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 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无 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 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 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 教无类”最好的注释。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钱穆《论语新解》
•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 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 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 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 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 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 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
•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 【读解】

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
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
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
(《论语 集注》)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 雅颂(3)各得其所。”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反思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反思

《诲人不倦》教学反思湖州中学张阳成一.意图与过程《诲人不倦》简案【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式以及重要的成语;2.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觉领悟或说出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3.通过场景分析,感悟孔子作为老师的巨大魅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老师死后,其弟子不着丧服,只在心里悼念,称之为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史记·孔子世家》)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17.21)(《克己复礼》P9)提问:是什么让孔子的学生把孔子视为他们的再生父母?二.文本初读1.这篇课文共有几节?2.如果按照以下要求给课文章节分类,你会如何分类?夫子自述:1、2 、3、8、14、15旁人介绍:4、5背后议论:7师生对话:6、9、10、12、13三.深入研读3.大家喜欢从哪部分开始讲起?(一)夫子自述(齐读)(1)夫子自述中,我们能找到几个成语?有教无类举一反三述而不作各得其所(2)初读第1、2节,孔子所说的话似乎存在矛盾之处,你能找出来吗?孔子是为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别吗?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3)第8节,孔子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启发学生?(愤、悱)背诵第8节(4)第14、15节,孔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述而不作”,这是为什么?——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克己复礼》P7)小结:夫子自述从教育的作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论述了教育。

(二)旁人介绍(齐读)(1)重点字词:文、忠、言语、文学(2)从第5节看,学生各有所长,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责备)?”(三)背后议论孔子对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学生有区别吗?从哪里看出来?远其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信而好古”,就是孔子亲自对六经文化的整理,是 经过认真的加以考证过的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不能 考证的不能采用。譬如我们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的 《书经》,也叫做《尚书》,第一篇是从《尧典》开 始,难道尧以前没有历史了?当然有,因为讲中华文 化是从黄帝开始的,而黄帝到尧这个阶段,历史还有 一千多年。中国文化号称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期开 始的,可能由于黄帝到尧这个阶段的历史记载,难以 考证,所以历史上孔子当时删《尚书》,是因为尧以 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故而删去了尧帝以 前的历史资料的文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 历史的开始,就是从尧帝这个阶段开始的原因了。
添加标题
04
人无论亲疏,都要 进行平等教育。
缺陷
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 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 “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 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 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 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 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生不学,则师不教;生要学,则师诲人不倦。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理解
“述”——学习、继承、整理、传 授传统文化;
“作”——创作、创造、创新。
PART ONE
述而不作”,是指孔子对删诗书、定 乐、注易经、编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 时,只是继承前人的创作成果,并没 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其中。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 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 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题三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 题。(4分)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子曰:“绘 事后素。”(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 “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 美质,然后可加文饰。)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 为先。起,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谢氏曰:“子 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孔学并无秘传,而孔子也不偏私。《礼记》“君子抱孙不抱 子”“父子不同席”“父不教子”,意在成人独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愤,房粉反。悱,芳匪反。复,扶又反。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 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幷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 以为受教之地也。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 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 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 则沛然矣。”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程 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 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 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 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 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 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 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或曰:“此与上章当合为一, 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教学内容,德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
这句话的意
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思是说,做人要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 不断学习,不感
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 到厌烦;教育学
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 生要有耐心,不
项。
感到疲倦。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
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
奖?
2021/2/4
4
诵读感知
1、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3、女与回也孰愈
4、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知二
5、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6、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2021/2/4
5
1、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女与回也/孰愈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性相近,习
相远”这种观点。因为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
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
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非生
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重视教育,
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
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
2021/2/4
1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 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
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 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 “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4、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 闻一知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和修养要求的描述。

其中,“默而知之”指的是默默地学习,不张扬,也不炫耀自己的学识;“学而不厌”则表示孔子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不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诲人不倦”则体现了孔子作为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他愿意不厌其烦地教导别人,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

孔子用这短短的十二个字,传达了自己对于学习、教学和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态度,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知识、热爱教育、注重自我修养的典范。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是所有父母关心的话题。如何教育不 同类型和特点的学生?其实孔子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孔子是怎么“诲人不倦”来教育学生的。
[课标要求]
1.背诵 7.8、11.22 章。 2.掌握“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 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 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 育原则和方法。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题。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 子曰:“有教无类。”(15.39)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唯上知 与下愚 不移。 .. .. 上知:__________________下愚:__________________ (2)有教无类 .. 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要求]
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闵子骞
前 536-前 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
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 之一。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 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 《二十四孝图》 ,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据《史记》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 以丝绵衣己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 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

高二语文《诲人不倦》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高二语文《诲人不倦》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

”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今天我们详细学习论语中有关的内容:《诲人不倦》二、字词处理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音yǔ,角落。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三、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译文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译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却从不满足,教导别人却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出自《论语·述而篇》。

原文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读解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简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主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以“礼”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新高考新国学2011-01-03 1759《〈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课件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课件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钱穆《论语新解》
•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 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 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 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 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 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 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 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 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 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 又按: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 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 贡。
7-34子曰:“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②!抑 为之不厌③,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④。”公西华曰⑤:“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⑥。”
【注释】
①若:如果说,至于,连词。
②岂敢:怎么敢,哪能敢。
③抑: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 ④云尔已矣:如此罢了,复合语 气词。
⑤公西华:即公西赤。
⑥正唯:正是,正因为。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②?”对曰:“未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③。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④。’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 也。’‘不学礼,无以立⑤。’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⑥。”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注其释子】也⑦。”
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
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 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 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 新课标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 新课标

二、疑难探究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 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 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提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 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 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 施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 小知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乡人进步, 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3.一词多义 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守节情不移 愚公移山( 改变) (转移) (移动)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3.试评价孔子的教育内容。 提示: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当然,这仅
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意历代 典籍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 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 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 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 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特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 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 方面。和我们当代所提供的德才兼备是一致的。

诲人不倦出自于哪里

诲人不倦出自于哪里

诲人不倦出自于哪里
诲人不倦出自于《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1、原文: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3、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向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诲人不倦》(检测版)姓名:学号:得分:批改人:一、选择题:27分1、下列字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诲人不倦.(huì)素以为绚.(xuàn)矜.而不争(jīn)三年之丧.(sāng)B、不悱.不发(fēi)贫而无谄.(chǎn)人焉廋.哉(shòu)钻燧.改火(suì)C、如切如磋.(cuō)信而好.古(hào)刑罚不中.(zhòng)曲肱.而枕(gōng)D、巧笑倩.兮(qiàn)向隅.而泣(yú)驷.不及舌(sì)虎豹之鞟.(kuò)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B、女与回也孰愈?C、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②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B、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C、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D、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②见之,虽少,必作.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敢作敢为,一人相当于两人。

B、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起:启发C、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愈:更加D、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移:改变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子路问:“闻斯行诸.?”B、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C、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②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D、①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②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7、下面句子,属于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好犯上而不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B、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C、子曰:“莫我知也夫!”D、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文不名....的瓦片。

B、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C、近几年来,电视节目主持人撰写出版的自传屡见不鲜,始作俑者....是节目主持人赵忠祥。

D、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10年全国卷1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

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己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二、名句填空:(周而不比)10分,每句1分0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0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矣。

,,,损矣。

”★0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0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

”★05·子曰:“群居终日,,,难矣哉!”06·子曰:“,则远怨矣。

”07·子曰:“君子矜而不争,。

”08·子曰:“人之过也,。

观过,。

”0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10·子贡问友。

子曰:“,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三、翻译句子:16分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子曰:“有教无类。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四、思考题:40分(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7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孔子为什么主张不愤则不启,不悱则不发?4分2、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3分(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请指出“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4分2、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并无偏私,孔子这样做是否少了些父亲的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4分(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从文中可知子路和冉有的性格有何不同?4分2、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此你有何评价?4分(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4分2、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4分(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杭州市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2、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跟子贡、子夏“言诗”了?4分(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杭州市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4分2、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矛盾的?4分答案:一、选择题:30分二、名句(略)三、翻译句子: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

”2、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而没有种类的差别。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去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方给他看而他却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

但还比不上贫穷却仍很快乐,富有却能够谦逊好礼。

”四、思考题:47分(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孔子为什么主张不愤则不启,不悱则不发? 4分2、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3分【答案】1、孔子主张教学应充分激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只有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下适当予以点拨启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只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2、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7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请指出“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4分2、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并无偏私,孔子这样做是否少了些父亲的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3分【答案】1、“一”指: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所提的问题:“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三”指:陈亢听了伯鱼的回答后所得到的三点启发,即要学好《诗经》,否则无法讲话;要学习礼仪,否则没法立身;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私。

2、孔子教子并不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正体现了孔子对儿子与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的宽阔胸襟和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大爱精神的体现;不偏爱,正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案例可说比比皆是。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从文中可知子路和冉有的性格有何不同?2分2、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此你有何评价?6分【答案】1、子路:勇气过人却失之冲动鲁莽,即孔子所说的“兼人”。

冉有:优柔寡断,做事畏缩,即“退”。

2、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评价:好。

每个学生在德行、才智、个性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其各有所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可能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

孔子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材施教,正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4分2、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4分【答案】①“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习染的作用,是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是天才论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