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微论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序:地理山龙峦头与穴法并重,然必讲到精细,方识龙真与穴真。
余自弱冠后,先子授以堪舆秘传,读之津津有味,后见各家藏本,亥豕鲁鱼,传抄日错,近晤温秋瀛太史,乃得善本,详对因参观而互订。
数十年来,博览群书,如天元歌之方便觉,指迷之分歙、向背、仰覆、合割,皆从精细中发明峦头穴法,此处豁人心目,简而明典而要者,莫如香邑小榄李默斋先生辟径集四卷,所云缩、动、平、栏,五俗、三畏、三宝、三弊,盖本生平阅历契紧为入处,精细立论,援引哲言证实己见,俾孝子顺孙家藏户诵,得明道以庇本根,非挟术以炫,当世洵堪步杨曾廖赖之堂与沾沽焉。
剿集旧本者,迥乎大异,我辈果能熟读是书,多覆名墓,积以学力,磨以岁月,从此寻龙点穴,择地安亲。
庶乎其可。
若胸无成见,目无慧珠,或轻心以掉,或委任于人,诚如先生所云,非愚即妄矣。
闲尝过榄山相宅,访先生家世,人丁财禄同兴发非常,子孙科甲鼎盛。
悉数牛眠。
余尝观先生葬太祖新会苏村虎山,及自立寿基鹤山楼冲龟山。
山龙穴法具见一斑,我生也晚,弗克亲灸门墙躬承面喻。
今读其书如见其人。
爰跋数言付之刻劂,以志景仰之意云尔。
道光十四年岁在甲午秋九月南邑后学冯之彦拜撰跋:堪舆世皆称杨曾廖赖,谓无能出其右者,然吾以为学无先后,亦视其人之识力何如耳。
使识非真识,则龙穴砂水莫能细辨,力非真,则古今名岳未尝遍游,徒以口诵印板古籍,辄为人扦葬,此但知求利而不知祸人,良可慨也。
余八世太祖默斋公,于堪舆群书专心研究,阅历名坟数十年,寝食与俱,则识以练而愈到力,以用而弥,果因刊除陈言,独标新论,作为辟径集四卷,所言五俗、三畏、三宝、三弊、杂者十段,皆显而易见,而其本生平之最得力以契紧为人者。
则默如缩、动、平、栏四字决。
语简而意该,真千古不易也。
厥后于新会苏村得虎山,以葬祖父伯叔,不数传而出文介公,学行政绩照人耳目,又于鹤山楼冲得龟山以为寿穴,迄今我子孙之幸绍书香悉数牛眠。
至于为人寻地,所得名山不可枚举,此莫非太祖之识力所至,即莫非太祖辟径集所言缩动平栏者之操券而获也噫。
蔡牧堂《发微论》
蔡牧堂《发微论》刚柔篇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
邵氏文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
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刚柔。
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
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
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汹而渐去。
于是乎山川形焉。
凡山皆祖昆伦,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
凡水皆宗在海,异派同流,愈合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
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
水体柔而用刚,故上而流行。
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
邵氏以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所谓地之四象也。
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
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
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
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
合水火土石而为地。
尤合血气骨肉而为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
若细推之,凡涸燥,然强急之中有缓弱,缓弱之中有强急,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也。
自此以往,尽推无穹,知者观之,思过半矣。
动静篇其次莫若明动静。
动静若言乎其双通也。
是以古云:水本动,欲其静。
山本静,欲其动。
此达理之言也。
故凡天下之理,欲向动上求静,静上求动。
不欲静愈静,动愈动也。
夫山以静为常,是惟无动则成龙矣。
水以动为常,是惟无静则结地矣。
故成龙之山,必踴跃翔舞。
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洋。
若其偃、硬、强、勒、冲、激、牵、射,则动不离动,静不离静,山水之不融结者也。
然一动一静,互相循环。
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不可执一论,又在人融化之为妙也。
聚散篇其次莫若观聚散。
聚散者言乎其大势也。
夫山川融结,自有天造地设,障空补缺,不陷不跌。
故小聚则地小成,大聚则地大成,散而聚不可以言地矣。
何谓聚?山之所交,水之所会,风气之隈藏也。
何谓散?山之所去,水之所离,风气之浇染也。
今之言地理,往往多论地形之巧拙,而不明聚散。
大势若聚则奇形怪穴而愈真正。
大势若散,则巧穴天然而反虚假。
压观古人之葬,大抵穴多巧怪。
非好怪也,良由得山水之正,则怪穴所为常也。
然有大势之聚散,有穴中之聚散。
发微论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發微論術數類三相宅相墓之屬提要(臣)等謹按發微論一卷宋蔡元定撰元定字季通建陽人遊於朱子之門慶元中偽學禁起坐黨籍竄道州卒於謫所後韓侂胄敗追贈廸功郎賜諡文節事蹟具宋史儒林傳元定之學旁渉術數而尤究心於地理是篇即其相地之書大旨主於地道一剛一柔以明動静觀聚散審向背觀雌雄辨強弱分順逆識生死察微著究分合别浮沉定淺深正饒減詳趨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逓為推闡而以原感應一篇明福善禍淫之理終焉葢術家惟論其數元定則推究以儒理故其説能不悖於道如云水本動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動聚散言乎其大勢向背言乎其性情知山川之大勢黙定於數里之外而後能推順逆於咫尺微茫之間善觀者以有形察無形不善觀者以無形蔽有形皆能抉摘精奥非方技之士支離誕漫之比也地理大全亦載此書題曰蔡牧堂撰考元定父發自號牧堂老人則其書當出自發手或後人誤属之元定亦未可知然勘核諸本題元定者為多今故以元定之名著於録焉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欽定四庫全書發微論(宋)蔡元定撰剛柔篇易曰立天之道曰隂與陽邵氏曰立地之道剛柔盡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於剛柔剛柔者言乎其體質也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勢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風氣相摩水土相盪則剛者屹而獨存柔者淘而漸去於是乎山川形焉山體剛而用柔故髙聳而凝定水體柔而用剛故卑下而流行此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邵氏以水為太柔火為太剛土為少柔石為少剛所謂地之四象也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血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逺取諸物無二理也若細推之凡涸燥者皆剛夷坦者皆柔然涸燥之中有夷坦夷坦之中有涸燥則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凡强急者皆剛緩弱者皆柔然强急之中有緩弱緩弱之中有强急則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也自此以往儘推無窮知者觀之思過半矣動静篇其次莫若明動静動静者言乎其變通也夫槩天下之理欲向動中求静静中求動不欲静愈静動愈動古語云水本動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動此逹理之言也故山以静為常是謂無動動則成龍矣水以動為常是為無静静則結地矣故成龍之山必踴躍翔舞結地之水必灣環悠揚若其偃硬側勒衝激牽射則動不離動静不離静山水之不融結者也然一動一静互相循環山亦有動極而静水亦有静極而動不可執一而論又在人融化之為妙也聚散篇其次莫若觀聚散聚散者言乎其大勢也歴觀古人之葬大抵穴多竒怪非好怪也良由得山水之正則怪穴所為常也今人於大聚之中或乃拘于形穴而不葬矣然有大勢之聚散有穴中之聚散大勢之聚散見乎逺穴中之聚散見乎近是二者有相須之道焉向背篇其次莫若審向背向背者言乎其情性也夫地理與人事不逺人之情性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見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與之意其背我者必有厭棄不顧之狀雖或暫焉矯飾而真態自然不可揜也故觀地者必觀其情之向背向者不難見凡相對如君臣相待如賔主相親相愛如兄弟骨肉此皆向之情也背者亦不難見凡相視如讐敵相抛如路人相忌如嫉寃逆寇此皆背之情也觀形貌者得其偽觀情性者得其真向背之理明而吉凶禍福之機灼然故嘗謂地理之要不過山水向背而已矣雌雄篇其次又當看雌雄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夫孤隂不生獨陽不成天下之物莫不要相配對地理家以雌雄言之大槩不過相對待之理何以言之山屬隂水屬陽故山水相對有雌雄而山之與水各有雌雄陽龍取隂穴隂龍取陽穴此龍穴相對有雌雄陽山取隂為對隂山取陽為對此主客相對有雌雄也其地融結則雌雄必合龍穴砂水左右主客必相登對若單雌單雄不相登對雖或結地必非真造化也經曰雌雄相喜天地交通又曰雌雄不顧不勞看古人多以此為要妙然亦天地自然之理也强弱篇其次又當辯强弱强弱者言乎其禀氣也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太剛則折故須濟之以柔太柔則弱故須濟之以剛剛柔相濟中道得矣論地理者必須察其禀氣禀偏於柔故其性緩禀偏於剛故其性急禀剛性急此宜穴於緩處若復穴於强急之處則必有絶宗之禍禀柔性緩此宜穴於急處若復穴於弱緩之處則必有冷退之患强來强下則傷龍弱來弱下則脱脉故立穴之法大概欲得酌中恰好底道理不得倚於一偏纔偏便生出病來然非權衡有定則亦未易語也順逆篇其次又當分順逆順逆者言乎其去來也其來者何水之所發山之所起是也其去者何水之所趨山之所止是也知來去而知順逆者有矣不知來去而知順逆者未之有也夫順逆二路如盲如聾自非灼然有見鮮不以逆為順以順為逆者矣要知順山順水者順也所謂來處來者是也逆山逆水者逆也所謂去處去者是也立穴之法要順中取逆逆中取順此一定之理不可改易若又推而廣之則脉有順逆龍有順逆順龍之穴結必逆逆龍之穴結必順此亦山川自然之勢也大抵論逆順者要知山川之大勢黙定于數里之外而後能推順逆於咫尺微茫之間否則黒白混淆以逆為順以順為逆者多矣生死篇其次又當識生死生死者言乎其取舍也夫千里來龍不過一席之地倘非以生死别之則何所决擇哉生死之説非一端大槩有氣者為生無氣者為死脉活動者為生粗硬者為死龍勢推左則左為生右為死龍勢推右則右為生左為死又有瘦中取肉則瘦處死而肉處生飽中取饑則饑處生而飽處死如此之類在人細推之生則在所取死則在所舍取舍明而後穴法定穴法定而後禍福應若生死難辨取舍何當則非逹造化矣微著篇其次又當察微著微著者言乎其氣脉也夫氣無形者也屬乎陽脉有形者也屬乎隂陽清隂濁故氣微而脉著然氣不自成必依脉而立脉不自為必因氣而成葢有脉而無氣者有矣未有無脉而有氣者也經曰氣乗風散脉遇水止無脉無氣者水害之也有脉無氣者風乗之也善觀氣脉者以有形察無形不善觀者以無形蔽有形葢無形只在有形之内但知者所見實故於粗淺而得精微愚者所見昏故於荒忽茫昧而不曉豈知四水交流則有脉八風不動則有氣此有目者所共見有心者所共知而術之至要初不外是也分合篇其次又當究分合分合者言乎其出没也夫脉之為脉非徒然而生頓然而有其出也必有自然之來則有分水以導之其没也必有所止則有合水以界之郭氏云地有吉氣隨土而起支有止氣隨水而比又曰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發氣隨而鍾此古人論氣脉之源流也氣隨土而起故脉行必有脊氣隨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氣起于支之始故上有分脉鍾于支之終故下有合有合無分則其來不真為其内無生氣之可接也有分無合則其止不明為外無堂氣之可受也有分有合則有來有止有出有沒則龍穴融結的定無疑然後為全氣之地也然有大分合小分合真地融結則有三分三合穴前後一分合起主龍虎所交二分合祖龍至山水大會三分合也小合則為小明堂大合則為大明堂合於龍虎内則為内明堂合於龍虎外則為外明堂各不相亂如此是又不可不知也浮沉論其次又當别浮沉浮沉者言乎其表裏也夫脉有隂陽故有浮沉隂脉常見乎表所謂浮也陽脉常收乎裏所謂沉也大抵地理家察脉與醫家察脉無異善醫者察脉之隂陽而用藥善地理者察脉之浮沉而立穴其理一也夫三隂從天生以其隂根于陽也故隂脉必上小而下大其出口也必尖三陽從地出以其陽根於隂也故陽脉必上大而下小其出口也必圓後之觀脉者不必問其何如但口尖者皆隂■其脉浮於表口圓者皆陽■其脉沉于裏此一定不易之法若又推而廣之則凸者脉浮凹者脉沉微細者脉浮粗重者脉沉衆髙一低者脉浮衆低一髙者脉沉以此相乗除則隂陽之理得矣淺深篇其次又當定淺深淺深者言乎其凖的也夫淺深得乗風水自成故卜地者必以淺深為凖的宜淺而深則氣從上過宜深而淺則氣從下過雖得吉地而效不應者為此故也大概先觀來脉之隂陽次看四山之從佐且如脉入首强作穴凹出口圓此皆脉浮而穴陽宜淺來脉入首弱作穴凸出口尖此皆脉沉而穴隂宜深故曰淺深得乗風水自成深淺之法多端至理莫過於是也切要辨認入首隂陽蝦鬚界合明白若當深而淺當淺而深差於咫尺之間反吉為凶矣經曰地吉葬凶與棄屍同正此義也世俗裝卦例論九星白法以定寸尺者大謬也饒減篇其次又當正饒減饒減者言乎其消長也夫龍虎左右各有饒減然饒減龍虎者何哉此消長隂陽之義也饒減之法大槩以先到為主龍山先到則減龍而饒虎其穴必居左虎山先到則減虎而饒龍其穴必居右葢山水闗鎻必須交固然後氣全穴左則取左山為闗須右邊水過宫鎻斷所謂隂鎻陽闗也穴右則取右山為闗須左邊水過宮鎻斷所謂陽鎻隂闗也惟有朝山朝水則順闗順鎻不妨若横水過宫則逆闗逆鎻方善斷不可改易也毫釐差謬禍福大逺可不審哉趨避篇其次又當詳趨避趨避者言乎其决擇也夫天下之道二吉凶善惡常相半不能皆吉也而必有凶不能皆善也而必有惡故人之所遭有不齊也既所遭之不齊則必有以處趨吉避凶去惡從善是也地理亦然夫山川之所鍾不能皆全純粹之氣不能無所駁雜既不能無所駁雜則妍媸醜好紛然前陳亦其宜耳然而山川之變態不一咫尺之移轉頓殊或低視而醜或髙視而好或左視而妍或右視而媸或秀氣聚下而髙則否或情意偏右而左則虧裁成篇其次又當知裁成裁成者言乎其人事也夫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自有宇宙即有山川數不加多用不加少必天生自然而後定則天地之造化亦有限矣是故山川之融結在天而山水之裁成在人或過焉吾則裁其過或不及焉吾則益其不及使適於中截長補短損髙益下莫不有當然之理其始也不過目力之巧工力之具其終也奪神功改天命而人與天無間矣故善者盡其當然而不害其為自然不善者泥乎自然卒不知其所當然所以道不虚行存乎其人也感應篇其次又當原感應感應者言乎其天道也夫天道不言而響應福善禍淫皆是物也諺云隂地好不如心地好此善言感應之理也是故求地者必以積徳為本若其徳果厚天必以吉地應之是所以福其子孫者心也而地之吉亦將以符之也其惡果盈天必以凶地應之是所以禍其子孫者亦本於心也而地之凶亦將以符之也葢心者氣之主氣者徳之符天未嘗有心於人而人之一心一氣感應自相符合耳郭氏云吉凶感應鬼神及人人於先骸固不可不擇其所而安厝之然不修其本惟末是圖則不累祖宗者寡矣况欲有以福其子孫哉地理之微吾既發明之故述此於篇末以明天道之不可誣人心之所當謹噫觀是書者其知所戒哉發微論附錄:律吕新書二卷(編修李潢家藏本)宋蔡元定撰元定字季通建陽人慶元中坐黨禁流道州卒事迹具宋史道學傳朱子稱其律書法度甚精近世諸儒皆莫能及又云季通理會樂律大段有心力看得許多書及爲是書作序又曰黃鐘圍徑之數則漢斛之積分可考寸以九分爲法則淮南太史小司馬之說可推五聲二變之數變律半聲之例則杜氏之通典具焉變宫變徴之不得爲調則孔氏之禮疏固亦可見至於先求聲氣之元而因律以生尺則尤所謂卓然者而亦班班雜見於兩漢之制蔡邕之說與夫國朝會要以及程子張子之言葢是書實朱蔡師弟子相與共成之者故獨見許如此書分二卷一爲律吕本原凡十三篇黃鐘第一黃鐘之實第二黃鐘生十一律第三十二律之實第四變律第五律生五聲圖第六變聲第七八十四聲圖第八六十調圖第九候氣第十審度第十一嘉量第十二謹權衡第十三其一卷爲律吕證辨凡十篇造律第一律長短圍徑之數第二黃鐘之實第三三分損益上下相生第四和聲第五五聲大小之次第六變官變徴第七六十調第八候氣第九度量權衡第十今考元定之說多截竹以擬黃鐘之管皆卽以其長權爲九寸而度其圍徑如黃鐘之法更迭以吹則中聲可得淺深以列則中氣可驗是截管之法必本之候氣也而候氣之說最爲荒渺後漢晉隋志所載又各異同旣云以木爲案加律其上又云埋之上與地平又云置於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此置律有淺深髙下之不一也旣云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氣至者灰去又云以竹莩灰實律以羅縠覆律口氣至吹灰動縠有小動大動不動三說又云灰飛動素散出於外而氣應有早晚灰飛有多少其說又不一也然則候氣旣不足憑人聲又無左驗是蔡氏所謂聲氣之元者亦徒爲美聽而已非能見之實事也劉歆銅斛具詳漢志而隋志又詳載其銘曰律嘉量斛方尺而圓其外庣旁九釐五毫冪百六十二寸深尺積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祖沖之所譏以爲漢世斛銘劉歆詭謬其數爲算氏之劇疵者是也元定乃併漢志取之以定黃鐘積實爲八百一十分何也荀朂之尺隋志所謂晉前尺也當晉之時阮咸已譏其高而元定以爲此尺出於汲冢之律與劉歆之斛最爲近古樂聲高急不知當時之圍徑果爲何如夫古人所云徑三分圍九分者言圓徑三分而周九分也空圍卽圓周也胡瑗疑其管狹不足容千二百黍遂大其空徑四釐六毫而周爲十分三釐八毫是亦徑三圍九之率也因以空圍爲管内之面冪爲容九方分矣元定從之而以圓田術起算黃鐘積實又失之太大則不精算術之誤也至若謂黃鐘六變律不與本均之聲相應而不知當用淸聲又謂二變不可以爲調而不知二變之調具足五音若以二變音爲每調之七音則反爲出調凡此皆元定之所未及詳者故特著之以糾其失焉(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發微論一卷(通行本)宋蔡元定撰元定字季通建陽人游於朱子之門慶元中僞學禁起坐黨籍竄道州卒於謫所後韓侂冑敗追贈廸功郎賜諡文節事蹟具宋史儒林傳元定之學旁渉術數而尤究心於地理是編卽其相地之書大旨主於地道一剛一柔以明動靜觀聚散審向背觀雌雄辨强弱分順逆識生死察微著究分合别浮沈定淺深正饒减詳趨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逓爲推闡而以原感應一篇明福善禍淫之理終焉葢術家惟論其數元定則推究以儒理故其說能不悖於道如云水木動欲其靜山本靜欲其動聚散言乎其大勢向背言乎其性情知山川之大勢黙定於數里之外而後能推順逆於咫尺微茫之間善觀者以有形察無形不善觀者以無形蔽有形皆能抉摘精奥非方技之士支離誕謾之比也地理大全亦載此書題曰蔡牧堂撰考元定父發自號牧堂老人則其書當出自發手或後人誤屬之元定亦未可知然勘核諸本題元定撰者爲多今故仍以元定之名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律呂新書作者:蔡元定(字季通;號不詳)(南宋)撰部:經類:樂類屬: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二卷。
古代名医 许叔微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许叔微生平简介姓名许叔微字知可别名许学士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宋代出生地区真州白沙(今江苏省仪征县)主要成就经方派创始人之一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一、许叔微简介: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县)白沙人,南宋医学家。
曾为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
所著《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书中共收录方剂三百余首,按病种分为二十五门。
该书是许氏数十年医疗经验的结晶,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著书存世较少。
此外,尚有《活法》、《辨证》、《翼伤寒论》等书,因久已失传,无从稽考。
二、人物介绍: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真州白沙(今江苏省仪征县)人,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之大家、经方派创始人之一,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许叔微心慈近佛,志虑忠纯,遇事敢言,为人豪爽,弃官归医,终享“名医进士”之誉,百姓奉为神医。
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普济本事方后集》传世,另著《活法》、《辨类》、《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现已散佚。
三、主要著作:他一生著述颇丰,辑有《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10卷、《续本事方》10卷(均收入《四库全书》)。
著有《伤寒百证歌》5卷、《伤寒发微论》2卷、《伤寒九十论》(合称《许氏伤寒论著三种》)、《治法》、《辨证》、《翼伤寒论》、《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
四、学术内容: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
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在其学术思想中较突出的是对脾肾关系的理解,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当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
各派风水概要
沈相县(迭民)
江志伊(迂生/莘农太史)、
中听禅(笙诗/吹X子)、
王则先编著《沈氏玄空学》、《地理疑义答问》、
《玄空古义四种通释》、《玄空捷诀》;
尤雪行(惜阴/演本法师)、荣柏云著《宅运新案》、《二宅实验》、《人间天眼指南》;
刘训升著《阴阳学》;
武进谈浩然(养吾)著《大玄空路透》、《大玄空实验》、《辨正新解》;
「易经派地理」
清朝,浙江海盐张心言(绮石)著《地理辨正疏》。
孔昭苏(圣裔)《易盘易解》。
曾子南《堪舆实证》《杨公天机秘密三元地理便诀》。
张书图《三元地理图文浅释》
殷儒童《三元地理讲义秘诀详解》《玄空大卦奥义集解 Nhomakorabea上册/下册。
郑清扬《三元正宗入门口诀》。
广东大埔刘仙舫之《玄空真秘》。
明朝国师孙长庚(梦白)著作「玄空大卦派」地理秘笈。
至明末,云间蒋大鸿得无极子竺翁皮传挨星诀,吴天柱传水龙法、武夷蒋道人传阳宅学,乃集古贤之经文,著为(地理辨正)、(字字金)、(水龙经)、(天元五歌)、(天元余义)、(归厚录)、(古镜歌)、(阳宅得一录)等书传世,名震大江南北,玄空地理再现璀璨。
易经派地理学所用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即方圆图)是出自北宋时代的邵雍(字尧夫,世称康节先生),邵得之於李之才(挺之),李得之於穆修(伯长),穆得之於华山隐士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先生),所谓「先天之学」也。
尤雪行(一八七三年生,八字癸酉.甲寅.乙卯.吉时,梁溪人,号惜阴居士,後在新加坡出家,法号演本),刊行《宅运新案》四册,(沈祖县称之为「活易经」)。
香港的赵景羲(一九OO年生)著述《紫白诀》,在「河图阳奇阴偶阳顺阴逆」节内说:「予遍观阴阳地理书籍不下数十种,皆未见此图。
风水学书籍有哪些推荐
风水学书籍有哪些推荐风水堪舆,是中国独有的一门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
然而古今的风水师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故意加入一些玄理,使得风水学出现鱼龙混杂,难辨真假。
那么,风水学书籍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吧!风水学书籍有哪些“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这是从古流传下来对此书的一个评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它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且深邃的经典巨著,它包罗万象,其中亦有对未来事态的发展的预测,最早的风水便是从这本书里演变而来。
在风水当中,堪舆是重中之重,比如选择一个好的风水宝地,这便需要用堪舆的手段来寻找,而《青囊经》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也是首部理气堪舆的经典巨著,为学习风水必看的经典,后一些古名人也是据此书而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风水书籍。
此书亦是属堪舆一脉,乃是风水地形脉络方面的权威圣典,它也被称作是最极至的中国古代测绘学代表,古代许多皇帝找的风水师,选择龙脉时便是依此来挑选。
《葬经》是中华古代术数奇书,也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其作者郭璞亦是受后世代风水界的推崇,被尊称为东晋后历代中国风水的鼻祖。
《葬经》从阴阳到五行等方面,都开辟了风水历史上的一个先河,也算是万经之首。
杨筠松等人著作。
上卷为搜集整理的阳宅典籍及注解,如《黄帝宅经》、《阳宅十书》等;中卷为阴宅典籍,历代风水宗师存留下来的理论著述及注解;下卷为针对风水的历代檄文,如王充、嵇康、胡翰等人的辩论与对答。
《地理五诀》一书著于清乾隆丙午年间,著作者为赵玉材先生,字九峰;,当年编写《地理五诀》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风水学中“泥沙俱下,龙鱼混杂”的局面,希望言简意赅,言语显近,地理风水学者一读能懂,达到通俗易懂的目地。
《发微论》·一卷〔通行本〕宋蔡元定撰,从辩证的角度讲解了风水的理论精髓,只有一定风水基础的人才能感觉到内容全面,思想深邃,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田原,奥义精妙,融会贯通。
此书可称的上是风水理论的“心经”。
葬法倒杖,唐代杨筠松·著。
斗数发微论
斗数发微论
紫微斗数与五星不同,按此星辰与诸术大异。
四正星吉定为贵,三方煞拱少为喜。
对照兮,详凶详吉;合照兮,观贱观荣。
吉星入垣则为吉,凶星失地则为凶。
命逢紫府,非独寿而且荣;身遇煞星,不但贫而且贱。
左右会于紫府,极品之尊;科权陷于凶乡,功名蹭蹬。
行限逢乎弱地,未必为灾;立命会在强宫,必能降福。
羊陀七杀,限运莫逢,逢之定有刑伤(劫空伤使,亦与同断);天哭丧门,流年莫遇,遇之谨防破败。
南斗主限必生男,北斗加临先得女。
科星居于陷地,灯火辛勤;昌曲在于凶乡,林泉冷淡。
奸谋频设,紫微逢遇破军;淫奔私行,红鸾横遭贪宿。
命身相克,则心乱而不闲;天姚三宫(福德),则淫邪而耽淫。
杀临三位(夫妻),定然妻子不和;巨到二宫(兄弟),必是兄弟无义。
刑杀守子宫,子难奉老;诸凶照财帛,聚散无常;羊陀临疾厄,眼目昏暗;火铃到迁移,长途寂寞;尊星列贱位,主人多劳;恶星应贱宫,奴仆有助;官禄遇紫府,富而且贵;田宅遇破军,先破后成;福德遇劫空,奔走无力;相貌(父母)加刑杀,刑克难免。
学者执此推详,万无一失。
录自《正宗紫微斗数大全》
1999/4
回古籍整理首页。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
蔡牧堂著明《发微论》宋.仙师.蔡牧堂著明.潭庠.徐之镆集刚柔篇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
邵氏文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
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刚柔。
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
解:阴阳在天成象,如日月星需用之类。
刚柔在地成形,如山川土石之类。
牧堂引易与邵氏之言,以言地之体质,不外刚柔两端。
凡山川峙流,无非刚柔之成,质也。
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
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汹而渐去。
于是乎山川形焉。
解:天地之初,混沌未判,但一气耳,所谓未有山川之可言也。
为其久也,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天,重浊者各块成形而为地。
于是山峙川流,遍满宇宙之中。
所谓山川,于是乎形也。
凡山皆祖昆伦,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
凡水皆宗在海,异派同流,愈合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
解:昆仑,西北大山,名大雪山。
按〈〈元史遗使〉〉穹河源,自发源星宿海,压职刺脑儿赤浅河等地,方至昆仑。
又压润即润拾刺别里赤儿等地至积石。
殆中国自河发源至中国约计万里。
先儒皆谓河源自昆仑,误也。
大海,东南之海,一本万殊,万殊一本。
葵伯靖所谓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也。
仁山金氏曰:天地常形,固相为沟连贯通。
极其条理,亦各有脉络。
自昆仑而东北言之,则自积石而北为湟水、星海、清海以至浩但,皆河源也。
入匈奴以东,为阴山。
又东南至代北、云朔分而南,越为北岳,以至太行,是为河北之脊。
壶口当首,太岳析城,皆其群峰。
河之折而南,汾晋诸水之所。
以西,入河汲寇漳恒卫之所。
以东入海也。
分而东者,行幽燕之北,为五关之险,以关营平而至碣石,此北阳也。
自昆仑以东言之,则东为西倾而能铫水。
……以下繁杂不录,总体上分说分垣。
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
水体柔而用刚,故上而流行。
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
解:山体高耸为刚,而用之凝定不动,柔也。
水体卑下为柔,而用之流行无滞,刚也。
盖刚柔之分,原有不同。
而细分之,则错综其备。
此天下万物,所以未尝无阴阳刚柔对待于其中,非独山水然也。
形法派峦头风水经典书籍
七、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葬经翼》,明代缪希雍著。
该书把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流程移植到风⽔理论中。
⼋、明代专论⽔法的代表作——《⽔龙经》,明末清初蒋⼤鸿著。
该书专论⽔龙各种形态以及吉凶取舍,详细论述了阴阳⼆宅认⽔⽴局的各种⽅法,是研究⽔龙风⽔的必读之本。
九、阳宅风⽔⼋宅派代表作——《⼋宅明镜》(亦称“⼋宅法”),明代顾吾序著。
该书汇集阳宅理⽓派主要理论框架,深⼊阐述阳宅屋形与周围环境关系,是⼋宅派的扛⿍之作。
⼗、明代阳宅理论集⼤成的代表作——《阳宅⼗书》,明代王君荣著。
该书精选当时最盛⾏的堪舆著述,汇总⽽成,是明代⼀部专论阳宅内形和宅外形各种吉凶情况的典范之作,
以这⼗部风⽔经典为代表的风⽔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化的集⼤成实⽤化表现,细⼼研读就可以基本把握中国风⽔的精髓义理,掌握中国风⽔的流脉真传。
伤寒发微1
宋· 许叔微目录伤寒发微论重雕元刻伤寒百证歌发微论叙新编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五卷.发微论二卷.题曰白沙许叔微知可述.直斋书录解题云.许叔微伤寒歌三卷.凡百篇.皆本仲景注.又有治法八十一篇.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皆未见.四库提要云.叔微字知可.真州人.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不知所历何官也.案伤寒歌即百证歌.三与五盖字之误.翼伤寒论即发微论也.叔微扬州仪征人.少孤力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邃于医.建炎初.剧贼张遇破真州.已而疾疫大作.知可遍历里门.视病与药.十活八九.仕至徽州杭州教官.迁京秩.见影宋抄本干道庚寅张郯序.及独醒杂志.西溪丛话.张杲医说.知可所箸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史艺文志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皆箸录.余仅见于书录解题.脉法类辨久佚.八十一法当即张月霄藏书志箸录之伤寒九十论.百证发微.元明以来不甚显.四库未收.阮文达张月霄亦皆未见.惟钱遵王读书敏求记箸于录.遵王元刊今归于余.夫医家之有仲景.犹儒家之有孔子也.医书之有伤寒论.犹儒书之有四书也.宋时为其学人.有成无己之注.李柽之要旨.王实之证治.韩祗和之微旨.庞安常之总病论.朱翼中之活人书.钱闻礼之百问歌.虽皆各有所长.而知可之书.为最能得其意.百证歌七字韵言.意该言简.发微论探微索赜.妙悟通神.于以叹知可之学之深且邃.非薄技偏长.执一是之见者所可及也.明万历辛亥有乔山堂坊刻.合为四卷.证以元刊.不但面目全非.窜改亦复不少.此明人刊板之通病.医书尤甚者耳.余虑其误俗医而害人命也.重摹元刻以广其传.后之治医家言者.由是以求仲景之书.庶几免废人之诮乎.光绪七年岁在重光大荒落季冬之月既生霸归安陆心源撰.伤寒发微论卷上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循衣摸床(仲景云.伤寒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发潮热.不识人.循衣妄撮.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华佗曰.病患循衣缝.谵语者.不可治.仲景云.小便利者可治.)瞪目直视(仲景云.直视摇头.此为心绝.又云.狂言反目直视.肾绝也.)汗出如油(仲景云.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也.)两手撮空(仲景云.吐下不解.大便不利.潮热.摸床撮空.皆宜大承气.服后脉弦者生.涩者死.华佗云.阴阳俱绝.掣衣撮空妄言者.死也.)喑哑不言(病者.如发痫之状.喑哑不言.千金方.热病七八日.其脉不软不散.当喑哑三四日.汗不出者.死也.)舌卷囊缩(仲景云.厥阴受病.则舌卷.烦满.而囊缩.扁鹊云.舌卷囊缩者.必死.千金云.阴阳病.卵肿.缩腹中.舌出数寸而死.)鼻中煤烟(宋迪阴证诀云.阴毒渐深.则鼻中黑如煤烟.)指甲黑青(宋迪阴证诀云.阴毒甚.则指甲黑青.扁鹊云.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目盲见鬼(难经云.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九窍出血(仲景云.少阴病强发汗.必动血.或从口鼻耳目.是谓下厥上竭.为难治.)环口黧色(仲景云.环口黧色.柔汗发黄.此为脾绝也.)转筋入腹(霍乱证.转筋入腹者.鸡矢白汤主之.)吃噫哕(仲景云.寸口脉微而涩.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呕吐涎沫也.又云脉滑则为哕.仲景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拍故也.)膈肉拒痛(仲景云.膈肉拒痛.胃中空虚.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此陷胸证也.)发黄胆热(万全云.阳明病.瘀热在里.必发黄.凡发黄.寸口无脉.鼻气冷.皆不可治.)咽干声嗄(狐惑.湿证也.狐则咽干.惑则声嗄.)口噤(仲景云.面赤.目脉赤.摇头.卒口噤.背反张者.病也.又风温被火炙.如惊痫.万全云.伤寒者.由肺热转于肾.转而为痉也.)筋惕肉(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误服大青龙汤.令人筋惕肉.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叉手冒心(仲景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仲景云.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斑瘾疹(阳毒.面赤发斑如锦文者.升麻汤.仲景云.风气相搏.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癫狂不定(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仲景云.太阳病热膀胱.其人如狂者.桃核承气汤.小便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耳聋胁痛(仲景云.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仲景云.持脉时.其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令咳而不咳.必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上气喘急(太阳阳明皆有喘证或水停心下.亦喘.阴证喘者.必喘而加急.)小腹硬满(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膀胱有客热也.小腹硬满.小便利者.血证也.)唾脓咯血(仲景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必咽躁咯血.仲景云.吐血不止柏叶汤.)上吐下利(仲景云.发热恶寒.而复吐利者霍乱也.)二便不通(少阴.小便不利者.真武汤.阳明大便不利者.承气汤.)振振欲擗她(仲景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欲振振擗地者.真武汤.)遗尿失溺(仲景云.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肾绝也.风温证.下之则直视失溲.)扬手掷足(太阳中风.以火劫.则手足躁扰.又云.六七日.三部脉至大.手足躁扰者.欲解也.)谵语郑声(仲景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话.而喘满者死.)心下痞靳(仲景云.病发于阴.而下之早.则为痞.)心中懊(仲景云.心中懊.栀子汤主之.)舌上滑苔(仲景云.湿家.舌上滑苔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又云.藏结滑苔者.不可攻也.又云.阳明证.懊.舌上滑苔者.栀子汤.)脚挛啮齿(风痹热证.属阳也.承气汤主之.)脐上下筑动(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项强XX(太阳病项背强X.反汗出恶寒者.桂枝汤无汗者.葛根汤也.)气上冲胸(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与桂枝汤.)外气怫郁(二阳并病.小发汗.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当解之薰之.怫音拂.)脚膝挛拳(伤寒脉浮.自汗出.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此误也.)大便黑坚(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以久瘀血.屎须硬.大便反易.其色黑.)手足逆冷(有热厥.有冷厥.冷厥者求得病便四肢冷.热厥者.手足虽冷.半日复热也.)漱水不咽(阳明.但欲漱水不咽者.必衄.又湿家.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额上冷汗(湿家.额上汗出微喘.阴证.亦额上手背皆有冷汗.)烦躁发渴(太阳.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宜白虎加人参汤.)肉上粟起(太阳病.宜以汗解.反以冷水HT其热.却不得法.弥更益烦.肉上粟起.)咽喉干痛(伤寒.脉浮.咽中干.痛.而吐逆者.甘草半夏汤主之.又云.少阴证者.必咽痛.)多眠好睡(此证大约有四.少阴狐惑.风温及小柴胡证.)夜不得眠(此证大约有六.具在歌中)心下悸动(伤寒脉结代.心下悸动者.炙甘草汤主之.)腹中雷鸣(仲景云.寒气相搏.则为雷鸣.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者.生姜泻心汤证.)下利溏垢(寒则鸣溏.热则垢腻.)潮热不常(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抵潮热有三证.具在歌中.)寒热往来(此证有三.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身体肿满(风湿证.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郁冒不仁(仲景云.寒则为厥.郁冒不仁.)额上脉陷(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脉陷.脉紧急.直视不得.不得眠.胡绢切.目摇也.)身重难转(风湿有搏.桂枝.加白术证.三阳合病.白虎加人参.柴胡加牡蛎龙骨证.)鼻中衄血(阳明病.口燥.但欲嗽水不咽者.必衄.衄家不可发汗.宜小干地黄汤.)手背冷汗(宋迪云.额上手背有冷汗者.除毒也.)下利脓血(仲景云.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吐逆不止(吐有冷热二证.有胃热吐者.有胃冷吐者.)面垢背寒(中.则面垢背寒.)腹胀满闷(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五物汤.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又云.不转失气而下之.必腹满.)咳嗽涎盛(或上焦有热.或水停心下皆嗽.)头疼恶心(头疼恶心.身不疼痛者.食积也.身疼痛者.伤寒也.)干噫食臭(胃中不利.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无水者食积也.)身痒如虫行(阳明病.当汗而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为其久虚故也.)鼻鸣干呕(太阳中风证.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鼻鸣干呕者.葛根汤主之.)洒淅憎寒(仲景云.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腰脊疼痛(仲景云.一二日太阳受病.则头项痛.腰脊强.)腹胁时痛(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者.小柴胡证.又腹中痛.小建中汤.胁下痛.十枣汤.)浑身壮热(仲景云.阳明受病.则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又太阳中风与伤寒皆发热.)以上七十二证.或必死.或可治.浅深虽不同.要之对证用药.斯过半矣.伤寒发微论卷上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不同仲景桂枝汤加减法.凡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用赤芍药.孙尚方皆用白芍药.圣惠乃太宗朝命王怀德等编集.孙兆为累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白补泻.极有利害.常见仲景桂枝第四十七证云.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盖风伤卫而邪乘之.则卫强.荣虽不受邪终非适平也.故卫强则荣弱.仲景以桂枝发其邪.以芍药助其弱.故知用白芍药也.荣既弱而不受病.乃以赤芍药泻之.决非仲景意.至于小建中.为尺迟血弱而设也.举此皆用白芍药.而仲景亦止称芍药.可以类推矣.伤寒发微论卷上论伤寒慎用圆子药仲景论中.百一十三方.为圆者有五.理中、陷胸、抵当、麻仁、乌梅是已.理中、陷胸、抵当.皆大弹圆.煮化而服之.与汤无异.至于麻仁治脾约证.乌梅治湿证.皆欲必达下部.故用小圆.其它皆欲入经络.逐邪毒.破坚癖.导瘀血燥屎之类.须凭汤剂以涤除也.余见俗医用小圆药巴豆以下邪毒.而杀人者.不可胜数.盖巴豆止导食积.而不能去热毒.既下之后.藏气虚.而邪毒宛然犹在.更再以大黄朴硝下之.鲜不致毙.大抵下药.欲其必中.必当一服而止也.故不可不慎欤.伤寒发微论卷上论桂枝麻黄青龙用药三证仲景论表证.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药对病之妙处.故今之医者不敢用仲景方.无足怪也.且脉浮而缓者.中风也.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仲景以桂枝对之.脉浮紧而涩者.伤寒也.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仲景以麻黄对之.至于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仲景皆以青龙对之.何也.予尝深究三者.审于证候.脉息相对.用之无不应手而愈.何以言之.风伤卫.卫、气也.寒伤荣.荣、血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风伤卫.则风邪干阳气.阳气不固.发越而为汗.是以自汗而表虚.故仲景用桂枝以发其邪.用芍药以助其血.盖中风则病在脉之外.其病稍轻.虽同曰发汗.特解肌之药耳.故桂枝证云.令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是知中风不可大发其汗.大发其汗.则反动荣血.邪乘虚而居其中.故不除也.寒伤荣.则寒邪干阴血.而荣行脉中者也.寒邪居脉中.则非特荣受病也.邪自内作.则并与卫气犯之.久则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烦冤.仲景以麻黄大发其汗.又以桂枝辛甘.而其发散.欲捐其内外之邪.荣卫之病故尔.大抵二药皆发汗.而桂枝则发其卫之邪.麻黄并与荣卫而治之.固有浅深也.何以验之.仲景桂枝第十九证云.病尝自汗出者.以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又第四十七证云.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是知中风汗出者.荣和而卫不和也.又第一卷云.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是知伤寒浮紧者.荣卫俱病也.麻黄汤中.并桂枝而用.此仲景之意欤.至于青龙.虽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然仲景云.汗出恶风者.服之则筋惕肉.故青龙一证尤难用.必须形证谛当.然后可行.王实止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代之.盖慎之者也.伤寒发微论卷上论两感伤寒仲景论两感伤寒云.凡伤于寒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又云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既云必死.又云治有先后.何也.大抵此病表里双传.脏腑俱受.得此者十不全一.故云必死.然仲景岂以己见而重诬后人哉.故有发表攻里之说.以勉后世.恐万世之下.一遇大圣而得之者.不欲绝望于后人也.则仲景仁心可知矣.伤寒发微论卷上论伤寒以真气为主伤寒不问阴证阳证.阴毒阳毒.要之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谚云伤寒多死下虚人.诚哉是言也.盖病患元气不固.真阳不完.受病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阳病宜下.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宜温.真气弱则客热便生.故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可治也.主本无力也.素问称岐伯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能音耐).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黄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盖阳胜而汗不出者.伤寒也.阴胜身寒而汗出者.中风也.二者须知七损八益而已.盖女子二七天癸至.至七七止.男子二八精气溢.至八八而止.妇人月事以时下.故七欲损.男子精欲满而不竭.故八欲溢.如此则男子女人身常无病也.自身无病.真气完固.虽有寒邪.易于用药.故曰二者可调.是知伤寒以真气为主.伤寒发微论卷上论治伤寒须根据次第仲景论中.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临时得安.损亏五脏.以促寿期.何足尚也.昔范云为梁武帝属官.得时疫热疾.召徐文伯诊视.是时武帝有九锡之命.期在旦夕.云欲预盛礼.谓文伯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政恐二年外不复起尔.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于是先以火地.布桃柏叶.布席.置云其上.顷刻汗出.以温粉之.翌日遂愈.云甚喜.文伯曰.不足喜.后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罔顾表里.不待时日.便欲速愈者耶.今病家不耐病.才病三四日.昼夜督汗.医者随情顺意.鲜不致毙.故予感此.而以为龟鉴也.伤寒发微论卷上论仲景缓迟沉三脉仲景云.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注云缓者四肢不收.迟者身体俱重.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若然则三者皆病脉也.安得谓之和.注者乃以脉诀中沉缓迟论之.不知仲景伤寒脉.与杂病脉异.何以言之.上文云卫荣盛为高、章、纲.卫荣弱为、卑、损.至此三脉谓之和.则不盛不弱.乃平和脉.盖伤寒之脉.高、章、纲者阳证类.、卑、损者阴证类.即是而言.则缓、迟、沉者阴阳向安之脉也.不特此尔.下文二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非安平而何.伤寒发微论卷下论表里虚实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予于表里虚实歌中.尝论其事矣.仲景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承气之类.里虚则四逆理中之类是也.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阳虚阴盛.汗之则愈者也.尝读魏志华佗传.有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此所谓能明表里虚实者也.伤寒发微论卷下论桂枝肉桂仲景桂枝汤.用桂枝者.盖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尔.非若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镇重也.桂枝轻扬.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也.今人例用之.是以见功寡.伤寒发微论卷下论滑脉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曾未若仲景三语而足也.翕、张也.言脉升而开张也.忽焉而沉.言脉降而复也.奄、言奄忽之间.与奄观艾同义.仲景论滑脉.可谓谛当矣.然其言雅.恐浅识者未易晓.伤寒发微论卷下论用大黄药大黄虽为将军.然荡涤蕴热.推陈致新.在伤寒乃为要药.但欲用之当尔.大柴胡汤中不用.诚脱误也.王叔和云.若不加大黄.恐不名大柴胡.须是酒洗生用为有力.昔后周姚僧坦名善医.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宜轻用.帝弗从.遂至危笃.及元帝有疾.召诸医.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元帝从之.果下宿食而愈.此明夫用与不用之异也.伤寒发微论卷下论阴不得有汗仲景第四卷十七证云.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又云脉阴阳俱紧.而又汗出.为亡阳.此属少阴.大抵阴虚者多汗.而此言阴不得有汗.何也.余尝深究虚汗之证.亦自有阴阳之别.阳病自汗有九证.皆有治法.唯阴毒则额上手背有冷汗.甚者如水洗.然此是阳虚阴盛.亡阳而将脱也.其死必矣.仲景此篇.方论半在表.半在里.故先曰汗出为阳微.此则虚汗.阳微故也.非阴证无汗.不得有汗也.有汗则九死一生.由是言之.阳得有汗.阴不得有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伤寒发微论卷下论林亿疑白虎有差互仲景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又云.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国朝林亿校正.谓仲景于此表里自差矣.是大不然.大抵白虎能除伤寒中.表里发热.故此前后二证.或云表里俱热.或云表热里寒.皆可服之宜也.中一证.称表不解不可服者.盖以脉浮无汗发热.此全是伤寒表证.宜麻黄葛根之类也.安可用白虎.亿但见所称表里不同.便谓差互.是亦不精不思之过也.伤寒发微论卷下论弦动阴阳二脉不同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脉诀以动脉为阴.以弦脉为阳.何也.此是开卷第一行疑处.而世人不知讲.予谓脉诀所言.分七表八里而单言之也.此之所论.兼众脉而合言之也.大抵杂病各见一脉.唯伤寒必兼众脉而见.何以言之.仲景之意.若曰浮大者阳也.兼之以动、数、滑之类.安得不为阳.沉细者阴也.兼之以涩弦数之类.安得不为阴.故仲景论动脉.则曰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动也.又结胸证云.脉浮而动.浮则为风.动则为痛.故兼数与浮而言动脉.则阳脉阳病也宜矣.仲景论弦脉.则曰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弦则为减.又曰.支饮急弦.又少阴证云.手足寒.脉弦迟.故此兼迟而言.弦则为阴脉阴病也宜矣.故仲景伤寒脉.不可与杂病脉同日而语.今阳证往往浮大.而厥厥动摇.其沉细而弦者.必阴证也.何疑之有哉.不特此也.至如曰高、曰章、曰纲、曰、曰卑、曰损.有纵有横.有逆有顺.趺阳太溪之类极多.予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本.伤寒发微论卷下论中风伤寒脉仲景以浮缓脉为中风脉.浮涩而紧.为伤寒脉.中风有汗.伤寒无汗.何也.内经云.滑者阴气有余也.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则多汗身寒.大抵阴阳欲其适平而已.阳气不足.阴往乘之.故阴有余.阴气不足.阳往从之.故阳有余.风伤于卫.则荣不受病.故阳不足而阴有余.是以中风脉浮而缓.必多汗也.寒伤于荣.则卫未受病.故阴不足而阳有余.是以伤寒脉浮涩而紧.亦为无汗也.仲景辨二者脉证.亦有所受者矣.伤寒发微论卷下论表证未罢未可下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元本重复、浅识者难晓.故予删正此一段.而其理易明也.)大抵风寒入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寒.表证罢.乃可下之.大便不通.虽四五日.未能为害.若罔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伤寒发微论卷下论中暑脉不同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而朱肱亦云.中暑脉细弱.则皆虚脉也可知矣.伤寒发微论卷下论伤寒须早治仲景云.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今之医者不究根源.执以死法.必汗之于四日之前.必下之于四日之后.殊不知此大纲也.又云.甚者.病不服药.犹得中医.此为无医处而设也.苟大小便不通.可待其自瘥乎.盖前后不得溲.必腹胀.不过数日而死矣.又况结胸瘀血.发狂发黄发斑之类.未有勿药而喜者.智者知变.愚者执一.所以取祸也.须是随病浅深.在表在里.早为治疗.如救火拯溺.庶易瘥也.素问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扁鹊望齐桓侯而走者.其以此欤.伤寒发微论卷下论发热恶寒仲景云.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此谓元受病而然也.又云.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此谓医所病而然也.大抵阴不足.阳往从之.故阳内陷则发热.阳不足.阴往乘之.故阴上入阳中.则恶寒.阴阳不归其分.故寒热交争.是以发热而恶寒也.故孙思邈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至矣.伤寒发微论卷下论风温证。
潜虚发微论-宋-张敦实
切观元之准易虚之拟元非谓卦爻象数求以相合也反覆其序轸转其道虽若与之相戾而终实与之为表里者乃所以为有得也故易之为卦六十有四而元之首则八十有一虚之名则五十有五易之爻有六元之赞则有九虚之变则有七易之卦有内外元之首有四位虚之体有十等易有八物元配五行虚则兼之以生成之数易始于乾元则始于中虚则始于元也易终于未济元则终于养虚则终于余也易之蓍策用四十有九元之蓍策用三十有三虚之蓍策用七十易之揲也以四元之揲也以三虚之揲也以十易之占也以动元之占也以逢虚之占也以变是三者固若相戾而不合也及要而语极则实相表里岂有异哉易之为卦也始于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而乘之故极为六十有四焉若元之为首由一以生三由三以生九九九而乘之斯为八十有一焉至虚之为名则始于五行以天之中数五五而乘之为二十有五以地之中数五六而乘之为三十合而言之为五十有五焉然则易之卦元之首虚之名无以异也易之为爻守金木水火而为一分土而为二于是有六爻六六乘之故六十四卦而三百八十四爻具焉若元之为赞则分金木水火而为二守士而为一于是有九赞九九而乘之故八十一首而七百二十九赞设焉至虚之有变以金木水火土生成之合旋相为宫而生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征于是有七变七七而乘之以元余齐之无变故五十二名三百六十四变生焉易之爻元之赞虚之变无以异也易之为书也卦有内外以别正悔于是有二体故有以干为主而重卦者若健而说之为夬是也有以坤为主而重卦者若顺而说之为萃是也以震为主若动而说之为随以巽为主若巽而说之为大过皆以其有二体故也若元之为书则方州部家以别远近于是有四位焉故一元象辞都覆三方而方者三公之象也方同九州而州者九卿之象也杖载庶部以象大夫分正部家以象元士凡此皆以其有四位故也至虚之为书则体分十等以表尊卑故一等象王二等象公分岳牧率侯卿大夫士庶次为等降先设十纯各分其位其次降一王引三公也其名为裒其次降二王引四岳也其名为柔其次降三王引九牧也其名为刚其次降四王引连率也其名为雍凡此皆以其有十等故也合而论之二体四位十等同为卦象而已果且有异乎哉易之为书也始于乾坤而分于六子于是有八物焉天地奠位知其为乾坤山泽通气知其为艮兑雷风相薄震巽以辨水火不相射坎离以济凡此以其体乎八物故也若元之为书则始于一水终于五土于是有五行焉故首性属水知其为中首性属火知其为周礥之为首性得天三之木闲之为首性得地四之金少之为首性得天五之土凡此皆以其配五行也至虚之为书始于天一终于地十于是备五行生成之数一六置后自泯至昧二七置前自蠢圭考三八置左自容至前四九置右自徒至乂五十分置于四隅艮昭巽庸坤范干绩各有所隶若此以其备五行生成之数也合而论之八物五行及五行生成之用同于取象而已果且有异乎哉易次其卦以阴阳消息人事盛衰相受其义元次其首以日之躔宿之分度以周其数虚次其名以周天之度用三百六十四变变尸一日故易始于干则以万物之所资始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是也终于未济则以变故之不可测所谓易不可穷故以未济终焉是也元始于中则以一元之气所由基所谓一气潜萌于黄钟信无不在其中是也终于养则以一岁之气所由复所谓星如岁如复继之初是也虚始于元则以元始也所谓冬至之气起于元是也终于余则余终也所谓天地无余不能成变化是也即是推之则卦首名之终始无以异也易之蓍策本乎大衍而虚其一元之蓍策本乎天地而虚其三虚之蓍策本乎王行而虚其五故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合而计之凡三百有六十以当期之日衍而积之凡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当万物之数此易之蓍所以用四十有九也天之数十有八地之数十有八合而计之凡三十有六以律七百二十九赞衍而积之凡二万六千二百四十四策以当岁之日此元之蓍所以用三十有三也五行相乘得二十有五又以三才乘之得七十有五以占五十五名衍而积之凡三千八百五十策以成变化之用此虚之蓍所以用七十也即是推之则策算之无穷无以异也分而为二挂一于指揲之以四归奇于扐此则易之揲法也先挂其一半分其余揲之以三并余于扐此则元之揲法也分而为二右挂左一揲在以十归余于扐再分揲右皆如左法此则虚之揲法也易揲以四故取七八九六以定六爻之法元揲以三故取七八九以定四位之画虚揲以十故取左右生成之数以定合体之名是则揲法之同也七为夕阳八为少阴而七八为无变九为老阳六为老阴而九六为有变不变者静而守其位有变者动而有所之此则易之占法也旦筮用经夕筮用纬休则逢阳星时数辞从咎则蓬阴星时数辞违此则元之占法也左为主右为客先主后客者阳先客后主者阴阳则用其显阴则用其幽此则虚之占法也易取其变故以九六而辨其吉凶元取其逢故以从违而别其休咎虚用其变故以幽显而辨其否臧是则占法之无以异也夫以首准卦以名拟首以赞准爻以变拟赞以四位准二体以十等拟四位以五行准八物以生成演五行至于卦首名之相次策算之无穷蓍之数占之法未有不同者自非好古乐道用心于内超然自得于牺易之旨者孰能进此知扬子云深湛之思司马君实专精之见皆有以臻大易之奥也
如何辨别风水中的气
如何辨别风水中的气气学理论和阴阳思想,可以说是风水学的灵魂。
没有气学理论和阴阳思想,就谈不上风水。
阴阳为体气为用。
可见在实际运用中,气的作用还要普遍一些。
风水师寻龙探脉,寻找好的风水宝地,其实就是为了寻找一个生气凝聚之地,也就是为了找气。
1、依形势辨其气《青乌先生葬经》说:“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气乘风散,脉遇水止。
”《管氏地理指蒙》云:“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越,聚其气而施耳。
”是说地中有吉气,此气随土而起,伴脉而行,遇水则止。
水止之处,就是古人为之寻找的气场,有如人体的穴道。
古人注重气,不单注重地之生气,也还注重天之生气。
只有“天气纳而地气归”之处,才称得上是最好的风水宝地。
山脉遇水之处,可以凝聚地中生气,使其不致飘散;但山环水抱之地,更可上纳天气,下聚地气。
我国古代的大城市,一般都坐落在山环水抱之中,或曲水弯里。
坐落在山环水抱之中,或曲水弯里的城市,一般比没有坐落在山环水抱之中,或曲水弯里的城市要繁荣发达得多。
这些我们可以从一些大城市的地理布局中得到验证。
在城市里,我们可以把道路视作河流;把房屋建筑视作山脉。
道路如果在住宅前方有东西朝抱之势,且无噪音和灰尘;住宅后面又有高楼呈环抱之状,挡住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之刚风,则也可以视作聚气藏风的结穴之所。
2、依光色辨其气一个好的聚居环境,应该没有灰尘、烟雾,空气比较纯净,而且还应是“天气纳而地气归。
”《阳宅十书》云:“凡宅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干燥无润泽者凶。
”《葬经翼》云:“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
”这里对气作了比较形象的描写。
生气旺的地方,空气中的水分不一样,光波不一样,周围的树木、流泉、土壤、砂石都不一样。
练过内丹的人,可以通过看“光”来选择气场。
当我们进入其恍兮惚兮的状态时,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气的形状和颜色。
生气旺的地方,可以看到或明亮轻盈之气,或青红相浸之气,或红紫相依之气,或紫黄相间之气,或五色之气等。
《发微论》
《发微论》《发微论》· 全文《发微论》【宋】蔡元定刚柔篇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
邵氏文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
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刚柔。
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
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
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汹而渐去。
于是乎山川形焉。
凡山皆祖昆伦,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
凡水皆宗在海,异派同流,愈合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
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
水体柔而用刚,故上而流行。
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
邵氏以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所谓地之四象也。
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
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
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
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
合水火土石而为地。
尤合血气骨肉而为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
若细推之,凡涸燥,然强急之中有缓弱,缓弱之中有强急,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也。
自此以往,尽推无穹,知者观之,思过半矣。
动静篇其次莫若明动静。
动静若言乎其双通也。
是以古云:水本动,欲其静。
山本静,欲其动。
此达理之言也。
故凡天下之理,欲向动上求静,静上求动。
不欲静愈静,动愈动也。
夫山以静为常,是惟无动则成龙矣。
水以动为常,是惟无静则结地矣。
故成龙之山,必踴跃翔舞。
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洋。
若其偃、硬、强、勒、冲、激、牵、射,则动不离动,静不离静,山水之不融结者也。
然一动一静,互相循环。
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不可执一论,又在人融化之为妙也。
聚散篇其次莫若观聚散。
聚散者言乎其大势也。
夫山川融结,自有天造地设,障空补缺,不陷不跌。
故小聚则地小成,大聚则地大成,散而聚不可以言地矣。
何谓聚?山之所交,水之所会,风气之隈藏也。
何谓散?山之所去,水之所离,风气之浇染也。
今之言地理,往往多论地形之巧拙,而不明聚散。
大势若聚则奇形怪穴而愈真正。
大势若散,则巧穴天然而反虚假。
压观古人之葬,大抵穴多巧怪。
非好怪也,良由得山水之正,则怪穴所为常也。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伤寒论,由东汉末年医家倪海厦所著,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
下面是倪海厦《伤寒论》的文字版:第一章:辨伤寒论伤寒之本,当得脉之应,而后治之。
脉应而弗治,治之常近,故曰可刺也。
今刺之而汗出者,乃欲引其外。
其病甚者,条脉凡七,菀而后刺。
其卒然脉绝者,阳明病也。
绝者,阴阳俱绝也。
阳明者,阴胱以上腹有热也。
臂尺中为阳明,两骨之间为少阳。
汗出愈者,其脉不来也。
微切之,随而脉至。
脉沉而细,不可刺也。
今伤寒者,脉来而不沉者,精气纵解也。
阳明中风而烦者,剥白脉也。
颊有疮者,太阳之疾也。
目胞内血,其人恐惧。
阳明中风者,两脉自视。
心下悸,胃中寒,其人欲得温熨。
太阳中风,胸满欲破,上气,欲呕,眩冒如醉。
四肢重痛,恶寒而不欲去被,此人有寒也。
第二章:简发微论病如久矣,按之心下久,气从脊起者应下之,下之愈者是也。
脉浮大,按一之而若以前后言应当发不发者是也。
按之小者证尺中沉者不能更替而大者是也。
按之而出动而有病者是也。
按之心中闷满而胃伤不用食者必吐乃愈是也。
按之气亦不下是也。
下之脉小紧而静者是也。
按之脉无音而来者是也。
下利减脉微而阴也。
今按之应手心为热者,阳明病也。
无刺,甚者可刺,太衝盛者不可,此脉按会鸣。
骨节痛者是也。
刺之热无刃者刺有毒也。
第三章:伤寒发微动医治法发也者,实也;微也者,疏也。
痛而发者实也,痛而疏者微也。
微者与食共用,治疏痛者筋之必伤。
今痛疏者无筋,重者上率骨节者筋也。
骨节痛者阳明病也。
切脉而无独也。
刺者,决血也。
养者,生血也。
发者,发血也。
血以流离,气以存亡。
故曰:伤寒者,血有余而气少也。
中央气不衰,身重而疼谵语者可刺太衝也。
阴阳俱衰者不可刺也,非补泻之时也。
亡阳者,阳脉死,阳脉立,气出于上焉。
三阳当会,刺手太阴阴阳也。
阳明太阳少阳俱刺之。
脉动者取之也,静者实之。
静以复动无益也。
先有还阳,以太阴阳明开太阳小阳微期。
三阳下无益也。
静以复动,此病难治也。
...(文章继续,若需更多字数,请告知)。
黄大陆地理边学边聊整理
地理边学边聊学习笔记上部:山水篇一、改变命运的途径集体潜意识认为,坟墓的风水环境能够影响其后人的命运,那么坟墓的风水就与其后人的命运有了一种潜意识的关联,我们便可以通过坟墓风水对其后人的命运就行预测。
在中国历史上,甲子记年的历法被修改过多次,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里认定了国家颁布的历法。
只要大家认定国家颁布的历法,我们就可以不管历史上的第一个甲子日是否定准,也可以不管后来的历法怎样被改来改去。
只要大家的集体潜意识认定了,算命先生就可以按照历法上的日干支照算不误。
夭折的小孩多数是其父母的命中有不利子女的信息,再就是其祖坟风水有不利子孙的地方。
比如说,两对夫妇生下的两个孩子都是长子,但若其中一对夫妇的命中有不利长子的信息,或者其祖坟风水有不利长子的地方,那么这对夫妇的长子就很难存活。
要想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是先改善社会,其次就是改善阴阳宅风水,再其次就是用舍换得,最后才是选择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读书、学艺、择人、择日、改名啊什么的二、认识星形地理学分为峦头与理气两大部分,以及龙、穴、砂、水、向五大要素。
峦头包括山与水,注重的是空间和实体;理气包括方位与时间,注重的是气运。
龙是起伏隐现的山脉;穴是埋葬棺材的葬口;砂是除龙脉之外的所有大小山体;水是江海湖泊、河涧溪沟以及山体之外的空间;向是讲求山水的方位和气运。
《山洋指迷》:“第峦头理气,二者孰重?曰:峦头真,理气自验。
峦头假,理气难凭。
故理气不合,而峦头真者,虽有瑕疵,不因理气不合而不发富贵;理气合而峦头假者,定不因合理气而发福禄,是峦头为理气之本,明矣!学者必待峦头精熟,地理真假大小,穴之吞吐浮沉,卓然有见于胸,然后讲求理气,以明乘气立向,控制消纳,征岁运之用亦不可废。
”风水任说千言万语,也不离这“阴阳”二字,阴阳就是一山一水,一刚一柔,一开一合,一面一背,一雌一雄,一男一女嘛。
要想阴阳交媾,男女结合,繁衍后代,也并非只要是男女就都是适合结为夫妻的,这需要满足起码的三个条件:一是适合婚嫁的年龄,童男童女,两小无猜就还没到结婚的年龄;六七十岁的老爷子老奶奶又过了适合结婚的年龄,结了不能生育嘛。
《地理辟径集》卷二
《地理辟径集》卷二[明]李默斋著辟径集卷二杂著十段余所著地理书,自五俗而揭纲领,凡十八疑,若无可言矣,顾斯理干涉甚大,一时之言或未足以尽千古元微之旨,故又旁搜远求,或得之亲见,或采诸人言,衍而为杂著十段,以辅前言之未备者。
一论逆水地之速发者,莫如逆水,然易兴易败者亦莫如逆水之穴,多在山之尽头处,龙虎常不足,而下砂常若疏阔,若逆水得数节回转之龙左右有山砂旋绕,水口有大山关锁,又水源长流,三五枝翕聚明堂,此为上吉之地,万不逢一,其次得一二节回龙,一饿二砂兜收乃可取用,极少亦要一节,否则易兴易败,古人曰逆水来朝不许内堂之泄气翻身,作穴切须外从之回头,逆水喜忌斯言尽矣。
逆水之小者,若涧溪若田级,犹易裁度,逆水之大而急者,若江河若海潮,尤当慎受之,稍失毫厘,祸何底止,水急直而当面正来者谓之水破天心,稍迫穴者,谓之割脚,稍向穴前左右,谓之射肋,稍荡龙虎臂者,谓之撞城,皆主祸烈,太直而急者,则为祸甚速,曲而缓者,为祸稍迟。
古人曰,为绝祀,皆因水破天心,又曰撞城者破家荡产,又曰水去直固堪伤,水了;来直亦不祥,射肋冲胸不可当,正谓此也。
若得近案近砂栏之,乃为尽善,不然水不当中,以便逆下,乃为合式。
古人云,若无近案横遮脚管取钱财自消泻,又曰水来砂外号洋潮,子孙为官更富饶,此近案近砂之义也.又曰大江逆水一边关,朱紫满朝端,此一边逆水之义也。
予初看山,见逆水龙辄有上手案,上手砂,心颇不悦,然审其家,无不庆盛。
及观发微论,有曰惟有逆山逆水,虽顺关顺锁无妨,然后顿释胸中之疑也。
又见逆水之龙,凡水大而来远者,后龙宜大,点穴宜高,方能控制逆水,为我作福,若穴低水仰,即有冲胸荡臂之虞,不惟无福,实有奇祸。
此格人多不知。
切记切记。
然逆水亦有多端,有龙逆而水逆者,有龙逆太长,到头只些些逆局,而无逆水者,然局外之水,亦必皆逆也,并为上地,又有逆龙结作,龙虎出水俱长,初若顺势而终从外逆转者,亦为上地,但发作稍迟耳。
有横龙而适凑逆水者,有无逆水而向逆局者,有两水合处,倾泻太长,翻身逆转朝来脉者,有大龙缠绕到头适兜一洞逆水逆局而结于水口者,有大龙跌断太长,平田初若非逆而实逆者,凡此皆是逆水,但来龙奇特,穴包裹深厚,则福泽绵绵,其余福之分数,俱视二者为差也,初穴者必阅历二三百逆水之坟,乃言之亲切有味。
斗数发微论解读(二)紫微斗数全书今注今释
斗数发微论解读(二)紫微斗数全书今注今释GREADING文章·导读本文为周老师在做紫微斗数系统研究中对于紫微斗数全书古本的一些批注与翻译,现摘录下来,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更多有关紫微斗数的学习内容可以关注周老师的紫微斗数师资班系统教学课程。
【原文】命逢紫微,非特寿而且荣❶。
身遇杀星,不但贫而且贱❷。
左右会于紫府,极品之尊;科权陷于凶乡,功名蹭蹬。
行限逢乎弱地,未必为灾;立命会在强宫,必能降福。
羊陀七杀❸限运莫逢,逢之定有刑伤,劫空伤使在内合断。
天哭丧门流年莫遇,遇之实防破害❹。
【今注】❶命逢紫微,非特寿而且荣:此句仅供参考,一个人是否长寿与尊荣,并不能仅靠一颗紫微星而定,而是需要看整体的星系组合,只不过是紫微星作为帝王星,力量较大,相对而言,更容易长寿与获得尊荣而已。
❷身遇杀星,不但贫而且贱:此句仅供参考,虽然说身宫遇煞星会有不吉,但仍需观察主星的力量,。
以及所会煞星的多寡,如果仅仅是一颗煞星,哪怕是没有正曜,也不至于会贫贱。
❸羊陀七杀:羊陀不会同宫,所以此处指的是擎羊或陀罗与七杀同宫,如果非要让他们三个在一起,则必然是三者在命三方相会,如果是在命三方相会,则不会有意外伤害的象义。
❹天哭丧门流年莫遇,遇之实防破害:仍需观察正曜力量的大小,毕竟天哭与丧门属于杂曜流曜,力量较小,不能主导吉凶。
【今译】如果紫微星坐守命宫,这样的人不但会长寿而且还会很尊贵。
如果一个人的身宫遇到六煞星,那么他与前者就会有天壤之别,不但贫穷,而且还会很卑贱。
如果一个人的命三方有左辅右弼与紫微天府相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取得极高的社会地位,是一种贵命。
生年权与生年科处于落陷的状态,这样的人在事业上也会经历挫折,阻碍重重。
如果我们的大运走到了落陷的宫位,未必一定会有凶险;只要我们的原局命宫处于强旺的状态,自然可以降幅消灾,抵御大运的不利局面。
在运限中,最好不要遇到擎羊、陀罗与七杀的组合,如果遇到了,那么表示命主在这个运限中容易有意外伤害;如果在三方四正又有地空、地劫,或天伤、天使,那么这种刑伤的象义就会更加明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蔡元定撰刚柔篇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
郡氏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
故地理之要莫尙于刚柔。
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
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
旣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汹而渐去,于是乎山川形焉。
凡山皆祖昆仑,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
凡水皆宗大海,异派同流愈合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
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
水体柔而用刚,故卑下而流行。
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
邵氏以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所谓地之四象也。
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
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
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
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
合水火土石而为地,犹合血气骨肉而为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
若细推之,凡涸燥者皆刚,坦夷者皆柔。
然涸燥之中有夷坦,夷坦之中有涸燥则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
凡强急者皆刚,缓弱者皆柔。
然强急之中有缓弱,缓弱之中有强急,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也。
自此以往,尽推无穷,知者观之,思过半矣。
动静篇其次莫若明动静。
动静者,言乎其变通也。
故凡天下之理,欲向动上求静,静中求动,?欲静愈静动愈动也。
古语云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此达理之言也。
夫山以静为常,是谓无动,动则成龙矣。
水以动为常,是谓无静,静则结地矣。
故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洋。
若其偃硬强勒,冲激牵射,则动?难动,静?难静,山水之?融结者也。
然一动一静互相循环,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可执一而论,又在人融化之为妙也。
聚散篇其次莫若观聚散。
聚散者,言乎其大势也。
夫山川融结自有天造地设,障空补缺,?陷?跌。
故小聚则地小成,大聚则地大成,散而?聚,?可以言地矣。
何谓聚?山之所交,水之所会,风气之常藏也。
何谓散?山之所去,水之所难,风气之所散也。
今之言地理,往往多论地形之巧拙,而?明聚散。
大势若聚,则奇形怪穴而愈眞正。
大势若散,则巧穴天然而反虚假。
历观古人之葬,大抵穴多巧怪,非好怪也。
?由得山水之正,则怪穴所为常也。
今人于大聚之中,或乃拘于形穴而?葬者陋矣。
然有大势之聚散,有穴中之聚散。
大势之聚散见乎远,穴中之聚散见乎近,是二者有相须之道焉。
其次莫若审向背。
向背者,言乎其性情也。
夫地理之与人事?远,人之性情?一,而向背之道可见。
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与之意,其背我者必有厌弃?顾之状。
虽或暂焉矫饰,而眞态自然?可掩也。
地理亦然。
故观地者必观其情之向背。
向者?难见,凡相对如君臣,相待如宾主,相亲相爱如兄弟骨肉,此皆向之情也。
背者亦?难见,凡相视如仇敌,相抛如路人,相忌如嫉寃逆寇,此皆背之情也。
观形貌者得其伪,观性情者得其眞,向背之理明而吉凶祸福之机灼然。
故尝谓地理之要,?过山水向背而已矣。
雌雄篇其次又当看雌雄。
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
夫孤阳?生,独阴?成,天下之物莫?要相配对。
地理家以雌雄言之,大槪?过相对待之理。
何以言之?山属阴,水属阳,故凡山之融结,必遇水之湾环,势虽顺水而来,形必逆水而就,此山水相对有雌雄也。
然山之与水又各有雌雄焉。
阳龙取阴穴,阴龙取阳穴,此龙穴相对有雌雄。
阳山取阴为对,阴山取阳为对,此主客相对有雌雄也。
其地融结,则雌雄必合,?穴砂水,左右主客,必相登对。
若单雌单雄?相登对,则虽或结地,必非眞造化也。
经曰:"雌雄相喜,天地交通"。
又曰:"雌雄?顾?劳看",古人多以此为要妙,亦天地自然之理也。
强弱篇其次又当辨强弱。
强弱者,言乎其禀气也。
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
太刚则折,故须济之以柔。
太柔则弱,故须济之以刚。
刚柔相济,中道得矣。
论地理者,必须论其禀气,禀偏于柔,故其性缓。
禀偏于刚,故其性急。
禀刚性急,此宜穴于缓处,若复穴于刚急之处,则必有絶宗之祸。
禀柔性缓,此宜穴于急处,若复穴于缓弱之处,则必有?退之患。
强来强下则伤龙,弱来弱下则脱脉。
故立穴之法,大槪欲得酌中恰好的道理,不得倚于一偏,偏便生出病来。
然非权衡有定,则亦未易语也。
顺逆篇其次又当分顺逆。
顺逆者,言乎其来去也。
其来者何?水之所发,山之所起也。
其去者何?乃水之所趋,山之所止是也。
知来去而知顺逆者有矣,?知来去而知顺逆者未之有也。
夫顺逆二路,如盲如聋,自非灼然有见,鲜?以逆为顺,以顺为逆者矣。
要知顺山顺水者顺也,所谓来处来者是也。
逆山逆水者逆也,所谓去处去者是也。
立穴之法,要逆中取顺,顺中取逆,此一定之理,?可改易。
若又推而广之,则龙有顺逆,脉有顺逆。
顺龙之结穴者必逆,逆龙之结穴者必顺,此亦山川自然之势也。
大抵论逆顺者,要知山川之大势,默定于数里之外,而后能辨顺逆于咫尺微茫之间,否则黑白混淆,以逆为顺,以顺为逆者多矣。
生死篇其次又当识生死。
生死者,言乎其取舍也。
夫千里来龙,?过一席之地,倘非以生死别之,则何所决择哉?生死之说非一端,大槪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脉活动者为生,粗硬者为死。
龙势推左则左为生右为死,龙势推右则右为生左为死。
又有瘦中取肉,则瘦处死而肉处生。
饱中取饥,则饥处生而饱处死。
凡此之类在人细推之,生则在所取,死则在所舍,取舍明而后穴法定,穴法定而后祸福应。
若生死难辨,取舍何当,则非眞造化矣。
微著篇其次又当察微著。
微著者,言乎其气脉也。
夫气无形者也属乎阳,脉有形者也属乎阴,阳淸阴浊,故气微而脉著。
然气?自成,必依脉而立。
脉?自为,必因气而成。
盖有脉而无气者有矣,未有无脉而有气者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脉遇水则止。
无脉无气者,水害之也。
有脉无气,风害之也。
善观气脉者,以有形察无形。
?善观者,以无形蔽有形。
盖无形只在有形之内,但智者所见实,故于粗浅而得其精微。
愚者所见昏,故荒忽茫昧而?晓。
岂知四水交流则有脉,八风不动则有气,此有目者所共见,有心者所共知,而术之至要,初?外是也。
分合篇其次又当究分合。
分合者,言乎其出没也。
夫脉之为脉,非徒然而生,顿然而有。
其出也,必有自然之来,则有分水以导之。
其没也,必有所止,则有合水以界之。
郭氏云: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又曰:支之所始,气随而起。
支之所终,气随而锺。
此古人论气脉之源流也。
气随土而起,故脉行必有脊。
气随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
气起于支之始,故上有分,气锺于支之终,故下有合。
无分有合,则其来?眞,为其内无生气可接也。
有分无合,则其止?明,为其外无堂气可受也。
有分有合,则有来有止,有出有没,斯龙穴融结的定无疑,然后为全气之地也。
然有小分合、大分合。
其地融结,有三分三合。
穴前后一分合;起主至龙虎所交,二分合;祖龙至山水大会三分合也。
小合则为小明堂,大合则为大明堂,合于龙虎内则为内堂,合于龙虎外则为外堂,其合一一?相?,如此是又?可?知也。
浮沈篇其次又当别浮沈。
浮沈者,言乎其表里也。
夫脉有阴阳,故有浮沈。
阳脉常见于表,所以浮也。
阴脉常收干里,所以沈也。
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者察脉之浮沈而定穴,其理一也。
夫三阴从天生,以其阴根于阳也,故阴脉必上小而下大,其出口也必圆。
三阳从地出,以其阳根于阴也,故阳脉必上大而下小,其出口也必尖。
后之观脉者?必问其何如,但见口尖者皆阳,其脉浮于表,口圆者皆阴,其脉沈于里,此一定?易之法。
若又推而广之,则凸者脉浮,凹者脉沉,微细者脉浮,粗重者脉沈,众高一低者脉浮,众低一高者脉沈,于此相乘,则阴阳之理得矣。
浅深篇其次又当定浅深。
浅深者,言乎其准的也。
夫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故下地者,必以浅深为准的。
宜浅而深,则气从上过,宜深而浅,则气从下过。
虽得其地而?应者为此故也。
大槪先观来脉之阴阳,次看四山之从佐,且如来脉入首强,作穴凹,出口尖,此皆脉浮而属阳也。
来脉入首弱,作穴凸,出口圆,此皆脉沈而属阴。
故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深浅之法多端,至理莫过于是也。
切要辨认入首阴阳,虾须界合明白,若当深而浅,当浅而深,差于咫尺之间,反吉为凶矣。
经曰:地吉葬凶,与弃尸同,正此义也。
世俗装卦例而九星,向法以定尺寸者,大谬也。
饶减篇其次又当正饶减。
饶减者,言乎其消长也。
夫龙虎左右各有饶减,然饶减龙虎者何哉?此消长阴阳之义也。
饶减之法,大槪以先到者为主。
龙山先到则减龙而饶虎,其穴必居左。
虎山先到则减虎而饶?,其穴必居右。
盖山水关锁,必须交固,然后气全。
穴左,则取左山为关,须右边水过宫锁断,所谓阴锁阳关也。
穴右,则取右山为关,须左边水过宫锁断,所谓阳锁阴关也。
惟有朝山朝水,则顺关顺锁?妨。
若横水过宫,则逆关逆锁方善,断?可改易也,毫厘差谬,祸福大远,可?审哉。
趋避篇其次又当详趋避。
趋避者,言乎其决择也。
夫天下之道二,吉凶善恶常相半,?能皆吉也而必有凶,?能皆善也而必有恶。
故人之所遭有?齐也,旣所遭之?齐,则必有以处之。
趋吉避凶,去恶从善是也,地理亦然。
夫山川之所锺,?能皆全纯粹之气,?能无所驳杂。
旣?能无所驳杂,则姸媸丑好,纷然前陈,亦其宜耳。
然而山川之变应?一,咫尺之移转顿殊,或低视而丑,或高视而好,或左视而姸,或右视而媸,或秀气聚下而高则否,或情意偏右而左则亏。
裁成篇其次又当知裁成。
裁成者,言乎其人事也。
夫人不天不因,天?人?成,自有宇宙卽有山川,数?加多,用?加少,必天生自然而后定。
则天地之造化亦有限矣。
是故,山川之融结在天,而山川之裁成在人。
或过焉,吾则裁其过,使适于中。
或?及焉,吾则益其不及,使适于中。
裁长补短,损高益下,莫?有当然之理。
其始也,?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其终也,夺神功改天命,而人与天无间矣。
故善者,尽其当然,而?害,其为自然。
?善者,?乎自然,而卒?知其所当然。
所以道?虚行,存乎其人也。
感应篇其次又当原感应。
感应者,言乎其天道也。
夫天道,?言而响应,福善祸淫皆是物也。
谚云:阴地好?如心地好。
此善言感应之理也。
是故,求地者必以积德为本。
若其德果厚,天必以吉地应之,是所以福其子孙者必也,而地之吉亦将以符之也。
其恶果盈,天必以凶地应之,是所以祸其子孙者亦本于心也,而地之凶亦将以符之也。
盖心者气之主,气者德之符,天未尝有心于人,而人之一心一气,感应自相符合耳。
郭氏云,吉气感应,鬼福及人。
人之于先骸,固?可?择其所而安厝之,然?修其本,惟末是图,则?累祖宗者寡矣,况欲有以福其子孙哉。
地理之微,吾旣发明之,故述此于篇终,以明天道之?可诬,人心之所当,谨噫观是书者其知所戒哉。