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检查(刘斌)
腹腔镜手术联合奥美拉唑三联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分析

临床医学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腹腔镜手术联合奥美拉唑三联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分析禚志明,陈钢,刘斌龙口市人民医院外一科,山东烟台 265700[摘要] 目的 探究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联合奥美拉唑三联治疗的作用效果。
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龙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每组28例。
参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三联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症水平、前列腺素E 2(prostaglandin E 2, PGE 2)、氨基己糖、康复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 <0.05)。
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及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低于参照组,PGE 2及氨基己糖高于参照组,开始进食时间、置管时间、幽门螺杆菌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减轻胃肠道炎症反应,促进病情康复。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奥美拉唑三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08(c)-0043-04Efficacy Analysi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Combined with Omeprazole Triple Therapy for Perforated Gastroduodenal UlcerZHUO Zhiming, CHEN Gang, LIU BinDepartment of Surgery, Longkou People's Hospital, Yantai, Shandong Province, 2657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combined with omeprazole tripl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erforated gastroduodenal ulcer.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gastroduodenal ulcer perforation admitted to Longkou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March 2023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2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combined with omeprazole triple therapy based on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flammation level, prostaglandin E 2 (PGE 2), amino-hexose, rehabilitation indexes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96.43%)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71.4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766, P <0.05).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 interleukin-6 (IL-6),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GE 2 and aminohexos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time to start eating, catheterplacement time, helicobacter pylori negative transi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perforated gastroduodenal ul‐cer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 combined with omeprazole, which can reduce gastro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promote rehabilitation.[Key words] Laparoscopic surgery; Omeprazole triple; Gastroduodenal ulcer; Perforation 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24.043[作者简介] 禚志明(1974-),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胃肠、疝。
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病

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病刘斌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100)摘要: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胸痛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
方法 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开展18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鉴别诊断效果。
结果 多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胸痛发作、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18导联心电图(P<0.05);多导联动态心电图ST段下压<0.1mV、ST段下压≥0.1mV占比均显著低于18导联心电图(P<0.05)。
结论 动态心电图在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鉴别诊断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胸痛;胃食管反流病;动态心电图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易导致患者出现食管源性胸痛,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出现烧灼样疼痛[1]。
根据定义,Gerd包括反流性胸痛综合征。
由于Gerd所致的食管源性胸痛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疼痛十分相似,二者的临床鉴别诊断难度较高。
目前,临床常使用心电图检查诊断食管源性胸痛。
然而,研究发现,患者胸痛的发作时间与心电图检查的时间难以重叠,而运动试验心电图又存在一定的应用风险。
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进步,临床逐渐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该病进行诊断。
研究表明,多导联动态心电图能够弥补18导联心电图的不足[2~3]。
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58.26±3.03)岁;男84例,女16例;病程1~10年,平均(5.56±1.16)年;既往病史:十二指肠溃疡34例,糖尿病22例,高血压20例,胃溃疡24例。
胃排空相关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胃排空相关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胃排空是指胃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排空是衡量消化道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其参与了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消化道检测技术已经被用于胃排空的研究,如高分辨率测压系统、阻抗法、13C呼气试验、无线运动胶囊系统等,但在胃排空的影响因素、消化道疾病对胃排空的影响及测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将就上述问题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报道,旨在为胃排空相关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胃排空、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胃发挥着多种功能,如灵活储存、研磨食物和控制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等。
对胃排空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胃的不同解剖部位的活动被整合以形成功能性的“压力”和“蠕动”泵以及在胃排空中发挥明确作用的研磨过滤器。
胃有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式:餐后和消化不良阶段。
在消化间阶段,近端胃部处于高位,而远端胃部处于一种称为运动马达复合体(MMC)的复发性收缩模式中。
摄入食物后,胃部的运动模式急剧变化:近端胃部松弛并最初用作储存器。
食物摄入后,近端胃的强直收缩将食物推向远端,而远端胃则通过有力且规则的蠕动收缩方式混合并研磨食物[1]。
胃有显著的能力来调节摄入不同食物成分的排空时间和速度以及潜在的运动活动,这受到一系列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与此相关,临床上有多种方式可以对胃排空与胃动力进行测量。
下面将对胃排空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方式进行综述。
1、与胃排空相关的体液因素1.1 促进胃排空的激素胃动素(MTL):胃动素为肽类激素,主要是由十二指肠以及近端空肠黏膜隐窝中Mo细胞分泌,胃动素的释放除受迷走神经调节外,还可受某些胃肠激素所刺激,如胆囊收缩素、蛙皮素、阿片肽等,生长抑素则可抑制其释放。
胃动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胃肠运动并刺激胃蛋白酶的分泌,能引发消化间期移动性运动综合波(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其中III相的强力收缩可起到肠道“清道夫”的作用。
腹部检查实验报告

腹部检查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腹部检查手段,对受试者的腹部器官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以了解其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验采用了超声波检查、CT扫描、MRI等多种检查手段,以获取全面而准确的腹部器官影像和数据信息。
首先,我们进行了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腹部器官的影像。
在本次实验中,超声波检查显示受试者的肝脏结构完整,大小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胆囊、胰腺和脾脏也未见明显异常情况。
此外,我们还对受试者的肾脏进行了超声波检查,结果显示双肾形态正常,无明显结石和肿块。
接着,我们进行了腹部CT扫描。
CT扫描是一种高精度的影像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腹部器官的结构和组织密度。
在本次实验中,CT扫描显示受试者的胃肠道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的密度均匀,无异常密度影像。
此外,CT扫描还显示受试者的肠道通畅,未见明显梗阻和肿块。
最后,我们进行了腹部MRI检查。
MR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腹部器官的组织结构和血管情况。
在本次实验中,MRI检查显示受试者的腹部器官结构清晰,未见明显异常。
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的血管供应正常,未见明显异常情况。
此外,MRI检查还显示受试者的腹部血管情况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受试者的腹部器官结构正常,功能良好,未见明显异常情况。
建议受试者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以确保身体健康。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腹部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腹部器官的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促进腹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的功能和结构是否正常。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包括检查的步骤、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
一、检查步骤:1. 患者准备:患者应脱去上衣,仅留下内衣,保持舒适和隐私。
2. 体位:患者应平躺在检查床上,双膝微屈,双脚平放,双手自然放置在身体两侧。
3. 检查顺序: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腹部检查。
二、评分项目:1. 腹部外形:评估腹部的形态,包括腹部凹陷、腹部膨隆、腹部对称性等。
2. 腹壁肌肉张力:评估腹壁肌肉的紧张程度,包括腹壁松弛、腹壁紧张等。
3. 腹部皮肤:评估腹部皮肤的颜色、湿度、纹理等,包括腹部皮肤苍白、腹部皮肤湿润等。
4. 腹部压痛:评估腹部的压痛情况,包括腹部无压痛、腹部有轻度压痛等。
5. 腹部包块:评估腹部是否有包块,包括腹部无包块、腹部有可触及包块等。
6. 腹部肝脏触诊:评估腹部肝脏的大小、质地和边缘,包括腹部肝脏无异常、腹部肝脏增大等。
7. 腹部脾脏触诊:评估腹部脾脏的大小、质地和边缘,包括腹部脾脏无异常、腹部脾脏增大等。
8. 腹部肾脏触诊:评估腹部肾脏的大小、质地和位置,包括腹部肾脏无异常、腹部肾脏增大等。
三、评分标准:1. 腹部外形:- 腹部凹陷:0分- 腹部膨隆:1分- 腹部对称:2分2. 腹壁肌肉张力:- 腹壁松弛:0分- 腹壁紧张:1分3. 腹部皮肤:- 腹部皮肤苍白:0分- 腹部皮肤正常:1分- 腹部皮肤湿润:2分4. 腹部压痛:- 腹部无压痛:0分- 腹部有轻度压痛:1分- 腹部有明显压痛:2分5. 腹部包块:- 腹部无包块:0分- 腹部有可触及包块:1分- 腹部有明显可见包块:2分6. 腹部肝脏触诊:- 腹部肝脏无异常:0分- 腹部肝脏增大:1分- 腹部肝脏明显增大:2分7. 腹部脾脏触诊:- 腹部脾脏无异常:0分- 腹部脾脏增大:1分- 腹部脾脏明显增大:2分8. 腹部肾脏触诊:- 腹部肾脏无异常:0分- 腹部肾脏增大:1分- 腹部肾脏明显增大:2分根据以上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然后将各项评分相加得出总评分。
胸腹部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查临床价值

1 . 检查前准备 : .1 2 患者空腹 , 扫描前排除随身携带 的金属异 物及 确定体 内是否 有磁 性材料支架 等。对于 急症 腹背剧痛 、
现为主动脉 局限性扩张 , 呈梭形或囊 状突 出。MR 可测量病 I
变的长度和径线 , 确定其大小和范围 , 并可结合不同方位 的切 层 明确其形态学 分型 。假性 主动脉瘤属于主动脉壁破裂 , 形 成血肿 机化 , 血肿与动脉腔相通 , 血肿壁没有正常的动脉壁结 构而是纤维组织 , 以并非真正意义的动脉瘤 。 I 所 MR 表现 为主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料 .
汪
群
宋卫亚
林
青
道开放 )扫描开始时间可据患者年龄、 。 病情和体质估算 , 约在
1~ 5s采集 时间多在 4 。 8 2 , Os ④根据临床需要 , 如需 了解血管
壁及血管周围组织情 况可做增强前 r I 1 2平扫及增强后延迟 T 1 扫描 。
所 致的信号 缺失 ; 不需要心 电 门控 , 少 出现人 为所致 的伪 很
影; 采集 的是三维 图像 , 在后期处理 中可以任意平面重建 , 并 与横 断面图像结合起 来提高诊断准确率 ; 检查 时间也大大缩
短。
33 三维增 强磁共 振血管 造影 (D E A) . 3 C MR 的临床 应用 : 主
呼吸急促 、 四肢湿冷 疑为夹 层动脉 瘤 的患者 , 密切观察 血 应
压、 脉搏 , 检查室 内务必留医护人员 或家属陪护 , 以防病 情突 然加 重或无法耐受长 时间检查时可 以及 时处理 , 并严格 掌握 此类患者 欲行增强 扫描 的适应证 。训练患者每次扫描时均为 平静 呼气后憋气 , 且每次呼吸屏气幅度相近。 1 . 扫 描方法及序 列参数 :9例患者均 使用美 国 G .2 2 7 E公 司 生产 的 Sg aMR/ 1 T超导型磁共 振机检 查 。患者仰 卧 i _型 . n / 5 位 ,双手臂上举 置于头顶 ,O S T R O相控阵线 圈尽量包全 欲观
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急性阑尾炎的比较

探查腹腔内脏器 , 并沿结肠带找到阑尾 , 显露阑尾 , 置 入 5ml i l 超声 刀 , 断 阑尾 系膜 血管后 ,完全 游 离 离
( O 5 ,具有 临 床可 比性 。 尸> .0 )
1 2 手 术 方 法 .
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探讨经脐单孔双套管三器械
腹 腔镜 阑尾 切除 术治疗 儿 童急性 阑尾 炎的 安全性 及
可行性 。
1 资料 和 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 2 0 年 1 月 至 2 1 年 1 月 间我院 09 2 00 2
收稿 日期 :2 I — 2 0 0 —1 1 8
作者 简 介 :林孝 坤 l 一) 9 3 ,男 ,浙 江苍 南 人 ,住院 医 师 l 8
医学硕士 。
通 信作 者 :陈 肖鸣 ,教授 ,主任医 师 ,硕士 生导师 ,g i m 1 a
Cxm@WZmC .edu .Cn 。
一
4 。同期 行 传统腹腔 镜 阑尾切 除 术 ( )2 例 , 例 B组 1
,
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男 1 例 ,女 9 ,年龄 4岁~ l ,平均 ( . 2 例 4岁 74±
18 . )岁 ;发病 时 间 3 2 h ~4 ,平均 ( 4 5± 2 8 1. .)
[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脐 单孔双 套管三 器械腹腔 镜阑尾切除术 治疗 儿童 急性 阑尾 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 回顾性 分析我 院 2 0 年 1 09 2月至 2 1 0 0年 l 2月开展 的经脐 单孔双 套管三 器械腹 腔镜阑尾切除术 ( A
组 ,n l 例 )及 同期行传统腹腔镜 闲尾 切除术 ( ,n 2 例 )惠儿的临床 资料 ,比较 两组手术并发症 =l B组 =1
腹部检查实验报告

腹部检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腹部进行不同检查方法的实验,探究各种检查手段对腹部疾病的诊断效果,为临床腹部检查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超声波仪器、CT扫描仪、MRI仪器、X光机等常见的腹部检查设备。
2. 实验方法,首先,对一组健康志愿者进行腹部超声波检查,记录超声波图像并分析结果;其次,对同一组志愿者进行腹部CT扫描检查,获取CT影像并对比分析;再次,使用MRI仪器对志愿者进行腹部MRI检查,获取MRI影像并对比分析;最后,进行腹部X光检查,获取X光片并进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腹部超声波检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该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腹部器官的结构,对于腹部肿块、积液等病变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而腹部CT扫描检查则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腹部器官的立体结构,对于肿瘤、结石等病变的诊断有更高的准确性。
腹部MRI检查则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腹部器官影像,对于血管、神经等结构的显示效果较好。
最后,腹部X光检查虽然不能显示器官细节,但对于腹部骨骼结构、气体积聚等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的腹部检查方法各有优劣。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病情、临床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进行腹部检查。
超声波检查适用于常规腹部疾病的筛查和诊断,CT扫描适用于需要更清晰立体影像的病例,MRI检查适用于需要更为详细结构显示的病例,而X光检查则适用于特定病变的诊断。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对志愿者进行腹部检查时,应尽量减少辐射剂量,确保其安全。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以上为本次腹部检查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能够为临床腹部检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良性肿瘤 脾恶性肿瘤
• 脾脓肿 • 脾结核
(一)脾囊肿
1.概念: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变。 2.病因:
①寄生虫性—寄生虫感染,多有畜牧区接触史,为人畜共患疾病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先天发育。
假性囊肿—多见,常和外伤,梗死,脓肿吸收有关 3.病理:
①寄生虫性—多为棘球蚴病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同时存在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表皮样,皮样,血管和淋巴管。
脾脏正常解剖
1.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2.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邻,
称为脏面。 3.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4.外面平滑而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5.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6.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脾脏
名称:脾(Spleen) 位置:位于腹腔的左上方,胃底与膈之间,呈扁椭圆形,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功能: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特点: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
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 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2.病理: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两大类,二者均可累及脾脏;根据病灶大小 分布,又可分为:
①均匀弥漫型(直径<1mm)脾均匀增大,无肉眼肿块, 需镜观
②粟粒结节型(1mm <直径<5mm)
③多发肿块型(1cm <直径<10cm)
④巨块型(直径>10cm)
胰腺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一)胰腺炎
3.病理: ①急性: a.急性水肿性(常见):胰腺组织充血水肿(较轻) b.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和邻近组织弥漫性出血 坏死和液化(较重,死亡率高) ②慢性:胰腺纤维化,质地变硬,萎缩,钙化, 胰管狭窄伴节段性扩张, 假性囊肿形成(包裹性坏死)。
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由血 液、胰液外渗以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 物的聚积,不能吸收而形成,囊壁由炎性纤维结缔组织 构成,囊内无胰腺上皮层细胞,因此称为胰腺假性囊肿。
急性水肿性 胰腺炎
急性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eratitis) 急性间质性胰腺炎(水肿性)
胰腺炎影像学表现
②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平扫 a1.胰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减低, 坏死区更低,出血区增高; a2.胰周大量渗出(边缘模糊,胰周积液明显, 脂肪间隙消失,肾前筋膜明显增厚); a3.可有假性囊肿形成(较慢性胰腺炎少见); a4.重者可有蜂窝组织炎/脓肿形成, 并伴全身感染症状。 b.增强:胰腺不均匀强化,坏死区不强化。
胰腺正常影像学表现
f.胰头向左下内侧的楔形突出为钩突,是胰头的最低部, 前方可见肠系膜上A/V,沿胰尾后缘走行可见脾V。
②密度:胰腺实质密度均匀,略低于肝脏 ③增强:a.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富血供)
b.门脉期和实质期—强化程度渐退
正常胰腺+强化
B
横径
正常胰腺
胰腺实质呈等密度, 胰管呈条状稍低密度, 钩突三角形。
胰腺炎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腹平片—急性:肠管积气,慢性:胰腺区钙化 ②ERCP—胰管扩张,迂曲,轮廓不规则和狭窄
2.CT表现: 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平扫: a1.轻度或早期可无阳性表现或胰周少许渗出; a2.胰腺弥漫性增大,密度正常/略低; a3.胰周渗出(边缘毛糙,轮廓模糊,胰周积液, 脂肪间隙模糊,肾前筋膜可增厚)。 b.增强:胰腺均匀强化,无明显坏死区
胃肠肿瘤手术治疗中腹腔镜的应用效果研究

胃肠肿瘤手术治疗中腹腔镜的应用效果研究刘斌;刘浩【摘要】目的研究胃肠肿瘤手术中腹腔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8月本科接诊的胃肠肿瘤手术患者92例,将之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试验组(n=46)实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n=46)实行传统开腹术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胃肠肿瘤手术中积极运用腹腔镜技术,可缩短手术用时,减少并发症,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病情恢复.【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23【总页数】2页(P53-54)【关键词】胃肠肿瘤手术;应用价值;腹腔镜;开腹术;并发症;术中出血量【作者】刘斌;刘浩【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外科,江苏连云港 222002;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外科,江苏连云港 22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临床肿瘤类疾病中,胃肠肿瘤具有高发病率,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在发病后通常会表现出腹部持续隐痛、恶心呕吐、粪便中带血脓液、腹胀等症状[1]。
现阶段,手术是胃肠肿瘤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可通过切除病灶、清扫相应区域中淋巴结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抑制,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预后[2]。
近年来,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预后效果好等优势[3]。
本文旨在分析腹腔镜在胃肠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本科接诊的胃肠肿瘤手术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5~78岁,平均(56.9±2.3)岁;直肠癌16例;胃癌20例;结肠癌10例。
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5~79岁,平均(56.7±2.4)岁;直肠癌15例;胃癌19例;结肠癌12例。
浅谈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气钡双重造影

浅谈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气钡双重造影
刘斌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中旬刊)》
【年(卷),期】2011(024)009
【摘要】目的: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在临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拟诊为消化道疾病的患者22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228例患者均行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116例患者经造影检查胃肠正常,返流性性食管炎3例,肿瘤36例,慢性胃炎17例,憩室4例,胃粘膜脱垂4例,溃疡38例,小肠间质瘤2例,肠结核5例,克隆氏病I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腹股沟斜疝2例,功能紊乱8例.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对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总页数】1页(P4254)
【作者】刘斌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气钡双重造影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J], 武国军
2.气钡双重造影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J], 武国军;
3.浅谈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气钡双重造影 [J], 刘斌
4.西甲硅油乳剂在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J], 黄世廷;荣晓玲;张殿星;王道才;李春卫;田军
5.气钡双重造影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J], 曹兰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系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胆系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CT表现: 1.平扫: a.胆囊腔—均匀水样低密度,CT值0-20Hu。 b.胆囊壁—光滑锐利,厚度约2-3mm。 c.肝内胆管不显影,胆总管显影。
2.增强扫描: ①胆囊腔及胆总管内呈无强化的低密度。 ②胆囊壁均匀一致的强化(壁薄多不显示)。
A 胆囊增大,胆囊壁弥漫性增厚 B 胆囊缩小,胆囊壁钙化,表现为“瓷胆囊” C 增强扫描后胆囊壁分层强化 D 严重时可发生坏死及穿孔
提交
(二)胆系结石
(二)胆系结石
1.概念: 发生在肝内外胆管或胆囊内的结石统称为胆系结石。
2.病因: 胆汁中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和钙盐析出、凝集而形
成结石;具体形成机制尚不明确,胆汁淤积、胆固醇代谢失 调和胆道感染是重要相关因素。 3.病理:
MRI T1WI
胆总管
MRI T2WI
MRCP
MRCP
二、胆系异常影像学表现
1.大小、形态改变: ①胆囊增大—断面直径>5cm, ②胆囊壁增厚—厚度>3mm, ③肝内胆管扩张—管径>5mm, ④胆总管扩张—管径>10mm,见于肿瘤、结石、炎症
2.CT密度改变:阳性结石、肿瘤—高密度影。 阴性结石—低密度影。 气体(胆囊积脓)—低密度影。
胆系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一、胆系正常影像学表现
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
1.胆囊位于肝门下方、肝右叶内侧,呈梨形/卵圆形 2.长7-10cm.宽3-5cm.分底部、体部、颈部三部分。 3.肝内胆管呈树枝状分布,由左右肝管汇成肝总管,
肝总管与胆囊 管汇成胆总管 (长4-8cm,
内径6-8mm) 4.胆总管末端与
腹部查体wyppt课件

胰腺触诊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深,不能触到。 横于上腹部相当于第1、2腰椎处(脐上
5-10cm)。 胰腺假性囊肿
腹部包块
正常腹部可触到的包块: 腹直肌肌腹及腱划 腰椎锥体及骶骨岬 乙状结肠粪块 横结肠 盲肠
腹部包块
异常腹部可触到的包块 1) 腹部包块的位置 2) 腹部包块的大小 3) 腹部包块的形态 4) 腹部包块的硬度与质地 5) 腹部包块有否压痛 6) 腹部包块有否搏动 7) 腹部包块有否移动 8) 腹部包块与邻近的关系
肝脏触诊
钩指触诊法: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 触诊时,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肩旁, 面向其足部,将右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 部,右手2-5指弯成钩状,配合腹式呼吸, 检查者随吸气进一步屈曲指关节,使指 腹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
肝脏触诊内容
1.大小: 正常肝脏: 肝下移:见于内脏下垂、膈肌下降时 肝肿大:弥漫性 局限性 肝缩小:肝坏死、肝硬化等
3) 腹腔的某些浊音与腹水产生浊音的鉴别
腹腔的某些浊音与腹水产生浊 音的鉴别
浊音区 鼓音区 腹 水 两侧 中
卵巢
囊肿
肠管内大 量出溜液
中部 两侧 不定 不定
移动浊 音 +
-
+
其它
尺压 (-) 尺压 (+) 肠梗阻(腹 平片见液平)
五、腹部听诊 (abdominal auscultation)
(1)明显鼓音
胃肠胀气、人工气腹、胃肠穿孔
(2)鼓音范围缩小,浊音和实音增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脾极度增大,腹腔脏器肿块、
肿瘤、大量腹水。
2、肝脏叩诊 (percussion of the liver)
1) 肝锁中线叩诊 (1) 相对浊音界一般在第五肋间 (2) 绝对浊音界 (3) 肝下界 (4) 肝上下界距离,正常9-10cm 2) 肝腋中线叩诊 (1) 上界第七肋间 (2) 下界第十肋间
原发于小肠的非GCB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原发于小肠的非GCB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作者:辛晴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7年第1期辛晴1,2 刘斌2 李长天1 孙亚敏1 袁杭2 赵腾蛟11 甘肃省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2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00【摘要】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且男性略高于女性,胃肠道是最常见的结外好发部位,肿瘤细胞表达广泛的B 细胞抗原标记物,如CD20 和CD79α,Ki67 肿瘤增殖指数通常较高。
可根据肿瘤组织中CD10、BCL-6 和MUM-1 抗体的免疫表型将肿瘤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
【关键词】小肠;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非GCB1 案例男性患者,43 岁,因“间断性下腹部胀痛1 年余,加重15 天”入院。
患者于就诊1年余前进食后出现间断性下腹部胀痛,以右下腹为主,无其他部位放散,伴有尿频、尿痛,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间断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好转,2014 年12 月23 日就诊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外科。
2 检查诊断辅助检查:超声( 腹部彩超):盆腔占位性病变,多考虑来源于肠道;磁共振( 盆腔MR)盆腔入口处占位性病灶,与邻近肠管关系密切,考虑来源于小肠淋巴瘤,瘤内出血可能。
病理检查:(1)大体描述:小肠沿肠系膜缘剪开,肠壁外中段可见一灰白色肿物,大小8×7×3cm,切面灰白色质细。
(2)镜下所见:肿瘤组织中见弥漫性增生的大淋巴细胞,细胞核大小为正常淋巴细胞的2 倍以上(图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瘤组织CD3(-),CD5(-),CD20(++),CD79α(++),MUM1(+),Bcl-6(+),CD10(-),ALK(-),CD30(-),Ki67 核阳性细胞指数60%(图2)。
病理诊断:(小肠)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非GCB 亚型。
腹腔镜肝切除术——微创外科时代的选择

L I U B i n , L I W e n g a n g , C H E N F u z h e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H e p a t o p a n c r e a t o b i l i a r y a n d V a s c u l a r S u r g e r y ,C h e n g g o n g H o s p i t a l A f i f l i a t e d t o X i a —
刘斌。 等. 腹腔镜肝 切除 术——微创外科时代的选择
6 4 3
专家论坛
腹 腔 镜 肝 切 除 术 ——微 t 2 1  ̄ , F 科 时 代 的 选 择
刘 斌, 李文 岗, 陈福 真
( 厦 门大学 附属成功 医院 肝胆胰血 管外科 , 福建 厦门3 6 1 0 0 0 )
摘要 : 自1 9 9 1 年R e i c h首次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 ( L H) 以来 , 随着外科 医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及器械工艺 的技术变革 , L H得 以实现快速发展。探讨 了 L H的安全性及有效 性 , 三维可视化、 3 D打印及 3 D腹腔镜对精准肝切除的临床指导价值, L H术 中出血 的 控制 以及机器人肝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p r o v e me nt o f s u r g e o n s t e c hn i qu e a n d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i n d e v i c e s a n d r e l a t e d p r o c e s s e s .Thi s a r t i c l e e l a bo r a t e s o n t h e s a f e t y a n d e f -
无辅助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无辅助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分析刘彬莱西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西266600【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78-02在我国70%的直肠癌患者位于直肠下段,且大肠早期癌中直肠癌占74%[1].传统外科手术方式包括Miles术式、Dixon术式、Hartmann术式,创伤较大,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器械的发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在国外及我国大中城市广泛开展,目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是腹腔镜消化道肿瘤外科最成熟的手术方式.传统腹腔镜行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保肛手术(AR或LAR)须在完成直肠游离后做下腹部辅助切口行切断肠管、取出标本、放置抵钉座等操作,并重建气腹,经肛门放置吻合器完成吻合,操作步骤繁琐,须使用吻合器、腔镜下切割闭合器等一次性贵重器材,致使住院费用较大.我院前期已完成经腹直肠癌切除,经会阴结肛吻合技术研究并已在开腹手术中熟练运用,结合经会阴结肛吻合技术,我院于2004年引进腹腔镜系统后,已根据术前评估,合理选择适应症前提下完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8例,均无辅助切口,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42岁—73岁,平均年龄56.6岁,8例均为中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2—7cm,术前均行电子肠镜镜检并取材行常规石蜡切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行CT 检查排除肝肺转移,Dukes 分期A 期3例,B期4例C1期1例,;肿瘤高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2例,类癌1例;肿块累及直肠周径小于1/25例,大于1/23例;合并高血压病2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冠心病3例(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病史).2.手术方法术前均口服合爽(术前1天)或硫酸镁(术前1—2天)常规肠道准备,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在8.0mmol/L 以下,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在150/95mmHg以下;麻醉方法选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或硬膜外复合静吸全麻;体位常规选取截石位;常规建立气腹置入Trocar,常规探查腹腔,纱布条结扎直肠上段,远端肠腔内以腹腔镜穿刺器穿刺注入5-Fu1000mg,以超声刀(harmonicscalpel)游离直肠,直肠上动脉、部分乙状结肠动脉根部以双重钛夹夹闭7例,血管endo-GIA 闭合1例,直肠游离至肛提肌水平(Dixon术式)或肛提肌下间隙(Miles 术式),乙状结肠下段切线根据肿瘤位置、分化程度、乙状结肠动脉血运,设计10-15cm,腹腔镜下游离肠壁约1cm 备吻合或造瘘,Dixon术式不切断肠管,于拟切线处镜下缝合丝线标记,会阴组消毒充分扩肛后置入卵园钳钳夹直肠上段向外牵拉,将拟切除肠管翻至肛门外,根据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肿瘤病理分型,直视下切断部分直肠下端,寻找标记线,将乙状结肠切线牵至直肠下端切线水平,边切断边4#线间断全层外翻缝合乙状结肠、直肠两残端,直至完全切断乙状结肠、直肠,同时完成吻合,检查吻合口完整后纳入肛门.Miles术式选取预定位置(一般取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左下腹部10mm Trocar切口处)常规行乙状结肠单腔造瘘,远端切断后断端保护纳入腹腔,会阴组常规会阴切口游离肛周组织,游离后标本自肛门取出,常规重建盆底,依次缝合会阴切口.重建气腹,创面止血,以加温蒸馏水浸泡腹腔,Dixon术式经肛门注气检查吻合口有无溢漏,吸出冲洗液,骶骨前放置引流管自右下腹引出固定.术后Dixon组禁食到肛门排气后改流质饮食,Miles组禁食16-24小时后改流质饮食,术后根据病理分期行常规辅助化疗.3结果本组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及手助手术.Dixon组平均Miles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0-200ml 106ml 50-250ml 133ml术后排气时间28小时-90小时39小时16小时-48小时28小时术后住院天数5天-13天7.8天7天-15天11天住院总费用平12604元术后随访3-6年,其中1例(DukesC1期)于术后2.5年复发死亡,1例6年复查无复发及转移,6例3年后失访.术后无吻合口瘘及术后出血,1例Miles术式发生会阴部切口感染,换药后延期愈合;1例Miles术式因护理不当发生造瘘口周围炎,对症治疗好转;1例Dixon术式术后控便不良,排气时带有少量粪便,3个月后逐渐好转;1例术后2年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好转;1例术后6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经扩肛治疗好转;术后1年生存率100%,3年生存率87.5%.微创手术时目前外科发展主流趋势,其中以腔镜手术为代表,腹腔镜手术将成为普通外科基本手术方式之一.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直肠全系膜切除(TME)已成为直肠癌手术的黄金标准.直肠全系膜切除应包括3个内容:1)直肠下在髂前间隙中进行锐性分离;2)保持盆筋膜脏层的完整无破损;3)肿瘤远端直肠系膜的切除不得少于5cm[2].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基本遵循开腹手术的原则和术式.肿瘤根治原则包括肿瘤及周围组织的整块切除,非接触原则,足够的切缘与彻底的淋巴清扫.[3].腹腔镜外科开展近20年来,随着理论水平的提高,腹腔镜器械的发展,腹腔镜医师的专业培训,腹腔镜直肠癌手术逐渐增多,其技术可行性、安全性经反复研究已得到了验证.文献[4]报告日本1项28个中心1057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大样本研究结果肯定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平均时间在270min、出血量为90ml、术后2d恢复进食、平均住院时间15d,中转开腹率7.3% ,术中并发症发生率4.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3%,吻合口漏发生率9.1%.远期效果(主要表现在5年存活率、复发率及切口种植率等)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而且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还有明显的近期效果优势,尤其是老年人,表现为术后疼痛轻、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并未增加[6].这些研究结果为腹腔镜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行无辅助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解决了传统腹腔镜手术先冲洗,再离断吻合的难题,将两处切缘同时反折翻出肛门外,于肛门外冲洗消毒后切断吻合,确保腹腔内无菌;同时也避免了早期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先切断肠管经肛门取出标本后,经肛门置入吻合器抵钉座经由腹腔再置入结肠近断端所造成的腹腔污染.研究表明,全直肠系膜切除病理学依据是癌细胞在直肠壁内扩散距离较小,95%病例中2.0cm 以内,而直肠系膜远端扩散往往超过壁内扩散,即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关键不在于肠管切除长度,重要的是直肠系膜切除范围[11].当直肠翻出肛门可根据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和肠壁受侵情况决定下切缘距肿瘤下缘1.5-3cm 不等直视下切断直肠下端,可确保切缘阴性.该手术方式不使用或较少使用一次性吻合器、切割闭合器等贵重器材,有效降低治疗费用,综上所述,无辅助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损伤更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同时更符合无菌原则、无瘤原则,更节约费用.我们同时研究发现,该手术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直肠癌病人,高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7cm,采取该手术方式时,直肠残端向外翻转困难,如过多游离系膜,可导致直肠远端血运障碍,易发生吻合口瘘,仍建议做辅助切口.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早期瘤体较小的低位直肠癌病人,瘤体较大的病人比较难以将直肠和肿瘤经肠腔内翻脱出.由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可能切除部分内括约肌,术后病人的肛管静息压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术后病人可能出现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包括大便次数增多,便急,以及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等.因此,手术不适用于术前控便功能已经不全或老年人[12].另外还应注意手术中直肠远端的游离一定要足够充分,需经括约肌间隙向下分离到齿状线水平,否则难以完全地将肠管经肛门翻出.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预防保健意识到提高,早期直肠癌的检出率将逐步升高,无辅助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技术进一步完善,操作进一步熟练,该手术方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可以预见,正如腹腔镜技术初始受到各方质疑,这项新兴微创技术定会在种种争议中成长成为一项实用技术.参考文献[1]尹路,陈春球,赵任等,经肛门局部切除地位直肠肿瘤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6):462-464.[2]郁客铭.对直肠癌手术时直肠系膜全切的评价[J].临床外科杂志,2001,9(4):196.[3]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2006版[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5):462-4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腹部膨隆
全腹膨隆 局部膨隆
全腹膨隆
生理:肥胖、妊娠 病理:腹腔积液(积气)
胃肠积气 巨大包块
视诊注意:脐、体位改变 测量腹围
全腹膨隆
卵巢囊肿
全腹膨隆鉴别
腹水
肥胖
巨大包块
外观-卧位 蛙腹
圆腹
中突圆腹
立位 最高处下移 最高处下移 最高处不下移
脐部改变 突出
凹陷
稍突出
中 南 大 学 湘 雅 二 院 消 化 刘内 科 斌
腹部体表标志
腹部分区
四区法各区主要脏器
右上腹(right upper quadrant) 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 小肠、胰头、右肾上腺、右肾、 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下腔V
左上腹(left upper quadrant) 肝左叶、脾、胃、小肠、胰体、 胰尾、左肾上腺、左肾、结肠 脾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
鼓音域 浊音域
鼓音域 浊音域
卵巢囊肿
腹水
卵巢囊肿与腹水叩诊音的鉴别示意图
脏器叩诊-肝
方法:上界由上往下,下界由下往上 肝界:三条线上分别为5、7、10,随高矮有异 浊音界变化的意义
扩大:上移:肺不张、肺纤维化、气腹、肝癌、 肝瘀血——肝大 膈下脓疡——肝不大
下移: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 缩小:急性肝坏死,肝硬化、胃肠胀气 消失:急性胃肠穿孔
右下腹(right lower quadrant) 左下腹(1eft lower quadrant)
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
右输尿管、膨胀的膀胱、增大的 膨胀的膀胱、增大的子宫、女性
子宫、女性右侧输卵管、男性右 左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左侧精
侧精索、
索、左输尿管
九区法各区主要脏器
血流方向的检查方法
血流方向的临床意义
四、呼吸运动
正常:男性、小儿 ——腹式呼吸
女性
——胸式
异常:腹膜受刺激 ——化学物(胃肠穿孔) —— 炎症 ——膈肌麻痹或上移 ——剧烈疼痛
五、胃肠型及蠕动波
正常状况:腹壁特别松驰或菲薄 老年人、经产妇、 极度消瘦
异常状况:梗阻 部位判断:脐部——小肠、 周边——低位结肠梗阻
(必要时视线降低至腹平面) 顺序:自上而下
望诊内容
• 腹部外形 • 呼吸运动 • 腹壁静脉 • 胃肠型及蠕动波 • 其它外观情况
(皮疹、瘢痕、疝或瘢痕、脐部 上腹部搏动、腹纹)
腹部外形望诊
正常状态:平坦、腹部饱满、腹部低平 腹部膨隆: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
耻骨水平面(全腹或局部) 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
右下腹部(右髂部) 盲肠 阑尾 回肠下 端 淋巴结 女右侧 卵巢及输尿管 男性 右侧精索
下腹部 回肠、乙状结肠、 输尿管、胀大的膀 胱或增大的子宫
左下腹部(左髂部) 乙状结肠 女性左 侧卵巢及输卵管 男性左侧精索
望诊
要求:排空膀胱 医生站被检查者右侧
体位:低枕仰卧位,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 暴露:全腹,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 光线:充足、柔和、侧光
右上腹部(右季肋部) 上腹部
左上腹部(左季肋部)
肝右叶、胆囊、结肠 胃、肝左叶、十二指 脾、胃、结肠脾曲、
肝曲、右肾、右肾上腺
肠、大网膜、横结肠、 胰尾、左肾、左肾 胰头胰体、腹主动脉 上腺
右侧腹部(右腰部) 升结肠、空肠、右肾
中腹部(脐部) 十二指肠、空肠和 回肠、腹主动脉、 肠系膜、大网膜
左侧腹部(左腰部) 降结肠、空肠或回 肠、 左肾
——减弱 持续3-5分钟听不到
——消失 · 震水音: 幽门梗阻
腹部听诊其它内容
血管杂音 动脉性——腹主动脉、肾动脉、 肝动脉,髂动脉
静脉性——腹壁静脉曲张 搔弹间和摩擦音
腹部叩诊
腹部正常叩诊音 移动性浊音
脏器叩诊
腹部正常叩诊音:
鼓音
与积气量、液体和固体含量相关
移动性浊音
浊音分布——腹两侧 检查方法: 平卧位:由中及外,手指不离 ,两侧转动 膝胸位:腹水量少,300ML 意义:腹水(阳性至少有1000ML ) 鉴别:机械性肠梗阻 巨大卵巢囊肿
局部 术后腹壁瘢痕收缩
舟状腹
二、外观情况
皮疹:玫瑰疹、带状疱疹 色素:皮肤皱褶处色深 腹纹:紫纹——皮质醇增多症 疝或瘢痕:腹内疝、腹外疝 脐部:膨出或凹陷 上腹部搏动
带状疱疹
脐凹陷及 正常:消瘦、皮肤白皙、老年 异常:腹压增高
曲张: 门脉高压 血流方向:脐以上向上,脐以下向下 脐以上及脐以下均向上 脐以上及脐以下均向下
脏器叩诊(二)
胆:叩痛 肾(肋脊角): 胃泡: 脾:轻叩法;左腋中线;改变体位 膀胱:充盈与否(结合触诊)
腹部触诊——检查要求
病人 体位(卧、立、侧、肘膝位) 及体位改变 放松腹肌
医生 站立位: 手:位、温
腹部触诊——检查顺序
由下到上 由左到右 由浅到深 不痛到痛
腹部触诊——手法
浅部触诊 深部触诊
移动性浊音 阳性
阴性
阴性
尺压试验 不传导动脉 不传导动脉 传导动脉搏动
搏动
搏动
局部膨隆
生理:妊娠、器官充盈 病理:腹内—增大的脏器、肿瘤、炎性包块 局部积液或胀气 腹壁—肿物和疝等。
视诊注意: 部位、外形、搏动、体位改变、移位 、 脏器特征(脾压迹、肝分叶)
局部膨隆
下腹局限性膨隆
局部膨隆鉴别方法
部位判断:九区法:
表里:仰卧起坐法 特征判断:脾压迹、肝分叶 性质判断:形态:圆-囊肿、肿瘤或炎性包块
条-肠管 搏动:动脉瘤 压痛:炎性包块 变化判断:体位改变:游走脏器(肾、脾)、带蒂包
块、网膜、系膜包块 呼吸改变:膈下脏器或肿块 腹压改变:疝
腹部凹陷
全腹 消瘦、脱水; 膈疝; 膈肌麻痹和上呼吸道梗阻; 腹肌痉挛性收缩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双手触诊 深部滑行
深压 冲击
腹部触诊——检查内容
腹壁紧张度——增加:板状腹、揉面感 ——降低
压痛、反跳痛 压痛点:阑尾点、胆囊点、输尿管行程。
脏器触诊:肝、胆、脾、肾、膀胱 腹部包块:正常及异常包块 液波震颤:腹水
蠕动波
六、上腹部搏动
由腹主动脉传导而来
正常:消瘦者 异常:
血管搏动:腹主动脉瘤、肝血管瘤
心脏搏动: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 不全所致右室大
判断:搏动冲击指尖、深吸气增强—心 搏动冲击指腹、深吸气减弱—血管
腹部听诊主要内容
·肠鸣音:4~5次/分 ——正常
≥10次/分——活跃 伴金属音 ——亢进 <4次或几分钟不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