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诲人不倦、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思想观点汇总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克己复礼一、重要思想陈述(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关系,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诚信等观 念对企业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有助 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 提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律 精神和良好品德。
国际关系
06 思考与讨论环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 质,如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等,这些 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 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学习 的重要性。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 有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获得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原文朗读与注释
原文朗读
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其书,想见其为 人。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
高山,喻指高尚的品德;仰止,仰慕而停止不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 正大;行止,行为举止;乡往,向往;二虫,指蜩与学鸠,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知识获取与传承方式
东方哲学注重实践、体验与内省,知识传承以师徒制为主; 西方哲学则重视理性、逻辑与实证,知识传承以学校教育 为主。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儒家思想传播与挑战
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传播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通过经典文献、教育机构等途径在东方社会 广泛传播。
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论语》的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媛媛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可谓至圣也!”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
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
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
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北宋名将赵普原先读书不多,晚年常读《论语》,手不释卷,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因而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
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
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一、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
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论语《高山仰止》
道德评价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道 德评价的标准,即以仁爱之心为 出发点,以道义为准则,以良心 为依据,对人的行为进行善恶评
价。
道德修养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道 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 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 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一个
有德之人。
人格修养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可以将《高山仰止》中的思想应用于现代 社会,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 借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大学》、《中庸》的比较
思想体系比较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篇章,与《高山仰止》共同构成了 儒家思想体系。《大学》强调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而《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 、诚心诚意。相比之下,《高山仰止》更注重对人格和品德的赞美。
价值取向比较
《大学》和《中庸》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对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的阐述和解释, 而《高山仰止》则更强调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崇尚。
的核心。
礼乐制度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倡礼乐制 度,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忠诚孝道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忠诚 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做人的基 本道德准则。
道德观念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许 多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重 他人、谦虚谨慎等,这些都是人 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观
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学习《高山仰止》,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忠诚 、孝道、友爱、礼义廉耻等,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树立社会榜样
该篇所描述的崇高人物形象可以作为社会榜样,激励人们向他们学 习,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论语成语
众星拱北: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北:北极星)陈力就列:指贡献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心下来(来、安是使动用法)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发动战争。
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指内部出乱子。
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风行草偃: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破坏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哪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三、待贾而沽待贾而沽: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磨而不磷: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涅而不缁: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及其愚蠢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五、仁者爱人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
指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六、君子之风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杀身成仁:指为正义牺牲生命。
语文版《论语选读》主题3 第12课 高山仰止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7~12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 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1.15)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 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 之!天厌之!”(6.28)
无法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 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 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在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 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 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 相觑,不知所措,只有“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然后得免”。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 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子贡的推动。
(1)天丧.予
丧:使 ___…__…__丧__失___
(2)子哭之恸.
恸:_过__分__哀__痛_____
(3)伯牛有疾.
疾:_重__病_________
(4)自牖.执其手
牖:_窗__户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_不__为 ___这__样__的__人__过__哀__还__为__谁__呢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__现__代__汉_ _语__语__序__为___“__非__为__夫__人__恸__而__为__谁__”__)__
11.“子见南子”为什么会引起子路的不满?(可根据课本P58 关于“南子”的注释来理解) 点拨: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不守妇道,名声 很坏。孔子虽是礼节性地去拜访,但子路认为孔子好坏不 分,没有把握待人接物的原则,而且这也会有损孔子的声 誉。所以,“子见南子”引起子路的不满。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意象,表达 了孔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教诲。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理解这一篇章吧。
孔子概述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诲和学说对中国和整个东亚 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集,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瑰 宝,是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途径。
“德行”在《高山仰止》中的地 位
德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山仰止》中的核心概念,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实 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结论
通过研读《高山仰止》,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指导我们 在人生道路上追求卓越、持之以恒。
《高山仰止》内容
《高山仰止》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比喻,深入探讨了追求卓越和向上心态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解读《高山仰止》中的“高山” 和“止”
在《高山仰止》中,“高山”象征着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观,而“止”代表着追求卓 越的行动和态度。
对人生的启示
通过观察高山,我们可以学习到追求卓越、持之以恒以及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成 长和成功。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和修养要求的描述。
其中,“默而知之”指的是默默地学习,不张扬,也不炫耀自己的学识;“学而不厌”则表示孔子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不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诲人不倦”则体现了孔子作为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他愿意不厌其烦地教导别人,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
孔子用这短短的十二个字,传达了自己对于学习、教学和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态度,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知识、热爱教育、注重自我修养的典范。
《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下)
(六)周而不比——正当的交往原则[内涵解读](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与众人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但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
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尺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
“以直报怨”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语篇摘译]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论语》复习建立知识体系要能正确解读《〈论语〉选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每一课的内容,现把《〈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列举如下,供大家参考:▲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德与礼,民生与教化,为政者自身的素养,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克己复礼,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社会责任心、社会实践精神——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入世与出世。
▲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义,忠恕-推己及人,评价仁的标准。
《君子之风》:自我修养——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浮云”的比喻义,义利观-见利思义,仁者和智者。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适中交往,矜而不争,以直报怨。
▲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等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师生关系——高山仰止,用行舍藏,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围墙”。
《沂水春风》:社会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孔子的社会理想,礼乐治国,孔子的形象。
▲哲学《中庸之道》: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分块解读《为政以德》一、课文梳理(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章节,并概括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2、如何为政以德:(1)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2)治理者的具体“措施”:3、孔子“均无贫”主张的含义:二、习题精练(仔细思考,联系本课知识点作答)1、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乙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
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论语》——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永强中学张以得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
可能是为提倡国学,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新课程改革将《论语》作为高中语文课必选教材之一,这可苦了我们的老师与学生。
单从我们教师层面说,我们毕竟不是研究《论语》专家,没有能力像李泽厚那样对《论语》作出学者般的深厚的文本细读,也没有于丹的见识和口才作出通俗的形象化的解读,何况我们的学生在学识上积累之肤浅,连基础学科都没有学好,还学习国学显然有点“揠苗助长”,或是“望洋兴叹”了。
有趣的是,上过《论语》或正在上《论语》的教师们却如此轻车熟路,有板有眼地上起了《论语》这门选修课。
然而,你很难看到一些有关《论语》如何教学的文章或资料,连本《论语》教学参考书都不像样!可能是,聪明能干的改革者们真是想让我们一线教师各显神通!这种平静的表象之下,并不是说《论语》教学过程中就没有问题。
其实,《论语》作为选修课,就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新要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难题,这些难题正是《论语》教学活动中的困惑与矛盾。
不妨向看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而《〈论语〉前言》中所提到的本课程核心目标: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且这个能力还要由几个方面组成的: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被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些言行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读完《论语》后,我深感高山仰止,对孔子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深感敬佩。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在道德、修养和学问上都极其丰富的智者。
他的言行充满着智慧和仁爱,他的思想和品德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修养和处世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不应该只注重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修养和品德,一个人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其次,孔子还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成功。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道德教诲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感高山仰止,对孔子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深感敬佩。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努力取得成功。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三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7.8)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5.9)
[突破词句]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则不复.也 复:还__复___。__这__里__指__回__过__头__来__加__以__验__证__
[要义探究] 8.选文分类型地叙述了孔子的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
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原则? 点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9.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
点拨:有教无类的“类”指的是不分贵贱、贫富,都给予教 学。而因材施教,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教 学,侧重于教学过程。两者并不矛盾。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 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 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 子之远其子也。”(16.13)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 子曰:“有教无类。”(15.39)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知:_上__等__的__智__者__,__“__知__”__通__“__智__”_ 下愚:下__等___的__愚__人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
的经典之一。
它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包括了孔子的
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论语》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传达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论语》高山仰止,让我深受启发。
孔子的言行和思想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待人生、处世的态度,对待学问、修养
的追求,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智慧。
首先,孔子对待人生、处世的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处世态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做人要懂得尊重他人,懂
得换位思考,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其次,孔子对待学问、修养的追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学问和修养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他主张“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即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教导别人。
这种追求
学问和修养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不
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才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论语》高山仰止,让我深受启发。
孔子的言
行和思想让我意识到做人要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换位思考;只有不
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会继续
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过上有
意义的生活。
论语各章梳理
“政治”板块总结
• 对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 • 对一般人的要求:克己复礼。 • 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仁”是修身要务。 泛爱众而亲仁。
□“仁”的基本内涵。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的具体实践。 为仁由己:近取譬,泛爱众,不拘小信。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 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 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度 和谐 平衡 就是和而不同
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 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
重要问题
2、“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表达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 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 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 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境界。
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 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 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 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 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起着巨大的 鼓舞作用和榜样作用。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 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