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国教育史_3_ppt

中国教育史_3_ppt




四门学的历史变迁


1、北魏孝文帝太和18年(494年)迁都洛阳, 创设四门小学。因设于京师四门,故名四门学。 2、唐代的四门学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有 生员1300人。教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 太学相同,但就学的是低品阶官员及庶人子弟。 3、宋代于庆历3年(1043年)设四门学,招 收八品以下官员和士庶子弟入学,一年一试, 三试不中者出学。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背景介绍
唐朝的行政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 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审议)——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 朝廷的重要政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 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 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 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 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则补入太学, 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但这种升格 法并未加深其学业程度,只表示提高其 地位。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 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 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停公膳”的处 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凡 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 续落第或九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 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都令其退学。
唐朝的中央官学


“六学二馆”
1、国子学 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开始设立国子学 2、太学 3、四门学 4、书学(隋朝创设) 5、算学(隋朝创设) 6、律学(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时期设立) 7、弘文馆 8、崇文馆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22
四、论道德教育
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核心。他是 董仲舒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刑法为辅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道德的基本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
五常(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3)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在把握不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教育和个人的
主观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4. 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的隐效性,因为教育的社会效应是 间接的,它是那些直接产生效益的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30
四、教育的培养目标(“鸿儒”)
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
⑵开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在长 安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太学的学生)50人。 ⑶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5
由地方(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 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录用为官。
始于汉文帝,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重视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州举秀才,郡国举孝廉,成为固定 的选士制度。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分为五个层次 文吏 儒生 通人 文人 鸿儒
王充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 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 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31
五、教育内容 (一)诸子百家学说 凡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一切文
化知识都应当学习 (二)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且要从
11
⑷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定的儒 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 程。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中国教育史(近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学堂类别
外国语(方言) 学堂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论学制
梁启超根据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主张按学生 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 阶段,施以相应的学校教育,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 度。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关于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学习阶段和年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改革科举制度
维新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规定以后 的考试、取士都要讲求实学、实政。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 创了经济特科,以选拔长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维新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北洋西学堂
南洋公学
盛宣怀
北洋西学堂后发展为北洋大学,南 洋公学后发展为交通大学。这两所 学堂最先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 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 接,按年级递升,有近代三级学制 的雏形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中国教育简史PPT第三章 学制

中国教育简史PPT第三章    学制

中国教育简史
清末“学年化”学制的确立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学制主系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 (分第一、二、三类);大学堂3~4年 (分为 经学、政法、文学、商、格致、工、农、医共8科,京师大学堂8科全备,设于各省至少备其中3科);通儒 院5年,属研究院性质,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宗旨。从小学堂到大学堂, 学制总年限长达20~21年之久。 (三)清末学制的性质与特点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 义。 (四)清末学制的补充与修订 其一,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 其二,针对民间关于初等小学堂难于按章程规定普及的议论,1909年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 其三, 1909年对中学制度进行调整,实行文、理分科,课程各有侧重。
目录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02近代学制的引进近代学制的中国化改造03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政区化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一夏商西周的国学和乡学设置政区的设置与划分是政区化学制形成的基础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学制的变动、调整和讨论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中国教育简史
古代学制中的分段与分级观念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小学、大学与教育阶段 按教育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划分“小学”“大学”,区别教育场所和内容,在东汉应已相当普遍。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体上因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官学教育时兴时废,但也有不少政权重视崇儒兴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最新中国教育史(近代)

最新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体现着中西
文化杂糅的特点。 历史作用:(1)论证了“西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 进了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2)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 兴办了许多近代学堂并且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为封建教育注入 了活力。 局限性: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 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 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派遣留欧 留欧学生的派遣主要是依据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以福
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主要派往英法两国,去法国学习造船 技术,去英国学习轮船驾驶技术。
留欧学生将近代中国军舰制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他们也成为了近代海军的重要骨干,为近代海军教育事 业做出了贡献。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中学”、“西学”的具体内涵 ✓“中学”是关于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的学术,它具有 人品修养的作用,学习“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 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是保国、保种、 保教的前提; ✓“西学”是关于西政、西艺、西史的学术,西学主要是用来应 对世事的知识。 ✓关于中、西学之间的关系,概言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注意:此处的“西政”是有关西方文教制度、工商财政、法律制度 等管理层面的文化,与维新派的“西政”有本质区别,并非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 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②经馆。经馆是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汉朝的经馆出现较早,在汉武帝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东汉时这种私人讲学的风气更甚。
西汉私学兴盛的原因:
①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私人讲学承担了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责任,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②汉自武帝以后,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士人必读儒家经典,在政治上才有出路,才能有出仕做官的机会,而太学路途遥远,进入地方官学也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得不求助于私人传授。③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但仕途不得志,或罢官在家的儒家学者,在地方上聚徒讲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④西汉末年产生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对古文经学派采取冷淡的态度。古文经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
(2)鸿都门学和宫邸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鴻都门学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宫邸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如专为外戚子弟办的四姓小侯学(“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另一种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的宫廷学校,为邓太后所办。
5、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6、了解王充的教育思想





重点: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定
了解识记察举制度
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难点: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讲授
使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 第二节 “稷下学宫”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  第二节 “稷下学宫”

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一、含义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它具有政治、学术和教育的多重社会功能。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文化、教育发展创造的结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和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1、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

2、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学术性,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学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

稷下学者留下的著作很多。

3、育才:稷下学宫罗致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派,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从学弟子。

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

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为了鼓励学者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

学术辩论带来稷下诸学派的吸收、交融、分化和嬗变。

到过稷下的不少学派和学者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2、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很高的政治待遇。

学者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

优厚待遇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给稷下学者以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这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道家思想教案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道家思想教案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道家思想教案教案标题:中国教育史第三章道家思想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中的第三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此外,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将能够分析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1. 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2. 掌握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贡献;3. 分析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2. 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教学难点:1. 分析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教育史教材第三章相关内容;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准备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道家思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对道家思想有了解吗?你认为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与学习(20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三、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道家思想的贡献方面进行深入讨论;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相关展示材料,包括道家思想的具体内容、对教育的影响以及现实意义;3.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

四、个人思考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在思考后,个别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还有哪些现实意义?为什么?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阐述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以加深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第三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960-1368年)【教师提要】【学习目标】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持续发展并有新的改革时期。

应着重了解宋代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改革创新举措,宋代的三次兴学,三舍法、苏湖教法、学田等内容。

还要了解书院的产生及其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特点。

辽、金、元的教育,重点抓住其民族性特点。

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教育家,应全面掌握他的教育思想。

【学习建议】注意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和理学的产生是宋代教育发展演变的主要背景,制度上更趋于健全化,思想上更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

对于辽、金、元教育,则应从其吸收汉族文化和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及政治特权两个方面加以归纳。

朱熹的教育思想,则应放在理学的学术背景上去分析。

第三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960-1368年)节次选择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和科举制度【本节教师提要】一、宋代的文教政策二、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三、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宋朝建立后,汲取晚唐五代两个世纪藩镇割据、权臣悍将篡位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尤其是高度重视文治,宋太祖明确提出:“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

”推崇儒家的伦理纲常,尊孔崇儒是宋代文教政策的核心。

宋代统治者认为:儒学是“人伦之大纲”,只有尊崇孔子,恢复儒学的至尊地位,才能真正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宋朝建国之初,即致力于恢复被战乱毁坏的各地文宣王庙。

宋代统治者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改为至圣文宣王),封孔子以下十哲为公,七十二弟子为侯,对当时的孔子的嫡传后裔加封文宣公的爵号,并予以赐官、赐田、赐出身、免除赋税等优厚待遇。

君臣亲往祭祀孔庙,将孔庙释奠礼由上公升为帝王之礼。

宋代尊孔崇儒的政策,还体现在教育、科举考试中不断强化经学的地位。

科举制度在唐代以诗赋取士为重,宋初因袭唐制。

但到宋太宗时,就强调科举取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

并诏令国子监刻印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颁行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一试。采取“设科射策”。
射策:抽签口试问答主考所处的试题。合 格的曰“中”。
设科: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从优到劣, 分为甲、乙、丙三科。中甲科者可任郎中、 中乙科者可任太子舍人、中丙科者可任文 学掌故。
二、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
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
⑷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定的儒 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 程。
⑸太学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 法”
师法:即师承关系,类似于家谱,一代一 代直系相传,其核心在辨明师承关系。
家法:即学术流派,侧重于传经内容,一 些有造诣的经师创立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⑹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
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 当时的政治需要,在《对贤良策》中提出 了三大文教政策:
⑴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⑵兴太学 ⑶择贤任能
三、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生之自然之姿谓之性”,“性者,质也”。人 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

仁气:人性中那些有利于促进发展 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

贪气:人性中那些将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
1、察举的科目
①常科
A.孝廉:主要是察举孝子廉吏,为人以孝 为本,做官从政以廉为方。汉代孝廉为岁 举,即每郡每年按规定名额举人,送至朝 廷。
B.茂材:原称为秀才科,属于特科,东汉时 改为岁举,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为 州举。
②特科:临时需要或统治者个人兴趣
A.贤良方正:此科在于得直言极谏之士, 广开言路,如董仲舒连对三策,授以江都 (今为扬州)相。
“独尊儒术”对汉代教育的影响
①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自此以 后,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 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 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 强思想教化。
②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③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太学 太学的本意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从汉武
①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 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信、书画作为教育 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
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办学的 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 经验,同时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学 校。
三、地方官学(郡国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创始于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时),
主要是受“文翁兴学”(P111)的影响和推动。
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旦卒史,实行对地
方官学的管理。汉平帝时,下令郡国以下的各级行政单位
设立学校。
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
郡国学校的办学目的:
⑴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 的优秀学生。
⑵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 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是汉代最负盛名的儒
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
子”之称,他提出了三大
文教政策的建议,并且论
述了教育的作用以及至于
道德教育、知识和教学关
系等问题。董仲舒的著作
大部分都散失了,流传下
来的只有《春秋繁露》和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 《对贤良策》。
二《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贤良策》 中提出的三大建议,首先提出“独尊儒术” 的思想。(P107)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㈡兴太学以养士
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后,汉武帝采取了
以下措施,确保儒术的独尊。
⑴设五经博士:博士的职位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 家五经大师才能胜任。
相抵触的先天因素
⑵性和善的关系 (P117古语) 性(可能性)(内在根据)
教 育
善(现实性)(转化的结果)
⑶性三品
圣人之性: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情欲,注定要向善的方向 发展不需要教育就可以通过自我的修养为善。
中民之性:大多数人都具有本性,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 决定性作用,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第二节 汉代的文教政策
一、黄老政治与汉初文教政策
“黄老之学”(P105)
⑴废除挟书律
⑵开放私学
⑶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重视知识分子)
汉初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得知识分子的
地位有所提高,所产生的效应是知识分子群体及
文化活动的再度兴盛,有百家争鸣之遗风,其中
特别是儒家学派得以发展,为汉武帝时儒学独尊
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的三公举
荐,大多数在政治和爱好上与汉灵帝相投合,学 校专以尺牍(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 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辞赋、字 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 禄。因此,它受到官僚集团的强烈抨击。
鸿都门学在教育上有独特的意义
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
⑵开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在长 安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太学的学生)5负责 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录用为官。
始于汉文帝,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重视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州举秀才,郡国举孝廉,成为固定 的选士制度。
B.明经科: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
C.童子科:选拔15岁以下博通经典者。考试 内容一般是“讽”,即背诵,要求背诵 9000字。另外考六种字体或八种字体,通 过者破格录用神童。
2、察举的利弊 利: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
则,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济世之才,同时极大地促 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弊: ①贵戚高官横加干扰取士。 ②贿选成风。 ③主要官员察举不利。 ④沽名钓誉成风。
帝创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开始,太学成为汉代国 学的定制。 ⑴太学的教师:博士 ⑵太学的学生: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或 “诸生”。 ⑶太学的教育目标: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 官吏。“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经书或两种经 书以上;“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 德行,“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五常”即任、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 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