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斯《组织行为学》12版 OB12_19 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
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教材
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教材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现代社会中,组织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组织必须不断调整和变革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然而,组织变革往往伴随着压力。
组织成员可能面临的压力包括心理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压力等。
对组织变革与压力的有效管理,不仅有助于组织顺利变革,也能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一、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原因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对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的调整和改变。
组织变革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的推动、竞争压力的加剧等。
组织变革旨在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使之能够适应新环境并保持持续的发展。
二、组织变革带来的压力组织变革常常伴随着压力。
首先,员工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是最常见的。
在变革过程中,员工可能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
此外,组织变革可能会导致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的改变,员工需要适应新的工作方式,这也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其次,组织变革还可能引发人际关系的变化,员工关系的不稳定和紧张也会给员工带来压力。
三、压力管理的重要性组织变革与员工的压力不可避免,但是如何有效管理和缓解压力是至关重要的。
压力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员工的健康和满意度,并确保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
有效的压力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员工的离职率、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四、压力管理的策略1. 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支持组织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方式。
提供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少心理压力。
同时,组织应设立专门的支持机构或岗位,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和困惑,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 建立透明的沟通渠道组织应建立透明和开放的沟通渠道,及时向员工传达组织变革的目标和意图,回应员工的疑虑和困惑,增强员工对变革的理解和支持。
沟通渠道还可用于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反馈,帮助组织及时调整和改进变革的实施。
组织行为学18组织变革和压力管理共54页PPT资料
心理素质更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学习和适应工作场所中的 变革
组织可以通过选择接受变革的人来促进变革的顺利实施
组织变革和压力管理
14
3、变革的阻力
3.2 克服变革阻力
(7)公正地实施变革 组织可以将负面影响最小化的一种方式就是确保变革实施
变革的推动力更可能来自组织外部的变革推动者、新加入 组织的员工、或是那些尚未处于关键权力结构中的管理者
内部变革推动者的地位和职务受到的威胁最大 长期任职的经营者往往只实施渐进性变革 组织内的权力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变革的速度和程度
组织变革和压力管理
17
4、管理组织变革的方法
4.1 卢因的三步骤模型
计划性的变革
有意图及目的的变革活动
变革推动者
负责将计划性变革引入组织中 ,并加以管理的人
有计划的变革的目标:
致力于提高组织适 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致力于改变员工的 行为
组织变革和压力管理
5
3、变革的阻力
变革的阻力的方式 公开的和直接的 抱怨,消极怠工,罢工威胁等 潜在或延后的 丧失对组织的忠诚感、缺乏工作积极性、增加差错率、
消息;制造谣言以使员工接受变革 收买则是通过让抵制变革的群体的领导者在变革决策中承
担重要角色或者征求他们的意见来收买他们
组织变革和压力管理
13
3、变革的阻力
3.2 克服变革阻力
(6)选择接受变革的人 接受和适应变革的能力与人格有关
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高风险承受力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 组织的变革
第19章 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
学习目标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浓缩笔记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笔记详情Miss Lei2020-10-20 组织管理学第十章组织结构与设计1.组织结构的定义,主要目的2.组织设计的关键要素:A工作专门化B部门化C指挥连D管理跨度E集权与分权F正规化3.组织设计决策:有机式与机械式4.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技术,战略,规模,环境不确定性5.常见的组织设计:简单型,职能型,事业部型6.现代的组织结构:团队结构矩阵型和项目型结构内部自治单位无边界组织学习型组织组织行为学第十六章组织结构的基础1.常见的组织设计:简单结构官僚结构矩阵结构2.组织设计的新方案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3.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战略规模技术环境管理学第十一章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1.人际沟通过程方法障碍(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信息超载,防卫,语言,民族文化)克服方法(运用反馈,简化语言,积极倾听,控制情绪,注意非语言提示)2.组织中的沟通非正式与正式沟通沟通信息流向(下行,上行,斜行,横向)组织沟通的网络(链式,轮式,全通道式)(小道消息)3.理解信息技术4.技术如何影响管理沟通和组织组织行为学第十一章沟通1.沟通过程方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水平沟通)2.人际沟通口头书面非语言3.组织沟通正式的小群体网络(链式,轮式,全通道式)小道消息电脑辅助沟通知识管理4.沟通渠道的选择5.有效的沟通障碍过滤选择性知觉信息超载情绪语言沟通恐惧6.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沟通障碍沟通中的沉默“政治上准确的”沟通跨文化沟通(高低文化情境文化指南)管理学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管理的重要性2.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过程图工会3.人力资源规划当前评价(职务分析植物规范职务说明书)满足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4.招聘与解聘招聘方式员工推荐解聘方案5.甄选A甄选决策的结果(方块图)B信度和效度C甄选手段类别(申请表笔试绩效模拟检测面试履历调查体格检查)工作抽样评价中心D 上岗引导6.员工培训技能分类(技术的,人际关系的,解决问题的)培训方法(在职脱产)7.员工绩效管理(1)绩效评估方法书面描述法关键事件法评分表法行为定位评分法多人比较法(分组排序法个体排序法配对排序法)目标管理法三百六十度反馈法(2)薪酬与福利影响薪酬于福利的因素基于技能的薪酬8.职业发展管理者职业发展的成功要领9.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员工队伍多样化的管理性骚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组织行为学第十八章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1.人员选拔实践初始选拔(申请表背景核查)实质选拔(书面检测绩效检测面试)条件选拔(药检背景核查)2.培训与开发方案培训的类型(基本读写能力技术技能人际技能问题解决技能道德培训)培训方法个性化的正规培训方式,符合员工风格(阅读型观察型倾听型参与型)评估有效性(人格培训氛围)3.绩效评估A目的B评估内容(结果行为特质)C谁来评估(360度评估法)D绩效评估方法书面报告法关键事件法评定量表法行为定位评分法强迫比较法(小组顺序排序法个人排序法)目标管理法E改进评估的建议使用多个评估人有选择的评价培训评估人给员工提供豁免程序F提供绩效反馈4.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员选拔绩效评估)四种文化维度下的绩效评估5.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减少工作与生活冲突的方法)多元化培训管理学第十三章变革与创新管理1.表格的力量外部力量(市场政府技术劳动力市场经济变化)内部力量(组织战略劳动力队伍薪酬与福利新设备员工的态度)管理者作为变革推动者2.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风平浪静观(卢因的三步骤变革过程)急流险滩观3.变革管理A变革类型(结构变革技术变革人的变革)组织发展的技术(发展更有效的人际关系的建议)B应对变革的阻力原因(不确定性担心个人损失顾虑是否符合组织利益)减少阻力的技术(a教育与沟通b参与c促进与支持d谈判e操纵与合作f强制)4.变革中的新问题A组织文化变革对适合变革的情境的认识(危机易人小弱)如何实现变革B持续的质量改进和流程再造C处理员工压力压力来源(个人的职务的)症状减缓压力(组织因素个人因素)5.激发创新A创造与创新B创新的激发与培育创新的因素(结构因素文化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组织行为学第十九章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1.变革的动力(劳动力性质技术经济冲击竞争社会潮流世界政治)2.推行有计划的变革(目标内外推动着的区别)3.变革的阻力公开的与直接的潜在的与延后的变革的阻力(个体组织)克服变革的阻力(a教育与沟通b参与c 支持与承诺d谈判e操纵和收买f 选择接受变革的人g 强制)4.推行变革的具体做法卢因的三步模型科特的八部计划模型行动研究(诊断分析反馈行动评价)组织发展(组织发展的基本价值观)(敏感性训练调查反馈过程咨询团队建设群体间关系的开发价值探索)5.当代管理者面对的变革问题工作场所的技术(持续改进过程流程再造)创建学习型组织(单环与双环学习特点管理变革(文化制约)6.工作压力及其管理压力压力的潜在来源(环境组织个体压力的累加性)个体差异(认知工作经验控制点自我效能感敌意)压力的后果(生理心理行为)管理压力(个人组织)领导管理学第十四章行为的基础关注领域目的1.态度✓态度的三种构成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与工作相关的三种态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态度与一致性✓认知失调理论(减少失调的愿望的由那些因素决定)2人格✓人格特质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社交倾向资料收集决策偏好决策风格)大五人各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意识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情绪智力(五个维度: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感同身受社会技能)✓从人格特质预测行为(控制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尊自我控制冒险性)✓不同文化下的人格类型✓对管理者的意义(约翰霍兰德的“人格—特质匹配理论”)3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目标情境)归因理论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有选择的接受假设相似性刻板印象晕轮效应)4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注意保持复制强化)➢行为塑造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的行为基础1 能力心理能力(维度:算术语言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智力分类(认知社会情绪文化)体质能力2 传记特点年龄(重视离职率缺勤率生产率工作满意度)性别种族任职时间3学习A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B行为塑造方法:强化(积极消极忽视)强化程序(间断连续)行为校正存在问题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1.态度的构成2.态度决定行为3.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其他工作态度(组织支持感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之间的差异)4.工作满意度测量(单一整体评估法综合评价法)影响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金钱)对工作场所的影响A表现(退出建议忠诚怠工)B工作绩效C组织公民行为D客户满意度E缺勤率F流动率G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组织行为学第四章人格与价值观1.人格的决定因素(遗传环境)2.人格特质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外/内向型领悟/直觉性思维/情感性判断/感知型)大五人各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3.主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自我监控冒险性A型人格主动型人格4.价值观(1)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A权利距离B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C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D不确定性规避E长短期取向(2)用来评估文化的GLOBE决断性未来取向性别差异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组内集体主义绩效取向人本主义5.人格价值观与工作场所(1)约翰霍兰德的“人格—工作匹配理论”(现实性研究性社会性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知觉与个体决策1.影响知觉的因素2.对他人做出的判断归因理论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选择性知觉晕轮效应对比效应投射作用刻板印象)捷径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招聘面试绩效期望自我实现语言种族轮廓绩效评估)3.直觉和个体决策之间的关系4.如何做出决策(1)例行决策模型步骤(界定确定分配开发评估选择)假设选项已知偏好明确稳定没有时间费用的限制最终选择效果最佳)(2)在决策中提高创造性创造性的三要素模型(专业知识创造性的思维潜能内在任务动机)5.在组织中做出实际的决策有限理性常见的偏见和错误(过分自信的偏见锚定偏见验证偏见易获性偏见代表性偏见承诺升级随机错误赢家诅咒事后聪明偏差)直觉模型(八种情况)个体差异(人格性别)组织的限制(绩效评估奖励体系正规规则系统中强加的时间限制历史惯例)文化差异6.决策中的道德问题三种道德决策标准(功利主义注重人权注重公正)管理学第十五章理解群体与团队1.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震荡规范执行解体)2.基本的群体概念角色规范和遵从(阿希实验)地位系统群体规模(搭便车效应)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与生产力的关系(方块图)冲突惯例(冲突的三种观点;冲突与绩效的关系)3.群体决策优势与劣势比较群体与个体决策的指标(精确性速度创造性受接纳的程度效率)提高群体决策的技术(电子会议提名小组技术头脑风暴)4.理解群体工作的行为(1)群体规模内部冲突水平成员遵从群体规范的压力)图示:(2)作用于群体的外部环境(8个)(3)群体成员资源(个人能力人格特点)(4)群体结构(变量:角色规范地位规模正式领导)(5)群体运行过程(信息交流处理群体决策领导行为权力运作处理冲突)(6)群体任务(简单复杂)5工作团队的类型(分类依据—目的结构成员持续时间)职能型团队自我管理团队虚拟工作团队跨职能团队6高绩效工作团队的特点✓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统一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的技能✓恰当的领导✓内部的支持和外部的支持7管理工作团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收益分成)组织行为学第九章群体行为的基础1.群体的分类命令任务利益友谊型人们为什么要加入群体2.群体的发展阶段五阶段模型用于有截止日期的临时群体的模型3.群体结构角色(角色认同角色知觉角色期待角色冲突心理契约规范:霍桑研究规范的主要类型:形象,社交约定资源分配从众(参照性群体)工作场所的越轨行为地位(1)地位获得的三种来源(2)地位与规范,群体互动,公平,文化的关系规模(社会惰化)内聚力(群体内聚力与绩效规范和生产率的关系)矩阵图4.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5.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群体思维的症状出现的情境管理者怎么做6.群体决策技术(互动群体头脑风暴名义小组技术电子会议)组织行为学第十章理解工作团队1.团队与群体的差异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型自我管理团队交叉功能型虚拟团队)2.建设高绩效团队(1)外界条件(资源领导氛围体系)(2)团队构成(成员的能力人格特点角色配置多样化团队规模队员的灵活性队员偏好)(3)工作设计(4)过程(共同目的具体目标团队功效冲突水平社会惰化)3.如何使个体转化为团队成员挑战塑造(选拔培训奖励)管理学第十六章激励员工1.动机的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需要)2.早期的动机理论A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B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C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3.当代的动机理论◆麦克李兰的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参与反馈影响因素◆强化理论◆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特征模型A(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B 如何拓展工作◆公平理论(参照对象)◆期望理论4.当代动机问题(1)激励多元化的员工队伍(2)绩效工资方案(3)账目公开管理(4)激励新型劳动力4激励员工的一些建议(8个)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基本的动机概念1.动机的三个关键要素(强度方向坚持性)2.早起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双因素理论5当代动机理论(1)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2)认知评价理论(3)目标设置理论(具体的困难的反馈参与权变因素假设文化制约)(1)自我效能感即“社会认知理论”(如何提升)(2)强化理论(3)公平理论四种参照比较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4)期望理论6 整合组织行为学第七章动机:从概念到应用1.通过改变环境的本质进行激励(1)工作特征模型A(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B激励潜能分数(2)重新设计工作(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3)可替代性工作安排(弹性时间制工作分担远程办公)(4)不要忘记能力和机会能力*动机*机会表现机会2.员工卷入方案(参与管理代表参与质量圈)3.奖励员工支付什么——薪资结构如何支付——浮动工资方案(计件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利润分成收入分成员工持股计划)技能工资方案灵活福利内在奖励:员工认可方案管理学第十七章领导1.管理者和领导者2.早期的领导理论(1)特质理论(内在驱动力领导愿景诚实与正直自信智慧工作相关的知识)(2)行为理论艾奥瓦大学的研究(独裁型风格与民主型风格)俄和俄州立大学(定规维度关怀维度)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员工导向生产导向)管理方格(乡村俱乐部型团队型中庸之道型任务型贫乏型)3.权变的领导理论(1)费德勒模型✓确定情境因素的三个权变维度(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2)赫塞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理论✓成熟度与能力和愿望✓四种领导风格(告知推销参与授权)✓模型(3)领导者参与模型✓权变因素✓领导风格(独裁个别磋商群体磋商推动于促进授权)(4)路径—目标理论✓四种领导行为(指示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取向型)✓环境的权变因素✓下属的权变因素6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1)事务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2)领袖魅力型领导与愿景规划型领导(3)团队领导团队领导者的具体角色7有关领导的当前问题(1)领导者与权力(五种来源:法定强制奖赏专家参照)(2)创建信任的文化✓信誉✓信任的五个维度✓如何构建信任(3)通过授权领导(4)性别与领导(5)领导风格与文化(6)有时领导没有必要组织行为学第十二章领导的基本观点1.特质理论2.行为理论✓俄核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密歇根大学(员工导向生产导向)✓管理方格3.权变理论4.费德勒模型(1)人质资源理论(2)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3)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4)目标-路径理论(5)权变变量和预测(6)领导者参与模型组织行为学第十三章当代领导问题1.2.鼓舞人心的领导理论领袖魅力型(如何影响下属第五级领导)变革型(交易型与变革型)3诚信领导信任的维度三种信任类型信任的基本法则4当代的领导角色团队领导(角色)导师制自我领导(建议)在线领导5对领导观念的挑战作为一种归因的领导领导者的替代因素和抵消因素6发现和创造有效的领导选拔培训管理学计划管理学第六章制定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1.决策制定的过程识别—确认—分配权重—开发—分析—选择—实施—评估2.决策的普遍性3.作为决策的管理者(1)制定决策:理性有限理性直觉(承诺升级)直觉(经验价值观认知潜意识发动)(2)问题和决策类型机构良好的问题和程序化决策(程序规则政策)结构不良的问题和非程序化决策(集成(3)决策制定的条件确定性风险性不确定性(4)决策风格命令型分析型概念型行为型管理学第七章计划的基础1.为什么要制定计划目的计划和绩效的联系2.管理者如何制定决策(1)目标和计划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分类:宽度时间具体性使用频率(2)设立目标传统的目标设立过程设计良好的目标的特征目标设立的步骤(3)开发计划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层次环境时间)3 计划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1)对计划的批评(2)动态环境下管理学第八章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过程确定—SWOT—构造—实施—评估(核心能力机会威胁识别组织的威胁)2.组织战略管理的类型(1)公司层战略大战略——增长紧缩稳定稳定(2)事业层战略AB产业中的各种竞争力量C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焦距战略(3)职能层战略管理学第九章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1.评估环境的技术(1)环境扫描竞争对手情报全球扫描(2)预测预测技术(定性与定量有效性)定量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模型等定性预测:评估小组意见销售人员意见顾客评估(3)标杆比较步骤:成立收集分析准备和实施2 分析资源的技术(1)预算类型:现金收入费用利润改进预算的建议(2)排程甘特图负荷图PERT图(3)盈亏分析平衡盈亏平衡点公式(4)线性规划3 现代计划技术脚本计划(防备意外事件)控制管理学第七章计划的基础1.三种控制系统(市场官僚小集团)2.控制过程✓衡量四种方法:个人观察统计报告口头汇报书面报告走动管理✓比较✓纠正(采取管理行动)改进实际工作修订标准3.控制的类型前馈同期反馈4.有效的控制体统的特点(准确性及时性经济性灵活性可理解性合理的标准战略地位强调例外多重标准纠正行为)5.控制中的权变因素规模职位和层次分散程度组织文化活动重要性6.当代控制问题工作成所的隐私员工偷窃工作成所暴力管理学第十九章作业及价值链管理1.作业管理及作业系统(输入转化输出)2.作业管理的重要性及战略地位3.价值链管理的目标4.要求:协调与合作技术投资组织过程领导员工组织文化和态度5.实施价值链管理的优势(销售量成本市场分额存货质量交货速度后勤客户)6.实施价值链的障碍(组织障碍文化态度能力要求人员)7.当代作业管理的问题电子制作技术的作用质量领先(质量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质量目标(ISO9000 6 )组织行为学第二十章控制组织绩效1.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性(资产管理提供顾客价值的能力组织名誉衡量组织知识)2.衡量组织绩效组织生产率组织有效性产业中的排名3.衡量和监控组织绩效的工具✓财务控制传统的财务控制的方法(流动性杠杆活动性收益率)其他的衡量标准:经济附加值EVA 市场附加值MVA✓信息控制✓平衡计分卡方法✓最佳实践的标杆比较执行标杆比较的步骤4.帮助组织获得高绩效中经历的角色选择设计付诸行动5.常见的绩效衡量和报告问题过多的细节,多读复杂的衡量标准冲突报告绩效数据和和目标之间的不相关不相关的数据资源用户化的失败复杂的图表管理学第一章1.管理者(组织层次矩阵图管理的效率和效果)2.管理职能和过程3.管理角色(眀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14种)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播—决策制定)4.管理技能(技术人际概念)5.管理系统6.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管理(权变变量:组织规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个体差异)7.组织的特征(目的结构人员)8.管理的普遍性(规模领域类型层次)管理学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1.管理的历史背景(劳动分工产业革命)2.科学管理弗雷德里克·W·泰罗(四条管理原则)吉尔布雷斯夫妇3.一般行政理论亨利·法约尔14条管理原则马克思韦伯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4.管理的数量方法(或称为“运筹学”或“管理科学”)查尔斯·桑顿5.理解组织行为罗伯特·欧文(工作条件环境)雨果·芒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玛丽·福莱特(人员导向)切斯特·巴纳德6.当前的趋势和问题(1)全球化(2)劳动力多元化(老龄化)(3)B2B B2C C2C G2B; 电子企业;电子企业介入的领域)(4)在电子领域中进行管理(5)对创新和弹性的需要(6))(7)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学习型与传统型的区别)(8)工作场所的精神境界管理学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1.管理者的万能论和象征论2.组织文化维度(1关注细节2成果导向3员工导向4团队导向5进取型6稳定性7 创新与风险的承受力)强文化与弱文化文化来源:创始人第一批人如何学习文化3 外部环境具体环境(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公众压力团体)一般环境(经济条件政治/法律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人口条件技术条件全球条件)4.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关系(顾客社会和政治活动团体敬重你跟着贸易和行业协会政府媒体供应商社区股东工会雇员)利益相关者关系矩阵图(维度:环境不确定性和重要性)管理学第四章全球环境中的管理1.三种全球观点(民族多国全球)2.区域性贸易联盟(EU NAFTA ASEAN)3.不同类型的全球组织(多国跨国无国界)4.如何走向全球化阶段Ⅰ被动反应:出口进口阶段Ⅱ明显的主动进入雇用代理商或者与国外的制造商签订合同阶段Ⅲ建立国际性公司(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战略同盟—合资企业—外国子公司)5.在全球环境中进行管理(1)法律—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3)文化环境(格尔特·霍夫斯泰德7影响管理者全球适应性的因素(任职前任职期间个人工作组织文化组织社会化非工作因素)管理学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1.两种社会责任的观点(古典观点社会经济学观点)2.赞成和反对社会责任的争论3.从义务到响应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社会响应4.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社会筛选屏障)5.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1)共享价值观的作用(指导塑造影响建立)(2)建立共享的价值观8管理的“绿色化”走向绿色化的方式(法律市场利益相观者活动家)9管理道德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正理论观社会契约整合理论)影响因素道德的发展阶段(前习俗习俗原则)个人特征(自我强度控制中心)组织变量。
医学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ppt资料章节
组织结构的决定因素与结果
组织结构的隐含模式 人们在以一种不科学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时形成的对组织结构变量的一种主观认知。
Associated with
对于一个难以容忍模糊的人来说,什么类型的组织结构会令他感到最愉快轻松?
一般组织设计
官僚结构 由工作专门化而得到十分规范的操作任务,非常正规的规章制度,将任务根据职能部门进行组合,集中权威,控制跨度窄,通过命令链进行决策。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官僚结构
优势 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了人员与机器的重复配置 促进了沟通 决策集权化
为了设计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者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 由谁回答 1. 把任务分解成相互独立的工作单元时, 工作专门化 应细化到什么程度? 2. 对工作单元进行合并组合的基础是什 部门化 么? 3. 员工个人和群体向谁汇报工作? 命令链 4. 一名管理者可以有效指导多少员工? 控制跨度 5. 决策权应该放在哪一级? 集权与分权 规章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指导员 正规化 工和管理者的行为?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设计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 工作专门化会导致更高的员工生产率,但也会降低工作满意感 当员工渴望工作具有内在的激励性时,专门化的优势会降低。 控制跨度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个体差异和能力、工作结构以及其他组织因素而定。 在集权化较低的组织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就比较高,工作满意度也就比较高。
成本最小化战略 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限制不必要的发明和营销费用,压缩销售基本产品的价格。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6~19章【圣才出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6~19章【圣才出品】第Ⅳ篇组织系统第16章组织结构的基础16.1 中文答案详解一、复习题1.为什么工作专门化并非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答:工作专门化是指在组织中工作任务被划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
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一个人无法完成整个工作,因而需要把工作分解成若干步,每一个个体完成其中一个步骤。
其核心就是,每个人专门从事工作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动。
工作专门化并非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原因是:在某些工作领域,由于工作专门化而造成的“不经济”因素——表现为员工的厌烦情绪、疲劳感、压力感、低生产率、低质量、高缺勤率和高流动率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它带来的经济优势。
这种情况下,通过扩大而不是缩小工作活动的范围,才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此,通过让员工从事不同的工作,允许他们从事完整的工作,以及让他们加入到需要相互交换工作技能的团队中这些方式,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产出和工作满意度,所以工作专门化并不是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
2.管理层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部门化?答:部门化是指对工作单元进行合并的基础。
管理层可采取五种方式进行部门化,具体如下:(1)根据职能划分部门,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
例如,一家制造业的管理者通过把工程、财会、生产、人事和采购方面的专业人员划分到不同部门中来组织工厂;一家医院拥有的职能部门可能包括研究部、护理部和财务部等。
(2)根据组织生产的产品类型进行工作任务的部门化。
例如,宝洁公司就是这样组织它的产品线的。
每一项主要的产品(例如,汰渍洗衣粉、帮宝适婴儿、纸尿裤和ChArmin 纸类卫生用品)都由一位高层经营者管辖,他对该产品的全球活动承担所有责任。
(3)根据地域进行划分。
例如,就营销工作来说,可以根据地域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分区,实行分片负责。
(4)根据过程进行部门化。
例如,假设你到一家州立机动车辆管理办公室去办理驾驶执照,在得到驾照之前,你可能要去好几个部门。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 12版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简答题1. 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只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定义组织行为学,并与管理学进行比较。
答:(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其含义包含三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②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完整版.ppt
抽象 思维
形象 口语发 语言 思维 展早 理解
语言理解、言语推力等 方面又比女性强
动力力量 躯干力量
力量因素
静态力量 爆发力
躯体协调性
体质能力
广度灵活性
其他因素
平衡性
耐力
灵活性因素 动力灵活性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
(1849-1936)著名生理学家, 早期主要从事血液循环生 理学研究,后转向消化生 理学领域,在消化器官的 神经控制方面取得了多项 成果,开创了慢性实验外 科法。1902年起又在消化 生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开始研究大脑和高级神经 活动,研究行为生理学, 发现了条件反射。
3.概念技能 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
思维能力。
概念技能
高层管理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中层管理
基层管理
50%
48%
45%
44%
40%
35% 32%
30%
29%
25% 20%
20%19%
15%
10%
28% 13% 11%
26% 19%
11%
5%
0% 一般管理者 成功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
工作满意度
◆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 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 员工如何表达不满 ◆ 工作满意度与客户满意感
2.1 态度的类型
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 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
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 评估而产生对工作的
积极感觉。
•工作满 意度
•工作 参与
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 值的重要程度。
•员工 敬业 度
组织行为学 (第12版)
[美] 斯蒂芬·P·罗宾斯 著
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谈判者
在主要的谈判当中
感谢下载 代表组织行使责任
21
1.技术技能 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
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 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
思维能力。
感谢下载
22
概念技能
高层管理
31
传记特点
感谢下载
32
姓名
文化 程度 联系 方式
家庭 住址 身份证 号码
年龄 ◎ 专业
性别 ◎ 婚姻 ◎
状况
籍贯
个人工 作经历:
◎
个人简
感谢下载
33
历:
学习
感谢下载
34
学习
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感谢下载
35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感谢下载
社会学习理论
感谢下载
10
确定组织的目标; 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 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
决定要完 成什么样的 任务;
谁来承担 这些任务;
如何把任 务进行分类;
谁向谁报 告工作;
在什么地 方做出决策。
计划
组织
控制 管理者的五种职能
监控; 比较; 纠正。
协调
感谢下载
指挥
激励下属; 指导别人的活动; 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12 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5
组织: 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 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
在一个相对连续的 基础上运作,以实现 一个共同目标或一系 列共同目标。
感谢下载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思维能力。
概念技能
高层管理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中层管理
基层管理
50%
48%
45%
44%
40%
35% 32%
30%
29%
25% 20%
20%19%
15%
10%
28% 13% 11%
26% 19%
11%
5%
0% 一般管理者 成功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
第 9 章 群体的行为基础 第 10 章 理解工作团队 第 11 章 沟 通(自学) 第 12 章 领导的基本观点 第 13 章 当代领导问题 第 14 章 权力与政治 第 15 章 冲突与谈判
第一章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 学习目标(3课时)
掌握: 管 理 者
职能 角色 技能
组织:
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
记忆力
传统智力测验中 人们经常关心的 那部分潜能。
智力
•认知 •社会 智力 智力
识别、理解和管 理情绪的能力。
•情绪 •文化 智力 智力
/
与他人建立有效 联系的能力。
对跨文化的差异具有 敏感性,并能够在跨 文化的情境中成功运
作的能力。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五、评估 绩效改善
状况
一、识别 关键行为
四、开发并实 施干预策略
行为校正 开发并实施干预策略
三、确定 行为结果
二、开 发基线 数据
掌握: 传记特点
本章回顾
◆ 年龄 ◆ 性别 ◆ 婚姻状况 ◆ 任职时间 能力
★ 能力
总体能力可以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 12版 课后习题答案精编版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简答题1. 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只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定义组织行为学,并与管理学进行比较。
答:(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其含义包含三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②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程19)
Dell直销成功的原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掌握信息,实现个性化产品 和一对一服务,客户比竞争更重要;
恰当的产品定位,适宜的性价比。 与顶级厂商合作,采用最新技术,实现庞大的虚拟
经营体系(virtual business system),以及高效 供应链管理和供需调整。 快速的资金周转(11天),称为“Dell速度”。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协调,在中国重点做行业市场。 坚持直销,特别是在93-94年效果不好的时候,95 年就逆转了。
“出资人委员会”(设立在董事委下面,由牛根生担 任主任) “顾问委员会”的定位:只管战略,不管战术;只管 服务,不管创收;只管建议,不管建设; “顾问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让蒙牛完成第一代创业 元老与第二代年轻骨干的过渡
案例:Dell的营销渠道变革
Dell的业绩 直销成功的原因 为什么其他公司不能模仿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
指这样一种变革过程:首先系统地收集信息,然后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定变革行为
包括五个阶段
诊断,分析,反馈,行动和评价
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重视人员和组织的成长、合作和参与 过程以及探索精神。
组织发展技术
敏感性训练 调查反馈 过程咨询 团队建设 群体间关系的开发 价值探索
卢因的三步模型
组织变革应该遵循三步
解冻现状,移动到新状态,重新冻结新变革使之持 久
解冻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
增加推动力 减少抑制力 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组织变革的基本程序(八步计划模型) (Kotter,1999)
1.树立急迫感
2.建立导向联盟
3.制定愿景和战略 4.宣传变革的愿景
5.广泛的授权活动 6.短期内取得某些成果 7.巩固成果,产生更多变革 8.将新的方法融入企业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creases empathy with others, improves listening skills, greater openness, and increased tolerance for others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D)
A collection of planned interventions, built on humanisticdemocratic values, that seeks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employee well-being
• Voicing complaints, engaging in job actions
– Implicit and deferred
• Loss of employee loyalty and motivation, increased errors or mistakes, increased absenteeism
Lewin’s Three-Step Change Model
Unfreezing
Change efforts to overcome the pressures of both individual resistance and group conformity
Refreezing
Stabilizing a change intervention by balancing driving and restraining forces
Persons who act as catalysts an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managing change activities
Resistance to Change
Forms of Resistance to Change
– Overt and immediat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 (cont’d)
Survey Feedback Approach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to identify discrepancies among member perceptions; discussion follows and remedies are suggeste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 (cont’d)
Process Consultation (PC)
A consultant gives a client insights into what is going on around the client, within the client, and between the client and other people; identifies processes that need improvement.
Sources of Individual Resistance to Change
E X H I B I T 19–2
Sources of Organizational Resistance to Change
E X H I B I T 19–2 (cont’d)
Overcoming Resistance to Change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to adapt to changes in its environment Changing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in the organization
Change Agents
Tactics for dealing with resistance to change:
•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 Participation • Facilitation and support • Negotiation
• Manipulation and cooptation
Chapter
NINETEE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Stress Management
Forces for Change
Force
Nature of the workforce
Examples
More cultural diversity Aging population Many new entrants with inadequate skills
OD Values
1. Respect for people 2. Trust and support 3. Power equalization 4. Confrontation 5. Participatio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
Sensitivity Training
• Selecting people who accept change • Coercion
The Politics of Change
Impetus for change is likely to come from outside change agents. Internal change agents are most threatened by their loss of status in the organization. Long-time power holders tend to implement only incremental change. The outcomes of power struggles in the organization will determine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change.
World politics
E X H I B I T 19–1 (cont’d)
Managing Planned Change
Change
Making things different
Goals of Planned Change
Planned Change
Activities that are intentional and goal oriented
Process steps:
1. Diagnosis 2. Analysis 3. Feedback 4. Action 5. Evaluation
Action research benefits:
Problem-focused rather than solution-centered Heavy employee involvement reduces resistance to change
Driving Forces
Forces that direct behavior away from the status quo
Restraining Forces
Forces that hinder movement from the existing equilibrium
Lewin’s Three-Step Change Model
Faster, cheaper, and more mobile computers On-line music sharing Deciphering of the human genetic code Rise and fall of dot-com stocks 2000–02 stock market collapse Record low interest rates Global competitors Mergers and consolidations Growth of e-commerce
E X H I B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3
Unfreezing the Status Quo
E X H I B I T 19–4
Kotter’s Eight-Step Plan for Implementing Change
1. 2. 3. 4. 5. 6. 7. 8. Establish a sense of urgency by creating a compelling reason for why change is needed. Form a coalition with enough power to lead the change. Create a new vision to direct the change and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the vision. Communicate the vision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Empower others to act on the vision by removing barriers to change and encouraging risk taking and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lan for, create, and reward short-term ―wins‖ that move the organization toward the new vision. Consolidate improvements, reassess changes, and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s in the new programs. Reinforce the changes by demonst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behaviors and organizational 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