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戏

合集下载

山东地方戏

山东地方戏
山东地方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戏曲形式的优点,为推动 中国戏曲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传承戏曲文化
山东地方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 国戏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山东文化的影响
塑造地域文化认同
01
山东地方戏作为山东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和强
化地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地方戏
2023-12-26
01
山东地方戏概述
起源与历史
起源
山东地方戏起源于古代祭祀和民 间表演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 战国时期。
历史发展
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 代的演变,山东地方戏逐渐形 成了各自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表 演风格。
类型与特点
类型
山东地方戏主要分为鲁剧、吕 剧、莱芜梆子、枣梆、茂腔等 ,每种地方戏都有其独特的唱 腔和表演形式。
表演风格
不同剧种间的表演风格各异,如吕剧的表演风格朴实自然,柳子戏的表演风格华丽多姿。 此外,同一剧种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各流派间的表演风格也有所不同。
表演技巧
山东地方戏的表演技巧包括动作、表情、身段等方面的控制与协调,以及虚拟性、象征性 等特殊表现手法的运用。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功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演出形式
采用传统地方戏曲 表演形式,注重唱 、念、做、打等方 面的技艺展示。
《借年》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一个贫穷的青年向富 家女求婚的曲折故事,表现 了爱情与金钱、道德与人性 的冲突。
艺术特点
演出形式
采用传统地方戏曲表演 形式,注重人物性格的 刻画和情感表达。
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社会 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情 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艺术特点
以幽默诙谐的表 现手法,展现了 普通百姓生活中 的酸甜苦辣,语 言生动,情节紧 凑。

山东地方戏曲的概况及历史演变

山东地方戏曲的概况及历史演变

⼭东地⽅戏曲的概况及历史演变⼭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

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

鲁国的“傩舞”、“腊祭”等甚为流⾏,这些在《论语*乡党第⼗》中都有记载。

由此可见,傩戏在⼭东境内具有久远的历史。

⽽优、⼥乐则流⾏于齐鲁诸国的宫廷,在《论语*微⼦》中有相关的记载,可见倡优风⽓盛⾏,相传不绝。

到了汉代,百戏在⼭东流⾏,从⼭东境内出⼟的汉代画像⽯中,我们可以⼤概推知汉代百戏的流⾏状况。

沂南县北寨村汉墓画像⽯及临沂银雀⼭九号汉墓出⼟的彩绘帛画都记述了百戏的演出活动。

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东地区流⾏。

可以说长期流⾏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播及⼭东,⾦末元初产⽣⽤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东是主要流⾏地区之⼀,元⼈钟嗣成的《录⿁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簿续篇》中记载的⼭东籍戏曲作家共28⼈,能歌擅唱者4⼈。

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秀、张时起等10⼈,最突出的当推⾼⽂秀,所作《⿊旋风双献头》深得⼈民的喜爱。

当时的东平杂剧家辈出,戏曲活动盛⾏。

除东平外,济南等地亦盛⾏元曲。

济南籍元曲作家有张养浩、武汉⾂等。

济南的元杂剧演出也很盛⾏。

这⼀时期家庭戏班逐渐形成,并到各地流动演出,“东平散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班的主要成员有旦⾓王⾦榜,其⽗王恩深,其母赵茜梅。

《宦门⼦弟错⽴⾝》就写了完颜寿马与东平散乐王⾦榜的爱情故事。

这⼀时期,⼭东戏曲趋于成熟,为其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戏曲到明清时进⼊蓬勃发展时期。

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响最⼤。

在演出⽅⾯,职业戏班增多,活动频繁。

到清代中叶已有数⼗个不同的戏曲剧种同时活跃在⼭东境内。

⼤致可分为梆⼦腔剧种、弦索腔剧种、肘⿎⼦腔剧种等。

现在在⼭东境内流⾏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致可以划分为梆⼦腔系、弦索腔系、肘⿎⼦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种类型。

山东地方戏之柳子戏

山东地方戏之柳子戏

山东地方戏之柳子戏山东地方戏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柳子戏是山东地方戏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柳家的世代相传和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柳子戏早已成为山东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柳子戏源于山东柳家村,始于明朝末年,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中国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熏陶下,柳子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其表现形式具有旁白、快板、大腔、细咬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多才多艺的表演形式,如说唱、扮演、击鼓、配乐、快板等等。

与其他地方戏曲相比,柳子戏最大的特点是其粗重、刚健的表演风格,其歌词简洁、铿锵有力,表现出山东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质和爱国情怀。

柳子戏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山东第一大戏”。

柳子戏在表演形式上,同样独具匠心。

其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演出程序。

从剧本的编排、唱腔的演唱和乐器的伴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流程。

并且柳子戏演员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多才多艺的表演能力,才能胜任该戏的演出。

柳子戏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表演艺术,更在于其文化内涵。

戏剧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状况的描写,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中国内战的激烈斗争等因素,这段历史曾被遗忘和忽视。

但是在柳子戏这一传统表演中,这些历史文化得以得到传承和保护。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山东柳子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在保持其传统特点的同时,柳子戏加入更多现代元素和创新因素,以增强观众的视听体验和学习感受。

柳子戏已经不再是一个地方戏,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柳子戏是中国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传承了山东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文化遗产。

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不仅展现了柳家人精湛的艺术表演水平,也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为推动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山东地方戏

山东地方戏
山东地方戏
山东吕剧
• 吕剧:是山东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 种,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起源于黄河下游地区广饶、博兴一带, 原称“化妆扬琴”或“琴戏”,滨州地区 称“迷戏”,也称“捋戏”,
• 伴奏主要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合 称“吕剧四大件”。主要剧目有《王汉喜 借年》、《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 吕剧已被列入国家保留剧种。著名的吕剧 表演艺术家有郎咸芬(山东潍坊人)。
五十年代初,在考 虑为吕剧定名时, 有人提议叫“鲁 剧”,那时任山东 省文化厅副厅长的 我国著名作家王统 照先生认为欠妥, 建议取我国古音乐 十二律中“六吕” 的“吕”字,同时, 又谐“驴”、 “侣”、“闾”之 音,称吕剧。这个 提议得到认同。
由于吕剧的题材多表 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加之唱腔多以下行腔 为主,委婉缠绵,长 于抒情,特别擅长表 现女性的内心世界, 随着剧情的发展,那 熟悉的剧中人物,那 亲切的山东方言,那 或如泣如诉,或欢快 流畅的唱腔,无不令 观众时而拍巴掌,时 而抹眼泪,真正是如 痴如醉。
• 关于吕剧的剧名,曾有若干说法。一种 说法是:吕剧的开山剧目《王小赶脚》, 剧中的主要道具是纸扎的毛驴,所以刚 开始吕剧也称“驴剧”。另一种说法是: 吕剧擅长表现男女爱情、家庭伦理,多 与两口子有关,也称“侣戏”。再一种 说法是:古代二十五户为一闾,而这种 戏尤以表现邻里生活见长,所以也称 “闾剧”。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继承发展,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吕剧艺术虽然已经 比较成熟,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剧 名。。
据老艺人讲,汶上县大曹班经 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 其流行的剧目有“四大征”, 即《穆桂英征东》、《秦英 征西》、《姚刚征南》、 《雷振海征北》。传统戏: 《贺后驾店》《五凤岭》 《杨家将》,新编历史戏 《杨八姐救兄》等,大型现 代戏《泰山雏鹰》《情满泰 山》《嫂娘》,不仅在山东 获“精品工程奖”,而且在 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国家奖 励。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摘要】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概述、产生和发展、演出特点、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在山东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也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的展望、重要性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概述, 产生和发展, 演出特点, 传承与创新, 保护与发展, 展望, 重要性, 不足之处.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东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地方戏曲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是山东戏曲中的重要分支,包括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剧种。

对这些小剧种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山东地方戏曲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保护。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研究,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其演出特点和传承现状,探讨其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探究其在地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这些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振兴。

研究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拓展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化装扬琴、琴戏,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山东梆子,流行于鲁西南、鲁中。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

又因其高昂激越,人称“舍命梆子腔”。

菏泽称“曹州梆子”;济宁、汶上称“汶上梆子”“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

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山东梆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

又名“弦子戏”“北调子”“糠窝子”,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

既有北曲豪放粗犷,又有南戏委婉细腻。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

唱腔婉转、妩媚,“北方越剧“。

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

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腔,“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流传于即墨胶东青岛。

清新质朴,风趣生动。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最初称“周姑调”“肘子鼓”。

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老拐调”。

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

山东地方戏的空间特征

山东地方戏的空间特征

山东地方戏的空间特征潘海霞戏剧是一种受空间限制又把心理空间无限扩大的艺术,特别是舞台戏剧,这个空间是三个空间,一个是指这种戏曲形式发展发源的那个环境土壤,风土地理空间的客观性,以当地风土为主要特征。

二就是它的舞台表现空间,这种空间是直观的肉眼可见的。

三是戏剧的台词空间特征,不光是在戏剧,在其他的文学类型中,台词表达空间也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

空间风土地理环境对戏剧的影响,尤其深远。

就拿济南来说,济南是个北方盆地,冬季非但没有寒冷却反而温暖,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感受,所以才会产生老舍的名篇《济南的冬天》。

许多特殊艺术首先来源于当地的特殊的环境和风土。

吕剧的前身山东琴书的源流有两个论点,一个是山东琴书音乐,源于南方,第二个就是进入山东琴书的凤阳歌也曾是乞讨之歌。

凤阳歌曾经是穷人用来乞讨流浪的曲子。

这两种说法有点矛盾,一个是来源于一种富裕的环境,第二种说法是来源于一种贫穷,流浪乞讨而形成。

其实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它其实隐含着一种流通,这个流通背后暗示着可能是因为一种社会变故,一种兴盛,也可能是一种衰落。

关于吕剧的诞生,有三家观点,一个是广饶《王小赶脚》,一个是博兴《后娘打孩子》,一个是胶东蓬莱的《三打四劝》(以上资料来自中国戏剧出版社《吕剧史论》于学剑著)。

这三个地点有个共同的空间特征就是流通性比较强,是当时交通的枢纽。

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都是需要流通,在富裕地区,外面的人们都聚集过来,或者是当地的人民把物资运出去,贫穷地区的人们需要向外寻求更多的机会。

流通,只要有路可通,人们便能存活。

能流通,走出去,有路可走,城市乡村的交通枢纽就是艺术传播的首要空间特征。

吕剧的产生也许是因为一种流浪形式而造成的,是艺人们在流浪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

因为鲁中东一带当时人们的流通性比较强,无论何种原因,被动或者主动,人们走出家门谋生存,从另一个角度上促进了人的流通,文化的沟通。

艺术形式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当地的一种兴盛富裕,或许之后又出现了变故,或许遭遇到衰落,流放,在这个变故中,人们有感而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就随着人的流放传播开来。

吕剧大全山东吕剧全剧

吕剧大全山东吕剧全剧

吕剧大全山东吕剧全剧吕剧,又称山东吕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山东省。

它以山东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山东地方音乐为基础音乐,以山东地方曲艺为基础表演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吕剧在表演形式、唱腔、音乐、服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被誉为“东方歌剧”。

吕剧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传奇剧、生活剧等,其中以《三岔口》、《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脍炙人口的剧目最为经典。

这些剧目在吕剧的表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剧情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三岔口》是吕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兴衰变化,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在这部剧目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而《牡丹亭》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剧目,它描绘了悲壮的爱情故事,以及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

这些剧目不仅在山东地区备受喜爱,也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除了剧目的精彩之外,吕剧的表演形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吕剧表演讲究“三绝”,唱腔绝、音乐绝、表演绝。

其中,唱腔绝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所使用的唱腔,它要求演员在唱腔上要有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

音乐绝是指吕剧的音乐,它以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为主要伴奏,搭配演员的唱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表演绝则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包括动作、表情、眼神等方面,要求演员能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演完美呈现出来。

总的来说,吕剧作为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不仅在剧目内容上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吕剧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传承发扬,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山东地方戏曲是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地方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剧种闻名于世,其中不乏许多小剧种。

小剧种是山东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曲调、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本文将对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与表现形式。

一、泰山地方小戏泰山地方小戏是山东地方戏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主要流行于泰安、济南等地。

泰山地方小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以其明快、活泼、妙趣横生而著称。

泰山地方小戏的剧目以《五状元》、《施奶奶》、《家家酒》等为代表,这些剧目在表演形式上注重细节处理和情节延展,能够生动地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音乐曲调方面,泰山地方小戏喜欢使用清新明朗的曲调,以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泰山地方小戏在服饰道具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戏衣华丽、道具细致,能够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戏曲表演。

泰山地方小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音乐曲调和服饰道具成为山东地方戏曲的一大特色。

总结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在表演形式、音乐曲调、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与风格,它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情与精神面貌。

这些小剧种不仅在山东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热爱,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无疑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让山东地方戏曲的艺术之花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山东地方戏曲是指在山东地区形成,并保持着较本土色彩、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各种戏曲形式。

山东地区戏曲剧种繁多,其中的小剧种更是丰富多彩。

本文将围绕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展开研究。

一、汉画子汉画子,清代道光年间从湖南移植而来,是山东地区的一种小剧种。

在演唱形式上,汉画子大多数是一个二胡、两个板子、一个锣三人一组伴奏。

该剧种以奔放轻快、风趣幽默、富于变化的曲调为特点,表现了山东人民豁达、俊俏的性格。

汉画子的剧本内容主要是通俗的民间故事,以婚姻、生活、家庭为题材。

以《村姑亲上阵》为例,该剧讲述了一名村姑常年在田间地头劳作,为了寻找真爱,她打扮成男装,随军征战并以勇气和智慧克服一系列艰险,最终成功求得了心中的他。

这一故事所表达的爱情观念、性别角色和人生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八仙担八仙担,是山东乐陵地区流传的小成份戏。

它通俗易懂,唱腔朗朗上口,动作生动活泼。

该剧种很少有表演者,多采用单人表演,因此比较适合在故乡、宗亲祭祀等场合演唱。

在该剧种的表演中,演员在舞台上演唱、跳跃、转动、转身,各种动作形象、生动、形态各异、颇具娱乐性。

八仙担的剧情主要来自于唐宋小说、戏曲、说唱等。

其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内容涵盖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和民间戏曲。

以《梁祝》为例,该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唱腔婉转动听,风格独特。

三、京韵大鼓京韵大鼓,又称北韵大鼓,是山东汉剧的一种。

它最早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形式,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改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该剧种形式多样,既有单人独唱,也有集体表演,艺术风格多变,内容涉及历史、传说、故事、戏剧等方面。

京韵大鼓唱腔婉转动听、语言简练生动,具有传统的音乐特色和韵律美。

剧本多以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主题,表达了民俗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以《岳飞传》为例,该剧讲述了岳飞抵抗金兵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人崇尚民族英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山东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山东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剧种。

本文将重点研究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探讨其特点和传承现状。

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包括焦炉戏、茂山戏、许戏、临淄戏等。

这些小剧种在山东地方戏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们各具特点,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焦炉戏是山东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焦作市的民间唱腔。

焦炉戏以其简练、生动的表演风格而著称,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山东当地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随着电视、电影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焦炉戏逐渐衰落,受众逐渐减少,导致剧种传承面临困境。

茂山戏是山东地方戏曲中的另一支重要分支,起源于茂山区的民间艺人,形成于清代。

茂山戏在表演风格上有别于其他剧种,其特点是行当丰富,以独特的唱腔为主,融合了南派和北派戏曲的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许戏起源于山东许庄的民间艺人,有着200多年的历史。

许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剧情生动,表演技巧独特。

由于各种原因,许戏的传承面临困难,许多传统戏曲演员转行或退休,导致许戏的人才断层和剧种的传承受阻。

临淄戏是山东地方戏曲中的另一支小剧种,起源于临淄地区。

临淄戏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著称,被誉为“山东地方戏曲的明珠”。

由于剧种传承面临困境,临淄戏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对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研究,除了关注其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外,还需要关注其传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当前,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传承受到了许多困扰,如人才流失、缺乏资金支持、传统文化认同度降低等。

为了促进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传承,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加强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但传承面临许多困境。

只有通过加强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加大投入,才能促进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传承和发展。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山东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梆子、评剧、越调和东山大鼓等传统剧种。

其中,梆子和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的两个主要剧种,至今仍然在山东地区广泛演出和传承。

梆子又称“东北梆子”,由于最早在东北流传而得名。

梆子是一种以唱、说、念、打、舞相结合的综合性戏曲剧种,具有形式简练、表现生动、节奏鲜明的特点。

它的表演方式也很独特,演员们以呼喊、奔跑、倒骑、擂鼓、击铙等动作为特色,使得梆子戏具有浓郁的豪迈气息和热烈的民间色彩。

在梆子中,特别是京剧梆子,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豪放、豁达、开朗的个性都得以全面体现。

评剧是一种以江苏南京地方戏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进入山东地区后形成了山东评剧,后来发展出了滨州评剧和德州评剧等分支流派。

评剧以言传身教、形象化表现、笔削小清新的表演风格,注重对人物情感和精神内涵的深刻描写。

评剧的音乐、唱腔和表演语言都较为繁复,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越调是一种古老的山东戏曲剧种,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传统越调取材广泛,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有以男儿志气、女儿情怀为主的“儿女情缘”剧目,也有以历史人物和故事为主的“官场奇案”和“状元榜”等剧目。

越调的音乐和唱腔都很独特,部分唱腔的音高和音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曲调表现形式,令人印象深刻。

东山大鼓是山东德州市的代表性地方戏曲剧种,在汉族地区广泛传播。

它的表演形式以鼓点和唱腔为主,通常由一个骑鼓唱腔的表演者和一个打击鼓的伴奏者组成。

东山大鼓的唱腔富有情感和表达力,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特点。

总的来说,山东地方戏曲剧种的特点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形式多样化和精彩的表演艺术。

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历史和民间价值。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山东地方戏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剧种,其中包括了许多小剧种。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深受当地观众和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当地乃至整个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历史、表演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发展历史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山东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

明清时期,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曲剧、评剧、梆子、滑稽戏等小剧种相继诞生并逐渐成熟。

在清代,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山东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表演特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与其他地方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有诸多不同之处。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音乐伴奏和唱腔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其独特的音乐和唱腔能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情的氛围。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表演技巧和身段功夫上有所突出,演员们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动作和表情来刻画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布景和服饰上也有独特的艺术表现,用以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氛围。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唱腔、表演技巧、舞台布景和服饰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其在诸多地方戏曲中独具魅力。

三、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艺术价值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通过戏剧作品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增进对山东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道德教化和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戏曲作品能够传递正能量,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其优秀的剧本和表演形式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学艺术修养。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151戏曲艺术SONG OF YELLOW RIVER / 042020一、关于山东地区戏曲由来与发展介绍山东地区主要盛行的文化是齐鲁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且儒家的思想对于山东地区的文化艺术形成是非常有影响的。

在众多小剧种广为流传的地区,山东算是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从歌舞和扮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发展而来,各朝各代的更迭都对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最终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多种多样的戏曲形式。

元代,山东的戏曲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当时杂剧的创作主要群体都集中于山东的东平和济南地区,而其中元杂曲更是主要的流行戏曲。

从那个时候元杂剧就发展起来,在齐鲁文化的不断熏陶下,山东戏曲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他们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众多戏曲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能够表现出独特的山东风格。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清代开始地方戏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创作形式,从表演形态、演员技术到演出场所、剧本创作等等,都发展的越来越趋于规范和完善。

这样迅速的发展也为后来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山东地区小剧种的分类从漫长的演化过程当中,不同的剧种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融合和分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山东境内的戏曲种类大概可以分成5种,分别是弦索系统(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乱弹)、梆子系统(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东路梆子、平调)、肘鼓子系统(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由民间演唱形式发展而形成的剧种(吕剧、两夹弦、四平调、化装坠子)以及其他(哈哈腔、一勾勾等)种类。

从这5种戏曲种类出发,我们可以对于山东地区的戏曲发展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从五大类出发去寻找各种不同类别的小剧种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于戏曲的深入研究,相关研究人员也从旧的分类方法上做了一定新的改进,目前现行的有两种标准的分类方法。

其中一类是按照声腔标准来进行分类,山东境内可以大概分为三种不同的声腔种类,分别是弦索腔系统、梆子腔系统和肘鼓子腔系统。

茂腔剧种简介

茂腔剧种简介

茂腔剧种简介茂腔是山东省地方戏曲,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在多年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吸收当地民间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茂腔剧种,以其质补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

”一、历史渊源茂腔以前称“肘鼓子戏”(一做周姑子),与山东省地方戏曲“肘鼓子系统”中的其它剧种柳琴、柳腔、五音戏、灯腔、东路肘鼓子及苏北的淮海戏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肘鼓子戏”可上溯至“山东姑娘腔”,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纲要”中说:“巫娘腔似即姑娘腔。

……或谓今之柳琴戏,亦名周姑子,即为此一唱调的遗声。

(周姑子流派颇多,如山东的柳腔、茂腔、五音戏、灯腔,在昔皆名周姑子,亦作肘鼓子。

)”。

“山东姑娘腔”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抄本《钵中莲》传奇,该传奇的创作年代是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

山东姑娘腔的兴盛年代当是在清乾隆年间,清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记载了山东姑娘腔在北京演出的情况。

另据苏州老郎庙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历年捐款花名碑》载,“梨园总局”分局中刻有“胶州局”,说明在当时该地区的梨园行业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肘鼓子戏”的称谓是指曲调演唱时的伴奏乐器及演奏方法。

“鼓”据考证有两种,一是“单皮铁环鼓”,一是“鼗鼓”,此两种鼓在演奏时均需“扭”或“拧”的动作以发出声响,这两种的动作在山东方言中念“肘”(借用字),由此而产生了“肘鼓子戏”的称谓。

流行于胶州、高密、诸城一带的“肘鼓子戏”又称“本肘鼓”,意思是“本地流行的肘鼓子戏”。

本肘鼓的表演形式与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的描述基本一致。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苏北艺人“老满州”(佚名,约1884—1914年)举家北迁,与“本肘鼓”艺人丁家结亲,在莒县、诸城一带组班演唱。

他们把“南路肘鼓子”的曲调融于“本肘鼓”中,加进了丝弦乐器伴奏,使女腔尾音翻高八度演唱,观众称之谓“打冒”,由此“冒肘鼓”的称谓开始出现。

流传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戏曲剧种是

流传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戏曲剧种是

流传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戏曲剧种是
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柳腔。

柳腔是山东省即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文化特征:
1、语言: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同时,善于运用比兴和夸张手法,增强感染力。

2、音乐:柳腔采用民乐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

文场由弦乐和管乐组成,弦乐主要乐器有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等;管乐有笙、唢呐、笛子等。

管乐主要是用以吹奏过门、曲牌,起过度和创造气氛作用。

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吊钹、小钹、哑钹、碰钟、大小堂鼓等,用于打击伴奏。

乐谱和鼓点多借用于柳子和京剧的套数。

3、曲牌:柳腔的曲牌包括演唱曲牌、弦乐伴奏曲牌和吹打乐曲牌,大部分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剧种移植来的。

常用的曲牌有《四不象》《悲垛子》《花垛子》《句句双》《豆叶青》《朝天子》《登天梯》《愁中闷》《芙蓉花》《南锣》《大锯缸》等50个。

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什么

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什么

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什么山东半岛的地方戏是刘强。

柳腔是山东省即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刘强现有传统剧目120多部,移植剧目80多部,现代剧目40多部。

表演风格清新、朴实、滑稽、生动。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刘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腔的保护措施2015年1月30日上午,刘强少儿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即墨市第四实验小学举行。

2011年以来,即墨市刘强剧团与实验四小合作,定期安排专业演员给学生讲授刘强,激发他们学习刘强、传承刘强的热情,使刘强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发扬光大,已培训刘强专业班学生20名。

刘强少儿培训基地成立后,实验四少年将刘强纳入校本课程,安排音乐老师编写刘强教案,在学生中开展戏曲知识普及、戏曲片段比赛等活动。

160多名学生被挑选出来组成刘强社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腔山东柳琴戏的介绍《山东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

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由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鲁南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

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

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山东大鼓、柳琴戏、五音戏、茂腔、灯腔等。

山东大鼓又称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

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

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

演唱者右手执鼓槌,左手操铁(铜)片,边敲边唱。

乐师以三弦伴奏。

柳琴戏是山东省的传统戏剧。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

山东半岛地方戏曲剧种

山东半岛地方戏曲剧种

山东半岛地方戏曲剧种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山东半岛的地方戏曲剧种有:
1、山东梆子: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

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

2、莱芜梆子:"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

3、枣梆:是山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泽)。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是其特有的韵律。

4、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

目前流行的东路梆子,为秦腔系统的分支,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章丘、惠民等地的。

5、罗子戏:又称大笛子戏、罗罗头,是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省接壤地带及山西东南边境,在山东主要流行于阳谷、莘县、冠县、东明一带。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山东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小剧种。

这些小剧种在山东地区久负盛名,其中既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剧种,也有晚近兴起的新型小剧种。

本文将重点研究山东地方戏曲中的一些小剧种,探讨其发展历史、表演特点以及对当地戏曲艺术的影响。

一、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发展历史山东地方戏曲自古以来就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就已有自己的戏曲表演艺术,如齐国的大鼓戏、鲁国的绣戏等,这些早期地方戏曲奠定了山东地方戏曲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山东地方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其中包括了多个小剧种。

济南木偶戏是山东地方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以木偶为表演工具的一种特殊的戏曲形式。

木偶戏一般以皮影、手掌等形式呈现,人偶数量多,表演形式多样,深受观众的喜爱。

济南木偶戏的表演内容多样,既有历史题材,又有民间传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山东地方戏曲中的一大特色。

济宁贡剧是山东地方戏曲中的另一重要剧种。

济宁贡剧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纤巧细腻的表演而闻名,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武戏、文戏、鬼戏等。

这些表演形式多样化,加上精湛的表演技艺,使得济宁贡剧成为山东地方戏曲中的一大亮点。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表演形式、唱腔、戏曲剧目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表演形式多样。

济南木偶戏采用了多种木偶表演形式,包括了皮影戏、手掌戏等,这种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丰富了剧目内容,增强了观赏性。

济宁贡剧则以其多样化的戏曲形式而著称,包括了武戏、文戏、鬼戏等,这种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使得观众在观赏时能够得到更多的享受。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唱腔独特多样。

济宁贡剧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而著称,这种唱腔在表演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济南木偶戏虽然以木偶为表演工具,但其唱腔同样符合传统山东戏曲的特点,包括了悠长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声腔,这些都使得济南木偶戏成为山东地方戏曲中的一大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传统戏曲
第26课 山东地方戏
我们山东的地方戏曲有很多…
山东大鼓,主要流 传于以山东省菏泽 为中心的广大鲁、 苏、豫地区。原称 犁铧大鼓, 因其伴 奏乐器为犁铧碎片 而得名。2006年5月, 该曲艺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我们山东的地方戏曲有很多…
山东快书,演唱者 手执竹板或鸳鸯板, 以快节奏击板叙唱, 故又名竹板快书。 2006年5月,该曲艺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梆子
欣赏山东梆子: 《玉虎坠》
说唱山东地方戏 《玉虎坠》
发用杀狗起不为我大 到严人赃了料人丈王 南刑凶官祸想良夫啊 监拷犯说端平善习
打我地文 后夫里武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 地的民众由娱乐逐渐创造了各具风 格的地方戏曲。让我们一起走进民 族文化的瑰宝---传统戏曲,去感 受他们博大精深的内涵,品味他们 悠长的韵味吧!
雅称。昆曲唱腔优美,以 绵延婉转、柔曼悠远见长。 代表性剧目有《牡丹亭》、 《桃花扇》等。
中国传统戏曲
川剧
豫剧
越剧
评剧
黄梅戏 花鼓戏
拓展活动
课下了解你所在地区的山东地方戏曲剧种、 著名曲目、主要特点等,填写下表。
戏曲剧种 著名曲目
主要特点
吕剧
山东 梆子
别名
化妆扬琴
琴1戏
分布
山东境内
黄河2三角洲
由来
1.驴戏说 2.闾字说
3.吕3子说
4.捋戏说
高调
梆A子
菏泽、济宁 山陕梆子流传
泰安、聊城、
临B沂等
到山东后受
山东方C言影响 而形成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
山东地图
想一想:观赏吕剧,仔细思考吕剧的唱腔 及内容有什么特点?
戏曲 唱腔
内容
著名曲目
中国传统戏曲之 京 剧
中国京剧也被称为“东方歌剧”,是中国 的国粹。京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集唱、
念、做、打、舞为一体。 角色可分为生、旦、 净、末、丑。京剧的著 名曲目有《空城计》、 《霸王别姬》、《群英会》 等。
中国传统戏曲之 昆 曲
昆曲也称昆剧,是我国传统的戏曲剧种。 产生于明代江苏昆山,有“中国戏曲之母”的
说唱山东地方戏《王小赶脚》
它滚白Biblioteka 跷圆眼跷的圈伶 俐 那 四 条 腿
脊 梁 白 肚 皮
粉 鼻 子
小我我 黑糟糟 驴头头
喂喂 它上上 可了了 真小小 爱黑黑 人驴驴
走进传统文化
感受山东地方戏
《玉虎坠》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玉虎坠》以东汉初 年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了 冯王两家恩恩怨怨、悲欢 离合、生死离别的故事, 剧情曲折,矛盾复杂,情感 丰富,展示了山东梆子的剧 目特色。
吕剧
朴实无华 优美流丽 娓娓动听
演民间百姓事 《王小赶脚》 唱民生百家情 《画龙点睛》
《小姑贤》…
山东 梆子
想一想:观赏山东梆子,仔细思考山东梆子 的唱腔及内容有什么特点?
戏曲 唱腔
内容
著名曲目
吕剧
朴实无华 优美流丽 娓娓动听
演民间百姓事 《王小赶脚》 唱民生百家情 《画龙点睛》
《小姑贤》…
山东 梆子
我们山东的地方戏曲有很多…
山东琴书,演唱者 靠富于变化的唱腔 和有机的伴奏配合 来完成故事情节的 表达和人物形角的 刻画。2006年5月,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仔细观看视频,猜一猜视频中唱的 的是那一种戏曲?
山东地方戏
你想知道吕剧和山东梆子的哪些知识?
吕剧
山东梆子
激昂高亢 粗狂夸张
反映山东文化、
习俗等生活内 《玉虎坠》


走进传统文化
感受山东地方戏
《王小赶脚》
赶脚,指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王小
赶脚》是一出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小喜剧。该
剧反映了农村新媳
妇二姑娘雇驴回娘
家,一路上与王小
通过雇驴、观景、
吕剧
等情节,展现了鲁 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欣赏吕剧: 《王小赶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