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人才培养思路-观测点综述-张俊峰

合集下载

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学建设水平与成效)1、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树立“学科发展与个人发展高度统一”的思想意识,把人才培养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并根据医院及学科长期发展需求,继续坚持“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为主,兼顾本科生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方针,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加强教学研究,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大力加强优秀人才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2012年我学科制定了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

培养层次与方式包括: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硕士研究生培养、进修等方式等。

(1)、鼓励报考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截止到2015年9月,全科有3人取得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

有2人考取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

有1人今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

(2)、加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2012年以来共毕业硕士研究生19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

(3)、鼓励外出进修学习.2012年以来我科排出人员进修学习5人、参加培训班、学术交流会共计20人次,通过学习全科人员业务素质、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4)、目前我学科有师承博士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

有老年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中西医结合消化、中西医结合呼吸等四个专业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

2、教学建设水平及成效:我学科承担了中医药大学本科、硕士、全科医师、规培医师培训的教学工作。

为了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我们进行了研究生、本科生教学改革的研究。

发表教学论文3篇。

制定了师承教育、临床带教、轮科医师教学大纲。

编写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获得教学奖3项。

本科合格评估39个观测点诠释

本科合格评估39个观测点诠释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观测点诠释说明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和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的通知》(教督局函〔2018〕1号)文件要求,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观测点诠释。

1.支撑材料、数据采集时限为近三年,其中:财务、科研和图书信息按自然年度统计,即2015年、2016年、2017年,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教学等其他信息按学年统计,即2015—2016学年、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按时点统计,即截止至2017年9月30日和2018年8月31日统计。

2.“支撑材料”所列材料目录只是一个指导性目录,各责任单位可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列出更详尽的目录,尽可能使收集的材料能充分反映我校办学水平。

各责任单位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支撑材料尽量具体化。

3.“支撑材料”所列材料目录,有的要求有文件、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有的要求要有原件(如:试卷、听课记录、会议记录等)。

不管什么材料,责任单位务必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坚持实事的前提下,加强“补、改、建”的工作力度。

4.所有材料,都必须有“据”可依,特别要注意原始“依据”材料的收集。

各责任单位应对所收集的材料及数据负责。

5.各责任单位应安排一名专职材料员或联络员,实行专人负责制。

各责任单位一把手、材料员对材料的名称、来源、原始依据及存放位置都必须心中有数,且要“说得出,理得清,道得明”。

6.各责任单位收集的材料,应按档案规整理并交给观测点综述材料负责单位,支撑材料档案整理规另行通知。

7.观测点综述材料负责单位整理、归档该观测点所有材料并撰写成文,填写《武昌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表》,然后交给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建办公室(行政楼110)。

教育学院办学定位与规划观测点综述

教育学院办学定位与规划观测点综述

教育学院评建材料1.1.1观测点教育学院办学定位与规划综述根据《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任务分解表》和《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现对教育学院办学定位与规划进行综述。

1.1.1.1、教育学院办学规模与机构设置概况---------教育学院是2007年9月在兰州城市学院原教育系和原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二级学院。

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学前教育系、学前艺术系等四个专业教学系,一个公共课程教学部、一个继续教育培训部,一个心理与教育实验中心。

学校挂靠学院设立兰州城市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所、实验幼儿园等机构。

-------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与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向)四个本科专业六个专业方向,在校生1675人,全部为本科生,东校区979名,西校区696名。

截止2014年4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学生160名,小学教育专业有学生250名,小学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方向)有学生112名,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有学生979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与研究方向)有学生44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方向)有学生130名。

------学院现有各类编制的教职工90名,有教师职称的教职工88名,其中专任教师84名。

专职教学管理干部4名,工人编制的工作人员2名,聘任制辅导员编制的工作人员9名。

在学院工作有事业单位编制的教职工74名,在学校职能部门及其他学院兼任工作的教师14名。

有770万总值的固定资产,包括音乐琴房、舞蹈教室、美术画室、心理与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和办公设备及图书资料。

一人一策 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

一人一策 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

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层次人才不仅在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更在管理和决策方面具备出色的能力。

然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并非易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系统的培养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路径,为此我们列举以下几点:1. 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道路上,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大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实际能力。

学校可设置诸如学术研究组织、创新实验室等评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2. 加强产学研合作除了学校教育,产学研合作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企业是实践的摇篮,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最佳场所。

企业应主动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参与研发项目等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学校也应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而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3. 重视综合素养的培养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综合素养。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擅长技术研发,又具备出色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4.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了激励人才的成长,更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学术成绩、实践能力、科研成果等多方面来评价学生,鼓励他们全面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通过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管理业绩等方面来评价员工,以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综合素养的培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和关键策略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和关键策略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和关键策略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7)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8)2.2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9)2.3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10)2.4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12)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13)3.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4)3.2 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5)3.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趋势 (17)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 (18)4.1 创新驱动模式 (19)4.2 产业链模式 (20)4.3 项目驱动模式 (22)4.4 混合式学习模式 (23)4.5 翻转课堂模式 (24)五、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策略 (25)5.1 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26)5.2 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27)5.3 实践教学强化策略 (28)5.4 学生评价改革策略 (30)5.5 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31)六、案例分析 (32)6.1 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案例分析 (33)6.2 案例对比与启示 (34)6.3 案例实践效果评估 (36)七、结论与展望 (37)7.1 研究结论总结 (38)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9)7.3 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40)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及关键策略。

我们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能力。

这种生产力不仅注重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的提升,更强调技术、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如何从“高成绩”走向“高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如何从“高成绩”走向“高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如何从“高成绩”走向“高创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4)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5)2.1 创新能力定义与构成要素 (7)2.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8)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9)三、学生“高成绩”与“高创新”现状分析 (10)3.1 高成绩的表现与特点 (12)3.2 高创新的现状与挑战 (13)3.3 “高成绩”与“高创新”的关系探讨 (14)四、学生从“高成绩”走向“高创新”的策略 (15)4.1 培养创新意识与思维 (17)4.2 提升创新知识与技能 (18)4.3 拓展创新实践平台 (19)4.4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20)五、案例分析 (21)5.1 典型学校案例分析 (22)5.2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 (23)5.3 成功经验与启示 (24)六、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 (25)6.1 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 (26)6.2 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 (27)6.3 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28)七、结论与展望 (30)7.1 研究结论总结 (30)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概要认知转变: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理解创新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需求,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创新意识:介绍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思维方式、心态调整等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

知识基础与技能提升:强调打好知识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强调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锻炼:介绍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竞赛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提供实践基础。

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拓宽视野,进行跨学科学习,通过不同领域的融合创新,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心态与方法调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综述

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综述

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览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与需求分析 (5)(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6)(二)不同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7)三、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策略 (8)(一)国内培养模式与策略 (10)1. 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 (11)2. 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12)3.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13)(二)国际培养模式与策略 (14)1. 素质教育的全球趋势 (16)2.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17)3. 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18)四、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支持体系 (20)(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1)1. 学术成绩的评价标准 (22)2. 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23)3. 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 (25)(二)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6)1. 家庭环境的支持作用 (27)2. 学校教育的内生动力 (29)3. 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30)五、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1)(一)个人因素 (32)1. 兴趣爱好的驱动作用 (33)2. 学习动力的激发机制 (35)3.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6)(二)家庭因素 (37)1. 家庭教育投入的程度 (38)2. 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 (39)3. 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40)(三)学校因素 (41)1. 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43)2. 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44)3.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前沿性 (45)六、未来展望与建议 (47)(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8)(二)完善评价与支持体系的建设 (50)(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51)(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2)一、内容概览随着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关键力量。

新时代地方综合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新时代地方综合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新时代地方综合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作者:王德超裴长春尹凤哲朴成道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28期摘要:以新时代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探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综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以全方位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纲本,注重新时代教育技术与“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着眼于“三位一体”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现新时代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卓越拔尖人才;金课;三位一体中图分类号:G642.0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Outstanding and Top-notch Talentsin local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Wang Dechao Pei Changchun Yin Fengzhe Piao Chengdao1.College of Engineering,Yanbian UniversityJilinYanji133002;2.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School of Engineering,Yanbian UniversityJilinYanji133002Abstract: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and top-notch talents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ocal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dheres to this principle,implements the four regressions,takes an all-round and open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s the outline,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ix outstanding and one top-notch" talents.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in-one"excellent and top-notch talent training system,we will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op-notch talents requir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Keywords:Outstanding and Top-notch talents;Golden class;Trinity我國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进入了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和质量提升的重要节点,注重“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地域特色优势和注重教育顶层设计,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卓越拔尖人才的培养,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应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突破传统的课程理念和形态,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目录1. 内容概括 (3)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5)1.3 文献综述 (6)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7)2. 新文科的概念与内涵 (8)2.1 新文科的提出背景 (9)2.2 新文科的内涵分析 (10)2.3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区别 (11)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 (12)3.1 创新能力提升的挑战 (13)3.2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 (14)3.3 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 (15)4.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16)4.1 课程体系创新 (18)4.1.1 课程内容的新型整合 (19)4.1.2 跨学科课程的开设 (20)4.1.3 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22)4.2 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 (23)4.2.1 项目式教学 (25)4.2.2 案例教学 (26)4.2.3 翻转课堂 (27)4.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9)4.3.1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0)4.3.2 校企合作 (31)4.3.3 社会服务项目 (33)4.4 师资队伍的建设 (34)4.4.1 教师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35)4.4.2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6)4.4.3 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 (38)4.5 评价体系的优化 (39)4.5.1 评价指标的创新 (40)4.5.2 评价方式的多元 (41)4.5.3 评价过程的透明 (42)5.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43)5.1 某高校新文科建设实践 (45)5.2 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6)5.3 其他代表性高校案例 (46)6. 结论与建议 (47)6.1 研究总结 (48)6.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建议 (50)1. 内容概括该段落可能阐述新文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进步的核心方向,新文科与此前的文科概念不同,它的核心理念是重构学科框架,推动跨学科融合,并通过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与挑战。

安顺学院合格评估校级材料总目录

安顺学院合格评估校级材料总目录

安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校级材料总目录
二零一五年八月
按照一级指标和观测点排序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1.1.1学校定位与规划
1.2.1领导能力
1.2.2教学中心地位
1.3.1人才培养思路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2.教师队伍
2.1.1生师比
2.1.2队伍结构
2.2.1师德水平
2.2.2教学水平
2.3.1培养培训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1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3.1.2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3.1.3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3.2.1教学经费投入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4.1.2培养方案
4.2.1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4.2.2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4.3.1实验教学
4.3.2实习实训
4.3.3社会实践
4.3.4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5.质量管理
5.1.1结构与素质
5.2.1规章制度
5.2.2质量控制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6.1.1政策与措施
6.1.2学习氛围
6.1.3校园文化活动
6.2.1组织保障
6.2.2学生服务
7.教学质量
7.1.1思想政治教育
7.1.2思想品德
7.2.1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7.2.2专业能力
7.3.1体育和美育
7.4.1师生评价
7.4.2社会评价
7.5.1就业率
7.5.2就业质量。

介绍本申请点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

介绍本申请点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

介绍本申请点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人才培养定位】本申请点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卓越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在[具体领域]的专业深度与广度上同步拓展。

我们致力于培养不仅能够掌握前沿理论知识,更能适应未来行业变革挑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领军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实现以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善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提升学生的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鼓励并支持他们在[相关领域]进行跨界探索和研究,成为具备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强化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使其能够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确保80%以上的毕业生能在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并在相应岗位上发挥作用。

【未来5年工作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搭建教师成长平台,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影响力。

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个性化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项目研发等活动,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除学业成绩外,还将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全方位考核和激励学生成长。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与海外知名高校的合作渠道,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支撑材料目录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支撑材料目录

附件4:会计学系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佐证材料建任务分解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四)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五)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六)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七)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八)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九)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一)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二)责任人:胡成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三)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四)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五)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六)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七)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八)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十九)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一)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二)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三)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四)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五)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六)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七)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八)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二十九)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一)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二)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三)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四)责任人:周文胜潘洁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五)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六)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七)责任人:周文胜潘洁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八)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系(部)佐证材料建议目录(三十九)。

本科合格评估39个观测点诠释

本科合格评估39个观测点诠释

责任单位 学工处
观测点综述材料 分配细表
责任单位
学工处
表 27
页码 P38
学工处、测评中心、宣传处
学工处
表 28
P39
学工处、科研处
学工处
表 29
P40
学工处
学工处
表 30
P41
学工处
学工处
表 31
P42
学工处
学工处
表 32
P43
学工处
学工处
表 33
P44
测评中心、学工处、教务处
测评中心
表 34
P45
1. 支撑材料、数据采集时限为近三年,其中:财务、科研和图书信息按自然年度统 计,即 2015 年、2016 年、2017 年,每年的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教学等其他信息按学 年统计,即 2015—2016 学年、2016—2017 学年、2017—2018 学年,当年 9 月 1 日至次年 8 月 31 日;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按时点统计,即截止至 2017 年 9 月 30 日和 2018 年 8 月 31 日统计。
6.1 学风建设
6.2 指导与服务
7.1 德育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7.教学质量 7.3 体育美育
7.4 校内外评价
7.5 就业
主要观测点 6.1.1 政策与措施 6.1.2 学习氛围 6.1.3 校园文化活动 6.2.1 组织保障 6.2.2 学生服务 7.1.1 思想政治教育 7.1.2 思想品德 7.2.1 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 7.2.2 专业能力 7.3.1 体育和美育 7.4.1 师生评价 7.4.2 社会评价 7.5.1 就业率 7.5.2 就业质量

多措施并举,育杰出人才

多措施并举,育杰出人才

多措施并举,育杰出人才发布时间:2022-08-09T02:02:07.47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9卷6期作者:张含平[导读] 探索多种措施,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张含平淄博职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摘要:探索多种措施,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立德树人,教学相长,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培育杰出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多措施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素质杰出人才一、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1.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开设思想政治、文学、艺术、体育和实践活动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得体的言行举止、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雅的审美品味;多个班级团支部被评为示范团支部,多个宿舍在美化比拼中获奖,多名同学在礼仪大赛、书法大赛中获奖。

2.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挖掘化工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例如化学家的故事,在专业课堂上渗透和培养课程中蕴含的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文精神。

3. 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大赛和辩论大赛等,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水平,并且获得了多个大赛奖项,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力争上游,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4.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例如尊老爱老志愿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大合唱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体验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二、聚焦思政育人,坚定学生化工情怀1. 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升育德意识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思想意识,是激发专业课教师构建课程思政的起点。

围绕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了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化工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成立教学团队,深入挖掘提炼化工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锻炼并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水平、思政教育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的化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_方法及路径_一_涂铭旌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_方法及路径_一_涂铭旌

第31卷第4期Vol.31,No.4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2年7月Jul.2012文章编号:1673-159X (2012)04-0001-04收稿日期:2012-05-17作者简介:涂铭旌(1928-),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教授,重庆文理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合金及功能复合材料。

E -mail :tmjtang@163.com.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一)涂铭旌1,2,3,唐英1,2,张进1,2,孟江平1,2(1.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研究中心,重庆402160;2.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402160;3.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本文阐明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思路;方法;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Thoughts ,Methods ,and Pathways on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一)TU Ming -jing 1,2,3,TANG Ying 1,2,ZHANG Jin 1,2,MENG Jiang -ping 1,2(1.Research Center for Materials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China ;2.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Micro /Nano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2160China ;3.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610064China )Abstract :To construct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key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methods ,and pathway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 ;thought ;method ;pathway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他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本科合格评估39个观测点诠释

本科合格评估39个观测点诠释

标准文案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观测点诠释说明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和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的通知》(教督局函〔2018〕1号)文件要求,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观测点诠释。

1.支撑材料、数据采集时限为近三年,其中:财务、科研和图书信息按自然年度统计,即2015年、2016年、2017年,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教学等其他信息按学年统计,即2015—2016学年、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按时点统计,即截止至2017年9月30日和2018年8月31日统计。

2.“支撑材料”所列材料目录只是一个指导性目录,各责任单位可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列出更详尽的目录,尽可能使收集的材料能充分反映我校办学水平。

各责任单位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支撑材料尽量具体化。

3.“支撑材料”所列材料目录,有的要求有文件、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有的要求要有原件(如:试卷、听课记录、会议记录等)。

不管什么材料,责任单位务必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加强“补、改、建”的工作力度。

4.所有材料,都必须有“据”可依,特别要注意原始“依据”材料的收集。

各责任单位应对所收集的材料及数据负责。

5.各责任单位应安排一名专职材料员或联络员,实行专人负责制。

各责任单位一把手、材料员对材料的名称、来源、原始依据及存放位置都必须心中有数,且要“说得出,理得清,道得明”。

6.各责任单位收集的材料,应按档案规范整理并交给观测点综述材料负责单位,支撑材料档案整理规范另行通知。

7.观测点综述材料负责单位整理、归档该观测点所有材料并撰写成文,填写《武昌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表》,然后交给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建办公室(行政楼110)。

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

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

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校长张来斌
张男星;王春春
【期刊名称】《大学(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本科教育体现了大学的不可替代性,本科教育质量则是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体现,因此,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尤其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了每一年大学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页数】10页(P6-15)
【作者】张男星;王春春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6
【相关文献】
1.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教授 [J], 熊建辉;张力玮
2.比别人早迈一步--访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侯义斌 [J], 傅宇凡
3.比别人早迈一步--访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侯义斌 [J], 傅宇凡
4.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访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教授 [J], 赵冬冬
5.北航:大学科技创新的“雄鹰”——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费斌军 [J], 艾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张俊峰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8(000)034
【摘要】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耙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本文主要阐述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培养人才的途径,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组织,放远育人眼光,创新人才机制,优化用人环境.
【总页数】1页(P392)
【作者】张俊峰
【作者单位】沈阳铁路局人事处,辽宁,沈阳,1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坚持以事业成就人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高素质货运职工队伍
3.浅析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4.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5.浅析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如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如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如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张俊峰
【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lt;正&gt;战后以来,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为与欧美各经济强国相抗衡的经济大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对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而职业技术教育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作为一个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早在1969年日本就制定了《职业训练法》,70年代末,又相继制定了《职业安定法》和《雇佣对策法》。

1985年,日本政府对《职业训练法》作了较大修改,将其命名为《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

这些法律是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张俊峰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313
【相关文献】
1.日本企业内教育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J], 杨曼
2.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 [J], 杨炜
3.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 [J], 杨炜
4.日本校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兼谈对我国校内职业教育的办学启示[J], 顾金玲
5.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空间——借鉴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J], 陈莉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思路综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

在此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体系结构为出发点,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潜力,最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高校办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

人才培养思路遵循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方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学校培养和社会教育诸多因素的统筹兼顾,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

2、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积极更新教育观念,体现创新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按照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分析各专业涉及工程项目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全过程,归纳确定学生所需专业工程能力,体现固化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不断改进优化。

通过专业教学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产学合作平台,培养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和有企业家敏锐性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3、实现一个教学基本要求,多规格多层次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案要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能力存在的个体差异的现实背景条件,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分析工业产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合理增加选修课程的专业模块和课程比例(含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并通过开设学科竞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等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倡导专业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提高现代企业对学校培养毕业生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建设上强调内涵建设、强调推进改革、强调办出特色。

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明确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并且在机制和制度上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软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我们不是只限于抓新软件、新技术,要考虑如何将计算机多门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和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操作性强、带有明确任务的活模块,以模块触动专业的学习,同时注重专业的品牌效应。

在专业发展上不能一味的强调“纸上谈兵”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实现“三会”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会学、会用、会创”,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丰富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内涵。

同时还应顺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把握市场脉搏,切入产业发展的亮点,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新方向,长线专业稳中求活、求新、求变,及时开设社会急需且见效快的热门方向,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总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具有科学合理性。

三、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业务培养目标的描述中,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明确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目标,明确本专业毕业生从事行业以及工作岗位,明确工程应用型人才定位。

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原则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在德育教育中要坚持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贯彻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将德育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智力教育中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查阅检索科技文献能力培养,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在体育、美育方面,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自觉塑造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质,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因材施教,突出专业特色原则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和潜能的重要教学手段。

培养方案应根据多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的不同基础,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完善选课制度、建立导师制、提高选修课比例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服务城镇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为导向,不断探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

3、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的原则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养成之间的关系,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工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达到上述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应注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专业基础课应根据专业主干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置;专业课应改变知识面狭窄和内容陈旧的问题,抓住那些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实现专业训练的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深化的专业知识在任选课或课外讲座中解决。

4、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因此,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科学地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应逐步形成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与理论教学并行的点、线、面、体四个层次。

所谓“点”是指某个重要知识点上的验证、推理及设计型实验;“线”是指一门课程若干知识点相互联系的综合实验和练习;“面”是指课程体系内若干知识点相互结合应用的综合实习和课程设计;“体”就是针对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而进行的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

同时要将学生的课外培养作为课内教学的合理补充,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通过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制订措施,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5. 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原则培养方案是组织和指导教学工作的法令性基本文件,应简洁明了,方便教学管理操作。

其实施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此次培养方案制(修)订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必须严格执行一个教学周期以上,专业课可以随学科发展适当微调。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情况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个新问题。

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高等教育不发达时没有这个问题。

那时经院系调整,提倡专业化,培养方向单一。

例如清华大学属于工科,北京大学属于文理科,都是培养所谓精英。

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学校多了,学生多了,标志着高等教育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大众化教育带来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学校要区别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分类,这叫做错位竞争,分类培养。

美国大学分类的情况。

第一种类型是研究型大学,包括私立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公立的加州大学等,其中,美国著名大学多数是私立的,跟中国情况刚好相反。

第二种类型是本科学院,没有硕士生和博士生,只有本科生,美国前总统里根毕业于伊利诺斯州尤雷卡学院,就属于这种本科学院。

第三种类型是为社区服务的社区学院。

中国大学分类,现在方法很多。

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研究型大学,是少数;第二种是应用型大学,是多数;第三种是职业类高校,在其名称上是标明了的。

其中,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要比职业类高校学生强,动手能力要比研究型大学学生强。

中国的大多数大学都属于这种类型。

我校为应用型大学,这就明确了我院要构建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改革措施包括:1、指导思想和专业设置。

社会和企业用人首先看专业是否对口,所以专业设置要来源于市场分析,对口于市场分类,迎合于市场需求。

专业设置不当可能造成最后无功而返,因此专业不合适的就要调整。

社会急需而我们没有的专业,要根据可能予以增加。

2、教学计划,即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素质培养。

我们鼓励学生选修相关课程和辅修第二专业,是为了迎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实践能力,这也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我们一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就是培养实践能力。

4、师资队伍。

要有一支能动口又能动手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性人才,这就有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的问题。

五、人才培养的思路、措施与效果1、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学生学习应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程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时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提倡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理念,其实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意愿,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稳定可靠的人才。

因此将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既是争取主动之举,又可满足用人单位考察和选拔到所需人才的愿望。

利用实训、实习等各种条件,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

在授课过程中以项目驱动教学、以生产任务督促学生,使学生的实践与企业相通,教学与企业相联系。

将实训课程改革,实训课程不单单是为了考证而设的考前辅导课,将实训课堂“搬”到企业,通过企业生产一线的一系列职业体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态度、过硬技能的形成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