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手段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在经济活动中,财务报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投资者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的压力,有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以达到虚增利润、隐瞒亏损、掩盖风险等目的。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手段以及影响进行细致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追求利润最大化: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股东、投资者的期望,常常需要呈现正向的财务数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些公司会采取手段来虚增收入、减少成本,从而使财务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

2.应对市场压力: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业绩下滑而受到投资者的质疑。

为了回应市场的压力,一些公司会进行财务数据的美化,以掩饰实际的经营困境,维持投资者的信心。

3.扩大融资渠道: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需要进行新的融资活动来满足业务扩张的需要,然而,投资者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某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财务报表造假来提升自身的信用度。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其目的是为了让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以欺骗投资者、利益相关方。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财务报表造假手段:1.虚增收入: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构交易、虚增销售额、利用关联方进行虚假销售等手段来提升收入。

这种手段通常会在合同、发票等文件上进行篡改,以制造虚假交易的假象。

2.隐瞒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的风险,上市公司可能会隐瞒或延后披露一些负债信息,以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可能包括虚增资产、转移债务、迟滞应付款项等。

3.资本化费用:上市公司有时会将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资本化,比如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等,从而在报表中呈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

4.虚增资产: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夸大资产价值、虚构资产存在等手段来虚增资产规模,以提高自身的信用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1、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为地虚构或者伪造财务数据,以欺骗投资者、市场和监管机构。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和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2.1、利润管理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整财务数据来管理和操控利润。

他们可能会合理或者不合理地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以人为地控制当期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和业绩。

2.2、资产和负债伪造为了强化公司的实力和信誉,上市公司可能会夸大其资产价值,减少负债的记录。

他们可能会虚构收入,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加高大上。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隐藏负债,降低公司债务的风险。

2.3、隐藏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虚构或者掩盖关联交易来进行财务造假。

他们可能会和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公司,以掩盖真正的盈利能力和企业实际状况。

2.4、虚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衡量公司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上市公司可能会虚构或者误导性地报告现金流量数据,使公司的经营状况看起来更好。

他们可能会通过虚构交易或者误导性的现金记录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3.1、强化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计、会计报告和公司治理机制等。

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财务数据,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3.2、加强监管和审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告和审计工作的检查力度。

同时,应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3.3、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投资者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透明的信息。

3.4、提高行业诚信意识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诚信教育和监督,提高行业整体的诚信意识。

通过构建良好的行业风气,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了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利益的诱惑,一些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上存在造假的现象。

财务造假会严重损害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利益,对股东、投资者和整个市场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何有效地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财务造假的原因和表现入手,探讨上市公司如何防范财务造假,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诱惑上市公司是为了融资和筹集资金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虚假地提高自己的业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获取更多的资金。

这种利益诱惑往往导致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

2. 绩效考核压力上市公司高管和管理层的薪酬往往与公司的业绩挂钩,一些高管和管理层为了达到公司制定的业绩目标,或者获取更高的奖金和薪酬,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虚报公司的业绩或者隐瞒公司的损失,以此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3. 不完善的内部控制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很容易造成公司内部的欺诈行为。

当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时,公司内部的风险和机会都会被放大,为财务造假行为提供了机会。

1. 财务报表误导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重要信息,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虚假陈述,以及依赖于不当的会计估计或假设,导致报表误导。

2. 虚报收入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业绩,会采取虚构交易和虚假交易,夸大公司的收入规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

这种行为属于虚报收入。

3. 虚报利润为了达到利润增长的目标,一些上市公司会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夸大公司的利润规模。

4. 资产负债表不实一些上市公司会隐瞒公司的债务和负债,或者虚构资产,使得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不真实,严重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起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报告制度健全、透明。

上市公司财务制度造假

上市公司财务制度造假

上市公司财务制度造假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是市场运作的基础。

然而,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和利润压力的上市公司,往往会为了达到业绩目标、推高股价或者规避监管,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下面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探讨上市公司财务制度造假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

一、上市公司财务制度造假的现状1. 虚增收入:上市公司为迎合市场的预期和要求,会利用虚构业务往来、假销售等手段,虚增收入规模,掩盖实际经营状况。

2. 突出利润:为了提高业绩,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资产减值转入利润、虚假投资收益等手段,虚高净利润,误导投资者。

3. 虚增资产:为掩盖负债规模,上市公司可能采取虚增资产、资产减值预提不足等手段,掩盖实际债务水平。

4. 资金占用:部分上市公司为满足股东、管理层的私人需求,可能将公司资金用于非法渠道、虚假投资等,造成公司资金链断裂。

5. 资金挪用:上市公司可能将公司资金挪用到他项,进行非法借款、关联交易等恶意操作,严重损害公司财务稳定性。

二、上市公司财务制度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持股价稳定,提高经营业绩,可能会采取造假手段,以谋取公司和个人利益。

2. 监管缺失: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不严格或者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财务制度造假行为难以被发现和纠正。

3. 股东要求: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东要求高企业收益率,追求短期利润增长,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股东需求,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

4. 绩效考核:公司管理层的薪酬和激励机制与公司业绩挂钩,为了获得高额奖励和激励,可能会通过虚假手段来提高公司业绩。

5. 经济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上市公司面临盈利下滑、资金紧张等问题,可能会通过财务制度造假来掩盖企业困境。

三、上市公司财务制度造假的解决措施1. 健全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审计监督机制,完善业务流程、减少财务风险,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2. 完善监管机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监督,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及对策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及对策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及对策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指的是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编造数据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以欺骗投资者和市场。

下面将从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1. 利润压力:上市公司必须以高增长和高利润来满足投资者的期望,否则可能会遭到投资者的抛售。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一些公司可能通过编造虚假业绩来达到预期的利润目标。

2. 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可能出于个人目的,如提高股价、获取高额股权激励等,编造虚假业绩或隐瞒真实情况。

3. 贪污腐败:一些公司高管或内部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财产,从而导致公司虚假财务报表的编制。

4. 资金需求:某些公司可能因为资金需求,如偿还债务、拓展业务等,编造虚假业绩来吸引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或者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对策1. 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保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其中包括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和评估流程,保证正确、完整、及时的披露真实财务状况。

2. 强化外部监管: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例如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力度,严肃查处会计舞弊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3. 增加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准确披露财务信息,及时公布重要事项,增加透明度,避免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缺乏透明度来进行舞弊行为。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加强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抵制诱惑的能力,降低会计舞弊的风险。

5.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应构建诚信的企业文化,强调公司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诚信意识,在管理层和员工中培养诚信意识,使每个成员都明白舞弊行为的不可取性,并将公司的长期利益和社会责任置于首位。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是一种损害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秩序的行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加强监管外,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加透明度、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和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也是必要的,以防止和减少会计舞弊的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防治措施——基于康美药业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防治措施——基于康美药业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防治措施——基于康美药业舞弊案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防治措施——基于康美药业舞弊案例引言康美药业舞弊案是中国资本市场实施最大一起故意误导投资者案件之一。

公司以虚假销售收入、透明度欠缺等方法隐瞒公司真实财务状况,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揭示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严重问题。

本文将以康美药业舞弊案为例,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1.压力和动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首要原因是来自经营压力和动机。

公司面临业绩压力时,为了维持股价水平和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可能会通过虚增收入、隐瞒亏损等手段做出虚假的财务报告。

2.缺乏有效监督与审计机制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督与审计机制存在一定问题。

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能够染指审计工作,影响审计结果。

同时,审计机构也可能面临股东压力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导致审计失去独立性和专业性。

3.信息披露不透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离不开信息披露不透明的环境。

信息披露不规范、披露周期过长以及信息核查机制不完善,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二、康美药业舞弊案分析康美药业舞弊案揭示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该案中,康美药业通过虚假销售收入、采购返利、资产管理等手段虚增财务数据,迷惑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1.虚假销售收入康美药业通过与下游经销商签署虚假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实际上,这些合同并没有真实的交易背景,旨在误导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2.采购返利康美药业通过虚增采购商品额度,从而获得供应商的返利。

这种手段使得康美药业的利润和盈利水平被显著夸大。

3.资产管理康美药业通过虚增资产和欠搜集期限等手段,虚增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误导投资者。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措施1.加强监管与审计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完善审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2.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上市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激进的业绩目标和压力: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往往会设定很高的业绩目标。

在业绩无法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虚报利润,以迎合市场预期,从而避免股价的大幅下跌。

2. 审计机制不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相对薄弱,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核时存在问题,审核不严,容易被蒙骗。

审计机制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也存在不足,容易造成质量低下的审计报告。

3. 差异化的企业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治理结构多样,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国外企业等。

不同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其在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舞弊行为,而监管部门面临难以有效监督的挑战。

对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改进: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财务报告制度,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审核和披露要求。

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舞弊成本,从而有效遏制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

2. 健全审计制度:完善审计机构的监管制度,增加监督和评价机制,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和独立性。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发现和揭示能力。

3. 增强投资者教育意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财务报告的理解和辨识能力,使其具备辨别虚假财务报告的能力,从而减少被欺骗的风险。

4. 加强内外部监督机制: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监督和审查,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从法律法规、审计制度、投资者教育和监督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在编制与发布财务报告时,故意采取一定措施虚增企业财务数据、掩盖财务欺诈行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企业财务数据的失真,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我国上市公司也不免会出现这种现象。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1. 贪欲心理贪欲心理是指个人或企业所追求的金钱、名誉、地位等财富与权力带来的无穷满足感。

这种心理可以引发不正当的行为,包括编造虚假财务数据等,最终导致财务报告舞弊。

2. 管理层责任心不强企业的管理层应是企业财务报告真伪的最终负责人。

但当管理层责任心不强、监督管理不力的时候,就会让一些违规行为发生。

3. 内部控制不严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保护财务报告真实性、正确性和公正性的重要环节。

如果内部控制不严,则企业存在甚至是激发报告舞弊的风险。

4. 市场压力过大企业在发布财务报告的时候,面临着市场压力。

为了让公司证券价格保持稳定,企业会采取虚增利润等措施,最终导致财务报告舞弊。

1. 健全内部管理企业应该加强与完善内部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各项制度,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加强外部监管除了在公司内部加强监督和管理之外,在外部方面加强监管也是一个有效的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对策。

建立与完善相关监管机构,对于行业中的企业开展监管,及时制止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3. 加大处罚力度对于那些财务报告舞弊的企业,要及时予以严厉的处罚,同时要让公众了解到这些企业的违法行为,提高公众对于违规行为的警惕。

4.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应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财务数据。

只有充分的信息披露才能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防止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

结语: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外部监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来预防和制止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发生。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以虚假的财务报告来欺诈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在近年来频繁出现,对市场的信心和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成因分析1.管理制度不健全。

某些公司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且内部控制不严,易产生违规操作和内部舞弊现象。

2.信息披露不透明。

一些上市公司资料披露不充分、不透明,影响了投资者决策,同时,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企业真实情况知之甚少,也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发现财务报告舞弊。

3.诚信意识淡薄。

一些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财务报告虚增、虚假陈述等问题视而不见,草率处理财务报表,甚至严重违反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4.外部环境复杂。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一些上市公司面对市场机制的变化、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冲击,企业发展面临不少难题,可能通过虚假信息来掩盖真实情况。

二、针对性对策1.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防止内部员工利用市场机制和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及时、准确披露公司财务、经营状况和风险提示等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提高市场健康程度。

2.加强监管措施。

确保上市公司披露真实、准确和全面的财务信息,同时,运用处罚手段,严惩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打擦边球、规避监管、虚假陈述等行为。

3.强化企业内部管控。

通过内部审计、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等方面加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员工道德素质建设,引导企业诚信守法,保证财务管理和报告的真实性。

此外,对于非财务人员的运营管理层,需加强财务知识培训,提高普及财务知识的意识和水平。

4.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提高质量审计水平,同时与监管部门合作,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和维权支持等方面的努力。

5.倡导财务透明,提高社会信任。

上市公司应秉持诚信、公正原则,规范财务管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遵循市场规则,不断提高财务透明度,树立公司良好的商业形象,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导致用户无法获得真实和公正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伤害投资者利益,损害市场秩序,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禁不止,成因复杂,为了有效打击和预防财务报告舞弊,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和股价上涨,采取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手段,虚增收入、利润或者减少负债等,以达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管理层诚信缺失: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业绩预期,会选择操纵财务报告来掩盖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不良情况,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和股价支撑。

3. 会计核算灰色地带: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灰色地带来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虚增利润、掩盖亏损。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不力,使得一些上市公司觉得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滋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对策建议1.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效能和透明度,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2. 提高管理层诚信意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独立董事监督,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管理层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降低管理层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3. 加强会计监管:强化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提高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慎性,严格约束会计核算灰色地带,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4.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惩,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5.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理解和辨别能力,增强市场透明度,形成舆论监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一、背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是保护投资者权益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现象,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1. 利益驱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采取编造虚假报告来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虚增收入、减少负债,虚构应收账款等手法。

2. 内部控制不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导致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滋生。

内部控制环境欠佳,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失职渎职是导致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原因。

3. 不透明的信息披露: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给投资者带来了误导,导致投资者无法及时获得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从而容易成为财务报告舞弊的受害者。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不力,监管体系缺失,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了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屡禁不止。

5. 道德风险:企业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也是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企业管理层的私心、私欲,往往会导致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发生。

三、对策1.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

3.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掩盖、造假财务报告的行为。

4. 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内部组织架构,保证企业管理层真实、公正地履行公司治理职责,有效约束公司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

5. 增加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投资者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投资,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受害可能。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透明度问题也日益凸显。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还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和健康发展。

深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往往是出于利益的驱使。

一些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股价和更大的市场价值,会在财务报告中夸大利润、隐瞒损失,以此来吸引投资者和提高公司的估值。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使得一些上市公司放弃了诚信和透明度,而去追求短期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

2. 监管不力在我国,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和不足。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采取各种手段来规避监管和审计,进而实施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

监管部门在审计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漏洞,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制度,导致了监管的不力和失灵。

3. 内部控制不完善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不完善,使得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得以持续。

内部控制不完善使得公司管理层难以监督财务人员和审核人员的行为,也使得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对策建议1. 完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在审计监管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和制度,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和监管。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定期审核和不定期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防范和遏制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2.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对公司高管层和财务人员的监管和约束,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行为,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3. 强化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内部信息的披露,及时向投资者和公众公布重大事项和财务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当前经济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财务造假指企业通过操纵财务报表,以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手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投资者的权益,造成经济损失,还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度,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变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管理层诚信缺失、审计监督不力等因素也可能成为财务造假的动因。

加强对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旨在引起相关部门和投资者的重视,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背景介绍至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不足,需要继续补充内容等。

【研究目的】的内容如下:研究目的是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深入探讨为何一些上市公司会选择进行财务造假,以及造假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对利润压力、管理层诚信缺失和审计监督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内在机制,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防范和监督措施。

本研究旨在提出针对财务造假的防范对策,包括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审计监督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建议,从而有效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发生概率,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有望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为实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作出贡献。

2. 正文2.1 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财务造假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其动因复杂多样。

利润压力是导致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企业为了满足市场对盈利的期望,可能会采取不当手段来虚增利润,达到虚高的业绩表现。

管理层诚信缺失也是导致财务造假的重要因素。

一些管理层为了个人私利或团队目标,可能会选择操纵财务数据,掩盖真实业绩。

审计监督不力也是导致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日趋突出。

这已经成为影响全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成因分析1.经济利益驱动上市公司面临着获得更多投资和融资的压力,因此会将财务数据虚构,以获得更高的股价和盈利。

此外,高层管理人员和股东为了保持股权或增加财富,也会通过舞弊手段获取公司的私利。

2.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流通的不均衡,导致内部关键信息层层保密,使得公司其他员工和股东缺乏对公司真实状况的了解,误判市场。

此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往往无法获取公司的关键信息,难以对财务报表做出准确评估。

3.审计缺陷一些上市公司外部审计机构纵容上市公司错误的会计记录和不当的财务报告,导致上市公司大量伪造盈利、隐瞒负债的现象在审计过程中未能被发现。

缺乏及时记录和披露确切的会计记录,引起整个市场的恐慌,股价暴跌。

4.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监管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监管的力量还是不够强大。

有些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问题,却被多次审核通过,相关当局缺少有力的措施,难以推动争取监管改革,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二、对策建议1.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增强监管机构的监管效力和信誉,提升监管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上市公司合规运作合法。

2.提高财务透明度上市公司应该充分披露经营活动的准确信息,并充分披露财务数据,让外部证券机构和股东了解经营状况,切实提高公司的财务透明度。

3.加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定期对内部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维护公司形象和保护公司财产的意识。

上市公司应选择信誉和实力强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彻底的审计,加强内部服从与控制,及时记录会计核算数据并披露准确、真实、完整的财务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也时有发生。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通过虚报收入,隐瞒负债、费用等手段,以达到美化公司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的行为。

财务报告舞弊导致投资者信任受损,市场秩序被扰乱,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制度环境不完善。

我国当前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相对薄弱,监管部门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难以做到全面有效地监管。

我国法律法规对财务报告的监管力度不够,存在一些灰色地带,给企业提供了舞弊的空间。

2.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考核主要与财务指标挂钩,企业高层管理者更关注于短期利益的实现,而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种重短期利益的激励机制,容易导致企业高层为了完成绩效目标而采取舞弊手段。

3.内部控制不完善。

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使得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

内控体系的缺失导致了公司内部监管的不到位,给了从事财务舞弊活动的人以机会。

4.信息披露不对称。

部分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故意遗漏或隐瞒重要信息,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容易误导投资决策。

1.强化监管力度。

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监管部门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2.改进激励机制。

建立符合长期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将企业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

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从短期利益转向企业价值的增长,提高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公司长远利益的关注度,减少短期行为的发生。

3.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事件不断涌现,给我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带来隐患。

为此,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以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其财务管理层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其中,一些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缺乏职业精神,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较大的舞弊风险。

同时,公司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控不够,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缺乏严格的要求。

2.不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为了保证股票价格、股价的持续上涨,上市公司在业绩考核方面设定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指标,导致管理层为了完成业绩承诺而选择虚增业绩。

另外,为了满足高额业绩提成,一些公司领导或财务人员也会选择舞弊手段。

3.金融市场法规监管不到位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相关监管法规的不严格执行和不完善制定的情况。

一些上市公司依靠财务舞弊来瞒过监管人员的审查和监管。

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参与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监管,拓展监管渠道、强化监管法规,促使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应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完善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增强社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

2.加强公司治理加强对公司的监管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内部的职业道德和合规意识,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3.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起健全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上市公司的合规经营。

4.做好诚信建设通过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从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开始,取缔重重罚案,加强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强化对其在市场中的排斥力度。

总之,解决上市公司报告财务舞弊的问题,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和市场监管等多方合力协作,综合施策,以树立诚信建设为出发点,推进上市公司规范合规经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信息,违反财务报告准则,误导投资者,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保障,但若管理缺陷、职责不明确、监督不力等问题存在,就容易造成财务报告舞弊。

2. 会计准则缺陷: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会计准则存在漏洞、不完善,或与实际操作不相符合,就有可能为财务报告舞弊提供可乘之机。

3. 公司利益诱因: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经营目标,提高公司股票价格,对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错误的信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投资者的关注,从而提高个人和公司利益。

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和检查,控制人力、物力、财力,从根源上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2.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督、执法工作,提高监管部门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准则的修订与推广,提高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3. 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核,提供专业的审计服务,增强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4. 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分析能力,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

5.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违法行为严厉追究责任。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遏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维护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合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诚信度和透明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财务报表作为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财务状况的重要途径,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市场稳定和投资者信心的基石。

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行为进行分析和检测至关重要。

一、背景介绍造假行为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公司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为实现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采取的手段。

造假行为主要包括虚增收入、利润或资产,虚减负债或费用等操作手段。

造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掩盖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误导投资者,从而获得不当利益。

二、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1. 管理层的动机: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或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财务报表的造假手段。

他们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例如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紧张等,这些因素促使他们采取不当行为。

2. 审计问题:审计公司在审核财务报表时可能存在监管不力、盲目相信管理层的问题,导致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或虚假信息无法及时发现。

3.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财务报表的监管不够严格,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强劲,这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机会。

三、财务报表造假的常见手段1. 虚增收入:通过虚构交易、做空期权或其他形式,将本来并不存在的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从而增加公司的营收和利润。

2. 虚增资产:通过将未经确认的资产计入报表或高估资产的价值,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总额。

3. 虚减负债:通过故意漏报或低估负债的额度,减少公司的负债总额,从而改善财务状况。

4. 虚减费用:将本应计入财务报表的费用进行减少或推迟计入的操作,从而提高公司的净利润。

四、如何发现财务报表造假1. 审计师的角色:审计师在审核财务报表时应持审慎态度,应具备独立性和专业判断力,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和虚假信息。

2. 监管机构的监督:监管机构应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管和审核,及时发现和处罚财务报表造假行为。

3. 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应该加强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学会分析财务报表信息,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披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手段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

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

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

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

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

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

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

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

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客运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1999年之前,中国会计制度对坏账准备金规定很不严格,大部分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都很低,有的甚至低到0.1%,远远低于国际惯例。

1999年是中国会计政策的转折点,坏账准备金比例明显增高,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都在3%以上。

但是国家不可能硬性规定所有行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留给企业自主操纵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从西方企业的实践来看,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

少计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新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的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账准备金,反正可以把责任推到前任CEO头上;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至不计,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这些功劳都会被记在新任CEO头上。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用第一年的坏成绩换以后多年的好成绩,在西方被形象的称为“大洗澡”。

中国有没有“大洗澡”的现象呢?肯定有,而且为数不少。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

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

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

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三、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

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

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

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

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2000年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2003年完工,但是在2003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

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

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四、难以捉摸的“其他业务利润”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

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涉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的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

对于工业公司来说,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须伪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这种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识破;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比较温和,投资者往往不会注意。

为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颠来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资者就会受骗。

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但是在主营业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旅游度假业都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

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混乱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中国投资者和证券媒体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可能存在造假行为,也并非完全出于疏忽,因为上市公司不好好做自己的主营业务,反而热衷于在“其他业务”上大捞一笔,在中国股市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许多公司名义上是“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经营或投资(实为投机)活动,其实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不把主营业务当一回事。

追逐利润固然是资本的天性,但是作为资本数额很大、负有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如此目光短浅的追求短期利润,对公司前景根本没有长远战略,无疑会损害股东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

这种目光短浅的不良倾向必须得到遏制,但仅仅依靠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力量恐怕难以有效遏制,必须同时依靠国家计划部门的宏观调控,才有希望刹住这股蔓延已久的歪风。

曾经在中国股市名噪一时的“戴梦得”就是一个例子,它原本是中国股市罕见的珠宝题材股票,但是从2002年就开始“逐渐转卖毛利率较低的珠宝生产线”,义无返顾的投入了炒作房地产的大潮。

戴梦得(已经改名“中宝股份”)在2003年初完成了向房地产公司的转化,主要经营港口地皮;但是转化为房地产公司并不能增加它的业绩,直到今天,中宝股份仍然是一家净资产收益率不尽人意的冷门股票。

由此可见,从一个较冷门的行业转到较热门的行业,并不一定会带来业绩的相应提升;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往少数热门行业挤,造成的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