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名词解释复习参考
1.吸收: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简单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
3.PKa: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是该药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PH值。
4.易化扩散: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方式。
*5.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又叫首过效应或首过代谢。
6.生物利用度(F):是指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剂量药物后达到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7.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当体内药量过多时机体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的方式。其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消除药量不变,即恒速消除。
8.一级消除动力学:为大多数药物的体内消除方式,其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消除量与体内药量成正比,即恒比消除。
9.清除率(血浆清除率,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肝肾等药物清除率的总和。
*10.表观分布容积(Vd):不是药物分布的实际体液容积,而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计算公式为:Vd=A/C0 。
11.曲线下面积(AUC):是指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12.消除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级动力学消除的半衰期计算公式为:T1/2=0.693/Ke。零级动力学消除的半衰期计算公式为:T1/2=0.5C0/K。
13.负荷剂量:指在较短时间内使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的有效治疗浓度水平的剂量。
14.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5.拮抗药:指能与受体结合,并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本身不引起效应,但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的效应。
16.KD:即解离常数,表示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单位为摩尔。KD与亲和力成反比。
17.PD2:将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D的负对数(-lgKD)称为亲和力指数,与亲和力成正比。
18.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PA2越大,拮抗作用越强。
19.储备受体:指在受体-配体偶联效应中,未与药物或配体结合的剩余受体。
20.竞争性拮抗药:指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这种结合是可逆的。与激动药并用时,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Emax不变。
21.非竞争性拮抗药:指与受体的结合呈不可逆性,与激动药并用时,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Emax。
22.对因治疗:是指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将疾病治癒,也称治本。
23.对症治疗:是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也称治标。
*24.副反应:是由于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一种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它效应就成为副反应,常称为副作用。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25.毒性反应: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严重,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
*26.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27.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28.后遗效应:是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9.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
30.最低有效浓度:是指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浓度,也称阈浓度。
31.效能:是指在量反应中不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当效应不再继续上升时,此时药物产生的效应即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32.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也称半最大效应浓度。
33.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34.ED50:是指能引起50%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35.LD50:是指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36.治疗指数(TI):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
*37.耐受性:是指连续多次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要达到原来反应程度必须增加药物剂量。
*38.依赖性:是指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可分为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39.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40.安慰剂:一般是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41.调节痉挛:兴奋动眼神经或用拟胆碱药(如毛果芸香碱), 使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 导致睫状小带(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变凸, 屈光度增加, 只适合于视近物,视远物模糊不清,此种作用称之为调节痉挛。
*42.调节麻痹: 用阿托品后睫状肌松弛退向外缘,从而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呈扁平状态,屈光度降低,不能将近距离物体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因此,视近物模糊,而看远物清楚,此作用称之为调节麻痹。
*43.水杨酸反应:水杨酸类药物大剂量使用时,出现的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重听、头痛,甚至精神错乱等,称之为水杨酸反应。*44.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乙酰水杨酸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45.化学治疗:对所有病原体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46.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47.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
*48.最低抑菌浓度(MIC):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49.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50.化疗指数(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51.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5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53.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提示:资料仅供参考,请勿擅自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