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18张PPT)(优秀版)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代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距今约7000—5000 年,黄河上游流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黄河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
距今约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结束距今 2000多年不等。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 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
人。
—
材料三:
联系课本《西周分封示意图》,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体现(表),宗法制 是分封制的基础(里)。
a.核心“嫡长子继承 b.血缘政治结合; c.保证各级贵族享有 D.大宗、小宗具有
重庆巫山人 距今约200万年
母系氏族社会
早中
晚
父系氏族社会
早中晚
元谋人 北京人
旧 石 器 时 代 早 期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山顶洞人
旧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新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观察夏商周疆域的变化,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对 治的?又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文化成就呢?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三皇五帝传说时代 1.三皇五帝指什么?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同时,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不能简单化为认识“私有制”和“阶级”的概念,后一概念理解起来相对困难,需要详细解读。
应用层面,要求学生学习使用二重证据法,初步培养史料互证意识,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学习、考察、认识历史。
总体来说,本课内容基本以浅层次的了解为主,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属于深层次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系统阐释了中国境内从旧石器时代到西周灭亡的发展历程,内容跨越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贯穿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
本课的关键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结合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共同展现了“中国”的形成过程。
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1.子目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子目主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点明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共分成5段。
第1段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共6句。
前3句介绍石器时代的分类由来与内涵,第4句总括总过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特点,列举代表性古人类。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 通过梳理石器时代的时序数轴图,理清石器时代的历史分期。 2 借用图标、文字等史料,用表框形式梳理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
遗存,认识早期文明产生的多源性和统一性(多元一体)。 3 通过对气候等要素的分析,认识环境、劳动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推动作用。 4 通过对生产力提高、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的逻辑分析,认识国家产生的条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黄帝时已经设官分职,出现了政治管理机构,如《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置左 右大监,监于万国”。从考古学的角度上分析,此间各地以城为中心的聚落群体, 明显地分化为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和一般性聚落,其社会集团内部自然需要一个 管理体系,需要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管理机构。而各地出现的以城为代表的中心 聚落,应属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邦国林立的早期古国时代已经到来。
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
官——早期国家治理体系的雏形2.聚族而居3.控 (前160外服制度——对外服的管理具有有限性; 腐朽暴虐—社会矛盾尖锐; 河南安阳殷墟
商王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分封制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 陕西周原考古——早
——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同时应看到,各地区文化发展速度是 不平衡的,相比较而言,龙山文化和 良渚文化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 这些文化的中心地区最早孕育了社会 变革的因素,尤其是龙山文化区私有 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其 发展同我国最早的阶级社会夏商周有 着直接的联系。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和传说中,保存有不少关于母 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史实。《楚辞·天问》:“女 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反映江汉地区就有以女岐为始祖的母系氏族,因盛行族 外婚,男女关系不稳定,女岐无法确定亲夫的事实。又如华胥履大迹于雷泽生伏 羲,这种“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 知其父”情况的反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中华文明起源或早期国家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五千年》、《大国崛起》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600字。观后感需体现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感悟。
1.学生对史前文化的认知程度:学生已了解一些史前文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其地域特色、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有待加强;
2.学生对早期国家的认识:学生对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认识需要深化;
3.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但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的时空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史前文化的比较,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把握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考古等资料,探讨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问题探究:针对中华早期国家的形成、制度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特色。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影响早期国家的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5.最后,我会介绍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就,如甲骨文、青铜器、礼乐制度等,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互动方式,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我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来评估。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个性化指导。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历史图片:展示史前文化遗址、甲骨文、青铜器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视频资料:播放与夏商周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3.互动软件:利用互动软件设计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丰富教学形式,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过程的理解,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法、情境创设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第0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关键点。同时,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建议。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注考古新发现,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知识的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整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时间线,标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授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
接着,我会深入讲解夏商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我会强调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诞生,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些讲解,学生将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三出几个关键问题,如:“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这些早期国家的文化成就对后世有何影响?”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5张ppt)
生
剩
产
余
力
产
私有制 产生
氏族贵族
阶 级
阶 级 矛
国 家
的
品
发
出
展
现
贫富分化
下层平民 和早期奴隶
产 生
盾 不 可
产 生
调
和
(课本P4 中间一段 最后一句)
二、从部落到(早期)国家
1 、三皇五帝传说: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或天、地、人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才德出众)。
何以知道文明起源?
关于史前,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也不是光靠考古,还会有一些文字上的记载。这 些文字记载基本属于传说,目前我们还不能把它完全当做百分之百的历史来看待,只 能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说法。故事也好,传说也罢,它一定会有真实的基 础在里面,但它还会有一些虚构的东西,而且传说越往前推就越离谱,稍微往后一点 的就比较像真的。考古和文字这两个系统的材料逐渐接近,但还不能完全合一,这就 是史前时期。
及今名 在位国君
遗存
主要 政治
社会 经济
文化
夏朝 商朝 西周
约BC 2070年 禹
约BC 1600年 汤
约BC 1046年 周武王
阳城
约BC 1600年 桀
禅让制(禹) 二里头遗址
(河南洛阳 王位世袭制
偃师)
(启)
-------
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 人群
母系氏族 公社(出现 在旧石器 时代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出现在新
石器时代 晚期)
探究问题: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①分布广泛(东南西北,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 ②“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表格式)
认识中华文明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理解从部落到国家下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板书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以202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播大厅顶部花瓣纹样为导入,思考“花瓣纹”背后的文明意蕴,同时补充文明的起源和产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思考彩陶纹样为何能被用于如今生活,纹样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以生活所见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生产工具的进步——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1.通过归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史实,体现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2.通过对比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析从早期人类和文化遗存呈现的发展特点了解基本知识,在地图对比中分析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
思考文明发展特点从哪几个方向进行分析,有没有可借鉴性。
充分运用课本资源,依据历史地图形成思考。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二)社会组织的完善——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1.对比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社会组织上的异同点,通过说明社会贫富程度、建筑形制与生产状况、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表现在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完善程度不断提高,孕育着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1.思考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在生产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最后理解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组织的巨大进步。
2.通过史料分析思考中华文明发展特点和分布格局。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通过对史料和出土文物的双重印证,培养学2.列举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若干文明成就,熟悉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三)从文化到文明的孕育——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引入严文明先生对于中华文明“重瓣花朵”结构的介绍,分析找到文明发展的共性特点,如仰韶文化共有的“花瓣纹”彩陶特征。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起源与发展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千头万绪,而且教材在叙述中逻辑不甚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中华文明”为主题,通过对其起源和发展的梳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脉络和地理位置。
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如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良渚文化遗址、甲骨文等,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西周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其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以同姓贵族为主体,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实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目标。
分封制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加强了XXX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宗法制是早期国家的一种基本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血缘政治的结合,同时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和XXX具有相对性。
宗法制的实质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的统治地位。
其作用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包括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和尚未集权。
经济特征包括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和集体劳作。
文化特征包括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和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其内容包括经济、军事、基层治理和行政管理等方面。
其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等都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有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井田制的崩溃导致封建私有经济的发展。
周王室衰微和分封制的瓦解加剧了政治上的动荡。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以及地主阶级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私学兴起和学术下移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
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异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策略: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课堂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能力以及时空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文明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述夏商周的更迭时,引导学生利用史料实证来验证历史事实,提高了他们的史料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我将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我可以提问:“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述夏商周的更迭时,我可以提问:“夏商周三个朝代为什么会更迭?”“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在解决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我还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撰写心得体会、绘制历史时间轴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早期国家的讲述,从时空角度,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三、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生能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能掌握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和私有制、阶级分化的出现四、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学生能够整体上认识到夏商周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夏商周的演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时间:距今250万—距今1万年(2)生活方式:采集渔猎、寄居洞穴、群居生活、使用火种(3)组织方式: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4)代表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1)时间:距今1万年—距今5000年(2)生活方式:原始农业、使用陶器、饲养家畜、养殖缫丝、佩戴玉器、注重祭祀(3)组织方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阶级分化、私有制、万邦时代/部落和部落联盟)(4)代表文化①前中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②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3、三皇五帝(仅作了解)(1)三皇(神话时代):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禅让制)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1、夏朝(实质上仍为部落联盟)(1)时间/建立者:BC2070—BC1600年/禹(禹传位其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禅让制→世袭制、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公有制→私有制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并在中央设有专职官员(4)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但没有留下文字2、商朝(实质为方国联盟)(1)时间/建立者:BC1600—BC1046年/成汤(鸣条之战击败夏桀)(2)祭祀占卜:甲骨文(已知中国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4)以血缘为纽带维护政治统治(传位方式主要为兄终弟即)(5)中央设立伊、相、卿士(辅佐君主,掌管政务)(6)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7)青铜铸造工艺成熟,青铜器更多成为权力象征3、西周(实质为家国一体的封建王国)(1)时间/建立者:BC1046—BC771年/周武王姬发(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2)分封制①对象:王族子弟(晋、鲁、燕)、功臣(齐)、前朝贵族(宋)②义务:朝见述职、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服从周天子命令)③权利:设置官员、组建军队、征派赋税、爵位世袭、再分封(诸侯→卿大夫→士)④特点:姬姓居多、拱卫周室、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⑤影响:前期有利于维护统治,开发边疆;后期诸侯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血缘①目的:解决贵族内部的权力、财产继承分配矛盾②内容: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关系;祭祀崇拜祖先③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注:宗法制度虽在春秋战国逐渐瓦解,但宗法观念影响后世(亲亲尊尊、男尊女卑、忠孝观念)补充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权力分配的原则;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以宗法制为核心)(4)礼乐制:要求贵族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别来表现贵贱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5)井田制(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公私并存(6)工商食官·官营(仅作了解)(7)西周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②公元前711年,犬戎趁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4、补充知识·早期国家的共同政治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统治(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➍板书设计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三皇五帝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➎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
三、商和西周
西周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 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 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 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三、商和西周
5.国人暴动与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 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 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卫今《试论我国最早的阶级分 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
两个墓葬坑有何区别?
尧王城遗址墓葬坑示意图
父系 社会
出现私有、贫富分化 生产力发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早期人类文明分布的特点?
原始群落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渔猎、采集
良 渚
苏秉琦提渔出猎“、满农业天、星畜斗牧说业”,认农为业在、距畜今牧业60、0手0工年业左
——《礼记》
《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荀子》:“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礼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 乐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
实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作用:维护了西周的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血缘纽带
商代的各个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 族群演化而来的旧有政权,而西周的诸侯国则大 部分是由西周王室建立的。分封使得周天子与诸 侯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据此
A 可知 A.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程度失当 史实错误 C.内外服制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偷梁换柱 D.商周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 无中生有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教学课件)(共42张PPT)
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已具有早期国家雏形(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进入万邦时代
贫富分化的产生
城的出现
金属器具的使用
【典例研析】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①以磨方法制作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④建村定居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母系氏族社会
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①王位世袭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③聚族而居,部族内直接统治,以外间接统治。
王位继承: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3)经济文化:
经济发展: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知识点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它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进入部落社会,并开始农业生产,以种植谷物为主要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村落,村落之间开始有了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发展出一种符号文字,用于记录和交流信息。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那个时候的文字还非常简单,并且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够识读和书写。
此外,中华文明的起源还与华夏族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部落,它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以农业为生。
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华夏族逐渐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逐渐由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
而这一时期的早期国家,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首先是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创立者是禹。
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国君都是姓夏氏,因此夏朝也被称为夏氏王朝。
夏朝时期,国家政权开始崛起,并在黄河流域扩大其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次是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在夏朝灭亡后登上历史舞台。
商朝最著名的特点是商代青铜文化的兴起,青铜器成为商朝统治者的象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礼仪、祭祀和战争。
在政治方面,商朝实行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是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周朝的国君采取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四等级的社会阶层划分,实行封建制度,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
此外,周朝对于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学说、道家思想等都在这个时期得以形成和发展。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1张ppt)
壹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按生产力水平分期(石器制作技地点
特征
仰韶文化
早期
(距今约7000至 大汶口文化
新 石
5000年前) 河姆渡文化(浙)
器
时
龙山文化(鲁)
代
晚期
红山文化(辽)
(距今约5000年)
良渚文化(浙)
伏
图中神话人物是谁?你知道与他们相
羲
关的神话故事吗?
女
娲
女娲造人是远古时期最为经典的神话
图
之一,女娲创造了人类。伏羲也是古
代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之一。在西方
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
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
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
怎样生活的?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目
录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贰 从部落到国家
(二)早期国家形成 1.夏朝的建立
思考一:阅读p5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 说法?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非风平浪静,而可能存在斗争,甚至激烈斗 争的可能性更大。
思考二: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能否印证夏朝的存在?
1.夏朝历史没有明确的纪年 2.碳14测年法只能测定夏文化文物的大致年代,误差可达一二百 年。 3.后世史书中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 4.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北方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彩绘陶器、粟作农业
养蚕缫丝、稻作农业 蛋壳黑陶 精美玉器
壹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按生产关系阶段特征分期(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迁徙——定居
原址模拟呈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 王陵12号墓。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琮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 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 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 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良渚王城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外城(约35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 组成,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内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 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确定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宏村汪氏宗祠
家国同构
故宫平面图
“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
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因齐自称为齐威王 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周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是?与商朝相比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何变化
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未 尝有嫡庶之别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商朝有时是父死子继,有时是兄终弟及
自仲丁(商王)以来,废嫡而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 世乱。
——《史记·殷本纪》
商代因王位的继承问题导致政局的动荡。 对于西周统治者来说,该如何解决呢?
2、生存能力 3、生存方式
石器打磨结合;农业、手工业、 畜牧业社会分工出现
定居;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私有制;新石器 后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部落或部落联盟
二、探中华文明的形成——青铜时代(夏商周)
(一)夏
• 神话传说:三皇五帝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
寻根、求真
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湖南女生钟芳蓉
一、寻中华文明之源: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距今170万-距今约1万年前)
1、典型代表遗址
元谋人、北京人
2、生存能力
打制石器、用火、渔猎采集
3、生存方式
群居、迁徙、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一、寻中华文明之源: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1、代表性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1万年)
江西仙人洞
新石器时代中期
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
(距今7000-5000年前)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整个器形呈长方形, 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 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 放置食物的,我们从中也可以想象人类最初养猪的模样。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字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 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我们可以如何研究到商朝的历史
商朝的国家体制:内外服制
商王朝的国家体制,有“内服”和 “外服”的区分。“内服”是由商王直 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 商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 之地。甲骨卜辞中称直接管辖的 区域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称间 接管辖的区域为“四土”、“四方”。 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 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 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
C
C.秦穆公加征鱼盐税收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拥有很大独立性,又对卿大夫实 行再分封(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 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寻中华文明之源: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1、代表性遗址
大汶口墓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 置多数偏于男性的一侧。13 号墓男性身边有 石铲、骨鱼标和骨匕,佩一对象牙琮。女性 仅手中握有獐牙,别无所有。1 号墓女性颈 部有一个小玉管,右肢旁放一对龟甲,其它 随葬品集中于男性的左侧。
——《礼记.礼运》 材料三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 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 以为礼。
——《史记.夏本纪》
阅读上述材料社会组织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早期国家最高 继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探中华文明的形成——青铜时代(夏商周)
• (二)商
目前中国考证发现第一久的文字,最早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特征
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手执青铜武器的的战 车也入侵了遥远的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在 那里,他们发现了一种繁盛的新石器时代的 文化,商文明就是由这种文化发展而来的。 外族入侵与商文明的出现,这两者究竟有何 关系,当前的考古学研究尚不能给予明确的 结论。不过,一般都同意,商文明的出现, 不是缘于大规模地移植外来成分,相反,是 由于本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坚实的 基础,而入侵者只是赋予了某种变革性的力 量,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相反,独特 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连续地为发展为独 特的中国文明,这一文明从商时期一直持续 到现在。
—《孟子•滕文公下》
二、探 中华文 明的形 成—— 青铜时 代(夏 商周)
夏商:方国联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召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周天子封建诸侯有一套隆重的“策命礼”,以显示天子(王)与诸侯邦国的关系。 在太庙进行的策命礼仪,首先由周天子(即周王)向诸侯授予册封文书,然后由 主管国土和人民的大臣向诸侯“授土”、“授民”,意味着把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 人民分封给了诸侯,周天子通过诸侯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周天子有权对 诸侯邦国进行巡狩、赏罚;诸侯国有义务向周天子述职,并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当诸侯邦国受到外来侵略或发生内讧时,周天子要给予保护或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