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 机制
2007-06-14
一、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 二、宏观调控中货币与财政、收入
政策的配合 三、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一、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金融理论发展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果说80年代的 金融理论发展是一个改革过程,那么90年代 以后的金融理论发展则是一个现代化的创新 过程。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目 标,一类是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短期利率、货币 市场行情、银行资产与负债、基础货币等五个金 融变量。
中期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银行信用量、长 期剩率等三个金融变量。
关于最终目标有三种主张:单一目标、双重 且标和多重目标。
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形式 将反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确定下来。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和 银行准备金。
经过建国以后的现金和贷款规模作为中介目 标的实践,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选择货 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2)货币需求理论 80年代中期以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
政策成为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货币需求理论被认 为是货币理论的核心。邓乐平在《中国的货币需求》 (1990)一书中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越来越 复杂,传统定性的分析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创 新的变化。 所以,90年代中期以后,货币需求研究开始由定性 分析转入定量研究的阶段。比如,中国货币需求函 数的建模,创新金融工具如何影响货币需求函数协 调等问题,都是货币需求理论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80年代以后,关于货币价值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 一是对货币必要量公式进行研究,提出了50多种
计算方案,并提出了货币容纳量概念; 二是对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论进行反思; 三是对货币的流通范围进行讨论。
1985年,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论开始淡化,货 币必要量及其计算公式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币流通规律和货币必要量公式研究失去意义之后, 而西方货币供求理论迅速引入的情况下产生的。 在计划时期,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依据存贷差额确 定,银行贷款是货币供给的起点,货币供需由货币 流通规律所决定,所以,不需要进行货币供需理论 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信用的重建, 给信用创造带来了空间,扰乱了货币供给量和需求 量,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因此对货币供给量控制和货币创造及变动研究成为 现实的要求。
(1)货币供给理论 当理论界同意对货币供给量进行控制时,从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等方面研究货币供给问题的 文章大量出现。例如曾康霖的《基础货币、原始 存款、派生存款额再认识》(1987);廖群的《中 国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及其变化》(1987)等。 但是金融创新的货币创造能力对货币供给量的影 响似乎越来越明显。因此,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研 究不应局限在某一个方面。陈东琪、李茂生提出 将货币供给与银行业务结合起来,从货币创造角 度来研究货币供给,再将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结 合起来,从金融深化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
3.货币政策理论 计划金融时期,没有中央银行制度,因
此也不需要货币政策研究。1984年中央银行 制度建立后,使货币政策理论研究成为现实。 货币政策理论主要包括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 运用,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性等内容。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围绕如何运用法定准备金、贴 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而展开。
理论界开始对当时人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的货 币本质论进行反思,提出人民币代表黄金的 理论和人民币代表物资的理论,都否定了中 央银行进行货币调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和 必要性,这与当时所进行的中央银行体制改 革相违背。
与此同时,现论界有关货币流通范围的讨论取得 了共识,认为货币流通不应仅限于现金流通,并 由货币流通范围的讨论转向了货币流通层次的研 究。
宏观调控的目标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是怎样发展过来的?
1.货币价值理论 货币价值理论走过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货币
消灭论”,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货币发展论”的 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过人民币是否代表黄金的讨 论,并出现了黄金派和非黄金派之争。
三大工具成为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 政策进行宏Baidu Nhomakorabea调控的主要内容。
例如,1984年规定一般存款准备金率为40%,但 因准备金率过高,银行运行困难,1985年下调为 10%。后来几经调整,1998年将存款准备金与备 付金合并起来,实现了统一的准备金制度,理顺 了央行的利差。
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从中国的实践出发,独 立地研究货币层次,如黄达在《财政信贷综合平 衡导论》中所采用的方法;
另一种是吸收西方货币理论中有关货币层次划分 的结论,将货币流通分为M0、M1、M2,这种方 法在90年代以后一直为理论界所采用。
2.货币供给与需求理论 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理论的研究,是在80年代后期货
这里,一是国家的调控;二是对市场总体的 控制,即总供给与总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是总量的平衡和 结构的平衡。
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总量平衡是 结构平衡的前提,结构平衡山总量平衡的 基础。
总量平衡和经过破坏是宏观调控电内在要 求和最终目标。
宏观调控的特征 以总量调控为主要调控目标。 以间接调控为主要调控方式。 以经济利益刺激机制为主要调控手段。
在这一过程中,一是冲破了传统计划金融理 论封闭保守的格局,二是初步建立起了由零 散到系统的理论体系,三是进行了与国际接 轨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理论的探 索。
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主体,从经济运行全局 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 总量和结构进行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