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七章
文学概论第七章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 造的物化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回忆常常是 由外在的刺激或内部需要在特殊情况下激活了某一意念而发生的。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 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的对象从事二度体验,使之成 为富有诗意的东西。沉思是艰苦的思维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 时。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三)创造动机 简单地说,创造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 内在动力。 创造动机是怎么来的?总的说来,是由现实生活所暗示给作 家的,它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的产生和运动其实是 作家极为复杂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 缘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文学创造过程都存在着不同样式和不同程度的动机冲 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在程度不同的动机冲突中完成的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3、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 创造形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 (1)扩大和缩小 (2)粘合 (3)漫画 (4)夸张 (5)幻想 变形方式之多,不可历数,但都是通过变态思维取得的。它 本来是人在特殊情境中产生的异常知觉,但在艺术构思中,则常被 作家借用来创造新形象。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七章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七章名词解释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
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
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文学概论 第七章
二、构思方式
• 何谓构思方式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
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 整体的具体方式 综合 突出和简化 变形和陌生化
(一)综合
• 含义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
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 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 思过程。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著名作家莫言谈文学创作
• “从事创作,尤其小说创作,不学蒲松龄是说不过去的。 蒲老先生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故事、他的构思、 他的艺术手法,都值得学习。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 从民间文学、口头叙述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基层的生活 是丰富多彩的,百姓的喜怒哀乐是真实生动的。我们今 天从事创作,就特别需要从基层吸收这样的艺术营养。 蒲松龄还有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丰富的想象力。想 象力为文学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些子虚乌有的东 西,经过丰富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同样能成为一个 丰满的艺术形象。当然,想象是建立在丰富的现实生活 基础上的。蒲松龄笔下的诸城某生、济南某生、淄川某 生,难道现实生活中都有这些人吗?但他写的就是现实 中的人!把虚幻和现实结合起来,让虚幻的东西产生说 服力,让读者不觉得它虚,这是艺术造诣。”
瞬间把握
伍尔夫1930年10月 16日给埃· 史密斯写信 说:“我绝不会忘记 写《墙上的斑点》那 一天——刹那间一挥 而就”。
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背后的内蕴
1887年6月,阿· 柯尼 费· 把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 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 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 觉到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 发掘的东西,这便有了小 列夫· 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说《复活》的诞生。
列夫托尔斯泰leotolstoy复活插图灵感与直觉?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著名作家鬼子谈小说创作?从整个文学发展史上和小说存在的意义价值上看好的小说尤其是经典的小说都是在生活的层面上进行再一次的抽离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抽离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在这一层次上则要求作者学会在生活经历上进行再一次的加工这样的加工不仅不会让读者觉得脱离了生活反而是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某种层面上揭示了生活中的人性物性直面生活的本质
外国文学概论 第七章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艾米莉·勃朗特
五、人物、情节、结构
林敦 洛 克 伍 德 内 莉 凯瑟琳· 恩肖 希思克利夫 伊莎贝拉
小希思克利夫
小凯瑟琳· 敦 哈里顿· 恩肖
老恩肖
亨德莱
亨德莱的妻子、约瑟夫 画眉田庄
地点:呼啸山庄
五、怎样看待《呼啸山庄》中很多无法解释的神秘性
1、作为一个有着古老贵族姓氏的恩肖家族,为什么 自希思克利夫到来之后家道却日渐衰落了呢?
艾米莉· 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为什么在当时不受“欢迎”?
1、把一个平民、一个无神论者、一个复仇狂当成主 人公来描写,人们难以接受;
2、作品的反宗教情绪;
3、人鬼之恋的阴厉之美,也难以令人接受。
二、艾米莉· 勃朗特的生平与创作
艾米莉· 勃朗特1818年7月30日生于英国一山区小镇 桑顿。和她的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曾就读于苛恩桥学 校和伍勒小姐学校,还曾跟夏洛蒂一起去比利时布鲁 塞尔的埃热夫人学校学习,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哈沃 斯的家中自学。艾米莉从小就爱好写作,十二岁时就 开始和妹妹安妮一起,创作贡达尔史诗,还写了大量 的抒情诗。她们三姐妹用笔名在1846年出版了《柯勒、 埃利斯、阿克顿· 贝尔诗集》,就是在夏洛蒂偶然发现 了艾米莉的诗稿后,才决定最后结集出版的。接着, 艾米莉写成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并且继姐姐夏洛 蒂的《简· 爱》之后,跟妹妹安妮的《艾格妮斯· 格雷》 一起,在1748年12月出版。可惜,仅仅一年之后,艾 米莉就于1848年12月19日病逝,时年30岁。
4、作品都运用了梦幻、象征等创作手法;
5、作品双环式的结构布局上。
四、《呼啸山庄》诞生之迷
人们怀疑的是:一个蜗居山乡,从不接触异性的二 十多岁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得这么深、恨得这么 透的爱情和复仇小说呢?她的体验从何而来? 确实,三十年来,艾米莉除了求学和短期任教外出 总共不到两年外,全部时间都是在哈沃斯那座牧师住 宅里度过的。她离不开自己那间冥想的小小幽室,离 不开她所热爱的可供她自由翱翔的荒原。通过耳濡目 染,她了解家乡和家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不少 那些荒凉村落中的奇闻轶事和民俗传说,了解他们的 性情狭隘和感情不羁的生活。另外,她本人虽未涉足 爱河,可是,她的姐妹兄弟都有爱情的痛苦经历。如 她的姐姐夏洛蒂和弟弟勃兰威尔等。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2.文学的倾向性3.文学的实践性4、文学的情感性5.文学的形象性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审美性D.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马克思D.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V)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X)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V)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X)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X)四.简答题1.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2.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3.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4.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五、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六、材料题: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价值2、文学的功能3、文学认识功能4、文学的教育功能二、选择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文学概论 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接受第一节文学接受的构成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一)读者的作用1.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2.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也有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二)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作者与作品1.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第一、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
第二、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
第三、读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创作。
2.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首先作品对读者接受具有规范作用。
其次,作品一般都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
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现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只有依靠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才能变为活的现实的文学作品。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过程一、阅读前的素养储备(一)读者的接受素养读者接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来自于生活体验的积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素质的养成。
生活体验于文学接受密切相关,读者生活体验积累越丰厚,对文学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文学艺术修养是进行更高层次文学接受的基础和条件。
(二)接受动机接受动机是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职动机,受教动机,间接动机和批评动机等。
这些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交叉出现相互转化。
审美动机是文学阅读的根本动机;获得愉悦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初始动机。
二、审美感受(一)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文学接受中读者自身储存的经验,同作品所表现的经验之间产生呼应与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读者发现了自己在生活中未曾留意的生活经验的意义与内涵,现实的经验由此得到超越,具有了某种难以言传的韵味,普通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审美评价三、审美评价(一)审美评价的特点人的认识一般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
(二)一般读者的审美评价每一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总是具有通过文学教育和阅读经验等途径确立审美标准,总是能够根据这个标准对文学作品做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文学概论7章以后答案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概念:1.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生活中获得刺激和信息。
其特征有二,一是主体性,即它是作家体验、理解了的因而打上主体色彩的材料。
二是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性,等待加工。
2.艺术发现:就是作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可以作为创作的材料,它常是对外在事物的一种独特领悟。
(教材: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有意无意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与审美趋向,对外在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领悟。
)3.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创作活动的动力和目的。
一种创作动机的出现,就暗示了作者在选材和艺术思考的走向。
4.艺术构思:就是在头脑里建构未来作品的艺术世界.(教材: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一定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的方式在头脑里建造起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灵感: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中认识突然飞跃的心理现象,是顿悟。
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和高度创造性三大特点。
(或“非预期性”与“转瞬即逝性”的特点)它实质是作家长期积累、艰苦思索之后无意间获得的结果。
它常常发生于创造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
灵感一到,一篇佳作可能一挥而就。
我们希望灵感,但不依赖和等待它。
6.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直接判断的心理能力。
它以经验、知识和严谨的推理训练为基础。
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直接把握事物。
二是瞬间发现事物的深层内蕴。
7.综合:就是围绕主题,把材料加工、改造成一个完整有机的形象世界的构思过程。
综合特点有三:一是定向性,二是选择性,三是创新性。
8.突出:突出就是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手段,使之鲜明和与众不同。
它常有两种途径。
一是浓涂重抹;二是淡化背景。
9.简化:就是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抓住主干,传神地勾画出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内在精神。
(如同绘画中的速写)可见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即突出核心。
10.变形:变形即违背生活常规创造意象的方式。
文学概论 第7章
艺术发现心理特征【P127】
•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 合,体现着深层的内容。屠格涅夫《麻雀》,周敦 颐《爱莲说》 • 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 ,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 ,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 验的契合。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 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 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周敦颐的莲 ,林逋的梅
艺术构思心理机制【P130】
• 回忆、沉思 • 想象、联想 • 灵感、直觉 • 理智、感情 • 意识、无意识识 地从记忆素材中提取信息的心理活 动现象。 [2]沉思:是对情感的“形式化”处 理与过滤。朝花夕拾,心理距离
2、 想象与联想
• A接近联想:由于事物时间或空间的接近而引起 的联想,如元稹的《行宫》、苏轼的《赤壁怀古 》等; • B类比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性质状态相似而引 起的联想,如李白的《静夜思》等; • C对比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性质状态相反而引 起的联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 C意义联想 • D关系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其他关系(部分与 整体、因果关系、所属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二、构思方式(P139)
• (一)综合 • (二)突出和简化 • (三)变形和陌生化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P143)
•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 格的发展逻辑 •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 二、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P149】
• 即兴:作家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 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生产出某产品的情 况。其特点是趁热打铁,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 动时,文思泉涌。 即兴产生的心理机制:【P149】 1、即兴需要足够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2、需要合适气氛和契机。 3、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实际上 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 • 4、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和其禀受的天 赋、气质等先天因素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 关。 • • • •
文学概论9
文本例证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 字与“ 字或者“ 字有何区别? 这里的“更”字与“再”字或者“又”字有何区别?
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 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 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言,此真炼也。 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言,此真炼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 赵翼《瓯北诗话》 (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 苏轼
人闲桂花落,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时鸣春涧中 ————王维
文学形象的特征
(1)文学中的形象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 )文学中的形象渗透着想象、 神过程。 神过程。
“你理解了太阳、大气和地球运转的一切 你理解了太阳、 问题, 问题,你仍然可能遗漏了太阳落下时的光 辉。”
(2)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 卫风·硕人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卫风 硕人 》)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 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登徒子赋》 《登徒子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本例证
“杜甫《 江汉 》 诗中有两句 : “ 落日心犹壮 , 秋 杜甫《江汉》诗中有两句: 落日心犹壮, 杜甫 风病欲苏/ 虽然其语词和声音是恒定不变的, 风病欲苏/’虽然其语词和声音是恒定不变的, 但却蕴藉着三种彼此相似或相反的意义。前一句, 但却蕴藉着三种彼此相似或相反的意义。前一句, 落日” 心犹壮” 由 “ 落日 ” 与 。 心犹壮 ” 的组合可以引申出三 种意义: 种意义: 其一, 虽然我的心已如落日, 其一 ,“虽然我的心已如落日,但它仍然强 这是相似而相反; 壮”,这是相似而相反; 其二, 我的心不像落日, 它仍然强壮” 其二 , “ 我的心不像落日 , 它仍然强壮 ” , 这是相反; 这是相反; 其三, 在落日中,心仍然强壮” 其三 ,“在落日中,心仍然强壮”,这是将 落日”释为“心犹壮” 的时空条件。 “落日”释为“心犹壮” 的时空条件。
文学概论第7章文学风格
张爱玲与沈从文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 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 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 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沈从文:《边城》
3.主题、意蕴的侧重
由于作家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不同,理解感 受不同,思想的重心、指向不同,因此在主 题、意蕴的侧重上也显得不同。反复出现在 作家创作中的主题、意蕴倾向,是考察其艺 术风格的一个重要层面。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文学体裁的驾驭
体裁选择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而对 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选择。一 定的创作个性要求有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 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鲁迅在 30年代何 以停止小说写作而改写杂文?原因可能多种,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那冷峻、尖锐而 雄伟的战斗风格需要杂文这一体裁去淋漓尽 致地表现。反过来说,正是杂文这一体裁尤 其能展现鲁迅的上述风格。
29
六、风格的特点 风格的特性,并不是指风格的外在 特点,而是指风格之所以成为风格 的内在必要条件和构成因素。这样, 风格的特性就是指风格所必须具备 的那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 内在特点。
30
风格( 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 木堆、石柱和雕刻刀等。希腊人取后一 种含义,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 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这就是说, 风格在是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 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高明就是风格。“语 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 西方,发展出了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 法,在 19 世纪遭到了福楼拜等人的抨击。
童庆炳_《文学概论》第七章()完整版
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优选
20
灵感与直觉
直觉(intuition)
➢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
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作用
➢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 ➢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优选
21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优选
1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优选
2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 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 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 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 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 漫画
➢ 夸张
➢ 幻事
优选
35
扩大和缩小
拉伯雷《巨人传》的卡 冈都亚 安徒生的豆蔻姑娘
安徒生
优选
36
粘合
半人半怪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
优选
37
漫画
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优选
38
夸张
鲁迅笔下的阿Q
优选
39
幻事
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优选
40
变形与陌生化
陌生化
➢ 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 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 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写刘姥姥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即兴与推敲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创作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创作主体是指()。
A.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B.日常生活中的作家个体C.即将进入创作过程的个体D.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个体【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学创作主体的概念。
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作家个体,即创作主体一定是在创作过程中的作家,未处于创作状态中的作家只能称其为作家,不能称其为创作主体。
2.“春秋时代,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这段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出自()。
A.陆机《文赋》B.曹丕《典论·论文》C.钟嵘《诗品》D.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解析】D3.文学创作活动本质上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这里的“客体”即()。
A.客观世界B.客观存在C.客观事物D.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创作客体的相关知识。
文学创作活动本质上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这里的“客体”即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是一对相互依存、不可须臾分离的范围,没有离开主体的客体,也没有客体的主体。
4.以“艺术直觉”这一概念为核心创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提出“艺术即直觉”著名观点的人是()。
A.康德B.黑格尔C.克罗齐D.柏格森【解析】C5.艺术直觉和认知直觉()。
A.有异无同B.有异有同C.有同无异D.无异无同【解析】B6.“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以上述这段著名论述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普列汉诺夫7.在西方,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的人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柏拉图关于艺术灵感的观点。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文学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自学内容提要一、基本要求(一)掌握材料、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即兴、推敲等基本概念。
(二)思考下列问题:1、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极其来源是什么?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3、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何在?4、意识与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5、试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它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对整个文学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行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便产生了带有极强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极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
它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
最常用的构思方式是: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发生矛盾的情形: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像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
技巧要为物化心像的内在物理服务;要为作家通过心像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三)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像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第七章文学创作文学概论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
首先,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 作激情之中。
欧阳修的所谓“马上、枕上、 厕 上”之说最有代表性。
其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 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 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 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 常是熟视无睹。
作家的整体素质,总的说来 包括三个方面:生活经验、思想 水平、艺术修养。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所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 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文学创作的客体当然是来自 于生活,但是却不能说一切社会 生活都是创作客体。
这是因为,正如只有进人创 作过程的作家才称得上是创作主 体一样,也只有进人了创作过程 的社会生活现象才称得上是文学 创作的客体。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 也是主体的客体。
另一方面是指审美主体在捕捉到对 象的感性形象和意味的同时也向对 象投射了自己的情感。
实际的艺术直觉这程中,感性、 理解、情感等因索并不是各自独立 存在的。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情感作 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态度与认 知活动,虽分属不同的心理系统, 但二者又有紧密联系。认 知有感 性与理性之分,情感有低级与高级 之别。
一.作家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
是首要的素质,生活经验的丰富 或贫乏、全面或欠缺直接决定着 文学创作的优劣成败。
作家的生活经验首先是直接 经验,也就是说从直接参与的生 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作家的生活经验其次是间接 经验,有些作品的题材作家是无 法取得直接经验的,例如历史题 材、异域题材的作品,所以只有 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如:姚 雪垠《李自成》
艺术直觉主要是对事 物 审美价值的把握,这是一种在 情感而不是逻辑思维推动之下 的心理活动。
(二)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因素
第七章明代文学概论
1、《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7年版。 2、《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7年 版。 4、(明)毛晋编 《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 5、(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6、陈大康著 《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版。 7、郭英德著 《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版。
5、洪武十五年(1382)设立锦衣卫。永乐十八 年(1420)设东厂,以内监掌之。成化十三年 设西厂,太监汪直领之,所领缇骑倍东厂,成 化十八年终罢。正德三年(1508)设内行厂,刘 瑾领之。
6、洪武六年以唐律为蓝本,制订《大明律》,洪 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 对危及皇权者制裁很严,常在殿堂上“廷杖” 官吏,以震慑官员,以维护皇帝的专制大权。
2、明中叶开始,特别是嘉靖、万历以后,随着 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文学创 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唐宋派 公安派 3、晚明小品文和明末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文。
二、明代戏曲
1、明代前期,戏剧作家、作品的数量较多,但成 就有限。 戏剧创作中最盛的是点缀升平的娱乐之作和宣 扬封建道德的作品。如朱有燉的杂剧、邱濬的 传奇。 明代前期产生了两部重要的戏曲文献:朱权的 《太和正音谱》、贾仲明(或谓无名氏)的 《录鬼簿续编》。
2、明代民歌在明代文学中有特殊的意义。 从明中期以来,自李梦阳、何景明至李卓吾、 袁中郎、冯梦龙、凌濛初等,不仅由于个人的 兴趣而喜爱民歌,也把民歌富于真情实感、奇 思异想和灵动活泼、无所忌讳的特点,奉为文 学的审美理想,当作反对假文学的武器。 因为受到文人的重视,明代民歌得到较好的保 存,今尚存一千多首。
文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文学创作
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而不能视为纯粹个人的事情:他主要是为社会为他人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因此是承担着社会责任的。
这样文学创作本身的复杂性与社会需求两方面都向作家们提出了高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独特素质的一类人,否则就无法承担作为作家所应有的责任。
那么作家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作家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修养,二是作家的独特素质。
一、文化修养作为从事高层次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作家无疑应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对于作家来说,必要的文化修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应该有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技能。
②具备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
③对文学有特殊爱好。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即使一个人有很好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也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很好的人格修养,并且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他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也还有是不够的。
作为作家还需要一些独特的素质。
①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
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
③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创作主体是指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作为作家,除了具备一般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独特素质,如创作激情、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的敏感。
总之,作家素质既是一种职业的修养、习惯,又是种个性气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天赋因素。
它是使作家成为作家的必备要素。
当然,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通过艰苦的努力,也能够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而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也并不鲜见。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活动亦如其他各种生产活动一样,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加工改造活动。
本质上是由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的双向交流活动。
创作过程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过程。
第七章(文学概论)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主要从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相互渗透的环节入手,阐释文学创造发生阶段的动态过程。
(1)材料储备•主要阐释文学创造的材料、材料来源、获取过程、途径、作用等问题。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端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不是独立于创造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存在其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记忆中的表象)。
•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获取过程不是直线式的简单收受,而是记忆机制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材料获取途径有如下方式:从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看,分为无意获取、有意获取;从渠道看,分为书本获取、实践获取。
•只有那些进入作家大脑并且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刺激和信息,才可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材料。
因为笔记或卡片上再整齐的东西,如果没有转化为记忆因子,就很难在作家创作中发挥作用。
(2)艺术发现•主要阐释艺术发现及其形式、心理特征、作用等问题。
•艺术发现只有产生在作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
•艺术发现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形式,往往表现为作家在习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觉察出蕴涵于其中的非凡意蕴。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
没有它,不可能进入创造过程。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①它是作家心理的蓦然顿悟;②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③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质点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④它并不改变原来事物,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创作动机•主要阐释创作动机及其心理轨迹、类型、作用等问题。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一股内在动力。
没有它,任何文学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完成。
•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描述如下:它是由需要产生的,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便产生出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后的内蕴
1887年6月,阿〃费〃柯 尼把从监狱女看守所长那里 听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 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觉 到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发掘 的东西,这便有了小说《复 活》的诞生。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 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兀判断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 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 的洞察
粘合
半人半怪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
漫画
果戈里、鲁迅笔下的“狂人”
夸张
鲁迅笔下的阿Q
幻事
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三)、变形与陌生化
陌生化
▲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 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 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写刘姥姥
二者关系 ▲联系: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 最佳艺术效应 ▲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 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套板反应”
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把女演员巴鲁兹卡的舞姿 抽象为一个大圆、三条抛 物线和十二个小圆点时, 就是一种高度的简化。
蔷薇花的重音
(三)、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
▲含义 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反常 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方法 ▲扩大和缩小 ▲粘合 ▲漫画 ▲夸张 ▲幻事
扩大和缩小
拉伯雷《巨人传》的卡冈 都亚 安徒生的豆蔻姑娘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构思方式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何谓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 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 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 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 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 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 序列和心中一年的艺术思 维过程。
(一)、回忆与沉思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含义
▲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 “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 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 上
过程
▲“转化” ▲“操作”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复杂性
▲作家把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 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 象 ▲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 ▲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 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 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 体验的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 体进入创造过程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 文学作品
一、构思方式
何谓构思方式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 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 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综合 ▲突出和简化 ▲变形和陌生化
(一)、综合
含义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 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共体 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 思过程。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imagination)
▲含义: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 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 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 过程 ▲种类 a.再现想象 b.比拟想象 c.虚构想象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常见问题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任务性格发展逻辑。 普希金、托尔斯泰、王汶石的创作体会 ▲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鲁迅、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普希金、托尔斯泰、王汶石的创作体会
▲普希金:“达吉雅娜跟我开了一个多大的 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简直怎么也没想 到。” ▲列夫· 托尔斯泰:“他们(指人物)作那些 理想生活中应该作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 而是我愿意的。” ▲王汶石:“人物站起来跟作者发生争执, 提醒作者该怎样描写他的那种时刻,正是作 者创作中最欢乐、最有灵感的时刻。”
一、材料(信息)出本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创作材料是指作家 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 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 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 的刺激或信息
一、材料(信息)出本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 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 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 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 的材料
回忆
▲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 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 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 的浸润
(一)、回忆与沉思
沉思
▲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 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 的深沉思索 ▲心理功能 a.一种新的发现货创造性 b.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
文本赏析 江城子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inspiration)
▲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 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作用 a.对某一独特事物(或显现)的瞬间把握 b.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瞬间把握
伍尔夫1930年10月16日给 埃〃史密斯写信说:“我绝 不会忘记写《墙上的斑点》 那一天——刹那间一挥而 就”。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出本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 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 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 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 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 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 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创作动机
含义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 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 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作用
▲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三、创作动机
动态轨迹
▲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 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 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分类
▲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动 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和无意 识动机
曹雪芹写刘姥姥
曹雪芹以一 位从未见过挂钟 的农村老妪刘姥 姥的陌生眼光来 写王熙凤堂屋里 的挂钟,收到了 陌生化的效果。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行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即兴与推敲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 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 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 其成为物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 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 段。
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 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 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 人能计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 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 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 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黑格尔:《小逻辑》
(四)、理智与感情
理智
▲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 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 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四)、理智与感情
理智与情感的关系
▲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束、 规范因素 ▲没有感情涂油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 作用 ▲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不 知所往 ▲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被 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
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鲁迅创作《不周山》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词语提炼
含义
▲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 初步成熟的形象、一年准确、鲜明而生动 地呈现出来
范围
▲形象和一年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 妥帖、分割的和谐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特征
▲定向性 ▲选择性 ▲刷新性
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 同苏妮亚一同捣碎,于是 就出现了娜塔莎。” ——托尔斯泰 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 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 由作家的妻子和姨妹综合 而成的。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
▲含义 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 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 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实现途径 ●浓涂重抹 阿Q头上的癞疮疤 ●淡化背景 《安娜· 卡列妮娜》中的安娜
技巧运用
含义
▲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 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 烘托、对比的运用
作用
▲为内在物理服务 ▲为中心意念服务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即兴
含义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 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产生
范围
▲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 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