线怯J'PM子水平源{( ;"jlJ棋手术}航ll·tll"i施{』I剑提供滔当的护JIIO双手于商核L巨外主动脉压.i i!非气动盼你必哥II图I WHO推荐的PPH防治方案图本共识强调PPHPBM是基于PPH基本防治的基础上,PPH的防治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 HO )推荐的防治方案。
见国1[ 1 ]。
2、PPHPBM的顺序本共识强调PPHPBM应把纠正止血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放在优先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贫血在术前患者中较常见,如未有效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手术及其预后,因此术前贫血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术前贫血未予足够重视,通常仅以输血纠正贫血或不干预直接手术,这不仅增加围手术期输血风险和手术风险,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随着对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不断深入认识,国内外陆续发布了相关共识和指南。
2016年,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发布了《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为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贫血管理提供了指导。
然而术前贫血不仅限于骨科手术患者,在其他手术科室亦常见,因此我们检索了国内外文献,结合已公开发表的相关共识和指南,广泛征询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术前贫血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本共识不包括儿科手术患者)。
第一部分概述一、流行病学不同疾病的术前贫血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术前贫血发生率为5%~76%[1]。
心脏手术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37%[2,3],非心脏手术术前贫血的发生率为30%[4],其中膝髋关节手术为25%~45%[1],肿瘤患者为30%~90%[5],结直肠癌为30%~67%[6],妇科手术为24%~45%[7,8]。
术前贫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男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中40%有术前贫血[9],女性由于月经及生育更容易发生贫血。
国内20 308例关节置换术的数据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44%[10]。
二、病因1.造血原料缺乏:以缺铁最为常见,约占术前贫血的1/3。
缺铁是结直肠癌患者、妇科肿瘤患者以及围产期孕妇最常见的术前贫血原因,其次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2.慢性病性贫血:见于感染、急慢性炎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对贫血的反应障碍、铁的利用和释放障碍[11]。
3.急慢性失血:创伤、胃肠道肿瘤、女性月经过多、妇产科异常出血、应用非甾体消炎药、胃溃疡、痔疮、咯血、反复血液透析、医源性失血等。
4.其他:伴发于慢性肾脏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骨髓浸润、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年老体弱等。
三、危害1.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增多:术前贫血增加手术风险、ICU入住率、术后感染率,影响患者术后活动和功能恢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疾病诊疗费用等。
即使是轻度贫血也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4,10,12,13,14,15,16]。
2.输血需求增加:在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术前无贫血者的围手术期输血率为12%,而术前贫血者的围手术期输血率达到了56%[17]。
脊柱手术在术中和术后因为贫血需要输血的比例高达40%[12]。
各类手术围手术期输血需求的增加不仅增加输血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同时也会加剧我国血源供需矛盾。
第二部分定义术前贫血是指从确定手术到接受手术前的间隔期,患者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为Hb。
目前常用的贫血诊断分级标准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和我国标准(表1,表2)[18,19],前者高于后者。
第四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19]认为应用WHO标准作为国内贫血的诊断标准是合理的。
推荐采用WHO贫血诊断和分级标准,以早期识别和管理术前贫血。
表1诊断贫血的WHO标准和中国标准表2贫血分级的WHO标准和中国标准第三部分评估一、评估的对象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均应进行术前贫血的评估。
二、评估的时机从患者确定手术就应该开始进行贫血筛查,对于贫血患者应尽快明确病因并开始治疗。
根据疾病、手术类型,权衡贫血与推迟手术的利弊决定贫血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时间。
急诊手术也应充分利用术前准备时间完成贫血评估。
三、评估的内容(一)病史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与体重。
患者有无贫血的症状(运动耐力下降、心悸、气短、头痛、头晕、晕厥、厌食、恶心等)、某些脏器(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急慢性失血史、慢性疾病史(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炎症性疾病、充血性心衰、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胃肠道吸收异常等)及体内人工瓣膜、既往史(输血史、脾脏切除等)、特殊药物接触史(非甾体消炎药、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抗生素、化疗药物、中药等)、药物过敏史、月经史、不良孕产史、家族史(镰状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饮食与营养状况等。
(二)体格检查仔细地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应该特别注意皮肤及黏膜有无苍白、黄染、出血点;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心肺查体是否有异常;肛门指检是否有指套染血等。
必要时行专科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Hb、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Hb浓度可初步判断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比例可判断骨髓红系增生情况。
2.铁代谢检查:主要包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
铁蛋白反应铁储存状态,TSAT则反应循环中可利用铁的水平。
铁蛋白<30>5mg/L,铁蛋白30~100 μg/L、TSAT<20%仍强烈提示铁缺乏,而铁蛋白>100 μg/L则通常提示铁利用障碍或功能性铁缺乏[20,21]。
3.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可判断患者是否有巨幼细胞贫血。
4.CRP:可判断是否合并炎症。
5.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原发病引起的贫血。
(四)专科会诊以下情况需请相应专科会诊。
1.请血液科会诊:(1)外周血发现异常细胞;(2)贫血合并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增加或减少;(3)2~4周药物治疗后贫血无改善。
2.请肾内科会诊:发现肾功能异常者。
3.其他相关科室会诊:主管医生认为必要的其他情况可请相关科室会诊,如输血科、妇科、消化科等。
(五)术前贫血的诊断分型根据红细胞形态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种类型(表3)。
表3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四、评估流程图1为术前贫血评估流程。
图1术前贫血评估流程第四部分治疗术前贫血的治疗首先应针对引起贫血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其次是贫血的对症治疗。
根据疾病、手术类型的不同,术前贫血的治疗目标应该不同。
术前贫血(包括因术前自体储血导致的贫血)治疗流程见图2。
图2 术前贫血治疗流程图一、非药物治疗1.营养指导:由于术前贫血患者需要尽快纠正贫血以进行手术,因此营养补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但不建议单以膳食补充缺乏的营养元素。
贫血患者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注重食物多样化和合理搭配,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可促进铁的吸收。
2.输血:根据《2014围手术期输血指南》[22]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Hb<70>100 g/L的患者不需输注红细胞;Hb在70~100 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针对不同的疾病人群最佳的输血阈值尚不明确,建议贫血患者输血目标应使Hb达到手术麻醉的安全阈值。
3.维持组织氧供:术前贫血患者建议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吸氧,维持心功能及正常血压,以保持重要脏器氧供。
减少及控制因疼痛、感染、创伤等造成的耗氧量增加。
二、药物治疗(一)铁剂1.术前补铁适应证:术前补铁可适用于以下患者:缺铁性贫血、储存铁不足且预计失血量较大的手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时联合应用铁剂的患者。
铁缺乏或储存铁不足的非贫血患者可从术前补铁中受益[23]。
另有研究发现在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女性中,Hb 120~129 g/L患者铁缺乏的发生率和Hb<120>24]。
因此,大部分Hb 120~129 g/L的患者能从铁补充中受益,提高术前Hb 水平,促进术后Hb恢复。
2.铁剂的禁忌证:对铁剂过敏、铁过载患者。
3.口服铁剂:常用口服铁剂及用法见表4,常用剂量是元素铁150~200 mg/d。
有研究表明大剂量铁引起铁调素释放,导致铁的吸收减少;相反小剂量铁剂可使铁吸收最大化,疗效并未下降,反而能减少胃肠道反应、提高耐受性和依从性[25,26]。
因此在《围手术期贫血和铁缺乏的管理国际共识》[24]中指出,如果术前有充足时间(至少6~8周)可给予口服小剂量铁40~60 mg/d或80~100 mg/隔天。
同时服用维生素C 0.2 g/d以上的剂量可增加铁的吸收约30%。
表4常用口服铁剂用法用量口服铁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
缺点:(1)生物利用度低:口服铁剂服用后仅有10%左右被人体吸收;(2)胃肠道不良反应重,如恶心、腹痛、便秘与腹泻等。
口服铁剂依从性比较差,有1/3左右患者不能坚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27];(3)吸收受食物中的铁螯合物和一些常用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的影响。
口服铁剂有效者,网织红细胞在5~10 d后达高峰,之后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Hb逐渐升高。
因此,口服铁剂后网织红细胞是否增高可作为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的依据。
Hb升高速度与贫血严重程度有关,贫血越严重,上升速率越快,第18天左右Hb可达治疗前和正常Hb水平的中值,一般治疗后8周达正常Hb水平。
铁蛋白的升高约在第4周开始。
4.静脉铁剂:术前静脉铁剂主要适用于4周内需要手术的患者、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胃肠吸收障碍者、口服铁剂无效等患者。
1项关于术前口服铁剂和静脉注射蔗糖铁剂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静脉铁剂治疗更可能达到Hb目标值[28],并且在需要快速纠正贫血时,静脉铁剂更有优势。
即使术前应用静脉铁剂时间29,30]。
静脉铁剂用法用量:所需补铁量(mg)=体重(kg)×(Hb目标值-Hb实际值)(g/L)×0.24+贮存铁量(500 mg)。
大部分外科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补充1 000~1 500 mg铁。
用法:100~200 mg/次,每周2~3次。
国内的静脉铁剂有蔗糖铁和右旋糖酐铁两种,两者改善贫血的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率有所不同。
蔗糖铁相比于右旋糖酐铁,其总体不良反应率、严重不良反应率、病死率均明显降低[31,32]。
考虑到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推荐使用蔗糖铁。
首次使用蔗糖铁时,先给予小剂量进行测试,成人用量20~50 mg,如使用静脉滴注方法,可先在15 min内输完试验剂量(相当于20mg铁),如果无过敏反应,再输完余下的剂量。
静脉铁剂的优点是能够被人体完全吸收,起效快,无胃肠道刺激症状。
主要的缺点是使用不方便和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 000 000,病死率为0.4/100 000[33]。
2014《静脉铁高敏反应的风险最小化和管理的指南》指出:只要正确使用静脉铁剂,其受益超过风险[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