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环境学概论_第一章_绪论
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变
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可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 岩石、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要素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例如: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
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
环境学概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论目录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部分 第二节 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在宇宙中最适 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唯有地球。 迄今为止,在宇宙中,地球是个独立体,不能与别 的星球交流与合作。 目前适于人类生存的只有一 个地球,人类应该庆幸和珍惜 宇宙对我们的厚爱,倍加爱护 地球环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 去了解地球家园的环境和出现 的问题,这样才能懂得如何去 珍惜地球,保护环境。
广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 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狭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
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
失调。
(1)第一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 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 旱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 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二)环境学的内容
(三)环境学的分科
(四)环境学的主要任务
一、 环境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环境科学是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便从零星
旅游地理第一章单元总结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总结【知识概览】【思维激活】1.怎样认识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的发展答案:2.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有何关系?答案:可持续伦理观是在环境伦理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石。
而且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传统伦理观,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3.环境伦理观中的道德行为和缺德行为各有哪些?答案:4.怎样认识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答案: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原生环境问题,当然有些自然灾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
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见下表:5.为什么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答案:地球表层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中。
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低有关。
地面温度越低,近地面大气对流不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小,即平流层距地面越近。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近地面气温低、对流层的高度也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容易到达这里,因而臭氧层破坏更严重。
〖备课资料〗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
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
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
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乡村等。
环境的分类
①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②根据人类的视野或人类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许 多层次,如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地面环境、地质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 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宇宙环境等。 ③环境的定义不一定必须以人类为中心,一些国际文件和外国法律就摒 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目录 CONTENTS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何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法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环境法的目的何作用 环境法律关系 环境法的体系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蓝图,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正 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环境变化规律及环境保护知识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
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范围及其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环保意识。
我国第一次环保会议所确定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第一章环境概论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论(一)概念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二)分类1、按主体来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2、按范围大小来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星球环境3、按环境要素来分: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旅游环境等)二、环境要素(一)概念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二)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4、环境诸要素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特点三、环境系统(一)概念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二)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前者着眼于环境整体,而后者则着眼于生物彼此之间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而生态系统是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
四、环境质量(一)概念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二)环境质量的价值1、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2、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3、人类生活条件改善和提高的需要4、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可以将环境质量的价值至少概括为:“健康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四种价值。
五、环境保护(一)概念所谓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地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生物的生存。
2014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案 第63讲 环境保护(环境与环境问题)湘教版
2014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案第63讲环境保护(环境与环境问题)湘教版】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本章知识框架】【考试说明要求】【基础知识梳理】一.环境概述二.环境问题概述三.人类与环境【疑难突破】一.环境、环境因素和环境质量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误区警示首先,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主体的环境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其次,环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时间和领域上不断扩展和扩张;第三,环境由环境因素组成,是个综合体,而环境因素是个体; 第四,环境质量是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三者之间的联系可表示如下: 二.图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深化探究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同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如下图所示:三.图示法解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是对立统一的,该关系可用下面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来表示,图中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含义: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③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④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借题发挥在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相关题目时,关键的突破点是找准人类及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对立面发展的变化趋势,由此判定人类活动是否符合自然规律。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可用以下关系图表示:【典型例题精讲】例1.好果汁一定来自于好的原料,所以农夫果园在世界各地开辟生产基地,采摘新鲜原料,打造天然好喝的果蔬汁……番茄,来自新疆,其茄红素含量是普通番茄的1.8倍。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 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 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 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 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 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 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
复习课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 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 的含义也不同。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 心 事 物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其他生物 人
非生命物质
中心事物不同 周围事物不同
其他非生命物质 生物
环境的范围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当代社会 人类创造了空前灿烂的物质文明 谋求人地协调 ,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四、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地理环境决定论 理论产生的前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的能力相对低下,对地理环境依赖性大。 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
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 ,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行动结果: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 的一种极端认识。
格陵兰东南海岸的冰川景观,显示冰川正在断裂和消融
国内真实的污染照片
江苏泰兴化工园区的化工废料堆放长江堤上
河南安阳市范家庄离炼钢炉只有一墙之隔,村里每 天都下铁雨,村民在这污染严重的环境下生活
浙江萧山化工园区的工业污水排放河道后再经过河闸排放钱塘江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选修⑥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高中地理选修6 第1页(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2.4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环境资源法学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导论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资源一、环境资源的概念(一)两种不同理解将环境与资源并列解释将环境作为资源的定义解释(二)环境资源的概念本书中,环境资源法上的环境与环境资源的概念含义相同。
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二、环境资源的分类1、按物质与人类的关系: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按自然要素的不同: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按环境范围的不同: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种类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按不同的标准环境问题可分成:1、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界自身变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第二环境问题: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的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一)、局部环境问题阶段:原始人类时期、农牧业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全球性环境问题阶段: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第一节、环境资源法的涵义一、环境资源法的概念环境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环境资源社会关系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在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生产活动中和以环境为基本生存条件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类社会关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它的特点是客观性、经济—-环境效益统一性;(二)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它的特点是主观性、环境效益优先性.第二节、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一、环境资源法律关系及其构成(一)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概念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指环境资源法主体根据环境资源法的规定,在参加与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保护环境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构成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二、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一)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环境权利的享有者和环境义务的承担者,或者参加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享受环境权利承担环境义务的当事人。
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论绪论
第三节 环境科学
三、环境科学的特点
1.综合性 2.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3.学科形成的独特性
四、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 个核心问题。 (二)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按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三部分:基 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及环境学。
四、我国的环境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 2.资源浪费惊人,生态压力巨大 3.环保成绩显著,形式依然严峻
第三节 环境科学
境科学概述 环境科学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科学。它是在解决 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根据环境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对立统一 关系的发生和发展,调节与控制,利用与改造。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露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 的实质,研究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它们之间的物质 和能量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环 境质量,造福人类,防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促进协 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 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 二、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 四、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 (一) 环境保护目标 “十一五”主要环保指标 (二) 环境保护措施 1.污染物总量控制 2.节能减排 3.区域限批 4.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第一章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
从污染的空气、浑浊的水源,到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和不断减少的自然资源,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威胁着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大气污染这个严峻的问题。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大量的废气被排放到空气中。
工厂烟囱中冒出的黑烟、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在空气中弥漫。
这些污染物不仅使得空气质量恶化,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比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在一些大城市,雾霾天气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人们不得不戴上口罩出行,孩子们也因为空气质量差而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时间。
水污染也是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
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农业中过度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随着雨水流入水体。
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受污染的水不仅不能用于饮用和灌溉,还会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许多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如今变得臭气熏天,鱼虾绝迹。
土地资源的破坏同样不容忽视。
过度的开垦、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固体废物的大量产生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和建筑垃圾等堆积如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还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通过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促使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企业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同时,加大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探索新的环保解决方案。
环境资源法(第一章)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大方面的内 容: 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 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工业应高产低耗,能源应被清洁利用,粮 食应保证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保持相 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本章概要]: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关系规律。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 因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当今环境问题的严 峻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概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大战略思想。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其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 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其二,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边建设边破 坏的局面,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 其三,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 境问题接踵而至。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 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 内涵是当代人在创造今世发展和消费的同 时,不能自私地剥夺后代人应当享有的同 等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也就是当代人的发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复习提纲(详细、全面)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变异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题目问某地的某种自然灾害严重(损失大)的原因,一般要回答两个方面, ①该灾害本身强度大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②人口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抗灾救灾的能力影响灾害损失的大小同样的灾害强度,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损失程度较低;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抗灾救灾的基础雄厚,抗灾救灾能力强,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可能较轻;相反,经济落后地区,抗灾救灾能力弱,灾情可能较重。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主要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3、自然灾害的分类: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 、 、 、 、 、 、 、 、 、 等;(2)地质灾害主要有: 、 、 、 、 、 等 (3)海洋灾害除了 之外,还有 、 、 、 等(4)生物灾害包括农林牧生物灾害(主要有 、 、 、 等),和 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4、熟记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防灾减灾的措施:5、防灾减灾的一般措施:(1)非工程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2)工程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固堤坝,护坡工程、稳固山体,等。
(3)生物措施:植树造林五、我国部分区域自然灾害成因举例分析1、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①春季锋面雨带还在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量大。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3.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4.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8.环境破坏: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9.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
10.环境保护: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2.环境保护法学,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法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科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它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法律分支学科。
二、简答题1.简述人类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分类。
(1)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三版)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2 评价报告编写和审批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效力及法律责任 1 规划编制机关的法律责任。 2 规划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 3 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 4 此外,法律还规定,对有关的行政主管人员、工作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第五节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规定或体现的,调整因保护和 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适用于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反映环境 法本质和特征,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一)概念和意义 (二)产生和发展 (三)内容和实施 二、预防为主原则 (一)概念和意义 (二)产生和发展 (三)内容和实施
重要意义。
第二章 环境法概述 第一节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概念
• 环境法的概念可整合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 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 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环境法的特征
1 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 2 环境法是社会法。 3 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 4 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第二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
二、环境法的价值 (一)环境法的工具性价值 1 环境法的确认性价值 2 环境法的分配性价值 3 环境法的衡量性价值 4 环境法的保护性价值 5 环境法的认识性价值
第二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
(二)环境法本身的价值 1 环境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 2 环境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手段 3 环境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环境的法律武器 4 环境法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的精神准则 5 环境法是加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教材浓缩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教材浓缩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环境:包含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等因素1、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上一般将环境的范畴确定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使用了“人类环境”的概念。
3、目前各国环境立法给环境下定义的方法包括三类:①概括式,例1991年保加利亚《环境保护法》、1987年葡萄牙《环境基本法》;②列举式,例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93年日本《环境基本法》③概括加列举式,例中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简答】我国环境保护法给环境下的定义及其理解: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该定义包含3方面含义:①环境的范畴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不包括社会、经济等因素;②自然因素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要素与自然资源,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③历史遗迹与自然状态也属于环境范畴。
(二)自然资源:大多已包括在环境概念中1、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定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例: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我国宪法和物权法对自然资源的规定:宪法9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还对自然资源的权属做了规定,物权法做了细化。
环境学 第一讲(环境与环境问题)
*
三、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
(一)早期环境问题 (人类出现~20世纪70年代) 工业革命以前: 代表性的问题为生态环境破坏 严重水土流失 水旱灾频繁 沙漠化问题
*
*
第一次产业革命 (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30年代): 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染。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全球角度看,危害还是局部的
海啸 (2005)
*
*
海啸 (2005)
*
*
2)次生环境问题 (第二类环境问题) Second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
*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a.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破坏 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
*
2、环境要素的属性
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 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当代环境现状分析与环境保护热点话题内容提要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二.环境问题知多少?三.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四.我们的环境权利与责任五.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合,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俗地说,环境就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
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2.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的、狭义的)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和生命有影响的问题。
* (广义的)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人为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
如: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难现象。
人为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通常主要讨论此问题)。
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受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如:滥伐森林、滥采草原、滥挖矿藏等);第二类是指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污染、酸雨、生活和工业垃圾等)。
3、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
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的污染,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由环境污染还会衍生出许多环境效应,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除了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还会造成酸雨。
* 污染种类主要有:水、气、声、渣、光、热、电磁、放射性等等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主体与客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伴发展变化的。
4.什么是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具体来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管理的、宣传教育的、科学技术的等许多方面。
5.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容量)?环境承载力(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6.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大政方针是什么?一是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二是确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战略方针;三是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
二.环境问题知多少?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
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循环作用,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
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阶段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阶段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跟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
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
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
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
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
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
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称为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
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
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
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
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
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发达国家的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后来这些国家的城市周围又出现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
在后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花大力气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
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他资源(包括能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
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
这还表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
三.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威胁当今人类的十大环境祸患:1、土壤遭到破坏 6、化学污染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7、混乱的城市化3、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8、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4、森林面积减少 9、空气污染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10、极地臭氧层空洞1、土壤遭到破坏据参考消息报道,目前世界上有110多个国家(共生养着10亿以上的人口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
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水淹没。
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源消费将增加50%-70%。
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3、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引起新的瘟疫。
4、森林面积减少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
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
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6、化学污染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即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
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7、混乱的城市化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
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8、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
因此,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集中存在于鱼肉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
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9、空气污染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10、极地臭氧层空洞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