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之欧阳歌谷创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之欧阳歌谷创编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一、文学常识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欧阳歌谷(2021.02.01)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完整word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1、 实词积累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 ⑤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 _____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 ①人恒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④人恒过 _________________⑥而后②入则无法家拂⑤劳其筋④ 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 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 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 性 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考虚词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 ⑤ 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4、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 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 5.翻译句子 (1) 人恒过,然后能改。

(2)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⑨所以动以忍⑦空乏其②困于心、,衡于虑 ___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出则无敌国外患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3)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5)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 道理? 答:2、 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 “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 ___________ ( 7、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答: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默写、阅读选择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意思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意思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士兵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句中意为:②劳.其筋骨句中意为:③饿.其体肤句中意为:④空乏.其身句中意为:⑤行拂乱.其所为句中意为:(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①动,句中意为:②忍,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人恒过.原意为:错误,句中意为:(4)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句中意为: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2)百里奚举于市.市:(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任:(4)曾益..其所不能曾益:(5)人恒.过,然后能恒: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7)征.于色.征:色:(8)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拂士:(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10)国恒亡.亡:5.一词多义(1)喻①而后喻.②引喻.失义(《出师表》)(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3)拂①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③参差披拂.(《小石潭记》)(4)劳①劳.其筋骨②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③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 ④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5)过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③岂他人之过.哉④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⑤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文言虚词1.而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困于心,衡于虑三、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选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选集含答案

1、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内容理解: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词语积累: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被任用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指被选拔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担子,责任④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⑤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⑥而后喻喻:明白,了解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形容词使动用法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使……生存发展死:使……衰亡④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⑤劳其筋骨劳:使……劳累⑥饿其体肤饿:使……饥饿⑦空乏其身空乏:使……资财缺乏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⑨所以动以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3、常考虚词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介词,从②困于心,衡于虑介词,在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表原因⑤必先苦其心志其:代词,他的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则:连词,如果⑦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然:代词,这样v1.0 可编辑可修改4、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三、理解内容1、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综合两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综合两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1)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其所为.,所以动..其所不...其身,行拂乱...心忍.性,曾益......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能.。

人恒过..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然后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翻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尾归纳中心论点)作者从个人成才、国家治理两方面论证。

2.课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这历史上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点?(1)运用事实论证,证明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事实依据。

(2)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事。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人物、磨难、事业)正面事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就复国大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训练题含答案知识讲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训练题含答案知识讲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训练题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

孟子,名,中期人二、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三、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9、文中“举”“发”有何异同?20、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1、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22、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

第23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阅读复习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阅读复习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名_____,邹(今山东邹县)人。

_______时期_______家,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二、注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2.舜发于畎亩..之中: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举于市.:5.空乏..其身:6.行拂.乱其所为:7.行拂乱.其所为:8.曾.益其所不能:9.曾益..其所不能:10.人恒过..,然后能改:11.困于心,衡.于虑: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征.于色,发于声:14.征于色,发.于声:1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入.则无法家拂士:17.入则无法家..拂士:18.入则无法家拂士..:19.入则无法家拂.士:2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这段文字论证了的道理。

2.画横线的句子的结构作用是 ___。

3.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列举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为本文论点提供了。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句中“大任”是指_ ,“是人”是指。

5.文中加点的几个词只有“”和其他几个词用法不同。

四、阅读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4.文中“举”“发”有何异同?5.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什么?6.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什么?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8.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9.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1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11.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12.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什么?13.注意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14.文章结尾“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复习及中考真题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复习及中考真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面梳理复习译文:舜从田野间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达(降临)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这以后才能为人所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2、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这)2、所以动心忍性(所以:通过这些;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词用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过:犯错误)4、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表现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8、国恒亡恒:常常9、生于忧患生:生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人恒过.⑤而后作.⑥而后喻.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②入.则无法家拂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④必先苦.其心志⑤劳.其筋骨⑥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以忍.性3、常考虚词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困于心,衡于虑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必先苦其心志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⑦人恒过,然后能改4、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5.翻译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这一章讲的是和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

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答: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答:6、第2段是从和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 (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

其共同点是,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1.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 文句梳理:【发】【畎亩】【举】【筑】【士】【举于士】【海】在海边(隐居)。

【市】1.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曾益】1.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过】【困】【衡】【虑】【作】【征】【喻】【入】【拂】【出】【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通假字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拂士四.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③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④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断。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án)说(yuè)鬲(gé)拂(bì)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坚韧五、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六、相关对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七、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

(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举例论证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第一段论述的六个历史名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如何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性格收到坚忍。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的意思,指举用,被选拔之意。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排比。

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

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8.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30.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3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36.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

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二.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断。

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写出两条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答案:选择题:1、C 2、A 3、D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