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终眷恋着祖国
主备人:濮忠华磨课:鲁万程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二、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二、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新课,走近钱学森。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四、研读赏析,体会情感。
五、三读课文,突破难点。
六、主题归纳,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出示课题)
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他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就
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
(设计意图:“课伊始,意亦明”的直接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10月,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此后,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突飞猛进,震惊了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江泽民在授奖仪式上致辞,高度评价了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会具体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感知课文,梳理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多媒体演示)
1.正音。(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板书,正音之后齐读2遍。)
áo()游mù()集juàn()恋
méng()发诬miè()
(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事情的经过。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顺序的词语。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一类是直接标明年、月、日。如:“1911年”、“1935年”等;一类是间接指名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那时”等。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钱学森夫妇决定回国并报效祖国,但回国之路对他们来说却难而又难,他们到底遭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领会艰难的回国之路为表现主题蓄势。)
4.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们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用原文回答。)
明确:(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2)租房只签一年的合同。(3)五年中搬了五次家。(4)还教育孩子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他们。(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体悟钱学森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突出主题。)
5.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6月写信,9月回国,联系当时的国际环境,想一想钱学森20年的艰难的回国之路为什么可以在3个月实现?
明确: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切心情。周总理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也表现了祖国母亲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体会赤子之心,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品读相关语段,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语言表达的情感。)
五、研读赏析,体会情感
师:我们知道,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但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呢?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
生:第5段。
师:“然而他始终眷恋着┅┅”一句跟题目有什么关系?(点拨)
生:点明题目。
师:不错。“然而”表示转折的意思。前几自然段讲的是钱学森虽然在美国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后面又说他却依然舍弃这些身外之物,为回到祖国与美国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说这个自然段是生: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不错。这一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点明主题。
师:题目《始终眷恋着祖国》中的“眷恋”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始终”?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的吗?
生:“眷恋”,深切地留恋;“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第5段中两个“不止一次”,证明了钱学森早就有了归国的念头。
师:说得非常好。文中说"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请大家分小组讨论:
(1)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1)都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第一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第二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多媒体演示)
(2)成语:魂牵梦绕望穿秋水归心似箭┅┅
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