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诊疗指南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
筋伤作业血检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进展班级:中医08骨伤姓名:何文奎学号:108505016血检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进展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一种进行缓慢的、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病变。
病理变化为血管壁的阶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阻塞,导致肢体缺血,引起疼痛和肢端坏疽。
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病变多在下肢。
好发于20-40岁的男性。
属于中医“脱疽”范畴。
1病理简介本病病因不明,其诱发因素与吸烟、骤冷、外伤等有密切关系。
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初期行走时小腿酸胀,停下休息几分钟再能行走,称为间歇性跛行。
小腿处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
如不治疗,病变逐渐加重,可产生溃疡或坏疽。
体格检查有肢体皮温降低,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临床表现1.疼痛:(1)间歇性跛行:当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发生胀痛或抽痛,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迅速缓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复出现,这种症状称为间歇性跛行。
(2)静息痛:患肢处于休息状态疼痛经久不息。
其痛剧烈,夜间尤甚,患肢抬高时加重,下垂时减轻。
2.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或灼热、发痒、针刺、酸胀、麻木等感觉,甚或有大小不等的感觉完全丧失区。
3.营养障碍:患肢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少汗或无汗、汗毛脱落、趾(指)变细、趾(指)甲增厚或薄脆变形、肢体肌肉松弛、萎缩;肢端溃疡或坏死,伴患肢肿胀,皮色暗红或紫暗。
4.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游走性浅静脉炎:约40%的患者在发病前或过程中,在小腿或足部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3辨病要点、年龄20—40岁青壮年男性。
2、有漫长的持续数年的病程。
早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以后静息痛逐渐加重,严重时发生溃疡或坏疽。
3、患肢皮肤苍白、潮红、紫红或青紫。
4、足部和小腿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5、患肢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甚至累及腘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侵犯上肢者,尺动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路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ICD-73:100)行手术治疗(ICD-38.08002,ICD-84.110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明显的临床症状:间歇跛行,静息痛,患肢发凉,感觉异常如骈胝感、针刺感、烧灼感、麻木感等。
2.典型体征:皮肤苍白,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位于足背和小腿浅静脉,营养障碍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溃疡或坏疽等。
3.排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4.血管彩超检查或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内科保守治疗:(1)严格戒烟;(2)激素、抗生素、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等药物应用;(3)高压氧治疗。
2.手术:(1)动脉成形术;(2)动脉血栓切除术;(3)截肢术(4)交感神经切除术;(5)干细胞移植术。
治疗方式选择:根据患者足部缺血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选择内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不超过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不超过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下肢动静脉血管彩超、踝肱指数、下肢动脉血管CTA。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叶酸药物基因,心脏彩超、腹部肝胆脾胰双肾彩超,下肢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及病原学证据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脉管炎诊治指南
脉管炎诊治指南疾病简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s disease)简称脉管炎(angeitides)。
是指周围脉管(中、小动脉及静脉)的一种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病变,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闭塞(Lumen occlusion)。
在我国北方各省多见。
多发于男性青壮年。
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伴行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累及,以下肢为主。
疾病分类:脉管炎分虚寒型、湿热型、淤滞型和热毒型。
(1)虚寒型初见下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同时伴有疲乏感,局部胀紧压迫感或足底垫物感有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因小腿沉困、憋胀,距离越来越短。
(2)湿热型表现为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
行走时下肢酸困、憋胀、沉重乏力;下肢常出现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患肢有时浮肿。
(3)淤滞型表现为患肢怕冷,触之冰凉,疼痛呈持续性,皮肤紫红、暗红或青紫色,脚端皮肤有淤点。
(4)热毒型表现为患肢疼痛,白天轻夜间重,肢体局部红肿,大便干。
发病原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一) 吸烟(Smoking)综合国内外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吸烟者占60~95%,因此,吸烟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病因。
(二) 寒冷,潮湿,外伤(Cold, wet, trauma)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以比较寒冷的北方为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发病前有受寒和受潮史;部分患者有外伤史,可能这些因素引起血管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并导致血管炎症和血栓闭塞。
(三) 感染,营养不良(Infection, malnutrition)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反复的霉菌感染史,Thompson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皮肤毛菌素试验阳性率为80%,而对照组仅20%,Craven认为,人体对霉菌的免疫反应,诱发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和高凝状态可能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关。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术后48小时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补液对症治疗 肢体 伤口
患肢远端皮肤温度,色泽,感觉。 伤口有无红肿热痛。
功能锻炼
卧床制动一天,(根据愈合情况) 卧床期间鼓励作足背伸屈运动,以 利于小腿深静脉血液的回流。
预防感染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保持病房,床 单位的干净整洁,注重观察伤口的 病变,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血管外科护理查房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脉管炎全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发生于四肢末梢的主 干动脉(肘关节及膝关节以下)的血管炎症,好发于中小动 脉因血管狭窄、闭塞,肢端失去营养。引起间歇性跛行,缺 血性溃疡、坏死等症状。
病因
1、吸烟
2、外伤
3、精神紧张
4、寒冷潮湿地区
5、家族遗传
血管栓塞
血栓的形成
护理评估
健康状况
患者无手术史,心血管疾病,无出血性疾病,无过敏史。 工作史。有吸烟史。
身体状况
疼痛厉害,间歇性,一般下午,晚间较重。足趾颜色发 黑,坏死,伴恶臭。足背动脉搏动良好,下肢静脉曲张,局 部色素沉着。
心理社会状况
家庭成员以务农为主,病人很难接受截肢,病人对该疾 病的了解程度部够,知识缺乏。
血栓
临床分期及表现
初期(局部缺血期)
中期(营养障碍期)
后期(坏死期)
检查
专科检查
测定皮肤温度 跛行试验 影象学检查 多普勒超声 造影
CT MRA
超声
造影
CT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般处理 药物疗法
高压氧治疗
手术治疗 动脉重建术 静脉动脉化手术 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截肢术
患者 张水田 男
术前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生活护理 肢体护理 疼痛护理 功能锻炼 术前准备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诊疗指南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的炎症,病理为慢性进行性血管闭塞病变。
早期动脉壁增厚,管壁小血栓形成,血流受阻;晚期纤维组织增生,血管硬化,管腔闭塞。
发病与吸烟、寒冷、感染、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有关。
康复治疗目的在于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症状。
【诊断要点】症状多见于有吸烟嗜好的男性青壮年,下肢远端(腯动脉及以下动脉)有凉、麻、酸痛缺血性症状,继之出现间歇性跛行,重者静息痛,夜间痛。
体征肢端皮肤苍白或紫红色,局部皮肤温度低,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重者足趾溃疡、坏死。
肢体位置检查(Buergei?试验)阳性(患者平卧,下肢抬高45°,3min后观察皮肤颜色,如足部皮肤苍白、自觉麻木或疼痛者为阳性)。
肢体血流图检查可见波型呈水纹波,波幅明显降低。
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动脉狭窄或阻塞。
【康复评定】按临床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凉、畏寒、不适,轻度间歇性跛行,气温低时明显。
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趾跖面皮色正常或稍白,但压迫试验阳性。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上述症状加重,末梢皮肤苍白明显,间歇性跛行明显,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剧烈。
患肢皮温降低,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压迫或Buerger试验强阳性。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组织坏疽常从足趾开始,患侧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形成,合并感染可出现全身症状。
小面积坏疽如无感染,多为干性坏疽;大面积的深层坏疽和(或)有感染,多为湿性坏疽。
【康复治疗】一般治疗戒烟、防止受凉、受潮和外伤。
但也要注意避免局部过热,以免增加组织需氧量,致症状加重。
物理治疗电疗法超短波疗法:①两个中号电极,患区对置,无热量,10?15min/次,1次/d,10?15次为一疗程。
②两个中号板状电极并置于腰骶交神经节,微热量,15?20min/次,1次/d,15?20次为一疗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疗常规
十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ce, TAO)(一)疾病特点: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节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性细胞浸润性血栓形成和机化,而少有血管壁的受累。
又称Burger氏病,国内简称脉管炎。
2、多见于亚洲40-45岁以下的中年男性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史,出现肢体远端缺血表现,包括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感觉异常、乏力、营养障碍、间歇性跛行、甚至静息痛以及足或趾的溃疡或坏疽等。
当内膜形成炎症合并血栓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尤以夜间为重,患者屈膝抱足而坐,患足下垂可以缓解疼痛,患肢怕冷、皮温凉,尤以趾(指)端最明显。
3、发病早期出现病变肢体末梢循环的破坏,表现皮肤青紫色,40%病人可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位于足背及小腿浅静脉,少见于大腿,1—3周可恢复,恢复后残留色素沉着痕迹。
4、查体可发现患肢远端动脉扪诊搏动减弱或消失。
5、Shionoya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是○1吸烟史;②50岁以前发病;③腘动脉以下血管受累多见,上肢受累少;④常有游走性静脉炎;⑤缺乏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吸烟除外)。
只有当这五个条件全部满足后,其临床诊断才可靠。
6、常见的鉴别诊断(1)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往往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其它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
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
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伴扭曲、成角以及虫蚀样变。
(2)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
根据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不同,出现脑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症状,如眩晕、肢体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等。
查体动脉狭窄处有收缩期杂音。
病变活动期有发热和血沉增快等现象。
(3)急性动脉栓塞:多同时伴有风心病或冠心病史,起病急骤,患肢突然出现疼痛、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诊疗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Buerger disease,TAO)是一种累 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周期发作的慢 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 以下肢血管为主,少数病例病变可累及心、 脑、肾、肠等脏器血管,好发于青壮年男 性。
• (二)皮肤温度测定 肢体皮肤温度高低与
动脉血流量成正比关系,正常时,同一个
人对称部位的皮肤温度基本相等,温差不 大于2℃。如果两个对称部位的皮肤温度相 差2℃以上,或同一侧肢体某一平面的温度 明显降低,即为皮肤温度测定试验阳性。
• (三)肢体抬高试验(伯格氏征) 令病人 平卧,下肢抬高45°,3 分钟后观察足部皮 肤色泽的变化,阳性者足部,特别是足趾 和足掌部皮肤呈苍白蜡黄色,以手指压迫 后更为明显,有自觉麻木或疼痛。然后让 病人坐起,下肢自然下垂于床旁(避免床 旁压迫腘窝),足部皮肤色泽逐渐出现潮 红或斑块紫绀。试验阳性者,提示患肢有 严重供血不足。
• (三)大动脉炎
• 患者多为青少年女性。主要侵犯降主动脉、 腹主动脉、头臂动脉,在上肢常见桡动脉 消失(无脉症),血压测不到,在下肢可有发 凉、间歇性跛行,但主要是肢体酸软无力, 一般不痛,皮色改变不明显。在活动期伴 有低热、出汗、贫血及关节痛。常在颈部、 背部听到血管杂音。化验检查血沉加快。
• (四)Allen 试验 可以判断手部动脉闭塞情 况。方法是压住桡动脉,令病人做数次手 拳开闭运动,运动后如果手指颜色迅速恢 复,说明尺动脉远端到指动脉的连续性存 在,提示侧支健全。若有血色恢复慢的部 分,即说明自尺动脉远端到该部分之间有 动脉闭塞。反之也可判断桡动脉远端到指 动脉之间连续性开闭情况。
• (六)解张试验 作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 阻滞麻醉,然后在下肢同一位置,对比阻 滞前后的温度变化。阻滞麻醉后皮肤温度 升高愈明显,动脉痉挛因素所占比重愈高。 如果没有改变,说明病变动脉已处于严重 狭窄或完全闭塞。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医学课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概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理生理机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与分型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其他血管疾病的鉴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录0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概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炎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
定义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感觉异常和缺血性溃疡,严重时可出现坏疽。
病变进展可导致患肢呈渐进性加重的缺血状态,甚至出现截肢。
症状定义与症状病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吸烟、寒冷、潮湿、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病理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血管炎症和血栓形成,病变主要累及血管的中层和内膜,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引发组织缺血、坏死。
病因和病理流行病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发病部位以下肢多见。
本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预防针对本病的病因,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戒烟、保暖、避免感染、加强锻炼等。
此外,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
流行病学与预防0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患者通常会出现患肢疼痛、发凉、苍白等症状,以及间歇性跛行等体征表现。
诊断方法与标准临床表现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技术,观察血管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患者通常会出现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如全血黏度升高、血浆黏度增加等。
血液检查物理治疗包括高压氧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等,有助于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血管扩张剂等,有助于改善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
手术治疗当患者病情较重或出现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动脉内膜切除术、人工血管置换术等。
治疗方案与效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感染、出血、休克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疗常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疗常规十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ce, TAO)(一)疾病特点: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节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性细胞浸润性血栓形成和机化,而少有血管壁的受累。
又称Burger氏病,国内简称脉管炎。
2、多见于亚洲40-45岁以下的中年男性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史,出现肢体远端缺血表现,包括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感觉异常、乏力、营养障碍、间歇性跛行、甚至静息痛以及足或趾的溃疡或坏疽等。
当内膜形成炎症合并血栓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尤以夜间为重,患者屈膝抱足而坐,患足下垂可以缓解疼痛,患肢怕冷、皮温凉,尤以趾(指)端最明显。
3、发病早期出现病变肢体末梢循环的破坏,表现皮肤青紫色,40%病人可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位于足背及小腿浅静脉,少见于大腿,1—3周可恢复,恢复后残留色素沉着痕迹。
4、查体可发现患肢远端动脉扪诊搏动减弱或消失。
5、Shionoya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是○1吸烟史;②50岁以前发病;③腘动脉以下血管受累多见,上肢受累少;④常有游走性静脉炎;⑤缺乏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吸烟除外)。
只有当这五个条件全部满足后,其临床诊断才可靠。
6、常见的鉴别诊断(1)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往往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其它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
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
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伴扭曲、成角以及虫蚀样变。
(2)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
根据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不同,出现脑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症状,如眩晕、肢体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等。
查体动脉狭窄处有收缩期杂音。
病变活动期有发热和血沉增快等现象。
(3)急性动脉栓塞:多同时伴有风心病或冠心病史,起病急骤,患肢突然出现疼痛、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我国慢性周围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
这是一种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疾病,伴有继发性神经改变,主要发生于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以下肢尤为多见。
其临床特点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受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浅表静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或坏死。
本病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为20~40岁青壮年,寒冷季节多发。
结合本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将之归属于“脱疽”、“脱痈”、“十指零落”;也有人将大趾称为“脱疽”,其余四指称为“敦疽”。
本病属较难治疗的外周血管病。
【病因病理】一、西医本病病因未明。
多见于男性,且常嗜烟,故可能是受男性激素影响及对烟草成分过敏而产生的血管痉挛,管腔闭塞。
近年发现本病患者凝血酶原生成试验异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肝素沉淀成分增高,血小板粘附性增高。
本病的病理变化为肢体中、小血管内膜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
内膜细胞增生伴红色血栓形成。
动脉管壁各层有淋巴细胞和巨细胞浸润,并向血栓伸展,成黄色血栓。
经一段时间,另一血管节段亦出现炎症。
故在一条血管上可看到新与旧的炎症灶,最后血管成条索状,血管闭塞逐渐形成侧支循环,但难达到充分代偿,乃出现肢痛、功能障碍、皮肤肌肉萎缩、坏疽。
并可有骨营养不良,出现骨质疏松、坏死、骨髓炎。
二、中医形成本病的成因较多,主要与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但主要是脾、肝、肾等脏器受累导致气血瘀阻而成。
1.饮食不节 平素多食肥甘厚味,或烟酒无度,久而久之,湿热内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高粱之变,足生大疔。
”2.感受外邪 外邪以严寒涉水、寒湿下受、外伤等原因刺激,加之肝肾不足,寒湿凝聚,瘀阻脉络,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
3.肝肾不足 内伤情绪激动而伤肝,致肝血不足;房事过度,耗伤精血而肾亏;肝肾不足,正气衰弱,不能抵御外邪而发病。
由此可见,肝肾不足乃致病的根本,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是外因,最终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发生痹塞,气血运行受到扰乱,而发为本病。
中医外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最终的特点是肢端坏死脱落,故属于中医“脱疽”范围。
起病原因常与受寒冷、潮湿有关。
受寒冷潮湿后,血瘀气滞,血脉逐渐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日久肢端失于气血滋养可发生坏死。
【诊断】1.多见于男性,年龄在25〜45岁之间,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为多。
2 .早期患肢怕冷,有麻木感,足及小腿有不定位疼痛,行走一定距离即出现跛行,原因是患肢缺血。
有些患者在下肢浅静脉发生迁移性的血栓性静脉炎。
3 .中期患肢温度显著降低,触之皮肤冰凉,并有营养障碍现象。
疼痛呈持续性,以夜间为甚。
卧位时抬高患肢,足呈苍白色,放低时即呈红紫色。
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
4 .晚期疼痛剧烈,足趾发生溃疡或坏疽(多为干性)。
如并发感染,则局部红肿灼热,痛如汤泼火烧,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5 .动脉造影与血流图检查可帮助诊断。
6.本病应与雷诺病、糖尿病坏疽、动脉硬化闭塞症相鉴别。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治法:补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举例:顾步汤加味。
生黄芭、党参各15g,当归、怀牛滕、丹参、石斛各IOg,生甘草5go加减:寒湿证,患肢皮肤苍白、冰凉,喜暖恶寒,小腿沉重、酸胀,趺阳脉细弱,加桂枝、附子。
血瘀证,趾足青紫,下垂时更甚,露毛脱落,皮肤干燥萎缩,趾甲变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趺阳脉消失,酌加桃仁、红花、王不留行、土鳖虫、炮山甲、乳香、没药。
热毒证,皮肤暗红肿胀,灼热疼痛,继之溃破腐烂,筋骨暴露,严重时向足背篁延,并有全身发热,加玄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黄柏各10g。
恢复期时,疼痛缓解,坏死组织脱落,溃疡暗红或苍白,愈合缓慢,呈气血衰弱表现,用八珍汤酌情加减。
二、中成药大黄魔虫丸每次服1粒,每日2次。
通塞脉片每次服8片,每日3次。
丹参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IO 次为1个疗程。
桂枝茯苓丸每次服6g,每日2次。
脉络宁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在5%葡萄糖盐水50OmrlOOO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疗流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疗流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BO),又称伏罗医(Buerger)病,是一种以动脉壁内炎性病变、血栓形成和外周动脉栓闭为特征的炎症性血管病。
该病多发生于年轻男性吸烟者,常累及下肢小动脉,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引起持久性的间歇性跛行和疼痛。
TBO的诊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吸烟史、症状出现的时间和性质、家族病史等,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脉搏、血压、皮肤改变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检查,以及血液凝固功能检查、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和评估炎症状况。
3.影像学检查:包括动脉超声、CT、DSA等,主要用于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和范围,评估血液循环情况,以及排除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他动脉疾病。
4.组织学检查:当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进行活检,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5.保守治疗:包括戒烟、使用药物改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戒烟是治疗TBO的首要措施,因为吸烟是此病最主要的诱因之一、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和镇痛药物,以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
6.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理疗等,可以增加周围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7.介入治疗:当药物治疗效果不良时,可以考虑采用血管扩张手术、血栓清除术等介入治疗方法。
这些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扩张或清除受影响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8.外科手术:对于严重病变引起组织坏死或无效的血管介入治疗,可考虑进行血管旁路手术或切除坏死组织。
9.并发症治疗:对于出现溃疡、感染或坏疽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清创、抗生素治疗或坏疽肢体切除等。
10.随访和康复:对于已经确诊的TBO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等,以提高身体的循环和抵抗力。
外周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外周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有别于动脉硬化,节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症细胞浸润性血栓,而较少有血管壁的受累。
1908年。
burger首先对11条截肢肢体的动、静脉进行研究,并发现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病变血管的血栓形成和机化,不同于传统的动脉硬化,因此本病又称burger病,国内简称脉管炎。
病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是由综合因素所酿成。
主要包括:1.吸烟指主动及被动吸烟者,烟碱能使血管收缩。
据统计,患者中有吸烟史者占80%~95%。
戒烟可使病情好转,再吸烟后,又再度复发。
吸烟虽与本病关系密切,但并非惟一的致病因素,因为妇女吸烟者,发病率并不高,还有少量患者从不吸烟。
2.寒冷和感染寒冷损害可使血管收缩,因此北方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
由于很多病人都有皮肤真菌感染,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它影响人的免疫反应,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易发生血栓形成。
但某些易感人群因工作关系,经常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及虽有真菌感染者,而其发病率并不高,因此尚不能确认寒冷和感染为本病的主要病因,而可能是一种诱因,加重血管痉挛作用。
3.性激素病人绝大多数为男性,又都在青壮年发病,很可能与前列腺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有关。
4.血管神经调节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调节功能失常,可使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从而可导致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
5.外伤少数病人有肢体损伤史,如压伤、剧烈运动、长途行走等,发病可能与血管损伤有关。
但有的轻微外伤,不足以引起肢体血管损伤,也有时一侧肢端轻度外伤而在其他肢体发生脉管炎的病变,这些情况难以用直接外伤暴力解释。
有人认为外伤后刺激神经感受器,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其逐渐丧失对周围血管的调节作用,引起血管痉挛,长期痉挛而导致血栓阻塞。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表现及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表现及诊断一、概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TAO)是一种以肢体远端中小动脉和静脉炎性病变为特征的血管闭塞性疾病。
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致残率高,少数病例病变可累及重要脏器。
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北方发病率又高于南方,是最常见的末梢血管疾病之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是1924年由Buerger提出来的。
其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全动脉炎或全静脉炎并伴有受累血管的血栓形成,以下肢中小动脉及肢体浅表静脉炎多见,呈节段性分布、周期性发作,最终因严重的肢体缺血、营养障碍而发生肢体坏疽。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吸烟过敏、寒冻与潮湿、性激素等的影响,与本病的发生及进展有明显关系。
患者表型以HLA-A9及HLA-B5出现率较高,可能是对血管I型及Ⅱ型胶原致敏的免疫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痈疽篇》即有“发于足趾名曰脱痈。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的记载,至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将之更名为“脱疽”。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关系密切。
本病外因常因感受寒湿,寒邪客于经脉,寒凝血瘀,气血不行,壅遏不通而发病;内因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节,虚损劳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心阳不足,心血耗伤,血脉运行不畅而导致。
其病机多与肝、脾、心、肾功能相关,如肾水亏损,心火偏亢,则心肾失调,致元气大亏,血行不畅;脾肾阳虚,运化失司,不能散精于血脉;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久则营卫气血运行失调,气滞血瘀,经脉瘀阻,气血不达四末而病情迁延难愈。
在治疗上,汉代《神医秘传》即载有一直被沿用至今的名方四妙勇安汤主治本病。
二、临床表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症状、体征的轻重与肢体缺血程度相关,而缺血程度又取决于肢体动脉阻塞的部位、快慢、程度、范围和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
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分册
完美WORD格式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ICD-9-CM-3:38.85伴39.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
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2.体征:听诊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性杂音,粗糙、传导广、伴震颤,婴幼儿期或晚期病例常仅有收缩期杂音。
可伴有周围血管征。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1心电图:正常或左室肥厚表现,大分流量时双心室肥厚表现,晚期右室肥厚心电图表现。
〔2胸部X 线平片:肺血增多,左室或左、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增宽。
〔3超声心动图:主肺动脉分叉与降主动脉之间异常通道分流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注意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进行鉴别。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1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预计在非体外循环下的手术中可能发生意外大出血,或急性心力衰竭;〔3同时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拟在一次心脏手术中同时处理的动脉导管未闭。
〔四标准住院日通常≤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5.001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编码。
2.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
3.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4.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6天。
〔1血常规、尿常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导意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导意见:
1.绝对禁烟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足部清洁与干燥保持足部清洁、防止感染;因湿冷比干冷对病情更为有害,故宜保持足部干燥;因患部已有血液循环不良,即使轻微外伤亦易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故切忌任何形式外伤。
3.防寒保暖无论是在工作或休息时均宜保持足部温暖,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但不能过热,以免增加氧消耗量。
4.体位变动与足部运动劳动时应随时变换体位,以利于血液循环。
平时可进行足部运动(Buerger运动),以促进患肢侧支循环。
方法为: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维持1~2min,然后两足下垂床旁2~5min,同时两足及其趾向四周活动10次,再将患肢放平休息2min,如此反复练习5次,每天数回。
5.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
6.合理膳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除及早科学治疗外,合理膳食也很重要。
对血瘀阻络型者,宜食具有活血作用的食品如生姜、鸡、鸭、山楂、藕、栗子、荔枝等,宜热服、忌生冷、忌食涩味收敛之品;对热毒型病人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梨、西瓜、百合、苦瓜等,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或用荷叶、竹叶煎汤代饮。
忌食辛辣、烧烤、肥甘厚味及鱼腥发物等助湿生热之品;气血两虚型,宜食营养丰富的滋补之品,如瘦肉、海参、牛奶、鸡蛋等,可用党参、黄芪、当归炖鸡,或用党参、当归、熟地、白术、大枣等炖牛肉食用;阴寒型患者宜进食温热滋补之品,如羊肉、狗肉、山药等,忌食寒凉生冷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的炎症,病理为慢性进行性血管闭塞病变。
早期动脉壁增厚,管壁小血栓形成,血流受阻;晚期纤维组织增生,血管硬化,管腔闭塞。
发病与吸烟、寒冷、感染、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有关。
康复治疗目的在于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症状。
【诊断要点】
症状多见于有吸烟嗜好的男性青壮年,下肢远端(腯动脉及以下动脉)有凉、麻、酸痛缺血性症状,继之出现间歇性跛行,重者静息痛,夜间痛。
体征肢端皮肤苍白或紫红色,局部皮肤温度低,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重者足趾溃疡、坏死。
肢体位置检查(Buergei?试验)阳性(患者平卧,下肢抬高45°,3min后观察皮肤颜色,如足部皮肤苍白、自觉麻木或疼痛者为阳性)。
肢体血流图检查可见波型呈水纹波,波幅明显降低。
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动脉狭窄或阻塞。
【康复评定】
按临床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凉、畏寒、不适,轻度间歇性跛行,
气温低时明显。
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趾跖面皮色正常或稍白,但压迫试验阳性。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上述症状加重,末梢皮肤苍白明显,间歇性跛行明显,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剧烈。
患肢皮温降低,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压迫或Buerger试验强阳性。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组织坏疽常从足趾开始,患侧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形成,合并感染可出现全身症状。
小面积坏疽如无感染,多为干性坏疽;大面积的深层坏疽和(或)有感染,多为湿性坏疽。
【康复治疗】
一般治疗戒烟、防止受凉、受潮和外伤。
但也要注意避免局部过热,以免增加组织需氧量,致症状加重。
物理治疗
电疗法
超短波疗法:①两个中号电极,患区对置,无热量,10?15min/次,1次/d,10?15次为一疗程。
②两个中号板状电极并置于腰骶交神经节,微热量,15?20min/次,1次/d,15?20次为一疗程。
通过作用于交感神经节,使下肢血管扩张。
上述两种方法可交替使用。
各期均适用,更多用于第三期。
毫米波疗法:辐射头对准患病区,距离1mm,30min/次,1次/d。
用于第三期。
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疗法。
腰骶部反射区照射,腰骶部、交感神经节处照射面积400cm2,n级红斑量开始,每次增加1/2?2MED,每日照射一次,3?4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各期。
沿患肢血管走向、分区轮流照射。
红斑量开始,每次增加1MED,至8?10MED,每日照射一区,每区照射3?5次,此法适用于早期。
3)病灶局部照射,亚红斑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1?2天照射一次,适用于合并感染而化脓时,应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进行。
磁疗法:主要采用脉冲磁疗法,两个磁头对置于患者病区,0.4?
8T,20min/次,1次/d, 15?20次一疗程,各期均可使用。
运动疗法
Buerger运动: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以上,维持1?2min,继之患肢下垂2?3min,然后平放2min,如此重复10?20遍,3?4次/d。
足部运动:足妬屈、背屈、向内外旋转,重复运动lOmin,与Buerger 运动同时进行。
医疗步行:开始用短距离和慢速度步行,逐渐增加距离与速度,1?2 次/d,步行的距离与速度以不引起疼痛和跛行为标准,可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代偿功能。
有人认为运动后有可能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肺栓塞,但大量实践证实,在充分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运动并不增加肺栓塞的几率。
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25W,逐渐增至50W, 5?lOmin/次,1次/d。
适用于老年人和无场地康复的单位。
药物治疗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度和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前列腺素制剂、血栓素A2 (TXA2)抑制剂、去纤剂、中药等。
手术治疗交感神经节切除术、血管重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