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1教案
探索规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探索规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规律”的概念,并能够找出规律;2.通过例题和练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4.养成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数学规律的探究,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及寻找问题解法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学习的主题:“探索规律”。
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
2、发现规律(10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1+2+…+10=55”,让学生尝试寻找其中的规律。
提示学生注意数字之间的关系,关注数字之间的差值、乘积等等。
鼓励学生协作完成此项任务,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与分析能力。
3、总结规律(10分钟)在领会并找到规律后,让学生总结这个规律并展示出来。
学生不仅要总结出正确的规律,还要说明规律的原因。
这样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4、应用规律(15分钟)将规律应用于其他问题中。
让学生再次思考如何运用之前总结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面对困难,老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提示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5、巩固练习(20分钟)通过课本上的一些规律类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进行小组自我批改,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学生还可以在家里完成练习,并和同学交流答案,相互学习。
6、课堂反思(5分钟)听取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学生可以针对课堂的特点和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以听取并回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反馈。
四、教学总结在本课程中,学生通过尝试找规律,总结规律,并应用规律,提高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这对他们的日后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关注他们的发现和推理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规律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规律西师大版教学背景简述此教学案例适用于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探索规律。
学生们在此次教学中将会学习如何通过观察事物、总结归纳等方法,发现并探索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规律,并把规律总结成数学公式。
2.学生能够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并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总结归纳等方法去探索规律。
2.引导学生探索出规律,并把规律总结成数学公式。
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探索规律。
2.引导学生探索出的规律总结成数学公式,并能够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活动式探究法2.讲解式讨论法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需要准备纸笔用于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问题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出探索规律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步:探索问题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总结归纳等方法去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记录下探索的过程和结论。
第三步: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把探索出的规律总结成数学公式,并让学生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拓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把探索到的规律应用到更广泛的地方,并让学生举一些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
第五步:巩固练习教师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并及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纠正和指导,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学生们对于探索规律这一环节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探究规律的过程当中。
然而在总结归纳和公式应用时,学生的兴趣度就稍显下降。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帮助学生学习总结归纳和公式应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我们还应该寻找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学习。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掌握连加、连乘的运算方式,并且能够熟练运用;2.发现并总结规律,进一步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连加、连乘的运算方式;2.规律的发现与总结;3.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连加、连乘的运算方式;•教学难点:规律的发现与总结。
四、教学方法1.诱导发现法;2.合作学习法;3.情境模拟法;4.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你们学过连加、连乘吗?能否举例说明?•如何找到连加、连乘的规律呢?2.新课讲解1.让学生尝试公式计算,使其熟悉计算规律,并且能够准确的计算连加、连乘。
2.通过课本中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找到其中的规律,并且进行总结。
3. 练习1.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互相讨论,发现规律,并且想大家分享。
2.情境模拟:出示日常生活中的连加、连乘应用,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想象不同角度,寻找规律。
4.总结与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连加、连乘的运算方式,并且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且进行总结。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一系列方法,让学生逐渐熟悉连加、连乘的运算方式,并且在其中发现规律。
课程中还增加了情境模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加、连乘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创造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还需要注意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发展,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考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探索 规律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探索规律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探索图形中的规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中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这些图形中有规律吗?”学生观察图形,尝试找出规律。
2. 探索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3. 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中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找出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七、板书设计1. 图形中的规律2. 观察图形,找出规律3. 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图形中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探索规律 西师大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探索规律西师大版
本节课教学目标
1.掌握用多种形式解决有关规律的问题
2.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对规律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程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2.常用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1. 游戏热身
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事物,如相邻两天的气温趋势、小学奥数中的算术数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综合运用
将观察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认识。
例如,对于一些数列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规律,进而推导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4. 实例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规律,并且能以此推断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假如学生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可以利用一些实例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存在,并将其应用到求算中。
5. 综合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掌握规律的能力,教师为学生设置了综合练习。
教学总结
1.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观察法、综合运用、实例分析以及综合练习都是培养学生规律感知的有效途径。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数学四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教案1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
教学目标1.结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特征,探索给定图形中隐含的规律。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渗透对应、函数等现代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在操作中探索、预测平行四边形个数与拼出图形的周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若干个一样大的平行四边形,每人准备6个一样大小,长边2 cm,短边1cm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与平行四边形高相等的6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硬纸块。
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玩一玩,摆一摆。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二、探究新知1.探索规律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长边为2 cm,短边为1 cm的平行四边形。
老师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摆在桌子上。
教师: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吗?(教师将周长填在表格中)教师:老师再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出一个较大的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
现在摆出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还是6吗?(不是6,是10)教师:跟刚才相比,增加了几?(4)教师:那么再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出的是什么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14)教师:跟刚才比较,又增加了几呢?(还是增加4)教师:拼出图形的周长与平行四边形的个数有没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赶快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观察,然后完成书上的表格。
(学生摆,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填的表格?(学生说,教师完成表格)平行四边形的个数1 2 3 4 5……拼出图形的周长:6 10 14 18 22。
教师:同学们,在刚才操作的过程中你都有些什么发现?教师:照这样计算,你能算出6个平行四边形拼出图形的周长吗?(26)10个呢?20个呢?(这时学生答不上来,感到困惑)教师: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探索规律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探索规律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案中的规律2. 数列中的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趣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索图形中的规律(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案,找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验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操作过程。
3. 探索数列中的规律(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数列,找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计算过程。
4. 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规律,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运用规律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规律。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节课通过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探索规律1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探索规律1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
2. 观察图形中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观察图形中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旋转等变换得到的。
二、探索规律(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
3. 各组分享发现的规律,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平移、旋转等变换得到的,而且每次变换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三、应用规律(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
第六单元第3课《探索规律》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3.探索规律第1课时探索规律(一)学习内容:教科书第75页例1,课堂活动1,练习二十一第1、2题。
学习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自主探索事物的排列规律,理解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2.通过观察、猜测、计算、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挑战性,发现和欣赏规律美,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发现事物排列中的规律。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初步学会应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各种图形若干。
导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感知规律1.“猜一猜”游戏。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情境:春节街上有规律排列的彩灯,小红裙子上有规律排列的图案,地板砖上有规律排列的图形,校园升旗台旁边有规律排列的各种盆花……2.猜一猜,接下来会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3.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事物有很多,透过现象找规律,我们会感受到规律的奇妙!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事物排列中的规律。
(揭示课题)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活动一:1.教学例1(1)自主摆小兴在数学活动课上玩摆图形,他摆的图形有规律吗?请你像他那样摆一摆。
(2)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要求:1.①认真观察,找一找小兴摆的图形的规律,你是怎样找到的?②想一想接下来会摆什么图形,第16个摆的是什么图形。
2.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3)汇报交流预设1:小兴摆的图形排列的规律是1个圆形,2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
我先看小兴摆的是什么图形,然后再数了数个数,看了看它们摆的顺序,就发现了规律。
小结: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要学会观察,看图形的形状,数图形的个数,更要看图形的排列顺序。
(板书:观察形状数量顺序)预设2:按这个规律接着摆下去,后面应该摆1个圆形。
我发现每摆4个图形就重复一次,说明4个图形是1组,2组摆8个……4组正好摆完16个,所以第16个是正方形。
小结:1个圆形,2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称为一组,像这样图形按一定的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称为“重复排列规律”,寻找重复排列的规律,我们一般要先对图形分组。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规律”的概念,能够从一组数中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
2.能够基于规律推出一定范围内的数,巩固和拓展加减法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发现、总结、应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反复使用相同的规律在不同的情境中推算出新的数;2.根据给出的表格或图形,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进行推算;3.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规律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规律,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步:讲解1.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给出图、表等,讲解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规律推算的步骤和原理;2.分阶段教授:第一步为“一个规律、一组数据”;第二步为“一个规律、多组数据”;第三步为“相似规律、多组数据”。
第三步:训练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规律的运用,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2.可以使用游戏或竞赛等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规律的魅力。
第四步:应用1.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规律进行解决;2.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并解答题目,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教师要扎实掌握规律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并教授方法和技巧;3.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规律,并正确运用规律进行推算;2.如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结合PPT或黑板,让学生具体看到规律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理解;2.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增加学习的乐趣;3.采用调查、研究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评价1.我们可以采用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2.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组内小结等方式进行评估;3.对于学生的提问和疑点,要耐心解答,力求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
教学建议1.强调探索、发现规律;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3.给出足够的习题和练习机会,巩固所学知识;4.持续反馈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字规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三位及以下数码的数字规律。
3. 培养学生寻找数字规律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数字规律的基本概念及探究数字规律的方法。
2. 寻找规律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课件,白板,书本,各种大小木块,计算器等。
2. 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一个小游戏形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字规律的不同玩法。
游戏:轮流报数,报数为3的数、包含3的数、能被3整除的数,以及是3的倍数的数要说“咳咳”,不能说出的直接淘汰,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未淘汰。
(二)讲解1.数字规律的基本概念数字规律是指一组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后所呈现的一种规则。
数字规律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表示和解释,例如表格、图形等。
2. 寻找规律寻找规律的方法:(1)挖掘数字信息。
(2)说出数字的规律或模式。
(3)使用规律或模式验证,从而推断规律。
(4)使用规律或模式解决问题。
3.探究数字规律的方法数字规律通常是和数量有关的,可以通过数学运算、图形变化等方法得到。
(三)训练通过简单的数字题目,让学生感受数字规律的不同玩法。
例题1:将666、777、888、999依次称为a、b、c、d,那么下一个被称为什么?答案: e解析:规律:a、b、c、d,即所有的数字都是三个连续的数字。
例题2:枝头每摘下8个桃子,就能剩下3个鲜桃。
此时,梦梦偷摘了103个桃子,请问梦梦最多可能得几个鲜桃?答案: 24解析:这是一道余数题。
根据题意,所得到的枝头上有的桃子数目x,应满足这样的条件:x%8=3。
那么,枝头上最多有7个桃子符合上述条件,而根据题意又知道梦梦偷摘了103个桃子,因此梦梦最多可得24个桃子。
(四)拓展拓展训练:在学生们已经掌握数字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探究数字规律的方法后,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找出更多数字规律来拓展训练。
例如:找到四个数字使得它们互相相邻的两位数之和都是素数。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
探索规律执教:罗天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26页例1,第27页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8页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教师:8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8×3。
20缩小2倍用算式表示是:20÷2。
9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4倍呢?5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10倍呢?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2、谈话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将例1中的摘棉花改为收小麦:平均每天约收小麦3公顷,2天能收小麦多少公顷?4天、8天、24天呢?)学生口述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3×2=6(公顷)(2)3×4=12(公顷)(3)3×8=24(公顷)(4)3×24=72(公顷)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1)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2)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3、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探索规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探索数列的规律,并能通过数字组成数列。
2.学生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数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PPT和视频资源。
2.笔、纸、钢琴键盘等教具。
教学内容和步骤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数列?
2.什么是规律?
3.数列中的公差是什么?
第一步:引入知识点
通过播放视频或PPT,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列,以及数字可以组成数列等知识点。
第二步:讲授符号表示
引入符号表示,如:an表示第n个数。
第三步:探究规律
1.让学生自己组数列。
2.安排小组让学生组队研究数列中的规律,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列中的公差是什么,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4.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阅读一段文字,探究其中规律,并通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运用规律
让学生针对不同情况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反思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反思。
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数列中的规律,进行算术运算,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扩展
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和Excel软件,探究更多数列中的规律,并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教学材料
教师课件、PPT、音视频资源等。
课后作业
1.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自己编写一组数列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同步教案(一)
探索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2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景,探索并发现积变化律,知道积变化规律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2.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一些探索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探索并发现积变化规律;2.能应用积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探索并发现积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填空并指名口答。
(1)商不变性质。
()。
(2)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5倍,则商()。
(3)若a÷b=c(a、b≠0),则:(a×8)÷(b×2)=( ).(4)如果a÷b=c(a、b≠0),那么(a÷3)÷(b÷6)=( ).(5)工作总量=()÷()二、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除数、被除数的变化规律,知道了其中的一些奥妙。
那么,乘法中因数和积有哪些变化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继续探索积变化规律。
三、课堂探究:教学(27页)例2。
1.观察,探究。
(1)从左往右看: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则积()。
(2)从右往左看: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则积()。
2.讨论总结: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扩大()倍;反之,一个因数缩小a倍,另一个因数缩小b倍,则,积缩小()倍。
四、随堂检测:(1)填空:A、若a×b=c(a、b≠0),则:(a×8)×(b×2)=( ).B、如果a×b=c(a、b≠0),那么(a÷3)×(b÷6)=( ).请把此题与预习导学中的(3)、(4)比较,你有何发现?(2)计算,找规律。
81×40= (81×2)×(40÷2)= (81÷3)×(40×3)=比较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你有何发现?试说出。
四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规律教案 西师大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照这种摆法,小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与拼出图形周长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个数
1
2
3
4
5
……
拼出图形的周长
6
10
观察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小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与拼出图形周长有什么关系?怎样根据小平行四边形的个数算拼出图形的周长?
作好记录。
如果根据小平行四边形的个数算拼出图形的周长,你认为怎样算?
独立操作、观察
全班汇报
生:个数增加,面积增加。
生:增加一个小平行四边形,周长发生变化。
……
学生独立操作,边摆边填表。
自主探索,先独立操作,然后在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生:我们发现增加一个小平行四边形,周长增加4。
……
全班汇报
生1: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的周长+4×增加的个数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摆一摆。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独立思考后汇报。
探究新知
探索规律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长边为2厘米,短边为1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师摆一个在黑板上,然后,再摆几个。
问:用几个小平行四边形摆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2:小平行四边形长边的长×拼出图形的个数×2+短边的长×2
2.尝试理解
算一算:照这种摆法,用12个这样的小平行四边形拼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2×(2+1)+4×11=50
3、知识拓展
如果用6个长边为3厘米,短边为2厘米的小平行四边形,照这种摆法(如图),拼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学会用图形、表格和文字的形式表示。
2.掌握数列的基本性质,例如公差、等差数列等。
3.学会通过观察规律,找出数列中的某一项或多项。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基本性质的掌握,特别是等差数列的概念。
3.观察规律的能力训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概念数列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其中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一项。
(2)表示方法数列可以用图形、表格和文字的形式表示。
其中,图形表示法常用于具有规律性的几何图形中;表格表示法常用于列举某些规律性数据时,以便于比较和分析;文字表示法则是最为常见的数列表示法,例如:a1,a2,a3,......,a n。
a n表示数列中第n项。
2. 数列的基本性质(1)公差对于等差数列,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相等的,这个差叫做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
公差用d表示,故有:a n−a n−1=d。
(2)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相邻的两项之差恒定的数列。
等差数列中,第一项为a1,公差为d,第n项称为a n。
等差数列可以表示为:a n=a1+(n−1)d。
(3)通项公式若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公差d,则可以用通项公式求出这个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通项公式为:a n=a1+(n−1)d。
3. 观察规律观察规律是数学中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
通过观察数列中的某一项或多项,可以发现数列中所遵循的某种规律,从而推算出其他项。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老师出示一些规律性的数列,鼓励学生观察规律,并且简单介绍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讲解基本概念老师介绍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通项公式。
3. 演示例题通过讲解和演示例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4. 巩固练习老师布置若干道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找出数列的规律。
5. 引导思考老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探索规律(一)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探索规律(一)|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图形中的规律,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1)探索图形中的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教学难点:(1)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规律。
2. 探索规律(1)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3)各小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点评、讲解。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规律。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总结。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规律,与同学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操作等。
(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
2. 终结性评价:(1)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说课稿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X,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的是《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探索规律》这一节课。
在这个说课过程中,我将详细地介绍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我们来谈谈课程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以“探索规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数学走向科学数学,再走向生活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推理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然后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观察规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物体的运动、自然界的规律等,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规律: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等方式,发现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3. 推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 创造规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自己创造一些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直观的教学辅助材料。
《探索规律》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一定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探索规律1
◆教学内容
知识点:简单周期现象。
教材第75~77页,例2,课堂活动2,练习二十一1,2,3,4。
◆教学提示
例1是关于图形变化的周期问题,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
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
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位置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
学生通过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周期问题意义,掌握正确需寻找周期数的方法与解决周期问题的公式。
难点
如何使用总量除以周期,并区分是否有余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你能接着说下去吗?你有什么发现?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就叫周期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它们的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1)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语言中的简单规律——周期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图形中的周期现象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1图。
师: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反馈后,师提问:第16个摆的是什么图形?
2.自主探究,体会多样解题策略。
(1)研究图形。
提问:再摆下去,左起第16个是什么图形?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自己解决) 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班级反馈:
①画图的策略:
②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5、9都是圆圈,第2和3、6和7、10和11都是三角形,第4、8、12都是方框……第16个是方框。
③计算的策略:
学生说,师板书: 16÷4=4(组)
师:为什么列这样的除法算式呢?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判断的?第16个图形和第一组中的第几个图形相同?
学生上台边说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简单的周期现象,并能利用各种解决策略快速解决问题。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76页,课堂活动1。
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教材第76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学生先独立操作,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四)达标反馈
习题:
1.教材第76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2.教材第76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答案:
1.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4;6;8。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4课时:
1.教材第76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
2.按下面的方法摆80个三角形,最后一个三角形是白色还是黑色?
△△▲▲△▲△△▲▲△▲
3.□□□△□□□△□□□△……找出此图形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出第20个图形是什么?
答案:
1.9;21。
2.白色。
3.三角形。
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
1.我在导入设计上,以故事情境游戏导入,这样做既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也使教学难点得以淡化,在不知不觉中接触规律。
2.在新授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讨论,逐步优化方法,最终得到结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问题,比较实用、简便。
3.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获得的过程,来真正体现学习不是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
4.在后续的练习环节中,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安培的移动黑板
100多年前,法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安培。
有一天,安培一边散步,一边思考着一道数学题,周围的喧闹声似乎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正当安培想把这道题写下来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没有带纸。
忽然,他发现前面有一块“黑板”,就连忙跑过去,取出一支粉笔,聚精会神地在上面演算起来。
不知不觉间,“黑板”向前移动了一点,安培竟然没有察觉到,仍然专心致志地演算着。
“黑板”继续向前移动,安培也随着它向前移动。
过了一会儿,黑板移动得越来越快了,安培怎么也跟不上它了,急得他大喊道:“别动,我还没有算完呢!”
可是“黑板”全然没有理睬他,离他越来越远了,他只好停了下来。
安培仔细一看,这哪里是黑板啊,原来是一辆马车的后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