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群体行为与沟通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南开远程主干课复习大纲(组织行为学)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的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本课程从导论(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组织的外部环境)、个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三章、个性和情绪、第四章、知觉和归因、第五章、工作态度和第六章、工作环境中的激励)和群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八章、团队、第九章、沟通、第十章、冲突和第十一章、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及组织行为的经典原理和一些研究成果。
与管理学科中以职能管理为研究范围的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不同的是,组织行为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价值,随着学科自身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承认和重视。
特别在今天,组织的内外部情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灵活性、扁平化这些二十一世纪“新组织”的特点,表现在组织行为的各个层面,带来了组织行为管理的重大变革。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应对员工流动性增强和忠诚度减弱、改善道德行为、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平衡工作—家庭冲突、激发组织变革和管理工作压力等都成为组织行为学在新的情境下所面临的新课题,这就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本课程试图通过任课教师的上课讲授、案例分析、定期的课程报告、在线练习和课程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所涵盖的范围,以及进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而对其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第九章-群体管理精选全文
同的目标;(4)相互依赖;(5)相互作用; (6)统一行动。 人们加入群体的原因 安全、地位、自尊、归属、权力和实现目标
2.群体类型
类型: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通常是组织为了完成特定任务
而成立的,是组织的正式结构的一部分。(有 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分工) (2)非正式群体:自愿形成,更多地以个人关 系、朋友或共同的兴趣为基础。为了满足人的 社会需求(如交往),而非任务。 如,个人职业发展所需,维护朋友关系,满足协 作的需要等。
8.团队建设(Group)
中心论题: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与满足个体发展 需求的统一
高绩效群体所需的重要角色,马格里森等的研 究结论:
(1)汇报者-顾问;(2)创造者-革新者; (3)探索者-促进者;(4)评估者-开发者; (5)推进者-组织者;(6)完成者-生产者;
(7)监督者-审查者;(8)支撑者-审查者; (9)联络者
现代商业银行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创新的决策型人才 经营管理人才:银行家 科技型人才 实务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
1.人力资源系统
主要活动:招聘和选拔;培训和发展; 绩效管理;评价;奖酬。 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负责组织与个人 的联络和协调
人员选择,报酬,用工原则,纪律, 解雇等。
建设银行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
第九章 群体管理
群体的定义 群体产生的原因 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群体管理
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如何完成公司的目标? 如何使得组织成员愉快地为完成工作任 务? 如何能够使得组织成员各尽其能而又团 结合作,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绩效?
1.群体的含义
群体(Team): --共同协作的人员的集合。 --两个或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一章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第三章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第十一章 群体行为与沟通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二、沟通的类型
•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 正式沟通前面已经有定义,如公函往来、上级命
令、下级汇报、会议、请示、报告制度。优点是 效果较好,约束力强、易于保密。是重要信息的 沟通方式;缺点是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死板、 速度慢。 • 亚历克斯.贝富拉丝1948年用交流网络模拟大群体 沟通过程研究,把沟通网络分为5种类型:链式、 Y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
组织行为学
第十章 群体行为与沟通
• 个体人是群体沟通的载体 • 群体正式沟通 • 群体非正式沟通 • 沟通有控制、激励、表达情绪和提供信息
的功能
第一节 沟通及其分类
一、沟通及其过程 群体沟通就像人体血液循环,使肌体具有生命
力,就需要通畅的血液循环,如果堵塞,就会出 现梗或栓,如果梗栓出现在脑部,将会致命。
第四节 沟通中的现实问题
• 个体差异:不善沟通而有思想的员工类别,一是 有专业技术但很孤傲,二是常被你忽略的人,三 是视多言为蛇蝎的人。除此以外,遗传、种族、 家庭、个体经历都会产生差异。
• 性别: • 修辞: • 文化差异: • 电子媒介
本章应该掌握的知识及其应用
• 沟通 沟通的类型 沟通的功能 沟通的 障碍
• 链式:信息逐级向上下级传递,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 (如我国行政、财政体制)
• Y式:四级层次,类似于领导通过秘书向其他成员传递和 得到反馈的沟通形式。(如中央地方各级领导)
• 轮式:有一个领导居于中心地位和其他成员有密切联系。 (如最新式军事间谍管理系统)
• 环式:没有领导者,所有成员都处于相同的层次。(如各 部门营销业务人员)
• 什么是群体沟通?它对管理有效性有何意 义?
• 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这些障 碍?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
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的特点: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赢利为目的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2:桑代克的试误说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 第九讲:沟通
(2)起源:
情境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过滤和反馈双重机制; 情境模棱两可;
导致人们焦虑;
小道消息
控制
信任
自我利益
(3)弱化小道消息不良影响的建议
①
②
公布进行重大决策的时间安排;
公开解释那些让人觉得不一致或隐秘的决 策和行为;
③
对于当前的决策和未来的计划,在强调其 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指出其不利的一面;
2.有效沟通的障碍
(1)过滤: 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显得对接受者更为有 利。
(2)选择性知觉:
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 及其他个人特点有选择地去看或者去听信息。
(3)信息过载
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
2.有效沟通的障碍
(4)情绪 接受者在接收信息时的情绪感受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 解释。 5)语言
2.通道类型:
由组织建立的、用于传递有关员工的专业活动的 信息的渠道 用于在组织里传递个人或社会信息。
(2)非正式通道:
3.沟通过程的8个主要部分:
发送者(信息源)
编码 信息 通道 解码 接受者 噪音(干扰) 反馈
4.沟通过程模型:
5.沟通的方向
自下而上
9.3 人际沟通
1.口头沟通(oral communication)
优点: 快速传递、快速反馈 缺点: 信息失真 优点: 有形、可核实 缺点: 耗费时间、缺乏反馈 优点: 提供其它沟通支持,使情感和感受可观察 缺点: 对身体语言和动作的理解会影响对接受者对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教育社会学基础09第九章——班级的人际关系:班级、互动与学风
核心概念 班级与班集 体班级文化与班级功能 小群体与地位分化 班级文化与学风
研究主题 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功能 班级成员的地位分化
班级中人际冲突的发生和协调 班级文化建设
第一节班级是学生社会化最重要的正式群体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班级的性质、结构、人际关系和社 会功能等内容,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9年,结 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哈 佛教育评论》上发表《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班级:它在美 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最早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来 研究。帕森斯运用社会学观点论述了班级社会系统的概念、 特征、条件及功能。在后续的研究中,除了将班级作为一 种社会系统进行研究外,有学者认为班级应该是一种社会 组织,还有学者将班级视为一种社会初级群体。把班级看 作什么,即研究班级的社会属性是什么,是开展班级社会 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关于班级社会属性的三种主要观点(1)
观点 人物
判断依据
研究内容
班级是一 种特殊的 社会系统
美国学者 帕森斯
班级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 群的交互作用; 发生交互作用的行动者都处于 社会情境之中; 行动者之间存在规范及和谐的 认知期待,通常具有某些相互 依存的一致性行为表现
班级功能的研究: 社会化功能和筛 选功能; 班级社会行为模 式理论; 班级师生互动模 式理论
关于班级社会属性的三种主要观点(2)
观点 人物判断依据源自研究内容班级是一 种社会组 织
我国学者 吴康宁
班级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 班级组织的结构;
式的组织机构和清楚的组织规 班级组织中的互
范
动;
班级是学校为便于开展教育教 班级的规范与制
学活动、实现教育目的而专门 度;
组织起来的群体;为保证正常 班级组织的水平
社会心理学(2-9)群体心理
2.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
(1)邻近律 在物理空间上的邻近能够导致人们之间的吸引与喜欢. (2)对等律 人们之间的喜欢往往是相互的.阿伦森所提出的著名的“得--失理 论”. (3)一致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中态度、价值观的相似尤为重要. (4)互补律 有着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人相处,也可建立起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5)个人特征(外貌、人格)
(四)群体内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也称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 心理结合力. 群体凝聚力既指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 吸引.当这种吸引达到一定强度,而且群体成员资格具有一定的价值时, 我们就说这是个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 心理结合力是在围绕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和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它的表现 形式为态度和行为.但首先是态度,只有群体内部领导和成员、成员和成 员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相互关切和支持,相互间心理距离较近,能够相 互吸引,才能有表里一致的团结行为.
4.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测定凝聚力的方法: 请群体每一成员评定自己对其他各成员的感情,然后把这些评定 加在一起. 让群体成员评价整个群体或他们的归属感.这些评定需要采用心 理量表. 计算凝聚力的公式(多伊奇):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凝聚力=-------------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数目 另外,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也可以测定群体的凝聚力强度.
2.群体凝聚力的规定要素及条件
规定要素:
群体凝聚力是由群体特性和成员特性规定的.从群体特性来看,群体对其成员, 具有较高程度的吸引力;从成员特性看,成员对其群体所具有的吸引力给予感受和 反应,从而愿意参与群体活动.
条件要素:
从群体方面看,主要给其成员提供需要满足和分配公平,以及良好的气氛、群体 的知名度等条件.群体在总体上更多地代表本群体成员利益并在为其谋利益的活动 中不断达成群体目标,这是凝聚力形成的根本条件. 从成员看,群体成员在群体生活中努力养成与群体成就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是 该群体内部凝聚力形成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成员在为群体目标达成上的价值观念的 一致性,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类似感和共同工作的兴趣,也有利于凝聚力的形成.
第9章群体心理
非 正 式 群 体
利益型群体 为了某个共同关 心的特定目标而在一 起工作的群体。
友谊型群体 基于成员共 同特点而形成的 群体。
7
三、群体的心理学功能
(一)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1.群体是个体获得心理满足的场所。
• 安全需要 • 地位需要 • 自尊需要 • 情感需要
• 权力需要
• 实现目标的需要
8
2.群体对个体行为有增效 或减效作用
42
社会惰化的原因
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 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付出的努 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合 理的,那么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得 出相反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公 平理论,亚当斯,1965年)。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群体责任扩散,个人评价焦虑 降低,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下降。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 人共同工作时,个人有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 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向群体的责任压力在群体中分散 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 么责任压力,而且互相依赖,所以产生推诿。我们看到,人越 多,责任分散得越厉害,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 增强责任感。
• 非正式的社交约定 • 资源分配规范
• 有助于群体平稳运行, 维系群体存在。
• 提供了评价和矫正成 员行为的准则。
14
3. 地位
地位: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 种社会化的界定。
地位符号
正式地位和非正式地位
与地位有关的群体行为
15
4.群体凝聚力 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 中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温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2、理论基础3、方法基础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发展背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对象、工作条件和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公正、自由和竞争的社会原则相结合,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施展的空间更大。
这种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互相影响、推动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既不是知识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它叫做新商业经济。
2、发展内容(1)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它是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等。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1、个体行为规律(1)人的行为模式:♪ a. 刺激反应机理♪ b.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 c.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2.知觉与行为♪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
引起知觉差异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错误(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的作用)1.华生主义与新华生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即刺激—反应(行为)公式。
第十章 群体行为与沟通(《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三、沟通的功能
控间的设计 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力 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 行话 过滤 选择性知觉 语言及情绪
第三节 有效沟通的技能
有效反馈的技能(强调具体行为;使反馈对事不对人;使反馈 指向接受者和你的共同目标一致;把握反馈良机;确保理解; 使消极反馈指向接收者可以控制的行为。)
沟通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的接收者 所传递的信息 需要被传递的信息首先被信息的发送者进行编码,然后通过媒介
物传送给信息的接收者,由其对信息进行解码,并作出反应反 馈给信息的发送者。在编解码过程中,会受到人的知识、技能、 态度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甚至道德水平高低)。
二、沟通的类型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前面已经有定义,如公函往来、上级命令、下级汇报、
会议、请示、报告制度。优点是效果较好,约束力强、易于保 密。是重要信息的沟通方式;缺点是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 死板、速度慢。 亚历克斯.贝富拉丝1948年用交流网络模拟大群体沟通过程研究, 把沟通网络分为5种类型:链式、Y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
第十一章 团队建设
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 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间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 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高绩效团队的一个特点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 是否选择团队管理,关键是具体的任务是否经常变动。变化大
的任务更适合适用团队组织。
第一节 团队及群体
第十章 群体行为与沟通
个体人是群体沟通的载体 群体正式沟通 群体非正式沟通 沟通有控制、激励、表达情绪和提供信息的功能
第一节 沟通及其分类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群体行为简介1.1 群体与个体差异解释群体的概念探讨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群体行为的重要性1.2 群体行为的特点描述群体行为的主要特点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行为的优势与劣势1.3 群体行为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群体行为分析不同类型群体行为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群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4 群体行为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群体行为所面临的挑战分析群体行为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群体行为中的挑战与抓住机遇1.5 群体行为的研究方法介绍群体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research method 来研究群体行为第二章:群体结构与过程2.1 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群体结构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2 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介绍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分析不同群体结构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群体结构来优化群体行为2.3 群体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群体过程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过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有效的群体过程2.4 群体沟通与决策介绍群体沟通与决策的要素与过程分析不同沟通与决策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群体沟通与决策的效果2.5 群体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群体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第三章:群体动力学3.1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群体动力学的概念探讨群体动力学的主要要素强调群体动力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3.2 群体内部动态分析群体内部动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探讨群体内部动态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群体内部动态3.3 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介绍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的分类与特点分析不同角色与地位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适应不同的群体角色与地位3.4 群体规范与凝聚力解释群体规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群体凝聚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群体规范与凝聚力3.5 领导力与群体动力学分析领导力对群体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领导力来优化群体动力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4.1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4.2 群体多样性与组织绩效强调群体多样性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多样性维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群体多样性来提高组织绩效4.3 群体冲突与组织绩效探讨群体冲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来提高组织绩效4.4 团队建设与组织绩效介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方法分析团队建设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团队建设来提高组织绩效4.5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探讨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来优化群体行为与提高组织绩效第五章:案例研究5.1 群体行为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案例研究在理解群体行为方面的作用分析不同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case study 来深入理解群体行为5.2 群体行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群体行为案例探讨案例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案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5.3 群体行为案例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强调通过案例讨论来提高对群体行为第六章:群体行为与个体心理6.1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探讨群体行为中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分析个体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个体心理因素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6.2 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影响解释社会影响的概念与类型探讨社会影响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影响以优化群体行为6.3 群体行为中的从众与服从分析从众与服从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从众与服从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应对从众与服从的压力6.4 群体行为中的自我效能与动机解释自我效能与动机的概念与作用探讨自我效能与动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自我效能与动机以优化群体行为6.5 群体行为中的情绪与情感探讨情绪与情感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情绪与情感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管理情绪与情感以优化群体行为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1 组织变革中的群体行为探讨组织变革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组织变革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以应对组织变革7.2 组织变革中的领导力与沟通强调领导力与沟通在组织变革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沟通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沟通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3 组织变革中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解释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的概念与作用探讨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7.4 组织变革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组织变革中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变革中的冲突7.5 组织变革中的培训与发展介绍培训与发展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第八章: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1 群体行为与创新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创新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促进创新8.2 群体行为中的创意与扩散解释创意与扩散的概念与过程探讨创意与扩散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激发与传播创意8.3 群体行为中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强调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4 群体行为中的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探讨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8.5 群体行为中的创新文化与组织氛围解释创新文化与环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创新文化与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与氛围第九章: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群体行为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2 招聘与选拔中的群体行为介绍招聘与选拔的概念与过程分析招聘与选拔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招聘与选拔来优化群体行为9.3 培训与发展中的群体行为强调培训与发展对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9.4 绩效管理中的群体行为解释绩效管理的概念与过程探讨绩效管理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绩效管理来优化群体行为9.5 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中的群体行为探讨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来优化群体行为第十章第十章: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10.1 群体决策的重要性强调群体决策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决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决策过程10.2 群体决策的过程与步骤介绍群体决策的基本过程与步骤分析不同决策过程中的群体行为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群体决策10.3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探讨群体决策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分析心理偏差对群体决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识别与避免心理偏差10.4 群体决策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决策中的冲突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决策中的冲突10.5 群体决策的评估与改进解释群体决策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群体决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改进来优化群体决策第十一章: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1.1 领导力与群体行为的关系探讨领导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领导力在优化群体行为中的作用11.2 变革型领导与群体行为介绍变革型领导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变革型领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变革型领导来优化群体行为11.3 领导力中的沟通与激励强调沟通与激励在领导力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沟通与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11.4 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探讨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的重要性分析道德与信任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建立与维护道德信任11.5 领导力发展与管理介绍领导力发展的概念与方法分析不同领导力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领导力发展与管理第十二章: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2.1 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冲突类型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与解决群体冲突12.2 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冲突解决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冲突解决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2.3 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应用强调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协商与调解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协商与调解来解决群体冲突12.4 第三方介入与冲突解决探讨第三方介入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第三方介入方式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第三方介入来解决群体冲突12.5 冲突解决的组织文化与氛围解释组织文化与氛围对冲突解决的影响探讨如何塑造有利于冲突解决的organization culture 与氛围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组织文化与氛围来解决群体冲突第十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3.1 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目标强调团队建设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建设来优化群体行为13.2 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团队建设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团队建设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3.3 团队沟通与协作强调团队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团队沟通与协作来优化群体行为13.4 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探讨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的作用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团队动力学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来优化群体行为13.5 团队评估与发展解释团队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团队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发展来优化团队建设与群体行为第十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14.1 组织文化与群体行为的关系强调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组织文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群体结构、过程和动力学3.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4.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5. 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6. 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7. 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8. 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9. 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0. 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1. 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2. 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难点:1.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 群体内部动态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的培养3. 领导力、沟通与决策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4. 群体行为中的心理偏差和冲突管理5. 团队建设和团队动力学的优化策略6.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塑造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第九章 团队以及团队精神
团
队
人人都负责,实际 上就是无人负责, 真是这样吗?
第一节 团 队 定义、比较 2,团队的类型
一、群体与团队的定义、比较
工作群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 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结合 在一起。
工作团队:
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 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 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 绩效的总和。
西方的团队理论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不同也能和”。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求 同存异”,亦即,不再仅仅停留对“同”的 寻求,而是对“异”的开拓,希望获得“互 补性”的不同。 这是一种奠基于创造性、扩展性的不同。 人类的群体生存状态本来就是以“相互依 赖”为前提,久而久之,以群体为“目的” 的集体主义社会相当程度上已经忽视了群体 本身的这一社会价值和意义。
就集体主义传统的中国而言: 儒家传统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齐,必然同,而且是“天下大同”, 只能是以一个标准来衡量的“大同”。 这种对“同”的苛求,其本身就与人 性相悖,于是必须仰仗“道德”的力量。 关于“榜样的力量”:“从一而终”。 结果,这样的“同”往往会让我们的 想象力、创造性和生存空间逐渐“内聚”, 生存的空间逐渐受限,其结果只能是“同 而不和”。
四、对于共同目的承诺:
远见,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 指引方向,提供推动力,让成员愿意为它 贡献力量。 在集体与个人层次上都能接受的。
五、建立具体目标:
具体、可衡量、可操作的绩效目标。
六、领导与结构:
需要领导和结构来提供方向和焦点,让 成员承担相同的工作负荷。 此外如安排工作日程、开发工作技能、 关于如何解决冲突、作出和修改决策等。
组织行为学+第九讲:群体人际关系与沟通
(三)人际关系在组织中的影响
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 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不仅影响人们 的心理状态,而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有重大影响。
1.人际关系影响组织的氛围和凝聚力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基础,组织成员之 间沟通顺畅、感情融洽,组织活动就会积极、和睦,士气 高昂,组织目标也容易得到认同和实现。相反,人际关系 紧张、不协调,组织成员之间就会不信任、相互戒备,难 以沟通,组织就会涣散。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群体中成员与成员、成员 与领导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它反映了人们彼 此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和相互吸引或互相排斥的心理状态。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在其成员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所 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成员之间实现着信息、感情和个人 特征的相互交流和行为上的相互作用。交往是人类社会所独具 的现象。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他选择一个先进班组与一个落后班组比较,A组是由12 人组成的小组。这个组在车间里生产情况是最好的。调查 显示其人际关系是:组内成员之间作了大量的肯定选择, 没有否定选择。得票最多的是班组组长和共青团小组长, 他们两个也彼此作了肯定的选择,这表明组内领导受到成 员的爱戴,领导人之间合作也很愉快。
D组由13人组成。这个组生产指标一直很低,经常完不 成生产计划。调查其人际关系状况发现:
第九讲:群体人际关系与沟通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 系,这种关系经常受到各自的职务、心理特征的制约,并 伴随一定的心理体验和反应。这种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 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具 有重大作用。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Ⅰ篇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人际技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决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能否真正飞黄腾达上,领导和沟通技能很重要;(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的员工;(3)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
二、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在工作中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和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1.管理者的职能亨利·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把这些职能可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职能包括:①确定组织的目标;②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③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2)组织组织职能包括:①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③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④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3)领导领导是指导和协调他人工作。
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领导。
(4)控制为了保证各项事情按部就班地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
他们要对实际的绩效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重大偏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种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的活动,就是控制职能。
2.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指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10种不同的工作相关行为。
如表1-1所示,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纸张 永久并容易得到记录
传真 能传达到地理上分散 速度快 的读者
电子邮件
电子会议系统(EMS) 比口头沟通用词更为精确并能表明较 多细节
读者参与程度较低 反应慢 对于信息是否收到或何时收到缺乏控制
显得保守 如果质量好,表达更为清晰 通常更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 信息传递费用较高 通常需要更多准备时间
表9-1 影响可信度的因素和增加可信度的技巧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
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信息接收者的信念和价值观 影响着他译解信息的模式。 行话:不同的职能部门不仅有不同的参照视角,还有着不 同的“语言”。 过滤:指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显得对接收 者更为有利。 选择性知觉: 选择性知觉指接收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 景及其个人特点有选择地去看或听信息。 语言及情绪:同样的词汇对不同的人来说含义是不一样的 。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四节 沟通中的现实问题
个体差异:每个单位都有一些不善于沟通,但具有极 佳思想能力的员工。 性别:不同性别的人对于有效沟通的标准是不尽相同 的。 修辞:保持委婉与准确间的平衡。 文化差异:语意障碍、词汇含义障碍、语调差异障碍 、认知差异障碍、 电子媒介:20世纪80年代起,新型的电子技术极大地 改变了组织中的沟通方式。工作生活与非工作生活之 间的界限被打破了,组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改变了信息 在即时输出和即时回收方面的能力。高级的管理信息 系统可以取代某些信息交流方式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三节 有效沟通的技能
有效训导的技能 训导是指为了强化组织规范和规章,由管理者从事的活动 。引起训导的员工行为有旷工、迟到、滥用病假、不服从 领导、不使用安全设施、欺骗上级、虚报信息等。 训导技巧: 用平静、客观、严肃的方式面对员工 具体指明问题所在 对事不对人 允许员工陈述自己的看法 保持对讨论的控制 对今后如何防范类似错误达成共识。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九章
群体行为与沟通
关培兰
组织行为学
教授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目录
沟通及其分类
沟通的障碍 有效沟通的技能 沟通中的现实问题 沟通的视窗理论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群体沟通好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群体沟通通过人与人之 间的沟通来实现。 正式沟通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 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非正式沟通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以外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 沟通有控制、激励、表达情绪和提供信息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群体沟通?它对管理有效性有什么意义 ? 如何有效发挥沟通的功能? 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提高有效沟通的技能有哪些? 结合自己谈谈对沟通的视窗理论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
个人关系,长期 运用值得信赖的长期记录,承认 通过指出听众利益来建立良好 记录 利益上的冲突,作出合理评估 意愿
专门技术 知识,能力外在源自象 吸引力 共同价值 理想,标准强调经历和简历
将自己与听众认为是专家的人 联系起来或引用其话语
通过认同听众的利益来树立形 强调听众认为有吸引力的特质 象;运用听众认为活泼的非语言 沟通 在沟通开始时就建立起共同点和相似点,将信息与共同价值结 合起来
表9—2电子沟通与传统纸介质沟通的比较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五节 沟通的视窗理论
沟通的视窗理论是由约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 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 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一节 沟通及其分类
沟通及其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的接收者
所传递的信息。
沟通的类型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 沟通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
控制、激励、表达情绪和提供信息。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
空间的设计:工作场所的空间设计会影响员工的沟通模式。 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力: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信息源对于 该信息所涉及领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二是信息接收者信赖 信息源(不带有任何隐藏目的)的程度。
因素 建立于 强调初始可信度 强调头衔和地位 加强后续可信度 将自己与高地位的人联系起来 (如:共同署名或进行介绍) 身份地位 等级权力 良好意愿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三节 有效沟通的技能
有效反馈的技能
强调具体行为 使反馈对事不对人 使反馈指向接收者和你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别的 把握反馈的良机 确保理解。 使消极反馈指向接收者可以控制的行为。
有效授权的技能
分工明确 具体指明授予的权限范围 允许下属参与 通知其他人授权已经发生 建立反馈控制机制
读者或听众参与程度较高 反应快 信息能立即收到并能较好地控制
不大受约束 如果质量好,可能更富有创造性 有可能产生乱码 信息传递费用较低 所花准备时间少
信息传递中不太可能与组织中各层次的人接触可能与组织中各层次的人员接触 无非语言沟通 保密性强 传递较慢 可使用“—“—>”等“情感”符号来传递非语言信息等“情感”符号 来传递非语言信息 可能比纸介质沟通的保密性差 传递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