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公开课课件优质课PPT课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 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父》
诲人不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 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皆异 能之士。
—— 《史记·孔子世家》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诲焉。 ——《论语·述而》
面对不齐的学生,孔子是如何对他们 进行教育呢?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解,而 在于相机诱导。
——叶圣陶
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 碍隐蔽,通达之,亦之终。二者, 一之对也。”
—— 朱熹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 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孟子《告子章句下》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不倦”呢?
诲人之乐 ①收获之乐、教学相长之乐; ②成长的快乐。 ③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 ④传承与发扬古代文化,实现思想精神延续的快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诗经·小雅》
谢 谢 大 家
——《庄子•渔父》
诲人不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 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皆异 能之士。
—— 《史记·孔子世家》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诲焉。 ——《论语·述而》
面对不齐的学生,孔子是如何对他们 进行教育呢?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解,而 在于相机诱导。
——叶圣陶
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 碍隐蔽,通达之,亦之终。二者, 一之对也。”
—— 朱熹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 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孟子《告子章句下》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不倦”呢?
诲人之乐 ①收获之乐、教学相长之乐; ②成长的快乐。 ③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 ④传承与发扬古代文化,实现思想精神延续的快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诗经·小雅》
谢 谢 大 家
《诲人不倦》课件
封面设计
标题:醒目、简洁, 突出主题
背景:选择与主题 相关的图片或颜色, 增强视觉效果
内容:包括课程名 称、讲师姓名、日 期等信息
布局:合理规划版 面,确保信息清晰 易读
配色方案
主色调:蓝色,代 表冷静、理性、专 业
辅助色:绿色,代 表活力、希望、成 长
字体颜色:黑色, 代表严肃、正式、 权威
背景颜色:白色, 代表简洁、清晰、 易读
字体选择
标题字体:建议使用粗体、大号字体, 如微软雅黑、黑体等
字体大小:根据课件内容需要,可以选择不同 的字体大小,如标题字体可以大一些,正文字 体可以小一些
正文字体:建议使用清晰、易读的字体, 如宋体、楷体等
字体颜色:根据课件内容需要,可以选择不同 的字体颜色,如标题字体可以鲜艳一些,正文 字体可以柔和一些
诲人不倦PPT课件大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汇报人:PPT壹目 录文本
贰
课 件
简
介
目录
叁
课 件
内
容
肆
课 件
设
计
伍
课 件
制
作
陆
课 件
使
用
柒
课 件
评
价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课件简介
主题:诲人不倦
课件背景
目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
适用对象: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
制作流程
确定课件主题和目标 收集和整理素材 设计课件结构和内容 制作课件幻灯片 测试和修改课件 发布和分享课件
制作技巧
明确目标:确定课件的目标受众和教学 目标
内容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逻 辑清晰
诲人不倦 PPT课件14
粮食)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
2、“可也。未若……”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
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 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总结:孔子善于肯定表扬学生,也总在人们满足其 学问、道德时猛击一掌,使之继续前进。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 罢不能。
书为竹简的年代,教师的孔子能于这个筑于民间的杏坛之上, 教育出三千有用之才,可说是一个振古烁今的奇迹。 后来——
老师走了,老师的爱却在,还有那绵延数十载的教学相 长的欢乐却在; 老师走了,留下了一座四季常青的杏坛。 后来——
三百多年以后吧,那个叫司马迁的人来到了孔子的鲁国。 他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目睹了儒生们学习的现 场,便流连忘返了。站在这里,站在孔子的杏坛旁,他这个 被施了宫刑如宦者一样的人,突然有了比那个不可一世的汉 武帝还要高大的感觉。那段此后要写入《史记》中的精彩文 字,跃然于脑际:“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 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21、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
2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轻言放弃。
•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可也。未若……”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
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 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总结:孔子善于肯定表扬学生,也总在人们满足其 学问、道德时猛击一掌,使之继续前进。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 罢不能。
书为竹简的年代,教师的孔子能于这个筑于民间的杏坛之上, 教育出三千有用之才,可说是一个振古烁今的奇迹。 后来——
老师走了,老师的爱却在,还有那绵延数十载的教学相 长的欢乐却在; 老师走了,留下了一座四季常青的杏坛。 后来——
三百多年以后吧,那个叫司马迁的人来到了孔子的鲁国。 他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目睹了儒生们学习的现 场,便流连忘返了。站在这里,站在孔子的杏坛旁,他这个 被施了宫刑如宦者一样的人,突然有了比那个不可一世的汉 武帝还要高大的感觉。那段此后要写入《史记》中的精彩文 字,跃然于脑际:“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 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21、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
2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轻言放弃。
•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 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 (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 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 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 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 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 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
[疑惑]
[退缩]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
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好勇过人] [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
17.19:教育态度(教师素养)、教学方法和原则
[弟子的自称]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
1.15:教育态度(教师素养)
教育者的素养: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逐步完善,德高为师。
为人、处世、做学问跟打磨玉器一样,需 要逐步去完善,不是某一个方面做好了就 算完美——逐步完善自我。
17.19:教育态度(教师素养)、教学方法和原则
[弟子的自称]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授受教育的权利掌握在 少数贵族的手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 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 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 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 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 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二)教育对象 15.39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1)无论出身的贵贱,都能接受教育。 (2)无论品行的善恶,都能进行教育。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优秀课件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
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
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 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 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注释」
(1)愈:胜过、超过。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
(2)十:指数的全体, 旧注云:“一,数之数; 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 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子路求学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 【读解】
•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
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
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
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 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 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 那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 本需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 以此作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 子的“推已及人”、“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都是做人的 起码要求或标准,这也是从群 体意义上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理论根据。 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
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精品课件
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 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探究: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
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 映论、实践论的观点。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 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
闻礼,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 (16.13)
取独
离开,保持距离。 形容词做动词
这两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从此二章里得出孔子的教学有哪 些具体内容?
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诲 huì 人 不 倦
• 【教学目标】
•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 中的含义。
•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 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 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7.8)
宾前
绘• 画子的谓事在子素贡地曰之:后“。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
省略也如句闻也、一。状知”语后十(置,5.句9赐)也闻一知二。古”今子异曰义:“弗什如么也;;说吾。宾与语女前,置弗句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 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 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之。乎”。这;吗
诲人不倦课件.ppt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 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 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 章句集注》)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 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 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 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 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 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 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 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学诗也’。‘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 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学礼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于:向,介词 异闻: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而:表承接关系
闻:听说
远: 离开,保持距离
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 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还认为要从 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 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 《诗》 就是《诗经》, 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为政》)不仅,‘思无邪”而且“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在当时简直就是 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 合, 引《诗》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诲人不倦 (共36张PPT)
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 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贰
“诲”何?
“诲”何人?——教育对象
3子曰:“有教无类。” (15.39)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无诲焉。”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 ”,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 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 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 级。 [评析]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 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 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诲”何事?——教育内容
“子亦有异闻乎?”
2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学1 诗
以
言
问一 得四
3无 所
偏
4
私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
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
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他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推行义务教 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 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 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 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 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贰
“诲”何?
“诲”何人?——教育对象
3子曰:“有教无类。” (15.39)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无诲焉。”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 ”,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 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 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 级。 [评析]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 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 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诲”何事?——教育内容
“子亦有异闻乎?”
2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学1 诗
以
言
问一 得四
3无 所
偏
4
私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
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
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他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推行义务教 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 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 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 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 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ppt精品课件1
未若贫而乐:不如 如切[用刀切断]如磋[用锉锉平]!如琢[用刀雕刻] 如磨[用物磨光] 其斯之谓与: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 告诸往而知来者动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事/未知 的事 起予者商也 :启发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使动用法 “使……进”/“使……退”。兼人:好勇过人 述而不作:创造 信而好古: 相信 窃比于我老彭 :私自、私下 然后乐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到整理]
而 鲤趋而过庭 :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鲤退而学诗 :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述而不作:却,表转折的连词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表并列关系,可译 为“并且” 且而与其人从辟人之士也:通“尔”,你 今之从政者殆而:句末语气词
重点字词:
性相近也:指人的性情、本性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等的智者/下等的愚人,形容 词作名词 有教无类 :类别 尝独立:曾经/独自站立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疏远,这里指不亲近、不偏爱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方位 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 赐也何敢望回:比较 吾与女:同意,赞同 贫而无谄[chǎn ] :巴结、奉承 富而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 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 何加焉?”曰:“教之。” [拓展]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 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 就叫抛弃他们。”
《论语》选读之
论语诲人不倦PPT课件
联系:两者都和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 移,富贵不能淫“相一致
二者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 骄”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 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 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 到这一步当然很不错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 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
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 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 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 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 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成语: 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 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 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 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 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
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 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 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 《诗经》了。”
论语诲人不倦
■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诲人不倦ppt实用课件16
对于天才或蠢才,教育是改变不了他们的。
探究: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
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 论、实践论的观点。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 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
后素。绘”画曰的:事“在礼素后地乎之?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之乎。这;吗
什么;说。宾语前置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所以;使……进;他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 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 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想求明白却不得的样子
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样子
再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探究: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
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 论、实践论的观点。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 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
后素。绘”画曰的:事“在礼素后地乎之?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之乎。这;吗
什么;说。宾语前置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所以;使……进;他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 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 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想求明白却不得的样子
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样子
再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ppt精品课件6
1、习相远也 学习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复习 3、习地形,知民心。
熟悉,通晓。
4、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善于,会得 5、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习惯于,适应 6、鹰乃学习。 飞翔 7、习示之,使匆动。 经常,使习惯地。
1、不愤不启 心求通而未得 2、积忧愤。 烦闷,抑郁不平
3、激众愤。
愤怒,愤慨。
16.13章:孔子一视同仁的高 贵品质。 7.8章:孔子的教育方法。 5.9章: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1.15章:孔子对贫富的态度。 3.8章: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 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 11.22章:孔子在教育方法上, 很注重诱导启发,针对学生的弱 点对症下药。
17.19章:孔子认为向有德行 的人学习,不仅要通过他的言 谈,更重要的是从具体的行为 来学。 7.1章:孔子对自己的总结。 9.15章:孔子对鲁国做的贡 献。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课题导入
教 育 家 孔 子
诲 人 不 倦
二、逐章诵读
三、孔子论教育
17.2章: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17.3章:圣人乃是儒家的理想 的人格,这样的人不依赖于教育,也 无须教育的手段来改变. 15.39章:主张教育的平等。 7.25章: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 11.3章:孔子的十位高徒。 7.3出来
的样子 。
倩: Qiàn面颊美好。 陈亢:gāng
五、易错词义
女与回也孰愈: 我跟颜回,哪一个人强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加工玉器的方法,磋, 加工象牙的方法。琢,加工 骨器的方法。磨,加工石器 的的方法。 素以为绚兮: 洁白的底子上绘彩纹。
一词多义
1、素以为绚兮。
白色的绢。
2、春秋之时,则素湍绿潭。 白色的 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朴素,纯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 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 “片言只语”。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 语·子路》)
【明确】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
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 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 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 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 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 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 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 “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 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 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 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 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 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 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 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 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 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 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 盗贼的颜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 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 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 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 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 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 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 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 “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 “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 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 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 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 集第二卷》)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 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 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 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 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 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 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 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 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 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先师风范
导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创 办私学聚徒讲学的形式,打破了中国教育史上 “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促进了“学移民间” 的划时代的教育变革。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 事教育活动,教育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外 教育史上都难有匹敌。他始终不曾停止过教学工 作,即使在短暂的为政期间,在周游列国深陷险 境的危急时刻,在七十高龄的生命的最后阶段, 他也未曾停止过对追随在身边的学生的教诲。所 以,“诲人不倦”应该是对孔子坚守教师职责的 一个最贴切的说明。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 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矣!
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 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 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 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有可渐磨而进也。 惟自暴者拒之以无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
——《论语<集注>》
谈一谈:
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 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 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 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 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 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 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 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 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黃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 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返鲁,而删诗书, 定礼乐,故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 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 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 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关于教育的内容
『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 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 的论述,那么“教什么”“何如 教”“谁来教”呢?下面我们继续听孔 子的“教诲”。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 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 忠,人言不欺谓之信。”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 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 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教育的对象
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 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 观点?并详述理由。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 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
所以课文说“吾自反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 看?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虽无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虽有
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 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 赖孔子而开。”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 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 “片言只语”。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 语·子路》)
【明确】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
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 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 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 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 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 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 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 “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 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 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 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 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 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 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 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 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 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 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 盗贼的颜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 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 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 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 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 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 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 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 “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 “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 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 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 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 集第二卷》)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 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 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 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 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 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 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 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 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 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先师风范
导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创 办私学聚徒讲学的形式,打破了中国教育史上 “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促进了“学移民间” 的划时代的教育变革。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 事教育活动,教育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外 教育史上都难有匹敌。他始终不曾停止过教学工 作,即使在短暂的为政期间,在周游列国深陷险 境的危急时刻,在七十高龄的生命的最后阶段, 他也未曾停止过对追随在身边的学生的教诲。所 以,“诲人不倦”应该是对孔子坚守教师职责的 一个最贴切的说明。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 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矣!
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 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 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 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有可渐磨而进也。 惟自暴者拒之以无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
——《论语<集注>》
谈一谈:
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 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 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 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 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 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 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 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 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黃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 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返鲁,而删诗书, 定礼乐,故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 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 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 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关于教育的内容
『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 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 的论述,那么“教什么”“何如 教”“谁来教”呢?下面我们继续听孔 子的“教诲”。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 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 忠,人言不欺谓之信。”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 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 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教育的对象
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 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 观点?并详述理由。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 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
所以课文说“吾自反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 看?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虽无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虽有
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 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 赖孔子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