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30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30页)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同时也能掌握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感知,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从而加深对声音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掌握声音的基本知识和特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扬声器、话筒、尺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以及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提高学生对声音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共8课)(2020新版)
第一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教材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东西。
但学生很少有目的去倾听、描述和比较声音,以及关注与声音相关的问题。
本课的任务是以各种声音为载体,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感受不同声音的区别,并将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整节课主要分成以下三个环节:第一部分:倾听周围的声音这个活动要引领学生用心聆听多种声音,体验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从而思考更多的关于声音的问题,为本单元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所以这个活动老师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听听教室周围的声音,还可以准备多种声音的音频播放给学生倾听,也可以用物体制造出声音。
然后交流:你听到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并试着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第二部分: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通过第一部分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和描述和分类后,学生对这些声音多了更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部分让孩子们回忆一下他们已经知道的声音的知识和他们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教师要将这些问题汇总在黑板上,了解学生关注声音的哪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单元后面要学习的声音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的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给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比如《小星星》,带着孩子们哼唱曲子,唱一下谱,可以用手势(手掌向下向前伸出)上下移动表示音高的变化。
第三部分结束后,教师做个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来结束本课的教学活动。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东西。
但学生很少有目的去倾听、描述和比较声音,以及关注与声音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高低强弱的判断。
在这一课里以各种声音为载体,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词汇去描述声音,如何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感受不同声音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兴趣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介质(如空气、水等)、接收器(如耳朵、声音传感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
例如,将一把尺子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学生能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以及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可以设计为:将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放入空气中、水中,让学生观察和听取声音的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何?”等。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共8课)(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共8课)(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共8课)(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课程目标:1.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3. 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2. 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
2.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准备:1. 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
2. 多媒体资料和实验器材。
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第一课:声音的来源(30分钟)1. 导入:教师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听声音猜测来源。
2. 学习声音的来源:生活中各种生物和事物都可以产生声音。
3. 实验:学生分组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声音来源,然后归纳总结。
第二课:声音的传播(40分钟)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声音的来源,让学生回答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
3. 实验:学生用实验器材模拟声音的传播,观察和比较空气和固体传播的效果。
第三课:声音的音调(45分钟)1. 导入:教师演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感知音调的高低变化。
2. 学习声音的音调:高音、低音和中音的区别。
3. 实验:学生用发条拉琴模拟不同音调的声音,观察和比较音调的差异。
第四课:声音的响度(45分钟)1. 导入:教师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知响度的大小差异。
2. 学习声音的响度:响亮和轻柔的声音。
3. 实验:学生利用声压计测量不同响度的声音,了解响度的测量方法和调整声音响度的原理。
第五课:声音的音色(50分钟)1. 导入:教师演奏不同乐器,让学生欣赏和感知音色的差异。
2. 学习声音的音色:不同的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
3. 实验:学生自由选择乐器,通过演奏和听觉感知,描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第六课:声音的测量方法(40分钟)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声音特性,让学生回答如何测量声音的特性。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第一单元声音1.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说一说,并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三、探索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汽车喇叭声——很响(强),比较刺耳汽车轰鸣声——响亮、刺耳车子刹车声——响亮、刺耳、尖锐活动二: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狗叫声——汪汪,比较响马蹄声——比较沉闷(低),节奏感强知了叫——响亮、刺耳、令人烦躁活动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球——咚咚咚活动四: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敲门声——比较响、刺耳闹铃声——很响、比较刺耳鼓声——很响、比较沉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研讨: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并且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还不够理解,对于声音的特性可能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3.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声音的特性。
4.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区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声音的奥秘。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的实例,如雷声、音乐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呈现(10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如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发现,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且能够被人的耳朵接收。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等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声音的规律,并通过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声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3.参考资料:与声音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
例如,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用手触摸桌子,感受音叉的振动。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声音的传播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现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整理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介质传播,并且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还不够了解,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声音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声音特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气球、水杯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实验和图片,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如:用音叉敲击物体,观察物体的振动;将气球吹起,观察气球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用水杯敲击桌面,观察桌面的振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难点: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听声音,辨声音师播放声音,生听声音、辨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设计意图:选生活中的12种声音,有些是动物发出的、有些是自然界的声音、有些是人发出来的,学生听声音并辨声音,为后面描述声音做好了铺垫。
说明:如果学生听不出来声音,可以让学生多听几遍,适当说说声音的特点。
)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
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师板书课题)二、探索:听声音,描述声音(一)给声音分类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生(预设):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是动物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是自然界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全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全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全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的控制等。
本单元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知道声音的控制方法。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声音的控制方法。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的控制技术。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控制。
2.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4.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耳机、麦克风、音叉、玻璃杯、水、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习资料:声音的相关文章、实验报告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音叉,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同时,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高低和清晰度?4.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解答同学的问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优秀教案(共9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9份)1.《听听声音》教案设计【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并且能够被耳朵接收。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理论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振动、声波等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且能够被耳朵接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明白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波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和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鼓等)、接收器(如耳朵、录音机等)、传播介质(如空气、水等)。
3.教学道具: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例如,将一个音叉靠近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听到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呈现(10分钟)利用教科书和课件,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知识。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振动的物体如何产生声音,声音如何通过空气传播,以及如何被耳朵接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声音特性的认识上,还需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探究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气球等)、扬声器、声音传感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与声音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现象。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全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全单元教案第一课时听听声音【教学内容】第44——46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够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依照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看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看适应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依照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预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那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明白的关于声音的情况。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爱好?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如何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摸索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依照预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46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如何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点。
2.知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过程。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饮食和保护听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探究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2.听力保护: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声音或音乐唤起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和认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新课讲解(10分钟)1.声音的定义和特点请同学们思考,声音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通过师生交流、讨论的方式共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随着空气、水、固体等介质的振动,形成声波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等不同的特点。
2.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过程声音的产生:声源产生振动,使空气、水、固体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进而形成声波,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所以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不同的介质会对声音传播产生影响,如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3米/秒,水的传播速度比空气高很多。
声音的接收:声音是通过人类的耳朵接收的。
人的耳朵能够接收大约20Hz~20000Hz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会变成神经信号送到大脑进行分析和处理。
3.实验环节(25分钟)将学生分为几组,通过环节来探究声音的特性。
1.探究声音的传播目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
实验器材:手电筒、罐子、电铃。
操作步骤:1)在一端打开手电筒,让光束射向罐子的内壁。
2)轻敲罐子,使其发出声音。
3)用手捂住空气孔,再敲罐子。
4)更换罐子中的液体,再敲罐子。
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很大,不同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会产生影响。
2.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目的:了解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差异。
实验器材:时钟、木棒、鼓棒。
操作步骤:1)用木棒轻敲两个等品质的砖块(或两面板),听声音。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的声音,描述声音的特征。
2.简单分类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
3.培养探究声音的兴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并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声音的特征。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用词语描述它。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来源和特征。
三、探索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描述交通工具、动物、球类和生活中的声音,并记录下声音的特征。
让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培养探究声音的兴趣。
四、拓展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如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等。
教学重点:1.用词语描述周围的声音。
2.简单分类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
教学难点:用词语描述周围的声音,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用皮筋、钢尺、鼓和音叉等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状态,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规律。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声音的产生原理,还培养了我们的细致观察的惯和态度。
最后,我们要记住: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教师拿出一个音叉,敲击它,让学生感受一下声音的振动。
然后将音叉放在桌子上,再次敲击,观察桌子上的物品是否会震动,是否会发出声音。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而且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得多。
活动三:探究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除了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声音还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教师将一个音叉放在水槽里,敲击它,让学生观察水面的波动和声音的传播情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感知,他们能够意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声音特性的区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感知声音的?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轻轻敲击音叉,让学生听到声音;实验二:将尺子伸出桌面,轻轻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到声音。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要求:每组选一个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锣鼓、尺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声音有直观的认识。
3.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及声音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
4. 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5. 拓展(10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 家庭作业(5分钟)完成课后练习,如: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8. 板书(5分钟)绘制板书,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总计:50分钟以上教案根据《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内容进行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 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12种声音,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师引导学生记录:
(说明:①“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②对于声音的强弱(响、轻)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可以把音量放大和缩小,让学生辨别;③听12种声音时,建议教师把每一种声音的音量都调到一样。)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能够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刚才的影片中有哪些声音?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1)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3)电话铃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声音概括: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音弱;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播放视频《看得见的声音》
生(预设):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是动物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是自然界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狗叫声、鸟叫声、雷声、闹铃声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学生听声音、辨声音。
选生活中的4种声音,有些是动物发出的、有些是自然界的声音、有些是人发出来的,学生听声音并辨声音,为后面描述声音做好了铺垫。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很响,比较刺耳
音乐声:悦耳动听
市场里的说话声:刺耳、比较嘈杂
描述声音的词汇
(1)声音高或低是指声音的音调,如尖锐的声音听起来高,粗的声音听起来就低沉。
(2)声音强或弱是指声音的响度,也就是我们主观上感觉到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
(3)悦耳或动听是指比较优美、让人愉悦的声音。如安静的音乐等。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 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有些动物是通过喉咙发出声音;闹铃是闹锤敲打发音盖发出声音;轰隆隆的雷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学生听声音,并记录。
交流问题,产生对声音学习的兴趣
生听乐曲,识音符,辨高低,交流
观看视频
通过给声音分类,学生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可以知道用什么词汇才描述听到的声音。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各种思考,声音的来源是什么?不同的声音有哪些不同的热点?这些思考会带领学生对声音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探索二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可以利用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为什么能听到却看不到?如何让刺耳的声音变得悦耳?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
探索三听音乐辩高低
师播放小星星的乐曲: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
(4)刺耳或难听是指尖锐、杂乱,使人听着不舒服的声音。
(5)嘈杂或噪声是指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急驰而过的车辆、汽车的鸣笛、人们的喧闹等声音都属于噪声。
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6)树上鸟儿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9)歌声、肚子咕叫声、
(10)拍手声、跺脚声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