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3.11《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2课时 语文版必修3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背诵课文第三段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
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1、诵读课文: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
为什么会“往往有得”?【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2课时【主要内容】一、对比思考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带着课文自读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预习指导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重点词句提示1.一词多义:(1)“卒”:①死。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2.doc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屮悟出人生哲理所表现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习借鉴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及文章一、二两段的阅读;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文章三、四、五段的阅读及对全文主旨和写作特点的把握。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读出节奏、语气。
2、整体感知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感知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结合注解阅读课文第1、2两段,疏通文句,整理字词,理解内容。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掌握重耍词语的读音、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1、2两段的内容及写法。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吋之变”,反对因循守I口,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散文雄健峭拔,诗歌迺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他11!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意图、手段及方法【温故知新】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伤仲永"泯然众人矣。
"【导入新课】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我们从中来感受作者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习新知】一、文学常识积累: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分属抚州市)人。
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执着推行新法,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
”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畅达而精炼。
2、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二、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并给下列加线字注音褒庐谬窈怠惑相胜圭父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重难点:重点实、虚词的理解和识记;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曾发下誓言:“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国公,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作于1054年,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于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此文。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及文言现象:(一)词类活用始舍于其址。
名之曰褒禅。
有泉侧出。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二)文言固定句式其孰能讥之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四)重点翻译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屮第一、二段的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方法】朗诵、小组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描写山水的“记”文,它们冇什么特点。
二、了解作者王安石以及创作背景1.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任宰和,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散文雄健di肖拔,被推为“唐宋八犬家”之一。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年(时王安石34岁)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小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庐冢()谬论(• • • •)仆道(•)梵语(窈然()咎由自取()塊怪(• • •)罕至()胜道(懈怠()圭()四、读准句读,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1、其后名之曰褒禅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4、冇怠而欲出者5、则或咎其欲出者6、而余亦悔其随Z,而不得极夫游Z乐也五、结合课下注解,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交流,翻译第一二段,并找出你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和疑难的字词句,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
探究案一、重点词语(1)实词一词类活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Z• • • •(2)虚词“其”字的用法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独其为文犹可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也以其求思Z深而无不在也二、思考与讨论,把握文章内容以故其后名Z曰褒禅■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往往有得■距其院东五里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余亦悔其随Z而不得极夫游Z乐其孰能讥Z乎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Z兀其兀”“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高一语文组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名句名段,4、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
5、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
学习方法: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5课时(3+2)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一、自主学习:1、填空:(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字,号,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被誉为是“”。
(2)游记类文章的特点。
2、给下边的字注音:谬()穴()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3、参照注释,熟读课文,了解内容。
我的疑问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方法:1、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学习,教师巡查。
2、结合注解先进行逐段的准确口译,发现并标注各段文言的具体现象,之后进行分类整理。
合作探究:一、细读课文,小组交流完成。
1、整理本文实词的一词多义:2、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词:3、总结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4、整理本文存在的特殊句式:二、结合本文,归纳整理虚词“其”和“以”的用法,并写出相应的例句。
“其”字用法归类1、“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如: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句,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人”。
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游褒禅山记 导学案(2)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和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技巧。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积极向上的理想。
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2. 理解从游山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处事态度。
3.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系统的归纳文言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其”字用法,及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各组查资料了解作者王安石,了解记的特点,了解写作背景《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安石,了解记的特点,了解写作背景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研读课文第一段理解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研读课文第一段理解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导学过程:一、师导入新课二、各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分别展演各组查找资料的成果(作者王安石、记的特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师据情况适当补充【知识链接】作者: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仙,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游褒禅山记_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背诵课文第2、3段,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学习重点与难点】: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第2、3段。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课时建议】:2课时预习案一、作家作品、背景简介见《学法大视野》二、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庐冢.(zhǒng )舍.于其址(shè)好.游者(hào )咎.其欲出者(jiù)瑰.怪(guī)谬.其传(miù)何可胜.道也哉(shèng )王回深父.(fǔ)无物以相.之(xià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筑舍定居)(死)②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持、拿)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也哉!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使…错,识其本名)⑧何可胜道..(说得完)⑨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更)⑩盖音谬.也(错误)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C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B.火尚足以明.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D.足以极.视听之娱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对下列句中“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景观)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观察)6、下列各句中加点“其“字用法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E )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 .其.孰能讥之乎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D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E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设计《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 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2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2【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前提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则或咎.其欲出者夫夷.以近无物以相.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一词多义⑴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道.芷阳间行④传道.授业解惑⑤于是废先王之道.⑥策之不以其道.⑵文:①其文.漫灭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③文.过饰非⑶得:①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此余之所得.也③往往有得.④未得.与项羽相见⑷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②非常之观.⑸胜:①何可胜.道也哉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自问自解】1、词类活用⑴始舍.於其址⑵名.之曰“褒禅”。
⑶有泉侧.出⑷问其深.⑸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⑹而其见.愈奇⑺则其至.又加少矣⑻火尚足以明.也⑼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⑽常在於险远..⑾后世之谬.其传2、古今异义⑴非常..之观古义:;今义:副词,十分,很⑵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另提一事⑶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基数词,国庆节⑷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就⑸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在某方面有较深学问的人3、翻译下列句子⑴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互问合解】1、课文第三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
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其决定性作用、试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陈述你的观点。
2、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再问深解】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课堂评估】解释下列加点虚词⑴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良乃.入,具告沛公④质于齐,兵乃.出⑵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③有穴窈然.④然.视其左右⑶其:①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既其.出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而余亦悔其.随之⑷相:①无物以相.之②悔相.道之不察也③儿已薄禄相.④及时相.遣归⑸而: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课堂反思】罗列知识清单,写出课堂得与失。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二、解题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得就是游记。
)三、相关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四、相关山水资料。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
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
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2课时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3、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学习难点】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问题一: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自己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解读文本第一段问题二: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1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三:对“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和“华”“花”音谬,作者的感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读文本第二段问题四: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二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五:对游洞的人数和情景,作者有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读文本第三段问题六:由第三段看,作者认为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七:讨论:结合我们的学习实际,谈谈志、力和外在辅助条件对我们学习的影响。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虚词和实词2.找出作者游山得出的心得,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一、朗读第三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1、于是予有叹2、往往有得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4、夷以近…险以远5、古人之观于天地6、非常之观7、常在于险远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至于幽暗昏惑10、于人为可讥11、其孰能讥之乎(二)判断特殊句式,并释不随以止也此余之所得也(三)积累古今异义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于是余有叹焉(四)文段分析思考: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二、朗读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思考题:1、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结论:2、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三、速读第五段,思考:同游的是那些人?叫什么名字?四、合作探讨,归纳本文主题,展示精彩表述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启示?五、课堂小结:1、说说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背诵脉络。
2、填空本文把___游山___和__治学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游山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尽吾志______”和“_____深思慎取___ ”的道理。
【当堂练习】1、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 其孰能讥之乎(7) 此余之所得也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4、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编辑:审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生平及主要作品2.能够准确翻译一二自然段的句子并梳理其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一二自然段的大意自主预习阅读下面材料,走近伟人王安石,领略伟人风采。
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通读全文,把不熟悉的字词在书上划出。
3、准确默写出下列读音:庐冢()瑰()怪无物以相()之王回深父()一、预习检查检查字音字形二、情景导入三、研读第一自然段(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二)请同学们自主翻译下列重点语句并要重点注意加点词语的意义: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游褒禅山记》精品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
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案一、预习自测王安石(1021--1086)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 庐______ 窈_______ 怠_______ 圭_______ 父_______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三、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第一课时一、检查作业。
二、学习第一、二段1.根据课文注释及自主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_______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⑵虚词:盖音谬也--盖:___ _____盖余所至--盖:________⑶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3. 内容分析第1自然段:⑴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3、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学习难点】
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问题一: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自己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解读文本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1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对“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和“华”“花”音谬,作者的感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读文本第二段
问题四: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二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五:对游洞的人数和情景,作者有这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读文本第三段
问题六:由第三段看,作者认为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七:讨论:结合我们的学习实际,谈谈志、力和外在辅助条件对我们学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读文本第四段
问题八:第四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解读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问题九: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九: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问题十:讨论:文章中“游山洞”和“做学问”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十一:文本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拓展
王安石孜孜以求、勇于探索的精神对现今的我们有何意义?
扩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问题一答案:略
问题二答案:文章第一段记述了褒禅山的由来和华山洞命名的原因,还有石碑仆道,其文漫灭。
问题三答案:①于仆碑,悲夫古书之不存;②“华”“花”音谬——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不可胜道;③得出结论:要深思慎取。
问题四答案:第二段记述了华山洞前洞和后洞游人数量的不同,以及跟朋友一起游华山后洞中途退出的情景
问题五答案: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引出自己的游而思)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前洞是也);险以远,则至者少(后洞是也)。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后洞至深之处)。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问题六答案:影响成功的因素有三::①志;②力;③物,即外在辅助条件。
最重要的因素是“志”,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有志。
问题七答案:略
问题八答案: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问题九: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问题十答案:山洞:学问
游前洞:求平易之学问
游后洞:求精深之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浅尝辄止的人多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求之不易,深究大成者少
平淡无奇的景色: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博大精深、意义大价值高的学问
物(火把):求学的其他辅助条件
幽暗昏惑:学问艰深、疑惑不解的地方
无物以相:无人指点,缺少其他辅助条件
探“险而远”之趣:求精深学问之志
随怠者出:因困难或别人的议论而止步
问题十一答案: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课外拓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